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红楼梦》中黛玉之美
- 格式:pdf
- 大小:168.81 KB
- 文档页数:2
浅谈林黛玉的悲剧性格之美[内容摘要]:林黛玉是曹雪芹怀着深挚的爱意和悲悯的同情,塑造出来的《红楼梦》里一位富有诗意美和理想色彩的悲剧形象,二百多年来,不知有多少人为她的悲剧命运洒下同情之泪,为她的艺术魅力心醉神迷。
她姿容娇美,体态风流,楚楚动人却又弱不禁风。
她聪慧过人,口齿伶俐,才华横溢却是红颜薄命。
她冰清玉洁、坦率纯真、敢爱敢恨,却只能独享寂寞。
这种性格使得黛玉在红楼诸姐妹中清丽脱俗、卓然独立。
但这种性格也注定了她的悲剧命运。
[关键词]:林黛玉、悲剧性格、小性子、坦率、真诚一、多疑、小性、爱生气看第十七回:“少时袭人倒了茶来,见身边佩物一件不存,因笑道:‘带的东西必又是那起没脸的东西们解了去了。
’黛玉听说,走过来一瞧,果然一件没有,因向宝玉道:‘我给你的那荷包也给他们了?你明儿再想我的东西,可就不能够了!’”这事还得从“大观园试题对额”说起,宝玉得以大展其才,贾政的小厮们上来闹着玩,将宝玉身上的佩物一起解了去讨赏。
黛玉以为她送给宝玉的荷包也被人拿走了,所以生气。
也许有人会不理解:这幸好是一场误会,就算是真给别人拿走了,宝玉身上的佩物又不差一个小小的荷包,谁都不闹不气的,偏偏黛玉生气,不是她爱生气是什么。
依我看,一个最后可以将自己的情敌当成好姐妹的女子,气量是不会小的,她对情故都可以坦露心扉,姐妹相称,却唯独不放过一个小小的荷包,这其中必有原因。
我个人认为归根结底,便是一个“情”字,除了宝玉,她还送给别人亲手做的小饰品吗?没有,只是宝玉一人。
虽然荷包谈不上什么定情信物,可我们按照常理分析,黛玉有可能是借荷包来试探宝玉。
荷包虽小,情意深重。
如果宝玉真将黛玉看来如此贵重的试情之物随便送给他人的话,那么黛玉有充分的理由生气,气宝玉,也气自己。
“你连我送的东西都不在乎,对我的人也就更不在乎了!”在林黛玉的丰富性格中,较为突出也最为世人所公认的就是那所谓的“小性儿”,说话尖酸刻薄不饶人、诸事好挑剔等。
其实,这些都是一种表面现象,在其“小性儿”、说话尖酸刻薄等令人不喜欢的性格背后,隐藏的正是她那颗十分强烈的自尊心。
浅析《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形象论文摘要:《红楼梦》是一部流传最广、意义最深远且文学价值也是最高的章回小说之一。
书中,作者对女儿之美的敬爱与歌颂是这部名著的一大特色.本文聚焦“金陵十二钗”之一的林黛玉形象进行分析,力图从黛玉的“外貌、性格、爱情"三方面挖掘她自身所散发的艺术魅力。
一、林黛玉的外貌.作者对黛玉的外在美描写并没有花费太多的笔墨,但却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黛玉——一个美貌出众,清新脱俗的女子跃然纸上.二、林黛玉的性格。
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形象有血有肉,文中的她纯真率直、实话实说;心地善良、待人真诚;文中的她又时而多疑、小性、爱发脾气, 总之她是一个立体的形象。
三、林黛玉的爱情。
黛玉与宝玉的恋爱是全文中的经典恋情,黛玉用眼泪去浇灌爱的花朵,无奈的是眼泪并没有挽回他们的婚姻。
本段通过两个方面分析宝黛二人爱情破灭的主要原因.关键词:红楼梦,人物形象,浅析曹雪芹的一部《红楼梦》不知倾倒了多少代人,这是一部流传最广、意义最深远且文学价值也是最高的章回小说之一。
作者将他一生辛酸的血泪史,将他的生活中所发生的事情和感受,借作品中这一虚拟贾府的兴荣衰败折射出来。
在这样一个大观园里,上演着人间百态,其中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都像是发生在我们身边,让我这样的初级红迷如痴如醉。
不管你有怎样的生活经历、兴趣爱好,只要你愿意去读,便可以享受到其中不同层次的艺术魅力.书中作者对女儿之美的敬爱与歌颂是这部名著的一大特色,在百花争艳的女儿国大观园里,有着妩媚丰美的薜宝钗,有直爽天真的史湘云,有文采精华的贾探春,有才貌不亚于其姐的宝琴等等众多人物.曹雪芹笔下的女儿个个如花似玉,他毫不吝惜地赞扬她们每一个人身上的美好品质,休凉着她们的不足与过失,最终发出“女儿是水做的骨肉"这一千古绝唱。
曹雪芹这位“造物主”,也只将“精华灵秀"钟情于女儿,并特别多地钟于林黛玉这一角色。
黛玉,小说中的女主角,“金陵十二钗”之一,贾母的外孙女,林如海与贾敏之女,宝玉的姑表妹,也是他毕生难忘的恋人。
浅谈《红楼梦》人物之林黛玉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在我看来,是一部旷世奇书。
也许乍一看,它仅是一部以宝黛爱情悲剧为主线的言情小说,然而深读之后你会发现,它是通过对君主专制统治时期四大家族兴衰史的描写,来反映封建社会末期的人性世态以及种种不可调和的矛盾。
全书有着对人性的思考,对社会阶级的挖掘,对爱情的深刻体会以及对人生的感叹,体现着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红楼梦》不仅是中国,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一部不可逾越的鸿篇巨制。
而林黛玉,这一作为主要线索,贯穿全书始终的第一女主角,是曹雪芹集中其全部文化智慧精心塑造出来的人物形象,她不仅是大观园女子中最清纯、最优秀的代表,也是全书的情感中心点和灵魂所在。
要全面分析林黛玉这一人物形象,对我来说难度太大。
下面仅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谈谈对林黛玉这一人物形象的看法。
毫无疑问,林黛玉是美的,而且这种美是一种不同寻常的美,那是一种人间少有的绝代芳容,更是一种超凡脱俗,仙气灵秀的飘逸之美,又是一种清高孤傲,遗世独立之美。
曹雪芹是这样描写林黛玉的:“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
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闲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
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初见时,凤姐惊叹其标致,宝玉也称其为“神仙似的妹妹”。
从对黛玉的描写中,我们便可看出她的特点:天生丽质,娇美,柔弱,拥有绝世的姿容,心思更是胜过比干的七巧玲珑心,还有西施般的清瘦之美与病态之美。
再者,黛玉的前世本是一株绛珠仙草,为“还泪”而投到人间,本身就有着仙人的不凡与灵性,给人清新、飘逸的感觉。
不得不说的是林黛玉的才情。
在那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时代,像黛玉那样才华横溢的女子实属罕见,堪称奇女子。
身于世袭列侯的官宦之家兼书香门第,黛玉自幼读书,这使得她博览群书,学识渊博,琴棋书画也是样样精通,更重要的是,她拥有浓郁的诗人气质,她的诗,在大观园中也是出类拔萃,堪称一绝的。
我眼中的林黛玉——《红楼梦》断想“天上掉下个林妹妹”一直以来,我都认为《红楼梦》里塑造的最成功的人物就是林黛玉了。
我想用一种颜色来描绘黛玉,如果说薛宝钗是牡丹,那么她是娇艳明丽的,而黛玉身上散发出的就应该是更具有魅力的西施式的清瘦之美,所以我想选择神秘而又高贵的紫色。
林黛玉原是衰落的“清贵之家”的女儿,很早就死了母亲,到贾府后又死了父亲成了无依无靠的孤女,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而且先天病弱,整天与药锅相伴。
环境的恶劣、势利,使她多愁善感。
在那“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环境中,她常常是“无事闷坐,不是愁眉,便是长叹,且好端端的便自泪不干的。
”作为封建社会中的女子,她有独到的人生见解,具有诗人的敏感的气质和奇逸的文思,生就的伶牙俐齿,锋芒毕露,从不趋炎附势,而且反抗着社会对她的迫害。
她以落花自比,始终保持着高尚的情操,执着地维护自己的尊严和个性自由。
“香魂一缕随风散,愁绪三更入梦遥!”蔑视功名,反对封建的黛玉一生以泪洗面,在生命和理想绝望的边缘,却反常地出现了笑容,她以笑来结束她哭的一生。
看过《红楼梦》的人很多事不喜欢林黛玉,觉得她那么狭隘、小气、爱哭、无缘无故耍小姐脾气,不得人心。
可我却认为我们对于黛玉典型性格的许多特点,要把她放在产生她那个贵族社会的典型环境加以分析。
我眼中的黛玉,勇敢、对自由理想热烈追求,但,她瘦弱的身躯无法抵御封建势力对她的扼杀。
如果用一种动物形容林黛玉,大多数人会觉得她似只刺猬,拼命地用刺来保护自己,而我认为,她,不过是只蜜蜂,蛰了别人又何尝没有伤到自己?当温暖的微风吹拂脸庞,她的心也会如小小的雏菊一般绽开,可她从不打开心房,让人欣赏;当明媚的阳光翩然而至,她的眉也会如弯弯的新月一样迷人,可她从不轻抬下颌,让人凝视。
曹雪芹将她的理想寄托于黛玉之身,让她作为一种唯美而存在。
从林黛玉身上我看到的《红楼梦》是一部悲剧,一部唯美的悲剧,一部乏着紫色的高贵的悲剧。
沙沟初级中学王雪指导老师阮书畅。
红楼梦第八章黛玉的美与悲的交织与命运的安排红楼梦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描绘了一个虚构的大家族贾府的兴衰过程。
其中,黛玉作为贾府的女性成员之一,以其独特的美与悲深深吸引着读者的注意。
本文将围绕黛玉的美与悲的交织以及命运的安排展开讨论。
黛玉虽然外貌清丽动人,但却是一个内心多愁善感的女子。
她的美丽并非表面的华丽,而是透露着一种深邃的哀愁。
她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都有着柔美的神韵,仿佛蕴含着千年的凄艳。
这种美与悲的交织,既是她独特的气质所决定,也是她成长环境的熏陶所致。
黛玉的成长经历充满了悲欢离合。
她从小便被定为贾府的宝玉,与表兄宝玉相伴成长。
然而,命运的安排却注定了他们不能走到一起。
宝黛两人的爱情注定了是悲剧,黛玉的存在是为了凄美。
她深爱着宝玉,却只能暗中关注他的生活,默默承受着无法在一起的痛苦。
这种命运的安排使黛玉的美与悲更加凸显,也使读者为她的遭遇而心生同情。
在红楼梦这个巨大的家族叙事中,黛玉的命运也充满了戏剧性的安排。
她被赋予了先天的病弱体质,被称为“林黛玉”。
林黛玉这个名字寓意着虽然美好,却注定了她的悲剧人生。
她的父亲林黛玉幼年早逝,母亲黛玉带着她生活在荒凉的草庐中。
黛玉的落魄身世以及与贾府的联系,使她成了无法完全融入贾府的局外人。
这种命运的安排让读者对黛玉充满了同情与关注。
另一方面,黛玉的美与悲的交织也与她的性格密不可分。
她内心敏感脆弱,具有艺术家的气质。
她喜欢文学与音乐,在贾府中经常以吟诗作画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
她的诗画充满了忧伤与哀愁,通过这种方式,她将自己的美与悲深深地融入了艺术之中。
黛玉的美丽也受到了她的性格和命运的共同塑造。
她具有冷艳的外貌,但内心却是柔软而敏感的。
她对爱情的执着使她的美丽更加纯净与动人。
同时,黛玉的美与悲的交织也是她承受命运安排的结果。
她的悲剧人生使她的美丽更加具有独特而深远的意义。
红楼梦第八章黛玉的美与悲的交织与命运的安排,展现了一个复杂而富有震撼力的形象。
悲剧美学视野下《红楼梦》中林黛玉的形象《悲剧美学视野下〈红楼梦〉中林黛玉的形象》在《红楼梦》那如梦如幻的世界里,林黛玉就像一朵盛开在风雨中的娇花,美得让人心疼。
她的形象在悲剧美学的视野下,就像是一首凄美悠扬的挽歌,久久回荡在读者心间。
林黛玉进贾府的时候,就像是一只小心翼翼的小鹿闯进了一个看似繁华却暗藏汹涌的森林。
她的那种寄人篱下的感觉,从她的一言一行中透露出来。
她不敢多行一步路,不敢多说一句话,眼睛里满是谨慎和不安。
这和我们生活中那些到了陌生环境里,变得小心翼翼的人多么相似啊?你想啊,突然到了一个新地方,周围都是陌生的人,自己又没有什么依靠,可不就得小心翼翼的嘛。
林黛玉在贾府里的这种处境,从一开始就为她的悲剧命运埋下了伏笔。
她的美是独特的,是一种病弱娇柔的美。
她就像那柔弱的柳枝,风一吹就似乎要折断。
这种美不仅仅是外貌上的,更多的是从她的气质里散发出来的。
她的多愁善感,就像是那绵绵不断的春雨,说来就来。
一片落花,就能让她落泪感伤。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她对着落花吟出这样的诗句,仿佛她自己就是那落花,无人怜惜。
这多像我们有时候啊,看到一些景象,就莫名地伤感起来。
比如说看到秋天的落叶,就会感叹时光的流逝,生命的短暂。
林黛玉把这种对生命易逝、自己命运飘零的感伤,都融入到了她对周围事物的态度里。
林黛玉对待爱情也是充满了悲剧色彩的。
她和贾宝玉之间的爱情就像是一场镜花水月的美梦。
她爱得那么纯粹,那么热烈,却又被封建礼教这张大网紧紧束缚着。
她的爱就像藏在心底深处的火焰,只能在无人的时候悄悄燃烧。
她不敢明目张胆地表达自己的爱意,只能通过一些细微的举动,一些含情脉脉的眼神去传达。
这就好比是两只想要靠近却又被栅栏隔开的小动物,只能彼此守望。
她会因为贾宝玉的一个眼神,一句话而欣喜或者忧愁。
她的喜怒哀乐几乎都被贾宝玉所牵动着。
可是在那个时代,他们的爱情注定是没有结果的。
再看看她的性格,她的敏感多疑,就像刺猬的刺一样,既是保护自己的武器,也是让自己受伤的原因。
浅析《红楼梦》中林黛玉的“美”摘要:《红楼梦》是中国小说史上不可超越的顶峰,曹雪芹怀着深挚的爱意和悲悯的同情塑造出的林黛玉是一位富有诗意美和理想色彩的悲剧形象,她是集美于一身的典型人物。
“美”是多维度、多方面的,既有内美,也有外美,同时美中亦有不足之处,她的美是值得我们不断挖掘和探究的。
关键词:林黛玉;内美;外美;不足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 (2012)06-0000-01自从《红楼梦》这部世情小说问世以来,研究它的人就很多,并且派系林立,各派也都做出了不少成果。
在“红学”研究中,“金陵十二钗”是备受关注的热点和焦点,在三十六位女孩中,有“质本洁来还洁去”的病潇湘;有“霁月光风耀玉堂”的憨湘云;有“根并荷花一茎香”的呆香菱;有“气质美如兰,才华阜比仙”的槛外人妙玉;也有“心比天高,身为下贱”的晴雯;而在《金陵十二钗》正册中,林黛玉排行第一位,这位融美貌、才情于一身的奇世女子,在中国古典文学殿堂中,可谓是“最佳女主角”的典型,她是“美”的化身,有外在美、内在美,也有美中之不足。
从林黛玉的悲剧命运中我们能领悟到一种悲剧文化,那就是:完美是因为残缺,残缺才是永恒的完美。
一、黛玉之外美《红楼梦》中写到林黛玉外貌的只有一次,那就是在第三回中,黛玉初进贾府,第一次见到贾宝玉,给宝玉留下的深刻印象便是:“两弯似蹙非蹙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
态生两黡之愁,娇袭一身之病。
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
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对林黛玉外貌的描写,并没像写薛宝钗那样把脸眉嘴眼写的样样俱到,而是集中写了她的眉眼。
也正是因为这眉眼,她才有了“颦颦”的字号。
“烟眉”自然不可能是浓粗型的,而是浅淡到如同一抹挂着的轻烟,最重要的是这眉头不是舒展着的,而是“似蹙非蹙”,反应着一种抑郁不舒的心态,留给人一种忧愁美。
“似蹙非蹙”“似喜似喜”中的“喜”和“蹙”两个动词,形象地描绘出了黛玉眉眼间流淌着一种既含蓄又朦胧的动态美。
红楼梦中林黛玉形象分析《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珍贵瑰宝,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而其中的人物形象更是引起广泛关注和讨论的对象之一。
在小说中,林黛玉被描绘成一个充满矛盾与复杂性的角色。
通过对林黛玉形象的深入剖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她在小说中扮演的角色。
1. 林黛玉的外貌与家世林黛玉是贾宝玉的表妹,出生于名门望族贾府。
她有着娇美的容貌、脸上总挂着忧郁和哀思,以及敏感而多情的气质。
她自幼失去母亲,父亲不喜欢她,并且家境不如其他官宦人家那么富裕,这使得她内心常常充满了不安和自卑。
2. 林黛玉与情感世界林黛玉是一个非常敏感和多愁善感的人物。
她具备艺术天赋,擅长诗词和绘画,可以通过自己的作品表达内心深处的情感。
她对美有着独特的敏感度,并且执着于追求理想中的爱情和幸福生活。
但由于种种原因,她面对现实时常常感到失望和沮丧。
3. 林黛玉的与他人的关系林黛玉与贾宝玉有着特殊而复杂的关系。
他们虽然是表亲,但之间存在着既亲密又纠葛不清的爱恨情仇。
林黛玉对贾宝玉抱有深深的爱慕之情,但又因为社会制度和家族压力等原因拒绝了两人之间真正发展成为夫妻关系的可能性。
此外,在贾府中,林黛玉还与众多其他角色之间形成了错综复杂、相互依存、既甜蜜又矛盾的关系,如与薛宝钗、秦可卿等。
4. 林黛玉形象所代表意义在《红楼梦》中,林黛玉被赋予了众多意义和象征。
她代表着矛盾的美,承载了作者对女性幸福生活和现实社会中沉重压迫的思考与反省。
林黛玉也是一个坚守自我、追求自由与爱情的人物,她体现出了个体在传统家族观念下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5. 林黛玉形象对读者的影响林黛玉作为《红楼梦》中备受关注的角色之一,对读者产生了深远影响。
她的复杂性、多愁善感以及独立追求幸福的态度引发了人们对于女性命运以及追求爱情与自由的思考。
她使得人们对于传统价值观念和社会制度提出了质疑,并鼓励人们勇于追寻内心真实与自我价值。
总而言之,林黛玉作为《红楼梦》中饱受争议却又备受关注的角色,其形象既具有美丽和艺术气息,在细腻而复杂地描写个人情感世界时,也反映出当时社会制度对于女性的限制和束缚。
浅谈《红楼梦》中林黛玉的形象摘要:《红楼梦》自诞生至今已近二个半世纪,是一部流传最广、意义深远且文学价值也是最高的章回小说之一。
作者曹雪芹在此书中塑造了三百多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居于“金陵十二钗”之一的黛玉出生于钟鼎世家书香之族,拥有世外仙姝的绝世姿容;敏感多疑、善良谦和;才学横溢和浓郁的诗人气质。
黛玉与宝玉的恋爱是以悲剧为结局的,黛玉用眼泪去浇灌爱的花朵,无奈的是眼泪并没有挽回他们的婚姻。
关键词:《红楼梦》;林黛玉;形象林黛玉,《红楼梦》中的女主角,“金陵十二钗”之一,贾母的外孙女,林如海与贾敏之女,宝玉的姑表妹,也是他毕生难忘的恋人。
这是一位集美貌、灵性,才华于一身,纯真率直又敏感多疑的女子。
她是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精心塑造的典型人物之一,许多年来,林黛玉身上所散发的魅力折服了很多读者。
一、林黛玉的身世、外貌林黛玉出身于钟鼎之家、书香之族,祖籍姑苏,家住扬州。
先祖曾世袭列侯,父亲林如海乃是前科探花,升至兰台寺大夫,又被钦点为扬州巡盐御史,母亲贾敏是贾母的女儿,贾政的妹妹。
“诗礼名族之裔”[1]其实是贾政为儿女择亲时所强调的,林黛玉的出身可谓既有“钟鼎之家”的尊贵,又不乏“书香之族”的高雅。
林如海四十岁时,仅有的一个三岁之子死了,因膝下无子,只有嫡妻贾氏生了女儿黛玉,爱如珍宝。
黛玉从小聪明清秀,与诗书为伴,但父母让她读书识字,不过假充养子之意,聊解膝下荒凉之叹。
母亲去世后,黛玉进京,与宝玉一同深得贾母关爱。
由于母亲去世得早,黛玉没能受到封建礼教、妇德等方面的熏陶和训练。
她接受了封建文化的教育,却因身体赢弱,功课上得不到严格的要求。
至于封建礼教和世俗功利等社会知识对她的影响显然非常有限了。
这也是她保持着纯真的个性的原因。
不久,父亲病故,她便常住贾府。
凄凉的身世造成她自矜自重、警惕戒备、孤高自许的独特个性。
但是这样的个性使她在寄居的声势显赫却又充满着仇恨、倾轧、争夺、势利的荣国府中“步步小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