小说常见题型总结(二轮)
- 格式:pptx
- 大小:204.82 KB
- 文档页数:24
2023届高考语文小说阅读专题二轮复习:典型人物分析专练统编版高三总复习2023届高考小说典型人物分析与专练考点:1.肖复兴《白菊花.黄菊花》2.王愿坚《足迹》3.尼.奥斯特洛夫斯基《拿起新的武器》与评论4.汪曾祺《金大力》5.王思玷《偏枯》【考点研究】一、常见题型1.文中的ⅹⅹ是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2.文中的ⅹⅹ形象耐人寻味,请结合全文探究他(她)是个怎样的人;3.请概括ⅹⅹ的形象(特点);4.文中的ⅹⅹ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根据文章内容概括作答。
二、解题思路1.注意审题,明确方向⑴是分析还是概括(分析大于概括,分析要在概括的基础上结合具体内容进行相关阐释)⑵是形象还是性格(形象大于性格,形象以人的性格为中心兼顾人的外在特征、身份地位等)2.总体把握,画句分析(1)文中交代人物身份、地位、经历、教养等句子(2)有关人物描写的语句(3)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议论)句(4)有关情节发展、事件变化的语句,把握人物性格的变化和主次关系(5)有关环境的描写,可以揭示人的精神世界或表现人物的性格3.归类合并,恰当表述(注意题型的细微变化,怎么问就怎么答)⑴请概括……的形象(性格)特点分点作答:①词语1;②词语2;③词语3;④词语4⑵请概括(分析)……的形象(性格)特点/请结合文章简单说说……的形象分点作答:①词语1(+举出事例);②词语2(+举出事例).........⑶……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先答总括句:①他是一个……(特点)的……(身份地位等)人。
再分点作答:②词语1(+举出事例);③词语2(+举出事例)三、注意事项1.看清提问方式,分析一定要有具体事例。
2.如果文中只有一件事,要写出人物在事件发生前后的不同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
四、常用词语1.父母:爱子情深、舐犊情深、教子有方、有家庭责任感2.祖父母(老人):和蔼可亲、宽容厚道、平易近人、慈爱宽厚、爱子(孙)情深、老当益壮、慈祥、善良3.教师:教学有方、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尽职尽责、严厉苛刻、严慈相济、鼓励学生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维护学生尊严、慈爱、公平4.底层人民:身残志坚(残疾人)、自强不息、自食其力、自立自强、善良淳朴、勤劳能干、吃苦耐劳5.有各种爱好的人:有生活情趣、热爱生活6.孩子:童真童趣、纯真善良、活泼可爱、机灵、调皮、顽皮7.一般人物(正面):知恩图报、知错能改、良心未泯、不怕困难、顽强拼搏、持之以恒、坚持不懈、任劳任怨、有责任感、慷慨大方、豪爽热心、乐于助人、善良有爱、善解人意、细心体贴、积极乐观、积极向上、心灵手巧、临危不惧、从容镇定、沉着冷静、足智多谋、幽默风趣、戒备心强、不拘小节、心直口快、狂放不羁、特立独行、博学多才、学识渊博、见多识广、豁达大度、勤奋刻苦8.一般人物(反面):个性软弱、胆小怯懦、逆来顺受、妥协退让、敏感自闭、固步自封、妄自菲薄、冷漠自私、粗鲁莽撞、粗俗不雅、饶舌多事、骄横火爆、横行霸道、狂妄自大、目中无人、孤傲自负、刚愎自用、奸诈多疑、老气横秋、消极悲观、圆滑世故、尖酸刻薄、利欲熏心、唯利是图、争强好胜、孤芳自赏、见风使舵、欺下媚上、爱慕虚荣五、补充词语1.人物性格(褒义):善解人意、心细如发、体贴、富有爱心、温柔沉静、心灵手巧、富有情趣、通情达理、纯真质朴、聪明伶俐、天真可爱、顽皮淘气、富有活力、朝气蓬勃、懂事能干、有主见、有骨气、人穷志不短、自尊自爱、倔强、沉稳果断、开朗自信、真诚善良、友好谦恭、宽容忍让、勤劳朴实、节俭、慈爱宽厚、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彬彬有礼、不拘小节、睿智大气、聪慧通达、幽默风趣、善于变通、隐忍内敛、个性张扬、心直口快、耿直偏激、严厉苛刻、严慈相济、向往自由、追求平等、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珍爱自己、乐于挑战、永不服输、富有智慧、精明强干、大智若愚、足智多谋、沉着冷静、从容镇定、勇敢、目光敏锐、狂放不羁、特立独行2.人物性格(贬义):胆小怯懦、逆来顺受、妥协退让、敏感自闭、固步自封、妄自菲薄、固执、吝啬、冷漠自私、粗鲁莽撞、粗俗不雅、饶舌多事、骄横火爆、横行霸道、狂妄自大、目中无人、孤傲自负、刚愎自用、奸诈多疑、老气横秋、消极悲观、自卑、圆滑世故、尖酸刻薄、利欲熏心、唯利是图、争强好胜、孤芳自赏3.人物品质(拼搏的正面词语):顽强拼搏、自强不息、不怕困难、坚强不屈、知难而进、积极乐观、身残志坚、自食其力、自立自强、坚持不懈、锲而不舍、矢志不渝、勤勉刻苦、不畏艰辛、吃苦耐劳、老当益壮4.人物品质(拼搏的反面词语):贪图享乐、自暴自弃、拈轻怕重5.人物品质(奉献的正面词语):无私奉献、自我牺牲、任劳任怨、默默无闻、不事张扬、默默奉献、毫无所求、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废寝忘食、爱子情深、舐犊情深6.人物品质(奉献的反面词语):斤斤计较、自私自利7.人物品质(尽职尽责的正面词语):恪尽职守、尽职尽责、爱岗敬业、治学严谨、教学有方、诲人不倦、以校为家、爱厂如家、关心下属、秉公执法、不徇私情、勇于探索、锐意进取、敢于创新、技术精湛、才华横溢、博学善谈、以身殉职、奉公守法、铁面无私、赏罚分明、妙手回春、文武双全、智勇双全、博古通今、见多识广、明察秋毫、严以律己、临危不惧8.人物品质(尽职尽责的反面词语):以权谋私、徇私枉法、畏首畏尾、墨守成规9.人物品质(性格、品性的正面词语)洁身自好、淡泊名利、安贫乐道、仁义守信、乐善好施、虚怀若谷、胸有大志、志存高远、心胸宽广、宽宏大量、豁达大度、坦荡无私、德艺双馨、诚实守信、有责任心、孝顺、清正廉洁、知恩图报、宠辱不惊、有修养、礼贤下士、宠辱不惊、言而有信、表里如一、言行一致、德才兼备、不耻下问、与世无争、不慕权贵、自知之明、知错就改10.人物品质(性格、品性的反面词语)爱慕虚荣、追名逐利、鼠肚鸡肠、投机取巧、贪生怕死、厚颜无耻、见利忘义、11.人物品质(大爱无疆的正面词语)热爱集体、爱国、没有民族偏见、居安思危、忍辱负重、关注民生、忧国忧民、精忠报国、壮志凌云、民族气节、舍生取义、浩然正气、无私无畏、勇于担当、深明大义、识见高远、顾大体识大局、有领导组织才干、尊重弱者、关爱他人、乐于助人、舍生取义、忠心耿耿、公而忘私、大义灭亲、嫉恶如仇、扶危济困、刚正不阿、远见卓识12.人物品质(大爱无疆的反面词语)狭隘的爱国主义、有民族偏见13.描写骄傲的词:班门弄斧、孤芳自赏、居功自傲、目空一切、目中无人、自鸣得意、自命不凡、恃才傲物、妄自尊大、忘乎所以、唯我独尊、自高自大14.描写英雄人物品质的词语:气壮山河、奋不顾身、顶天立地、临危不惧、仰不愧天、力挽狂澜、光明磊落、身先士卒、智勇双全、视死如归【考题对接】一、肖复兴《白菊花.黄菊花》白菊花.黄菊花肖复兴玉生下楼送走“大了”,又仔细看了看楼门对面用帆布扎起的一座临时大棚,棚子里挤满了亲朋好友和单位送来的花圈和花篮。
二轮复习小说专题之要素概括教学目标:通过真题演练,掌握小说要素(情节、人物、环境、主题)概括的解题方法,提高规范答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练真题,明方法阅读罗文发《看萤火虫去》,回答下列问题。
1.情节:“我”寻萤火虫和看萤火虫的心理变化过程。
要点:期待—惊喜—失落—宽慰—茫然方法:抓关键词句法、主角代入法2.人物:“打鱼人”的形象特点。
要点:贪婪、残忍、冷漠方法:剖析情节、关照主题3.环境特点。
要点:自然恬淡,幽僻宁静关注:正面、侧面描写(人的感受)4.主题。
要点:人与自然、人的生存方法:抓议论性语句二、建体系,解思路1.“要素概括”方法2.心理变化题三、针对练,强规范阅读谢志强《紧急命令》,回答问题。
1.林团长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①作战勇猛。
打起仗来总是冲锋在前。
②服从命令。
接受司令员的紧急任务,认下了林晋苏这个儿子。
③性格直爽。
林晋苏说要参加解放军时,林团长马上说喜欢这个儿子。
2.在寻找父亲的过程中,林晋苏的心情随着他寻找时所经历的艰难曲折而逐步展开。
请结合文中相关内容简要概述。
答:①迫切:林晋苏流浪、讨饭,与叫花子为伍,艰难的处境更激发了他寻找父亲的迫切愿望。
②自豪:他追上了一支解放军部队,听到营长告诉他认识自己父亲后,他为有这样一位英雄父亲而感到自豪;③欣喜、兴奋:林晋苏对这个父亲的了解经历了由陌生、熟悉到认可的变化,内心充满了欣喜和兴奋。
答题规范:要点前置,据文分析布置作业————勤巩固,提能力阅读陈村《给儿子》,回答问题。
“下田去吧,儿子”这个段落,写出了多重的身心感受。
请加以梳理概括。
答:①体验下田劳动的辛苦;②意识到自我的局限;③认识到有些事物如工具、粮食是最根本也最恒久的;④休憩时感受田园生活的美好;⑤体会大地的仁慈和生命的延续。
课后积累——广拓展,深认知附:一文多考其他设问客观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D)A.文章以“看萤火虫”为明线,借“小翔”的要求来安排情节,从城里到乡下再到城里,而以“我”的体验和感受为暗线。
练透一篇搞定小说标题主旨探究类题型探究标题主旨——分析含意作用,多方挖掘意蕴1.知识构建2.微点拨探究类题目开放性较强,旨在考查个性阅读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高考小说探究题考查的类型主要有:主旨类探究、标题类探究、人物形象类探究、情节类探究、艺术特点类探究。
其中,后三种探究类题型本质上是人物形象、情节、语言这几类题目的变体。
小说主旨意蕴类探究是一种基于文本内容的探究,探究的内容多是小说的主旨(主题)及小说所表现的丰富意蕴或深刻内涵,以及作者的创作意图。
它既可以要求直接探究主旨,还可以要求挖掘主旨的丰富性或深刻性,表现为三类探究题:探究主旨、探究思想意蕴、探究情感意蕴。
另外,主旨意蕴类探究还有间接形式,像标题意蕴探究、重要句子意蕴探究、创作意图探究都是此类。
山里的春天孙犁这天,从家乡来了一个人,谈了半天家里的事,我很快乐。
我请他吃饭,去买鸡蛋,走到一户人家,一个年轻的女人正坐在炕沿上,哭丧着脸,在她怀里靠着一个五六岁的女孩子。
我说:“老乡,有鸡蛋吗?卖给咱几个?”她立时很生气地喊叫起来:“没有!还有什么鸡蛋?”我说:“我是问一问你,没有就算了嘛!”她哭丧着脸不搭理。
我走出来,忽然她把我叫回去说:“桌子上那小罐里有两个鸡蛋,是留来给小妮煮着吃的,你拿去吧。
”我一看她忽然又变得这样,莫名其妙,又一想,我说:“给孩子吃的,放着吧,我到别人家去买吧。
”吃过午饭,送走客人,村主任来找我,叫我去给一家抗属翻沙,农具他也拿来了,就带我到了一块方方的堆着石沙的地里,村主任说:“就是这块地,男人到咱们队伍上去了,这块地去年叫水冲了,你给她把沙子挑到四边去,好种玉茭子。
”我把军装上衣脱下,同皮带、手枪挂在地边的一棵小枣树上。
这时已是暮春三月,枣树快要长叶儿,河滩上的一排大杨树,叶子已经有铜钱大了,绿油油的。
我开始把沙子翻起来,然后铲到筐里,挑到地边。
今天工作很高兴,一大担沙土挑起来,也觉得轻松。
起晌的时候,我看见远远地走来一个妇女,左手拉着一个小孩,右手提着一把水壶,我想是主人家给我送水来了,走近一看,原来就是上午为买鸡蛋和我吵嘴的那女人。
2022届中考小说重点词句含义专练考点:1.曾立力《瘸叔出行》2.熊德启《冷雨热茶》3.袁华琳《赔偿》4.赵长春《回家过年》5.《报复》【考点研究】一、常见题型1.“XXX”这句话,既是理解主人公的关键,也是理解小说主旨的关键,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2.主人公对“XXX”一句的独特理解,其实源于自身人际关系的体验,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3.小说以“XXX”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4.怎样理解文章的最后一句“XXX”的含意?二、解题思路1.把握整篇小说的情节结构和作者的思想脉络。
2.重点考虑语句位置及作用。
3.将要理解的句子归到适当的类别中。
4.情感复杂,矛盾,变化较多的句子。
应多揣摩人物的情感,注意小说中的情感往往通过动作、神态、语言、心理、环境等体现出来。
5.关键句指文中表达作者情感态度的中心句、主旨句。
注意和小说的主题相联系,要扣住小说主题来回答。
6.从结构上看:体现文章行文脉络的总起句、过渡句、总结句。
梳理小说的脉络,根据句子所在位置加以回答。
7.从表达上看:指含义蕴藉,意味深长的修辞句、象征句。
既要联系表层意思(字面意思),又要联系深层含义(语境临时义);这些句子,不仅有比喻义、象征意义,还有抽象方面的含义,精神层面、文化层面。
应尽可能分析清楚。
三、答题步骤(一)重要语句内涵题型把握基本含义,吃透深层意思(比喻义、象征意义,精神层面、文化层面)指出语句在人物塑造、内在心理、性格特点、情感表达、精神风貌、主题呈现、读者思考、作者态度等方面的内涵。
(二)重要语句作用题型1.内容层面:比喻义、象征意义,双关义,人物性格、人性,内心情感、心境,文化志向,主旨。
2.位置结构层面:(1)首句:统领全文,提纲挈领,引起下文,埋下伏笔,为下文做铺垫。
(2)尾句:总结全文,深化主题,照应前文,前后呼应,言有尽意无穷。
(3)转承或过渡句:承上启下,过渡,承接上文,引起下文。
(4)中心句:点明中心,揭示主题。
情节是小说的核心部分,把握好故事情节,是欣赏小说的基础,也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
命题者在为小说命题时,也必定以情节为出发点,从整体上设置理解文章内容的试题。
高考考查情节的题型有3种:情节概括梳理题、情节手法题、情节作用题。
分析小说的故事情节,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住场面;②寻找线索;③理清小说的结构。
分析小说故事情节时要注意两点:①情节的发展变化是矛盾冲突发展的体现,分析小说的情节时必须抓住主要的矛盾冲突;②分析情节不是鉴赏小说的目的,而是手段,是为理解人物性格、把握小说主题服务的。
所以,在分析情节的过程中,要随时注意体会它对人物性格的形成及对揭示小说主题的作用。
1梳理概括情节题一、【常见题型】“情节梳理概括”就是要求考生能够按照一定的顺序梳理情节,并用简要的语言加以概括表述。
高考考查这一考点的试题往往立足全文设题,考查全文的故事情节的梳理。
这种试题分为明考型(题干直接明确概括情节或梳理情节、脉络)和暗考型(题干要求概括人物的心理变化、态度变化、情感变化等)两种。
考试题型明考型:这类题目的题干中往往有“概括”、“梳理”等作答动词和“情节”“脉络”等表答题方向的名词。
比如说“请围绕主人公梳理文章的基本情节”“请用简明的语言梳理这篇小说的脉络”。
(1)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
(2)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3)这篇小说的情节是如何展开的?请概括回答。
(4)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5)请用简明的语言梳理小说的脉络。
二.思考角度:(1)一句话概括情节式主要用概括性的语句表述小说的主要情节答题模式:什么人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做了什么事情。
如有必要,可再加上该事情的结果和产生的影响。
(2)分点概括情节式情节发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或一个情节内部的细节)答题模式:按故事发展,分点归纳概述暗考型:题干不是明确要求概括或梳理情节、脉络,而是要求概括人物的心理变化、态度变化、情感变化等。
备战2023高考语文二轮高频考点解密14 小说文本阅读(环境描写)A基础训练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大学生村官谢大立大学生村官小胡还没有到村里,就被老村长直接由镇里领到了栗里村看醉石。
那是块高七八尺,宽丈余的石头。
讲解员说,陶渊明好酒,喝醉了就睡石头上。
石头下面有溪流,讲解员说叫醒酒泉,陶渊明一觉醒来,喝一碗溪里的泉水,酒也就醒了。
看完了醉石,又看庐山的大林寺。
正巧是农历四月初九,当初白居易来此探友的时日。
这季节,山下的桃花早凋谢了,这里的却含苞欲放。
白居易因此写下了“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大林寺桃花,也借这诗句名满天下。
旅游,是小胡梦寐以求的事。
小胡出生在一个小山村,父母都是地里刨食的。
暑假、寒假同学们都结伴旅游,他则打工挣学费。
同学们旅行回来,带回来和一些名胜古迹的合影,他就从那些图片里领略那里的风采,做梦去那些地方。
如此的经历,让小胡收获了梦寐以求,还收获了一种叫踏实的东西。
当好村官于小胡的仕途十分重要。
能不能当好村官,小胡的心里是没底的。
但老村长给了他底。
老村长是个非常和蔼可亲的长者,一个星期下来,他们相处得如爷俩。
上阵父子兵,就凭这古训,他这村官就当好一半了。
乡亲们的热情,使他的心里更有底了。
村委会与老村长的屋子毗邻,他们安排他住里面。
被子虽是他带来的,但他们给他洗了还晒了,他睡在上面,如同睡在阳光的香味里。
醒来,桌子上变魔术般多了一碟鱼、一碟肉、一碟豆腐、一碟炒鸡蛋,还有许多瓶咸菜。
村长夫人告诉他,都是村民们主动送来的,见他睡得香,就没有叫醒他。
激情使小胡吃罢饭就找老村长要工作。
老村长领着他村前、村后转,山下、山上转。
转到太阳快落山时,他们跟着一条河流往下走。
河流旁,是一条可以走车的土路,路上没有车,走着他们两个人。
哗哗的流水声,在他们的脚下时断时续地响。
水声突然吼叫起来,是流水在他们的脚下变成了瀑布。
阳光在瀑布里丝丝缕缕,小胡情不自禁地叫起来:“壮观,太壮观了!”老村长说:“对岸那两个字也壮观。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项:小说阅读之主旨探究【题型问法】1.品味全文,谈谈你得到的人生启示或感悟。
2.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和感悟。
3.本文的主旨,有人认为是表现×××,有人认为是表现×××。
你赞同哪种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探究。
4.联系选文主旨,理解文中句子“×××”的含义。
【题型分析】文章主旨是作者在文中表达的中心意思(包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等),是作者通过写人、叙事、写景、状物等方式表达出来的对自然、社会或人生的认识和态度,以及由此表现出的情感倾向。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写人、叙事、状物所表达出来的某种观点、认识或情感就是文章的旨。
换一个角度来分析,文章的思想感情是指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
具体来说,是作者想通过文章的主要内容赞扬什么、批评什么、反对什么抒发什么感情、说明什么道理等。
如果我们体会出文章的思想感情,就能对文章理解得更深刻。
概括文章主旨,是高考阅读层级要求较高的考点。
要完成这类试题,不仅要求考生有较高的文学素养,具备一定的文学知识以及一定的审美情趣,更要求考生掌握一定的解题方法和技巧。
高考对文章主题的考査主要分为三种情况:①归纳主题(主旨);②阐释主题(主旨);③延伸主题(主旨)。
“归纳主题(主旨)”就是对文章的中心进行提炼、归纳和总结。
“阐释主题(主旨)”就是用自己的话,或者依照例句来解释主题思想,还可以通过关键句子的理解和题目内涵的理解来考对主旨的理解。
“延伸主题(主旨)”就是根据文章联系生活实际说启示,谈感受。
1.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下面小题。
八千里的暖马海霞①他和她是中学同学,他高中毕业后参军到祖国的最北疆,她则在家乡当了一名民办教师。
那时,南方的冬天还不像现在这么冷,她从小没见过雪花,他来信说,他那里冬天都是千里冰封的景象。
她问他,冷不冷,是不是冬天得穿棉衣棉裤,外面还要罩个皮袍子,戴三大扇的狗皮帽子,然后狗拉雪撬,他们坐在雪橇上巡逻……②他回信说,不是的,没那么冷,感觉这里的冬天比南方还好过些,屋子里暖和,白天太阳好时,一点儿也感觉不到冷。
知识拓展小说的主题是小说的灵魂,一般是通过人物形象或故事阐述人生哲理、社会问题、价值观念等,是作者写作目的之所在,也是作品价值意义之所在。
小说的主题隐含在小说的因果情节和人物描写里,这种对生活事件和人物命运的理性认识和小说作者的主观思想有直接联系,作者的思想认识和创作时的主观意图深刻地影响着小说主题的形成。
知识讲解常见题型1、找出体现小说主题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作品的主题);2、结合全文主题,谈谈你对某一句话(某一个问题)的理解或看法。
3、读了全文后,文章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本文对你有何启迪?谈谈你的一点体会);4、请结合你的阅读体验,探究这篇小说的主题(可能多种);5、小说意蕴丰富,你认为它表达了怎样的主题?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6、联系作品主题,探究小说情节设置(详略/取舍)的意图。
7、联系全文,谈谈你对标题意义的理解。
表现形式①以小说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道德风貌、品格等揭示人性中的真善美和假丑恶。
②用故事的形式针砭时弊。
③通过寓言,寄寓人生哲理。
④虚构生活经历,反映人物生存状态和心理状态。
把握主题1、要想把握小说的主题,应该抓住小说的三要素,以此为线索来挖掘。
(1)从情节发展角度挖掘主题。
分析情节,要善于梳理故事的发展过程,了解情节的前后因果,把握情节发展中的矛盾冲突。
(2)从人物形象角度挖掘主题。
分析人物形象,这是理解小说主题的重要方法。
弄清楚小说描写了什么样的人,这个(些)人的际遇遭逢、命运归宿常常联系着社会生活的本质。
从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方面入手,我们可以了解人物的性格,体会人物灵魂深处的思想。
(3)从环境描写角度挖掘主题。
环境描写为了展示人物行动和命运及人物的性格提供了背景,但同时也是以间接的形式表现主题。
我们可以从小说中人物生存的自然环境方面、从社会大背景方面去寻找到环境对人物、对情节的作用,也可以借助注释等。
2、此外,还可以从下几个角度来挖掘主题。
(1)从小说题目角度挖掘主题。
2022届中考小说典型人物分析与专练考点:1.宗璞《哭小弟(节选)》2.姜戎《拒绝被牵的小狼》3.王族《母亲之躯(节选)》4.竹篱笆《渡口》5.荆歌《独木桥》【考点研究】一、题型研究1.整体设问(1)×××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2)请概△括△×××的形象特征....。
(3)请概△括△×××的生活状态....。
(4)请概△括△×××的心理..(情感..)变化。
(5)××ד仁厚宽爱....”,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分△析△。
(6)×××是怎样的一个人......?请具△体△说△明△。
2.局部设问(1)画线句子....体现了××怎样的心理..(或性格..)? (2)简△要△分△析△画线句子....中人物的心理状态....。
(3)如何理解×××此时的行为.....(眼泪../微笑..)?请简要分△析△。
一般而言,审题要抓住以下三组关键词:①概括与分析。
如有“概括”一词,只需准确答出人物形象特点即可,不用分析;如有“分析”一词,需要“概括+分析”或“分析+概括”,答题重点是结合人物的言行表现分析,“具体说明”与“分析”一词含义差不多。
②形象特点与性格特点、生活状态、心理变化(状态)。
人物形象是以性格特点为中心,如题干有“形象特点”词语,答题时除了以性格特点为中心,还应兼及相貌、身份、职业等外在特点。
“生活状态”是指人物的生活情景(生活状况)与人物的生活态度。
其中“生活情景”(生活状况)是指人物在生存过程中由于自身因素及外界因素的复合影响而形成的综合状态,即人物过着怎样的生活,包括生活环境、生活遭遇、生活方式、人际关系等方面的生活特点。
2022届中考小说“物象”内容与作用专练考点:1.何君华《燕子来时》2.欧·亨利《二十年后》3.庞滟《年关》4.孙道荣《一次小事故》5.川端康成《竹叶舟》【考点研究】一、小说中“物象”的内容与作用1.从人物塑造方面思考物象衬托了人物品格,突出了人物形象。
应格外注意物象本身的特点从哪些方面对主要人物作了映衬,如梅、玉、竹等。
2.从情节安排方面思考物象往往是组织和推动情节发展的线索物件。
物象反复出现,串起相关情节,从而成为全文的线索,兼有使结构更加严谨的作用。
3.从环境方面思考指的是它对时代特色氛围作了怎样的揭示或暗示以及对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的作用。
4.从主题方面思考“物象”往往具有衬托或象征意义,有揭示和深化主题的作用。
解题思路:1.对人物的作用:交代人物背景,烘托人物情感,烘托人物性格,衬托人物形象,暗示人物命运;2.对情节的作用:预示情节走势,推动情节发展,串起文章的线索,为下文……作铺垫,与……构成对比,(开头)引起下文,(结尾)总结上文,前后呼应;3.对环境的作用:营造氛围,创造美感,创造意境,衬托环境,暗示社会环境,具有象征意义;4.对主题的作用:暗示主题,揭示主题,深化主题,触发情思,寄托感情,象征意义。
二、常见题型1.小说中的XX与刻画某人物的形象有密切关系,请简要分析?(限定角度)2.本文用不少笔墨写XX,这对环境描写和人物刻画有什么作用?(限定角度)3.请围绕XX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
(限定角度)4.小说以XX为中心叙事写人,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限定角度)5.XX对小说的艺术表现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限定角度)6.请探究作者以XX为题目的原因。
7.小说中多次写到XX,分别表现了什么意图?请简要分析。
(综合角度)8.小说中XX有怎样的特点?在文中起怎样的作用?(综合角度)答题思路:自身作用+环境作用+人物作用+情节结构作用+主题作用+艺术手法作用(“自身作用”,指的是它作为小说形象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有它自身的独到特点、作用和审美价值)三、注意事项1.结合文本进行解题,具体内容具体分析⑴先要注意物象的类别与特征;像“太阳”“雪”“竹”“梅”等物象属自然环境中的一部分,本身就具有环境描写的作用,特别注意它在渲染气氛、铺设背景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