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的职业危害与预防
- 格式:docx
- 大小:19.76 KB
- 文档页数:5
氨的职业危害与预防一、概述:朱集西煤矿110kV变电所1#主变、2#主变油面温控器由于质量问题,信号温度计不能准确的探测到Pt100传来的温度信号,使得变电所后台不能显示出变压器当时的温度值,并且当变压器温度过高后不能有效的报警和跳闸,给变压器的正常运行带来了不利因素。
为安全、快速、优质完成主变检修任务,特制定本措施。
二、施工准备1、施工人员准备施工负责人:1名技术负责人:1名变电所值班人员:2名电工:3名2、工器具准备(1)110kV验电器1副,35kV高压绝缘靴、绝缘手套各1副、4mm2单丝线20m,4×4mm2圆皮线4m。
(2)12寸扳手2把,18寸扳手2把,生料带若干。
(3)十字花螺丝刀2把,小型十字花螺丝刀2把,一字头螺丝刀2把,小型一字头螺丝刀2把,尖嘴钳2副。
(4)铝合金单梯4m,5×450尼龙扎带若干,再生布若干。
3、安装准备施工人员到现场比对变压器油面温控器的固定位置,如果不对应,制作用于固定温控器的镀锌扁铁板。
三、施工工序及方法1、1#主变挂临时接地线变电所值班人员将H17柜隔离小车摇出至试验位置并挂停电警告牌。
然后到GIS室将7013隔离刀闸、7011隔离刀闸依次拉开,最后将70140接地刀闸合上并挂停电警告牌。
施工人员到达1#主变现场,由一名电工穿戴好绝缘靴和绝缘手套,登至1#主变梯子顶部,拉开110kV验电器对高压测A、B、C三相进行验电,验电正常后登至1#主变顶部。
用4mm2单丝线依次将接地扁铁与高压侧A、B、C 三相连接,并固定好连线。
2、更换1#主变变压器油面温控器(1)施工人员在1#主变顶部找到温包的安装位置,用18寸扳手松开M27×2安装接头,然后在固定引长管的同时,松开安装接头上的M18×1.5的空芯螺丝,将温包平缓的从变压器中抽出。
(2)施工人员平缓地将温包插入变压器中,并拧紧M27×2安装接头,松开安装接头上的M18×1.5的空芯螺丝,在引长管上缠绕生料带,然后拧紧。
职业病危害告知卡
工作场所存在氨,对人体有损害,请注意防护
氨
Ammonia
理化特性健康危害
无色气体,有强烈刺激性及腐蚀性。
易溶于水,与空气混合后遇明火可发
生爆炸。
与氟、氯等发生剧烈反应。
相对密度:0.82
爆炸极限:15.7%~27.4%
危害因素分类:化学因素类。
侵入途径:可经呼吸道进入人体,也可以经皮肤侵入。
健康危害:主要损害呼吸系统。
表现为流泪、流涕、咳嗽、胸闷、咽痛、声音嘶哑、
咳痰,重者呼吸困难。
咳粉红色泡沫样痰。
液态氨可致呼吸道、皮肤、眼睛灼伤。
危害后果:职业性急性氨气中毒;职业性化学性眼灼伤
当心中毒注意防火
应急处理
抢救人员穿戴防护用具,速将患者移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去除污染衣物;注意保暖、安静;皮肤污染或溅
入眼内用流动清水冲洗各至少20min;呼吸困难者给氧,必要时用合适的呼吸器进行人工呼吸;立即与医疗急救单位联
系抢救
防护措施
减少皮肤接触。
工作场所禁止饮食、吸烟、明火
标准限值:PC-TWA 20mg/m³,PC-STEL 30mg/m³检测数据:检测日期:
急救电话:120 消防电话:119 职业卫生咨询电话:。
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和告知卡对人体有害,请注意防护
氨Ammonia
健康危害理化特性
可经呼吸道进入人体。
主要损害呼
吸系统。
表现为流泪、流涕、咳嗽、
胸闷重者呼吸困难、咳粉红色泡沫
样痰。
液态氮可致呼吸道、皮肤、
眼睛灼伤。
具有刺激性臭味的无色气体。
易溶于水、乙醇、乙醚和有机溶
剂,其水溶液称氨水,呈强碱性。
易燃,自燃点为651℃。
液
体氨溢出时温度很低,蒸发迅速;遇酸或氟、氯发生剧烈反应,
对铝和锌有腐蚀性。
与空气混合,可形成爆炸性气体,遇明火
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
当心中毒
应急处理
抢救人员须穿戴防护用具;速将患者移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去除污染衣物;注意保暖、安静;皮肤污染或溅入眼内时,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各20min;呼吸困难给氧,必要时用合适的呼吸器进行人工呼吸;立即与医疗急救单位联系抢救。
防护措施
工作场所空气中时间加权浓度(PC-TWA)不超过20 mg/m3。
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PC-STEL)不超过30 mg/m3。
IDLH浓度360mg/m3。
避免直接接触液态氮。
密闭、局部排风、呼吸防护。
禁止明火、火花,使用防爆电器设备。
钢瓶泄漏时将渗漏口朝上,防止液态气体溢出。
工作场所禁止饮食、
吸烟。
火警:119 急救:120 安全生产投诉举报电话:12350。
氨的职业危害氨是重要的化工原料,用途很广,常用于合成氨生产,化肥制造(应用氨制造硫铵、硝铵、碳酸氢铵、尿素等化肥)、合成纤维、制革、医药、塑料、染料等制造业中。
氨在常态下为无色、具有强烈刺激性臭味的气体,通常将气态的氨气通过加压或冷却得到液态氨,液氨具有腐蚀性,且容易挥发,液氨可作为冷冻剂。
另外,在制碱、树脂、有机氰、氰化物、石油精炼等行业也常接触到氨。
氨极易溶解于水且溶解得很快。
在常温下,1体积水大约可溶解700体积氨气。
氨在人体组织内遇水生成氨水,可以溶解组织蛋白质,与脂肪起皂化作用,高浓度氨可引起组织溶解坏死作用。
氨水能破坏体内多种酶的活性,影响组织代谢;氨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强烈刺激作用。
氨进入人体后会阻碍三羧酸循环,降低细胞色素氧化酶的作用,致使脑氨增加,可产生神经毒作用。
在氨的生产制造、运输、贮存、使用中,如果出现管道、阀门、贮罐等损坏,可造成氨气泄漏,导致工作人员职业中毒事故的发生。
1 氨气危害表现(1)吸入的危害表现。
氨的刺激性是可靠的有害浓度报警信号。
但由于嗅觉疲劳,长期接触后对低浓度的氨会难以察觉。
吸入是接触的主要途径,吸入氨气后的中毒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轻度吸入氨中毒表现有鼻炎、咽炎、喉痛、发音嘶哑。
氨进入气管、支气管会引起咳嗽、咯痰、痰内有血。
严重时可咯血及肺水肿,呼吸困难、咯白色或血性泡沫痰,双肺布满大、中水泡音。
患者有咽灼痛、咳嗽、咳痰或咯血、胸闷和胸骨后疼痛等。
急性吸入氨中毒的发生多由意外事故如管道破裂、阀门爆裂等造成。
急性氨中毒主要表现为呼吸道粘膜刺激和灼伤。
其症状根据氨的浓度、吸入时间以及个人感受性等而轻重不同。
急性轻度中毒:咽干、咽痛、声音嘶哑、咳嗽、咳痰,胸闷及轻度头痛,头晕、乏力,支气管炎和支气管周围炎。
急性中度中毒上述症状加重,呼吸困难,有时痰中带血丝,轻度发绀,眼结膜充血明显,喉水肿,肺部有干湿性哕音。
急性重度中毒:剧咳,咯大量粉红色泡沫样痰,气急、心悸、呼吸困难,喉水肿进一步加重,明显发绀,或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较重的气胸和纵隔气肿等。
氨的职业危害氨是重要的化工原料,用途很广,常用于合成氨生产,化肥制造(应用氨制造硫铵、硝铵、碳酸氢铵、尿素等化肥)、合成纤维、制革、医药、塑料、染料等制造业中。
氨在常态下为无色、具有强烈刺激性臭味的气体,通常将气态的氨气通过加压或冷却得到液态氨,液氨具有腐蚀性,且容易挥发,液氨可作为冷冻剂。
另外,在制碱、树脂、有机氰、氰化物、石油精炼等行业也常接触到氨。
氨极易溶解于水且溶解得很快。
在常温下,1体积水大约可溶解700体积氨气。
氨在人体组织内遇水生成氨水,可以溶解组织蛋白质,与脂肪起皂化作用,高浓度氨可引起组织溶解坏死作用。
氨水能破坏体内多种酶的活性,影响组织代谢;氨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强烈刺激作用。
氨进入人体后会阻碍三羧酸循环,降低细胞色素氧化酶的作用,致使脑氨增加,可产生神经毒作用。
在氨的生产制造、运输、贮存、使用中,如果出现管道、阀门、贮罐等损坏,可造成氨气泄漏,导致工作人员职业中毒事故的发生。
1 氨气危害表现(1)吸入的危害表现。
氨的刺激性是可靠的有害浓度报警信号。
但由于嗅觉疲劳,长期接触后对低浓度的氨会难以察觉。
吸入是接触的主要途径,吸入氨气后的中毒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轻度吸入氨中毒表现有鼻炎、咽炎、喉痛、发音嘶哑。
氨进入气管、支气管会引起咳嗽、咯痰、痰内有血。
严重时可咯血及肺水肿,呼吸困难、咯白色或血性泡沫痰,双肺布满大、中水泡音。
患者有咽灼痛、咳嗽、咳痰或咯血、胸闷和胸骨后疼痛等。
急性吸入氨中毒的发生多由意外事故如管道破裂、阀门爆裂等造成。
急性氨中毒主要表现为呼吸道粘膜刺激和灼伤。
其症状根据氨的浓度、吸入时间以及个人感受性等而轻重不同。
急性轻度中毒:咽干、咽痛、声音嘶哑、咳嗽、咳痰,胸闷及轻度头痛,头晕、乏力,支气管炎和支气管周围炎。
急性中度中毒上述症状加重,呼吸困难,有时痰中带血丝,轻度发绀,眼结膜充血明显,喉水肿,肺部有干湿性哕音。
急性重度中毒:剧咳,咯大量粉红色泡沫样痰,气急、心悸、呼吸困难,喉水肿进一步加重,明显发绀,或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较重的气胸和纵隔气肿等。
职业病危害告知牌氨水,对人体有损害,请注意防护健康危害吸入后对鼻、喉和肺有刺激性,引起咳嗽、气短和 哮喘等;重者发生喉头水肿、肺水肿及心、肝、肾损害。
溅入眼内可造成灼伤。
皮肤接触可致灼伤。
口服灼伤消化道。
慢性影响:反复低浓度接触,可 引起支气管炎;可致皮炎。
应急处理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保持呼吸道通畅。
如呼吸困难,给输氧。
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 工呼吸。
就医。
皮肤接触: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至少15分钟。
就医。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
就医。
食入:用水漱口,给饮牛奶或蛋清。
就医。
注意防护严加密闭,提供充分的局部排风和全面通风。
提供安全淋浴和洗眼设备。
可能接触其蒸汽时,应该佩戴导管式防毒面具或直接式防毒面具(半面罩)。
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穿防酸碱工作服。
戴橡胶手套。
工作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
工作完毕,淋浴更衣。
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
理化特性本品不燃,具腐蚀性、刺激性,可致人体灼伤。
无色 透明液体,有强烈的刺激性臭味。
易分解放出氨气, 温度越高,分解速度越快,可形成爆炸性气氛。
职业接触限值:未制定标准 当心腐蚀Warning corrosion 氨溶液(氨水) Ammonium hydroxide职业病危害告知牌次氯酸钠溶液,对人体有损害,请注意防护健康危害对皮肤黏膜有较强的刺激作用,吸入次氯酸钠气 雾可引起呼吸道反应,甚至发生肺水肿,大量口服 可腐蚀消化道。
可产生高铁血红蛋白血症。
经常用手接触本品的工人,手掌大量出汗,指甲变 薄,毛发脱落。
本品有致敏作用。
本品放出的游离 氯有可能引起中毒。
本品微黄色溶液有似氯气的气味。
不燃,具腐蚀性, 可致人体灼伤,具致敏性。
职业接触限值:未制定标准应急处理皮肤接触:脱去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
眼睛接触: 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
就医。
吸入: 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氨气中毒标准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氨气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常用于工业生产和农业领域。
但在高浓度下,氨气会对人体造成严重危害,甚至导致中毒。
了解氨气中毒的标准和相关应对措施对于预防事故发生至关重要。
氨气中毒的标准分为急性中毒和慢性中毒两种。
急性中毒是指在较短时间内暴露在高浓度氨气下,导致中毒症状急剧恶化的情况。
慢性中毒则是指长期暴露在低浓度氨气下,逐渐积累导致中毒反应。
两者均对人体造成危害,需要引起重视。
在急性中毒情况下,氨气浓度超过150 ppm(每百万分之一)时,会出现头晕、恶心、呼吸困难等症状。
当浓度超过1000 ppm时,会导致喉咙痉挛、呼吸困难、昏迷,严重时甚至会导致死亡。
一旦发现氨气泄漏或浓度超标,应立即转移至空气清新的地方,避免继续暴露在高浓度氨气中。
而慢性中毒则需要更加注意,因为长期暴露在低浓度氨气中,有可能产生潜在的健康危害。
在低浓度下,氨气会对呼吸系统和黏膜造成刺激,引起呼吸困难、咳嗽、眼睛发红等不适症状。
而长期暴露在低浓度氨气中,还可能导致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严重疾病。
在工作和生活中应尽量避免长时间暴露在氨气环境中,做好个人防护措施,以减少风险。
对于氨气中毒的预防和处理,除了及时转移至新鲜空气地方外,还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减少危害:1. 在生产和工作场所,应定期检查氨气检测仪器,确保氨气浓度在安全范围内,避免发生泄漏事故。
2. 在氨气使用环节,应加强通风系统,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减少氨气在室内积聚的可能性。
3. 在接触氨气时,应佩戴好防护面罩、手套等个人防护装备,减少氨气对皮肤和呼吸系统的直接接触。
4. 对于急性中毒的处理,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将中毒者送往医院进行进一步处理,以减轻中毒对身体造成的危害。
氨气中毒是一种严重的健康危害,对人体的呼吸系统和黏膜造成严重危害。
在使用和接触氨气时,应注意遵守相关安全规范,做好个人防护,及时处理中毒情况,以保障自身和他人的安全和健康。
合成氨企业的主要安全危害分析山西省长子丹峰化工有限公司张永林一、主要职业危害性分析1、粉尘危害生产粉尘种类繁多,因理化特性不同,吸入量的大小不同,作用于人体后造成的危害也不同。
该厂在锅炉、造气生产过程中从煤的装卸、过筛、输送到加料,产生的煤尘较多,能长时间悬浮在空气中的固体微粒,经人呼吸系统进入肺部,而导致尘肺病。
2、毒物危害一氧化碳、硫化氢、氨、甲醇等,均为有毒物质,若设备、管道密封损坏以及腐蚀泄漏,将会造成作业场所有毒有害物质浓度增加,若通风不良或未设置防护器材将会引起人员中毒;生产中置换工序未按操作规程通风换气和检测氧含量,人员进入设备会致人窒息死亡。
3、噪声与振动危害噪声主要来源于振动及转动设备工作时产生的噪声,如鼓风机、压缩机及各种泵类产生的噪声,此类设备为连续噪声源。
此外,还有安全阀泄压,锅炉蒸汽放空等气体放空噪声,属间歇噪声源。
噪声使人烦躁、头晕、心悸,长时间在高噪声环境中作业会损伤听力,而且对神经、心脏及消化系统也会产生不良影响。
振动是指在力的作用下,物体沿直线经过一个中心往返重复运动。
风动工具(铆钉机、风锤等)、电动工具(电钻、压缩机、电动机等)、运输工具、其他机械(如混凝土搅拌机等)都能产生振动。
长期接触强烈振动,会对操作者的听觉造成损伤,还能引起人体机能障碍。
4、高温危害蒸汽锅炉、甲醇合成等均为高温工艺,由于高温设备表面散发的热量和辐射热,使这些生产岗位的环境温度升高,特别是夏季高温季节太阳辐射热影响,常常可产生高温、高湿、辐射热等特殊气象条件,影响着人体的正常散热功能,引起体温调节障碍和水份、盐份损失,以及心跳过快,血压降低,从而引起多种疾病。
二、其它危险因素分析1、灼烫造气炉、汽化塔、合成塔装置等处均为高温作业场所或高温设备。
生产过程中各工段有大量使用或通过较高温度的设备和管道,若这些设备或管道的防护措施不当或毁坏就有可能造成操作人员的灼烫危险。
2、触电高、低压供配电系统设计安装不合理;电气设备质量不合格;绝缘性能不符和标准,电气装置的绝缘或外壳损坏,未及时修复或更换;电气作业时,未采取相应的安全组织措施和技术措施;电工、操作人员未穿戴相应的劳动防护用品;保护接零或保护接地措施失效或不规范、违章作业等都有可能发生触电事故。
1.概述氨(NH)为无色剧烈辛辣刺激性恶臭味气体,易燃,燃烧后生成氨氧化物有毒烟雾,氨和空气的混合物有爆炸性。
氨在常温下可加压液化。
氨又极易溶于水而形成氨水,即氢氧化铵(NH4OH),此为极易挥发的无色溶液,为强碱性,有刺鼻气味。
2.接触机会与健康危害职业接触主要见于使用氨的工业生产,如硫铵、碳氢铵、尿素等多种化肥生产及制碱、制药、鞣革、塑料、树脂、染料、炸药、合成纤维等有机化学工业,还常作制冷剂使用。
普通在这些职业活动中很少发生吸人事故。
但往往由于液氨钢瓶、储罐的爆炸、运输管导或者阀门的裂开,或者运输中的意外等而造成中毒事故。
此外,在下水道内氨常与硫化氢同时存在,对下水道修理工人是一种隐患。
氨对人员健康的危害与当时环境中氨的浓度和接触时间的长短有关。
侵害途径主要是通过呼吸道吸人,并伴有对眼和皮肤的伤害。
低浓度氨主要对黏膜有刺激作用,可引起眼结膜、上呼吸道黏膜充血、水肿和分泌物增加等。
高浓度氨可产生腐蚀作用,可造成组织溶解性坏死,引起皮肤及上呼吸道黏膜化学性炎症及灼伤、肺充血、肺水肿及肺出血等,造成呼吸功能障碍,消失低氧血症,乃至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心脑缺氧。
严峻氨中毒除呼吸道病变外,还常有心肌、肝脏及肾脏伤害,使病情更为简单和严峻。
氨被吸收后使血氨上升,可引起糖代谢紊乱。
脑氨增高,可产生神经毒作用,开头兴奋,随后惊厥,继而嗜睡、昏迷。
还可通过神经反射作用引起心跳和呼吸骤停。
空气中氨浓度与中毒征兆间的对应关系为:氨浓度为0 .7mg/m3 时吸入45min 可闻到气味;浓度为67.2mg/m3 吸入45min 鼻咽部有刺激感;浓度为175~300mg/m3 吸入28min 鼻、眼明显刺激,呼吸心率加快;氨浓度达350~700mg/m3 时,工人不能工作;氨浓度达1750~4000mg/m3 时可危及生命。
在氨的生产和储运过程中,若大量泄漏被人吸入或者接触皮肤后可引起急性中毒。
3.临床表现职业性急性氨中毒是指在职业活动中,短期内吸人高浓度氨气引起的以呼吸系统为主的全身性疾病,并常伴有眼和皮肤灼伤,严峻者可消失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氨气的职业接触限值氨气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和危险性很高的气体,是各种化工工艺中的重要原料,如制备肥料、合成树脂、塑料、腈纶纤维等。
但由于氨气具有很强的刺激性和毒性,对人体有害,因此,针对职业接触,制定了一系列的职业接触限值,以保护工人的健康。
首先,氨气的职业接触限值包括两个方面:时间加权平均浓度和短期暴露限值。
时间加权平均浓度是指在8小时工作日内,工人的接触期间氨气的平均浓度,常用的单位为ppm(每百万份)或mg/m3(每立方米)。
短期暴露限值指在一个15分钟内的最高浓度,单位常用ppm。
针对氨气的职业接触限值,国际劳工组织(ILO)和美国职业安全与卫生管理局(OSHA)等机构已经制定了相应的标准。
根据此标准,氨气的时间加权平均浓度限值为25ppm,短期暴露限值为35ppm,但同时也指出,在短期暴露情况下,浓度不能超过200ppm。
而根据欧洲的标准,氨气的职业接触限值更为严格,时间加权平均浓度限值为20ppm,短期暴露限值为40ppm,但同时也指出,在短期暴露情况下,不能超过70ppm。
为了确保工人的安全和健康,各国的职业安全法规都对氨气的职业接触限值作出了规定,比如中国的《职业病防治法》和《职业病防治条例》,规定氨气的时间加权平均浓度限值为14mg/m3,短期暴露限值为20mg/m3。
如果超过了这个限值,就要对工作环境进行改善。
此外,在使用氨气时,还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比如加强通风、佩戴防毒面具、穿戴防护服、禁止吸烟等。
总之,氨气的职业接触限值对工人的健康至关重要,不同的国家和地区都有相应的标准,但目的都是为了保障工人的安全和健康。
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需要严格遵守这些限值,对工作环境进行改善,采取有效的措施,以减少氨气对工人的危害。
药物名称氨简介化学式:NH3药物别名:暂无英文名称: Ammonia药物说明:稀氨溶液〔典〕(Dilute Ammonia Solution):每100ml 中含氨10g,为无色的澄清液体;有刺激性特臭,呈碱性反应。
对昏迷、麻醉不醒者,嗅入本品有催醒作用。
亦用于手术前医生手的消毒,每次用本品25ml,加温开水5L稀释后供用。
主要成分:暂无性状特征:暂无功能主治:吸入或口服本品,可刺激呼吸道或胃粘膜,反射性兴奋呼吸和循环中枢。
昏迷、醉酒者吸入氨水有苏醒作用,对昏厥者作用较好。
外用配成25%搽剂作为刺激药,尚有中和酸的作用,用于昆虫咬伤等。
用法用量:暂无不良反应:暂无注意事项:暂无编辑本段卫生标准MAC(NH3)=30mg/m3 , 44.11ppm;STEL(NH3)=35ppmIDLH(NH3)=300PPMERPG 浓度(ppm)危害ERPG1 25 引起刺激作用ERPG2 200 可引起永久性损伤ERPG3 1000 可致死编辑本段氨中毒血氨增高原因血氨清除不足肝内鸟氨酸循环合成尿素是机体清除氨的主要代谢途径。
当供给鸟氨酸循环的ATP不足,催化鸟氨酸循环的有关酶的活性降低,其循环所需底物严重缺乏,以及肠道吸收的氨经门—体分流直接进入循环等多个环节2作用,最终导致血氨的增高。
血氨生成增多 1.肠道产氨增多肝病致吸收不良,血液循环不畅、胆汁水泌不够,食物消化不良致大量细菌繁殖增生,作用于肠道积聚的蛋白质及尿素,使产氨明显增多。
2.肾衰致血液中的尿素等非蛋白氮含量高于正常,因而弥散至肠腔内的尿素大大增加,使产氨增多。
3.烦躁不安、震颤等肌肉活动增强,使肌肉中的腺苷酸分解代谢增强,也是血氨产生增多的原因之一。
肠道PH降低\尿液PH值升高尿液中PH升高,则进入肾小管腔的NH3与H+结合减少,则NH3以氨根离子的形式随尿排出的形式减少,致血氨升高。
肠道PH降低,氨根离子易于H+结合生成NH3,而不易随粪便排出,使其吸收增加,致血氨浓度升高。
氨的职业危害与预防
氨是重要的化工原料,用途很广,常用于合成氨生产,化肥制造(应用氨制造硫铵、硝铵、碳酸氢铵、尿素等化肥)、合成纤维、制革、医药、塑料、染料等制造业中。
氨在常态下为无色、具有强烈刺激性臭味的气体,通常将气态的氨气通过加压或冷却得到液态氨,液氨具有腐蚀性,且容易挥发,液氨可作为冷冻剂。
另外,在制碱、树脂、有机氰、氰化物、石油精炼等行业也常接触到氨。
氨极易溶解于水且溶解得很快。
在常温下,1体积水大约可溶解700体积氨气。
氨在人体组织内遇水生成氨水,可以溶解组织蛋白质,与脂肪起皂化作用,高浓度氨可引起组织溶解坏死作用。
氨水能破坏体内多种酶的活性,影响组织代谢;氨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强烈刺激作用。
氨进入人体后会阻碍三羧酸循环,降低细胞色素氧化酶的作用,致使脑氨增加,可产生神经毒作用。
在氨的生产制造、运输、贮存、使用中,如果出现管道、阀门、贮罐等损坏,可造成氨气泄漏,导致工作人员职业中毒事故的发生。
1 氨气危害表现
(1)吸入的危害表现。
氨的刺激性是可靠的有害浓度报警信号。
但由于嗅觉疲劳,长期接触后对低浓度的氨会难以察觉。
吸入是接触的主要途径,吸入氨气后的中毒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轻度吸入氨中毒表现有鼻炎、咽炎、喉痛、发音嘶哑。
氨进入气管、支气管会引起咳嗽、咯痰、痰内有血。
严重时可咯血及肺水肿,呼吸困难、咯白色或血性泡沫痰,双肺布满大、中水泡音。
患者有咽灼痛、咳嗽、咳痰或咯血、胸闷和胸骨后疼痛等。
急性吸入氨中毒的发生多由意外事故如管道破裂、阀门爆裂等造成。
急性氨中毒主要表现为呼吸道粘膜刺激和灼伤。
其症状根据氨的浓度、吸入时间以及个人感受性等而轻重不同。
急性轻度中毒:咽干、咽痛、声音嘶哑、咳嗽、咳痰,胸闷及轻度头痛,头晕、乏力,支气管炎和支气管周围炎。
急性中度中毒上述症状加重,呼吸困难,有时痰中带血丝,轻度发绀,眼结膜充血明显,喉水肿,肺部有干湿性哕音。
急性重度中毒:剧咳,咯大量粉红色泡沫样痰,气急、心悸、呼吸困难,喉水肿进一步加重,明显发绀,或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较重的气胸和纵隔气肿等。
严重吸入中毒可出现喉头水肿、声门狭窄以及呼吸道粘膜脱落,可造成气管阻塞,引起窒息。
吸入高浓度的氨可直接影响肺毛细血管通透性而引起肺水肿,可诱发惊厥、抽搐、嗜睡、昏迷等意识障碍。
个别病人吸入极浓的氨气可发生呼吸心跳停止。
(2)皮肤和眼睛接触的危害表现。
低浓度的氨对眼和潮湿的皮肤能迅速产生刺激作用。
潮湿的皮肤或眼睛接触高浓度的氨气能引起严重的化学烧伤。
急性轻度中毒:流泪、畏光、视物模糊、眼结膜充血。
皮肤接触可引起严重疼痛和烧伤,并能发生咖啡样着色。
被腐蚀部位呈胶状并发软,可发生深度组织破坏。
高浓度蒸气对眼睛有强刺激性,可引起疼痛和烧伤,导致明显的炎症并可能发生水肿、上皮组织破坏、角膜混浊和虹膜发炎。
轻度病例一般会缓解,严重病例可能会长期持续,并发生持续性水肿、疤痕、永久性混浊、眼睛膨出、白内障、眼睑和眼球粘连及失明等并发症。
多次或持续接触氨会导致结膜炎。
2 急救措施
(1)清除污染。
如果患者只是单纯接触氨气,并且没有皮肤和眼的刺激症状,则不需要清除污染。
假如接触的是液氨,并且衣服已被污染,应将衣服脱下并放入双层塑料袋内。
如果眼睛接触或眼睛有刺激感,应用大量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20min以上。
如在冲洗时发生眼睑痉挛,应慢慢滴入1~2滴0.4%奥布卡因,继续充分冲洗。
如患者戴有隐形眼镜,又容易取下并且不会损伤眼睛的话,应取下隐形眼镜。
对接触的皮肤和头发用大量清水冲洗15min以上。
冲洗皮肤和头发时要注意保护眼睛。
(2)病人复苏。
应立即将患者转移出污染区,至空气新鲜处,对病人进行复苏三步法(气道、呼吸、循环)。
气道:保证气道不被舌头或异物阻塞。
呼吸:检查病人是否呼吸,如无呼吸可用袖珍面罩等提供通气。
循环:检查脉搏,如没有脉搏应施行心肺复苏。
(3)初步治疗。
氨中毒无特效解毒药,应采用支持治疗。
如果接触浓度≥500ppm,并出现眼刺激、肺水肿的症状,则推荐采取以下措拖:先喷5次地塞米松(用定量吸入器),然后每5分钟喷两次,直至到达医院急症室为止。
如果接触浓度≥1500ppm,应建立静脉通路,并静脉注射1.0g甲基泼尼松龙(methyl—prednisolone)或等量类固醇。
(注意:在临床对照研究中,皮质类固醇的作用尚未证实。
)
对氨吸入者,应给湿化空气或氧气。
如有缺氧症状,应给湿化氧气。
如果呼吸窘迫,应考虑进行气管插管。
当病人的情况不能进行气管插管时,如条件许可,应施行环甲状软骨切开术。
对有支气管痉挛的病人,可给支气管扩张剂喷雾。
如皮肤接触氨,会引起化学烧伤,可按热烧伤处理:适当补液,给止痛剂,维持体温,用消毒垫或清洁床单覆盖伤面。
如果皮肤接触高压液氨,要注意冻伤。
误服者给饮牛奶,有腐蚀症状时忌洗胃。
3 泄漏应急处置措施
(1)少量泄漏。
撤退区域内所有人员。
防止吸入蒸气,防止接触液体或气体。
处置人员应使用呼吸器。
禁止进入氨气可能汇集的局限空间,并加强通风。
只能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堵漏。
泄漏的容器应转移到安全地带,并且仅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才能打开阀门泄压。
可用砂土、蛭石等惰性吸收材料收集和吸附泄漏物。
收集的泄漏物应放在贴有相应标签的密闭容器中,以便废弃处理。
(2)大量泄漏。
疏散场所内所有未防护人员,并向上风向转移。
泄漏处置人员应穿上全封闭重型防化服,佩戴好空气呼吸器,在做好个人防护措施后,用喷雾水流对泄漏区域进行稀释。
通过水枪的稀释,使现场的氨气渐渐散去,利用无火花工具对泄漏点进行封堵。
向当地政府和“119”及当地环保部门、公安交警部门报警,报警内容应包括事故单位;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化学品名称和泄漏量、危险程度;有无人员伤亡以及报警人姓名、电话。
禁止接触或跨越泄漏的液氨,防止泄漏物进入阴沟和排水道,增强通风。
场所内禁止吸烟和明火。
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要堵漏或翻转泄漏的容器以避免液氨漏出。
要喷雾状水,以抑制蒸气或改变蒸气云的流向,但禁止用水直接冲击泄漏的液氨或泄漏源。
防止泄漏物进入水体、下水道、地下室或密闭性空间。
禁止进入氨气可能汇集的受限空间。
清洗以后,在储存和再使用前要将所有的保护性服装和设备洗消。
4 火灾应急处置措施
在贮存及运输使用过程中,如发生火灾应采取以下措施:
(1)报警:迅速向当地119消防、政府报警。
报警内容应包括:事故单位;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化学品名称、危险程度;有无人员伤亡以及报警人姓名、电话。
(2)隔离、疏散、转移遇险人员到安全区域,建立500m左右警戒区,并在通往事故现场的主要干道上实行交通管制,除消防及应急处理人员外,其他人员禁止进入警戒区,并迅速撤离无关人员。
(3)消防人员进入火场前,应穿着防化服,佩戴正压式呼吸器。
氨气易穿透衣物,且易溶于水,消防人员要注意对人体排汗量大的部位,如生殖器官、腋下、肛门等部位的防护。
(4)小火灾时用干粉或CO2灭火器,大火灾时用水幕、雾状水或常规泡沫。
(5)储罐水灾时,尽可能远距离灭火或使用遥控水枪或水炮扑救。
(6)切勿直接对泄漏口或安全阀门喷水,防止产生冻结。
(7)安全阀发出声响或变色时应尽快撤离,切勿在储罐两端停留。
5 氨的职业危害预防措施
(1)氨作业工人应进行作业前体检,患有严重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哮喘以及冠心病者不宜从事氨作业。
(2)工作时应选用耐腐蚀的工作服、防碱手套、眼镜、胶鞋、用硫酸铜或硫酸锌防毒口罩,防毒口罩应定期检查,以防失效。
(3)在使用氨水作业时,应在作业者身旁放一盆清水,以防万一;在氨水运输过程中,应随身携带2~3只盛满3%硼酸液的水壶,以备急救冲洗;配制一定浓度氨水时,应戴上风镜;使用氨水时,作业者应在上风处,防止氨气刺激面部;操作时要严禁用手揉擦眼睛,操作后洗净双手。
(4)预防皮肤被污染,可选用5%硼酸油膏。
(5)配备良好的通风排气设施、合适的防爆、灭火装置。
(6)工作场所禁止饮食、吸烟、禁止明火、火花。
(7)应急救援时,必须佩带空气呼吸器。
(8)发生泄漏时,将泄漏钢瓶的渗口朝上,防止液态氨溢出。
(9)加强生产过程的密闭化和自动化,防止跑、冒、滴、漏。
(10)使用、运输和贮存时应注意安全,防止容器破裂和冒气。
(11)现场安装氨气监测仪及时报警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