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兰芳
- 格式:doc
- 大小:21.50 KB
- 文档页数:1
【名人故事】梅兰芳的故事梅兰芳(1894年10月5日-1961年8月8日),原名梅龙臣,字光俭,号梅兰芳。
中国京剧表演艺术家,是20世纪中国最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之一,被称为“京剧皇帝”。
梅兰芳出生在一个艺人世家,他的父亲梅益带是清末著名的京剧名家,也是梅派的创始人之一。
梅兰芳从小就对京剧充满了浓厚的兴趣,他的父亲也非常重视他的艺术教育。
在父亲的指导下,梅兰芳从小就开始学习京剧的唱、念、做、打等各项技能。
梅兰芳在少年时期曾经做过很多苦工,但是他从不忘记自己对京剧的热爱。
他在学习过程中十分用功,不仅熟练掌握了各种角色的唱腔,还注重提高自己的表演技巧和形体素养。
他常常在练功期间模仿动物的动作,以此来提高身体的柔韧性和灵活性。
由于他的努力和天赋,很快就被誉为“小状元”。
梅兰芳的表演风格独特,他善于用身体语言来表达角色的情感,使得观众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剧中人物的内心世界。
他精心塑造的形象深入人心,被称为“一身皮照人间”。
梅兰芳的表演受到了西方戏剧的影响,他引入了个人的创新和改革。
他注重人物的心理塑造,善于通过微妙的动作来展现人物的个性和情感。
他的表演风格独具一格,登台表演时引来无数观众的喝彩。
梅兰芳的杰出表演技艺使他成为了中国京剧界的超级巨星,并且为京剧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多次出访海外并在国际舞台上进行表演,受到了外国观众的热烈欢迎。
他的表演不仅在中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也给全世界的艺术家们带来了启发。
除了在舞台上的表演工作,梅兰芳还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
他多次参加慈善演出,为慈善机构筹集资金,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们。
他还积极宣传中国文化,为保护传统文化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梅兰芳的一生并非一帆风顺。
在中国历经了多次战争和动荡的时期,他也经受了很多艰难的困扰。
但是他仍然坚持自己的信念,为了艺术事业不懈努力。
他的毅力和勇气给了无数人信心和勇气,令人敬佩。
梅兰芳是中国文化界的一位传奇人物,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艺术的力量。
一、梅兰芳生平简介梅兰芳,名澜,又名鹤鸣,字畹华、浣华,别署缀玉轩主人,艺名兰芳。
江苏泰州人,1894年生于北京,他出生于京剧世家,8岁就开始学戏,10岁登台在北京广和楼演出《天仙配》,工花旦,1908年搭喜连成班,1911年北京各界举行京剧演员评选活动,张贴菊榜,梅兰芳名列第三名探花。
1913年他首次到上海演出,在四马路大新路口丹桂第一台演出了《彩楼配》、《玉堂春》、《穆柯寨》等戏,初来上海就风靡了整个江南,当时里巷间有句俗话:“讨老婆要像梅兰芳,生儿子要像周信芳”。
他吸收了上海文明戏、新式舞台、灯光、化妆、服装设计等改良成分,返京后创演时装新戏《孽海波澜》,第二年再次来沪,演了《五花洞》、《真假潘金莲》、《贵妃醉酒》等拿手好戏,一连唱了34天。
回京后,梅兰芳继续排演新戏《嫦娥奔月》、《春香闹学》、《黛玉葬花》等。
1916年第三次来沪,连唱45天,1918年后,移居上海,这是他戏剧艺术炉火纯青的顶峰时代,多次在天蟾舞台演出。
综合了青衣、花旦、刀马旦的表演方式,创造了醇厚流丽的唱腔,形成独具一格的梅派。
1915年,梅兰芳大量排演新剧目,在京剧唱腔、念白、舞蹈、音乐、服装上均进行了独树一帜的艺术创新,被称为梅派大师。
1919年4月,梅兰芳应日本东京帝国剧场之邀赴日本演出,演出了《天女散花》、《玉簪记》等戏。
一个月后回国。
1921年编演新戏《霸王别姬》。
1922年主持承华社。
1927年北京《顺天时报》举办中国首届旦角名伶评选,梅兰芳因功底深厚、嗓音圆润、扮相秀美,与程砚秋、尚小云等被举为京剧四大名旦。
1930年春,梅兰芳率团赴美,在纽约、芝家哥、旧金山、洛杉矶等市献演京剧,获得巨大的成功,报纸评论称,中国戏不是写实的真,而是艺术的真,是一种有规矩的表演法,比生活的真更深切。
在此期间,他被美国波莫纳大学和南加利福尼亚大学授予文学博士学位。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梅兰芳迁居上海,先暂住沧洲饭店,后迁马斯南路121号。
历史上梅兰芳是谁梅兰芳是历史上的最杰出的京剧演员之一,在艺术上的卓越成就引起了国外人士的重视。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历史上梅兰芳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历史上梅兰芳的简介梅兰芳(1894年-1961年),名澜,又名鹤鸣,乳名裙姊,字畹华,别署缀玉轩主人,艺名兰芳。
祖籍江苏泰州,清光绪二十年出生在北京的一个梨园世家,是中国近代杰出的京昆旦行表演艺术家,举世闻名的中国戏曲艺术大师。
梅兰芳是近代杰出的京昆旦行演员,“四大名旦”之首;同时也是享有国际盛誉的表演艺术大师,其表演被推为“世界三大表演体系”之一。
代表戏京剧有《贵妃醉酒》《霸王别姬》等;昆曲有《游园惊梦》《断桥》等。
所著论文编为《梅兰芳文集》,演出剧目编为《梅兰芳演出剧本选集》。
梅兰芳的历史贡献京剧改良运动从1900年至1918年十年间,吸引了为数众多的文人志士、演艺界人士参加,京剧改良理论重视戏剧的内容,要求戏剧必须反映现实生活,反对脱离现实,只演旧事,不知当今的旧戏剧观,指明戏曲的美丑高下不仅在于表演形式,更在于表演内容,批判极端形式主义倾向。
其次,特别强调戏剧的教育感化作用,突出和提高京剧和演员的社会地位。
梅派这一份难得的戏曲遗产,不仅对梅兰芳京剧表演体系的总结至关重要,而且丰富了中国戏曲表演体系,值得后人深入总结研究。
梅兰芳1913年首次赴上海演出,善于琢磨创新的他受到上海京剧改良运动的感染,同时,也在上海的实际演出中体会到上海京剧改良运动的某些不足,回到北京后立即着手京剧改革。
经历各方面改革尝试,终于成为京剧改革的第一人。
1914年7月,梅兰芳首次尝试编演时装新戏《孽海波澜》,在北京地区产生很大影响。
继《孽海波澜》以后,他又陆续编演了《宦海潮》《一缕麻》《邓霞姑》等时装新戏。
梅兰芳是京剧发展史上一位重要的表演艺术家,他完成了京剧的一个巨大转变。
将京剧旦角、也就是青衣的表演艺术推向成熟。
极大地拓宽了京剧旦角的表演空间,丰富了京剧旦角的表演手段,使京剧旦角的剧场魅力、对观众的吸引力达到了顶峰。
梅兰芳是个怎样的人梅兰芳一代京剧大师,从小对京剧就有兴趣,经过了后期的努力和积累,创作出了如《贵妃醉酒》、《黛玉葬花》等众多经典曲目,不仅丰富了戏曲的舞台,而且将中国国粹推广到世界上,让更多的人了解京剧和中国文化,为戏曲的发展起到了领航的作用。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梅兰芳是个怎样的人,希望对你有帮助。
梅兰芳是个怎样的人从梅兰芳小时候就可以看出来。
在梅兰芳刚接触戏曲的时候,因为多重原因而受到了老师的质疑,但是梅兰芳并没有放弃,反而更加努力,终于用自己的行动像世界证明了自己的能力。
我们从他的性格中,可以看出梅兰芳是个执着的人,当然在表演上,梅兰芳也是个精益求精的人。
每次上台前都要抽出时间来琢磨表演,不管登了多少次台,表演了多少次,他依旧要求自己做到最完美。
另外,梅兰芳的朋友和后辈们也都说,梅兰芳还是个谦虚谨慎、不耻下问的人。
他不会因为自己取得了大成就就摆架子,对待后辈,他会倾尽自己所学的教他们,自己有不懂的也不会为了面子不懂装懂,而是肯虚心的求教,这种精神是非常难得的,所以也说,梅兰芳这样出色的人,不成功是不可能的。
除了表演和舞台,现实中梅兰芳还是个非常爱国的人,不管是蓄须明智,还是愤然毁画,都表明了梅兰芳的爱国情怀,不管是当时的名人名士,还是后代的世人,都非常敬佩像梅兰芳一样高风亮节的人。
戏曲家梅兰芳真名叫什么关于梅兰芳真名叫什么在历史上有明确的记载,他真名梅澜,又名鹤鸣。
但是由于梅兰芳这个名字享誉国际,所以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梅兰芳这个名字并不作为艺名,而作为本名出现。
梅兰芳10岁登台,16岁时使用梅兰芳这个名字,直至今日。
梅兰芳这个名字的由来是有故事的。
当初,喜连成班主叶春善在吉林带着他的科班演出,某天的清晨,叶春善和牛子厚在外面散步,却发现有人在山中舞剑。
牛子厚走近一看发现这人仪表堂堂,长相秀美,认为此人可堪当大角。
这个人就是梅兰芳,一开始叶春善为梅兰芳取名喜群,牛厚善觉得这个名字不雅,便为其取名兰芳。
梅兰芳个人资料梅兰芳中文名称: 梅兰芳又名: 畹华性别: 男生卒年: 1894~1961国别: 中国生平简介梅兰芳是京剧演员,工旦,字畹华,原籍江苏泰州,长期寓居北京。
梅兰芳在50余年的舞台中,精心钻研,勇于革新,创造了众多优美的艺术形象,积累了大量优秀剧目,发展和提高了京剧旦脚的演唱和表演艺术,形成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艺术流派,世称“梅派”,深受国内广大群众的喜爱,并在国际上享有盛誉。
梅兰芳的艺术成就,对现代中国戏曲艺术的发展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梅兰芳于1894年农历9月24日出生于梨园世家。
祖父梅巧玲(1842~1882),为京剧名旦,“同光十三绝”之一。
父梅竹芬(1874~1897)也是昆曲、京剧旦角演员。
母杨长玉(1876~1908),是著名武生杨隆寿之女。
伯父梅雨田(1865~1912),是与谭鑫培长期的著名琴师。
梅兰芳父母早亡,由伯父梅雨田抚养成人。
梅兰芳8岁开始学戏,9岁从名旦吴菱仙学唱青衣。
光绪三十年(1904)农历七月初七,10岁的梅兰芳第一次登台,在七夕应节戏《天河配》中串演昆曲《长生殿·鹊桥密誓》的织女。
1908年,搭喜连成班演出。
这时他一面继续就教于吴菱仙,一面又向名旦秦稚芬和丑角胡二庚学花旦戏,并刻苦昆曲,练武功和□功,广泛观摩旦角本工戏及其他各行角色的演出,为日后的艺术创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13年,梅兰芳首次应邀到上海演出,王凤卿为头牌(领衔),他为二牌,当时,王凤卿已是南北驰名的须生,而梅兰芳则是初出茅庐。
王凤卿热心提携后进,极力推荐梅兰芳主演大轴戏压台。
梅兰芳初次压台演出的剧目,为茹莱卿传授的《穆柯寨》,他出色地完成了穆桂英这一艺术形象的塑造,受到上海观众的热烈赞赏。
在上海期间,他曾观摩上海以表现近代和当代题材为主的“新戏”,受到启发;他还参观了上海新式舞台的灯光、一些演员的化妆方法以及服装式样的设计。
这一切都对他的艺术思想产生了积极影响。
同年,他由上海返京以后,搭翊文社演戏,排出第一个时装新戏《孽海波澜》。
梅兰芳的生平简介梅兰芳先生在艺术追求上精益求精,不断创新,改良了京剧的服侍化妆等,将许多著名的经典京剧曲目化繁为简、化丑为美,结合新型的艺术形式编写新的剧目,令京剧被更多的人所接受和喜欢。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梅兰芳的生平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梅兰芳的生平简介梅兰芳出生于京剧世家,名澜,梅兰芳是先生的艺名。
梅兰芳八岁拜师学艺,十岁就上台表演,1097搭班“喜连成”,开始了自己数十年的京剧生涯。
当时十岁出头的梅兰芳应该也想不到自己今后的成就会如此卓著吧。
1910年梅兰芳就和王明华结婚,之后到上海演出,一时间风靡了整个江南。
梅兰芳不但表演才华出众,还非常善于创作和创新。
梅兰芳不断排练出新戏《嫦娥奔月》、《黛玉葬花》等,形成了自己的表演风格,人称梅派。
之后梅兰芳依旧没有停止创作的步伐,创编了《孽海波澜》,还对京剧的化妆、头饰等都做了改革。
梅兰芳先不断编写新戏,还将追光等新技术运用到京剧中来,还拍摄过无声电影,梅兰芳在京剧上的改革和创新从未停止。
之后两度出访日本,向大和民族展示中华民族的魅力。
还在北京接待过印度的著名诗人泰戈尔。
在抗日战争期间,不顾日本人的胁迫,蓄须明志,不在表演京剧,知道抗战胜利。
抗战胜利之后,梅兰芳更是将京剧魅力展现在了世界的面前,梅兰芳的表演也被誉为是世界三大表演体系之一的京剧艺术表演体系。
梅兰芳第一次登台时间是在1904年,时年十岁,最后一次演出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的1961年,中国科学院的礼堂,演出结束之后68天,梅兰芳先生就不幸去世,享年67岁。
梅兰芳的逝世是京剧界的损失,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损失,梅兰芳先生一生为京剧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是京剧走出国门的重要推手。
梅兰芳学艺的故事梅兰芳小时候去学唱戏的时候,因为双眼无神,还有些近视,所以师父断言说他不是吃这碗饭的人。
但是下决心要学好戏的梅兰芳怎么肯轻易放弃,时数年间总养写活泼爱飞的各自,每天清晨都盯着各自消失在视野中,愣是把视力给练恢复了。
梅兰芳简介
梅兰芳(1907-2003),原名梅光,字叔芳,江苏无锡人,中国著名艺术家、舞台表演艺术家、中国戏曲艺术家、中国戏曲表演艺术家、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家、社会活动家、教育家、华侨文化家、联合国和平大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特使。
梅兰芳曾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世界文化艺术大使”称号,被誉为“中国戏曲之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文化艺术大使”称号,被誉为“中国文化大使”、“中国艺术大使”、“中国戏曲大使”。
他是中国文化界的重要代表,被誉为“中国文化大使”、“中国艺术大使”、“中国戏曲大使”。
梅兰芳是中国戏曲艺术家中最具影响力的人物,被誉为“中国戏曲之父”。
他长期以来一直致力于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积极参与社会活动,被誉为“中国文化大使”、“中国艺术大使”、“中国戏曲大使”。
梅兰芳被誉为“中国文化大使”,是中国文化界的杰出代表,是中国文化的传播者和守护者,是中国文化的传承者和发展者。
梅兰芳个人简介梅兰芳(1894.10.22-1961.8.8),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10月22日出生于北京,祖籍江苏泰州。
中国京剧表演艺术大师。
梅兰芳出身于梨园世家,8岁学戏,9岁拜吴菱仙为师学青衣,10岁登台。
后又求教于秦稚芬和胡二庚学花旦。
1915年4月至1916年9月,新排演了《宦海潮》《牢狱鸳鸯》《思凡》等11出戏。
于1949年前先后赴日本、美国、苏联演出,并荣获美国波莫纳学院和南加州大学的荣誉文学博士学位。
1950年任中国京剧院院长、1951年,任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1953年,任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1年8月8日,梅兰芳因病在北京病逝。
享年67岁。
梅兰芳在50余年的舞台生活中,创作了众多艺术形象,并积累了大量的优秀剧目,其优秀代表作有《贵妃醉酒》《天女散花》《宇宙锋》《打渔杀家》等,先后培养、教授学生100多人。
梅兰芳发展和提高了京剧旦脚的演唱和表演艺术,形成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艺术流派,世称“梅派”。
梅兰芳和杨小楼、余叔岩并称“三大贤”,又与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一起被誉为“四大名旦”。
艺术特色唱腔梅兰芳的唱腔醇厚流丽,感情丰富含蓄。
由于他嗓音高宽清亮、圆润甜脆俱备,故音色极其纯净饱满,唱工从不矜才使气,始终保持平静从容的气度,决无气馁音懈之处。
他的唱腔基本上是从传统唱法中来,但又无一腔照搬传统,而是以自己的润腔方式和行腔规律,将其化为具有从容含蓄的梅派韵味的唱腔,旋律优美,顺畅流利。
在每一出戏中,均结合表达人物感情和剧情内容的需求,设计出大量新的唱腔,悦耳动听,清丽舒畅,并不以花哨织巧、变化奇特取胜,但无论是柔曼婉转之音抑或昂扬激越之曲,都无不出自心声,感人至深。
梅兰芳的嗓音脆、亮、甜、润、宽圆俱备,而最难得的是又甜又亮。
甜而不宽,这只是一般好嗓子,梅的嗓音之宽,恰到好处。
梅兰芳精通音律,五声尖。
他的唱法,在成名之后,可以说既无腔不新,又无腔不似旧。
梅兰芳(1894~1961),京剧大师。
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世称“梅派”。
代表戏京剧有《贵妃醉酒》、《霸王别姬》等;昆曲有《思凡》、《游园惊梦》等。
所著论文编为《梅兰芳文集》,演出剧目编为《梅兰芳演出剧本选集》。
梅派艺术传人有李世芳、张君秋、言慧珠、杜近芳、梅葆玖等。
梅兰芳1894年生于北京,他出生于京剧世家,10岁登台在北京广和楼演出《天仙配》,工花旦,1908年搭喜连成班,1911年北京各界举行京剧演员评选活动,张贴菊榜,梅兰芳名列第三名探花。
1913年他首次到上海演出,在四马路大新路口丹桂第一台演出了《彩楼配》、《玉堂春》、《穆柯寨》等戏,初来上海就风靡了整个江南,当时里巷间有句俗话:“讨老婆要像梅兰芳,生儿子要像周信芳”。
他吸收了上海文明戏、新式舞台、灯光、化妆、服装设计等改良成分,返京后创演时装新戏《孽海波澜》,第二年再次来沪,演出了《五花洞》、《真假潘金莲》、《贵妃醉酒》等拿手好戏,一连唱了34天。
回京后,梅兰芳继续排演新戏《嫦娥奔月》、《春香闹学》、《黛玉葬花》等。
1916年第三次来沪,连唱45天,1918年后,移居上海,这是他戏剧艺术炉火纯青的顶峰时代,多次在天蟾舞台演出。
综合了青衣、花旦、刀马旦的表演方式,创造了醇厚流丽的唱腔,形成独具一格的梅派。
1915年,梅兰芳大量排演新剧目,在京剧唱腔、念白、舞蹈、音乐、服装上均进行了独树一帜的艺术创新,被称为梅派大师。
艺名由来
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出生于京剧世家,祖父梅巧玲是清末著名旦角演员,伯父梅雨田是京剧胡琴演奏家。
父明瑞,字竹芬,小生改花旦,母为杨隆寿之长女长玉。
他8岁学艺,师从名小生朱素云的哥哥朱小霞,11岁登台,他刻苦钻研不断实践,继承并发展了京剧传统艺术,形成风格独具的“梅派”,成为四大名旦之首。
他的表演艺术很早就蜚声海内外,但他到16岁才起了“梅兰芳”这个艺名。
梅兰芳为中国“四大名旦”之一!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秋天,喜连成班主叶春善带领他的科班在吉林演出。
一天早晨,叶春善偕筹资组建喜连成的开明绅士牛子厚到吉林北山散步。
他俩边爬山,边闲谈,忽然发现有一人在小树林里练剑,但见他体态轻盈,动作敏捷,那剑被他舞得寒光闪闪,风声嗖嗖,把自己围在水泼不进的弧光圈里,牛子厚简直看呆了。
他生平酷爱京剧,也观赏过不少武术高手的表演,但像今天见到这样的绝伦剑技,还是不多,他情不自禁地连连拍手叫好。
那舞剑人听到有人喝彩,连忙把剑收住,两颊绯红,用手帕揩拭额头沁出的细密汗珠、恭敬地向牛子厚躬身施礼:“牛老板,喜群献丑了。
” 牛子厚这时近前定睛细看,只见面前这个年轻人仪表堂堂,气度潇洒,举止端庄,真是一个挑大梁的料子,便问道:“你可曾有艺名?”叶春善接答道:“我给他起了个艺名叫…喜群‟。
”牛子厚沉吟良久说:“这孩子相貌举止不俗,久后必成大器,给他更名…梅兰芳‟如何?”叶春善师徒二人欣然同意。
从此,就用了“梅兰芳”这一享誉国内外的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