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修-婚姻家庭法律规范
- 格式:doc
- 大小:50.50 KB
- 文档页数:5
婚姻家庭法律规范婚姻家庭法是调整婚姻家庭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其调整的对象既包括婚姻关系,也包括家庭关系。
婚姻关系包括婚姻的成立、婚姻的效力和婚姻的解除。
家庭关系包括夫妻关系、父母子女关系和其他家庭成员的关系。
婚姻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社会关系,它受制于社会的物质关系和精神关系,具有一定的社会内容,因而具有社会属性。
婚姻关系是由国家法律调整,形成婚姻法律关系。
婚姻关系在本质上是身份关系,是法律对婚姻当事人的约束。
法律赋予他们在婚姻方面的权利,并要求他们履行对社会和亲属的义务。
婚姻法现行的婚姻法是1980年9月五届全国人大通过的,1981年1月1日起施行。
2001年4月28日九届全国人大21次会议对原婚姻法作了一系列的修改、补充和完善。
一、我国婚姻法的基本原则1.婚姻自由原则。
指婚姻当事人有权按照法律的规定,自主决定自己的婚姻问题。
婚姻自由包括结婚自由和离婚自由。
根据这一原则,无论结婚还是离婚,必须男女双方自愿,不受他人的干涉和强制。
严禁包办、买卖婚姻和结婚因索取财物等。
2.一夫一妻原则。
指一男一女结为夫妻的婚姻制度。
为保障这一原则的有效实施,《婚姻法》规定:禁止重婚;禁止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3.男女平等原则。
指男女两性在婚姻家庭关系中,享有同等的权利,负担同等的义务。
根据这一原则,妇女在婚姻关系及家庭生活的各个方面,获得了与男子同等的地位。
4.保护妇女、儿童、老人的合法权益原则。
国家历来十分重视对妇女、儿童和老人的特别保护。
除了在婚姻法中有明确的规定外,还专门颁布了《保护妇女权益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有关法律,以切实保障妇女、儿童和老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5.计划生育原则。
推行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夫妻双方都应当履行计划生育的义务。
二、结婚结婚,是当事人依法结为夫妻的法律行为。
由于婚姻被认为对国家的秩序有重要作用,所以,世界上所有的国家,不管在任何时期,都运用法律手段,给婚姻的缔结规定各种条件。
第十章婚姻家庭继承法第一节婚姻家庭法一、婚姻家庭法的概念——调整婚姻家庭成员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婚姻,是一定社会制度所确认的,男女两性结合为配偶的社会关系。
家庭,是以婚姻、血缘和共同经济为纽带的,由一定范围内的亲属组成的生活团体。
二、婚姻家庭法的基本原则1、婚姻自由2、一夫一妻3、男女平等4、计划生育5、保护妇女、儿童和老人的合法权益,禁止家庭暴力三、结婚1、结婚的概念和特征:1)概念——男女双方依照法律规定的条件和程序确立夫妻关系。
2)特征——a.必须是男女双方 b.必须依照法定条件和程序c.结婚行为的法律后果是确立夫妻关系2、结婚的条件:1)法定条件——a.男女双方完全自愿 b.必须达到法定婚龄 c.必须符合一夫一妻制度➢案例:在校大学生小王和小张从大学一年级认识并相爱,感情非常好,2004年大学四年级时,由于小王通过了GRE考试,即将在毕业之前赴美国留学,而两人认为双方已经完全符合我国《婚姻法》规定的结婚法定条件,决定要结婚。
由于当时登记结婚需要所在单位出具证明,两人要求所在学校有关部门出具证明,结果遭到学校拒绝。
学校校规规定——“在校学习期间擅自结婚而未办退学手续的学生,作退学处理;并且被退学的学生,均不得申请复学”,小王与小张要结婚就必须退学。
问:你认为学校有没有权利不让小王与小张结婚?法律背景:《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2条、第4条分别规定:实行婚姻自由制度;只要男女双方达到法定婚龄,又符合其他法定结婚条件,要求结婚的,婚姻登记机关应予登记,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随意干预,也不能擅自提高结婚年龄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下列人员的行为构成重婚罪——1. 有配偶而重婚的人2. 没有配偶,但明知他人有配偶而与之结婚的人3. 上述两种人虽未进行结婚登记,但以夫妻名义同居➢案例:2002年1月,田某在广东经商期间,与未婚女青年王某在生意往来中认识,两人一见钟情情投意合,很快坠入爱河。
第六章培育职业精神树立家庭美德重点提示一、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职业生活中应当遵循的具有职业特征的道德要求和行为准则。
1.爱岗敬业。
反映的是从业人员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敬重自已所从事的职业,勤奋努力,尽职尽责的道德操守。
这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最基本要求。
2.诚实守信。
既是做人的准则,也是对从业者的道德要求,即从业者在职业活动中应该诚实劳动,合法经营,信守承诺,讲求信誉。
3.办事公道。
就是要求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做到公平.公正,不谋私利,不徇私情,不以权损公,不以私害民,不假公济私。
4.服务群众。
就是在职业活动中一切从群众的利益出发,为群众着想,为群众办事,为群众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5.奉献社会。
就是要求从业人员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树立奉献礼会的职业精神,并通过兢兢业业的工作,自觉为社会和他人作贡献。
二、《劳动法》和《公务员法》的基本原则及内容1.《劳动法》的基本原则有: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与兼顾用人单位利益相结合的原则;按劳分配与公平救助相结合的原则;劳动者平等竞争与特殊劳动保护相结合的原则;劳动行为自主与劳动标准制约相结合的原则。
《劳动法》规定了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处理劳动争议的法定途径。
2.《公务员法》的基本原则有: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和法治原则;监督约束与激励保障并重原则;任人唯贤、德才兼备原则;分类管理和效能原则。
《公务员法》规定子公务员的义务和权利,处理人事争议的法定途径。
三、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与创业观1.对于大学生来说,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做到以下几点是十分必要的:树立崇高职业理想,重视人生价值实现;服从社会需要,追求长远利益;打下坚实基础,做好充分准备。
2.大学生除了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外,还应当树立正确的创业观:要有积极创业的思想准备;要有敢于创业的勇气;要提高创业的能力。
四、家庭美德的基本规范的主要内容家庭美德在维系和谐美满的婚姻家庭关系申具有十分重要而独特的功能。
第六章培养职业精神树立家庭美德Ⅰ、教学目的:通过对职业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择业与创业、婚姻与家庭的分析,培养大学生的择业观、创业观和恋爱婚姻观,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
Ⅱ、主要内容:1、职业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2、择业与创业3、恋爱、婚姻与家庭Ⅲ、教学重点:培养大学生的择业观、创业观和恋爱婚姻观,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
Ⅳ、关键词:职业道德、家庭美德Ⅴ、教学时间:4学时第一节职业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职业生活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最普遍、最基本的活动。
职业生活中的道德和法律,就是为了调节和约束从业人员的职业活动而形成和制定的行为规范。
一、职业、道德与法律职业生活离不开相应的道德和法律,道德和法律是职业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保障。
职业生活中的道德和法律既有许多共同特征,又有本质区别。
1、职业(1)职业概念:人们所专门从事的社会工作。
(2)职业特点:A 专业性与专门性:需要一定的专业技能和知识,活动内容和目的、方式比较专一。
B 长期性与稳定性:职业具有一定时间的存续性。
C 认同性与普适性:职业需要得到社会的道德与法律认同,获得合法地位,并且能够为普通公民所从事而不是特权行为。
(3)职业意义:A 个人价值:职业是个人谋生、实现个人人生价值的基本手段。
B 社会价值:职业是社会分工的必然产物,是社会交换劳动、合理配置人力资源的主要途径。
2、职业道德(1)职业道德概念:人们在职业活动中应该具有的道德品质和应当遵循的道德规范。
(2)职业道德的内容结构:A 从业者的个人道德品质。
B 从业者应该遵循的社会道德规范。
(3)职业道德的道德属性:A 一般属性:职业道德要符合社会认可的一般性、普遍性的价值标准和道德规范。
B 特殊属性:职业道德具有本职业活动特别要求的个人品质和行业性道德规范。
3、职业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1)共同点:A 鲜明的职业性:所表达的都是对具体职业的要求。
B 明确的规范性:所提出的规范都十分具体,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婚姻家庭法律规范
婚姻家庭法是调整婚姻和家庭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立法历程:
1950年5月1日公布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是新中国颁布的第一部法律。
1980年9月10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了新的《婚姻法》;自1981年1月1日起施行,原婚姻法自新法施行之日起废止。
2001年4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通过《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的决定》。
司法解释: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
(2001年12月24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202次会议通过;自2001年12月27日起施行)。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
(2003年12月4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299次会议通过;自2004年4月1日起施行)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三)
(2011年7月4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525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1年8月13日起施行)
一、婚姻法的概念和基本原则
(一)婚姻法的概念
狭义的婚姻法:指只调整婚姻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广义的婚姻法:指既调整婚姻关系又调整家庭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二)婚姻法的基本原则
1.婚姻自由:结婚自由和离婚自由。
2.一夫一妻:禁止重婚;不承认同性婚姻;禁止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
3.男女平等
4.保护妇女、儿童和老人的合法权益
5.实行计划生育
(一)结婚的法定条件
1.必备条件
(1)男女双方完全自愿
(2)达到法定婚龄
(3)符合一夫一妻原则
未婚的、离婚的、丧偶的
2.禁止条件
(1)血亲关系
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
(2)疾病
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
司法实践中以下几种应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
患性病未治愈的;
重症精神病患者;
重症智力低下者等。
(二)结婚的法定程序
要求结婚的男女必须亲自到婚姻登记机关进行结婚登记。
结婚登记是婚姻关系成立的法定标志。
(三)无效婚姻和可撤销婚姻的规定
1.无效婚姻
(1)重婚的;
(2)有禁止结婚的亲属关系的;
(3)婚前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婚后尚未治愈的;(4)未到法定婚龄的。
2.可撤销婚姻
(1)胁迫结婚(时效一年,自结婚登记之日算)
(2)被限制人身自由的(时效一年,从获得自由之日起算)
三、家庭关系
(一)夫妻关系
姓名权;自由权(如参加生产、工作学习、社会生活等);实行计划生育的义务;
抚养子女的权利和义务;相互扶养的义务;相互继承遗产的权利
2.财产关系
(1)夫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下列财产,归夫妻共同所有:①工资、奖金;②生产、经营的收益;③知识产权的收益;④继承或赠与的财产;⑤其他应当归共同所有的财产。
(2)夫妻一方财产:①一方的婚前财产;②一方因身体受到伤害获得的医疗费、残疾人生活补助费等;③遗嘱或赠与合同中确定只归夫或妻一方的财产;④一方专用的生活用品;⑤其他应当归一方的财产。
(3)约定财产:夫妻可以约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的财产及婚前财产归谁所有(或共有),约定应用书面形式。
(二)父母子女关系
1.自然血亲:不可解除
非婚生子女的权利与婚生完全相同。
2.拟制血亲:可解除
收养关系成立后,养父母子女之间的权利义务等同于婚生父母子女。
养子女和生父母间的权利和义务,因收养关系的成立而暂停,在收养关系解除后生父母与生子女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恢复。
继父母子女若有抚养或赡养行为,则权利义务等同于婚生父母子女。
成年继子女无赡养义务。
3.父母子女间的权利和义务
父母对子女有抚养教育的权利和义务父母对子女有保护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相互继承遗产的权利
婚姻法第21条:“父母不履行抚养义务时,未成年的或不能独立生活的子女,有要求父母付给抚养费的权利。
”
最高法院《关于使用〈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第20条:“不能独立生活的子女”,是指尚在接受高中及其以下学历教育,或者丧失或未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等非因主观原因而无法维持正常生活的成年子女。
(三)其他关系
四、离婚
(一)原则
1.保障离婚自由;
2.反对轻率离婚;
3.给无过错方适当补偿、救济弱者。
(二)程序
根据是否双方皆自愿,分为协议离婚和诉讼离婚。
1.协议离婚(行政离婚):婚姻登记机关
√双方皆自愿;对财产分割、子女抚养达成完全一致意见。
╳一方为限制(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未登记的“事实”婚姻。
2.诉讼离婚:(属于民事案件)
√一方不同意离婚;对财产分割、子女抚养等问题没有达成一致意见。
(1)调解:应当调解!调解书一经下达,即时生效。
6个月内无新事实、新理由,不可上诉。
(2)判决:若调解不成,则由法官判决。
判决书送达15天内,不服可上诉二审。
(三)判决离婚的根据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调解无效准予离婚:
1.重婚或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
2.实施家庭暴力或虐待、遗弃家庭成员的;
3.有赌博、吸毒等恶习屡教不改的;
4.因感情不和分居满二年的;
5.其他导致夫妻感情破裂的情形;
6.一方被宣告失踪,另一方提出离婚诉讼的。
符合应准予离婚情形的,不应当因当事人有过错而判决不准离婚。
离婚过错损害赔偿制度:
当夫妻一方有下列过错而导致离婚的,无过错方有权请求损害赔偿:
1.重婚的;
2.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
3.实施家庭暴力的;
4.虐待、遗弃家庭成员的。
(四)离婚过程中特殊主体权益的保护
军婚的特殊保护:现役军人的配偶要求离婚时,须得军人同意,但军人有重大过错的除外。
妇女的特殊权益保护:女方在怀孕期间、分娩后1年内或者终止妊娠6个月内,男方不得提出离婚,但女方提出离婚或人民法院认为确有必要受理男方离婚请求的,不在此限。
(五)离婚的法律后果
1.子女抚养
直接抚养人原则上夫妻协商,协商不成的,根据子女的年龄、双方经济、生活环境、生育能力等由法院判定。
血亲关系不因离婚而消除,另一方仍有抚养、教育、探视孩子的权利和义务。
抚养费的数量、交付方式夫妻协商,协商不成,法院根据地方经济、个人情况判决,判决可以根据情况的变化而申请变更。
2.财产分割
夫妻共同财产协商解决,不成由法院根据具体情况、照顾子女和女方权益的原则判决。
(1)两个请求条款:
第一,一方因抚育子女、照料老人、协助另一方工作等付出较多义务的。
离婚时有权向另一方请求补偿,另一方应当予以补偿。
第二,无过错方的请求权:因重婚,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实施家庭暴力,虐待、遗弃家庭成员的,无过错方有权请求损害赔偿。
(2)少分、不分、再分共同财产的规定:
对隐藏、转移、变卖、毁损共同财产或伪造债务企图侵占另一方财产的。
3.债务清偿
为夫妻共同生活所负债务应当共同偿还。
共同生活所负债务,包括以下情形:
(1)因购置家庭生活用品、支付家庭生活开支所负的债务;
(2)为抚养孩子、赡养父母所负的债务;
(3)夫妻一方或双方为治疗疾病所负的债务;
(4)购买、修建、装修房子所负的债务;
(5)从事双方同意的文化教育、文体活动等所负的债务;
(6)其他在日常家庭生活中所发生的债务。
下列债务不能认定为夫妻共同债务,应由一方以个人财产清偿:
(1)夫妻双方约定由个人负担的债务;
(2)一方未经对方同意,擅自资助与其没有抚养义务的亲朋所负的债务;
(3)一方未经对方同意,独自筹资从事经营活动,其收入确未用于共同生活所负的债务;
(4)其他应由个人承担的债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