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课文简析共33页
- 格式:ppt
- 大小:4.02 MB
- 文档页数:33
沁园春·长沙原文、翻译及赏析沁园春·长沙近现代毛泽东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沁园春·长沙》译文深秋季节,我独自站立在橘子洲头,望着滔滔的湘水向北奔流。
万千山峰全都变成了红色,层层树林好像染过颜色一样;江水清澈澄碧,一艘艘大船乘风破浪,争先恐后。
鹰在广阔的天空里飞,鱼在清澈的水里游,万物都在秋光中争着过自由自在的生活。
面对广阔的宇宙惆怅感慨:这旷远苍茫大地的盛衰沉浮,该由谁来主宰呢?曾经我和我的同学,经常携手结伴来到这里漫游。
在一起商讨国家大事,那无数不平凡的岁月至今还萦绕在我的心头。
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大家意气奔放,劲头正足。
评论国家大事,写出这些激浊扬清的文章,把当时那些军阀官僚看得如同粪土。
可曾还记得,那时的我们横渡大江,到江中间水深流急的地方游泳,那激起的浪花几乎挡住了疾驰而来的行船?《沁园春·长沙》注释沁园春:词牌名,“沁园”为东汉明帝为女儿沁水公主修建的皇家园林,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沁水公主的舅舅窦宪倚仗其妹贵为皇后之势,竟强夺公主园林,后人感叹其事,多在诗中咏之,渐成“沁园春”这一词牌。
湘(xiāng)江:一名湘水,湖南省最大的河流,源出广西壮族自治区灵川县南的海洋山,长1752里,向东北流贯湖南省东部,经过长沙,北入洞庭湖。
所以说是湘江北去。
寒秋:就是深秋、晚秋。
秋深已有寒意,所以说是寒秋。
橘子洲:地名,又名水陆洲,是长沙城西湘江中一个狭长小岛,西面靠近岳麓山。
南北长约11里,东西最宽处约一里。
毛泽东七律《答友人》中所谓长岛,指此。
自唐代以来,就是游览胜地。
万山:指湘江西岸岳麓山和附近许多山峰。
沁园春长沙课文分析《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创作于1925年的一首爱国诗,诗中表达了作者对长沙的热爱和对中国革命的热衷。
本文将对课文进行详细的分析,从诗歌结构、意象、语言运用等方面来探讨诗歌的内涵。
诗歌结构《沁园春·长沙》是一首由五言绝句构成的诗歌,共有四个节,每节四句,共十六句。
每句的字数比较均衡,形成了整齐的诗行。
诗歌采用了押韵的形式,每句的第二、四句押韵,形成了紧凑优美的格律。
整首诗采用了平仄相间的格律,给人以和谐稳定的感觉。
意象描写诗歌用长沙这个地方作为背景,展示了作者对长沙的深情厚意。
首节描绘了春天的景色,展现出长沙的繁华和美丽。
第二节通过描绘湘江流淌的场景,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第三节揭示了长沙旅途中的热闹和喧嚣,展示了百姓对革命的热情。
最后一节则表达了作者对革命烈士的敬仰之情。
作者以鲜明的意象和生动的细节描写,使读者能够感受到长沙的魅力,以及作者对家乡和革命事业的热爱之情。
语言运用《沁园春·长沙》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诗中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对仗、排比等,使诗歌更具感染力和表现力。
首节通过把长沙比喻为“岳阳楼外高几许,探梅扑落五湖雨”。
通过比喻的手法将长沙的美景与岳阳楼、探梅、五湖雨联系在一起,形象地描绘出了长沙的美丽和繁华。
第二节通过描述湘江流淌的场景,用“猿鸟猎鱼沉不起,江流石不转”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第三节通过对旅途中的热闹景象的描绘,用“车马到中流”、“市斧如蚁附属”等排比手法,展示了百姓对革命事业的热情和支持。
最后一节则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结束,通过对革命烈士的敬仰之情,表达了作者的豪情壮志。
诗歌内涵《沁园春·长沙》旨在表达作者对长沙的深情厚意和对中国革命的热爱。
诗中描绘了春天的美景,表现了长沙的繁华和美丽;通过描述湘江流淌的场景,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通过对旅途中的热闹景象的描绘,展现了百姓对革命事业的热情和支持;最后,通过对革命烈士的敬仰,展示了作者的豪情壮志。
沁园春长沙全文解析一、原文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少年时,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二、上阕解析1. 开篇描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 点明了时间(寒秋)、地点(橘子洲头,湘江边)和人物(独立的作者)。
“寒秋”一词奠定了一种清冷而壮阔的氛围,“独立”则显示出作者的卓然不凡。
2. 景物描写-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 这几句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色彩绚丽的秋景图。
-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从远处着眼,描写了群山经霜后的红色,一个“遍”字,一个“染”字,写出了秋意之浓。
-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把视角拉到湘江江面,江水清澈碧绿,众多船只争着行驶,“碧透”写出了江水的清澈,“争流”则体现出江上的热闹与活力。
-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进一步描写天空中的鹰矫健地飞翔,江中的鱼轻快地游动,“击”字表现出鹰的矫健有力,“翔”字描绘出鱼的自在轻快。
- “万类霜天竞自由”是对上述景物描写的总结,在寒秋季节里,万物都在竞相展现自己的生命力,自由自在地活动。
这不仅是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也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做了铺垫。
3. 抒情议论-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由写景转为抒情议论。
“怅寥廓”,面对广阔的宇宙感到惆怅,这种惆怅并非消极的情绪,而是一种深沉的思考。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作者将自己置身于广阔的天地之间,思考着谁能主宰世界的命运,这一问,体现出青年毛泽东的博大胸怀和宏伟抱负。
三、下阕解析1. 回忆往昔-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 由眼前之景转入对往昔的回忆。
“携来百侣曾游”,作者回忆起曾经和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在这里游玩的情景。
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长沙》注释和鉴赏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长沙①》原文|译文|注释|赏析一九二五年独立寒秋②,湘江北去,橘子洲头③。
看万山红遍④,层林尽染⑤;漫江碧透⑥,百舸争流⑦。
鹰击长空⑧,鱼翔浅底⑨,万类霜天竞自由⑩。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这首词最早发表在《诗刊》一九五七年一月号。
【注释】①长沙,湖南省省会。
作者的青年时代,大部分时间在长沙学习和进行革命活动。
词中所说的“百侣”和“同学少年”,即指作者一九一四年至一九一八年在长沙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读书时的同学友好。
②独立寒秋,谓独自一人伫立在已有寒意的秋风之中。
唐代杜甫《乐游园歌》曰:“独立苍茫自咏诗。
”本篇情境,有所类似。
下文亦见“苍茫”二字。
③本句补出词人“独立”的具体地点。
橘子洲,在长沙西湘江中,古时洲上多美橘,因此而得名。
洲形狭长,故亦称“长岛”。
④清周之琦《好事近·舆中杂书所见》词四首其二曰:“看万山红叶。
”看,系领字。
据格律,当领起下面四句十六字;据文义,则一直领至“万类”句为止。
万山,群山。
主要指湘江西岸岳麓山诸峰。
万,言其多,非确数。
诗词中凡言“百”、“千”、“万”,义多与此相同,下不具注。
红遍,岳麓山上多枫树,经霜后满山都是红叶,故云。
⑤本句承上,谓岳麓枫林之红,若颜料染成。
层林,林木随着山势的高大而层叠,故称。
尽,全、都。
⑥漫,满。
碧透,谓湘江之水碧绿至极。
透,与上文“遍”同为程度副词。
⑦百舸,泛指众多的船只。
汉代扬雄《方言》卷九曰:“南楚江湘,凡船大者谓之‘舸’。
”争流,三国魏时嵇康《琴赋》曰:“尔乃颠波奔突,狂赴争流。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卷上《言语》篇记载,晋顾恺之赞美会稽山川时说:“千岩竞秀,万壑争流。
”本是说群波竞逐涌流,这里转用以形容群舟争相行驶。
沁园春长沙翻译及赏析翻译:在深秋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眺望着湘江碧水缓缓北流。
我独自伫立在橘子洲头。
看万千山峰全都变成了红色,一层层树林好像染过颜色一样,江水清澈澄碧,一艘艘大船乘风破浪,争先恐后。
广阔的天空里鹰在矫健有力地飞,鱼在清澈的水里轻快地游着,万物都在秋光中争着过自由自在的生活。
面对着无边无际的宇宙,(千万种思绪一齐涌上心头)我要问:这苍茫大地的盛衰兴废,由谁来决定主宰呢?回想过去,我和我的同学,经常携手结伴来到这里游玩。
在一起商讨国家大事,那无数不平凡的岁月至今还萦绕在我的心头。
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大家踌躇满志,意气奔放,正强劲有力。
评论国家大事,写出这些激浊扬清的文章,把当时那些军阀官僚看得如同粪土。
可曾记得,那时我们在江水深急的地方游泳,那激起的浪花几乎挡住了疾驰而来的船?赏析:该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全词在片语之间,融情入理,情景交融。
上阕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一个“看”字,总领七句,描绘了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
既是四周枫林如火的写照,又寄寓着词人火热的革命情怀。
红色象征革命,象征烈火,象征光明,“万山红遍”正是词人“星火燎原”思想的形象化表现,是对革命与祖国前途的乐观主义的憧憬。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则是词人对自由解放的向往与追求。
词人从山上、江面、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景物进行描写,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
这七句,为下面的抒情提供了背景,烘托了气氛。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的感叹,这一问道出了词人的雄心壮志,表现了他的博大胸怀,由写景直接转入抒怀,自然带出下半阕的抒情乐章。
下半阕着重抒情,但也不乏情中含景之处。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原文、译文与赏析《沁园春·长沙》【年代】:现代【作者】:毛泽东【词牌】:沁园春【词题】:长沙【写作时间】:1925正文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注释】:沁园春:词牌名,由东汉的沁水公主园得名。
橘子洲:在长沙附近的湘江中。
舸:泛指船:此指大船。
同学少年:毛泽东于1913年至1918年就读于湖南第一师范学校.1918年毛泽东和萧瑜、蔡和森等组织新民学会,开始了他早期的政治活动。
主:主宰.沉浮:比喻事物盛衰、消长.风华正茂:风采才华正盛。
遒:强劲有力。
遏:阻止。
峥嵘岁月稠:不平常的日子是很多的。
峥嵘:山势高峻,比喻超越平常,不平凡,不寻常。
稠:多。
怅寥廓:面对广阔的宇宙惆怅感慨。
激扬:激浊扬清击水:这里指游泳浅底:清澈的水底译文在深秋一个天高气爽的日子里,我独自伫立在橘子洲头,眺望着湘江碧水缓缓北流。
看万座山变成了红色,一层层树林好像染过颜色一样;满江秋水清澈澄碧,一艘艘大船乘风破浪,争先恐后.鹰在广阔的天空里飞,鱼在清澈的水里游,万物都在秋光中争过自由自在的生活.面对着无边无际的宇宙,(千万种思绪一齐涌上心头)我要问:这苍茫大地的盛衰兴废,由谁决定,主宰?回到过去,我和我的朋友,经常携手结伴来到这里漫游.在一起商讨国家大事,那无数不平凡的岁月至今还萦绕在我的心头。
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大家踌躇满志,意气奔放,正强劲有力。
评论国家大事,写出这些激浊扬清的文章,把当时那些达官贵人,军阀官僚看得如同粪土。
大家是否记得,当年我们在江水中游泳,那激起的浪花几乎挡住了疾驶而来的小船?背景及赏析【题解】:1925年秋,湖南省长赵恒惕再次通缉毛泽东。
《·长沙》一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下阕回忆往昔峥嵘岁月,表现了诗人和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形象含蓄地给“谁主沉浮”作了答案: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
下阕前两句,诗人从上阕的独自旧地重游很自然地联想到过去的战友,引起对往昔生活的回忆。
中间七句,从“恰同学少年”到“粪土当年万户侯”,写那时候,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采焕发,才华横溢,革命热情奔放,奋发有为,经常在一起评论国家大事,写出批评恶浊、表扬善良的文章。
把反动统治者视如粪土。
最后三句,以设问结尾,巧妙回答“主沉浮”的问题。
正像当年中流击水那样,勇敢地投身于革命风浪中,急流勇进,担负起主宰国家命运前途的大任。
这首词语言精当、形象、富表现力,如“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层”字表现出树林的重重叠叠,“染”字则活画出岳麓山一带的枫林,仿佛人工染成的一样。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写的是近景,“漫”字写出江水溢满之状。
“透”字表现出江水碧绿清澈,“百”字写船之多,而一个“争”字则给碧绿无尘的江面增加了昂扬奋进的气氛,活现出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
“鹰击长空”用“击”而不用“飞”,准确地形容了雄鹰展翅迅猛有力的矫健雄姿。
“鱼翔浅底”用“翔”而不用“游”,精当地把鸟不扇动翅膀地盘旋回飞的状态,用来描写游鱼在水中自在轻快的神态,形象生动。
“浪遏飞舟”的象征意义,从整体上看,这是对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革命精神的赞颂。
...《沁园春·长沙》诗词原文、注解与赏析... 《沁园春·长沙》诗词原文、注解与赏析(一九二五年)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作者自注】击水:游泳。
那时初学,盛夏水涨,几死者数,一群人终于坚持,直到隆冬,犹在江中。
当时有一篇诗,都忘记了,只记得两句: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
【题解】“沁园春”,词牌名,相传源于东汉外戚大将军窦宪强夺沁水公主园林事。
此牌又名“东仙”、“寿星明”、“洞庭春色”,双调,114字,平声韵。
此篇题名“长沙”,表示内容为“长沙生活”。
... 自1911年春天考入设于长沙城内的湘乡驻省中学,便与这座历史名城结下不解之缘。
参加湖南新军,入省立一中,复入第一师范, ... 在长沙度过了7年多修学储能的学生时代,此后又在这座城里开始了他早期的社会活动(做教师,组织新民学会,编辑《湘江评论》,创办文化书社,领导驱张运动,组织共产主义小组,参与中国... 的组建……)。
至创作此词时,14年过去, ... 的思想巨变与人生巨变都是在长沙城完成的。
故咏长沙,即咏 ... 初期之人生诗史也。
【注释】[湘江]即湘水,源出广西海洋山,流经长沙,北入洞庭湖而通于长江。
全长817公里。
[橘子洲]又名水陆(鹭)洲,俗名下洲。
土多美橘,故称橘子洲。
位于长沙西郊湘江中。
[万类]自然界众生。
隋王通《中说》:“百物生焉,万类形焉。
”[寥廓]广阔的苍穹。
屈原《远游》:“下峥嵘而无地兮,上寥廓而无天。
”[百侣]众多同伴。
汉王褒《四子讲德论》:“于是相与结侣,携手俱游。
”[峥嵘]原指山势高峻,比喻不同寻常。
宋秦观《阮郎归》:“乡梦断,旅魂孤,峥嵘岁又除。
沁园春·长沙课文解析
《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在1930年写的诗歌,描绘了长沙市
斗争困难的场面,表达了对敌人的无畏斗争精神和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是以长沙为背景的一首革命诗。
诗歌由四个六言绝句组成,整篇诗歌简洁有力,语言生动、铿锵有力,表达了诗人的豪情壮志和革命斗志。
整首诗采用了直接的叙述方式,使诗歌更加接地气,同时也更贴近普通人的生活。
诗的开头两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营造出一种静谧、凄凉的氛围。
接着,诗人描绘了长沙市街头的繁忙场景,“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这两句表达出长沙市的景象繁华,人流如织,但是也隐含着一片红色的革命火焰在燃烧。
接下来的几句“灵修束腰,神勇腾达,俨然冲天翼”。
诗人以英雄人物湘江战斗中的英勇事迹,来体现无畏斗争和顽强拼搏的精神。
诗人用“神勇腾达”来形容战士们的英勇形象,凸显了他们的英雄本色。
最后两句诗“船如飞电,马似龙升,来去匆匆。
”通过对船和马的比喻,突出了战士们行动迅猛的形象。
整首诗以湘江为背景,通过描绘湘江上动感迅猛的场景,来表达革命者迅速行动、英勇奋斗的精神。
总的来说,《沁园春·长沙》通过对长沙市景象的描绘,展现
了当时中国革命运动的浩浩荡荡,将人们对革命的向往和对胜利的渴望表达得淋漓尽致,同时也体现了毛泽东革命理想的坚定信仰和无畏斗争的精神。
诗歌以生动的语言形象地勾勒出了长沙市景和战斗的场面,充满了革命斗争的豪情壮志,是一首具有时代特点和历史意义的革命诗。
沁园春·长沙毛泽东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①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②;漫江③碧透,百舸④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⑤,万类霜天竞自由⑥。
怅⑦寥廓⑧,问苍茫⑨大地,谁主⑩沉浮⑪?携来百侣⑫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⑬。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⑭;书生意气,挥斥方遒⑮。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⑯,粪土当年万户侯⑰。
曾记否,到中流⑱击水⑲,浪遏⑳飞舟?(1925年)【注释】①橘子洲:又名水陆洲,是长沙城西湘江中一个狭长小岛,西面靠近岳麓山。
南北长约11里,东西最宽处约一里。
自唐代以来,就是游览胜地。
②万山:指湘江西岸岳麓山和附近许多山峰。
层林尽染:山上一层层的树林经霜变红,都像染过一样。
③漫江:满江。
④舸(gě):大船。
这里泛指船只。
⑤鹰击长空,鱼翔浅底:鹰在广阔的天空里飞,鱼在清激的水里游。
击,博击,这里形容飞得矫健有力。
翔,本指鸟盘旋飞翔,这里形容鱼游得轻快自由。
⑥万类霜天竞自由:万物都在秋光中竞相自由地生活着。
⑦怅:原意是失意,这里用来表达由深思而引发激昂慷慨的心绪。
⑧寥廓:指宇宙的广阔。
⑨苍茫:旷远迷茫。
⑩主:主宰。
⑪沉浮:同“升沉”(上升和没落)意思相近,这里指盛衰。
⑫百侣:很多的伴侣。
侣,这里指同学。
⑬峥嵘岁月稠:不寻常的日子是很多的。
峥嵘,这里是不平凡,不寻常的意思。
稠,多。
⑭恰同学少年:恰,适逢,正赶上。
同学少年,毛泽东于1913年至1918年就读于湖南第一师范学校。
1917年毛泽东和萧瑜、蔡和森等组织新民学会,开始了他早期的政治活动。
风华正茂:风采才华正盛。
⑮书生意气,挥斥方遒(qiú):同学们意气奔放,正强劲有力。
挥斥,奔放。
遒,强劲有力。
⑯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评论国家大事,写出激浊扬清的文章。
指点,这里是评论的意思。
江山,指国家。
激扬,激浊扬清,抨击恶浊的,褒扬清明的。
⑰粪土当年万户侯:意思是把当时的军阀官僚看得同粪土一样。
粪土,作动词用,视……如粪土。
万户侯,食邑万户的侯爵。
《沁园春·长沙》课文赏析原文呈现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②。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③?上阕: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秋景图,通过寒秋、湘江、万山、飞鹰、游鱼、霜天等意象,形象地表现了词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对当时革命形势的深切感受,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由谁来主宰的问题。
名师赏评:①开头三句有何作用?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
一开始,词人便把自己置于秋水长天的广阔背景之中,同时也把读者带进了一个高远的深秋境界里。
②这几句描绘了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斑斓、生机盎然的湘江秋景图,渲染了氛围。
③“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三句话有何作用?这几句是全词的“词眼”。
借大自然的盛衰荣枯引出由谁来主宰国家命运的问题,表现了词人的博大胸怀和雄心壮志。
段落探究1:上阕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特点是怎样体现出来的?下阕以“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开启,由独立寒秋、故地重游所看到的景色,联想到求学时与同学、战友一起来游玩的情景,于是过渡到对往昔生活及“同学少年”的回忆中。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④。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⑤。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⑥?下阕:有记叙有议论,也结合着抒情。
回忆了往昔的峥嵘岁月,表现了词人与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形象含蓄地给出了“谁主沉浮”的答案: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敢于改造旧中国的革命青年。
1925年名师赏评:④“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两句在全词中的作用是什么?“曾”和“忆”两字,表明词人从对旧地景色的描写,转入对往昔生活的回忆。
因此这两句在全词中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⑤概述早期革命者的战斗精神和蔑视反动统治者的英雄气概。
⑥“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遇飞舟?”这三句话有何深刻含意?这三句是词人由观赏景物进人理性的思考,巧妙地回答了“谁主沉浮”这一问题,这既是词人“独立”的必然结果,也是一个满怀革命理想、充满必胜信念的革命家向旧社会、旧制度发出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