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第四章:《平行与相交》知识点
- 格式:doc
- 大小:13.00 KB
- 文档页数:2
小学数学青岛版四年级上册
1.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两种:平行与相交。
2.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其中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直线的平行线,两条直线平行是相互的,不能独立的说某条直线是平行线。
3.在同一平面内,如果两条直线都和同一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如直线a和直线b互相平行,直线c和直线b互相平行,那么直线a与直线c也互相平行。
4.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只能画一条,但是画某直线的平行线能画无数条。
5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直线的垂线,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
两条直线垂直是相互的,不能独立的说某条直线是垂线。
6垂直是相交的一种特殊情况,表示两条直线相互垂直时,需要标直角符号 "┐"。
7过直线外一点画直线的垂线只能画一条,一条直线的垂线有无数条。
8在同一平面内,如果两条直线都和同一条直线垂直,那么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如:直线a,直线b分别与直线c互相垂直,那么直线a 和直线b就互相平行。
9两点之间线段的长度就是两点间的距离。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10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的垂直线段最短,它的长度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
11两条平行线之间可以画无数条垂直线段,这些垂
直线段互相平行且长度都相等。
四交通中的线:平行与相交青岛版(教案)-四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平行线和相交线的概念,并能识别生活中的平行线和相交线。
2. 培养学生运用平行线和相交线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教学重点1. 平行线和相交线的概念。
2. 识别生活中的平行线和相交线。
三、教学难点1. 平行线和相交线的判定方法。
2. 运用平行线和相交线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常见的交通场景,如道路、铁路、航线等,引导学生观察其中的线。
- 提问:这些线有什么特点?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2. 探究新知- 让学生举例生活中的平行线和相交线。
- 引导学生总结平行线和相交线的定义。
- 讲解平行线和相交线的判定方法。
- 通过实例演示,让学生理解平行线和相交线的性质。
3. 实践操作- 分组合作,让学生在纸上画出平行线和相交线。
- 让学生观察教室内的线,找出平行线和相交线。
- 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平行线和相交线的知识解决。
4. 总结提升-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平行线和相交线的概念、判定方法和性质。
- 提问:如何运用平行线和相交线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强调平行线和相交线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建筑设计、道路规划等。
五、课后作业1. 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交通场景,找出其中的平行线和相交线,并记录下来。
2. 让学生尝试运用平行线和相交线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设计一个停车场、规划一条道路等。
六、教学反思1. 本节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平行线和相交线的概念,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 在实践操作环节,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动手画出平行线和相交线,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提高了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4. 今后教学中,可以增加一些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平行线和相交线的概念和性质。
青岛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第四章:《平行与相交》知识点
青岛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第四章:《平行与相交》
知识点
1、把线段(),就得到一条射线,把线段(),就得到一条直线。
线段有()个端点,射线有()个端点。
()和()都是直线的一部分。
2、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和()两种。
3、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其中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直线的()。
4、两条直线相交成()时,其中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直线的(),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
5、过A点B点分别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与垂直线。
6、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的()最短,他的长度叫做()。
7、测出A点到已知直线的距离。
(课本62页,4、5题)实际问题。
判一判:
1、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就一定平行。
()
2、可以画出无数条已知直线的平行线。
()
3、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不是互相垂直就是互相平行。
()
4、
5、直线a是直线b的垂线,但没有垂足。
()。
青岛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第四章:《平行与相交》
知识点
1、把线段(),就得到一条射线,把线段(),就得到一条直线。
线段有()个端点,射线有()个端点。
()和()都是直线的一部分。
2、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和()两种。
3、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其中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直线的()。
4、两条直线相交成()时,其中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直线的(),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
5、过A点B点分别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与垂直线。
6、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的()最短,他的长度叫做()。
7、测出A点到已知直线的距离。
(课本62页,4、5题)实际问题。
判一判:
1、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就一定平行。
()
2、可以画出无数条已知直线的平行线。
()
3、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不是互相垂直就是互相平行。
()
4、
5、直线a是直线b的垂线,但没有垂足。
()
6、一张长方形的纸对折两次后,两条折痕一定互相垂直。
()
7、在同一平面内,有两条直线都与同一条直线垂直,那么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
辨一辨:
这里,老师收集了一些同学们平常画错的题,我们来找一找,他们分别错在哪儿,怎样修改?自己在作业纸上改一改。
第二关:大显身手
画一画:
1、过A画出直线a的平行线,过B画出直线b的垂线。
2、在这组平行线里画出一个最大的正方形。
第三关:灵活运用
用一用:
1、如图,煤气工人要从M点处修煤气管道到对面的楼房,要使管道长度最短,请你画出管道的位置。
“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
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
《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
“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
“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
“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
“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
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
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
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
2、甲村计划修一条水渠从河里引水进村,怎样修最短?如果要修一条路与河对
岸的乙村相连,如何修才能最短?小明想要从河的一边游到另一边,怎样游路线最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