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炎中药处方
- 格式:doc
- 大小:50.00 KB
- 文档页数:6
中药处方(一)【辨证】脾胃气虚,中气下陷。
【治法】补中益气止泻。
【方名】益气汤。
【组成】黄芪12克,薏苡仁12克,党参10克,获苓10克,血余炭10克,赤石脂10克,白芍10克,白术炭6克,陈皮炭6克,柴胡6克,厚朴6克,黄连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中药处方(二)【辨证】脾失健运,湿热蕴于肠中,肝脾气滞。
【治法】健脾温中,清肠化湿。
【方名】温中汤。
【组成】党参9克,白术9克,炮姜3克,炙甘草6克,茯苓9克,防风9克,焦神曲9克,焦山楂9克,陈皮6克,白芍12克,秦皮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中药处方(三)【辨证】肝肾阳气虚弱,运化失职。
【治法】温阳益气,涩肠止泻。
【方名】赤石脂汤。
【组成】附子9克,黄芪9克,当归9克,桔梗9克,石榴皮9克,川楝子9克,肉桂3克,黄连3克,炮姜6克,诃子6克,赤石脂30克,肉豆蔻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中药处方(四)【辨证】湿热邪毒壅滞胃肠。
【治法】清热利湿,健脾和胃。
【方名】解毒清肠汤。
【组成】白头翁30克,秦皮20克,黄柏12克,黄连16克,白芍30克,白术30克,苍术12克,茯苓30克,猪苓16克,匾蓄16克,山药30克,木香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仙桔汤[组成] 仙鹤草30克,桔梗6克,乌梅炭4克,白槿花9克,炒白术9克,广木香5克,生白芍9克,炒槟榔10克,甘草4克。
[功能] 补脾敛阴,清化湿热。
[主治] 久泻,包括慢性菌痢、阿米巴痢及慢性结肠炎,经常泄泻,时轻时剧,时作时休,作则腹痛、腹胀,大便溏薄,夹有粘液,间见少许脓血,反复发作,久治不愈者。
[用法] 一日一剂,水煎两次,分二次服。
散成汤剂,每剂约140 mL,每日1剂,早晚2次口服,20剂为1个疗程,连续服用3个疗程.结果临床治愈30例,显效10例,有效4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0.6%.结论以参苓白术散化裁治疗慢性结肠炎疗效肯定.内治法肾阳不足型主要表现为黎明之前腹部作痛,肠鸣即泻,泻后则安,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细。
中药治疗结肠炎偏方大全第一篇:中药治疗结肠炎偏方大全中药治疗结肠炎偏方大全马齿苋汤治肠炎【功能主治】治肠炎,腹泻。
【偏方组成】马齿苋60克,大蒜(捣成蒜泥)15克。
【用法用量】先以马齿苋煎汤,冲服蒜泥,加红糖适量。
顿服,每日2~3次。
【病例验证】用此方治患愈21例,其中痊愈20例,无效1例,有效率为95.2%。
白芍白术治肠炎【功能主治】养血柔肝,行气止痛。
主治慢性肠炎。
【偏方组成】炒白芍25克,炒白术15克,陈皮6克,防风10克。
【用法用量】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病例验证】治疗慢性肠炎35例,痊愈28例(占80%),好转5例(占14.25%),无效2例(占5.7%),总有效率为94.3%。
葛根黄芪治肠炎【功能主治】理气止痛,健脾止泻。
主治急性肠炎。
【偏方组成】粉葛根6克,淡黄岑6克,川黄连2.4克,苦参片3克,川黄柏3克,广木香2.4克(后入),青、陈皮各3克,金银花(炒)9克,赤茯苓9克,炮姜炭2.4克,车前子(包)9克。
【用法用量】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病例验证】用此方治疗急性肠炎19例,其中痊愈12例(占63.1%),好转6例(占31。
6%),无效1例。
总有效率为94.7%。
车前子金银花治肠炎【功能主治】主治急性肠胃炎。
【偏方组成】车前子20克,金银花15克,防风、川黄连克10克,鸡内金8克。
【用法用量】将上药水煎,每日1剂,分2~3次口服。
【病例验证】用此方治疗急性胃肠炎患者39例,经用药3~6剂后,均获治愈。
仙鹤草桔梗治肠炎【功能主治】补脾敛阴,清化湿热。
主治久泻,包括慢性菌痢、阿米巴痢疾及慢性结肠炎,经常泄泻,时轻时剧,时作时休,作则腹痛,腹胀,大便溏薄,夹有粘液,间见少许脓血,反复发作,久治不愈者。
【偏方组成】仙鹤草30克,桔梗6克,乌梅炭4克,白槿花9克,炒白术9克,广木香5克,生白芍9克,炒槟榔10.2克,甘草4克。
【用法用量】每日1剂,水煎2次,分2次服。
【加减】本方用治阿米巴痢疾时,应另加鸦胆子14粒,去壳分二次吞服;慢性痢疾、慢性结肠炎肝郁脾滞征象较著者,去槟榔,加柴胡4.5克,萆薛15克,秦艽9克;腹痛甚愈,应加重白芍与甘草用量:白芍15~30克、甘草9~15克;泄泻日久,体虚气弱,而腹胀不显者,去木香、槟榔,加炙升麻4.5克、党参12克、炙芪15克。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和中健脾法治愈过敏性结肠炎之泄泻病案:陈某,男,22岁。
初诊:1960年2月16日。
主诉及病史:经常有发作性腹痛、腹泻已历4年,每日两三次至七八次。
大便稀薄,无脓血,有时有黏液。
泻前有腹痛,并伴里急后重。
诊查:大便常规有时有少量白细胞,普通培养及阿米巴培养多次均阴性。
乙状结肠镜检查,仅见结肠黏膜轻度充血水肿,未发现溃疡病变。
钡剂灌肠见横结肠及降结肠边缘不规则,袋形消失,黏膜平直,呈长条状阴影,示横结肠及降结肠结肠炎。
胃肠摄片所见相同,并示胃下垂。
基础代谢率-25%~-12%。
脉濡紧,苔薄腻。
辨证:脾阳虚。
治法:和中健脾。
处方:米炒潞党参9g 土炒于术6g 白茯苓15g 清炙甘草3g 煨木香3g 煨陈皮4.5g 熟苡仁15g 鸡内金9g 沉香曲9g(包)台乌药4.5g 煨益智9g 泽泻9g 阳春砂3g(原粒杵) 7剂二诊:2月23日。
大便溏薄,肠回拘急,腹笥疼痛,神疲苔白。
当和其营卫,运其气机,助其消化,使纾轴健旋,磨化有力,则中枢自振,蒸腾更旺矣。
处方:米炒潞党参9g 嫩桂枝3g 炒白芍6g 土炒于术9g 白茯苓15g 煨木香3g 制半夏6g(杵)熟苡仁15g 鸡内金9g 炒扁豆衣9g 台乌药4.5g 煨益智9g 炒香荷叶蒂3个 7剂三诊:3月3日。
便薄已久,脾胃受伤,乏于斡旋,失于升降,致畏寒疲倦,腹痛嗳气,口味或酸或淡。
舌苔薄白根腻。
续当和中、缓中、疏中、运中之法并施。
处方:潞党参9g 嫩桂枝3g 炒白芍6g 土炒于术6g 白茯苓12g 煨木香3g 鸡内金9g 扁豆花衣各9g 清炙甘草3g 煨陈皮4.5g 炒延胡索6g 佛手片4.5g 阳春砂3g(原粒杵) 7剂四诊:3月10日。
便薄3载,中气正告困惫,阳气未能敷布,阴血何以资养?故形寒凛凛,疲倦思卧,寤不熟寐,惊醒悸烦,腹痛窜胁,纳谷不苏,口味觉淡。
中医治疗结肠炎的几则名医名方中成药灌肠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近年来,有医家报导:用中成药锡类散合云南白药灌肠,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获得满意疗效。
笔者经反复验证,效果确切。
现将具体用法简介如下:取锡类散10克、云南白药10克混匀,加净水50毫升,调匀,吸入灌肠器,直接灌注肛门直肠内。
灌肠前先要清洁直肠(清洁灌肠),灌肠方法同一般灌肠,保留灌肠时间为20分钟。
早晚各灌1次,15天为1疗程。
疗程之间休息两天,一般2-3个疗程,即可好转,3-5个疗程可基本痊愈。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病程迁延,反复发作,治疗颇为棘手。
在临床上,习惯用汤药方调治。
而口服用药,须经胃、小肠吸收,再下达结肠和直肠,药力由此减弱,难以控制。
故疗效往往欠佳。
本法用直肠给药,药专力宏,直达病所,能更有效地改善局部炎症病灶,使病变部位得到修复,同时还可以减轻药物对肝、肾的影响。
锡类散,内含牛黄、珍珠粉、青黛等药物,有清热解毒、化瘀生新作用,用于治疗黏膜病变,疗效显著。
云南白药,其中含有田七成分,有活血化瘀、止血止痛、消肿生肌功能。
两药配伍,能起到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作用。
中药肛门滴灌可治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男,36岁,因反复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6个月而到医院就诊。
患者6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多位于左下腹,有腹痛-便意-便后缓解的规律;腹泻每天3至4次,呈糊状,混有黏液、脓血;时有低热和恶心呕吐;以上症状每因饮食失调、精神刺激和过度劳累后加剧。
患者曾到当地多家医院就诊,医生均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经使用水杨酸偶氮磺胺吡啶、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疗效不佳。
患者家庭成员中有类似病史。
形体消瘦,脸色苍白。
左下腹压痛(+),可触及乙状结肠和降结肠。
大便常规示:可见黏液脓血,红细胞(+++),白细胞(++++),未见巨噬细胞和病原体。
结肠镜检查:可见病变黏膜充血、水肿、血管纹理模糊不清,表面呈颗粒状,脆性增加,触之易出血;偶见糜烂及溃疡。
慢性结肠炎中药方剂中药处方(一)【辨证】脾胃气虚,中气下陷。
【治法】补中益气止泻。
【方名】益气汤。
【组成】黄芪12克,薏苡仁12克,党参10克,获苓10克,血余炭10克,赤石脂10克,白芍10克,白术炭6克,陈皮炭6克,柴胡6克,厚朴6克,黄连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出处】施今墨方。
中药处方(二)【辨证】脾失健运,湿热蕴于肠中,肝脾气滞。
【治法】健脾温中,清肠化湿。
【方名】温中汤。
【组成】党参9克,白术9克,炮姜3克,炙甘草6克,茯苓9克,防风9克,焦神曲9克,焦山楂9克,陈皮6克,白芍12克,秦皮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柴国剑方。
中药处方(三)【辨证】肝肾阳气虚弱,运化失职。
【治法】温阳益气,涩肠止泻。
【方名】赤石脂汤。
【组成】附子9克,黄芪9克,当归9克,桔梗9克,石榴皮9克,川楝子9克,肉桂3克,黄连3克,炮姜6克,诃子6克,赤石脂30克,肉豆蔻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姜春华方。
中药处方(四)【辨证】湿热邪毒壅滞胃肠。
【治法】清热利湿,健脾和胃。
【方名】解毒清肠汤。
【组成】白头翁30克,秦皮20克,黄柏12克,黄连16克,白芍30克,白术30克,苍术12克,茯苓30克,猪苓16克,匾蓄16克,山药30克,木香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涂家云方<结肠炎>慢性结肠炎,名为益气活血汤。
药物组成:黄芪50克;炒白术,焦山楂,党参各30克;赤石脂,白芍各20克;乌梅,诃子,补骨脂各15克;煨肉蔻,茯苓,黄连各10克;甘草5克。
水煎,每日1剂,分早晚2次服。
20天为疗程。
配合溃疡速愈散(制象皮,血竭,赤石脂,乳香,龙骨,冰片,没药,孩儿茶,珍珠,青黛,共研细末)保留灌肠,每晚1次,15天为1疗程。
可以中药调理,可以考虑用下方黄芪、当归、桔梗、石榴皮、川楝子各9克,肉桂3克,黄连3克,炮姜6克,诃子6克,赤石脂15克症状慢性结肠炎的症状有以下7大表现:慢性结肠炎属于肠道疾病的一种,是以结肠、乙状结肠和直肠为发病部位的肛肠病。
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辨证:中医辨证分型,口服汤药治疗溃结的目的,主要是从机体内环境出发,从整体上改善阴阳偏盛偏衰的状况,临床上一般分四个证型。
(1)寒热错杂型:此型临床比较多见,特征是病情时发时止,绵绵不绝,既有腹痛喜温喜按之虚象、寒象,又有心烦、舌红,苔黄之热象,有时还有脓血夹杂、里急后重之实证。
总之,病机非常复杂,寒热虚实互见,非专业中医师不得明辨,口服乌梅丸效果比较好,或者将乌梅丸改为汤药并随症加减煎服,见效会更快些。
(2)湿热积滞型:中度和重度溃结或急性暴发型溃结或慢性溃结的急性发作期多见此型。
此型的特征是起病急、腹痛明显,暴注下迫、里急后重,甚至恶寒发热。
此证兼有表症时要表里双解,宜服葛根荃连汤,无表症时治以燥湿清热止痢之法,可服白头翁汤等中药。
对此证还应配合其他疗法,尽快控制病情。
(3)寒湿积滞型:慢性持续型溃结多为此型,此型特征是腹痛绵绵,喜温喜按,食欲不振,轻度的里急后重感。
舌苔白滑或白腻。
治宜温中散寒、健脾利湿之法,可以选胃苓汤、温脾汤、香砂六君子汤服用。
(4)气血不足型:溃结长期不愈,患者身心疲惫,易见此型。
此型特征是气血不足,下焦虚衰,多见的症状是神疲乏力,四肢不温,消瘦贫血,腹中隐痛,下痢稀薄,舌淡脉细。
治宜温补脾肾之法,可用附子理中汤,金匾肾气丸治疗。
中医治疗:中医认为溃疡性结肠炎主要由外邪内侵、饮食所伤、内伤七情、脾胃虚弱所致。
属中医泄泻、肠风、便血、腹痛等范畴,中医药治疗本病已显示出其优越性和广阔的前景。
针对湿热壅盛患者,芍药汤、白头翁汤、香连丸、葛根芩连汤多被选用以清热燥湿。
而胃苓汤、当归四逆汤、香砂六君子、不换金正气散多在临床用以温散寒湿。
连理汤、乌梅丸、薏苡附子败酱散、半夏泻心汤多用以温中清肠。
芍药汤药方∶【出处】《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分类】清热剂-清脏腑热【组成】芍药(30克)当归(15克)黄连(15克)槟榔(6克)木香(6克)炙甘草(6克)大黄(9克)黄芩(15克)肉桂(5克)【用法】水煎服。
【用法用量】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加减】后重甚者,加广木香3克、槟榔6克以导滞行气;热象明显者,加川黄连6克,以清热燥湿消炎;病延日久者,加肉桂3克以厚肠化湿;下腹胀满者,加炒莱菔子15克以下气宽膨。
【病例验证】用此方治疗患者117例,其中痊愈87例,好转25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5.7%。
旱莲当归治肠炎【功能主治】燮理阴阳,祛邪厚肠止泻。
主治慢性腹泻(慢性结肠炎等)。
证见腹泻经久反复不已,大便溏薄,日二三次,夹赤白粘液,腹痛隐绵,按之不减,形体消瘦,四肢不温,神疲倦怠,纳谷不馨,脘腹不适,口干粘或苦,不甚喜饮,舌质淡红或暗红,多细裂纹,苔薄白微腻,脉虚濡或细弦略数。
【偏方组成】旱莲草20克,当归、毛姜、阿胶、白术各10克,黄连、木香、防风、炙甘草各6克,干姜3克。
【用法用量】每日1剂,头煎2煎药液合并约400毫升,早晚2次空腹分服。
其中阿胶应另炖烊化,分2次兑入药液中。
症状缓解取得疗效后,可按上方剂量比例,研末(阿胶烊化)为丸,每服10克,日2次空腹吞服,以资巩固,以2~6个月为宜。
【加减】湿热偏盛者,加马齿苋30克;便血或赤冻多者,加地榆10克、鸦胆子(每服15粒,去壳吞服,日2次);阴虚偏甚,泻下量多者,加乌梅20克。
【病例验证】万某,男,32 岁,工人。
腹痛便泻赤白粘液,时或便血半年余。
多方医治乏效,乙状结肠镜检查发现18~20厘米处充血、糜烂,有出血点。
见其面容憔悴,形体清癯,畏寒肢冷,四末不温,口干唇红,腹痛隐隐,按之不减,大便溏薄夹赤白粘液,日三四次,近几日以赤冻为多,舌淡暗有浅细裂纹,苔白薄微黄,两脉虚濡且细。
证为阴阳两虚,气血不足,寒热气血壅遏为害,治当标本兼顾,缓调为要,遂拟本方加地榆10克、鸦胆子30粒(去壳2次吞服)。
一月后诸症大减,大便成形,只后段略稀。
做镜检,患处已无糜烂,仅见出血点。
继服上方去地榆、鸦胆子,加乌梅20克、白芍10克以养阴和营。
又20剂后临床症状痊愈,纳增便调,形体气色恢复正常。
慢性结肠炎中医方3则,国医大师经验方学习倪海厦偏方大全中医药治疗慢性结肠炎中医认识:认为结肠炎大多为湿热壅结、脾肾阳虚、气血两虚、气滞血瘀、饮食失调、劳累过度、精神因素而诱发。
中医认识:认为结肠炎大多为湿热壅结、脾肾阳虚、气血两虚、气滞血瘀、饮食失调、劳累过度、精神因素而诱发。
中医辨证论治:1.湿热型治法:清热利湿。
方药:槐角地榆丸或清肠饮加减。
槐角12克,地榆12克,生苡仁30克,银花12克,木香6克,川连6克,苦参15克,仙鹤草30克,白花蛇舌草30克,归尾9克,积壳9克,败酱草30克。
2.瘀毒型治法:化瘀解毒。
方药:隔下逐瘀汤或桃红四物汤加减。
当归9克,赤芍12克,桃仁9克,红花9克,木香6克,川连6克,红藤15克,白头翁30克,三棱12克,莪术12克,枳实12克,八月札30克。
3.脾亏肾虚治法:健脾固肾,消症化积。
方药:参苓白术散合四神丸加减。
党参15克,炒白术12克,云苓15克,生薏仁30克,陈皮6克,罂粟壳6克,肉豆蔻9克,淡吴萸6克,野葡萄藤30克,方儿茶12克,五倍子12克,北芪20克。
饮食:1、银花红暮粥:红薯,大米,金银花,生姜。
红薯切成小块或研成细粉,加入金银花(视临床症状轻重酌量)、生姜,按常法煮饭、煮粥均可。
每日3餐均吃,要坚持吃,不少于3^4个月,方可逐步收效。
红薯含大量食物纤维,可加强肠蠕动,其所含的多量维生素E参与胶原蛋白的合成,能促进溃疡面的愈合,而含有的大量胡萝卜素对上皮组织有良好的保护作用。
在红薯饭内加入金银花无疑会增强抗菌、抗炎功能,与生姜调胃和中的作用相结合。
腹胀、腹痛症状均可减轻。
2、马齿苋饭:马齿苋,大米。
马齿苋洗净切细,和大米调和。
加水常法煮饭。
可早晚服食。
连服15日以上。
本方对溃疡性结肠炎急性发作时有效。
马齿苋是常用的清热解毒、痢止泻的中草药,也可作食物用。
乡间以马齿苋加肉作馅,包饺子、做包子等均可,有防治胃肠炎、细菌性疾等作用。
3、山药芡实扁豆糕:鲜山药,赤小豆,芡实米。
治疗结肠炎中药方剂治疗结肠炎中药方剂结肠炎中药方剂1、结肠炎药膳:白芨粥配方用白芨10克,大米100克.将白芨洗净,切成2厘米见方的小块;大米淘洗干净.将大米,白芨放入铝锅内,加水适量,置武火上烧沸,再用文火煮30分钟即成.每日1次,每回吃粥100克.此方养胃,止血,消肿.对大肠溃疡便血病人尤佳.2、结肠炎药膳:柴胡桂枝饮取柴胡25克,半夏20克,白糖20克,桂枝15克,人参,黄芩,白芍,生姜,大枣各10克,甘草6克.将以上药物洗干净,放入铝锅内,加水适量.置武火上烧沸,用文火煎煮20分钟.停火,滤去渣,在药液内加入白糖搅匀即成.每日3次,每回用50克.3、结肠炎药膳:粟米粥配方用粟米50克,茯苓20克,当归,白芍,川芎,人参,白术各15克,桂枝10克.将当归,白芍,川芎,人参,白术,茯苓,桂枝放入铝锅内,加水适量,煮25分钟.停火,滤去渣,留药液.再将粟米淘洗干净,放入铝锅内,加入药液,清水适量,煮30分钟即成.每日1次,每回吃粟米50克。
4、结肠炎的症状便秘:结肠炎、直肠炎是导致便秘的原因,从全身性代谢紊乱、神经系统疾患,到肛门局部的细小肛裂均可引起。
肠出血:是溃疡性结肠炎最初的主要症状。
腹痛:慢性反复发作的病人常伴有腹痛,多为轻度到中度痉挛性腹痛,多在左下腹及左侧腹部,多数情况下呈阵发、短暂、轻微的腹痛、腹泻发作时腹痛显著,有腹痛-便意-排便后减轻的规律。
重症病人可引起持续性剧烈性疼痛,直肠受累严重多伴有里急后重的症状。
结肠炎饮食保健1、肠炎的初期保健是肠道急性充血、水肿、发炎和渗出的阶段,此时肠蠕动活跃或处于痉挛状态,其消化吸收功能都比较弱,所以,在起病后8~12小时内,患者可吃流质食物,如大米粥、藕粉、细挂面等。
如腹泻严重或出汗较多,还应适当给病人多喝一些汤水,如米汁、菜汤、果汁、淡盐开水等,以补充体内水、维生素和电解质的不足。
2、肠炎的好转期保健可给患者吃些容易消化及营养丰富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如大米粥、细面条等。
中草药治疗急慢性肠炎、结肠炎的中药配方及医案验证记录第一部分:中草药秘验方治疗急慢性肠炎肠炎是指各种病因所致肠粘膜的炎性病变。
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大类。
以前者为多见。
慢性肠炎系指不同病因所引起的慢性肠粘膜炎性病变。
发病率随年龄增长,50岁以上者的发病率可达50%。
1、归芍莱菔汤治肠道疾病[方剂]当归120克,白芍60克,甘草、槟榔、枳壳、车前子各10克,莱菔子30克。
[制用法]水煎服。
[功效]养阴清热,健脾利湿,疏肝理气,行血止痛。
[验证]病例一:工x,男,34岁,农民,1950年8月5日初诊。
患泄泻下痢4载,每于夏秋反复,经治疗无效。
表现:下痢糊状大便,味腐臭,时呈红棕色豆瓣酱状,挟带少量脓血,里急后重,日夜两行,脐周及左下腹钝痛,舌红、苔淡黄,脉沉细滑。
大便镜检红细胞(+++),脓细胞(++),发现阿米巴:滋养体。
方予归芍莱旅汤加马齿览30克,并配用鸦胆子3克,用桂元肉包裹成胶囊状,用上药液送服。
9剂诸恙皆除。
再以原法配香砂六君子丸调理而愈。
随访至今9年,无复发,多次检查大便常规均正常。
病例二:黄x,女,32岁,工人,1979年6月2日初诊,自诉于1976年5月初,因误食不洁之物而致腹痛,里急后重,大便带有红白粘冻,日间3、4次,肛周及外阴俱痒,屡用消炎、杀菌、解毒等法治疗3年,疗效不佳,病情无明显好转。
大便多次化验霉菌阳性。
表现:形体消瘦,头晕目眩,口干晨苦,舌苔白,脉沉细弦。
拟归芍莱菔汤加黄连、荆芥、艾叶炭、贯众各10克,连服2剂,腹痛已止,余症皆轻。
药已显效,乘势驱病,续进上方l 剂,症消病愈。
随访至今未复发。
[备注]临床上根据疾病的情况,可随证加减,该方对慢性阿米巴痢疾、霉菌性肠炎、肠管硬化症、血吸虫病并直肠炎、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滴虫性肠炎等均有较明显的治疗效果。
2、苦参液灌肠治慢性结肠炎[方剂]苦参30克。
[制用法]将苦参加水500毫升,文火煎至80-100毫升,每晚临睡前保留灌肠。
治疗慢性结肠炎的偏方
1、赤石脂、茨实、白芨、黄柏、苦参、石榴皮各1公斤,白头翁2公斤,胃复安300片、痢特灵3000片、甲硝唑6000片。
制法:装成0号胶囊,每粒0.4克.
用法:口服,早晚饭后各5粒,一个月一疗程
2、升麻10g、葛根60 g、土炒白芍60 g、炒甘草9 g、炒车前子15 g、麸炒木香6 g、土炒诃子肉30 g、麸炒黄连12 g、金银花30 g、丹参10 g、白芨10 g、麸炒石榴皮30 g、麸炒乌梅30 g。
制法:装成0号胶囊,每粒0.4克.
用法:口服,每日三次,每次5-8粒,一个月一疗程
慢性胃炎、胃溃疡
白芨2000 g、白芍1000 g、甘草1000 g、鸡内金1000g、法半下1000 g、厚朴1000 g、漂硝2000 g、元胡1000 g、枳壳1000 g、公英3000 g、木香1000 g、香附1000 g、当归1000 g、旋复花1000 g,大黄苏
打、小苏打各7000片。
制法:研成细粉,制成水丸
用法:饭前口服,每日三次,每次7克,一个月一疗程。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慢性结肠炎的中药治疗方法
导语:如果有腹泻和便秘交替发生,同时还伴有食欲不振、腹痛腹胀、失眠多梦、乏力发热等情况,要注意了可能是慢性结肠炎,这种疾病会反复无常,如
如果有腹泻和便秘交替发生,同时还伴有食欲不振、腹痛腹胀、失眠多梦、乏力发热等情况,要注意了可能是慢性结肠炎,这种疾病会反复无常,如果延误治疗时机,或是盲目治疗,会导致肠溃疡穿孔出血、肠癌变等危险并发症,因此要积极治疗此病。
中药可针对慢性结肠炎的各种病因辩证施治,采用外用和内服两种结合能够健脾止泻、理气止痛。
1.人参山楂茶
配方
人参10克、山楂10克、白术10克、茯苓15克、莲子10克、山药10克、陈皮6克、泽泻6克、甘草6克、白糖30克。
制作
1将以上药物洗净,放入铝锅内,加水适量。
人参10克、山楂10克
2将铝锅置武火上烧沸,再用文火煮25分钟,停火,滤去渣,加入白糖搅匀即成。
食用:代茶饮用。
功效:补脾胃,止泄泻。
对营养不良,皮肤缺乏光泽之肠炎患者食用尤佳。
2.丁香面
配方
丁香2克、草果1只、白面条250克、味精3克、盐3克、胡椒粉3克。
结肠炎建议选用参苓白术散,补脾益肠丸,肠炎宁,结肠炎丸服用.饮食宜清淡,少吃脂肪,高糖,辛辣,油煎的食品及白酒,咖啡等刺激性饮料,多吃纤维性食物参苓白术散作用类别:本品为虚证类非处方药药品。
药物组成:人参、茯苓、白术(炒)、山药、白豆(炒)、莲子、薏苡仁(炒)、砂仁、桔梗、甘草。
性状:本品为黄色至灰黄色的粉末;气香,味甜。
类属:中医方剂。
类别:补益剂:补气。
出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异名:参术饮功能分析方中以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即四君子汤)平补脾胃之气,为主药。
以白扁豆、薏苡仁、山药之甘淡,莲子之甘涩,助白术既可健脾,又可渗湿而止泻,为辅药。
以砂仁芳香醒脾,促中州运化,通上下气机,吐泻可止,为佐药。
桔梗为太阴肺经的引经药,入方,如舟车载药上行,达上焦以益肺气。
此方对证而兼见肺气虚弱,久咳痰多者,亦颇为相宜,为培土生金之法。
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健脾,渗湿止泻之功。
主治病症主治脾气虚弱,湿邪内生,症见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大便溏泻,四肢乏力,形体消瘦,面色萎黄,舌苔白腻,脉象细缓者。
亦治小儿脾疳,面色萎黄,形容憔悴,毛发枯槁,精神萎靡,不思饮食,睡卧不宁,或脾虚水肿,或脾虚带脉不固,白带过多,绵绵不断,如涕如唾者。
西医诊为消化不良、慢性胃肠炎、附件炎、气管炎等而见有上述证候者,均可以此方治疗。
剂量用法此药现为水丸制剂,每袋6克。
成人每次服6克,日服3次。
儿童酌减。
服药期间忌食生冷油腻之品。
此药组成中含甘草,不可与海藻、大戟、芫花、甘遂同时服用。
组成莲子肉(500克)薏苡仁(500克)砂仁(500克)桔梗(500克)白扁豆(750克)白茯苓(1000克)人参(1000克)炙甘草(1000克)白术(1000克)山药(1000克)方解本方证是由脾虚湿盛所致。
脾胃虚弱,纳运乏力,故饮食不化;水谷不化,清浊不分,故见肠鸣泄泻;湿滞中焦,气机被阻,而见胸脘痞闷;脾失健运,则气血生化不足;肢体肌肤失于濡养,故四肢无力、形体消瘦、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腻,脉虚缓皆为脾虚湿盛之象。
结肠炎中医治疗方剂结肠炎是一种常见的肠道疾病,中医治疗结肠炎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
中医认为结肠炎多因饮食不节、情志内伤、外邪侵袭等因素导致脾胃功能失调,湿热内蕴,气血瘀滞所致。
治疗结肠炎的中医方剂通常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进行辨证施治,以下是几种常见的中医治疗结肠炎的方剂:1. 清热利湿方:适用于湿热型结肠炎,主要症状为腹痛、腹泻、大便黏腻、肛门灼热等。
常用药物有黄连、黄芩、黄柏、苍术、薏苡仁等。
2. 健脾益气方:适用于脾虚型结肠炎,主要症状为腹胀、大便稀溏、乏力、食欲不振等。
常用药物有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山药等。
3. 疏肝理气方:适用于肝郁型结肠炎,主要症状为腹痛、情绪抑郁、胸闷、大便不畅等。
常用药物有柴胡、郁金、川楝子、香附、枳实等。
4. 活血化瘀方:适用于血瘀型结肠炎,主要症状为腹痛固定、大便带血、舌质紫暗等。
常用药物有桃仁、红花、丹参、川芎、赤芍等。
5. 温阳散寒方:适用于寒湿型结肠炎,主要症状为腹痛喜暖、大便清稀、四肢不温等。
常用药物有干姜、附子、肉桂、吴茱萸等。
6. 滋阴润燥方:适用于阴虚型结肠炎,主要症状为大便干结、口干舌燥、五心烦热等。
常用药物有生地黄、麦冬、玉竹、石斛、知母等。
7. 扶正祛邪方:适用于结肠炎的慢性期或恢复期,主要目的是扶助正气,驱除余邪。
常用药物有黄芪、当归、白芍、熟地黄等。
在使用这些方剂时,患者应在中医师的指导下进行,因为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不同,需要个性化的调整方剂。
同时,中医治疗结肠炎还强调饮食调养和生活方式的调整,如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生冷食物,保持情绪稳定,加强体育锻炼等,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中药处方(一)【辨证】脾胃气虚,中气下陷。
【治法】补中益气止泻。
【方名】益气汤。
【组成】黄芪12克,薏苡仁12克,党参10克,获苓10克,血余炭10克,赤石脂10克,白芍10克,白术炭6克,陈皮炭6克,柴胡6克,厚朴6克,黄连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中药处方(二)【辨证】脾失健运,湿热蕴于肠中,肝脾气滞。
【治法】健脾温中,清肠化湿。
【方名】温中汤。
【组成】党参9克,白术9克,炮姜3克,炙甘草6克,茯苓9克,防风9克,焦神曲9克,焦山楂9克,陈皮6克,白芍12克,秦皮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中药处方(三)【辨证】肝肾阳气虚弱,运化失职。
【治法】温阳益气,涩肠止泻。
【方名】赤石脂汤。
【组成】附子9克,黄芪9克,当归9克,桔梗9克,石榴皮9克,川楝子9克,肉桂3克,黄连3克,炮姜6克,诃子6克,赤石脂30克,肉豆蔻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中药处方(四)【辨证】湿热邪毒壅滞胃肠。
【治法】清热利湿,健脾和胃。
【方名】解毒清肠汤。
【组成】白头翁30克,秦皮20克,黄柏12克,黄连16克,白芍30克,白术30克,苍术12克,茯苓30克,猪苓16克,匾蓄16克,山药30克,木香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仙桔汤[组成] 仙鹤草30克,桔梗6克,乌梅炭4克,白槿花9克,炒白术9克,广木香5克,生白芍9克,炒槟榔10克,甘草4克。
[功能] 补脾敛阴,清化湿热。
[主治] 久泻,包括慢性菌痢、阿米巴痢及慢性结肠炎,经常泄泻,时轻时剧,时作时休,作则腹痛、腹胀,大便溏薄,夹有粘液,间见少许脓血,反复发作,久治不愈者。
[用法] 一日一剂,水煎两次,分二次服。
散成汤剂,每剂约140 mL,每日1剂,早晚2次口服,20剂为1个疗程,连续服用3个疗程.结果临床治愈30例,显效10例,有效4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0.6%.结论以参苓白术散化裁治疗慢性结肠炎疗效肯定.内治法肾阳不足型主要表现为黎明之前腹部作痛,肠鸣即泻,泻后则安,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细。
治宜温肾健脾、固涩止泄,可选用四神丸口服,每次一丸,每日3次;桂附理中丸,每次9克,每日3次,口服;济生肾气丸,每次9克,每日3次,口服;青娥丸,每次9克,每日3次,口服。
脾胃虚弱型主要表现为大便时溏时泄,水谷不化,稍进油腻之物则大便次数增多,食欲不振,脘腹胀满,面色萎黄,肢倦乏力,舌淡苔白,脉细弱。
治宜健脾益气,可选用补脾益肠丸,每次9克,每日3次,口服;香砂养胃丸,每次9克,每日3次,口服;小健中颗粒,每次一袋,每日3次口服;十香定痛丸,每次一丸,每日3次,口服;四君子丸(散),每次9克,每日3次,口服。
肠胃湿热型主要表现为大便溏泄,脘胀胀满,口干口苦,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腻,脉滑。
治宜清热利湿,可选用葛根芩连微丸,每次10克,每日3次,口服;黄连胶囊,每次3粒,每日3次,口服;龙胆泻肝口服液,每次一支,每日3次,口服;茵栀黄口服液,每次一支,每日3次,口服;芩连片,每次4片,每日3次,口服。
匀,外敷于肚脐孔处,敷料包扎,胶布固定,每日换药一次,连续3天。
可芳香化湿,理气止痛。
2.龟龄集:将纱布两块置于龟龄集酒中浸透,而后取出覆盖于肚脐孔处,敷料包扎,胶布固定。
每日换药一次,5天为一疗程,连续2~3个疗程。
可温肾益气。
3.云南白药粉剂合锡类散:取云南白药粉剂、锡类散各一克,研为细末,加生理盐水100毫升混合均匀,直肠滴入。
每日1~2次,连续5~7天。
可解毒生肌。
(胡献国)患者可以使用中药来进行调理,例如"诃苓止泻胶囊”,根据"伤寒论"的名方精心配备而成,见效快,疗效确切。
"诃苓止泻胶囊”能行气燥湿,消淤止痛,收敛止血,升阳祛湿,补脾益气,利血消肿,行气导滞,疏肝健脾,益气温肾,消除产生病变的毒素,促进新陈代谢,增加结肠防御功能,改善肠道紊乱的功能,促进肠道黏膜再生修复,提高整体免疫力,从而达到彻底治愈的目的.百度搜索“健康隐忧结肠炎”药物可以服用.四神丸每次服10g,日服2次。
附子理中丸每次服1丸,每日3次结合吃 B1 复合B调补脾肾。
处方:党参、黄芪、白术、陈皮、茯苓、川芎、熟地、当归、白芍、山茱萸、山药、牡丹皮、枸杞、知母、黄柏、杜仲、续断、骨碎补、防风各10克,甘草8克。
这为一剂药的量,先用冷水浸泡20分钟,烧开后,小火煎20分钟,倒出;再加入冷水,烧开20分钟,两次煎液加在一起,分两份,早晚各一份。
其间禁凉和辣。
注意不要用铝锅与铁锅煎,最好用沙锅煎。
治疗期间禁止手淫。
服五付见效,7付一疗程,2-3个疗程可望全愈永仓诃苓止泻胶囊奘灵水苏糖益生好菌溃疡性结肠炎可以服用微生态制剂奘灵水苏糖,奘灵水苏糖是胃肠道有益菌的专业营养源,能以40-103倍速度增殖有益菌,具有抗酸性,不被消化酶分解,可靶向性的到达炎症部位,调节肠道菌群平衡。
能迅速增殖肠道有益菌,使菌群黏附于人体肠道内,形成一层厚厚的菌膜群,抵御致病菌,有效地阻止肠毒素的侵害。
结肠炎属慢性病,其严重的后果是发展成结肠癌,因此患者应高度重视,积极治疗,以免担误病情。
溃疡性结肠炎缓解期可以服用阿泰宁治疗,急性期可以与美沙拉嗪联合应用,具有协同治疗作用,效果显著。
山楂180克,神曲60克,莱菔子60克,半夏80克,陈皮30克,茯苓90克,连翘30克.中医治疗多采取温肾运脾,涩肠止泻的方法,方剂常用四神丸合附子理中汤加减,处方:补骨脂9g,五味子9g,肉豆蔻(煨)9g,吴茱萸5g,熟附子9g,党参15g,炒白术12g,木香6g,赤石脂15g,石榴皮12g,干姜9g,炙甘草6g.党参9克,白术9克,炮姜3克,炙甘草6克,茯苓9克,防风9克,焦神曲9克,焦山楂9克,陈皮6克,白芍12克,秦皮12克.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慢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反复性、多发性以结肠、乙状结肠和直肠为发病部位。
指直肠结肠因各种致病原因导致肠道的炎性水肿,溃疡、出血病变。
指导意见:马齿苋,大米。
马齿苋洗净切细,和大米调和。
加水常法煮饭。
可早晚服食。
现给你介绍一个祖传秘方,可以彻底根治不反弹。
处方:虫草10克、黑矾50克、黑枣50克、核桃仁50克、栀子50克、当归50克、厚朴50克、三棱50克、穿山甲50克、上甲50克、下甲50克、红花30克、海南沉10克、铁胆粉5克、蜂胶10克、蜂蜜100克、蜂蜡适量。
配法:将17味中药经提取有效成分精炼后,放入加热融化后的蜂胶、蜂蜜、蜂蜡混合溶液中,调拌均匀,做成重100克的药饼备用。
用法:成人每次服用如花生米大小一粒,可增可减。
或者将药饼烘干,粉碎成细面,装入0号胶囊,每次4粒,每天3次。
为方便临床应用,依据药性特点,结合药学、药理的要求制成胶囊剂。
具体制备方法是:⑴ 、粉碎:将处方中的穿山甲、虫草、上甲、下甲和铁胆粉、海南沉烘干粉碎过80目筛;⑵ 、煎煮:将处方中的黑矾、黑枣、核桃仁、栀子、三棱、寸曲与当归、砂仁、厚朴、麦芽、红花先用10倍量和12倍量的纯化水分别浸泡三个小时后,用大火先将黑矾、黑枣、核桃仁、栀子、三棱、寸曲煎煮一小时,再将当归、砂仁、厚朴、麦芽、红花加入煎煮锅中火煎煮一小时,过滤;药渣加8倍量纯化水煎煮一个半小时,过滤,除去药渣,合并煎液,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2(60℃)的清膏;⑶、混合制粒:将处方中的穿山甲、虫草、上甲、下甲和铁胆粉、海南沉、蜂胶、蜂蜜、蜂蜡倒入清膏中混合均匀,必要时加入适量的玉米淀粉混匀至手握成团,手松即散的程度,在制粒机上过14目筛制颗粒;⑷、干燥:装入50-65℃的烘箱中烘干,使水份≤9%;⑸、整粒:将烘干的颗粒过12目筛整粒;⑹、装胶囊:将整好的颗粒装入0号胶囊壳中,装量为:0.5g/粒。
便秘治疗方现介绍一祖传中药秘方,疗效独特,轻者一剂即愈,重者2--3剂即可除根。
该方迄今五百余年,远近驰名,原系明朝宫廷御医秘传,历经数百年临床验证,治愈患者不计其数。
处方:黑矾50克、黑枣50克、核桃仁50克、栀子50克、当归50克、砂仁50克、厚朴50克、三棱50克、穿山甲50克、寸曲50克、麦芽50克、上甲50克、下甲50克、红花30克、海南沉10克、铁胆粉5克、蜂胶10克、蜂蜜100克、蜂蜡适量。
配法:将16味中药经提取有效成分后,放入加热融化后的蜂胶、蜂蜜、蜂蜡混合溶液中,调拌均匀,做成重100克的药饼备用。
用法:成人每次服用如花生米大小一粒,可增可减,最多不超过3粒,每日3次,小儿减量,空腹服用。
或者将药饼烘干,粉碎成细面,装入0号胶囊,每次3粒,每天3次。
为方便临床应用,依据药性特点,结合药学、药理的要求制成胶囊剂。
具体制备方法是:⑴、粉碎:将处方中的穿山甲、上甲、下甲和铁胆粉、海南沉烘干粉碎过80目筛;⑵、煎煮:将处方中的黑矾、黑枣、核桃仁、栀子、三棱、寸曲与当归、砂仁、厚朴、麦芽、红花先用10倍量和12倍量的纯化水分别浸泡三个小时后,用大火先将黑矾、黑枣、核桃仁、栀子、三棱、寸曲煎煮一小时,再将当归、砂仁、厚朴、麦芽、红花加入煎煮锅中火煎煮一小时,过滤;药渣加8倍量纯化水煎煮一个半小时,过滤,除去药渣,合并煎液,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2(60℃)的清膏;⑶、混合制粒:将处方中的穿山甲、上甲、下甲和铁胆粉、海南沉、蜂胶、蜂蜜、蜂蜡倒入清膏中混合均匀,必要时加入适量的玉米淀粉混匀至手握成团,手松即散的程度,在制粒机上过14目筛制颗粒;⑷、干燥:装入50-65℃的烘箱中烘干,使水份≤9%;⑸、整粒:将烘干的颗粒过12目筛整粒;⑹、装胶囊:将整好的颗粒装入0号胶囊壳中,装量为:0.5g/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