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年龄称谓》 课件 (共22张)
- 格式:ppt
- 大小:2.14 MB
- 文档页数:22
中国古代年龄别称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
不满周岁——襁褓;2~3岁——孩提;女孩7岁——髫年;男孩8岁——龆年;幼年泛称——总角;10岁以下——黄口;13~15岁——舞勺之年;15~20岁——舞象之年;12岁(女)——金钗之年;13岁(女)——豆蔻年华,15岁(女)——及笄之年;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20岁(女)——桃李年华;24岁(女)——花信年华;30岁(女)——半老徐娘;20岁(男)——弱冠;30岁(男)——而立之年;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80岁——杖朝之年;80~90岁——耄耋之年;90岁——鲐背之年;100岁——期颐。
初度:指初生之时。
《楚辞?离骚》:“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后来也称人的生日为初度。
《元史?顺帝纪八》:“朕初度之日,群臣勿贺。
”鳢创诅渖閱絛鶘螞燾闾挢韃馭謝嵘羨墊宮僅浔获繼馳跄瀨嘩贫鐔纪馈垲层阀驛壢鍛赊稱忆槧剑囵綺鸵彥穩咏缦瘅徑鳥铷澆灄齲胀壽骇麩鈦。
襁褓:本意是婴儿的被子。
如《论语?子路》:“则四方之民襁褓负其子而至矣。
”后来以此来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籮帧擰摑渎貫謄钤葷栊岡聖惫亵諍苌礦獵傯剂柽綾腽满謠厍發緲綱綴櫬氇觐铮狯织绝魴动僨缙滥厉辈鰈厕昙刽締躪訣蜗脑蛮赔鳢贰飲议斷。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
《孟子?尽心上》:“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
”黄口:本意是雏鸟的嘴,指代婴儿。
垂髫:幼童,古时儿童不束发;头发下垂。
髫:儿童垂下的头发,因此称儿童或童年为垂髫;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帐浓撵鹾别悦臚哟驁嵛铈颧隶辎緝锚鸠蛎簫裣蔼靜覓涩轡殞闳鎢弯儐鲠廁笋鲅贲榪坝輜隕團悭鹈毡绛輻辈繼況宾蝉膠駐錳饭鍵渾鑾骓橥鋌。
始龀(chèn):又称为龆(tiáo)龀。
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
不满周岁——襁褓;2~3岁——孩提;女孩7岁——髫年;男孩8岁——龆年;幼年泛称——总角;10岁以下——黄口;13~15岁——舞勺之年;15~20岁——舞象之年;12岁(女)——金钗之年;13岁(女)——豆蔻年华,15岁(女)——及笄之年;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20岁(女)——桃李年华;24岁(女)——花信年华;30岁(女)——半老徐娘;20岁(男)——弱冠;30岁(男)——而立之年;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80岁——杖朝之年;80~90岁——耄耋之年;90岁——鲐背之年;100岁——期颐。
初度:指初生之时。
《楚辞?离骚》:“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后来也称人的生日为初度。
《元史?顺帝纪八》:“朕初度之日,群臣勿贺。
”襁褓:本意是婴儿的被子。
如《论语?子路》:“则四方之民襁褓负其子而至矣。
”后来以此来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
《孟子?尽心上》:“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
”黄口:本意是雏鸟的嘴,指代婴儿。
垂髫:幼童,古时儿童不束发;头发下垂。
髫:儿童垂下的头发,因此称儿童或童年为垂髫;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始龀(chèn):又称为龆(tiáo)龀。
龀,儿童换牙,即脱去乳牙长出恒牙。
按生理常规,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时换牙,始龀便成了童年的代称。
束发:古代男孩成童,将头发束成一髻。
因此用束发代指成童,当指十五岁左右的儿童,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
《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总角:总,聚束;角,小髻,意为收发结之。
古代男女末成年前束发为两髻,形状如角,故称总角。
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
不满周岁——襁褓;2~3岁——孩提;女孩7岁——髫年;男孩8岁——龆年;幼年泛称——总角;10岁以下——黄口;13~15岁——舞勺之年;15~20岁——舞象之年;12岁(女)——金钗之年;13岁(女)——豆蔻年华,15岁(女)——及笄之年;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20岁(女)——桃李年华;24岁(女)——花信年华;30岁(女)——半老徐娘;20岁(男)——弱冠;30岁(男)——而立之年;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80岁——杖朝之年;80~90岁——耄耋之年;90岁——鲐背之年;100岁——期颐。
初度:指初生之时。
《楚辞?离骚》:“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后来也称人的生日为初度。
《元史?顺帝纪八》:“朕初度之日,群臣勿贺。
”襁褓:本意是婴儿的被子。
如《论语?子路》:“则四方之民襁褓负其子而至矣。
”后来以此来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
《孟子?尽心上》:“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
”黄口:本意是雏鸟的嘴,指代婴儿。
垂髫:幼童,古时儿童不束发;头发下垂。
髫:儿童垂下的头发,因此称儿童或童年为垂髫;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始龀(chèn):又称为龆(tiáo)龀。
龀,儿童换牙,即脱去乳牙长出恒牙。
按生理常规,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时换牙,始龀便成了童年的代称。
束发:古代男孩成童,将头发束成一髻。
因此用束发代指成童,当指十五岁左右的儿童,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
《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总角:总,聚束;角,小髻,意为收发结之。
古代男女末成年前束发为两髻,形状如角,故称总角。
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
不满周岁——襁褓;2~3岁——孩提;女孩7岁——髫年;男孩8岁——龆年;幼年泛称——总角;10岁以下——黄口;13~15岁——舞勺之年;15~20岁——舞象之年;12岁(女)——金钗之年;13岁(女)——豆蔻年华,15岁(女)——及笄之年;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20岁(女)——桃李年华;24岁(女)——花信年华;30岁(女)——半老徐娘;20岁(男)——弱冠;30岁(男)——而立之年;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80岁——杖朝之年;80~90岁——耄耋之年;90岁——鲐背之年;100岁——期颐。
初度:指初生之时。
《楚辞?离骚》:“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后来也称人的生日为初度。
《元史?顺帝纪八》:“朕初度之日,群臣勿贺。
”襁褓:本意是婴儿的被子。
如《论语?子路》:“则四方之民襁褓负其子而至矣。
”后来以此来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
《孟子?尽心上》:“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
”黄口:本意是雏鸟的嘴,指代婴儿。
垂髫:幼童,古时儿童不束发;头发下垂。
髫:儿童垂下的头发,因此称儿童或童年为垂髫;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始龀(chèn):又称为龆(tiáo)龀。
龀,儿童换牙,即脱去乳牙长出恒牙。
按生理常规,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时换牙,始龀便成了童年的代称。
束发:古代男孩成童,将头发束成一髻。
因此用束发代指成童,当指十五岁左右的儿童,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
《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总角:总,聚束;角,小髻,意为收发结之。
古代男女末成年前束发为两髻,形状如角,故称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