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德国浪漫主义文学
- 格式:ppt
- 大小:5.45 MB
- 文档页数:23
海涅在他那本答德•斯达尔夫人的《论浪漫派》一书中,给德国的浪漫主义下这样一个定义。
他说:“德国的浪漫主义究竟是什么东西呢?它不是别的,就是中世纪文艺的复活,这种文艺表现在中世纪的短歌、绘画和建筑物里,表现在艺术和生活之中。
这种文艺来自基督教,它是一朵从基督的鲜血里萌生出来的苦难之花。
”德国这朵浪漫主义苦难之花的开放与当时德国的政治、经济状况紧紧相连。
十八世纪末叶,德国仍处于孱弱的小朝廷统治下。
轰轰烈烈的法国大革命并没有在内向而深沉的德国人中激起什么波澜。
却助长了他们形而上学的冥想。
拿破仑横扫整个欧洲,德国拜倒在这位军人的摩下,整个德意志陷入死寂之中,普鲁土崛起后打败了拿破仑,建立了德意志帝国。
然而这个帝国无非是各邦统治者用以统治人民、镇压进步力量的工具。
德国人民并未从中获益,他们所向往的统一和自由仍然是个泡影。
于是,知识分子更是噤若寒蝉,大多假托放浪以自保。
思想逐渐从客观的大风雨退缩到主观的甲壳之中,由现实转向空想。
因而,出现了一批观念论的哲学家,如费希特提倡自我哲学,认为自我是一切的创造者,一切“非我”都由“自我”的能力产生,极端强调个人主观的作用,为浪漫主义的极端个人主义的特点提供了哲学基础。
自然哲学家谢林、黑格尔主张提供艺术与自然一致的学说,认为自然本身就是艺术。
莱尔玛哈提倡“美的宗教哲学”,反对以理性处理宗教,主张以直觉及感情对待宗教,把美学和宗教合而为一。
这些主观唯心主义哲学思想正是形成当时德国文学上的浪漫主义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这种背景上应运而生的德国浪漫派具有放纵恣肆、好奇尚美、随心所欲的特点。
他们抹煞各门艺术的界限,主张文学越俎代疱,承当一切艺术的功能;要求文学家采取玩世不恭的嘲讽态度,攻击一切他们所认为的文化上的门外汉和审美上的低能儿,反对追踪希腊、罗马,强调发掘民间文学,鼓吹精神与自然相一致,以及以中世纪的天主教信仰为生活和创作的基础。
这种一味地追求神秘性、无理性、方向幻境的逃遁以及在夜的朦胧的状态中的沉缅,出现了一大群古怪而病态的人物:患肺病的兄弟会教徒,带有亢奋的情欲和亢奋的神秘渴念的诺瓦利斯;玩世不恭的忧郁病患者,带有病态的天主教倾向的蒂克;论天才,他有反抗的冲动,论无能,他又易于向外部权威屈服的弗里德里希•施莱格尔。
浅析德国浪漫主义文学作者:吴小丹来源:《青年文学家》2014年第30期摘要:德国浪漫主义与其他欧洲国家的浪漫主义相比具有其独特之处。
本文试从德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产生背景、基本流派、艺术成就等三个方面对德国浪漫主义时期的文学做一个梳理,从而深入了解并揭示德国浪漫主义的思想特色。
关键词:德国浪漫主义;文学特色;研究综述[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4)-30-0-02浪漫主义是西方近现代政治思想史上一场引人注目的思想运动。
始于18 世纪末的浪漫主义运动最先形成于德国,后波及至英国、法国及俄国,并迅速成为一次波澜壮阔的文学运动和文艺思潮。
国内外学术界对浪漫主义文学的探讨主要关注于美国、俄国、法国等其他欧洲国家,对德国浪漫主义文学却鲜有论及。
作为浪漫主义文学的发源地,德国浪漫主义文学有其独特之处。
一、德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产生背景德国浪漫主义文学形成并发展于1798-1830年间,在时间上大体和欧洲其他国家的浪漫主义文学运动平行。
理解德国浪漫主义运动的兴起,首先必须考察其历史背景。
直到18世纪最后几年,德意志依然只是一个地域概念。
在德意志版图上,大小邦国林立。
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
在法国以行动体现的革命,在德国以思想运动的形式表现出来。
特别是随着拿破仑的进军,德意志民族国家的构建成为德国思想界越来越清楚的一种意识。
拿破仑的征服在德意志资产阶级心中引起了复杂的感情,一方面,他们赞同法国大革命的基本理想,敬佩拿破仑的天才,另一方面,又憎恨这位外国统治者,而渴望独立。
因此,德国的浪漫主义文学运动在政治上带有比较重的反对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和反对拿破仑的色彩。
“狂飙突进”运动也是德国浪漫主义文学形成的关键。
狂飙突进运动是 1770 年到1785 年间发生于德国的一场影响广泛的文学运动,由克林格尔的悲剧《狂飙突进》而得名,主要针对的是十八世纪流行于欧洲的古典主义思潮,他们宣扬反抗精神,提倡“天才不需规律”。
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的思潮与发展欧洲浪漫主义文学是一股文化思潮,在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时兴起于欧洲,囊括了文学、艺术、音乐等多个领域。
这一思潮具有强烈的主观情感和个性化的表达方式,强调自我意识和自由,引领了当时欧洲文学的发展。
一、浪漫主义文学的思潮和特点浪漫主义文学的思潮最早出现在英国,随后在欧洲其他国家也得到发展。
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强调情感与感性的表达。
在此前提下,它对理性思维和常规道德观念进行了挑战。
强调个人情感、内心深处的感动与灵感,在艺术创作上逐渐增强。
浪漫主义文学对社会的批判和反思也是重要特点。
浪漫主义文学对自由、平等、人性、英雄主义等课题保持关注和讨论,追求自由、平等的社会,提倡人性的真善美。
同时,浪漫主义文学也在对社会存在不满的同时,对人类自然和精神世界反思和探索。
二、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数个时期,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影响。
(一)英国浪漫主义文学英国浪漫主义文学源自于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不同于大陆欧洲的浪漫文学,英国浪漫主义文学具有其独特性。
诗人Byron的作品歌颂自由和反对抑制的观念,Shelley的作品则更多地批判了当时英国社会的种种问题和矛盾。
(二)德国浪漫主义文学德国浪漫主义文学在19世纪初兴起,与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相比有更深厚的哲学基础。
比如普鲁斯特,主张诗歌的合理性和自由选择的权利,同时对18世纪绝对主义政治体制的批判也成为他作品的一个重要内容。
另外,一位重要代表人物华格纳的作品也呈现了对18世纪中期以来对哲学和社会的反思和批判。
(三)法国浪漫主义文学法国浪漫主义文学和德国浪漫主义文学类似,同样强调个人自由、灵感、自然、爱情等。
代表人物维克多·雨果(Hugo)的作品打破了时空界限,表现了极端复杂的人性和恢弘的宏大主题。
(四)俄国浪漫主义文学俄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从19世纪初开始,代表人物包括普希金(Pushkin)和列夫·托尔斯泰(Tolstoy)等。
德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审美特征德国浪漫主义是19世纪初德国文学和艺术领域兴起的一股强烈的思潮。
在这个时期,浪漫主义的诗人们追求真实和个性的表达,他们探索了情感、自然和超自然的主题,并试图通过艺术实现灵魂的解放。
德国浪漫主义诗歌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下面将从叙事性、情感表达和超自然元素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德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叙事性特征鲜明。
与许多其他流派的诗歌相比,浪漫主义诗歌更强调叙事的表达方式。
浪漫主义诗人们常常通过叙事来传达他们内心的思想和情感。
例如,席勒的《贝鲁特》以故事的形式表达了对个人命运和人类存在的思考。
而歌德的《浮士德》一诗则以叙事的手法展示了主人公对权力、知识和欲望的追求与挣扎。
浪漫主义诗歌的叙事性特征,使诗歌不再仅仅是记录个人情感的抒发,而是展示情感与思想相结合的复杂性。
其次,德国浪漫主义诗歌的情感表达极为丰富多样。
浪漫主义诗人们致力于表达和探索人类内心深处的各种情感,包括爱恨、喜怒、悲伤和欢乐等。
这些情感常常是复杂而矛盾的,而浪漫主义诗歌通过独特的表现手法将其展现出来。
例如,诗人席勒的《莎灵玛》通过描绘悲剧女主角莎灵玛内心的痛苦和无助,表达了对命运的批判和对人生的追问。
而诗人海涅的《船歌》则以凄婉而激昂的语调呈现了对自由与浪漫的渴望。
德国浪漫主义诗歌的情感表达不仅体现了诗人个体的情感体验,更承载了人类普遍的情感共鸣。
此外,德国浪漫主义诗歌中经常包含超自然元素,这是浪漫主义诗歌审美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
德国浪漫主义诗人们相信超自然力量存在于人和自然之间,他们认为人类与自然具有神秘而紧密的联系。
这种超自然主义的思想贯穿于许多经典的浪漫主义诗歌中。
例如,诗人诺瓦里斯的《黑色豹》中,主人公独自伫立在森林中,感受到了超自然的存在。
还有歌德的《学徒本雅明》中,诗人以超自然的手法描绘了主人公的成长和自由解放。
通过超自然元素的运用,浪漫主义诗歌创造了一种神秘的氛围,使诗歌作品更具有拓展想象力和引人入胜的特点。
月夜》与德国浪漫主义文学德国浪漫主义时期著名作家和诗人Joseph von Eichendorff (艾辛多夫)的Mondnacht(月夜)是我钟爱的德国诗歌之一。
它与李白的《静夜思》堪称亚欧大陆上两颗“月夜明星”,在文学的夜空中熠熠生辉。
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和优美的语言赋予这首诗无限梦幻般的美感,最能打动我的,是诗歌中富有灵性的自然意向和洋溢在字里行间的浪漫主义情怀。
诗的开头,首先运用了两个非现实的第二虚拟式,以交替韵的形式先发制人地营造出一种梦幻般的氛围。
“好似苍穹安详地低吻大地又如大地在花卉丛中与天空梦幻幽会”试想,当夕阳隐去,整个天空披上夜的黑衣,一轮明月挂在黑暗之中,原野上一片静谧。
这银色的月光是大自然一切情愫的起因,它给予人忧伤,又赋予人希望,月光是梦开始的地方。
诗人的浪漫主义情怀油然而生,他将月光看作天地幽会的媒介,神圣高远的天空与温柔宽旷的大地此刻交织在一起,他们含情脉脉、窃窃私语。
这甜言蜜语被迷人的玫瑰花丛听到,它们也红着脸,收敛了刺,娇羞地躲在自己肥绿的叶后。
远处的夏虫也享受着此刻和谐的夜晚,时不时发出“吱吱”的笑声。
第二节中,诗人笔锋一转,把读者的思绪拉回现实世界。
“微风轻拂原野掀起一片轻轻的麦浪树林低声悄语夜空星光灿烂”。
一阵和煦的风从远方携着问候而来,麦浪此起彼伏,微笑的麦苗纷纷摇曳身躯予以回应;挂在树梢的绿叶带动细枝摇摇摆摆,沉浸在自己风姿卓越的舞姿中的枝叶们竟忘情地“哗哗哗” 笑出了声,惹得天上的星星一片哗然。
“我的思想张开飞翔的翅膀越过寂静的田野犹如飞回自己的故乡”。
第三节抒情主体第一次正式地出现,在这广袤的天地中,“我”的灵魂摆脱了尘世的喧嚣,张开洁白的翅膀去轻叩天国的大门。
那里才是“我”心应该归属的地方,那是彼岸,是天堂,是安谧,是永恒,是一切美好的所在,是“我”所热爱的自然的力量。
整首诗在浪漫的抒情中达到高潮,以高潮为结尾,留给读者无限遐思。
此外,这首诗的哲学色彩和宗教色彩也令我对艾兴多夫的创作拍手称赞。
席勒与德国浪漫主义文学在德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史上,弗里德里希·席勒是一个极具代表性的人物。
他的诗歌、戏剧和研究对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也意味着他是一位思想家和艺术家。
席勒的生平和成就弗里德里希·席勒是一位十分奇特的文化人物,他出生于1777年,死于1822年。
他的成长过程极为孤独,也很艰难。
在当时的德国社会,席勒一家十分贫困,他的童年和少年时期都过得很苦。
初期他以写作为职业,但并没有取得很好的收入。
然而,正是这样的生活让他对浪漫主义的神秘和奇妙有了深刻的感悟,他的作品有强烈的感情、身临其境和理智的思考。
席勒的文学作品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诗歌,一类是戏剧。
在这两个方面,他都有着极为出色的成就。
他的诗歌主要表达了他的内心情感,探索了自我和灵魂的深度,这是浪漫主义时期的核心思想。
而他的戏剧则描绘了浪漫世界的形象,展示了对生活和理智的思考。
这使得他的作品有了极高的艺术价值,也被后来的文化人所肯定。
席勒的作品中体现了他对文学和哲学的热爱,他深度探索了自己的内心世界,并融入到他的作品中。
他的语言深邃而生动,令人感动。
这使得他的作品一直在文学历史和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席勒对德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席勒对德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十分重要。
他的思想和作品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了当时的文人。
在浪漫主义时期,人们对文化和艺术探索的热情日益高涨,这让浪漫主义在德国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席勒的作品和思想正好与当时浪漫主义的核心思想相吻合。
当时的德国文人很多都受到了席勒的影响,他们从席勒的作品中汲取灵感,发掘浪漫主义之美。
例如,诗人叶芝和诗人克莱斯特都受到了席勒的影响,这两位作家的诗歌和作品,都在创作中表达了对席勒的敬意和热爱。
在德国浪漫主义文学历史上,席勒的作品和思想,一直被视作浪漫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结语弗里德里希·席勒是一位思想家和艺术家,他的作品和思想对德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