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网络虚拟财产的民事保护
- 格式:doc
- 大小:15.00 KB
- 文档页数:3
论虚拟财产的民法保护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和互联网经济的发展,虚拟财产的存在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
虚拟财产指的是非物质财产,如电子货币、虚拟道具、虚拟房产等,它们不是物理实体,但却具有实际的价值和功能。
因此,如何对虚拟财产进行有效的民法保护,已经成为当今法律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虚拟财产的性质及法律地位虚拟财产的产生和存在是信息技术的产物,应该受到现代民法和经济领域的规范和保护。
虚拟财产的性质是数字化、网络化和虚拟化的,但它的价值和效用是实际的,它们是属于个人、企业、政府等主体的资产,也是一种财产权利的表现形式。
虚拟财产在法律上的地位应该与物质财产平等,其权利应得到认可和保护。
虚拟财产的产生是由民事法律行为引起的,因此在民法方面应该加强对虚拟财产的保护,建立健全虚拟财产流转和交易的规则,明确虚拟财产的归属和所有权,以维护公平和正义。
二、虚拟财产在民法上的保护(一)认定虚拟财产的法律属性在现代民法中,虚拟财产被认为是一种非物质财产,其资产价值和权利属性应该得到法律保护。
若虚拟财产已经超越了单纯的交际性质,其属于“物”而不属于“物”的属性也应该得到确认。
同时,虚拟财产的价值应该由市场价格所决定,这也能够更好地保障虚拟财产的产权。
(二)虚拟财产的承认形式虚拟财产的产生要依靠民事法律行为的认定,其承认形式也有法定、约定和推定等多种形式。
其中,最具指导性的是法定形式,即通过法律规定和确认,将虚拟财产属性和权利得到确认和保护。
同时,在虚拟财产交易中,通过一些合法的交易渠道和工具也能够对虚拟财产的权利得到保障。
(三)虚拟财产的归属和所有权虚拟财产的产权归属也是保护虚拟财产的重要环节。
应该建立虚拟产权统一的法律规则,包括确认虚拟财产的所有权,确定虚拟财产转移的交易模式和登记制度等。
相关的民事法律行为也应该依据现实情况进行规定和识别,从而保障虚拟财产的产权。
三、虚拟财产保护案例1.2017年,一名玩家使用游戏内虚拟货币向另一位玩家购买了一个虚拟房子,但后来被游戏开发商永久封号,导致其无法再次使用该账号。
网络虚拟财产的法律属性及权利保护一、网络虚拟财产的概念和特征虚拟性:网络虚拟财产并非现实世界中的实物,而是通过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生成的数字化产品。
这些虚拟财产在现实世界中没有实体形态,只存在于网络空间中。
非物质性:网络虚拟财产不是以物质形式存在的,而是以信息的形式存在。
这使得网络虚拟财产的获取、传输和使用更加便捷高效。
可复制性:网络虚拟财产可以通过复制、传播等技术手段迅速扩散,从而实现价值的快速传递和增值。
一款热门游戏的虚拟道具可以在短时间内被大量玩家购买和使用,从而带动游戏经济的发展。
稀缺性:由于网络虚拟财产的生产成本较低,且不受地域限制,导致其供应量往往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这使得网络虚拟财产具有一定的稀缺性,从而影响其价值。
交易性:网络虚拟财产可以通过在线交易平台进行买卖交易,与其他现实世界的有形商品一样具有交换价值。
这种交易性使得网络虚拟财产成为了一种独立的经济形态。
法律保护:随着网络虚拟财产的普及和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开始关注其法律属性和权利保护问题。
许多国家已经制定了相关法律法规,对网络虚拟财产进行保护和管理,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等。
1. 网络虚拟财产的定义及分类虚拟货币:如比特币、以太坊等,是由网络平台发行和管理的数字货币,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流通性。
游戏装备:包括游戏中的角色、道具、装备等,这些虚拟物品通常需要玩家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才能获得,具有一定的稀缺性和价值。
虚拟服务:如虚拟现实体验、在线教育、虚拟社交等,这些服务通过网络平台提供给用户,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和消费需求。
其他虚拟商品和服务:如虚拟艺术品、虚拟土地、虚拟股票等,这些商品和服务同样是基于网络环境产生的具有一定价值的产物。
2. 网络虚拟财产的特征和表现形式可复制性:网络虚拟财产可以被无限次地复制、传播和分享,这使得其具有很高的可复制性。
稀缺性:网络虚拟财产的产生需要消耗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资源,因此其数量有限,具有一定的稀缺性。
P-流水-网络虚拟财产法律保护制度研究浅析我国网络虚拟财产法律保护制度完善文/蓝希龙 江西理工大学法学院摘要:网络虚拟财产发展兴起,鉴于其巨大经济价值,业界与之产生的矛盾纠纷与日俱增,对于从法律上给予保护的愿望较为迫切。
我国关于网络虚拟财产相关法律条文较为原则,未做深入阐述和解释,相关保护规则不完善,由此引起业界对网络虚拟财产在界定、属性、性质、侵权保护等方面的讨论。
本文旨在通过对网络虚拟财产在法律保护方面的分析,提出相应的法律保护对策建议。
关键词:网络虚拟财产;法律保护;对策建议1. 网络虚拟财产概述1.1 网络虚拟财产概念目前,网络虚拟财产概念有广义说与狭义说之分。
广义说认为,网络虚拟财产是指人们在网络空间所拥有的、具有支配地位的、具有经济财产价值的网络虚拟物,如电子邮箱、网络账号等。
狭义说认为,网络虚拟财产单纯是指在网络游戏中产生的诸如游戏账号、游戏货币等具有交易价值、财产属性的财物[1]。
以上两种观点都有其合理性,但也有不足,如狭义说过于狭隘,仅限于网络游戏空间,而网络空间的范围并不局限于此,其外延范围还很广。
而广义说,虽说把握住了网络虚拟财产的网络性,但在内涵定义上还不够精准,没有对信息空间和虚拟网络本身是否属于网络虚拟财产作出回应。
笔者认为,网络虚拟财产是依赖并基于网络空间产生的、具有传统财产特性的即具有一定经济价值的,可由特定人即网络用户按照一定的规制进行使用收益的各种网络数字信息,包括各种网络账号、虚拟物以及由运营商提供的各类网络服务的电子账号。
1.2 网络虚拟财产特点1.2.1 虚拟性网络虚拟财产与传统财产相比,最大的不同就是所处空间不同、产生的媒介不同等。
网络虚拟财产是伴随网络技术发展而产生的虚拟物,带有与生俱来的虚拟性,只能在网络空间、特定群体中才能发挥出其应有价值,离开网络空间将失去价值。
1.2.2 价值性网络虚拟财产是网络用户付出一定的时间、精力或资金,才能在网络空间获得的相应虚拟物,能让网络用户在此过程中,在物质需求上获得满足,或者在精神心理上获得安慰,在一定程度上能满足人的一般需求,具备一定的使用价值。
网络游戏虚拟财产的法律保护制度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游戏已经成为人们日常娱乐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而网络游戏中的虚拟财产,包括游戏币、装备、道具、市场卡等,也逐渐成为了一种可以购买和交易的真实财富。
由此,对于这些虚拟财产应该如何保护,成为了一个热门的问题。
本文将从法律角度出发,探讨网络游戏虚拟财产的法律保护制度。
一、虚拟财产的性质虚拟财产指的是网络游戏中的游戏币、装备、道具、市场卡等虚拟物品。
这些虚拟物品是由游戏开发商通过游戏规则设定而生成的,其价值本质上是由游戏规则所赋予的。
虚拟财产的生成、管理和交易完全在游戏平台内完成,与现实世界中的货币并没有太大关系。
因此,虚拟财产本质上是一种权利或一种使用权,而不是一种物权或财产权。
二、虚拟财产的法律地位虚拟财产的法律地位是一个争议较大的问题。
目前,国内法律没有对虚拟财产的性质与法律地位进行确切的规定,甚至在相关法律法规中都没有提及虚拟财产的名称。
然而,虚拟财产的实质就是一种虚拟商品和服务,其交易和使用也与现实财产有异曲同工之妙。
因此,虚拟财产的交易和使用具有一定的合法性,应得到一定的法律保护。
1.民事法律保护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二条规定,权利人有权签订法律规定的合同。
因此,玩家在游戏平台上所获得的虚拟财产,都应当视为将要签订的一种合同。
如果游戏平台缺乏监管,虚拟财产的产权争端可能会引发更多的法律纠纷。
因此,游戏平台应当明确规定虚拟财产产权制度和交易规则。
同时,游戏平台运营商应当加强监管,依据《合同法》、《侵权责任法》等相关法律规定,对游戏平台内的合同、侵权纠纷等问题予以维护和解决。
虚拟财产的产权纠纷可能会升级为刑事犯罪,如盗窃、诈骗等。
对于虚拟财产的诈骗犯罪,可以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以虚构或者隐瞒事实,骗取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财物的行为构成诈骗罪。
对于盗窃虚拟财产,可以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三条,盗窃行为构成刑事犯罪。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毕业论文题目:浅析网络虚拟财产的法律保护专业法学年级14秋学号 1学生姓名指导教师论文完成日期2016年10月26日南京广播电视大学毕业设计(论文,作业)课题审批表浅析网络虚拟财产的法律保护(南京电大溧水教学点法学专业【内容摘要】网络虚拟财产作为一种新生事物,是社会经济和文化产业大发展的产物,所带来的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和个人精神效益不容忽视。
在当前社会文化盈利的条件下,对此新兴产业的发展应进行合理引导,加快对其立法保护。
然而在网络平台上,因网络虚拟财产所具有的虚拟性、价值性、交易性,尤其是网络虚拟财产等新兴事物的陌生性,以及法律本身的滞后性,使得网络虚拟财产的法律保护问题难以得到很好解决。
随着网络安全逐渐成为大家关注的热点。
因此,对网络虚拟财产进行综合立法保护迫在眉睫,且十分必要。
由于国内外各个国家对于网络虚拟财产制度各有不同。
为此关于国内网络虚拟财产的法律保护可做以下立法建议:在司法解释中将网络虚拟财产纳入民法、刑法保护范围;实行网络实名制;明确规定游戏运营商的义务与责任;完善监督管理体制等等。
【关键词】网络虚拟财产立法目录一、网络虚拟财产概述--------------------------------------1 (一)网络虚拟财产的概念----------------------------------1 (二)网络虚拟财产的特点----------------------------------11、网络虚拟财产的虚拟性-----------------------------------22、网络虚拟财产的价值性-----------------------------------23、网络虚拟财产的交易性-----------------------------------24、网络虚拟财产的局限性-----------------------------------2二、网络虚拟财产的性质-----------------------------------2(一)关于网络虚拟财产的相关观点--------------------------2(二)关于网络虚拟财产的法律属性--------------------------31、虚拟财产能否成为物权的客体?---------------------------42、虚拟财产能否成为知识产权的客体?-----------------------43、虚拟财产能否成为债权的客体?-------------------------4(三)关于网络虚拟财产的归属------------------------------5三、对我国网络虚拟财产法律规制的立法建议------------------5(一)网络虚拟财产保护现状--------------------------------6(二)网络虚拟财产立法的现实难题--------------------------6(三)关国家和地区关于虚拟财产的法律保护和规制------------7(四)网络虚拟财产的立法建议-----------------------------8四、结语--------------------------------------------------10参考文献-------------------------------------------------11随着互联网技术迅速发展和普及,各种各样的虚拟道具、虚拟宠物以及虚拟货币等网络虚拟财产带给人们的已经不仅仅只是个人精神上的享受,更是能够转化为现实财富的一种手段,越来越深刻的影响着很多人的生活。
网络虚拟财产的民法保护在当今数字化时代,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普及,网络虚拟财产的概念也逐渐引起人们的注意。
网络虚拟财产是指存在于网络世界中的一种虚拟财产,包括各种游戏币、点券、装备、道具等。
由于网络虚拟财产的特性,其产生的法律问题也与传统财产有所不同。
因此,在保护网络虚拟财产方面,对于民法的保护需要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讨。
一、网络虚拟财产的产生和形成网络虚拟财产的产生,是由于网络技术的进步和游戏产业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的。
网络虚拟财产不同于传统的实物财产,它不占据实际物体,而是在网络空间中存储的一种数字信息,具备可交易性和增值性。
在网络游戏中,玩家可以通过完成任务、打怪升级等游戏行为,获取虚拟财产。
此外,还有一些玩家通过充值等手段,进行虚拟货币购买,取得更多的虚拟财产。
在网络虚拟财产中,虚拟货币是最为重要的一种。
虚拟货币的本质是数字货币,其价值来源于玩家对其需求和赋予的价值。
一些网络游戏还允许玩家将虚拟货币换取真实货币,从而形成了一种新的经济形态。
二、网络虚拟财产的民法属性网络虚拟财产虽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有形物件,但其也具有一定的民法属性。
首先,虚拟财产具有价值。
虚拟财产作为一种数字信息存储和交易的形式,其在游戏中具有一定的价值。
玩家可以通过虚拟财产进行交易、购买游戏装备等。
其次,虚拟财产具有可支配权。
在游戏中,玩家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支配虚拟财产,包括使用、出售或者赠与他人等。
再次,虚拟财产也具有财产权保护的需要。
在虚拟财产中存在着种种风险,例如账号被盗、游戏官方禁止任何虚拟财产交易等情况。
因此,需要对网络虚拟财产进行法律保护,保证其所有权和交易权益的合法性。
三、网络虚拟财产的民事权益保护网络虚拟财产的民事权益保护既包括了虚拟财产的所有权和交易权益的保护,也包括了虚拟财产的使用权的保护。
下面对这些权益进行具体阐述:1.网络虚拟财产的所有权保护网络虚拟财产的所有权是指对虚拟财产的占有和支配权。
相比于传统财产,网络虚拟财产的所有权存在着更多的争议和纠纷。
网络虚拟财产的民法保护探讨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人们在互联网上进行的交易也越来越多。
网络虚拟财产作为互联网时代所特有的一种财产形式,其地位和重要性也逐渐被人们所认识。
然而,由于其特殊性和属于新型财产的范畴,关于网络虚拟财产的法律保护和民法保护在实践中仍存在不少问题。
本文围绕网络虚拟财产的民法保护进行探讨,以期为进一步完善网络虚拟财产的法律保护提供参考。
一、网络虚拟财产的定义及特点网络虚拟财产是指在互联网上产生的具有一定价值并可作为一种交易媒介的虚拟财产,其具体表现形式包括但不限于虚拟货币、虚拟物品、虚拟服务等。
虚拟货币是指一种以币种为载体的虚拟财产,它可以用来支付虚拟物品及虚拟服务的价值;虚拟物品是指一种无形的商品或货物,如游戏中获得的装备、角色等;虚拟服务则是指通过互联网提供给用户的一种服务。
网络虚拟财产的产生和流通主要通过网络游戏、虚拟社区及在线购物等交易方式进行。
网络虚拟财产与传统实物财产的最大区别在于前者是虚拟的而非实体的。
除此之外,网络虚拟财产还有以下特点:1.易化交易。
网络虚拟财产一般是通过电子交易方式进行的,极大地降低了交易成本。
2.虚拟性。
网络虚拟财产不存在实物形态,是一种纯粹的虚拟财产。
其主要价值在于其使用价值和交易价值。
3.高度自主性。
网络虚拟财产主要由用户自己创造和获取,既面向所有人又受所有人控制。
用户可以在游戏中通过努力获取虚拟物品并出售给其他用户,也可以自己制作某款游戏并销售。
4.高度可替代性。
网络虚拟财产可以像实物一样在市场上进行买卖,其价值可以由几乎任何人判断。
二、虚拟财产的民法保护现状虚拟财产的产生和流通主要通过网络交易进行,虽然虚拟财产并没有在法律上得到统一的定义,但在实践中已经形成了较为明确的概念与域内理解。
然而,在网络虚拟财产的民法保护上,现有法律对其保护仍有不足之处。
1.《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在网络虚拟财产的民法保护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是最直接的途径之一。
浅析网络虚拟财产的法律保护摘要: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网络虚拟财产进入到我们的生活。
但由于法律的滞后性,我国对网络虚拟财产的保护一直比较欠缺。
直到《民法典》中出现了关于网络虚拟财产的相关规定标志着法律开始注重对网络虚拟财产的保护。
对于网络虚拟财产的性质,学界一直各说纷纭,但物权说更为适合,将网络虚拟财产纳入物权的范畴,符合保护虚拟财产的社会需要。
由于我国法律对网络虚拟财产保护不购完善,本文将在阐述网络虚拟财产的物权属性基础上,分析在司法实践中对虚拟财产保护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
关键词:网络虚拟财产;物权;问题;保护一、网络虚拟财产的概念网络虚拟财产也被称为虚拟财产,是一种能为人所支配的具有价值的权利,是财产在网络虚拟空间的表现形式。
网络虚拟财产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网络虚拟财产指的是包括电子邮件、网络账号等能为人所拥有和支配的具有财产价值的网络虚拟物。
能够为人所拥有和支配并且具有一定价值的网络虚拟物和其他财产性权利都可以看作广义上的虚拟财产。
狭义的网络虚拟财产一般指指网络游戏中存在的财物,包括游戏账号的等级,游戏货币、游戏人物、技能等。
[2]二、网络虚拟财产的特征(一)虚拟性网络虚拟财产是网络高速发展的产物,网络具有虚拟性,这也决定了由其产生的网络虚拟财产的虚拟性。
网络虚拟财产本质上就是存在于网络中的数字代码,是网络服务供应商根据需要而编写的程序,其不具有现实的形态。
网络虚拟财产的虚拟性决定了其具有一定的依附性,其不是广泛存在于网络世界之中,而是在特定的环境下,依据网络服务供应商的规则而存在的。
(二)价值性首先,网络虚拟财产的价值体现在其具有交易价值。
网络用户在获取这些网络虚拟财产时往往需要付出金钱或者劳动,由此,网络虚拟财产在特定的环境下就被赋予了一定的价格,网络用户可以通过一定的平台进行交易。
也就是说网络虚拟财产具有交易价值。
其次,网络虚拟财产的价值体现在拥有网络虚拟财产的用户可以在精神上得到满足,而且网络虚拟财产在特定的环境下可以满足生产生活的需要。
网络虚拟财产的民法保护探讨网络虚拟财产的民法保护探讨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在网络空间中进行虚拟财产的交易与投资。
虚拟财产相对于实物财产具有易存储、易转移、易分割等特点,具有广泛的使用价值。
而虚拟财产的价值来源于其所代表的服务、权益等。
虚拟财产的交易模式多样,有些经营者还针对虚拟财产开展投机活动,如虚拟币等。
但是虚拟财产交易平台经营者为了牟取暴利,有时候会故意炒作、造假、隐瞒信息,从而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引发争议不断。
因此国家应该明确虚拟财产的法律地位,提供相应的法律保护措施。
虚拟财产属于个人财产范畴,受到民法保护。
从法律的角度来看,虚拟财产凭借其存在的实体或数字化、印刷或其他方式的表现形式,具有财产的特征。
虚拟财产应不受到法律的不予保护,应该同实物财产一样受到保护。
虚拟财产的交易风险较实物财产大,也意味着虚拟财产的民事法律保护需要更加严格和精细,以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在当前的法律框架下,虚拟财产的保护主要采取的是契约自由原则。
虚拟财产交易双方可以自由协商交易内容、价格、交货和付款方式等条件。
虚拟财产交易涉及到的一些关键信息和事项,发布者和交易人要真实、准确地提供,交易信息必须真实、全面、准确。
交易人在交易时应当仔细阅读交易内容,理解风险,根据实际情况做出自己的决策。
如果交易人在交易时发现了虚拟财产交易平台发布的涉及价格、质量、性能、规格、说明书等内容有虚假情况的,可以以欺诈、违反广告法等为由要求平台退还货款、赔偿损失。
如果虚拟财产交易平台故意愚弄消费者,不提供真实信息导致消费者经济损失,消费者可以依据国家有关法律诉讼取得赔偿。
除了契约自由原则之外,虚拟财产交易付款和货币转移也面临着一些法律问题。
随着虚拟支付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使用虚拟货币进行在线支付。
然而,虚拟货币尚未被认为是法定货币,其流通性、资金性、存储性以及交易规则与传统货币有差异,缺乏充足的法律保护。
因此,加强虚拟货币的规范管理,建立有效的虚拟货币与法定货币的兑换平台,促进社会对虚拟货币的合法认同,将是保障消费者权益的重要手段。
浅析网络虚拟财产的民事保护
作者:金益萌
来源:《法制博览》2018年第05期
摘要:本文主要从网络虚拟财产的属性以及纠纷案件中举证责任方面切入,分析主要问题并且提出相关的建议,以期为虚拟财产的现行保护机制提供积极的建议。
关键词:网络虚拟财产;现存问题;完善建议
中图分类号:D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379-(2018)14-0234-01
作者简介:金益萌(1994-),女,汉族,辽宁瓦房店人,沈阳工业大学,民商法学研究生。
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对于我们来说已经成为了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作为网络的衍生物,网络虚拟财产纠纷案件数量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
网络虚拟财产民事保护机制不健全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难题,相关的立法也存在很大的漏洞。
一、网络虚拟财产民事保护现存问题
(一)网络虚拟财产立法不明
《民法总则》中第127条作为新增条款明确地将网络虚拟财产列入民法的保护范围。
但是这一条的规定仅仅是一项宣示性条款。
即虽然将网络虚拟财产纳入保护,但对其法律身份问题却进行了回避。
在《民法总则》专家建议稿中第108条明确建议:“网络虚拟财产视为物,受法律保护”。
但是最后正式颁布《民法总则》的条文却没有完整地保留这一条,即对于网络虚拟财产积极地予以法律方面的保护,但是避免了对其进行准确的定位。
目前,除了上面提到的《民法总则》之外,在我国的其他法律体系中只有《侵权责任法》第36条做出了相关的规定。
但是仅仅上述的规定完全无法满足现实生活中网络虚拟财产侵权案件的需要。
所以在网络虚拟财产民事保护方面,我国法律发展还不健全,甚至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还属于空白。
(二)网络虚拟财产侵权形式复杂导致举证责任不明
总结愈加频繁的网络虚拟财产侵权案件,其中主要有以下侵权形式:
第一,网络运营商方面的侵权。
网络运营商作为相关的软件和游戏的开发者和运营者,在没有提前告知网络用户情况下,直接私自关闭游戏服务器或者将相关软件下架,造成网络用户
在相关的软件或者游戏中的可支配性利益受损。
另外,网络运营商利用其自身开发和管理的优势,对其用户进行侵权的也不在少数。
第二,网络用户或者第三方利用网络软件、游戏的编程漏洞或者直接使用外挂甚至黑客技术破坏软件或者游戏中公平性,造成相关的网络运营商以及其他网络用户的经济性损失。
在网络虚拟财产侵权案件中,由于其网络虚拟性以及依附性,究竟谁是侵权方,什么为侵权行为均难以证明。
例如,网络运营商利用其自身开发和管理的优势,后台操作,对用户的虚拟财产造成损失,网络用户想维护自身的权利就需要证明运营商有侵权行为,即使可以适用“举证责任倒置原则”,网络运营商所提供的网络数据又如何证明其真实性和可靠性?所以关于网络虚拟财产纠纷案件的举证责任有待完善。
二、网络虚拟财产保护完善建议
(一)加强网络虚拟财产民事立法并将其纳入物权保护
首先,根据我国目前物权法定的原则。
物仅分为动产和不动产。
但如今社会发展快速,现有的很多新事物的出现,虽然不符合传统法律中物的有体性等特征,但却实实在在的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基于急需解决网络虚拟财产侵权问题频发的现状和物权法定,将传统意义上的物的范围扩大是不可避免的。
其次,为了实现2020年完成民法法典的编纂,接下来的各种民法典的分则的编纂工作也会不断地开展。
笔者认为这次的物权编的编纂工作可以成为将网络虚拟财产归入物权的一个契机。
例如,在物权编中明确网络虚拟财产的归属问题以及涉及到虚拟财产的公示问题。
(二)完善网络虚拟财产侵权证明责任分配制度
第一,网络运营商承担主要的证明责任。
如果网络运营商或者第三人利用自身的优势、非法手段等方式对网络用户进行侵权,基于网络虚拟财产对运营平台即网络的高度依附性,如果不是对互联网的相关技术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用户很难在网络数据中找到有利证据,导致用户在取证证明过程中处于明显的劣势地位。
所以为了实现诉讼地位的实质平等,笔者建议将主要证明责任转移给了作为被告的运营服务商。
首先,运营服务商应对是否因为自己的过错而造成了用户权益受损事实的发生承担证明责任。
若为第三人侵权,运营商除了证明自身并没有过错或者重大过失外,还应该主动提交相关的网络数据承担一部分的举证责任,帮助受害方维护其正当利益。
第二,用户承担初步证明责任。
既然网络虚拟财产以网络合同为基础,那么作为合同双方主体当然应该按照合同承担其应有的义务。
即当主要举证责任归于具有优势地位的网络运营商,网络用户也不能“坐享其成”。
在运营商侵权的情形下,用户首先需要证明的是与运营服务商之间存在合法有效的服务合同,并且自身没有重大过失。
三、结语
近年来,网络虚拟财产纠纷案件的频发,就意味着我国目前的法律制度已经不能满足现实发展现实需求。
虚拟财产的安全问题,也关系到网络空间未来的发展,所以尽快完善网络虚拟财产保护机制也是当务之急。
[ 参考文献 ]
[1]宋慧,孙学会.论网络游戏虚拟财产的民事保护[J].法制博览,2017(03):224.
[2]王水鹏.浅析网络虚拟财产的法律性质[J].商,2016(24):247.
[3]黄书勉.虚拟财产纠纷举证责任的分配[J].法制博览,2013(3).
[4]达亚冲,刘晓纯.网络虚拟财产侵权纠纷举证责任分配制度[J].天津法学,2017(0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