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固定资产核算
- 格式:ppt
- 大小:843.00 KB
- 文档页数:53
第六章固定资产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应了解固定资产的性质、特征、分类和计价标准;掌握固定资产取得的核算;理解固定资产折旧的性质和影响折旧的因素,掌握固定资产折旧的计算方法和会计处理;理解和掌握固定资产后续支出以及处置和清查的会计处理。
本章应关注的主要内容:固定资产的界定与确认;固定资产取得的核算;固定资产的折旧;固定资产的后续支出;固定资产减值;固定资产处置;固定资产清查;固定资产在财务报告中的列示。
本章重点、难点:本章重点内容:固定资产取得的核算、固定资产折旧的计算方法、固定资产处置和清查的核算。
本章难点内容:固定资产折旧的计算方法、固定资产取得和处置的核算。
教学方式:采用多媒体教学,电子课件演示;课堂练习和案例分析等。
课时分配:6课时本章主要参考资料:《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财政部2006年10月30日)《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国际会计准则:《IAS16——不动产、厂房和设备》《IFRS5——准备出售的非流动资产和终止经营》2016年《中级会计实务》全国会计专业技术辅导教材2016年《初级会计实务》全国会计专业技术辅导教材2016年《会计》财政部指定CPA考试教材主要观点提示: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给出的定义,固定资产是指同时具有(1)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的;(2)使用寿命超过一个会计年度的两个特征的有形资产。
某项资产,如果要作为固定资产加以确认,首先要符合固定资产定义;其次,要符合固定资产的确认条件,(1)与该固定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2)该固定资产的成本能够可靠计量。
其中,在实务中判断与该固定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主要依据与该固定资产所有权有关的风险和报酬是否转移于企业。
风险,是指由于经营情况变化造成的有关收益的变动,以及由于资产闲置、技术陈旧等原因造成的损失。
报酬,是指在固定资产使用寿命内直接使用该资产而获得的收入,以及处置该资产所实现的得利等。
固定资产核算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公司固定资产核算管理,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和价值,保护公司资产,订立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我公司全部固定资产的核算管理工作。
第三条固定资产包含土地、建筑物、机械设备、交通工具等,其管理范围涵盖购置、验收、入账、折旧、报废、转让等全过程。
第二章购置管理第四条固定资产购置应经过充分的立项、预算和审批程序,确保购置的固定资产符合公司发展和生产需要。
第五条采购部门负责与供应商签订购销合同,并订立购置计划,明确固定资产的种类、规格、数量、价格等信息。
第六条购置流程包含采购申请、采购审批、招标采购、供货验收、财务入账等环节,各环节需依照相关制度和流程进行操作。
第七条购置的固定资产应携带有效的发票、合格证明和保修单等相关资料,并进行验收。
资产管理部门应及时核对购置的固定资产清单,确保与实际情况全都。
第三章入账管理第九条固定资产的入账工作由财务部门负责,依照规定的会计准则和制度进行操作。
第十条固定资产应在购置后的一个月内完成入账,包含凭证录入、账务处理等操作。
第十一条入账凭证应包含固定资产名称、型号、数量、金额、入账日期等信息,凭证资料应备存妥当。
第十二条固定资产入账凭证需要经过相关部门的审核,确保凭证的准确性和合法性。
第四章折旧管理第十三条固定资产应依据国家及公司规定的折旧方法进行折旧核算,确保资产减值损失的合理计提。
第十四条折旧核算应依照固定资产的估计使用寿命、残值率、折旧率等参数进行计算。
第十五条折旧费用应按月计提,并纳入费用核算系统,进行会计处理,确保准确入账。
资产管理部门应定期进行固定资产折旧情况的核对,及时更新固定资产账簿和固定资产清单。
第五章报废管理第十七条固定资产的报废应依照公司订立的报废标准和程序进行,不得任意报废。
第十八条报废标准应综合考虑资产的使用寿命、修复费用、残值率等因素,订立合理的报废标准。
第十九条报废资产应经过资产管理部门的初步评估并报相关部门审核,确认报废后,需进行资产清理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