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对全球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看法
- 格式:doc
- 大小:16.00 KB
- 文档页数:2
浅析量化宽松政策及其影响一、量化宽松政策的概念及其起源二、量化宽松政策的实施方式三、量化宽松政策的目的和影响四、量化宽松政策的评价及其潜在问题五、量化宽松政策与其他经济政策的比较随着国际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变化,各国政府和央行采取了不同的经济政策来应对经济发展中的各种挑战和问题。
其中,量化宽松政策作为一种新型的货币政策工具被广泛应用。
本文将对量化宽松政策的概念、实施方式、目的及影响、评价和潜在问题以及与其他经济政策的比较进行分析。
一、量化宽松政策的概念及其起源量化宽松政策,简称QE,是指央行通过购买国债等金融资产无限量放水,以提高市场上的流动性,增加信贷供应,促进经济增长的一种货币政策。
它最早是由美联储在金融危机后推出的一种货币政策方式。
在新兴经济体的货币政策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二、量化宽松政策的实施方式在实施量化宽松政策时,央行一般会采用购买国债等金融资产的方式来注入市场流动性。
这些购买的金融资产可以是政府债券、公司债券或者股票等。
央行通过放水,从而引导银行增加贷款供应,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经济增长。
三、量化宽松政策的目的和影响量化宽松政策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增加市场上的流动性,以提高信贷供应,从而促进经济增长。
在经济困难时期,它可以缓解短期经济压力。
同时,在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下滑时,也可以通过购买股票和房地产等金融资产,提高市场的信心,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
量化宽松政策对经济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它可以促进货币供应和资本市场的活跃,减轻压力下的经济疲软,同时加强国内和国际市场对经济复苏的预期。
四、量化宽松政策的评价及其潜在问题量化宽松政策虽然可以缓解短期经济压力和促进经济增长,但其潜在问题也不能忽视。
首先,长期采用量化宽松政策会导致货币扭曲,进而影响货币发行机构的职能。
其次,大量印发货币会导致物价上涨,激发通货膨胀风险。
长期通货膨胀势必会影响到经济的稳定,降低民众的购买力。
五、量化宽松政策与其他经济政策的比较与其他经济政策相比,量化宽松政策优势在于它可以通过大量印发货币,直接刺激经济增长。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带来的影响与应对建议略述[摘要]随着金融危机影响的蔓延,全球经济出现衰退迹象,美国为缓解国内经济压力,借助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来稳定经济,美国的一系列货币政策必然给我国经济带来巨大影响,本文对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中国的经济影响进行分析,有针对性的提出了相应措施。
[关键词]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影响;应对建议经融危机的出现使全球经济都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各国为稳定经济不断加大财政支出,期望以此来刺激国内经济。
货币政策也开始出现变动,为更好的应对危机,央行不断降息,直到短期利率接近于零。
在无计可施的情况下,一些国家不得不采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来缓解国内经济压力。
一、什么是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所谓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在实行零利率或近似零利率政策后,为增加基础货币供给,购买国债等中长期债券,以此向市场注入大量流动性资金的干预方式,目的是为了最大程度的鼓励开销和借贷,也可以直接理解为增印钞票。
量化是指增加货币的发行量,而宽松即减少银行的资金压力。
央行收购有价证券的同时,新发行的货币便投入到了私有银行体系中。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一般涉及的金额较大且周期较长,一般不会轻易采用,一旦采用便会对全球经济产生影响。
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美国在实行多次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后,必然会对我国经济造成巨大的影响,比如商品价格上涨,通货膨胀,外汇储备风险加大等一系列问题。
(一)带动中国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美元在持续抛售的前提下,必然会导致大宗商品价格上涨。
CRB指数可以直接反映大宗商品市场价格的波动,该数据可以成为判断通胀的重要依据。
从2010年起,美国黄金期货价格最高上涨率为3.4%,相当于1400美元,原油价格涨幅接近3%,金属和粮食产品也呈现出明显的涨幅。
2011年粮食和金属原料市场价格依然呈上涨趋势,石油市场在美元贬值和国际游资的压力下,价格已几连涨,更创下历史新高。
全球经济在逐渐复苏会经历一个长期的过程,石油、金属等价格必然会根据美国的经济情况出现变化,进而影响国内大宗商品价格。
客观看待美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摘要: 11月4日,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宣布推出第二轮定量宽松货币政策。
受此影响,美元指数一路下滑,非美货币纷纷上扬,新兴市场股市和大宗商品价格应声上涨。
客观看待美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发源于美国、继而席卷全球...更多>> 摘要: 11月4日,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宣布推出第二轮定量宽松货币政策。
受此影响,美元指数一路下滑,非美货币纷纷上扬,新兴市场股市和大宗商品价格应声上涨。
客观看待美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发源于美国、继而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不仅已对各国的经济金融。
<<隐藏摘要: 11 月 4 日,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宣布推出第二轮定量宽松货币政策。
受此影响,美元指数一路下滑,非美货币纷纷上扬,新兴市场股市和大宗商品价格应声上涨。
客观看待美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发源于美国、继而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发源于美国、继而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不仅已对各国的经济金融领域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而且也在重塑着国际政治体系和国际关系构架。
来了巨大的冲击,而且也在重塑着国际政治体系和国际关系构架。
作为危机的始作俑者,美国无疑受到了沉重的打击,始作俑者,美国无疑受到了沉重的打击,而且至今依然没有从根本上摆脱危机的重创。
的重创。
2009 年 3 月 18 日,美联储决定将在今后 6 个月内购进最多 3000 亿美亿美元抵押贷款相关证券和元长期国债;元长期国债;同时进一步购入 7500 亿美元抵押贷款相关证券和 1000 亿美元房贷公司债券。
然而,并非终点,恰恰是个小开端,号凌晨,贷公司债券。
然而,QE1 并非终点,恰恰是个小开端,北京时间 11 月 4 号凌晨,美联储宣布推出第二轮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美联储宣布推出第二轮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决定到 2011 年 6 底前购买 6000 亿美元的美国长期国债,以进一步刺激美国经济复苏。
美联储同时还宣布,亿美元的美国长期国债,以进一步刺激美国经济复苏。
经济学热点讨论美国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一、量化宽松的概念量化宽松(QE:Quantitative Easing)是指中央银行在零利率或近似零利率时,通过购买国债等中长期债券,增加基础货币供给,向市场注入大量流动性资金的干预方式,以鼓励开支和借贷。
量化指扩大一定数量的货币发行,宽松即减少银行的资金压力。
在经济发展正常的情况下,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业务操作,一般通过购买市场的短期证券对利率进行微调;量化宽松调控目标即锁定为长期的低利率,各国中央银行持续向银行系统注入流动性,向市场投放大量货币。
二、美联储几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回顾2023年11月25日,美联储正式启动第一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宣布购买1000亿美元的房地美、房利美、联邦住宅贷款银行等政府支持企业所发行的债券以及5000亿美元由房地美、房利美、吉利美担保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
值得关注的是,美联储的目的仅仅在于“稳定”市场,而不是“刺激”经济。
第一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主要目的是通过向市场提供流动性支持,以达到提振市场信心、平复金融市场恐慌情绪的目的。
从实际效果来看,第一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之后,美国金融体系有所企稳,目标初步达到。
在此基础上,美国接连推出第二轮、第三轮、第四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
与第一轮有所不同的是,后续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日益体现了支持实体经济增长的意图,同时规模不断扩大。
从这二轮开始,美国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从原来的稳定金融体系变为通过压低长期利率刺激实体经济。
2023年10月30日,美国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货币政策会议宣布,将在2023年10月末停止资产购买计划,这意味着实施6年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行将结束。
三、为什么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没有使经济陷入流动性陷阱?流动性陷阱又称凯恩斯陷阱,指当利率水平极低时,人们对货币需求趋于无限大,货币当局即使增加货币供给也不能降低利率,从而不能增加投资的一种经济状态。
当利率极低时,有价证券的价格会达到很高,人们为了避免因有价证券价格跌落而遭受损失,几乎每个人都宁愿持有现金而不愿持有有价证券,这意味着货币需求会变得完全有弹性,人们对货币的需求量趋于无限大,表现为流动偏好曲线或货币需求曲线的右端会变成水平线。
全球量化宽松政策的现状与影响全球量化宽松政策是一种货币政策工具,旨在通过增加货币供应量、降低利率和购买国债等手段,促进经济增长和刺激通胀。
自2024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许多国家纷纷采取了量化宽松政策来遏制危机带来的经济衰退,并在此后继续实施该政策以维持经济的稳定。
目前全球范围内,一些主要经济体如美国、欧洲、日本、英国等仍在实施量化宽松政策。
下面将分别对各国量化宽松政策的现状和影响进行分析。
首先,美国是最早实施量化宽松政策的国家之一、自2024年金融危机以来,美联储购买国债和机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同时降低利率,以推动经济增长。
这一政策确实刺激了美国经济的复苏,并在其中一种程度上减轻了金融危机对经济的冲击。
然而,量化宽松政策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首先,这种政策导致货币供应过多,可能引发通货膨胀和资产价格泡沫。
其次,低利率给银行带来了压力,因为它们无法通过固定收益投资来获得足够的回报。
此外,货币贬值也可能导致国内生产成本上升,进而影响出口竞争力。
在欧洲,欧洲央行自2024年开始实施量化宽松政策以应对欧洲债务危机的余波。
该政策的效果相对较好,帮助了欧元区的经济复苏,并推动了通胀率的上升。
然而,欧洲央行仍在继续购买国债和其他资产,以维持经济稳定。
尽管如此,欧元区仍面临通货通胀压力不足的问题。
另一方面,日本是长期实施量化宽松政策的先锋。
自2024年以来,日本央行一直积极购买国债和其他金融资产,以刺激经济增长和增加通胀。
然而,日本的量化宽松政策并没有带来预期的成果,通胀率仍然低迷,经济增长放缓。
日本的经济问题很大程度上与其长期居高不下的债务和人口老龄化有关。
英国是另一个实施量化宽松政策的国家。
自2024年以来,英国央行一直持续购买国债和企业债券,以刺激经济增长。
尽管该政策起到了一定的缓解作用,但英国经济仍受到不确定性因素如脱欧带来的影响。
总的来说,全球范围内的量化宽松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经济增长和稳定,减轻了金融危机等外部冲击对经济的影响。
量化宽松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量化宽松政策是一种传统的货币政策,旨在通过政府购买国债等证券的方式增加银行准备金,从而提高银行的贷款能力和流动性,鼓励消费和投资,促进经济增长。
相比其他政策,该政策的执行方式相对较为灵活,同时也具有利用政策杠杆调整经济状况的能力。
本文旨在探讨量化宽松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对其效果进行评估。
一、量化宽松政策对消费的影响实施量化宽松政策会提供更多的资金用于消费,从而促进消费市场的发展。
此外,银行的贷款能力增强,个人贷款利率相对较低,会让更多的人拥有消费能力并且借贷更容易。
这对于一些日常消费较高的国家可能有非常显著的效应,如美国等发达国家。
然而,在其他经济体间实施量化宽松政策时需要谨慎。
一些发展中国家经济过于不稳定,经济增长受到恶劣的政治和环境因素的阻碍,这些国家的消费市场并不具有足够的吸引力。
这种情况下,实施量化宽松政策将会导致过度投资和生产,加剧通货膨胀并带来短期的经济波动。
二、量化宽松政策对企业的影响量化宽松政策对企业的影响主要分为两方面。
一方面,良好的货币环境会提高投资者的信心,激发企业家的创新和创业意愿,并加速公司扩张和增长。
另一方面,实施量化宽松政策可能导致资金流动性过度,企业竞争加剧,产生不必要的竞争。
这可能导致企业之间的竞争形式更为激烈和残酷,而这些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需要一定的时间。
三、量化宽松政策对亚洲经济体的影响亚洲一直是世界经济中最有生命力的地区之一。
在全球市场贸易体系中跨足全球投资领域。
然而,亚洲经济体屡遭金融危机打击,在实施量化宽松政策时需要更谨慎。
一些亚洲股票在短暂的回升后重新出现下跌,感受到了51%左右的负增长。
这些股票从量化宽松政策中受益。
尽管如此,亚洲市场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实施量化宽松政策仍然是加速经济增长的利器。
实施量化宽松政策的有效性可以被证明,因为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期间,日本和美国也实施了类似的政策,以应对经济下滑的风险。
四、总结无论实施量化宽松政策还是其他政策,实现经济增长都是每个国家的共同目标。
美联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我国的影响与对策1. 引言1.1 美联储量化宽松政策的简介美联储量化宽松政策是指美国联邦储备系统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增加货币供应并保持低利率。
这一政策旨在刺激经济增长、促进就业和抑制通货膨胀。
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美联储多次实施量化宽松政策,其中包括购买政府债券和抵押贷款证券,以提振经济活力。
美联储通过购买大量政府债券和其他资产来增加市场上的资金供应,从而降低利率,鼓励投资和消费。
这种政策对美国经济产生了积极影响,帮助经济复苏并降低失业率。
一些人担心这种政策可能引发通货膨胀或资产泡沫。
美联储量化宽松政策在短期内对经济有积极作用,但在长期可能带来一些风险。
在全球化的经济环境下,美联储的政策举措也会对其他国家的经济产生影响,包括中国。
为了维护经济稳定和可持续增长,需要密切关注美联储的政策调整,并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1.2 我国经济的现状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经济总量居世界前列。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产业升级步伐加快,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我国还面临着一些挑战,如经济增速放缓、产业结构转型压力加大、经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等问题。
特别是在全球经济环境不确定性增加的情况下,我国经济面临较大的外部风险和内部挑战。
我国金融市场发展迅速,金融机构不断壮大,金融服务体系逐渐完善。
金融市场也存在一些问题,如金融产品创新速度过快、金融风险管控不到位、金融监管体系不够完善等。
这些问题给我国经济稳定运行带来一定的不确定性。
我国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应对挑战,促进经济稳定增长和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
2. 正文2.1 美联储量化宽松政策对我国经济的影响首先,美联储量化宽松政策引发的国际资本流动会对我国经济产生直接影响。
由于美国货币政策的改变,投资者可能会将资金转移至高收益率国家,导致我国资本外流,加剧我国货币汇率压力。
其次,美国宽松政策造成的国际金融市场波动也将对我国经济造成波及。
东方企业文化·天下智慧 2011年1月221全球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及对策研究刘红超 王 路(山西财经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太原,030006)摘 要:金融危机已使全球经济陷入衰退,为应对危机各国央行不断降息。
随着短期利率接近于零,美、日、英等主要国家的央行转而求助于“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本文主要研究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多我过经济的影响及应对影响采取的对策。
关键词:量化宽松货币政策 影响 选择 中图分类号:F7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355(2011)01—0221—01 在沉重的金融危机形势下,全球均面临着通货紧缩的经济压力。
而各国都不同程度面临财政赤字和国债发行的困境,加上此前一系列传统救市工具的效果并不显著,全球主要经济体只好纷纷大幅降低利率以稳定金融系统、刺激经济。
随着短期利率接近于零,传统货币政策遭遇了流动性陷阱,“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已成为美英日等多国央行的选择。
一、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概念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以零利率和流动性陷阱为理论基础,于2001年3月在日本诞生,当时日本经济持续低迷,银行信贷急剧萎缩,面对长时间的通货紧缩,日本银行实施了首次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以谋求金融市场稳定。
目前,大多数学者将这一概念理解为非常规的货币政策,以量化宽松为特点,主要通过在二级市场上购买包括国债在内的中长期资产等措施向市场注入大量流动资金。
中国人民银行2009年第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定义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为“中央银行在实行零利率或近似零利率政策后,通过购买国债等中长期债券,增加墓础货币供给,向市场注入大量流动性的干预方式。
”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中国的影响在当前全球经济金融高度一体化的形势下,美英日等国采取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势必产生较大的外部性,并在各个层面引发共振。
日本过去实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历史告诉我们:发达国家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等于向全世界发行本币,最终是向发展中国家输出通货膨胀。
专家对全球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看法不一2012年12月21日 13:31 新华网评论(2人参与)新华网北京12月21日电(全球经济学家专访三)题:欧债危机风险与美国量化宽松之辨新华社记者谢鹏金旼旼蒋旭峰回顾2012年全球经济形势,展望2013年世界经济焦点。
近期全球主要投资银行和相关机构的高管和经济学家接受了新华社的书面专访。
在专访中,多数专家仍认为欧债问题是世界经济主要风险,而对于美国乃至全球主要发达经济体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则给出不同看法。
欧债危机风险何解?——标普全球首席经济学家保罗·希尔德世界经济未来面临的最主要风险可能还是来自欧元区。
虽然决策者努力暂时控制住危机,但他们也表示仍处在解决问题的早期。
如果决策者未能实现承诺,或者市场和经济力量压倒政治意愿和能力,则促使欧元区分裂的压力可能再度升级。
不过,未来两年全球经济再次发生类似2008至2009年那样大危机的可能性很低,因为金融危机前累积的经济和金融体系失衡已得到大幅纠正,资产负债表也进行了重大调整,金融系统监管者变得更加警惕。
——高盛首席欧洲经济学家裴修欧元区内宏观经济失衡明显,潜伏隐患。
纠正失衡的核心,在于欧元区周边国重拾相对德国的竞争力。
在欧洲货币联盟内,名义汇率已不再是实现上述再平衡的有效机制。
因此需进行“内部贬值”,即实施通货紧缩措施来压低国内劳动力成本。
不过,单靠“内部贬值”意味着对工资和成本作出大调整。
对于较小和较脆弱的周边国(希腊和葡萄牙),甚至是较大和较富的西班牙和法国等成员国,在政治上和经济上都困难重重。
因此必须同时推进结构调整。
这方面的改革有一些共同要点,即将资源从面向国内的行业转移至出口导向型行业;同时提高市场灵活性,以减少与上述结构调整相关的成本。
但具体措施需因国家而异,更重要的是要有深入改革的魄力。
目前看,这方面的进展各国参差不齐。
——美国哈佛大学经济系讲座教授阿尔贝托·阿莱西纳明年欧洲仍将是热点,尤其是西班牙、意大利、葡萄牙和希腊这些国家。
山东财经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效果、问题与对策学院金融学院专业金融学班级学号姓名指导教师山东财经大学教务处制二O一五年三月山东财经大学学士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
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年月日山东财经大学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本人完全了解山东财经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士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
指导教师签名:论文作者签名:年月日年月日山东财经大学学士学位论文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效果、问题与对策摘要结合主要经济体中央银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实践,本文阐述了“定量宽松”和“信贷宽松”政策的异同点,分析了政策所呈现的特点、政策工具的差异。
认为在肯定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所取得成效的同时,也应当充分认识并高度关注其所面临的政策措施防卫性特征、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受到严重威胁等问题。
需要进一步增强货币政策透明度,合理引导社会公众预期;加强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加强对金融衍生产品所创造的广义流动性的管理。
关键词:量化宽松货币政策; 定量宽松;信贷宽松; 非常规货币政策工具The problem,effect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he quantitative easingmonetary policyABSTRACTCombined with the practice of the major economies of the Central Bank of quantitative easing monetary policy,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quantitative easing" and "credit easing" of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and analyze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policy characteristics and policy tools. Confirming the success of monetary policy of quantitative easing , at the same time fully understanding and highly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problem in the face of policy measures defensiv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independent character of central bank is under serious threat.To further enhance the transparency of monetary policy and guide public expectations reasonable; To strengthen coordination of monetary policy and fiscal policy; strengthen the management The generalized liquidity created by financial derivative products .Keywords: quantitative easing monetary policy; quantitative easing; credit easing; non conventional monetary policy tools目录一、政策的两种形态:“定量宽松”与“信贷宽松” (1)(一)日本中央银行的“定量宽松”货币政策 (1)(二)美联储的“信贷宽松”货币政策 (2)(三)两类货币政策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2)1.“单一规则”与“相机抉择” (2)2.分别关注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的资产方与负债方 (2)3.政策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存在差异 (2)4.与社会公众的信息交流问题 (2)二、政策的实施及其效果 (3)(一)政策实施阶段及其特点 (3)(二)政策工具的差异 (4)1.所收购资产种类的差异 (4)2.所收购资产期限结构的差异 (4)3.收购资产的资金来源 (4)4.向市场释放流动性的数量 (4)(三)政策实施的效果 (4)三、政策实施所面临的问题 (5)(一)治理金融危机的措施缺乏系统性,呈现防卫性特点 (5)(二)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受到严重威胁 (5)(三)可能引发金融机构和中央银行的道德风险 (5)(四)增大了整体流动性的不确定性 (5)四、评价与启示 (6)(一)总体上,对政策的实施效果应予以肯定 (6)(二)增强货币政策透明度,合理引导社会公众预期 (6)(三)加强对金融衍生产品所创造的广义流动性的管理 (7)(四)加强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 (7)山东财经大学学士学位论文为有效应对金融危机以及促进经济复苏,自2008年以来,主要经济体央行基本同时将基准利率快速降低至历史低点或接近于零后,实施了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
专家对全球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看法
回顾2012年全球经济形势,展望2013年世界经济焦点。
近期全球主要投资银行和相关机构的高管和经济学家接受了新华社的书面专访。
在专访中,多数专家仍认为欧债问题是世界经济主要风险,而对于美国乃至全球主要发达经济体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则给出不同看法。
欧债危机风险何解?
——标普全球首席经济学家保罗·希尔德
世界经济未来面临的最主要风险可能还是来自欧元区。
虽然决策者努力暂时控制住危机,但他们也表示仍处在解决问题的早期。
如果决策者未能实现承诺,或者市场和经济力量压倒政治意愿和能力,则促使欧元区分裂的压力可能再度升级。
不过,未来两年全球经济再次发生类似2008至2009年那样大危机的可能性很低,因为金融危机前累积的经济和金融体系失衡已得到大幅纠正,资产负债表也进行了重大调整,金融系统监管者变得更加警惕。
——高盛首席欧洲经济学家裴修
欧元区内宏观经济失衡明显,潜伏隐患。
纠正失衡的核心,在于欧元区周边国重拾相对德国的竞争力。
在欧洲货币联盟内,名义汇率已不再是实现上述再平衡的有效机制。
因此需进行“内部贬值”,即实施通货紧缩措施来压低国内劳动力成本。
不过,单靠“内部贬值”意味着对工资和成本作出大调整。
对于较小和较脆弱的周边国(希腊和葡萄牙),甚至是较大和较富的西班牙和法国等成员国,在政治上和经济上都困难重重。
因此必须同时推进结构调整。
这方面的改革有一些共同要点,即将资源从面向国内的行业转移至出口导向型行业;同时提高市场灵活性,以减少与上述结构调整相关的成本。
但具体措施需因国家而异,更重要的是要有深入改革的魄力。
目前看,这方面的进展各国参差不齐。
——美国哈佛大学经济系讲座教授阿尔贝托·阿莱西纳
明年欧洲仍将是热点,尤其是西班牙、意大利、葡萄牙和希腊这些国家。
希腊明年不会退出欧元区。
但围绕建立怎样的机制更有利于欧元区稳定发展的讨论仍将持续。
欧洲不同国家问题各异,同时欧洲整体层面的问题也需加以解决。
欧洲人应认识到,一个货币联盟如果没有更为严格的财政协议,或者某种形式的财政联盟、银行业联盟,是难以维持的。
欧洲遇到困境的国家主要分布在南欧,它们需要改善国内的财政状况,通过劳动力市场和商品市场的结构性改革,提高生产力。
量化宽松是最优政策选择?
——国际金融协会副总裁兼首席经济学家菲利普·萨特尔
自从金融危机发生以来,美联储、欧洲央行等全球主要发达国家央行采取多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提振经济,但要警惕“矫枉过正”。
全球流动性泛滥局面正刺激投资者的风险偏好,
使得一些大型跨国企业的融资变得极为容易,没有难度的融资局面容易导致企业忽视风险并作出糟糕投资决定。
目前为清理金融危机留下的烂摊子和应对通缩压力而释放的流动性可能造成下一波泡沫和危机。
下一轮危机将从何处发端难以判断,但是大宗商品、成长性好的公司股票、债券等领域都有可能累积资产泡沫。
——标普全球首席经济学家保罗·希尔德
量化宽松是否合适取决于各国具体情况。
就美国而言,量化宽松是美联储应当采取的适当政策。
美联储的政策目标之一是实现“物价稳定”,即维持消费者物价涨幅在2%左右,如果经济体面临的通胀趋缓或通缩势头异常强劲,利率很快会触及零附近,即政策利率的下限,这时需要启动量化宽松缓解金融状况,即通过购买长期政府债券等资产扩张资产负债表,创造超额准备金。
量化宽松对美国经济起到一些积极效果。
改变了私人部门持有的整体金融资产组合的构成,使其变得更具流动性,或期限更短、风险更低。
——美国哈佛大学经济系讲座教授阿尔贝托·阿莱西纳
危机谷底时期,量化宽松政策是有用的,但现在的问题不是货币政策所能解决的,需要通过财税改革、结构性改革来化解危机。
走出债务危机需要通过实行谨慎的“政策组合拳”,控制支出、实现较大幅度的经济增长,一些国家二三十年前制定的社会福利计划是不可持续的,为此需要作出调整,但这将是一个逐渐、长期的过程。
——花旗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沈明高
全球主要经济体决策者均面临短痛与长痛的选择,量化宽松很可能将短痛拖延为长痛,是当今格局下的一个次优选择,但非最优选择。
受全球经济放慢和诸多不确定性因素影响,投资者风险偏好较弱,避险情绪助推债市。
2012年债市优于股市的表现将在明年逐步消失,两者均会随泛滥的流动性起伏。
美元将会受美联储量化宽松影响而走软。
——摩根大通首席中国经济学家朱海斌
从短期内看,量化宽松措施在降低金融市场风险方面发挥了作用,但刺激经济增长的效应却在递减,并且从中长期看会产生多种副作用,包括对新兴市场产生的热钱流入等外溢效应;会产生道德风险,导致金融业改革动力下降;此外,长期低息环境可能导致金融业更偏好高风险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