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数分裂与配子形成》教案3(中图版必修2)
- 格式:doc
- 大小:458.00 KB
- 文档页数:5
第一章 染色体在有性生殖中的变化第1节 减数分裂与配子形成[课标要求]认识减数分裂与物种染色体相对稳定的联系,理解减数分裂在有性生殖过程中的意义,说明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以及减数分裂发生的场所和结果。
能够模拟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并且能以某种生物为例说明其雌雄配子的形成过程。
[知识梳理]__________形成过程中进行的一种特殊的有丝分裂,其间____________,而细胞连续分裂_________,分裂结果是。
发生范围:进行_____________________生殖的生物。
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 2个次级精母细胞四个精细胞[学习指要]1.本节课的学习方法、学习策略减数分裂知识不但是本单元的重难点,而且也是全书的重难点,在高考测试中处于重要地位。
在复习中应注意,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减数分裂与遗传的基本规律的联系、注重理解分裂各时期的图像,染色体和DNA 数目与行为的变化。
2.疑难点(1)1个基因型为AaBb 的精原细胞,产生了一个精子是AB ,则其它3个精子的基因组成分别是AB 、ab 、 ab ,若是1个卵原细胞,产生1个卵细胞是AB ,则3个极体是AB 、ab 、ab ;产生一个极体是AB ,则卵细胞是AB 或ab 。
(2)在减数第I 次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彼此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这是基因的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的基础。
在减数第I 次分裂过程中,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体之间常发生交叉,并且相互交换一部分染色体,这是连锁互换规律的基础。
(3)减数分裂计算,关于减数分裂各期的染色体、DNA 、同源染色体、四分体数量的计算,主要有两种计算方法:①给出减数分裂某个时期的分裂图,计算该细胞中的各种结构的数目a. 染色体的数目等于着丝点的数目b. DNA 数目的计算,分两种情况:1) 当染色体不含姐妹染色单体时,一个染色体上只含有一个DNA 分子;2) 当染色体含有姐妹染色单体时,一个染色体上含有两个DNA 分子。
2021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word教案3教案B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阐明细胞的减数分裂。
2.举例说明配子的形成过程。
3.举例说明受精作用。
4.使用高倍镜观看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生自主观看、归纳总结、讨论分析、表解、巩固练习等学习行为,使学生把握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要紧行为变化,并从实质上认识减数分裂实际是一种专门方式的有丝分裂。
2.通过观看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识别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染色体的形状、位置和数目,加深对减数分裂过程的明白得。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同基因是物质实体。
2.增强动手操作能力,认同物质的规律性,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教学重点1.减数分裂的概念。
2.精子的形成过程。
3.受精作用的过程。
教学难点1.模拟减数分裂过程中的染色体的变化。
2.比较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的异同。
3.观看蝗虫精母细胞的减数分裂。
课时安排3课时,其中减数分裂部分的教学用2课时。
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引言:有性生殖要通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形成合子,再由合子发育成新个体。
有性生殖细胞的产生,又必须通过减数分裂。
往常学过,细胞分裂的方式有三种,哪三种?(要求学生答出: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减数分裂。
)往常学过了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现在学习减数分裂。
二、新课教学教师:第一请看“问题探讨”中的图,认真观看果蝇的体细胞和配子中染色体有什么区别?生答:配子染色体数是体细胞染色体数的一半;配子染色体是由体细胞每对染色体中分别取出一条组成的。
)教师:这说明配子是如何产生的?(答:由体细胞分裂而来的。
)教师:那个过程是通过有丝分裂实现的吗?有丝分裂的特点是什么?(答:染色体复制、均分;有丝分裂前后染色体数目不变;从而在生物亲代和子代间保持遗传性状的稳固性。
)而配子的形成通过分裂后染色体数目减半,可见它不是通过一般的有丝分裂产生的,而是通过一种专门方式的有丝分裂,即减数分裂产生。
第一节减数分裂与配子形成目标导航 1.结合探究活动和教材图文,说出减数分裂的概念,掌握各时期染色体的行为变化。
2.结合教材图文,理解精子与卵细胞形成过程的异同。
一、减数分裂1.减数分裂的概念(1)范围进行有性生殖的真核生物,形成配子的过程中进行的。
(2)特点在整个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连续分裂两次。
(3)结果每个子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只有母细胞的一半。
2.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1)染色体的变化(以精子形成为例)①间期:染色体复制,每条染色体都包含两条姐妹染色单体。
②减数第一次分裂主要变化特点可表示为:③减数第二次分裂a.间期:通常没有或时间很短,染色体不再复制。
b.分裂期:染色体的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分别移向细胞两极。
(2)变化结果:一个精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形成四个精细胞。
二、配子形成 1.精子的形成过程 (1)形成场所 睾丸或精巢。
(2)细胞名称的变化精原细胞――→体积变大初级精母细胞――→分裂次级精母细胞――→分裂精细胞――→变形精子。
2.卵细胞的形成过程 (1)形成场所:卵巢。
(2)细胞名称的变化(3)染色体的变化 与精子的形成过程相同。
(4)变化结果一个卵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只形成一个卵细胞,三个极体都退化消失。
3.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中的差异 (1)细胞质分裂方式①精子形成过程:两次细胞质都是均等分裂。
②卵细胞形成过程:初级卵母细胞和次级卵母细胞分裂时不均等分裂,极体分裂时均等分裂。
(2)数目与变形判断正误:(1)减数分裂包括两次连续的细胞分裂。
( ) (2)所有的生物都可以进行减数分裂。
( ) (3)减数分裂产生有性生殖细胞。
( )(4)减数分裂产生的成熟生殖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减半。
( ) (5)同源染色体是一条染色体经复制后形成的两条染色体。
( ) (6)形状和大小相同的两条染色体一定是同源染色体。
( )(7)减数分裂的特点是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一次,导致染色体数目减半。
学案设计第一单元第一章第一节 减数分裂与配子形成(一)一、学习目标1.解释减数分裂的概念。
2.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
二、学习重点、难点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
三、学习过程(一)温故而知新1. 细胞分裂的方式。
2.动物细胞有丝分裂各个时期的主要变化。
(二)合作探究 1.减数分裂⑴概念:细胞连续分裂 次,而染色体在整个分裂过程中只复制 次的分裂方式,减数分裂是 形成过程中进行的一种特殊的有丝分裂。
⑵有关概念: ①姐妹染色单体:复制后的每一条 包含两条染色单体,这两条染色单体由同一个 连接,称为姐妹染色单体。
②联会:初级精母细胞或初级卵母细胞分裂时,细胞中 大小 的染色体两两 ,这种现象称为联会。
③同源染色体: 时两两配对的染色体分别来自 和 ,叫做同源染色体。
④四分体:联会的一对 含有 条 ,称为四分体。
2.配子形成 ⑴精子的形成1个 1 个 2个 4个 4个(减 数第一 次分 裂)(减数第二次分裂)⑵卵细胞的形成1个 1 个 1个 1个 个 (减 数 第 一 次 分 裂)1个 (减数第二次分裂)个(三)课堂检测1.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共有的选项是A.纺锤体形成 B.着丝点分裂 C.联会 D.DNA复制2.精原细胞增殖的方式是A.无丝分裂 B.有丝分裂 C.减数分裂 D.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3.下列细胞中,具有同源染色体的是A. 初级精母细胞B. 次级精母细胞C. 精子D. 极体4.下列哪一过程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中A.染色体复制 B.同源染色体联会C.着丝点分裂 D.同源染色体分离5.同种动物的一个精原细胞和一个卵原细胞在其分别形成成精子和卵细胞的过程中,其不同点是A.染色体的变化规律 B.DNA分子含量C.子细胞的数目 D.生殖细胞的数目6.下列是细胞进行减数分裂时几个步骤,它们的顺序应是:(1)同源染色体相互分离(2)染色体复制(3)复制的姐妹染色单体分开(4)染色体成双地排列在赤道板上A.(2)、(3)、(4)、(1) B.(4)、(1)、(2)、(3)C.(4)、(2)、(3)、(1) D.(2)、(4)、(1)、(3)7.人体的体细胞中有23对同源染色体,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初级精母细胞中有四分体A.23个 B.46个 C.92个 D.184个8.人体细胞有丝分裂时,产生的四分体个数是A.46 B.23 C.4 D.09.4个精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形成A.4个精细胞 B.8个精细胞 C.16个精细胞 D.32个精细胞10.联会发生于以下哪两种染色体之间A.任意两条染色体之间 B.同源染色体之间C.形态相似的两条染色体之间 D.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四、作业:1.巩固提高1;2.阅读课本第3页到第6页,总结染色体和DNA的变化。
第一节减数分裂与配子形成目标导航 1.结合探究活动和教材图文,说出减数分裂的概念,掌握各时期染色体的行为变化。
2.结合教材图文,理解精子与卵细胞形成过程的异同。
一、减数分裂1.减数分裂的概念(1)范围进行有性生殖的真核生物,形成配子的过程中进行的。
(2)特点在整个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连续分裂两次。
(3)结果每个子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只有母细胞的一半。
2.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1)染色体的变化(以精子形成为例)①间期:染色体复制,每条染色体都包含两条姐妹染色单体。
②减数第一次分裂主要变化特点可表示为:③减数第二次分裂a.间期:通常没有或时间很短,染色体不再复制。
b.分裂期:染色体的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分别移向细胞两极。
(2)变化结果:一个精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形成四个精细胞。
二、配子形成1.精子的形成过程(1)形成场所睾丸或精巢。
(2)细胞名称的变化精原细胞――→体积变大初级精母细胞――→分裂次级精母细胞――→分裂精细胞――→变形精子。
2.卵细胞的形成过程 (1)形成场所:卵巢。
(2)细胞名称的变化(3)染色体的变化 与精子的形成过程相同。
(4)变化结果一个卵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只形成一个卵细胞,三个极体都退化消失。
3.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中的差异 (1)细胞质分裂方式①精子形成过程:两次细胞质都是均等分裂。
②卵细胞形成过程:初级卵母细胞和次级卵母细胞分裂时不均等分裂,极体分裂时均等分裂。
(2)数目与变形形成生殖细胞数目/个是否变形 精细胞 4 是 卵细胞1否判断正误:(1)减数分裂包括两次连续的细胞分裂。
( ) (2)所有的生物都可以进行减数分裂。
( ) (3)减数分裂产生有性生殖细胞。
( )(4)减数分裂产生的成熟生殖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减半。
( ) (5)同源染色体是一条染色体经复制后形成的两条染色体。
( ) (6)形状和大小相同的两条染色体一定是同源染色体。
减数割裂与配子形成一、说教材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把握减数割裂的概念和精子的形成进程;明白得减数割裂和受精作用的意义。
(2)能力目标:通过观看减数割裂进程中染色体的行为转变,培育学生识图、画图能力和比较分析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3)德育目标:通过学习减数割裂和受精作用的意义,加深对事物自身转变规律性的熟悉,培育对立统一和进展转变的观点。
2.教学重点、难点和确信的依据(1)教学重点:减数割裂概念和进程。
这是生殖细胞形成的基础,又是遗传和变异和细胞学基础。
(2)教学难点:同源染色体、四分体的概念和染色体行为的转变规律,其中染色体行为的转变规律既是难点又是重点。
初学者对此缺乏感性熟悉,较难抓住本质。
3.教材处置依照教材的重难点、学生的实际情形和多媒体课件传递信息量有的特点,这部份内容我安排2个课时。
第一课时学习减数割裂概念和精子的形成进程,减数割裂和受精作用的意义。
第二课时学习卵细胞的开成进程,减数割裂和有丝割裂异同点的比较。
那个地址要紧说明第一课时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进程。
二、教法布鲁纳以为:“知识的取得是一个主动的进程,学习者不该是信息的被动同意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的主动参与者。
”在课堂教学中,应适宜的诱导,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自己的学习来把握知识,做到导中学,学中学,导与学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踊跃性,主动性和制造性,培育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教学效率。
1.课前预习:导读导读,旨在培育学生的“读、思、问”的学习适应。
阅读是学生取得知识的重要来源,闻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谁不擅长阅读,他就不擅长试探”。
教师依据教学大纲的认知目标,从学生实际动身,精心设计问题,将教学目标转化成富有针对性、启发性、探讨性和趣味性的试探题,引发学生的注意,引导阅读。
通过预习,学生对本节课要紧内容及重要概念有所了解,为上课打好基础,同时也是教师制造机遇让学生踊跃参与教学活动的良好机遇,也培育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
第一节减数分裂与配子形成1.阐明减数分裂的概念。
2.举例说明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培养识别图表的能力,培养一定的空间概念。
3.观察细胞的减数分裂并模拟分裂过程染色体的变化。
一、减数分裂1.范围: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
2.时期:从原始生殖细胞发展到成熟生殖细胞的过程中。
3.特点:细胞连续分裂两次,而染色体在整个分裂过程中只复制一次。
4.结果:成熟的生殖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减少了一半。
二、精子的形成过程1.形成场所人和其他哺乳动物的精子是在睾丸中形成的。
2.形成过程(1)间期。
①染色体行为变化:染色体进行复制,复制后DNA加倍,染色体数目并不加倍,只是每条染色体含有由一个着丝粒连着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
②细胞变化:一个精原细胞→一个初级精母细胞。
(2)减数第一次分裂。
①前期: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即联会。
由于此时每条染色体实际含有一对姐妹染色单体,因而每对同源染色体含有四条染色单体,故称四分体。
思考:判断同源染色体的依据是什么?提示:形状和大小一般都相同;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关键是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能够两两配对,即发生联会现象。
②中期:配对的同源染色体排列到细胞中央的赤道板上,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粒都附着在细胞一极的纺锤丝上。
③后期:在纺锤丝的牵引下,联会的同源染色体(各含两条染色单体)彼此分离,分别移向细胞的两极。
细胞中的每极只得到各对同源染色体中的一条。
思考:细胞的两极的染色体来自父母方的各一半吗?提示:不一定。
每极染色体中多少来自父本,多少来自母本,是完全随机的,全部来自父本,或全部来自母本都是有可能的。
更多的可能是既有父本的,又有母本的。
④末期:分离的同源染色体到达两极后,细胞膜向内凹陷,形成的两个子细胞,称为次级精母细胞,每个子细胞内的染色体数目已经减少了一半。
思考:二倍体的次级精母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吗?提示:由于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分别进入两个次级精母细胞中,所以二倍体的次级精母细胞中不再含有同源染色体。
第一章 染色体在有性生殖中的变化第一节 减数分裂与配子形成学习目标 1.掌握减数分裂的概念。
(重点) 2.掌握减数分裂过程中DNA分子、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及细胞形态的改变。
分析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区别与3.联系。
(重难点) 观察细胞的减数分裂并模拟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
4.一、减数分裂1.精子的形成过程(1)范围: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
(2)时期:产生成熟生殖细胞过程中。
(3)特点: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两次。
(4)过程(以精细胞形成过程为例)间期 细胞体积增大,染色体复制,形成姐妹染色单体2.结果:产生的子细胞即生殖细胞内染色体的数目是体细胞染色体数目的一半。
二、配子的形成1.精子的形成(1)形成场所:睾丸。
(2)过程精原细胞精细胞精子。
――――→减数分裂 ――――→形态变化2.卵细胞的形成(1)形成场所:卵巢。
(2)形成过程1个卵原细胞(染色体数:2n )↓间期:细胞体积增大、染色体复制1个卵细胞(大)+3个第二极体(染色体数:n))3.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的区别(以哺乳动物为例)(1)细胞质分裂方式①精子形成过程:两次细胞质都是均等分裂。
②卵细胞形成过程:初级卵母细胞和次级卵母细胞分裂时细胞质不均等分裂,极体分裂时细胞质均等分裂。
(2)生殖细胞数目①精细胞:4个。
②卵细胞:1个。
(3)是否变形(横线上填“经过”或“不经过”)①精子的形成经过变形。
②卵细胞的形成不经过变形。
(4)过程是否连续(以人为例)①精子的形成过程是连续的,整个过程历时约八周。
②卵细胞的形成:a.胚胎发育早期:卵原细胞增殖。
b.胚胎发育晚期:卵原细胞形成初级卵母细胞。
c.出生后:大部分初级卵母细胞退化,只有约400个继续分裂形成卵细胞。
4.被子植物的配子形成(1)雌配子的形成①场所:子房。
②过程:一个大孢子母细胞经减数分裂形成了共用一个细胞质的四个大孢子。
四个大孢子中的三个退化,一个经过三次有丝分裂形成八核的胚囊,其中靠近珠孔的一个核成为卵核(卵细胞),位于中央的两个核成为极核。
,使得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彼此分开,成为两条染色体。
在纺锤丝的牵引
下,这两条染色体分别移向两极。
结果两个次级精母细胞形成了个精细胞。
精细胞与次级精母)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四分体时期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
、某生物细胞有丝分裂后期细胞中有92个着丝粒,这种生物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最多是()
A、92条
B、46条
C、23条
D、60条
、一个精原细胞有两对同源染色体A和a,B和b,经减数分裂后形成的精子细胞种类和数量各是
A、2,4
B、4,8
C、2,8
D、4,4
,这是基因自由组合规律的细胞学基础。
答案:1-5CCBDB;6-10BCABA。
11、(1)初级精母细胞;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
(2)4;8;8;16。
(3)2;1和2、3和4;4;1和3、1和4、2和3、2和4。
(4)4;a和a′ˊ、b和b′、c和c′、d和d′;8;a和b、a和b′、a′和b、a′和b′、c和d、c和d′、c′和d、c′和d′。
(5)1和2、3和4;1和3、2和4、1和4、2和3;22;2。
(6) a和b、a和b′、a′和b、a′和b′。
(7)次级精母细胞。
(8)4;2。
12、(1)次级精母;无同源染色体有姐妹染色单体;精细胞。
(2)初级精母; 2 。
(3)自由组合。
第一节减数分裂与配子的形成
一、教学目标
1.减数分裂的概念
2.通过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训练学生的识图表能力,培养一定的空间概念。
3.观察有丝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染色体的特点,培养学生的求同、求异思维。
二、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1)减数分裂的概念。
(2)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
2.难点
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DNA 的数目变化。
(一)减数分裂的概念
(1)范围:有性生殖细胞的形成。
(2)概念:在整个减数分裂的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连续分裂两次。
(3)结果:新产生的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减少了—半。
(4)过程:
(二)精子的形成过程
(1)形成部位:
(2)形成过程:a.同源染色体 b.联会 c.四分体 d.过程
(三)卵细胞的形成过程
四、教学过程:
导入:大家知道,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和遗传的基础是细胞增殖。
提问:细胞增殖的方式有哪些?
讲述:对,在前面我们曾经学习过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今天我们学习第三种分裂方式--减数分裂。
(一)、减数分裂和有性生殖细胞的形成
提问:在讲述新课以前,我们先回忆一下有丝分裂前后细胞内染色体的数目是如何变化的?有什么意义?
讲述:有丝分裂可以保持细胞分裂前后染色体数目恒定不变。
那么,在形成有性生殖细胞精子或卵细胞时,细胞如何分裂呢?下面我们来讨论两个问题。
讨论:
1.如下所示,假设有性生殖细胞的形成是通过有丝分裂的方式完成,生物体下一代细胞
2.?
讲述:如果精子或卵细胞内的染色体只有正常体细胞内染色体数目的一半,那问题便迎刃而解。
事实是怎样的呢?
1883年比利时学者耐登在研究马蛔虫受精作用时观察到:精子和卵细胞中含有数目相同的染色体,这些染色体通过受精作用传给后代。
根据这一发现,生物学家推测,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中的一半。
否则生物每繁殖一代,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就会增加一倍。
这和我们考虑的解决问题的思路是一致的。
既然在形成生殖细胞精子或卵细胞时,染色体数目要减少一半,如何减少,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了。
(一)减数分裂的概念
(1)范围:有性生殖细胞的形成。
(2)概念:在整个减数分裂的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连续分裂两次。
(3)结果:新产生的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的生殖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减少了—半。
(4)过程:
讲述,下面我们以精子形成过程为例,具体学习减数分裂的过程。
(二)精子的形成过程
(1)形成部位:睾丸(精巢)的曲细精管中,(CAI 软件显示哺乳动物睾丸示意图,曲细精管处闪烁 3 次)。
(2)形成过程
a.同源染色体
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形状和大小一般都相同,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
[CAI软件示:精子(内含一大一小染色体)+卵细胞(内含一大一小染色体)→受精卵−有丝分裂四分体(闪示同源染色体)]
−
−→
−
讲述:像受精卵细胞中的两条稍大一些的染色体,其形状大小基本相同,其中一条黑色的表示来自精子,即父方,另一条浅色的表示来自卵细胞,即母方。
它们就是一对同源染色体。
受精卵中有两对同源染色体。
讨论:生殖细胞精子和卵细胞中有同源染色体吗?为什么?
b.联会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象。
讲述:联会是—个动态的过程。
c.四分体联会后的每对染色体含有四条染色单体。
学生活动:
1.下图细胞中有哪几对同源染色体?形成了几个四分体。
(图见课本 P107图C)。
2.讲述:在学习了上述概念的基础上,我们来看看精子是如何形成的。
(CAI 软件示精子形成过程)。
d.过程
讲述:精子是精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后形成的。
精原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连续进行了两次分裂。
在第一次分裂间期,精原细胞中的染色体经过复制,缩短变粗,形成染色体。
染色质复制以后,细胞就成为初级精母细胞。
初级精母细胞中的染色体经过联会,形成四分体,进行第—次细胞分裂。
在细胞分裂的同时,细胞内的同源染色体两两分离,结果一个初级精母细胞便分裂成两个次级精母细胞,而此时细胞内的染色体数目已减少了—半,细胞内不再存在同源染色体,减数第—次分裂结束。
减数分裂第二次是从次级精母细跑开始的,细胞未经染色体的复制,直接进入第二次细胞分裂。
在第二次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和前面所学的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非常相似,细胞内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这一位置后,接着进行分裂,于是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分别移向细胞两极,与此同时,细胞分裂,结果生成了精子细胞,减数第二次分裂结束(强调减数第二分裂的主要特征是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
)。
精子细胞经过变形后成为精子,两个次级精母细胞最后生成了四个精子,减数分裂结束。
提问:
1.减数分裂第一次间期后,形成的细胞叫什么?
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
2.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的结果,各生成了什么细胞?
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
次级精母细胞精细胞
3.精子中的染色体数目比精原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减少了一半,是由两次分裂中的哪一次分裂决定的?
减数第一次分裂
4.为什么说减数分裂是特殊的有丝分裂?
其特殊性表现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同源染色体分离,染色体减半,而减数第二次分裂,染色体变化行为与有丝分裂相似。
因此减数分裂是特殊形成的有丝分裂。
前面学习了精子的形成过程,如小结图示。
卵细胞是在卵巢中形成的,其生成过程与精子形成过程基本相同,但也有区别。
(三)卵细胞的形成过程
学生活动:将精、卵细胞形成过程的图表进行比较,找出二者的相同与相异处。
小结:
相同点:染色体复制一次,都有联会和四分体时期,经过第一次分裂,同源染色体分开,染色体数目减少一半,在第二次分裂过程中,有着丝点的分裂,最后形成的卵细胞,它的染色体数目也比卵原细胞减少了一半。
不同点:每次分裂都形成一大一小两个细胞,小的叫极体,极体以后都要退化,只剩下一个卵细胞,而一个精原细胞是形成4个精子;卵细胞形成后,不需要经过变形,而精子要经过变形才能形成。
学生思考:生物卵细胞经减数分裂后,细胞中的染色体会不会越来越少呢?
4.彻底搞清“减数分裂—受精作用—有丝分裂”过程中细胞核内与细胞内染色体数目、DNA 含量、染色单体数、同源染色体对数的变化。
①表解“减数分裂—受精作用—有丝分裂”过程中细胞核内染色体数目、DNA含量、染色单体数、同源染色体对数的变化。
项目
减数分裂
受
精
作
用
有丝分裂减Ⅰ减Ⅱ
间
Ⅰ
期
前
Ⅰ
期
中
Ⅰ
期
后
Ⅰ
期
末
Ⅰ
期
前
Ⅱ
期
中
Ⅱ
期
后
Ⅱ
期
末
Ⅱ
期
间
期
前
期
中
期
后
期
末
期
染色体数(个)2n 2n 2n 2n n n n 2n n 2n 2n 2n 2n 4n 2n 染色单体数
(个)
0-4n 4n 4n 4n 2n 2n 2n 0 0 0 0-4n 4n 4n 0 0
目、DNA含量的变化。
图(一)
③图(二)示二倍体生物“减数分裂—受精作用—有丝分裂”过程中细胞内染色体数目、DNA含量的变化。
图(二)
④性原细胞自身的繁殖方式是:有丝分裂。
⑤减Ⅰ前期的四分体时期同源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是基因互换规律的细胞学基础,减Ⅰ后期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是基因自由组合规律的细胞学基础,故基因重组发生在减Ⅰ前期的四分体时期和减Ⅰ后期;减Ⅰ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是基因分离规律的细胞学基础。
⑥基因突变发生在有丝分裂间期(体细胞突变)和减Ⅰ前的间期(有性生殖细胞突变)DNA复制的时候。
⑦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数目减半的根本原因是减Ⅰ后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这也是减Ⅰ的最主要特点;而减Ⅱ后期着丝点分裂,染色单体变成染色体并移两极则是减Ⅱ的主要特点。
⑧判断细胞分裂方式和时期的依据是:a.染色体数的奇偶性;b.有无同源染色体;c.有无染色单体;d.着丝点的位置。
⑨细胞分裂中的“三中”和“三后”(注:初级卵母细胞和次级卵母细胞后期不均等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