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蓝天的别样情缘——专访著名飞机设计专家、“飞豹”总设计师陈一坚院士
- 格式:pdf
- 大小:1.61 MB
- 文档页数:6
杨 绛:独守斗室延续生命的精彩2013年7月17日,在北京三里河那栋住了几十年的老楼里,杨绛先生一如往年般平静地度过了102岁的生日。
不喜欢喧嚣和热闹,不愿接受生日礼物,但正是在这一天,杨绛先生带给世人无尽的感动。
在清华大学举行的本科生毕业典礼上,校长陈吉宁说:“今天刚好也是清华老学长杨绛先生102岁生日,杨先生与清华同岁,走过了百年沧桑,历尽人生坎坷,却始终保持着高贵、优雅、生动的品质,把她的温馨、温暖和安静传递给我们。
” 90高龄那年,很少外出的杨绛先生换上蓝色的棉布短袖衫,已近花白的头发梳得一丝不乱,步履蹒跚地回到母校清华,只为了却他们仨的一桩心愿:捐助一个奖学金。
这个奖学金,先生强调,不以先生和家人的名字冠名,就叫好读书奖学金。
点评: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管士光不久前刚刚看望过杨先生,据他透露,杨绛先生早已将著作权交由清华大学托管。
每年都会有著作权的一些版税、出书稿酬的钱捐到学校来。
到目前,好读书奖学金本金累计已经达到1300多万元。
在清华校内是非常有影响力的一个奖学金,很多同学都以获得好读书奖学金为荣。
这十多年获得好读书奖学金的学生人数已经超过400名。
如今,先生独自把喧嚣关在屋外,时常戴着眼镜,穿着爱女钱媛生前的绣花鞋子,躬身提笔,用小楷一行行抄写钱钟书先生的《槐聚诗存》,在字句间亲近着钱老的思想与诗情,安享如水的平静。
而多少年来,他们仨那个位于北京三里河的斗室还是简单的水泥地板,从不曾包装的阳台任由阳光自由闯入。
能活百岁的老人不多,人生阅历丰富的百岁老人更是稀少,这位世纪老人独守斗室的时光,延续着生命的精彩,令人心生崇敬。
陈一坚:十年铸剑 “中国飞豹”一飞冲天 “飞豹”战斗机是我国目前载弹能力最强、航程最远、作战半径最大的国产歼击轰炸机。
它的总设计师陈一坚和研究团队经过十年铸剑,将我国第一架歼击轰炸机送上了蓝天。
从小怀有一个造出自己的飞机不再受人欺负的强国梦,大学毕业后,梦想起飞,他参与中国第一架自行设计的歼教1飞机的研制,开始了职业生涯的真正起步。
542021.4自1961年成立以来,从第一代一飞院航空人白手起家,到代代一飞院航空人薪火相传、接续奋斗,一飞院员工在忠诚奉献、逐梦蓝天中,从测绘仿制走向自主研制,从自主创新走向协同创新,先后成功研制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多个型号:我国第一架支线客机——运七飞机、第一架空中预警机——空警一号、第一架歼击轰炸机——“中国飞豹”、第一架轻型公务机——小鹰500飞机、第一架大型预警指挥机——空警2000、第一架大型运输机——运20飞机。
今天的一飞院是我国目前唯一集歼击轰炸机、轰炸机、民用飞机、运输机和特种飞机设计研究于一体的国家级大中型军民用飞机设计研究院,是航空工业及陕西省首家获得国家认证的“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国家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一飞院的主文/白俊丽↑运20552021.4要任务是飞机的总体设计、整机主要性能试验、主要分系统功能验证性试验和系统集成。
中国航空向蓝天挺进得有多高,就与报国强国的梦想贴得有多近。
一飞院流行着这样一句话:“被祖国需要是一种幸福,是最大的荣誉。
” 荣誉的力量,伴随着一飞院成长壮大;荣誉的力量,在任何时候,都强劲而有力。
英雄出飞豹 铁肩见初心1988年12月14日,这一天的阎良天气晴朗,空气清新。
在试飞中心机场塔台周围,专程从北京赶来的海军首长及有关方面负责人,千余名群众被紧张和兴奋包围着,他们期待着一个历史性的时刻——轰7首飞。
15时许,试飞英雄黄炳新驾驶着轰7飞机腾空而起,直上苍穹,18分钟后,飞机沿轨迹下滑,安全着陆。
型号总师陈一坚院士这样形容这18分钟,度秒如年,是的,这漫长而又短暂的18分钟,宣告了中国第一架超音速歼击轰炸机的诞生,也将一个能够自行设计、独立完成复杂机种的填补国家空白的设计研究所永远地载入了中国航空工业发展的史册。
“不可理解,无法想象”,一位美国评论员在刊物上这样慨叹轰7研制。
后来,人们赋予了轰7一个响亮的名字——“飞豹”。
飞豹的研制成功标志着中国航空工业实现了从测绘仿制到自主研制的历史性跨越。
2006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胡铃心资料图片:胡铃心参加第八届挑战杯科技竞赛时获特等奖资料图片:2005年10月23日,胡铃心受到了温总理的亲切接见。
6日,“2006中国大学生年度十大人物”新鲜出炉。
活动由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团中央学校部、人民日报教科文部指导,人民网和大学生杂志社联合举办。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生、“小发明家”胡铃心获此殊荣,成为江苏唯一。
究竟是什么原因使这名大学生获得这一殊荣?记者电话采访了还在北京的胡铃心及他的恩师昂海松教授。
1982年12月,胡铃心出生在福建省福州市一普通家庭,从小他就有个航天梦。
儿时,胡铃心每当听到头顶上有飞机飞过的声音,就会立刻从屋里冲出去,遥望着天空一看就是很久,然后对妈妈说:“妈妈,长大后我要发明超光速飞机,超过外国的。
”这个在家长们眼里有点“怪”的男孩,小脑袋瓜里却一直充满着奇思妙想。
三岁那年,胡铃心爬到家里贮水槽里玩起水来。
突然对奶奶说:“我要发明一种抽水机,把河里的水抽到家里,我们家就会一直有水啦!”听得奶奶目瞪口呆。
此时“发明”的概念已在胡铃心的心中萌生。
到了四岁时,胡铃心便开始“行动”了。
那年,爸爸抱着胡铃心坐公交车,当时外边下着大雨,雨水打进车窗内,淋湿了许多座位,爸爸只能吃力地站着。
没想到,这一幕竟触动了小铃心内心那根敏锐的神经。
一回到家,他就跑到书桌前,抓起一只笔便画了一幅推雨器,他要把雨挡在窗外。
四岁的孩子用图画表达自己原始的设计思想,这同样令爸爸吃了一惊。
接下来,胡铃心的小发明“一发不可收拾”。
他的“盲人电话”、“真空保鲜桌”等发明一一出炉。
2000年,当同学们正在积极准备高考时,胡铃心却完成了他上万字的《卓越非凡的超级客机》创新方案。
这个作品不仅获得了福建省科技创造一等奖,还引起著名科学家、“ 飞豹”飞机总设计师陈一坚院士对他的设计由衷地赞扬,并把亲自签名的“飞豹”航模送给他。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是胡铃心心仪已久的学校,2001年在填写高考志愿时他毫不犹豫选择该校。
吴光辉:让梦想一飞冲天作者:杨萍杨关来源:《军工文化》2018年第11期曾经在1999年新中国50华诞的阅兵盛典上,有一款外形独特的战斗机吸引了国人的注意,那就是中国自行研制的国产优秀战斗轰炸机—一“飞豹”飞机。
当时,6架“飞豹”飞机整齐飞过天安门上空,圆满完成了国庆阅兵任务,深深地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2018年11月13日,航空工业一飞院成立57周年。
“飞豹”飞机的参研者、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C919大飞机总设计师吴光辉院士接受了我们的专访。
在机遇中“浮”上来忆及那段岁月,他觉得自己很幸运,“我去的单位非常好,有项目,有任务,这样年轻人就有学习和成长的机会。
”那时正赶上“飞豹”飞机项目几落几起,研制面临着技术封锁、资料短缺、经验不足等困难。
凭着为国家争气、为民族争气的拼搏精神,研制团队一路创新突破,终获成功。
吴光辉说,“飞豹”飞机被视为“立所之翼”,方案论证时定下“20年不落后”的设计目标。
为研制先进的精品歼击轰炸机,设计团队精心设计,不断攻关,增加试验,不轻信任何一个没有充足证据的数据,不放过任何一个细小的问题,不断提高研制质量。
前辈们在“飞豹”飞机设计中丰富的实战经验和发明创造让我受益匪浅,有些课堂上看似深奥的问题在一次次的技术钻研和思想碰撞中逐渐变得清晰明朗起来,这种实战的工程环境对我的成长很有帮助。
“飞豹”战斗轰炸机当时填补了中国对海打击力量的空白,意义重大。
在“飞豹”飞机的研制过程中,603所气动力攻关项目,涉及到算性能、算超稳等关键技术。
由于缺少人手,整机的运算、燃油、弹药的消耗所造成飞机重心的变化等一系列数据,都只能由吴光辉来负责计算。
那时的手动计算机,靠打孔纸带计算,数据计算起来非常繁琐复杂;凭着对事业的追求,吴光辉经历种种磨炼,测算出了飞机的15种典型状态,完成了整机关于重量部分的计算,很快被应用于项目中,终于完成了任务。
当时所里条件确实艰难,但恰恰有更多的机会去承担更重要的任务。
飞豹之父陈一坚阅读答案1982年,陈一坚被任命为国产歼击轰炸机的总设计师。
当时陈一坚就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命运从此和这架不知何时才能问世的歼击轰炸机紧紧捆绑在一起。
其实,他的命运早就和歼轰机联系在了一起。
抗日战争爆发后,陈一坚随家人从福州来到南平。
日军小飞机经常对这个进入东南内陆的必经之地进行轰炸。
“日本飞机非常猖狂,飞得很低,飞行员的样子看得一清二楚。
”这是陈一坚对飞机的第一印象,却如同梦魇。
年幼的他与大人们一起躲在防空洞里。
一位母亲带着襁褓中的婴儿,大家害怕孩子哭声会被日本飞行员听到,就让孩子吃奶来捂住他的嘴巴,结果就把孩子活活闷死了。
那个惨景至今仍像电影一样在他脑海里重放,也第一次让他感到“无还手之力”的切肤之痛。
“泪如倾,气填膺”,在“飞豹”通过定型审查后,陈一坚将这种情感用一阕《江城子》道尽。
“晚昏犹萌顽童志,报华夏,慰我祖”,童年深埋的情感种子终于萌发成了报国的大志。
报考厦门大学时,陈一坚认准了要学航空、造飞机,并且下定决心:不录取我,就换个大学再去考,直到被航空系录取!1981年,国家财政紧缩,军费大幅削减,“飞豹”由重点型号降为“量力而行”项目。
项目基本处于“下马”状态,陈一坚急了。
男儿泪,不轻弹,他还是流下了眼泪,“我们理解国家当时的难处,但这个飞机是空军海军都迫切需要的!”陈一坚说,没有歼击轰炸机,海军作战时就没有了空中“保护伞”,“海军部队告诉我,如果人家跑到南沙跟我们较劲儿的话,我们就够不着了,如果出现敌方飞机,我们的军舰只能被动挨打。
”陈一坚听了心里很不是滋味。
没有研制费,但是工资和办公费,纸、笔钱总还是有的,“飞豹”研制团队就这样继续方案调整、打样设计,根治原方案中的重大缺陷,坚持了约一年时间,“飞豹”设计图已经一摞摞摆在案上。
“上级说‘量力而行’,我们在后面加了四个字‘有所作为’!”陈一坚说。
1988年,“飞豹”迎来了首次呼啸长空的机会。
此后,“飞豹”又经历了长达10年的试飞,每一次惊心动魄的试飞都让它成长得更茁壮。
飞豹之父:欧洲开出21亿天价社区公告:手机搜索xinjunshi ,立即关注环球新军事官方微信,了解最全最新的全球军事资讯,邀请好友更有机会赢取iphone5,点击查看活动详情……7月11日,西安阎良,中航工业第一飞机设计研究院一间会议室里。
眼前这位老人精神矍铄,喜欢看名著、读小说、听交响乐,多年的科研经历告诉他,“科技与艺术是相通的”;83岁高龄仍坚持每天学习两三个小时,他深知“科学技术不进则退”;他还每天看书、看杂志、做剪报,“《中国科学报》是每天必看的报纸”;虽已功成身退,他依然为中国航空事业的发展奔波忙碌,数十年如一日,“敢想敢干,创新就是工作的组成部分”。
点击图片进入下—页“飞豹”战斗轰炸机他,就是中国第一架歼击轰炸机“飞豹”飞机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陈一坚。
志愿写满航空陈一坚出生在一个充盈着书香和爱国之气的家庭。
其父陈昭奇坚信“教育救国、科教强国”,早年两次留学日本,学成回国后参加了当时的爱国学生运动。
“父亲完全是西方民主自由的教育方法,为你提供条件,让你自由发展。
”陈一坚自小爱好广泛,父亲书架上的大堆历史名著成为他最大的乐趣。
抗日战争爆发,陈一坚随父亲教学的学校迁往福建省南平县,当时满天轰鸣的日军战机成为陈一坚对飞机的最初记忆,也成为他挥之不去的梦魇。
“当时的人比较愚昧,在日本飞机空袭时,生怕被敌机驾驶员听见地面声音,甚至将哭叫中的婴儿活活闷死。
那一幕太惨了!当时我就有一个疑问:为什么天上都是人家的飞机,我们的飞机哪里去了?”毫无还手之力的切肤之痛,一直深藏在陈一坚的心中。
1948年,陈一坚高中毕业,福州的几所大学刚刚恢复招生,他就报考了福建师大物理系并被录取。
不久,得知厦门大学航空系开始招生,陈一坚兴奋无比,当机立断报考,而且三个志愿都填上了“航空系”。
“你不录取我,我换个大学再去考,直至录取。
”陈一坚当时认准了要学航空、造飞机,“如果我们没有飞机,将来还会受别人的欺负”。
结果,陈一坚考上了。
幕后的故事作者:高鹏举来源:《航空世界》2015年第12期为了做好2015中国国际通用航空大会的航空公益科普工作,西安阎良国家航空产业基地管委会很早就和阎良弹头模型工作室一起展开了中国国际通用航空大会的航空科普区的策划和展示工作。
通航大会是国际性专业航空展,观众的级别和素养都很高,为了更加完整地宣传航空文化,科普航空知识,经过和阎良弹头模型工作室的商议,展区内容定义为“2015中国国际通用航空大会航空航天摄影展、航空航天绘画展、静态模型大师赛”三大方向,2展1赛,与之相辅助的还有飞行模拟互动体验,航空科普主题宣讲等,包含内容应该是较为全面的。
通用航空大会主要展示真正的通用航空器和相关设备,它们都是民用航空器,虽然都比模型展品“大得多”,但它们在真实航空领域里一般都属于尺寸比较袖珍的“小飞机”,而科普区所有展品则是以“缩小”的方式展示了那些在真实世界里大多是军用飞机或者是体形硕大的“大飞机”,我们这个展区让军机和民机相辅相成,既对通航大会的展示内容做了有力补充,展品的“大和小”的对比也充分表明航空科普区就是作为通航大会的组成部分之一,是航空科普、文化宣传的重要阵地。
如果一切顺利,这将是首次在中国的国际性航展上开设静态比例外观模型比赛,不论对于中国的航展界还是中国的模型领域,皆是有着重要意义的一次历史性活动,大家感到能参与这个历史性的时刻也是非常的荣耀,要积极利用本次活动机会向公众宣传航空文化、科普航空知识、根植航空精神。
邀请航空巨匠弹头模型工作室的每一位成员首先抓紧时间制作不同国家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航空器静态比例外观模型。
同时还在各大模型论坛和QQ群里发帖邀请国内模型高手和特邀评委参加比赛,越是优秀的作品才越能更加凸显我国静态比例外观模型的发展程度。
同时全力邀请国内航空界的大师级人物作为颁奖嘉宾,这些公认的中国航空巨匠如果能够出席无疑将使整个活动的规格大为提升。
大家都觉得邀请中国航空业界的巨匠是个很难办的事,虽然阎良是中国的航空城,这里是全中国的航空专家集中的地方之一,这里的专家都在航空迷心中有着崇高的地位,但是这些专家威望很高,工作很忙,经常出差,能不能见到这些大师?人家能不能接受我们邀请?我们谁都不敢确定,而且就是接受邀请了,也有可能临时还有别的事情确实无法前来的可能。
王昂:“飞豹”的非凡意义作者:王昂高丽萍来源:《军工文化》2018年第11期在刚刚落幕的第十二届珠海航展上,歼-20、歼-10B、运-20等众多中国飞机争奇斗艳,尽显中国飞机制造业自主创新取得的喜人成就和中国战机的威武雄姿,令世界瞩目,像我这样的“老航空”也感慨万千。
此情此景,使我想到了“飞豹”,想到了“飞豹”飞机的研制成功所具有的特殊重要的意义。
“一花引来万花开”,可以说,是“飞豹”飞机的研制成功,开辟了中国自主研制飞机的新跨越。
“飞豹”飞机既是歼击机,又是轰炸机。
它的成功研制,意味着我们国家自此走上自主研制飞机的新道路。
这型飞机自身拥有多种优势,它是中国自主创新研制的超音速歼击轰炸机,其性能特点是航程长,作战时达到1700多公里;载弹量大,既可以发射导弹,又可以扔炸弹;而且它还是超音速的。
从一型军事装备来讲,一型航空装备往往为一个军种服务,海军对海作战有一些特殊的要求。
但是“飞豹”飞机既能以满足海军海上作战需求为主,又能够同时满足空军超低空攻防、打击地面目标的需要。
这种设计要求是很难达到的。
没有自主研制的作战适用飞机是悲催的。
1974年,个别国家对我国挑衅,企图霸占我国的西沙群岛。
西沙海战时期,我国海军派出舰艇前去作战,打伤了敌方四艘舰艇。
当时海军提出,如果有空中支援力量的话,那就是另外一个结果了。
但遗感的是,当时我们没有适用的飞机,无法提供空中支援力量。
海军装备建设迫切需要有一型能够在海上作战的飞机,“飞豹”生逢其时,恰到好处地满足了这种需求。
不经风雨,怎见彩虹?“飞豹”飞机艰苦卓绝的研制历程非常充分地诠释了这句话。
首先,歼击轰炸机是一个跨机种的崭新概念,设计是全新的,没有任何现成的经验可以参考,而且,没有原准机,即飞机设计时的参考机型。
俗话说,照猫画虎。
原准机就是画“虎”时参照的那个“猫”。
可这一次我们研制“飞豹”时,就没有“猫”可以作为参考,完全靠自己探索前行,难度是非常大的。
在“飞豹”飞机研制试飞的整个过程中,共出现了1976次故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