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批评意识
- 格式:ppt
- 大小:22.03 MB
- 文档页数:102
绪论文学批评的性质本章常见问题1.简述文学批评与文学理论的主要区别文学理论着重研究文学的本质、范畴,文学活动的一般规律,属于基础理论研究;文学批评则更关注理论的变化和对文学实践活动的分析和评价,是一种应用学科。
2.文学批评的艺术思维特征主要包括哪几个方面?(1)出入有度的情感距离。
在评论文学作品这种审美形式时,评论家也需要体验、感悟、想象,也必然有一定程度的情感流露。
但同时它也需要心理距离,需要对情感加以理智的控制。
而这种情感距离与其他人文科学中所持的客观态度是不一样的。
(2)思维方式上的求异性。
这首先表现在它所关注的对象是具体的不可重复的文学作品,而不是一般现象。
第二,它所追求的目标是一种独到的认识,而不是某种共识,它对研究对象的发现、评价同时也意味着对自我的发现和评价。
换句话说,它融入了自我的因素,体现的是一种个性化的风格。
(3)强烈的形式感。
这里的形式是与素材相对应的。
文学评论也关注作品的素材,但它更关注作品的形式。
因为作品的形式集中地体现了人们的创造,更能引起读者的愉悦。
这是文学批评与其他人文科学不同之处。
3.文学批评的思维特征文学批评要求抽象思维与艺术思维的结合。
它是以理性活动方式对感性活动成果的研究,以逻辑思维方式对艺术思维成果的研究。
在文学批评的全过程中,既要把握理性思维的基本性质,又要融合艺术思维的若干成分,形成跨越、沟通、结合两种思维的文学批评思维。
4.20世纪文学批评的世纪特征强烈的革新变化态势,自觉的语言批评意识,批评的理论化,文学批评的世界性传播。
第一章文学批评的历史1.简述刘勰提出的批评的“六观”。
一观位体,即对作品从主题思想到表现形式作总的观察,包括体裁的选择;二观置辞,分析作品的语言技巧;三观通变,分析作家在文学发展历程中的继承和创新;四观奇正,分析作品在表现方法上的恰当与否;五观事义,考察作家在引经据典上的处理;六观宫商,分析作品的音律。
2.王国维的“境界”说是如何体现中西文论的融合的。
批评意识与意识批评20世纪 80年代,现象学文论被陆续译介到国内文学理论与 批评界,较著名的有英加登的《对文学的艺术作品的认识》、布 莱的《批评意识》、斯泰格尔的《诗学的基本概念》、凯塞尔的 《语言艺术作品》、梅洛一庞蒂的《眼与心》、杜夫海纳的《审 美经验现象学》 和《美学与哲学》 、巴什拉的 《梦想的诗学》 等, 还有研究现象学文论的著作,如玛格欧纳的《文艺现象学》 一译本名为《现象学与文学》 ) ,以及现象学文论的单篇论文, 如刊登在外国文论集《波佩的面纱》中斯塔罗宾斯基的文章等。
相关的研讨多见于各译著的序言和后记, 并且主要是对批评家的 情况及主要观点加以介绍,这跟现象学文论在整个 20 世纪文学 批评中的地位和影响不太相称①; 跟作为现象学文论大背景的现象学在国内的研讨也不相称;再者,跟 20 世纪西方文论其他流 及解构主义等在国内的传播和运用相比, 现象学文论所受的关注 和运用显得不足。
因此,当代文学批评理论的建设还需要对这种 具有深刻哲学、 美学内涵的文学理论和批评加以深入的评析, 探 讨其于今日文学研究及批评实践的效用。
此外,在当代西方文学 批评流派中. 现象学文论对文学本质及批评观念的理解与中国传 统文论最为接近,可以从比较诗学的角度加以沟通。
所有这些, 都需要对现象学文论本身进行多角度、 多层次的梳理, 并对重要 的理论观念和批评方法加以统揽。
本文对 20 世纪现象学文学批 评几位重要理论家和批评家的观点予以评析, 并由此对现象学文 学批评的主要观点以及这一批评流派及方法的理论内涵和实践 效用加以阐释。
通过分析与阐释, 进一步把握这种文学批评的哲 学、美学根源,及其对当代文学批评所具有的价值。
意识批评是 20 世纪一个重要的批评流派;“批评意识”则 是这一流派中一位重要批评家、比利时人乔治 ?布莱的一部重要(另 派如结构主义、形式主义、 精神分析、神话一原型批评、阐释学批评著作的书名。
试论文学批评意识及其构成要摘要:意识决定着人类行为。
批评行为是人类有意识的生命活动之一,文学批评则是诸多批评行为中的一种。
文学批评意识作为文学批评的原动力,其特殊性在于必须具备审美意识和主体意识两个基本要素。
审美意识将批评主体的阅读行为导向对文学原理的不断思考和追问主体意识则直接影响着批评理论的客观性与深度,将批评与鉴赏区别开来,同时决定着批评的风格与批评理论的独立与完善。
关键词:意识—批评意识—文学批评—审美—主体意识是人类的精神活动,“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
”由于客观物质世界(即意识的对象)可以分为不同的领域,所以意识也有相应的不同形态,譬如政治意识、法律意识、哲学意识、伦理意识、宗教意识、自我意识等等。
完整意义上的“人”是两个层面的存在,一个是物质的存在,即我们的肉体、感官的存在,它们总是在自发地寻找着与自身相应的愉快和协调。
此外是精神的存在。
人有理性,也需要理性。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批评行为的存在颇能体现人类精神活动的自觉性。
人类行为无一不受某种意识的驱动,批评行为更是人类有意识的生命活动之一,必须以批评意识作为原动力。
一、文学批评意识中的审美意识“文学是人学”,这是我们今天普遍认可的一个命题。
这一命题包含人情、人性、人道等丰富的内涵。
在某种程度上,文学是人对自我的一种确认与安慰。
并且,不管这确认与安慰是希望还是绝望,它总是以人为指归,始终是心灵在场的。
一个作家的创作如果不是站在人学的立场,那么通过文本显示出的就不会是人在活着,而是观念在活着。
换言之,作家只有把文学创作建立在人的生存意义上,而不是建立在语言、观念等非本原因素上,文学的人学价值才不会迷失和旁落。
文学的这一特点也给文学自己带来了特殊的属性——审美性与情感性。
“文学艺术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形式,其与众不同之处就在于他的审美性和情感性。
”审美的发生在于爱与美,审美是对美的感受,‘是审美主体对于审美对象所发生的一种特殊的精神享受活动,同时也是一种需要调动主体全部感觉、意识、心理能力和神经功能全身心投入的整体性活动。
批评与自我批评意识形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是党的优良传统,是我们党战胜一切困难的法宝。
这是我们党对待党内政治生活的一贯态度。
从建党初期至今,我们党始终坚持实事求是,重视批评与自我批评能够让我们克服消极情绪、纠正错误思想、解决一些长期存在的问题并且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那么我们在这方面有什么不足之处呢?首先作为一名普通党员我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首先要坚持以人为本,真正把群众立场摆在第一位;其次要有理论功底及研究问题时要有足够严谨认真的态度;再次要时刻注意自己在思想上是否先进;最后要做好批评他人时要态度诚恳并不失礼之心;最后还要有自我反省和自我纠正能力……当然这些都是针对于党内政治生活而言的……总之任何事情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一、要善于运用理论知识,指导工作作为一名普通党员,要善于运用理论知识,指导工作。
在工作中要做到言行一致,不能盲目乐观。
要认真学习理论知识,要在实际工作中坚持用科学的态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以及上级党组织所下发的文件及指示精神,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以及丰富内涵,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二、在学习方面首先要努力学习党的理论知识,积极参加党组织开展的各项活动。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要积极参加党组织开展的各项活动,认真学习十九大精神,积极参加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省第十三次党代会、市第十一次党代会和区第十次党代会精神等会议精神。
我积极参加各类培训工作,提高自己对党事业的认识以及对理论知识的认识及学习。
同时还学习了一些新理论新观点新思维……这些都是不断提高自己工作能力的最好途径。
当然要让自己学习成绩变得更加优秀还需要平时坚持不懈地努力学习……相信通过努力我一定会学到更多的知识以及实践经验!三、严格要求自己,以党员标准为标杆一个党员,只有把自己的一言一行都置于党的监督之下、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才能经得起任何考验和诱惑,为人民服务才能真正成为一名合格的党员。
因此,共产党员首先要正确处理好自身的利益和国家利益、党和人民的利益、局部与整体、个人与集体、国家权力与群众权力之间的关系。
第一章现代文学批评的先导一、“新文体”与现代文学批评的发端主要批评论著有《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1902)《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1922)《美术与生活》(1923)《屈原研究》(1922)《陶渊明之文艺及其品格》(1922)《情圣杜甫》(1922)新文体:指近代梁启超所创散文新体。
19世纪90年代,以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人士在报刊文章写作上取得了突破,创造了一种“新文体”,或称“报章体”。
其基本特征为:平易畅达、语言丰富(俚语、韵语、外国语法杂用)、笔调自由(纵笔所至不检束)、条理明晰、笔锋常带情感,句法参差多变,常用排句及偶句。
梁启超的文章,特别是他在《时务报》和《新民从报》上发表的时事政治评论,充分地体现了“新文体”的特色。
因此,人们也称这种“新文体”为“时务体”、“新民体”。
这种文体服务于改良运动,一时风靡全国,效仿者众,开“五四”白话文运动先河。
梁启超文学批评的文体特征1、政论特征《陶渊明》2、引进外国名词与语言新变天演、风格、政治小说、心理学、情节、叙述等《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3、笔锋常带感情二、王国维与现代学术话语的产生王国维建立现代文学批评体系第一,建立了较为完整的文学本体论、文学创作论和文学批评论第二,尝试了文学批评和研究的新方法文学批评理论1、悲剧观:《<红楼梦>评论》(1904)对文学的本质进行了思考(革新文学批评方法)王国维悲剧观产生的文化机制(心理动因)人生体验:叔本华、尼采、老庄的影响2、审美独立第二形式之美说(古雅说)的原创性探索审美批评理论3、境界说:《人间词话》(1908)4、文学进化论:《宋元戏曲考》(1912)王国维对现代文学批评体系建构的贡献首先,他的文学研究主要以非正统文学为研究对象,对小说、戏曲、词等非正统文学给予了更多关注其次,从理论上建立了新的文学批评标准,以美学理论取代传统文论中的经学意识和政教功利主义第三,他以客观的、理论的批评改造乃至取代了主观的、印象的批评第四,他自觉借鉴并运用了西方文论和西方哲学的话语体系,对传统文学批评进行了解构和挑战,从而使中国文学批评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与西方文学批评的接轨与对话,实现了传统文学批评的现代性转化第二章《新青年》批评家第一节“五四”新文化运动与现代文学批评的建构古典——现代;典雅——世俗;贵族——社会一、胡适与现代文学批评语言的重建胡适(1891—1962),汉族,安徽绩溪人。
美国黑人文化身份的认证与危机在当今全球化的世界里,文化身份认证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对于美国黑人来说,文化身份认证不仅是对自身文化传统的认可,更是寻求文化认同和尊重的重要途径。
然而,在实际生活中,美国黑人文化身份认证并非易事,且面临着许多挑战与危机。
本文将探讨美国黑人文化身份认证的必要性,认证过程及意义,以及面临的危机和未来发展。
美国黑人文化身份认证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
历史上,黑人作为奴隶被迫离开非洲,经历了残酷的奴隶制和种族歧视,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传统。
地理上,黑人分布在美国各地,形成了多元化的文化和方言。
政治上,黑人争取平等权利和地位的过程充满了艰辛和挫折,但也孕育出了独特的黑人政治文化。
经济上,黑人社区的发展和繁荣对美国经济产生了积极影响。
文化上,黑人文化对美国流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如音乐、电影、文学等。
尽管黑人文化身份认证具有重要意义,但现实中却面临着许多危机。
由于长期受到歧视和压迫,黑人文化身份认同感低,存在着自我否定和忽视的问题。
随着美国社会的发展和变化,黑人文化被边缘化,甚至被误解和歪曲。
例如,流行文化中对黑人形象的刻板印象和偏见,导致黑人文化的多样性被忽视。
教育领域的种族歧视和不平等待遇,也使得黑人文化身份的传承和发展受到阻碍。
面对危机,黑人文化身份的未来发展仍具有广阔前景。
从政治角度来看,随着黑人政治参与度的提高,黑人文化将在美国政治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从经济角度来看,黑人社区的经济发展将促进黑人文化身份的传承和创新,为黑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更多机会。
从文化角度来看,黑人文化将在全球文化交流中发挥更加独特的角色,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做出重要贡献。
美国黑人文化身份认证对于黑人群体寻求文化认同和尊重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认证过程中面临着诸多危机,如文化边缘化、刻板印象、教育不公等。
为了解决这些危机,需要加强对黑人历史和文化的教育,提高黑人文化自信心,同时推动社会公正和平等,为黑人文化身份的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伊格尔顿意识形态论
本文主要对特里·伊格尔顿的意识形态理论做一番梳理,并对此做出相应的分析和评价。
作为一位西方马克思主义批评家,伊格尔顿一直强调批评的社会历史性。
他认为批评本身就是一种政治行为,具有现实的功利性和目的性,认为文化的历史就是政治与意识形态的历史。
他自觉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来观察种种文化现象,从政治的角度来理解文本意识形态、批评意识形态、审美意识形态及文化意识形态。
本文共分四章:第一章论述伊格尔顿的文本意识形态。
伊格尔顿认为文学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它区别于其它意识形态的关键之处在于文学的形式,文学形式的发展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当意识形态发生重大变化的时候,文学形式往往会发生重大发展。
第二章论述伊格尔顿批评意识形态。
这是伊格尔顿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理论,他接受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观点,在对各种文学流派的借鉴和批评中,树立了文学理论的社会性和政治性的特色。
第三章论述伊格尔顿审美意识形态。
本章从现代化时期三个伟大美学思想家——马克思、尼采、弗洛伊德三种身体分析美学入手,进而探索伊格尔顿的审美的内化压抑及审美与权力的悖论。
第四章论述伊格尔顿文化意识形态。
本章通过对文化概念、文化危机和文化战争等问题进行政治的分析,进而探究伊格尔顿的审美文化意识形态理论。
自我批评意识形态方面自我批评是一种对自己行为、态度和信仰的反省和评价。
这种反思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发现自己的错误和不足,还可以在形成清晰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判断方面提供指导。
在社会主义国家,尤其是中国,自我批评被视为一个重要的意识形态方面的工作。
自我批评在中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50年代,当时它是一个政治运动的一部分。
这一运动主要目的是推动中国共产党成员的自我教育和自我改进,以进一步加强党的纪律和凝聚力。
这种运动很快被推广到了其他领域,包括工业、农业和教育等。
如今,自我批评依然是中国的日常工作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意识形态方面,自我批评具有特殊的价值。
它可以帮助我们识别自己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判断方面的错误和不足。
这些错误和不足可能来自于社会环境、文化背景和个人经历等多种因素。
如果我们没有自我批评的意识,就可能陷入盲目的自以为是和自我满足中,从而无法真正关注自己的成长和发展。
除此之外,自我批评还可以帮助我们建立正确的社会观念和责任感。
我们应该始终意识到,我们的行为和决策会对其他人产生影响。
因此,我们必须对自己的言行负责,并不断检讨和改进自己的想法和行为。
通过自我批评,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我们自己和周围的世界。
这种思考可以帮助我们形成更加清晰和准确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判断,从而更好地理解我们所处的社会和我们的角色。
同时,这也会帮助我们更好地适应这个社会,并与其他人建立积极的关系。
最后,自我批评还可以推动我们成为更好的人。
通过反思并不断改进自己的行为和决策,我们可以发展出更加独立、成熟、负责和有同情心的品格。
这对我们的个人成长和与他人的关系都是至关重要的。
综上所述,自我批评是意识形态方面的一个重要工作。
它可以帮助我们发现我们自己的错误和不足,并帮助我们建立正确的社会观念和责任感。
通过这种反思,我们可以变得更加成熟、负责、富有同情心,并更好地理解我们自己和其他人。
在一个深深关注意识形态的社会里,自我批评必定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重视的重要事情。
设计批评意识的培育与课程实践作者:李江来源:《艺术教育》2013年第03期【内容摘要】设计批评是指在一定立场,以一定的角度和标准对设计活动进行感性体验和理性分析,并做出判断和评价的科学活动,它是设计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对设计的健康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设计批评需要以设计教育为依托,通过设计批评的课程实践,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批评理论与方法,逐步培育其批评意识,使其将这种能力融入到未来的设计实践活动中。
【关键词】设计批评设计教育批评意识一、设计批评及意义所谓批评,简言之,就是指在一定基础和背景下的对事物的批点评注。
俄国文学家普希金曾对艺术的批评做过这样的评价:“艺术的批评通过充分理解艺术家在作品中所遵循的规则、研究相应的典范作用及观察突出的现象揭示了文学作品中的美和缺点。
”就今天国内各艺术学科而言,绘画、音乐、文学、影视等均业已形成各自学科相对完善的批评系统,为学科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然而,设计批评,即设计学的批评系统却迟迟尚未建立起来。
虽然今天中国的艺术设计领域,无论是设计产业还是设计教育,都表现出一派红火、热闹的场面,但如果剖开设计繁荣的表皮观察其内部,不难发现存在的诸多问题已成为隐藏在设计繁荣外衣之下的冰山。
分析个中缘由,除了设计的管理不完善、设计的制度不科学、设计的伦理不健全等之外,设计批评的缺失是造成目前中国设计现状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设计批评的发展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先行于批评的设计的现状。
国内设计批评目前的状况,事实上也是当下艺术设计某个层面的一个缩影。
设计批评系统的缺失在某种意义上已经严重阻碍了中国设计前行的步伐。
对于设计而言,设计批评是一种更深层次的价值判断,其理论是进一步设计实践的基础。
中国设计当下出现的各种“无序”与“盲从”的状态,事实上与设计批评缺失有密切关系。
当今的设计活动,其与人类现实生活的关联密不可分,对其的价值判断,特别是哲学价值、艺术价值及社会价值等的判断将直接影响到设计实践活动的健康有序发展。
文学批评导引复习资料绪论1、文学批评是以一定的文学观念、文学理论为指导,以文学欣赏为基础,以批评家所面对的当代各种具体的文学现象(包括文学创作、文学接受和文学理论批评现象,而以具体的文学作品为主)为主要对象的研究活动。
它的目的和任务是对文学现象作出判断、评价,指出其在思想上、艺术上的得失和所以得失的原因。
(P3)2、文学批评最基本的、最主要的、最常见的两个方面是社会历史的考察和美学的考察。
(P7)第一章文学批评的历史3、孟子:“以意逆志”“知人论世”(P14)4、萧统的《文选》开创了选本批评的先例。
(P16)5、宋代欧阳修的《六一诗话》开创了“诗话”这一中国文学批评的独特样式。
(P19)6、评点是中国文学批评由对艺术的美的感悟和描述转向对作品意义的阐释的文体标志。
(P21)7、1935年李长之在天津《益世报》和《国闻周报》上陆续发表长篇系列评论《鲁迅批判》,是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上传记批评的代表作。
(P29)8、19世纪俄国革命民主主义批评家别林斯基的著作,代表了这个世纪现实主义批评的最高成就。
(P34)9、马克思、恩格斯的文学批评是19世纪现实主义的美学——历史批评发展的高峰。
(P34)10、维特根斯坦的“家族相似”理论和“语词即用法”的观点,为20世纪文学批评的语言学转向提供了哲学基础。
(P36)11、一切科学理论都只是猜测和假说,它们最终不会被证实,却会随时被证伪。
(P38)12、20世纪文学批评的世纪特征:(一)强烈的革新变化态势(二)自觉的语言批评意识(三)文学批评的理论化倾向(四)文学批评的世界性传播(P38)第二章文学批评的功能13、文学批评的中介作用是通过对文学文本的释义来实现的。
(P49)第三章社会历史批评14、社会历史批评是一种从社会历史发展的角度观察、分析、评价文学现象的批评方法。
(P63)15、1800年,斯达尔夫人发表《从社会制度与文学的关系论文学》,第一次以专文的形式研究文学与其他生活领域的相互影响。
第一部分:中国文艺论著选目一、先秦《周易》选录:系辞上、系辞下《尚书·舜典》选录《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季札观乐”《礼记·乐记》《礼记·经解》《论语》选录:学而、为政、八佾、雍也、述而、子路、宪问、卫灵公、季氏、阳货《老子》选录:《墨子》:非乐上、非命上《孟子》选录:公孙丑上、离娄下、万章上、万章下《荀子》选录:乐论、礼论《庄子》选录:齐物论、养生主、人间世、胠箧、天道、秋水、达生、外物、寓言《韩非子》选录:八说、五蠹二、汉代董仲舒:《春秋繁露》选录:楚庄王、天地阴阳司马谈:《论六家要指》司马迁:《报任安书》《太史公自序》王充:《论衡》选录:语增、儒增、艺增、超奇、佚文、书解、对作、自纪刘歆:《七略》扬雄:《法言》选录:吾子、问神班固:《汉书·艺文志》《乐记》《诗大序》郑玄:《诗谱序》《六艺论》王逸:《楚辞章句序》三、魏晋南北朝曹丕:《典论·论文》曹植:《与杨德祖书》王弼:《周易略例·明象》阮籍:《乐论》嵇康:《声无哀乐论》葛洪:《抱朴子》选录:钧世、尚博、广譬、应嘲、文行挚虞:《文章流别论》李充:《翰林论》干宝:《搜神记序》陆厥:《与沈约书》裴子野:《雕虫论》萧统:《文选序》萧纲:《昭明太子集序》《与湘东王书》萧绎:《金楼子·立言篇》萧子显:《南齐书·文学传论》徐陵:《玉台新咏序》颜之推:《颜氏家训·文章》陆机:《文赋》钟嵘:《诗品》刘勰:《文心雕龙》选录:《原道》、《神思》、《物色》、《体性》、《情采》、《知音》、《序志》四、隋唐魏徵:《隋书·文学传序》、《隋书经籍志集部总论》李谔:《上隋文帝论文书》孔颖达:《毛诗正义序》陈子昂:《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刘知几:《史通·叙事》、《史通·模拟》、《史通·言语》王昌龄:《诗格》《诗中密旨》杜甫:《戏为六绝句》殷璠:《河岳英灵集序》、《河岳英灵集诗评》(选录)高仲武:《中兴间气集序》、《中兴间气集诗评》(选录)白居易:《与元九书》、《读张籍古乐府》韩愈:《答李翊书》、《送孟东野序》、《荆潭唱和诗序》刘禹锡:《董氏武陵集纪》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与友人论为文书》、《报崔黯秀才论为文书》李德裕:《文章论》皎然:《诗式》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与李生论诗书》、《与王驾评诗书》《与极浦书》孟启:《本事诗》欧阳炯:《花间集序》五、宋元柳开:《应责》杨億:《西昆酬唱集序》宋祁:《新唐书·文艺传序》欧阳修:《答吴充秀才书》《梅圣俞诗集序》《六一诗话》苏轼:《答谢民师书》、《书黄子思诗集后》、《文说》、《六一居士集叙》、《送参寥师》苏辙:《上枢密韩太守书》黄庭坚:《答洪驹父书》陈师道:《后山诗话》张戒:《岁寒堂诗话》李清照:《论词》朱熹:《晦庵诗说》、《诗集传序》姜夔:《白石道人诗集自叙》张炎:《词源》杨万里:《江西宗派诗序》刘辰翁:《辛稼轩词序》严羽:《沧浪诗话》罗烨:《醉翁谈录·小说开辟》元好问:《论诗三十首》方回:《瀛奎律髓序》六、明代宋濂:《文原》瞿佑:《剪灯新话序》高棅:《唐诗品汇总序》方孝孺:《与舒君》蒋大器:《三国志通俗演义序》张尚德:《三国志通俗演义引》李梦阳:《驳何氏论文书》《再与何氏书》杨慎:《词品》谢榛:《四溟诗话》李开先:《市井艳词序》王世贞:《艺苑卮言》何景明:《与李空同论诗书》唐顺之:《董中峰侍郎文集序》、《与洪方洲书》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总序》李攀龙:《送王元美序》徐渭:《西厢序》、《选古今南北剧序》天都外臣:《水浒传序》胡应麟:《诗薮》李贽:《童心说》、《忠义水浒传序》、《读律肤说》、《诗画》、《杂说》《容与堂本李卓吾先生批评忠义水浒传回评》(选录)沈璟:《词隐先生论曲》汤显祖:《答吕姜山》、《序毛丘伯稿》、《牡丹亭记题词》臧懋循:《元曲选序》、《元曲选序二》袁宗道:《论文》(上、下)、《士先器识而后文艺》袁宏道:《与张幼于》、《雪涛阁集序》、《与江进之》、《序小修诗》、《与丘长孺》、《叙陈正甫会心集》钟惺、谭元春:《诗归序》王骥德:《曲律自序》、《曲律》吕天成:《曲品》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序》冯梦龙:《序山歌》七、清代顾炎武:《日知录》选录:卷十九、卷二十一王夫之:《姜斋诗话》汪森:《词综序》王士祯:《唐贤三昧集序》、《渔洋诗话》戴名世《唐宋八大家文选序》沈德潜:《古诗源序》翁方纲:《坳堂诗集序》、《格调论》(上中下)、《神韵论》(上中下)李调元:《雨村词话序》章学诚:《文史通义》选录:诗教(上、下)、文德、文理、古文十弊张惠言:《词选序》袁枚:《答沈大宗伯论诗书》、《再与沈大宗伯书》、《答友人某论文书》、《随园诗话》选录姚鼐:《海愚诗钞序》、《复鲁挈非书》、《述菴文钞序》、《古文辞类纂序目》金圣叹:《读第五才子书法》选录、《水浒传序一、二、三》、《读第六才子书西厢记法》(选录)毛宗岗:《读三国志法》蒲松龄:《聊斋志异自序》张竹坡:《批评第一奇书金瓶梅读法》闲斋老人:《儒林外史序》焦循:《花部农谭序》李渔:《闲情偶寄》选录叶燮:《原诗》刘大櫆:《论文偶记》高鹗:《红楼梦序》八、近代魏源:《诗比兴笺序》、《国朝古文类钞序》阮元:《文言说》、《书昭明太子文选序后》方东树:《昭味詹言》曾国藩:《劝学篇示直隶士子》、《经史百家简编序》何绍基:《使黔草自序》谭献:《复堂词话》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况周颐:《蕙风词话》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黄遵宪:《人境庐诗草自序》、《杂感》梁启超:《饮冰室诗话》、《小说与群治之关系》、《译印政治小说序》严复:《国闻报馆附印说部缘起》夏曾佑:《小说原理》王闿运:《湘绮楼论文》章炳麟:《文学总略》黄人:《小说林发刊词》刘师培:《南北文学不同论》、《文章源始》林纾:《桐城派古文说》刘熙载:《艺概》王国维:《人间词话》、《红楼梦评论》、《屈子文学之精神》、《文学小言》、《论新学语之输入》九、现代:胡适:《文学改良刍议》、《建设的革命文学论》鲁迅:《摩罗诗力说》、《文学的阶级性》陈独秀:《文学革命论》周作人:《人的文学》、《文艺上的宽容》成仿吾:《批评与批评家》、《批评与同情》、《作者与批评家》梁实秋:《文学批评辨》、《文学的纪律》、《文艺批评论·序论》茅盾:《自然主义与中国现代小说》、《文学上的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和写实主义》李健吾:《自我与风格》、《咀华集序一》与《序二》、《答巴金先生的自白》冯雪峰:《论民主革命的文艺运动》、《论典型的创造》、《论形象》、《中国文学中从古典现实主义到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发展的一个轮廓》周扬:《文学的真实性》、《关于“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与革命的浪漫主义”》、《论赵树理的创作》、《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几个理论问题的探讨》胡风:《论现实主义的路》、《论民族形式问题》、《人道主义和现实主义的道路》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朱光潜:《诗论·抗战版序》李长之:《鲁迅批判》、《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唐湜:《论意象》张爱玲:《自己的文章》朱自清:《诗言志辨》钱锺书:《谈艺录》北大编的《20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1~5卷)选录第二部分:西方文艺理论论著选目一、二十世纪以前柏拉图:《伊安篇》、《理想国》卷二、三、十亚里士多德:《诗学》一至十章贺拉斯:《诗艺》朗吉驽斯:《论崇高》但丁:《论俗语》卷一第一、三章锡德尼:《为诗辩护》节选布瓦洛:《诗的艺术》第一、二、三四章布封:《论风格》莱辛:《拉奥孔》第一、二、三、四、十六、二十一章《汉堡剧评》第十九、二十四、二十九、七十、九十六篇康德:《判断力批判》第一章“美的分析”歌德:1、《莎士比亚纪念日的讲话》2、《自然的单纯模仿·作风·风格》3、《歌德谈话录》选录席勒:1、《论素朴的诗与感伤的诗》 2、《艺术的美》黑格尔:《美学》全书序论斯达尔夫人:《从社会制度与文学的关系论文学》第一章、十一章雪莱:《为诗辩护》巴尔扎克:《论艺术家》雨果:《〈克伦威尔〉序》泰纳:《〈英国文学史〉序》左拉:《戏剧中的自然主义》一、二车尔尼雪夫斯基:1、《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节选、2、《〈童年〉和〈少年〉列·尼·托尔斯泰伯爵战争小说集》杜勃罗留波夫:1、《俄国文学发展中人民性的渗透程度》2、《黑暗王国中的一丝光明》列·托尔斯泰:《艺术论》柏格森:《笑---论滑稽的意义》第三章第一节克罗齐:《美学原理》第一章“直觉与表现”、第二章“直觉与艺术”普列汉诺夫:1、《艺术与社会生活》2、《没有地址的信》普列汉诺夫论西欧文学、论易卜生的论文卢那察尔斯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二、二十世纪西方文艺理论一、象征主义与意象派诗论:保尔·瓦莱里:1、《诗与抽象思维》(见《二十世纪文学评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上册)2、《象征主义的存在》(载《外国文学评论》1989年第1期)威廉·巴特勒·叶芝:《诗歌的象征主义》(见《二十世纪文学评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上册)艾拉兹·庞德:《回顾》(见《二十世纪文学评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上册)二、心理学批评弗洛伊德:1、《创作家与白日梦》(见《弗洛伊德论美文选》)2、《〈俄狄蒲斯王〉与〈哈姆雷特〉》(同上)3、《论升华》(同上)4、《戏剧中的精神变态人物》(同上)G·G·荣格:1、《心理学与文学》(三联书店,1987年版)2、《论分析心理学与诗之关系》(见《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下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3、《集体无意识的原型》(见《荣格文集》,改革出版社,1997年版)4、《集体无意识的概念》(见《荣格文集》,改革出版社,1997年版)弗雷德里克·约翰·霍夫曼:《心理学与文学》(见《弗洛伊德主义与文学思想》,三联书店,1987年版)雅克·拉康:1、《精神分析学中的言语和语言的作用和领域》之“作为精神分析领域的结构与界限的象征和语言”(见《拉康文选》)2、《镜像期:精神分析实践中所揭示的“我”的功能构成》(同上)三、现象学批评罗曼·英伽登:《文学艺术作品》第三章第八节“文学作品是一种层次构造”(见《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下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乔治·普莱尔:1、《批评意识》下编“批评意识现象学”和“自我意识和他人意识”(见《批评意识》,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2、《阅读现象学》(见《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下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四、神话—原型批评诺思诺普·弗莱:1、《批评的解剖》第三篇“原型批评:神话理论”(见《批评的解剖》,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2、《批评之路》第一章(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五、俄国形式主义文论维·什克洛夫斯基:1、《词语的复活》2、《作为手法的艺术》(见《散文理论》,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罗曼·雅各布森:1、《结束语:语言学和诗学》2、《隐喻和转喻的两极》(见《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下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鲍·米·艾亨鲍姆:《“形式方法”的理论》(见《俄苏形式主义文论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六、新批评T·E·休姆:《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威廉·燕卜逊:《朦胧的七种类型》(见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6年版)克林斯·布鲁克斯、奥斯丁·沃伦:1、《形式主义批评家》(见《“新批评”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2、《悖论语言》(见《“新批评”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3、《反讽-----一种结构原则》《“新批评”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威廉·维姆萨特、蒙罗·比尔兹利:1、《意图谬见》(见《“新批评”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2、《感受谬见》(同上)阿伦·退特:《诗的张力》(同上)I·A·瑞恰兹:1、《文学批评原理》之“两种语言用法”、“批评的语言”、“想象力”(见《文学批评原理》,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2、《科学与诗》T·S·艾略特:1、《传统与个人才能》(见《艾略特文学论文集》,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2、《批评的功能》(同上)雷奈·韦勒克:1、《文学理论》第二章“文学的本质”、第四章“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三联书店,1984年版)2、《批评的概念》之“二十世纪文艺批评关于形式与结构的概念”、“文学批评作为术语和概念”(见《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下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3、《二十世纪文学批评的主要趋势》(见《西方二十世纪文论选》第1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七、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文论费尔迪南·德·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第一编第一章“语言符号的性质”(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列维·斯特劳斯:《结构人类学》第1卷第3编第11章“神话的结构研究”(见陆晓禾等译《结构人类学》,文化艺术出版社,1989年版)普洛普:《民间故事的形态》(见袁可嘉:《现代诗论·英美诗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兹韦坦·托多洛夫:《叙事作为话语》(见《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下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J·卡勒:1、《文学中的结构主义》(见《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下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2、《文学理论》第二章“文学是什么?它有关系吗?”附录:“理论学派与流派“(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罗兰·巴特:1、《结构主义活动》(见《罗兰·巴特随笔选》,百花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2、《叙事作品分析导论》(见《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下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3、《作者的死亡》(见《罗兰·巴特随笔选》,百花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4、《什么是写作》(见《符号学原理》,三联书店,1988年版)5、《S/Z》之“萨拉辛”(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雅克·德里达:1、《人文科学话语的结构、符号和游戏》2、《延异》(见《后现代性的哲学话语》,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3、《访谈:称作文学的奇怪建制》(见《文学行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4、《“……危险的增补……”》(见《文学行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米歇尔·福柯:1、《作者是什么》(见《最新西方文论选》,漓江出版社,1991年版)2、《词与物》第十章“人文科学”(见《词与物》,三联书店,2001年版)3、《知识考古学》第二章“话语的规律性”之“话语的单位”和“话语的形成”两节(见《知识考古学》,三联书店,1998年版)J·希利斯·米勒:1、《永远的修辞性阅读》(见《最新西方文论选》,漓江出版社,1991年版)2、《作为寄主的批评家》(见《重申解构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3、《当前文学理论的功用》(见《重申解构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保罗·德曼:1、《辩解---论〈忏悔录〉》(见《解构之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2、《对理论的抵制》(见《解构之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3、《符号学与修辞》(见《解构之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八、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卢卡契:论现实主义、自然主义的论文H·马尔库塞:《作为现实形式的艺术》(见《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下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特雷·伊格尔顿:1、《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见《历史中的政治、哲学、爱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2、《意识形态》(见《历史中的政治、哲学、爱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弗雷德里克·詹姆逊:1、《马克思主义与形式》第五章“走向辩证批评”之“马克思主义与社会学”和“马克思主义与内部形式”(见《语言的牢笼马克思主义与形式》,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2、《论全球化的影响》(见《2001年度新译西方文论选》,漓江出版社,2002年版)3、《文本中的意识形态》(见《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三联书店,1997年版)4、《元评论》(见《快感:文化与政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5、《论阐释:文学是社会的象征性行为》(见《政治无意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本雅明:1、《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2、《作为生产者的作家》阿多诺:《美学理论》第一章“艺术与社会的关系”一节、“文化产业批判”一节、第二章“现代艺术与工业生产”一节、第六章“幻象的危机”一节、第十一章“工业时代的艺术”一节、第十二章“艺术的拜物性”一节(见《美学论》,王柯平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九、读者反应批评汉斯·罗伯特·姚斯:《文学史作为文学科学的挑战》(见蒋孔阳编《二十世纪西方美学名著选》,复旦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沃尔夫冈·伊瑟尔:1、《阅读活动》第四章“文本与读者的交互作用”(同上)2、《文本的召唤结构》D·M·福克玛 E·库恩—伊布什:《文学的接受:“接受美学”的理论与实践》(见王鲁湘等编《西方学者眼中的西方现代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十、女性主义文论伊莱恩·肖瓦尔特:1、《我们自己的批评》(见《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张京嫒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2、《走向女权主义诗学》(见周宪编《当代西方艺术文化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G·C·斯皮瓦克:《女性主义与批评理论》(见《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张京嫒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十一、新历史主义文论海登·怀特:1、《作为文学虚构的历史本文》见《新历史主义与文学批评》张京嫒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2、《元历史:十九世纪欧洲的历史想象》前言(见《2001年度新译西方文论选》,漓江出版社,2002年版)3、《“描述逝去时代的性质”:文学理论与历史写作》(见拉尔夫·科恩主编:《文学理论的未来》程锡麟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弗雷德里克·詹姆逊:《马克思主义与历史主义》(见《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三联书店,1997年版)十二、后殖民理论与文化批评弗雷德里克·詹姆逊:1、《现代主义与帝国主义》(见《后殖民理论与文化批评》张京嫒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2、《处于跨国资本主义时代中的第三世界文学》(见《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三联书店,1997年版)爱德华·赛义德: 1、《东方学》第一章“东方学的范围”之“想象的地理及其表述形式:东方化东方”(《东方学》,三联书店,1999年版)2、《文化帝国主义》导言(见《赛义德自选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3、《理论旅行》(见《赛义德自选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阿里夫·德里克:《中国历史与东方主义问题》(见《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海伦·蒂芬:《后殖民主义文学与反话语》(见《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十三、存在主义文论让-保尔·萨特:《为何写作》(见《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下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马丁·海德格尔:1、《荷尔德林与诗的本质》(见《海德格尔选集》,孙周兴选编,1996年版,三联书店)2、《艺术作品的本源》(同上)3、《语言的本质》(同上)十四、解释学文论伽达默尔:1、《作为节日的艺术》(见《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下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2、《论理解的循环》(见《伽达默尔集》,远东出版社,1997年版)3、《文本与解释》(见《伽达默尔集》,远东出版社,1997年版)4、《美学与解释学》(见《伽达默尔集》,远东出版社,1997年版)保罗·利科尔:《解释学与人文科学》之“文本是什么”(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赫施:《解释的有效性》十五、其它赫伯特·里德:《文学批评的本质》(见《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下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弗吉尼亚·伍尔芙:《现代小说》(见《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下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爱·摩·福斯特:《论小说人物》(见《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下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狄尔泰:《哲学与诗人之人生观》(见《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下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布莱希特:1、《移情论批判》(见《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下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2、《戏剧中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同上)3、《论叙事剧》(同上)M·H·艾布拉姆斯:《镜与灯》第一章“导论:批评理论的总趋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巴赫金:1、《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第一章“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复调小说和评论著述对它的阐释”、第二章“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中的主人公和作者对主人公的立场”(《巴赫金全集》,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2、《弗朗索瓦·拉伯雷的创作与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代的民间文化导言---问题的提出》(同上)3、《弗朗索瓦·拉伯雷的创作与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代的民间文化》第三章“拉伯雷小说中的民间节日形式和形象”(同上)《长篇小说话语》米勒:《文学理论在今天的功能》(见拉尔夫·科恩编《文学理论的未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马克思、恩格斯的一些论述,如论希腊神话、悲剧、现实主义、典型等问题的言论,适当选一些。
设计批评设计批评又称为设计评论,是设计学和设计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从历史看,可以说有设计就有设计批评,就单个设计活动来说,从创意到生产,消费的整个活动中,始终存在着设计批评。
设计批评既是一种客观的活动设计批评既是一种客观的活动,亦是一种主观的活动。
说它是一种客观的活动,这是说设计批评有一个客观的标准,称它为主观活动是设计批评中有许多主观的成分在其中难以量化。
标准是一元的,但在设计批语活动中却有着多元的因素,这种多元的因素是说设计的标准有着历史的、民族的、地域、时代等诸多因素影响。
设计批评的三原则,人文意识、文化性和市场性。
设计批评的分类1.朴素设计批评阶段2.功能美评价趋势3.形式美评价趋势4.工业革命所带来的设计反思阶段编辑本段设计批评的方式设计批评的方式主要有三种:国际博览会,群体批评和个体之类的批评家的批评。
国际博览会主要是检阅世界最新的设计成就,广泛地引发社会各界的批评,其目的促进购买。
集团批评包括审查批评与集团购买。
审查批评是指设计方案的审查集团以消费者代表的身份对设计方案进行审查与评估,以及设计的投资方与设计方进行的商业谈判。
群体批评是指消费者直接参与设计批评。
这是指消费者表现为不同的购买群体。
个体批评指一些具有职业敏感的批评家对设计的批评。
它所批评的对象不会仅仅局限在设计作品中,也不会处于设计作品的消费层次上,而是关注整个设计文化、设计思潮、设计风格、设计流派、设计倾向等方面展开的批评。
一方面指导设计制作、生产发展;另一方面引导消费者接受设计产品进行消费,同时有机地推动设计发展,丰富和发展设计理论。
编辑本段设计批评的作用设计批评在设计活动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它更多地的是体现着设计的人文科学精神,是整个设计活动的组成,其中的价值作用涉及到许多方面,这里我们主要涉及以几个方面。
1、首先设计对读者的阅读和理解设计作品有指导作用;2、不仅如此,设计批评可以帮助大众选择和鉴别作品;3、此外设计批评对设计师的创作活动具有调节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