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慢性结肠炎
- 格式:doc
- 大小:14.50 KB
- 文档页数:2
慢性结肠炎腹泻,大便后有便不尽,肛门下坠,疼痛中医案例
分享。
有患者向我咨询,经常有腹泻,大便后有便不尽的感觉,严重情况还会有肛门下坠,疼痛的情况,这种情况怎么办?其实这种看病的问题三言二语说不清楚,我通过我这里治好的病例给大家讲一下治疗这病的方法,去年看过一个患者,是女性,年龄39岁,来看病的时候,自己叙述,肠镜检查确诊是慢性结肠炎,另外还有一个溃疡,经常的大便次数多,便后有便不尽的感觉,查其舌苔黄腻,中医辨证是肠道有湿热,我给她用的药是黄芩,赤芍,白芍,丹皮,桃仁,薏米,冬瓜子,马齿笕,败酱草,木香,黄连,桔梗,患者用这个药方服用35天,大便正常,一天一次,便后异物感消失。
这个是通过清热燥湿,活血化瘀的方法治愈慢性结肠炎,药方是来源于芍药汤和大黄牡丹汤加减。
今天分享给大家,大家可以互相交流学习。
附子理中汤联合逍遥散穴位敷贴治疗慢性结肠炎的疗效分析慢性结肠炎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便血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针对慢性结肠炎的治疗方法有很多种,其中中医药治疗被广泛应用并取得了不错的疗效。
附子理中汤联合逍遥散穴位敷贴是一种传统中医药治疗慢性结肠炎的方法,本文将对这种治疗方法进行疗效分析,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一、附子理中汤联合逍遥散的治疗原理1.1 附子理中汤附子理中汤是一种古代名方,由附子、干姜、甘草等中药组成,具有温中散寒、祛风止痛的功效。
在中医理论中,慢性结肠炎属于中焦寒湿之症,附子理中汤正是以温中散寒的功效来缓解慢性结肠炎患者的症状。
1.2 逍遥散逍遥散是一种名方中的名方,由茯苓、白术、半夏等中药组成,具有健脾和胃、祛湿化痰的功效。
在中医理论中,脾胃虚弱、湿浊内停是慢性结肠炎的常见病理机制,逍遥散正是以健脾和胃、祛湿化痰的功效来改善慢性结肠炎患者的症状。
1.3 穴位敷贴穴位敷贴是一种中医外治疗法,通过在特定穴位敷贴药物来达到调整气血、祛湿化痰的目的。
针对慢性结肠炎,通过在脾经、胃经相关穴位敷贴,可以促进脾胃气机的运行,加速湿浊的排出。
2.1 选择适宜的患者附子理中汤联合逍遥散穴位敷贴治疗慢性结肠炎适用于脾胃虚弱、寒湿内停型的慢性结肠炎患者。
临床上对具体患者的辨证施治非常重要,确保治疗方案的准确性。
2.2 配伍用药在治疗过程中,首先使用附子理中汤来温中散寒,缓解腹痛、腹泻等症状;随后再使用逍遥散来健脾和胃、祛湿化痰,改善消化功能不好、大便稀溏等症状。
在配伍用药时,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合理调配。
2.3 穴位敷贴选择脾经、胃经相关的穴位进行敷贴,如中脘、关元、足三里、气海等穴位。
在进行穴位敷贴时,要注意药物的选择和固定方法,确保药性的渗透和穴位的刺激。
2.4 疗程及辅助治疗一般来说,慢性结肠炎的治疗需要长期进行,疗程一般为1-2个月。
可以辅以中药熏洗、针灸等治疗方法,以增强疗效。
附子理中汤联合逍遥散穴位敷贴治疗慢性结肠炎的疗效分析慢性结肠炎是一种常见的肠道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传统的药物治疗效果有限,因此很多患者开始寻求中医中药的治疗方法。
附子理中汤和逍遥散是中医中药中常用的治疗慢性结肠炎的方剂,而结合穴位敷贴治疗慢性结肠炎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本文将对附子理中汤联合逍遥散穴位敷贴治疗慢性结肠炎的疗效进行分析,旨在探讨中医中药治疗慢性结肠炎的有效方法,为临床提供参考。
一、附子理中汤附子理中汤是一种具有温中散寒、补气固表的中药方剂,主要用于治疗脾胃虚寒引起的腹泻、腹痛等症状。
其主要成分包括附子、干姜、茯苓、生姜等药材,具有温中散寒、补气健脾的功效。
在慢性结肠炎的治疗中,附子理中汤可通过温中散寒、补气健脾的作用,改善脾胃功能,调节肠道功能,从而减轻慢性结肠炎的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二、逍遥散三、穴位敷贴穴位敷贴是中医传统疗法之一,通过在特定穴位敷贴中药,以达到调和气血、疏通经络、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慢性结肠炎的治疗中,选择合适的穴位进行敷贴,可以刺激穴位,调节脾胃功能,改善肠道功能,减轻症状,加快康复。
四、疗效分析根据临床实践经验,附子理中汤联合逍遥散穴位敷贴治疗慢性结肠炎,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在临床上,患者服用附子理中汤和逍遥散后,往往能够减轻腹泻、腹痛等症状,恢复正常的肠道功能。
而结合穴位敷贴,可以进一步加强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的治疗满意度。
附子理中汤和逍遥散均为中药方剂,具有温中散寒、清热解毒的功效,治疗慢性结肠炎效果显著。
结合穴位敷贴治疗,不仅可以直接作用于肠道,还可以通过穴位刺激调节气血,调和脾胃功能,从而加速康复过程。
附子理中汤联合逍遥散穴位敷贴治疗慢性结肠炎具有显著的疗效,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针对不同患者的实际情况,具体的治疗方案还需要进一步根据个体差异进行调整。
为了确保治疗效果,患者在接受治疗过程中需严格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避免不良的生活习惯和药物相互作用等不利因素对治疗效果的影响。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散风行气法治愈慢性泻利证(慢性肠炎)病案:夏某,男,41岁。
初诊:1991年12月20日。
主诉及病史:腹痛腹泻一年余。
1990年10月间发生腹中痛胀鸣响,继而泄泻稀水,日二三次,经过治疗,时而泻止,但便行如栗带冻垢,时而便泄。
经纤维肠镜检查,诊断为慢性结肠炎。
诊查:脐腹时痛,便行溏薄不畅,间夹冻垢,粪色青;右少腹自觉有块攻撑,按之似有似无,夜间腹中灼热;饮食不减,食后肋下觉胀。
呃逆,口干渴饮,以清晨为甚;舌苔灰黄,脉细弦。
辨证:外风内侵,浊阻气滞。
治法:散风行气,升清降浊。
处方:防风6g 羌活5g 白芷6g 砂仁2g 蔻仁2g 天花粉10g 枳壳10g 白术10g 广木香6g 陈皮6g 苏梗6g 厚朴5g 焦山楂15g 焦神10g 广藿梗10g 大腹皮10g 刀豆子10g 6剂二诊:1992年7月6日。
药后大便较畅,粪带青色未除,脐腹部疼痛已止。
呃逆亦平,左少腹攻撑依然,口渴欲饮,舌苔灰垢消失而呈微黄,脉弦。
原方去刀豆子、蔻仁,加黄芩10g、乌药10g、青皮10g,6剂。
1三诊:1993年1月22日。
排便畅利,间日行;腹不作痛,左少腹气撑引及睾丸;胃纳佳,口渴除,舌苔薄黄,脉弦。
原方增减,制成丸剂,缓调而善其后。
处方:防风6g 白芷5g 乌药6g 广木香6g 小茴香5g 金铃子10g 苍术10g 白术10g 天花粉10g 广藿梗10g 槟榔6g 枳壳10g 焦神10g 炙黄芪15g 羌活5g 砂仁2g 陈皮6g 吴茱萸2g 青皮10g 白芍10g 茯苓10g 枸橘李10g 荔枝核10g上方配10剂,研细末,水泛为丸,每日早晚各以开水送服10g。
按语本例病经16个月,而精神不衰,饮食不减,脾胃之气未伤,此其一;泄利不畅,粪带青色,腹中痛鸣,气聚成瘕,浊阻气滞,此其二;再与舌苔灰黄、脉弦三者相参,此证非虚非寒非热明矣。
中医对慢性结肠炎的辩证和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又称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直肠和结肠的慢性炎性疾病。
主要症状特点有慢性反复发作的腹泻、黏液性血便或脓血便、里急后重、腹痛、且伴有发热、消瘦、贫血等。
病变主要位于结肠的黏膜层,且以溃疡为主,多累及直肠和远端结肠,但可向近端扩展,以至遍及整个结肠。
病程漫长,病情轻重不一,发作期与缓解期交替出现,或呈持续性并逐渐加重。
本病可见于任何年龄,但以20~30岁为多见,男稍多于女。
我国发病率较国外为低,近年来本病似有增加趋势。
溃疡性结肠炎属中医的“痢疾”、“泄泻”、“便血”等范畴。
本病病位在肠,与肝、脾、胃、肠等脏腑有关。
初起多因情志不畅,肝气郁结,犯及脾胃;或因饮食不节,过食肥甘,或因湿热之体复饮食生冷以致脾胃损伤,导致脾失健运,清浊不分;或因感受暑湿热毒之邪,从而湿热毒邪内蕴,下迫肠道,气血凝滞,壅而化脓;出血日久,亦必耗血伤阴。
久病入络,可致瘀血内阻;病久脾肾阳虚,清阳不升而中气下陷,温运无力而胃关不固。
慢性结肠炎病人多表现为身体虚弱、抵抗力差,尤其胃肠道易并发感染,因而更应注意饮食卫生,不吃生冷、坚硬及变质的食物,禁烟、禁酒及避免使用酸、辣、呛(如辣椒、芥末)等刺激性调味品,以免引起肠道敏感,加重腹泻。
慢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反复性、多发性疾病,以结肠、乙状结肠和直肠为发病部位,因各种致病原因导致肠道的炎性水肿、溃疡、出血病变。
症状为左下腹疼、腹泻、里急后重、便下黏液、便秘或泄泻交替性发生,时好时坏,缠绵不断,反复发作。
慢性结肠炎以其迁延不愈和反复发作的特点成为现代医疗的难题之一。
由于肠黏膜长期充血、水肿甚至溃疡,肠道环境紊乱,吸收和排便功能异常;在反复的损伤和修复过程中,易导致肠黏膜组织增生,引发结肠癌。
俗话说得好,病靠“三分治,七分养” ,要想有效地改善慢性结肠炎的症状,防止病情的恶化发展,饮食调养很重要。
由于慢性结肠炎造成的长期腹泻,导致饮食营养“穿肠而过”,加大了饮食调理的难度,食物的选择、料理和进食方式都要格外注意才行。
慢性结肠炎中医方3则,国医大师经验方学习倪海厦偏方大全中医药治疗慢性结肠炎中医认识:认为结肠炎大多为湿热壅结、脾肾阳虚、气血两虚、气滞血瘀、饮食失调、劳累过度、精神因素而诱发。
中医认识:认为结肠炎大多为湿热壅结、脾肾阳虚、气血两虚、气滞血瘀、饮食失调、劳累过度、精神因素而诱发。
中医辨证论治:1.湿热型治法:清热利湿。
方药:槐角地榆丸或清肠饮加减。
槐角12克,地榆12克,生苡仁30克,银花12克,木香6克,川连6克,苦参15克,仙鹤草30克,白花蛇舌草30克,归尾9克,积壳9克,败酱草30克。
2.瘀毒型治法:化瘀解毒。
方药:隔下逐瘀汤或桃红四物汤加减。
当归9克,赤芍12克,桃仁9克,红花9克,木香6克,川连6克,红藤15克,白头翁30克,三棱12克,莪术12克,枳实12克,八月札30克。
3.脾亏肾虚治法:健脾固肾,消症化积。
方药:参苓白术散合四神丸加减。
党参15克,炒白术12克,云苓15克,生薏仁30克,陈皮6克,罂粟壳6克,肉豆蔻9克,淡吴萸6克,野葡萄藤30克,方儿茶12克,五倍子12克,北芪20克。
饮食:1、银花红暮粥:红薯,大米,金银花,生姜。
红薯切成小块或研成细粉,加入金银花(视临床症状轻重酌量)、生姜,按常法煮饭、煮粥均可。
每日3餐均吃,要坚持吃,不少于3^4个月,方可逐步收效。
红薯含大量食物纤维,可加强肠蠕动,其所含的多量维生素E参与胶原蛋白的合成,能促进溃疡面的愈合,而含有的大量胡萝卜素对上皮组织有良好的保护作用。
在红薯饭内加入金银花无疑会增强抗菌、抗炎功能,与生姜调胃和中的作用相结合。
腹胀、腹痛症状均可减轻。
2、马齿苋饭:马齿苋,大米。
马齿苋洗净切细,和大米调和。
加水常法煮饭。
可早晚服食。
连服15日以上。
本方对溃疡性结肠炎急性发作时有效。
马齿苋是常用的清热解毒、痢止泻的中草药,也可作食物用。
乡间以马齿苋加肉作馅,包饺子、做包子等均可,有防治胃肠炎、细菌性疾等作用。
3、山药芡实扁豆糕:鲜山药,赤小豆,芡实米。
中医治慢性结肠炎怎么治好?很多人不认识结肠炎,只知道自己肠胃炎时间久了,疼痛加剧后去医院检查出了结肠炎的疾病,很显然他是一种肠胃疾病,那么他仅仅只是因为肠胃炎引起的么?为什么去医院吃药后,病情得到控制,却后期不注意还会发作呢?要知道,西药是注重短期效果的,并不能对身体进行调理,所以,想要了解中医对于该病的治疗方法,就往下了解吧。
本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目前认为和遗传因素、免疫调节紊乱、感染和环境因素有关;另外,还需与急性感染性肠炎、阿米巴肠炎、大肠癌、肠易激综合征,以及感染性肠炎、放射性肠炎相鉴别。
中医认为本病多因外感时邪、饮食不节、情志内伤、素体脾肾不足所致。
中医治疗本病注重辩证施治,标本兼治。
首先,口服:结肠炎宜用丁香、肉桂、桂枝、小茴香等调理治疗。
据了解,中药口服可调理结肠炎患者机体,从而达到菌群平衡,达到治疗结肠炎的疗效。
其次,灌肠:灌肠法是指导管自肛门经直肠,然后插入结肠灌注液体,以达到通便排气的治疗方法。
专家解析,此法克清热解毒,燥湿止泻,从而促进结肠粘膜的愈合。
现医学证明,中药灌肠可以使药汁直达病灶,希望此法能够为广大结肠炎者带来福音。
最后,外敷:中药外敷,即将已煎好的药汁敷于肚脐上,据说药性由表入里,起到温经通脉,活血化瘀,散寒止痛的作用,从而可改善结肠炎的症状。
专家建议,将外敷和直肠滴入法相结合,可联合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改善病灶周围血液循环,达到标本兼治的疗效。
温馨提醒大家,很多患友在治疗期间需要保持情绪和身心的放松,不要把注意力过多的集中在自己的病情上,需要坚持去进行中药的调理,中医治疗不是一两天就能治好的,另外,要适当进行体育锻炼,提倡参加慢跑。
在饮食上要注意避免自己敏感的食物。
治疗结肠炎中药方剂治疗结肠炎中药方剂结肠炎中药方剂1、结肠炎药膳:白芨粥配方用白芨10克,大米100克.将白芨洗净,切成2厘米见方的小块;大米淘洗干净.将大米,白芨放入铝锅内,加水适量,置武火上烧沸,再用文火煮30分钟即成.每日1次,每回吃粥100克.此方养胃,止血,消肿.对大肠溃疡便血病人尤佳.2、结肠炎药膳:柴胡桂枝饮取柴胡25克,半夏20克,白糖20克,桂枝15克,人参,黄芩,白芍,生姜,大枣各10克,甘草6克.将以上药物洗干净,放入铝锅内,加水适量.置武火上烧沸,用文火煎煮20分钟.停火,滤去渣,在药液内加入白糖搅匀即成.每日3次,每回用50克.3、结肠炎药膳:粟米粥配方用粟米50克,茯苓20克,当归,白芍,川芎,人参,白术各15克,桂枝10克.将当归,白芍,川芎,人参,白术,茯苓,桂枝放入铝锅内,加水适量,煮25分钟.停火,滤去渣,留药液.再将粟米淘洗干净,放入铝锅内,加入药液,清水适量,煮30分钟即成.每日1次,每回吃粟米50克。
4、结肠炎的症状便秘:结肠炎、直肠炎是导致便秘的原因,从全身性代谢紊乱、神经系统疾患,到肛门局部的细小肛裂均可引起。
肠出血:是溃疡性结肠炎最初的主要症状。
腹痛:慢性反复发作的病人常伴有腹痛,多为轻度到中度痉挛性腹痛,多在左下腹及左侧腹部,多数情况下呈阵发、短暂、轻微的腹痛、腹泻发作时腹痛显著,有腹痛-便意-排便后减轻的规律。
重症病人可引起持续性剧烈性疼痛,直肠受累严重多伴有里急后重的症状。
结肠炎饮食保健1、肠炎的初期保健是肠道急性充血、水肿、发炎和渗出的阶段,此时肠蠕动活跃或处于痉挛状态,其消化吸收功能都比较弱,所以,在起病后8~12小时内,患者可吃流质食物,如大米粥、藕粉、细挂面等。
如腹泻严重或出汗较多,还应适当给病人多喝一些汤水,如米汁、菜汤、果汁、淡盐开水等,以补充体内水、维生素和电解质的不足。
2、肠炎的好转期保健可给患者吃些容易消化及营养丰富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如大米粥、细面条等。
中医药对慢性炎症性肠道疾病的治疗作用慢性炎症性肠道疾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一类以慢性肠道炎症为特征的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和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
这两种疾病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困扰和痛苦,对其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影响。
传统中医药在慢性炎症性肠道疾病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将探讨中医药在治疗慢性炎症性肠道疾病中的作用和优势。
一、中医药的整体观念中医药治疗慢性炎症性肠道疾病注重的是整体观念,强调人体的整体平衡和调节。
中医认为,慢性炎症性肠道疾病的发生与人体内部的阴阳失衡和气血运行不畅有关。
因此,中医药治疗注重调整患者的整体状态,通过中药的配伍和针灸等手段,促进人体内部的平衡和调节,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
二、中医药的个体化治疗中医药治疗慢性炎症性肠道疾病强调个体化治疗,即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中医药通过辨证施治的方法,根据患者的症状、舌苔、脉象等进行综合分析,确定治疗方案。
不同的患者可能会有不同的中药组合和针灸穴位的选择,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三、中药的药理作用中医药治疗慢性炎症性肠道疾病的主要手段是中药治疗。
中药具有多种药理作用,可以通过抗炎、抗氧化、免疫调节等多个途径发挥治疗作用。
例如,黄连、黄芩等中药具有明显的抗炎作用,可以减轻肠道炎症的程度;白术、党参等中药可以增强机体的免疫力,提高抵抗力;当归、川芎等中药可以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炎症引起的血液循环障碍等。
这些药理作用的综合效果,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症状和减轻炎症的程度。
四、针灸的调节作用除了中药治疗,中医药还可以通过针灸等手段进行治疗。
针灸作为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调节人体气血运行、促进身体自愈能力的作用。
对于慢性炎症性肠道疾病患者来说,针灸可以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调节患者的肠道功能,改善肠道炎症,减轻症状。
中医药治疗慢性结肠炎
中医认识:认为结肠炎大多为湿热壅结、脾肾阳虚、气血两虚、气滞血瘀、饮食失调、劳累过度、精神因素而诱发。
中医辨证论治:
1.湿热型
治法:清热利湿。
方药:槐角地榆丸或清肠饮加减。
槐角12克,地榆12克,生苡仁30克,银花12克,木香6克,川连6克,苦参15克,仙鹤草30克,白花蛇舌草30克,归尾9克,积壳9克,败酱草30克。
2.瘀毒型
治法:化瘀解毒。
方药:隔下逐瘀汤或桃红四物汤加减。
当归9克,赤芍12克,桃仁9克,红花9克,木香6克,川连6克,红藤15克,白头翁30克,三棱12克,莪术12克,枳实12克,八月札30克。
3.脾亏肾虚
治法:健脾固肾,消症化积。
方药:参苓白术散合四神丸加减。
党参15克,炒白术12克,云苓15克,生薏仁30克,陈皮6克,罂粟壳6克,肉豆蔻9克,淡吴萸6克,野葡萄藤30克,方儿茶12克,五倍子12克,北芪20克。
饮食:
1、银花红暮粥:红薯,大米,金银花,生姜。
红薯切成小块或研成细粉,加入金银花(视临床症状轻重酌量)、生姜,按常法煮饭、煮粥均可。
每日3餐均吃,要坚持吃,不少于3^4个月,方可逐步收效。
红薯含大量食物纤维,可加强肠蠕动,其所含的多量维生素E参与胶原蛋白的合成,能促进溃疡面的愈合,而含有的大量胡萝卜素对上皮组织有良好的保护作用。
在红薯饭内加入金银花无疑会增强抗菌、抗炎功能,与生姜调胃和中的作用相结合。
腹胀、腹痛症状均可减轻。
2、马齿苋饭:马齿苋,大米。
马齿苋洗净切细,和大米调和。
加水常法煮饭。
可早晚服食。
连服15日以上。
本方对溃疡性结肠炎急性发作时有效。
马齿苋是常用的清热解毒、痢止泻的中草药,也可作食物用。
乡间以马齿苋加肉作馅,包饺子、做包子等均可,有防治胃肠炎、细菌性疾等作用。
3、山药芡实扁豆糕:鲜山药,赤小豆,芡实米。
白扁豆、云茯苓各。
乌梅。
先将赤小豆制成豆沙,加适量白糖待用;将云茯苓、白扁豆、芡实米研成细粉。
加少量水蒸熟;鲜山药蒸熟去皮,加入茯苓等蒸熟的药粉,拌匀成泥状。
将药泥在盘中薄薄铺一层,再将豆沙铺一层,如此铺成六七层,成千层糕状,上锅再蒸。
待熟取出。
以乌梅、白糖熬成浓汁。
浇在蒸熟的糕上,即可食用。
山药益气健脾治本,芡实固涩。
白扁豆、云茯苓助山药,乌梅配伍芡实收敛。
本方标本同治,而更适宜于疾病缓解期食用,能健脾止泻,但抗菌、消炎、解毒功能稍差。
4、荞麦山楂石榴饼:养麦面,鲜山楂,橘皮、青皮、砂仁、枳壳、石榴皮、乌梅各10g,白糖适量。
先将橘皮、青皮、砂仁、枳壳、石榴皮、乌梅加适量白糖。
用水1000mI煎煮。
30分钟后滤渣留汁。
鲜山楂煮熟去核碾成泥状待用;荞麦面用药汁和成面团。
将山楂泥揉入面团中。
做成小饼烤熟。
每日2次,1次1块即可。
以上配量是1剂量,服完后可继续再做。
养麦又名净肠草,有清利肠道污物之效。
结肠炎患者需要忌口的食物,主要有以下几种:
◆牛奶牛奶富含多种人体必需的营养素和维生素,是人们普遍喜爱的食品。
◆瓜果主要指各种新鲜瓜果,如西瓜、香瓜、黄瓜、香蕉、桃子、柿子、枇杷、生梨等。
虽然瓜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无机盐等营养素,但对大多数慢性结肠炎患者来说,也在禁忌之列。
因为瓜果大都性属寒凉,会损及脾阳,又易滋生湿邪,困阻脾胃的运化功能,有的还有滑肠作用,从而导致腹泻频作,影响疗效。
很多患者夏季吃西瓜往往会引起腹泻,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
◆油腻食物主要指荤油类食物,如红烧肉、排骨、肉馅包子,馄饨及鸡、鸭炖煮的浓汤等。
这些食物都含有动物类脂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