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风貌规划设计导则共77页文档
- 格式:ppt
- 大小:7.04 MB
- 文档页数:77
内蒙建设风貌导则1.引言1.1 概述内蒙建设风貌导则是指在内蒙地区进行城乡建设时要遵循的规划准则和建设原则。
内蒙古自治区作为我国重要的边疆省区之一,面积广阔,资源丰富,具有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文化背景。
为了保护内蒙地区的自然风景和文化遗产,规划建设一个宜居宜业的城乡环境,内蒙建设风貌导则应运而生。
内蒙建设风貌导则旨在引导内蒙地区的城乡规划和建设向着宜人宜业、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在制定导则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内蒙地区的生态环境特点和资源利用问题,以达到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发展和提升居民生活质量的目标。
通过制定内蒙建设风貌导则,可以规范内蒙地区的建设规划与设计,统一建设形象和标准。
导则不仅包括了建筑和景观设计的要求,还涉及到内蒙地区的气候特点、土地利用、水资源管理等多个方面。
这些要求旨在保护内蒙地区的自然生态,提升城乡环境品质,打造与内蒙人文和自然特色相融合的城市和农村环境。
内蒙建设风貌导则的制定和实施需要积极倡导合理、生态、可持续的发展理念,鼓励科学技术的应用,保护文化遗产和传统建筑,提倡节能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
同时,还需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居民对内蒙建设风貌导则的认识和理解,形成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共同参与内蒙地区的城乡建设和保护。
通过遵循内蒙建设风貌导则,我们可以在实现经济发展的同时,呈现出独特的地域特色和建设风貌。
内蒙古自治区将能够开创一个既宜居宜业、又富有内蒙特色的美好未来。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是指文章的整体框架和内容安排,它对于文章的逻辑性和阅读体验都非常重要。
本文的结构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通过概述来简要介绍内蒙建设风貌导则的主题内容,明确文章的研究方向。
接着,详细描述文章的结构,说明各个部分的目的和内容安排,以帮助读者在阅读全文时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文章的重点。
正文部分是文章的核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首先,通过对内蒙建设风貌的背景进行深入探讨,包括历史文化背景、地理环境等方面的分析,从而为后续的建设风貌导则提供理论依据。
南平风貌管控导则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南平是一个历史悠久、风景优美的城市,拥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遗产,南平市制定了《南平风貌管控导则》,旨在规范城市建设和保护传统文化,使南平的历史风貌得以延续和发展。
第二,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南平市位于福建省西北部,是一个自然环境优美的地方,拥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
在城市建设中,要注重保护生态环境,避免过度开发和破坏自然景观。
市政府要加大对环境污染和破坏的治理力度,建设绿色城市,让市民和游客都能享受清新的空气和优美的自然风光。
第四,加强文化产业发展。
南平拥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和传统产业,应该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扶持和发展力度。
市政府要出台相应的政策,吸引更多的文化企业和机构进驻南平,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
要加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结合,打造一批具有南平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吸引更多游客前来参观和体验。
第五,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南平市政府要加强城市管理力量,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要加大对乱搭乱建行为的查处力度,保持城市的整洁和有序。
要加强市容环境的管理和维护,确保市容市貌的美观和整洁。
只有做好城市管理工作,才能更好地展示南平的优美风貌,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旅游观光。
《南平风貌管控导则》是南平市政府为了保护和传承城市历史文化而制定的重要文件,对于规范城市建设、保护文化遗产、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南平市政府能够认真贯彻实施导则,不断完善城市管理和保护文化遗产的工作,让南平这座美丽的城市更加繁荣和宜居。
第二篇示例:南平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的城市,拥有着独特的风土人情和建筑风貌。
为了保护和传承南平的历史文化遗产,加强城市风貌管理,南平市政府制定了南平风貌管控导则。
一、总则南平风貌管控导则的制定目的是为了规范城市建设,维护南平城市的形象,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该导则适用于南平市境内所有建筑、景观和公共空间的规划、设计和施工。
片区风貌管控导则
一、总则
本导则旨在规范片区风貌管控,提升城市整体形象,确保片区风貌与城市总体规划、历史文化保护等要求相符合。
二、管控范围
本导则适用于城市规划确定的片区范围内的风貌管控。
三、管控原则
1. 整体性原则:片区风貌管控应从整体出发,确保片区内各类建筑、景观、公共空间等元素协调统一。
2. 保护性原则:对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景观等应采取保护措施,保持其原有风貌特色。
3. 可持续性原则:片区风貌管控应遵循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确保与生态环境相协调。
4. 公众参与原则:鼓励社会各界参与片区风貌管控,广泛征求公众意见,充分体现城市居民的共同意愿。
四、管控措施
1. 制定片区风貌规划:根据城市总体规划,结合片区特点,制定片区风貌规划,明确建筑风格、景观设计等方面的要求。
2. 严格控制建筑高度:在片区内应合理控制建筑高度,保持与周边环境协调,避免对城市天际线造成不良影响。
3. 统一建筑色彩:鼓励采用与周边环境协调的建筑色彩,避免过于突兀的颜色搭配。
4. 规范店面装修:对片区内店面装修进行规范管理,确保其与整体风貌相协调。
5. 完善公共空间:合理规划片区内公共空间,如绿地、广场等,提升居民生活品质。
6. 保护历史文化:对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地区、建筑等采取保护措施,禁止随意改建、拆除。
7. 执法与监管:加强执法与监管力度,对违反风貌管控要求的建筑、景观等进行整改或拆除。
五、附则
本导则由城市规划部门负责解释,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此文档下载后即可编辑第一章城市风貌设计导引1.1 基本原则城市风貌设计是对本次规划的进一步诠释,旨在通过保护、创造和发展优美的物质空间形态,提高环境质量,丰富城市内涵,凸显城市特色和个性。
规划以建设具有适宜居住的产业区为总体目标。
突出“北山南水,水绕城流”的地域风貌特色,强调对区内空间的总体要求,并为下层次的规划提供依据。
从城市总体形象、空间景观格局、公共空间系统、景观环境、空间尺度及色彩设计等方面,将城市景观中心与滨水岸线以及各功能组团,共同构建成一个完整、系统的城市景观环境,并遵循以下原则:⏹整体性和独创性相结合的原则,创造生态与现代城市新区风貌特色相结合的产业新城景观环境;⏹充分重视开放空间和道路作为空间构图骨架的作用,注重道路和开放空间的界面设计;⏹生态环境与人工环境相结合,注重保护原生态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街区;⏹构筑现代化城市环境,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系统组织城市开放空间,强化街道空间的特色,创造高品位的城市空间环境;强化细节,注重城市天际线的设计以及城市色彩控制。
1.2 总体形象控制总体形象控制是对形成城市总体意向的重要场所的控制。
总体意向的形成是通过常规的视点观察城市及城市活动,因此,城市的观景点和形成景观的城市区域是城市设计总体形象控制的具体内容。
总体形象控制的要点在于:依托秀才山以及秀才山水库良好的环境背景形成借景和对景,并通过加强与自然生态用地、河渠等绿地的沟通与联系,精心营造自然生态休闲景观区。
通过严格限制其开发强度和高度,保护山及河渠等自然景观的视觉通达性。
通过加强绿化和活动设施,与公园、街头绿地、商业和旅游休闲绿地等绿化开敞空间共同构筑现代化生态型城区的景观基准面。
依托景观基准面,通过武广高铁、广乐高速、昆汕高速等横贯规划区的道路防护绿化作为城市生态系统主体构架,衬托合作区总体城市形象;以秀才山核心区形成主要自然生态休闲中心;以中央服务区城市中心地段展示城市界面;最终逐步形成脉络清晰的城市风貌区和城市轮廓。
安徽建筑风貌导则1. 引言安徽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建筑遗产和独特的建筑风格。
为了保护和传承安徽的建筑文化,制定安徽建筑风貌导则是必要的。
本文将详细介绍安徽建筑风貌导则的内容和要求。
2. 建筑风貌导则的目标安徽建筑风貌导则旨在保护和传承安徽独特的建筑风格,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城市形象和居民生活质量。
具体目标如下:•保护重要历史遗迹和传统建筑;•统一城市规划和建设标准;•增强城市整体氛围和特色;•提高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尊重。
3. 建筑风貌导则的内容3.1 建筑样式安徽建筑以明清时期典型民居为代表,注重布局、结构、装饰等方面。
在设计新建或改造项目时,应参考传统民居样式,并适当融入现代元素,保持建筑风格的连贯性和延续性。
3.2 建筑材料传统安徽建筑多采用木结构和砖瓦材料,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
在新建项目中,应尽量使用传统材料,并注重保护和传承传统工艺。
3.3 建筑色彩安徽建筑以黑、白、灰为主色调,简洁而典雅。
在设计新建或改造项目时,应遵循传统色彩搭配原则,并适度运用现代色彩,以提升整体效果。
3.4 建筑比例安徽建筑注重均衡与协调的比例关系,在设计新建或改造项目时,应遵循传统建筑比例原则,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调整。
3.5 建筑细部装饰安徽建筑细部装饰精美独特,如门窗、雕花等。
在设计新建或改造项目时,应注重细节处理,并尊重传统工艺技术。
3.6 绿化与景观安徽建筑注重庭院景观和绿化环境,传统民居常有四合院和花园。
在设计新建或改造项目时,应注重园林景观设计,并合理规划绿化空间。
3.7 建筑保护与修缮保护传统建筑是建筑风貌导则的核心内容之一。
在维修、保护和修缮传统建筑时,应注重原汁原味的恢复,尽量使用传统材料和工艺。
4. 建筑风貌导则的实施为了有效实施建筑风貌导则,需要采取以下措施:•制定详细的实施细则和标准;•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传统建筑保护的认识;•加强监督和执法,严格执行相关规定;•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共同推动建筑风貌保护工作。
福建省城市景观风貌专项规划导则(试行)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二〇一三年十月编制说明按照省政府《关于全面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点线面”攻坚计划的通知》(闽政办〔2013〕16号)要求,为塑造城市特色,避免“千城一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福建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办法》、《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等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及规范性文件,结合福建省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要求,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组织编制了《福建省城市景观风貌专项规划导则(试行)》。
本导则力求规范城市景观风貌专项规划的内容和深度,规范编制成果和审批管理程序,引导各地推进城市特色塑造,促进城市竞争力提升。
本导则所称景观风貌是指城市自然环境和当地历史文化的综合特征。
目前全国城市景观风貌专项规划的编制尚无统一标准、也无定式,不少省市都在进行多种探索和尝试。
本导则在遵循国家、省有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基础上,针对福建省实际和城市建设发展需求,结合各县市城市景观风貌规划编制及管理实践,吸纳各地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的意见和建议,同时借鉴其它各省市相关成果编制而成。
本导则由省厅印发实施。
试行过程中,各使用单位若发现需要修改和补充之处,请将意见和有关资料寄送至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城乡规划处,以便修订时参考。
联系地址:福建省福州市北大路242 号邮编:350001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二〇一三年十月目录1 总则 (10)1.1编制目的 (10)1.2适用范围 (10)1.3 规划类型 (10)1.4 主要任务 (10)1.5编制原则 (10)1.6 编制程序 (11)2规划编制内容与深度要求 (12)2.1 规划编制主要内容 (12)2.2 规划预判 (14)2.3 整体景观风貌特色塑造 (14)2.3.1 资源评价与元素提炼 (14)2.3.2 风貌特色定位与塑造 (14)2.3.2.1景观风貌特色定位 (14)2.3.2.2 景观风貌总体结构设计 (15)2.3.2.3 景观风貌要素导引 (15)2.3.2.4景观风貌特色塑造指引 (16)2.3.3 特色空间体系构建 (16)2.3.3.1 景观风貌特别控制区规划 (16)2.3.3.2 景观廊道控制规划 (11)2.4示范设计 (11)2.5 实施保障 (11)2.5.1 规划控制管理措施 (11)2.5.2 近期建设项目策划 (12)3 规划成果要求 (13)3.1 成果构成 (13)3.2 成果内容 (14)4 附则 (20)附录A 景观风貌特别控制区规划控制图参考范例 (21)1 总则1.1编制目的为突出城市景观风貌、提升城市可识别性,塑造城市整体形象和地方特色,规范全省城市景观风貌规划编制工作,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和《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等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及规范性文件,结合福建省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要求,制定本导则。
城市风貌规划编制要求内容风貌规划成果所含内容风貌规划是由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引申出来的一项重要的专项规划,对城市整体意向的形成有着特别重要的地位。
如果按照正常程序将经历:现状风貌调查与评价阶段、城市风貌规划大纲编制及大纲评议阶段、城市风貌规划方案的编制阶段、详细规划阶段的城市风貌规划这样四个阶段,规划周期长,且花费巨大,很多城市并不会按照这样的步骤一步步走下去,他们大多希望直接得到一个最终的结果。
目前,关于城市风貌规划的编制没有专门的规范,需要形成怎样的成果也并没有明确的规定,很多规划单位所完成的风貌规划也只是一个概念性的,可是实行低,还得进一步编制相关的详细规划,费时费钱。
那么对于想一步到位完成风貌规划,我们应该形成怎样的规划成果呢?结合遂宁市城市风貌规划的一些感受,我来谈谈城市风貌规划成果内容问题。
城市风貌规划成果内容应该包含三个部分,分别是规划文本、规划图纸和附件。
具体涉及如下内容:一、规划文本规划说明书及相关专题研究。
规划文本要求能够规范、准确、肯定、清晰的表达规划意图和目标,而对有关内容提出规范性要求。
主要内容要求如下:1、前言说明本次规划编制的依据和背景。
2、城市概况包括城市的地理位置、经济特征、自然特征、历史沿革、所处地理文化圈层特征和中心城区概况。
3、风貌规划项目说明包括本次规划的规划范围、规划内容和要求。
4、城市风貌现状分析(1)城市风貌地理文化圈层分析。
(2)市域风貌整体格局和重点旅游景区风貌特色分析。
(3)城市总体风貌分析,含城市总体风貌特征、城市风貌格局、城市轴线、城市天际线和滨水风貌的分析。
(4)土地利用和主要交通道路分析。
(5)城市历史人文景观风貌分析,包含历史人文特征分析,历史人文景观的现状分析。
(6)城市风貌要素分析,包含山、水、城和人文的综合分析。
(7)城市风貌核分析,包含主要交通节点、标志性节点、特性区开口节点和城市广场。
(8)城市风貌符号现状分析。
(9)城市风貌带现状分析,包含各城市一般风貌带和特色风貌带,如滨水风貌带、中心商业区风貌带、XX文化风貌带、生态风貌等。
安徽省小城镇风貌设计导则(试行)1总则1.1编制目的为提升我省小城镇建设品质,塑造小城镇整体形象和地方特色,规范全省小城镇风貌设计,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导则。
1.2 适用范围本导则适用于安徽省县城以外建制镇的风貌设计,乡、集镇可相应参照执行。
1.3 与城镇规划的关系本导则所称小城镇风貌设计是城镇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依据镇总体规划单独编制专项规划,也可作为镇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重要组成内容。
1.4 任务与目标小城镇风貌设计的主要任务是对城镇自然生态环境、历史人文环境及重要空间环境等风貌特色资源进行梳理、组织,对当地有代表性的风貌特色元素进行提炼创新,并对承载其风貌特征的空间环境进行整体安排,达到改善城镇环境、提升城镇品质、塑造富有独特魅力小城镇风貌的规划目标。
1.5 设计原则编制小城镇风貌设计应坚持“因地制宜、传承文化、创新利用、生态优先”的原则。
1.6 设计内容小城镇风貌设计内容包含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
宏观层次风貌设计主要确定小城镇总体风貌定位和总体风貌结构。
微观层次风貌设计是依据宏观层次的总体风貌设计进行细化落实,是在总体风貌设计指导下对城镇的风貌要素控制引导并做出详细设计方案。
2 总体风貌设计2.1 小城镇风貌类型分类2.1.1 按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片区分类。
根据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安徽省被划分为皖北、皖中、皖西、沿江和皖南五大片区。
全省小城镇可按此五大片区进行风貌分类。
2.1.2 按自然要素分类。
根据安徽省地貌特征,安徽省小城镇风貌可划分为山地风貌、丘陵风貌和平原风貌三种主要类型。
也可根据与自然环境结合方式的不同,分为山城相依、水城相亲和园城相伴三种风貌类型。
2.1.3 按经济要素分类。
根据安徽省小城镇的经济职能可划分为农贸型、工贸型、旅游服务型三种主要类型。
2.2 城镇风貌资源调查与评价2.2.1 调查区位、山体、水系、植被等自然环境要素,分析生态本底条件,明确自然环境特色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