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作文三步法真神奇
- 格式:doc
- 大小:30.50 KB
- 文档页数:5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作文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句话是我们中国古代的一句名言,它告诉我们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首先要有好的工具。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想要做好一件事情,就必须选择适合的工具。
只有选择了合适的工具,才能更好地完成工作,提高工作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发现这句话的智慧。
比如,一位厨师在做菜时,如果没有锋利的刀具,那么就很难将食材切得整齐,影响了菜肴的美观和口感。
而如果有了锋利的刀具,那么就能轻松地将食材切得整齐,提高了工作效率,也增加了菜肴的美味。
又比如,一位画家在作画时,如果没有好的画笔和颜料,那么就很难画出精美的作品。
而如果有了好的画笔和颜料,那么就能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提高了作品的质量,也增加了艺术的价值。
这些例子告诉我们,选择好的工具对于工作的效果是至关重要的。
在工作中,我们也能深切地感受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道理。
比如,一位程序员在编写代码时,如果没有好的电脑和编程软件,那么就很难编写出高质量的代码。
而如果有了好的电脑和编程软件,那么就能更好地编写出高效率、高质量的代码,提高了工作效率,也增加了工作的成果。
又比如,一位医生在诊断疾病时,如果没有先进的医疗设备和诊断工具,那么就很难准确地诊断病情。
而如果有了先进的医疗设备和诊断工具,那么就能更准确地诊断病情,提高了治疗的效果,也增加了患者的信任。
这些例子告诉我们,选择好的工具对于工作的效果是至关重要的。
因此,我们要认识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重要性,不断地提高自己选择工具的能力。
首先,我们要了解自己的工作需要什么样的工具,只有理解了工作的需求,才能选择合适的工具。
其次,我们要不断地学习和了解新的工具,只有不断地更新自己的工具知识,才能选择更好的工具。
最后,我们要不断地提高自己使用工具的能力,只有不断地练习和使用工具,才能更好地发挥工具的作用。
总之,“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告诉我们,选择好的工具对于工作的效果是至关重要的。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气作文咱老话说得好:“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但今儿个我想说,有时候啊,“器”重要,“气”更重要!这“气”可不是啥气功的气,而是咱心里头
那股子精气神儿!
你瞧瞧,要是一个人整天蔫了吧唧,没点儿朝气,就算给他再好的工具,
他能把事儿干漂亮吗?我看难!就说学习这事儿吧,有的同学书本崭新,文具
齐全,可就是提不起学习的那股气,上课打瞌睡,作业胡乱写,这能学好才怪呢!反倒是那些心里有股子不服输的气的同学,哪怕条件艰苦点,也能靠着一
股冲劲,把成绩搞得顶呱呱。
再说说工作,有的人在单位里,总觉得自己是在给老板打工,能混一天是
一天,这种没士气的状态,能做出啥成绩?升职加薪估计也跟他没啥关系。
但
要是有那种充满干劲,一心想要做出一番事业的气,那情况可就大不一样啦。
主动找活儿干,积极解决问题,这样的人,不被重用都难!
还有创业的,创业多不容易啊!要是没有坚定的信念,没有那股子不怕失败、勇往直前的气,稍微遇到点困难,可能就打退堂鼓了。
但只要有那股气在,哪怕失败了一次又一次,也能咬着牙重新再来,说不定哪天就成功了呢!
这“气”啊,就像是汽车里的油,没油车能跑吗?不能!人没了这股气,
就像泄了气的皮球,软塌塌的,啥事儿也干不成。
所以啊,朋友们,咱们想要把事儿做好,先得把自己心里的那股气给提起来!让自己充满活力,充满斗志,这样,再难的事儿咱也不怕,再大的挑战咱也能迎头而上!加油吧,让咱们都利利这股气,把生活过得红红火火!。
高中优秀作文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2019.3
有一个划木工人,老板给了他一把利斧,他在开始的时候,砍了很多树,但不久后便越来越少,原因是斧子钝化了。
要想砍树多且快,就必须再把斧头磨利。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纵观古今中外,确实如此。
三国时期,诸葛亮为了让军队渡河,苦思冥想之后,最后制造出了“木牛流马”,这种新的运输工具,使他的军队顺利躲过敌人的攻击,为最后的胜利打下了基础。
德国人为了能在水下对敌人船只发动进攻,研制了潜水艇。
这种“利器”使德国的海军威力大增,让英、法等国武器研究人员,被迫改进自己的武器,将航空炸弹改成能在深水处爆炸的反潜武器。
现在,改良武器已经成为各国军事实力竞争的手段之一。
对我们学生来说,我们的“器”就是知识水平,而后以“器” 求发展。
有人曾经设想过“如果一个拥有几十万的高中生,给他两条路,一是直接走上经营之道,二是进入高等学府深造,再出来经商。
”算出来的结果是后者将比前者多几倍的财富,尽管前者比后者早经营几年。
以上的想法经过众多人的尝试,无一例外,可见“器”的重要性。
不仅创业者是如此,学生也是如此。
有的学生很勤奋,但得不到好的成绩,原因在于其学习的方法,没有正确的学习方法,再勤奋也很难学好。
譬如:一个学生为了使一门科目考好,而把所有时间都投在此门科目上,导致其他科目没有时间复习,到后来,尽管那一门考好了,但他的其他科目却一落千丈,到头来总分将会更低。
这就是错误的方法造成的后果,也是他自己的“不利之斧”所造成的。
因此,我们要想“善其事”必定要先“利其器”,只有把我们生活中的斧头磨利,才能披荆斩棘,顺利快捷地到达目的地。
标题:必先利其器工欲善其事一、利器是成功的前提在任何领域,无论是工程建设、农业种植、还是商业经营,利用合适的工具是取得成功的重要前提。
利器不仅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还可以提高工作质量。
在工程建设中,使用先进的机械设备可以大大提高施工效率,降低工程成本;而在农业种植中,使用精准的农业机械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改善农民的生活。
必先利其器才能工欲善其事。
二、工具与技能的相辅相成利器与工作技能是相辅相成的。
没有工作技能的利器,仍无法做好工作。
同样,没有合适的利器,再高超的技术也无法发挥作用。
一个拥有一流厨艺的大厨如果没有锋利的刀具和高效的厨具,也无法做出优质的菜肴;而拥有先进设备的工厂,却缺乏专业的操作人员,也无法取得良好的生产效果。
利器和工作技能需要相互配合,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适应时代发展,及时更新器材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新型的工具器材不断涌现。
要想工欲善其事,就必须及时更新自己的器材。
尤其是在信息化、数字化的时代,利用先进的数码设备,可以更方便、更高效地开展工作。
传统的手机已经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通讯需求,而智能手机的诞生,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
同样,在教育、医疗、科研等领域,及时更新器材也是必不可少的。
只有紧跟时代的步伐,及时更新自己的器材,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更好地工欲善其事。
四、追求品质,选用优质器材为了实现工欲善其事,追求卓越的品质也是很重要的。
要选用优质的器材。
一个音乐家如果使用低质量的乐器,就无法演奏出高质量的音乐作品;而一家企业如果购物低价的原材料,就无法生产出高品质的产品。
追求品质、选用优质器材是实现工欲善其事的关键。
五、总结在任何工作中,必先利其器是取得成功的关键前提。
利器与技能是相辅相成的,相互配合,方能取得良好的工作效果。
进步的科技需要及时更新器材,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追求品质、选用优质器材也是实现工欲善其事的重要保障。
只有做到这些,才能在工作中事半功倍,取得更好的成就。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_议论性随笔600字相关作文镰刀,斧子,菜刀;螺丝刀,锤子;剑,矛,盾……自从北京人学会制造工具以来,我们人类一直都在通过制造便利的器物来方便我们的日常生活。
可以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关羽通过青龙偃月刀战胜了无数敌人。
张飞的丈八蛇矛挑翻了多少敌人?孙悟空的如意金箍棒立下多少汗马功劳?鲁智深的水墨禅杖打退了多少敌人?他们使武器得以扬名万世,而好的武器也同样使他们战力大涨。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中国在上古时期便创造了许多工具,远古中国人养蚕缫丝织布造衣,创造出了中国后期的丝绸衣服;中国的瓷器花样繁多,制作精美,传播满天下。
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更是传入西方国家,并引起了他们的工业革命。
可以说,早期中华文明的繁荣史就是中国器物制造的繁荣史。
历史上每一次器物的革命,都带动了一部分产业的繁荣与发展,甚至是改变了整个人类的进程。
比如火的使用,比如开始尝试制造工具,以及近代改变整个世界的工业革命。
我们从任由欺负的野兽,逐渐变成原始人类,后来凭借器物的革新,发展壮大我们的农业畜牧业。
后来工业革命更是从衣食住行整个改变了我们的人类进程。
不得不说人类的发展史是一个不断见证奇迹的过程,而器物的使用对我们人类作出了决定性的作用。
如今我们正在制造国之重器,比如两弹一星建立起了我国坚实的国防体系,航空母舰在海上保卫着我们的海域,神舟飞船在宇宙中为我国探索宇宙打下坚实的基础,蛟龙号深入海底,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国之重器恰恰证明老器物对我们人民,和国家的重要性。
在未来,我们需要更多的工具来帮助我们创造更好的生活。
比如电子通信,人工智能,空间探索,现代农业,无人驾驶,基因技术。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让我们一起为未来加油。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作文在现代社会,工作效率和效果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而要想在工作中取得好的成绩,除了个人能力和经验外,利用好工具也是至关重要的。
正如古语所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意思是说,做好工作需要使用好工具。
这句话告诉我们,在工作中,选择合适的工具,能够提高工作效率,从而更好地完成工作。
在现代社会,各种各样的工具层出不穷,我们应该如何选择和使用这些工具呢?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自己的工作需求。
不同的工作需要不同的工具,因此在选择工具之前,我们需要对自己的工作需求有清晰的认识。
比如,如果我们是一名程序员,那么我们可能需要一台高性能的电脑和一套专业的开发工具;如果我们是一名设计师,那么我们可能需要一台性能强大的电脑和一套专业的设计软件。
只有了解自己的工作需求,我们才能更好地选择和使用工具。
其次,我们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工具。
在市场上,有各种各样的工具可供选择,我们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工具。
比如,对于程序员来说,选择一台配置高、性能好的电脑是非常重要的;对于设计师来说,选择一套功能强大、易于使用的设计软件也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选择适合自己的工具,我们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作用。
最后,我们需要善于使用工具。
选择了合适的工具之后,我们还需要善于使用这些工具。
比如,对于程序员来说,熟练掌握各种开发工具和技术是非常重要的;对于设计师来说,熟练使用设计软件和掌握各种设计技巧也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善于使用工具,我们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作用,提高工作效率。
总之,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在现代社会,选择和使用好工具对于提高工作效率和效果至关重要。
因此,我们需要了解自己的工作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工具,并善于使用这些工具。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工作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任何事情的成功都有一定的方法可以遵循,如何写好_语文作文亦需要我们掌握方法,正如古人所受的那句话:“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近日学习了毛继东的《作文三步法》,我觉得这里边介绍的方法真是神奇,让我一下子感到了写作文并不是一件难事了。
以前总为写作文而发愁的情况也得到了解决。
下面就是对这种方法的介绍;其内容上分三个阶段,程序上分三个步骤。
1. 内容三阶段第一阶段 : 感知能力训练调动各种感觉器官对事物的整体特征进行全方位的感受 , 被称为感知。
它包括 : 一、调动全部感觉器官感受事物;二、调动感觉器官对事物进行全方位感受;三、对事物进行换时换位换情感受。
感觉能力是感知能力发展的初级阶段。
它们之间的共同点是对事物的感受都是全方位的。
也都要协调各种感觉器官 , 但感觉常常停留在固定的时间和空间内 , 在同一种情绪或情感状态下完成,而感知则是在全方感受的基础上通过换时换位换情对事物进行感受。
这是一种更高形态的全方位、立体感受。
中学生认知水平的发展为感知创造了前提。
从小学到中学的过渡就是从感觉到感知的过渡。
当然这种过渡绝不可能自发完成 ,需要有效得法的训练。
我目睹过一代又一代中学生,由于缺乏这种训练而最终未能建立起感知能力,同时也使原本很薄弱的感觉能力逐渐丧失 , 致使作文能力最终没有形成 , 并演化成根深蒂固的作文障碍。
第二阶段 :多维思维训练在感知基础上对材料进行抽象意义上的思维加工,这一过程叫做多维思维。
与认知思维相比它增加了完成思维的前提:感知,同时也增加了思维的维度:抽象,这一思维能力的最住培养期是中学和大学时期,年龄大约在 15-25 岁之间。
多维思维常由以下几个环节构成。
(1)后分想简单地讲就是分想加抽象 ,把自然界或生活中一种或若干种现象从背景当中分离出来,分别对其进行抽象,然后用中间特征或矛盾或关系把它们联系在一起,这一思维过程叫后分想。
因其建立在分想的基础上,加入了抽象这样一种新的思维维度,最后完成概括,这一概括不再是分想阶段那种初级形态的简单概括,而是抽取出事情本质特性的一种高级形态的概括,较之分想有了质的跃进。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从前,有一个非常强壮的伐木工到一位木材商那里找工作,并得到了一份工作。
报酬相当不错,工作条件也很好。
因此,伐木工决心全力以赴好好干。
他的老板给了他一把斧子,跟他说明他在哪片林区伐树。
第一天,伐木工带回来18棵树。
「祝贺你。
」老板说,「就这样干下去!」
伐木工深受老板的话的鼓舞,第二天更努力了,但是他只带回了15棵树。
第三天他加倍地努力,但是只带回了10棵树。
日复一日,他带回的树越来越少。
「我一定是越来越没力气了。
」伐木工暗想。
他去向老板道歉,跟老板说他不明白到底是怎么了。
「你上次磨斧子是什么时候?」老板问。
「磨斧子?我没有时间磨斧子呀。
我一直在忙着伐树……」。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作文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在日常工作和学习中,我们经常会听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说法。
这句话告诉我们,在做任何事情之前,必须先有好的工具和条件。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完成工作,提高效率,取得更好的成绩。
首先,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工作中的意义是非常重要的。
比如,一个木匠如果没有好的工具,他就无法制作出高质量的家具。
同样,一个画家如果没有好的颜料和画笔,他就无法画出优秀的作品。
因此,拥有好的工具是成功的第一步。
只有利用好工具,我们才能更好地完成工作,提高效率,取得更好的成绩。
其次,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也适用于学习。
学习是一种工作,也需要好的工具和条件。
比如,一个学生如果没有好的书籍和资料,他就无法学习到更多的知识。
同样,一个研究者如果没有好的实验设备和条件,他就无法进行深入的研究。
因此,拥有好的工具和条件是学习的基础。
只有利用好工具和条件,我们才能更好地学习,获取更多的知识,取得更好的成绩。
最后,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也适用于生活。
生活中,我们也需要好的工具和条件来解决各种问题。
比如,一个厨师如果没有好的厨具和食材,他就无法做出美味的菜肴。
同样,一个家庭如果没有好的家电和家具,他就无法过上舒适的生活。
因此,拥有好的工具和条件是生活的基础。
只有利用好工具和条件,我们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提高生活质量,享受幸福生活。
总之,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是非常重要的。
无论是工作、学习还是生活,我们都需要好的工具和条件来支持我们。
只有利用好工具和条件,我们才能更好地完成工作,提高效率,取得更好的成绩。
因此,让我们珍惜和利用好我们手中的工具和条件,努力做好每一件事情,追求更好的生活。
利其器必先工欲利其事必先利其器作文“利其器必先工,欲利其事必先利其器”,这句话把先准备工具至关重要的重要性表达得淋漓尽致。
事物的发展和进步,总是离不开器具的发明和利用。
从古至今,人类就一直在发明和利用各种工具来解决问题,实现目标,改善生活。
比如,几千年前,人们发明了锄头,用来耕地收获庄稼,从而改善了生产工具,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增加了粮食产量。
几百年前,人们发明了机器,用来加工产品,改善了生产工具,提高了生产效率,提高了经济发展水平。
今天,人类发明的器具更加精妙,功能更加强大,可以解决许多难题,创造出许多有益于人类的新事物,比如计算机、汽车、宇宙飞船、飞机等等。
由此可见,任何想要取得成功的人,都应该先准备好必要的工具,这样,他们才能更有效地完成任务,达到目标。
所以,利其器必先工,欲利其事必先利其器,这句话确实具有深刻的意义。
只有先准备好必要的工具,才能更好地完成任务,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果。
任何事情的成功都有一定的方法可以遵循,如何写好_语文作文亦需要我们掌握方法,正如古人所受的那句话:“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近日学习了毛继东的《作文三步法》,我觉得这里边介绍的方法真是神奇,让我一下子感到了写作文并不是一件难事了。
以前总为写作文而发愁的情况也得到了解决。
下面就是对这种方法的介绍;其内容上分三个阶段,程序上分三个步骤。
1. 内容三阶段第一阶段 : 感知能力训练调动各种感觉器官对事物的整体特征进行全方位的感受 , 被称为感知。
它包括 : 一、调动全部感觉器官感受事物;二、调动感觉器官对事物进行全方位感受;三、对事物进行换时换位换情感受。
感觉能力是感知能力发展的初级阶段。
它们之间的共同点是对事物的感受都是全方位的。
也都要协调各种感觉器官 , 但感觉常常停留在固定的时间和空间内 , 在同一种情绪或情感状态下完成,而感知则是在全方感受的基础上通过换时换位换情对事物进行感受。
这是一种更高形态的全方位、立体感受。
中学生认知水平的发展为感知创造了前提。
从小学到中学的过渡就是从感觉到感知的过渡。
当然这种过渡绝不可能自发完成 ,需要有效得法的训练。
我目睹过一代又一代中学生,由于缺乏这种训练而最终未能建立起感知能力,同时也使原本很薄弱的感觉能力逐渐丧失 , 致使作文能力最终没有形成 , 并演化成根深蒂固的作文障碍。
第二阶段 :多维思维训练在感知基础上对材料进行抽象意义上的思维加工,这一过程叫做多维思维。
与认知思维相比它增加了完成思维的前提:感知,同时也增加了思维的维度:抽象,这一思维能力的最住培养期是中学和大学时期,年龄大约在 15-25 岁之间。
多维思维常由以下几个环节构成。
(1)后分想简单地讲就是分想加抽象 ,把自然界或生活中一种或若干种现象从背景当中分离出来,分别对其进行抽象,然后用中间特征或矛盾或关系把它们联系在一起,这一思维过程叫后分想。
因其建立在分想的基础上,加入了抽象这样一种新的思维维度,最后完成概括,这一概括不再是分想阶段那种初级形态的简单概括,而是抽取出事情本质特性的一种高级形态的概括,较之分想有了质的跃进。
据此,被定义为后分想。
通常它由三个重要的环节构成:①分离首先,设定你要表达的背景。
通常它比要表达的内容大一些,比方,你要写村庄里的一条河, 则可以整个村庄为背景;要写河里有一条鱼,可以河为背景;要写一个人,可以一群人为背景;要写一个人的童年,可以一个人的一生为背景。
接下来 , 从背景当中分离一种或若干种你认为有用的东西。
由于背景成份复杂,有时从一种背景中分离略嫌单调则可以从几种背景中进行分离。
从同一种背景当中进行分离叫同类分离从不同背景当中进行分离叫异类分离。
比方,要写骏马,可以以人类生活为背景把骏马从这一背景下分离出来:拉车耕地的骏马?征战疆场的骏马,赛马场上的骏马这叫同类分离。
在进行这一分离的同时,再把骏马从徐悲鸿的“八骏图”中分离出来后者就叫异类分离。
②抽象这是一个容易使人望而生畏的概念,其实作文当中的抽象再简单不过了 ,就是通过一件事物的具体形态抽取藏在其背后的属性或特征。
事物的内在属性,往往躲在其现象的背后,被大量表面化、形式化的东西所掩盖,而抽象则是要撇开这些具体的细节和掩盖物揭示其内在属性。
比方:葡萄有太的有小的有红的有紫的,有新疆产的,有内蒙产的,所有这些皆为表面现象,它的本质是“一种带水份可被人吃的果实”。
桔子,由皮、肉、核、络等构成,清热下火,呈扁圆形状,所有这些都是外在特征其本质是“一种带水份可被人吃的果实”。
这就是抽象。
最后将抽象出来的诸种属性联结起来产生一个概念:“水果”,这就是概括。
可见抽象是概括的基础,只有抽象过的事物,才有可能对其进行深层次的概括。
但是必须指出,文学抽象与科学抽象有着本质区别。
文学抽象始终伴随着人性化的主观情感,甚至可以撇开科学逻辑,只做情感抽象。
而科学抽象则要遵循严格的逻辑规律,得出的结论必须周严,要揭示的是本质属性而不仅仅停留在一般的内在属性。
一件事物的内在属性可以有若干个,而本质属性只有二个。
比如人,内在属性可以是“无羽毛的动物”、“会说话的动物”、“穿衣服的动物”、“善于学习,有创造性的动物”、“能不断地改变自己以适应环境的动物”等等。
可本质属性只有一个:“会思维会制造劳动工具的动物,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有时文学抽象可以转化为科学抽象,这种转化往往是出于作品的需要,比方作家在写杂文,议论文或评价性的作品时,需要借助这种转化。
大家常说鲁迅的杂文说理透彻,论证周严,入木三分。
他是一位作家,有时更象学者、哲人。
其实背后起作用的就是这种思维形式的转换。
文学实践证明,中外历史上超一流的文学大师都是集作家学者为一身的人。
探索这些人成功的心理学原委,就是二种思维形式的自我转换的顺利流畅。
③概括将抽象过的几种事物用中间特征联系起来就叫概括。
这种中间特征特指 :共同特点、矛盾、关系。
中间特征是将事物联系起来的理由,这种理由越充分,概括就越恰当,作文的结构就越合理。
世间万物都有联系,联系的方式不同。
站在作文的角度,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让我们首先来看第一类:共同特点。
即内在特点或外在特征的一致性。
古诗《江畔独步寻花》中有四句:黄四娘家花满锣,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以黄四娘家门前的小路为背景把二样东西从背景中分离出来:“娇莺”、“戏蝶”, 共同特征是:一个唱歌一个跳舞——都在搞“文艺活动”。
再看第二类:矛盾。
唐人孟郊的一首诗《登科后》: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日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以孟郊本人为背景,把两样东西分离出来,登科前的龌龊和登科后的得意构成一对矛盾,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故事”。
有“故事”就会曲折离奇,引人入胜。
“文似看山不喜平”, 矛盾可以使作文“不平”。
较为复杂的是第三类 : 关系。
一般是指因果关系、递进关系、所属关系、并列关系。
它是将材料联起来的逻辑纽带。
以因果关系为例:唐人王昌龄的诗《出塞》里有四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以戍守边塞为背景,把二样东西分离出来:“龙城飞将”和“胡马”,再用因果关系将其联系起来:“龙城飞将”在(因),“胡马”就不会度阴山 (果)。
应该说明,这里均以诗为例,完全是因为它短小、凝练,便于借助书面形式加以剖析。
放而大之,同样的道理在散文、小说、剧本中也是适用的。
(2)形象联想人类在某种文化中生活下去 ,在对待事物的看法、想法上会逐步固定化。
固定化一旦形成,当发生似乎是迄今所没有的新问题时,便不知所措,乃至为之而窒息。
能够突破这种蒙蔽的人,是那种有孩子般丰富联想力的人。
把二个形象、性状接近的东西联系起来的能力 ,就叫形象联想,这种能力越强,学生的想象力就越丰富。
这是一种初级想象,训练起来极其生动形象,比如把红色想象成“火”, 把白云想象成“棉花”, 把火车想象成“长蛇”, 把鲜花想象成“少女”, 把人流想象成“长河”……这种能力锻炼可增强作文的感染力 ,使语言生动、有趣富有文学色彩和诗意。
(3)再生联想通过丰富的联系 ,利用给定的一种或几种事物获得一种全新的事物,就是再生联想。
当代苏联心理学家哥洛万和斯塔林茨提议进行的实验表明,任何两个概念 (语词)都可以经过四、五个阶段或步骤建立起联想的联系。
举例来说:“木头”和“皮球”是两个离得很远的概念 , 只要通过四步中间联想 (每个联想都是很自然的)就可以从木头联想到皮球。
木头——树林 , 树林——田野 , 田野——足球场 , 足球场——皮球。
再如 ,“天空”和“茶”。
天空——土地 , 土地——水 , 水——喝 , 喝——茶。
这些词语是从词典中信手捻来的 , 用这样一对字词一共进行了几万次试验 , 为了从一个概念过渡到另一个概念 , 几乎每次都只要四个联想步骤就够了。
换句话说,通过四步就可由一个事物联想出另一个崭新的事物。
第三阶段 : 再生情感训练在多维思维和感知基础上 ,形成的具有社会和时代印记的情感叫再生情感。
进入青少年时期, 随着认知水平的发展,在原情感基础上,按照一定的社会规范和伦理标准,形成价值判断,并由此产生情感体验。
因为这种情感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后天“打磨”而成 , 所以被称为再生情感。
原情感真挚、直白,突出了纯度。
再生情感丰富、厚重 , 突出了“深度”。
原情感是自然生成,再生情感则是后天再造,原情感指向人和自然,再生情感则涵盖人、自然和社会。
中学生的再生情感应当由原情感自然演化而来,这种情感应显示特有的纯度和深度。
如果是外界强加或无限拨高, 那么情感发育就会畸变、扭曲,甚至表现为病态反应,在作文当中就会出现双重人格。
即作文人格和真实人格并存的现象。
假话作文和“故事作文”多发端于此。
再生情感训练包括爱自然、爱人类、爱社会等三方面的内容。
爱是人类情感当中的母情感 ,教会爱就教会了恨,懂得了喜欢、快乐、满意,同时也就懂得了痛苦、忿恨、不满。
有了对真理的追求,就有了对谬误的槟弃;有了对科学的向往,就有了对迷信的拒绝;有了对民主的热爱,就有了对专制的痛恨。
赞扬真善美就会抨击假恶丑。
热爱自然,就会仇视毁损。
所有诸如此类的情感和情绪都源于母情感:爱。
爱自然 :自然界的可爱有二:一是美丽,一是实用。
爱人类,人类的可爱有三:一是真,一是善,一是美。
爱社会:社会的可爱有二:一是文明,一是进步。
社会是由人组成的,人与自然密不可分,但爱人类、爱自然、爱社会并不是一回事,社会是人类进步的产物。
它所涵盖的内容有积极的、消极的、进步的、落后的、文明的、愚昧的。
训练学生热爱社会中的两种东西:文明和进步。
文明包括:物质、道德、宗教、哲学、文学艺术、民主、科学;进步包括:政治、文化、经济、生产。
2. 程序三步骤第一步 : 理论训练、从思维科学的角度把三种基本能力要素分解成若干项目 ,再以一定的逻辑方式将它们排序,然后以心理学的方法对学生进行训练。
这是一种抽象意义上的训练,这种训练的机理是:让学生明白规则 (包括感觉规则、思维规则、情感规则),继而在大脑当中强化规则。
理论训练所呈现给大家的首先是训练提纲,包括感知提纲,即感知能力训练提纲;多维思维提纲,即多维思维能力训练提纲;再生情感提纲,即再生情感训练提纲。
这些提纲是本书中惟一要求大家强行记忆的东西。
它好比初学行走时的拐杖,在你开始训练自己的感知能力,多维思维能力和再生情感时,可给你明确的线索和指导,在内容上也作了原则性的规定。
当你牢牢记住它,频繁地使用若干次后,就可以撇开它,驾轻就熟地进行感觉、思维、表现情感了。
此训练获得的是中学生能力体系中对提高作文能力至关重要的那部分。
第二步 : 操作训练把理论训练的成果应用于作文剖析就叫操作训练。
精选典型例文 , 按理论训练所给定的规则进行分步解剖,将学生的训练从抽象带到具体,将一般智力转化成作文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