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23课《梅兰芳蓄须》
- 格式:ppt
- 大小:7.63 MB
- 文档页数:39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23课《梅兰芳蓄须》图文讲解+练习知识点多音字:宁:nìng宁可níng息事宁人要:yāo要求yào要职词语解释:旦:戏曲角色行当,扮演妇女,有青衣、花旦、老旦、武旦等区别。
纠缠:①绕在一起。
②搅扰,找人的麻烦。
本文中是第二种解释。
深居简出:平日老在家里待着,很少出门。
虚度:白白地度过。
吟唱:吟咏歌唱。
知足:满足于已经得到的(指生活、愿望等)。
沦陷:(领土)被敌人占领;失陷。
困顿:(生计或境遇)艰难窘迫。
骚扰:使不安宁;扰乱。
明志:表明志向。
抗议:对某人、某团体、某国家的言论、行为、措施等表示强烈的反对。
不堪其扰:忍受不了对方的搅扰。
签订:订立条约或合同并签字。
优厚:(待遇等)好;丰厚。
斩钉截铁:形容说话办事坚决果断,毫不犹豫。
破绽:衣物的裂口.比喻说话做事时露出的漏洞。
妄想:不能实现的打算。
气节:坚持正义,在敌人或压力面前不屈服的品质。
反义词:坚持——放弃困顿——富足优厚——苛刻拒绝——接受普通——特殊胜利——失败高超——拙劣敬佩——鄙视斩钉截铁——拖泥带水近义词:闻名——出名躲避——躲藏知足——满足出马——出面困顿——困窘骚扰——纠缠优厚——优越敬佩——钦佩词语扩展:含近义词的四字词语:斩钉截铁翻山越岭调兵遣将良师益友通情达理甜言蜜语惊涛骇浪丰功伟绩深思熟虑奇形怪状惊天动地改朝换代摇头摆尾跋山涉水课文主题:本文写的是梅兰芳先生为了拒绝演出,蓄须明志的事,表现出他对日本侵略者的深恶痛绝和其崇高的民族气节。
课内问题:1、梅兰芳为什么要蓄须?答:1937年,日军占领上海,梅兰芳不愿给日本人演戏,为躲避纠缠,他先是藏身上海租界,然后去了香港。
1941年香港沦陷,日本人多次逼迫,梅兰芳难以抵抗来自侵略者随时随地的骚扰,拒绝的借口都用尽了,最后只能蓄须明志,表示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抗议,表明不给侵略者演戏的决。
2、梅兰芳经历了哪些危险和困难?答:(1)四处躲避日本人,想尽各种理由拒绝演出,甚至蓄须明志。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23课梅兰芳蓄须(教案)教学内容《梅兰芳蓄须》选自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23课,讲述了我国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先生在日本侵华战争时期,为了拒绝为日本人演出,坚决蓄须,展现了梅兰芳先生坚定的民族气节和崇高的艺术风范。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了解梅兰芳先生的生平事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梅兰芳先生的民族气节和艺术风范。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通过阅读、讨论、合作等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提升文学鉴赏水平。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学习梅兰芳先生的崇高民族气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难点1. 理解梅兰芳先生蓄须背后的深层含义,感受其坚定的民族气节。
2. 分析课文中所运用的表现手法,如对比、象征等,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1. 课文《梅兰芳蓄须》2. 相关图片、视频资料3. 课堂讨论稿4. 黑板、粉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梅兰芳先生的京剧选段,引导学生初步感受京剧艺术魅力,激发学生对本课的兴趣。
2. 自主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思考梅兰芳先生蓄须的原因。
3.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分析梅兰芳先生蓄须的意义。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讨论中的疑问,进行讲解,分析课文中所运用的表现手法。
5. 情感教育:通过讲述梅兰芳先生的其他事迹,引导学生学习梅兰芳先生的崇高民族气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课所学内容,强调梅兰芳先生的民族气节和艺术风范。
板书设计1. 课题:《梅兰芳蓄须》2. 课文结构:背景、事件、意义3. 重点词汇:民族气节、艺术风范4. 表现手法:对比、象征作业设计1. 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梅兰芳先生的文章,不少于300字。
2. 搜集其他有关梅兰芳先生的事迹,进行分享交流。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学习《梅兰芳蓄须》,使学生了解了梅兰芳先生的生平事迹,感受到了梅兰芳先生的民族气节和艺术风范。
《梅兰芳蓄须》的课文梅兰芳(1894-1961)是我国现代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通过50余年的舞台生活中,发展和提高了京剧旦角的演唱和表演艺术,形成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艺术流派。
梅兰芳先生也是一位典型的爱国者,抗日战争期间,他蓄须明志,体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
《梅兰芳蓄须》是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23课的课文。
下边整理分享这篇课文原文、分段及主题。
梅兰芳蓄须李大同梅兰芳先生是闻名世界的京剧表演艺术家。
他在舞台上唱旦角,为了演出的需要,总是把胡须剃得干干净净的。
但他的一生中,有几年却是留着胡须的。
1937年,日军占领上海,梅兰芳被迫藏身租界,以躲避日本人的纠缠。
1938年底,有人邀请他去香港演戏。
演出结束后,梅兰芳在香港住了下来,深居简出,不再登台。
对于一个视舞台为生活、视艺术为生命的人来说,不能演出,不能创作,无异于虚度生命。
到了深夜,梅兰芳关紧门窗,拉上特制的厚窗帘,才能在寓所悄悄地细声吟唱,这对他来说已经很知足了。
一个艺术大师就用这种方式坚持着对艺术的追求,因为他想象日本侵略者会被打败,相信自己终有一天会重返舞台。
1941年12月香港沦陷。
日本驻港司令官亲自出马,多次逼迫梅兰芳演戏。
梅兰芳可以忍受生活的困顿,直面战争的危险,但他难以抵抗来自侵略者随时随地的骚扰。
拒绝的借口都用尽了,梅兰芳最后只能蓄须明志,表示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抗议,表明不给侵略者演戏的决心。
后来,梅兰芳不堪其扰,只好又回到了上海。
长期不演戏,没有了经济来源,又要养家,梅兰芳准备卖掉北京的房子。
听说梅兰芳要卖房子,很多戏园子老板找上门来说:“梅先生,您何必卖房子,只要您把胡子一剃,一登台,还愁没钱花?”有的甚至说,只要签订演出合同,就预支二十两黄金给梅兰芳。
但是,无论戏园子老板开出的条件多么优厚,梅兰芳全部拒绝了。
他宁可卖房度日,也决不在日本侵略者的统治下登台演出。
一次,日本侵略军要庆祝“大东亚圣战”,要求他必须上台演出。
梅兰芳斩钉截铁地说:“普通的演出我都不参加,这样的庆祝会当然更不会去了。
新部编版四年级上语文23《梅兰芳蓄须》优质课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梅兰芳蓄须的故事情节及主要人物。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品德和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1.理解梅兰芳蓄须的寓意。
2.掌握故事中的重要人物和情节。
难点
1.将故事中的道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三、教学准备
1.Powerpoint课件。
2.板书。
3.相关教学素材。
4.学生课前预习资料。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10分钟)
教师通过提问和展示图片等方式引入故事的背景和主题,引起学生的兴趣。
2. 学习(30分钟)
1.讲解故事内容,重点解释故事中的生词和成语。
2.分组让学生展示对故事内容的理解和个人见解。
3. 操练(20分钟)
1.学生分组表演故事情节,加深对故事的理解。
2.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故事情节。
4. 总结(10分钟)
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故事中的寓意和教训。
2.学生回答问题,检查听课效果。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学生能够真正理解梅兰芳蓄须的含义和故事内涵,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热爱。
六、课后作业
1.整理笔记,复述故事内容。
2.思考如何将梅兰芳蓄须的道理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
以上是新部编版四年级上语文第23课《梅兰芳蓄须》优质课教学设计,希望对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23《梅兰芳蓄须》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梅兰芳的生平和艺术成就。
2.理解文中描写梅兰芳表演《白雪公主》的场景。
3.理解“蓄须”在戏曲中的意义。
4.提升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和情感体验。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学习梅兰芳的生平和艺术成就,理解“蓄须”在戏曲中的意义。
•难点:理解文中描写梅兰芳表演《白雪公主》的场景。
三、教学准备1.课文教材: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23《梅兰芳蓄须》。
2.教学辅助:图片、视频等资源。
3.教学工具:投影仪、PPT等。
四、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1.引导学生讨论“蓄须”这个词的含义和在哪些场合会用到。
2.介绍梅兰芳这位著名的京剧演员,并激发学生对他的兴趣。
步骤二:学习课文(15分钟)1.朗读课文,让学生跟读。
2.解释课文中生词和短语的意思,确保学生理解全文内容。
3.分段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梅兰芳表演《白雪公主》的情景描写。
步骤三:理解“蓄须”(10分钟)1.解释“蓄须”在文中的意义,引导学生思考这个词在戏曲中的象征意义。
2.与学生一起分析梅兰芳蓄须的用意,并讨论不同观点。
步骤四:情感体验(10分钟)1.让学生想象自己是梅兰芳,表演《白雪公主》中的情景。
2.引导学生用言语描绘梅兰芳蓄须的场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步骤五:拓展延伸(10分钟)1.给学生播放与梅兰芳相关的视频资料,增进对他的了解。
2.让学生自由书写关于梅兰芳的一篇小记,展示他们对这位艺术家的理解和感受。
五、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梅兰芳的艺术成就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语文阅读能力和情感体验。
六、作业布置布置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对梅兰芳蓄须的理解和感受的作文。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深入学习梅兰芳的表演艺术和《梅兰芳蓄须》这篇课文,让学生不仅学到了专业知识,还锻炼了他们的表达能力和想象力。
希望学生能够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和文学修养。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三课《梅兰芳蓄须》课文原文及练习题【导语】《梅兰芳蓄须》一文写的是梅兰芳先生为了拒绝演出,蓄须明志的事,表现出他对日本侵略者的深恶痛绝和其崇高的民族气节。
以下是wo为大家整理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篇一】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三课《梅兰芳蓄须》课文原文在京剧舞台上,梅兰芳主演的《贵妃醉酒》《霸王别姬》等享誉世界。
默读课文,说说梅兰芳用了哪些办法拒绝为日本人演戏,在这个过程中经历了哪些危险和困难。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查找资料,深入了解这位京剧大师。
梅兰芳先生是闻名世界的京剧表演艺术家。
他在舞台上唱旦角,为了演出的需要,总是把胡须剃得干干净净的。
但他的一生中,有几年却是留着胡须的。
1937年,日军占领上海,梅兰芳被迫藏身租界,以躲避日本人的纠缠。
1938年底,有人邀请他去香港演戏。
演出结束后,梅兰芳在香港住了下来,深居简出,不再登台。
对于一个视舞台为生活、视艺术为生命的人来说,不能演出,不能创作,无异于虚度生命。
到了深夜,梅兰芳关紧门窗,拉上特制的厚窗帘,才能在寓所悄悄地细声吟唱,这对他来说已经很知足了。
一个艺术大师就用这种方式坚持着对艺术的追求。
1941年12月香港沦陷。
日本驻港司令官亲自出马,多次逼迫梅兰芳演戏。
梅兰芳可以忍受生活的困顿,直面战争的危险,但他难以抵抗来自侵l略者随时随地的骚扰。
拒绝的借口都用尽了,梅兰芳最后只能蓄须明志,表示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抗议,表明不给侵略者演戏的决心。
后来,梅兰芳不堪其扰,只好又回到了上海。
长期不演戏,没有了经济来源,又要养家,梅兰芳准备卖掉北京的房子。
听说梅兰芳要卖房子,很多戏园子老板找上门来说:“梅先生,您何必卖房子,只要您把胡子一剃,一登台,还愁没钱花?”有的甚至说,只要签订演出合同,就预支二十两黄金给梅兰芳。
但是,无论戏园子老板开出的条件多么优厚,梅兰芳全部拒绝了。
他宁可卖房度日,也决不在日本侵略者的统治下登台演出。
一次,日本侵略军要庆祝“大东亚圣战”,要求他必须上台演出。
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3《梅兰芳蓄须》优秀教学教案一. 教材分析《梅兰芳蓄须》是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
课文讲述了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先生,在抗日战争时期,为了拒绝演出,坚决不在日本人面前露面,毅然决定蓄须。
这篇课文旨在让学生了解梅兰芳先生的艺术成就和高尚品质,感受他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侵略者的反抗精神。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京剧艺术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梅兰芳先生的生平事迹和抗日时期的历史背景可能不太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内容,理解梅兰芳先生的高尚品质,并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梅兰芳先生的艺术成就和抗日时期的历史背景,理解他蓄须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梅兰芳先生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梅兰芳先生的艺术成就和高尚品质。
2.难点:引导学生理解梅兰芳先生蓄须的意义,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梅兰芳先生的爱国情怀。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课文内容、梅兰芳先生的照片和京剧表演的视频等。
2.资料:收集有关梅兰芳先生的资料,以便在课堂上分享。
3.教学工具:黑板、粉笔、投影仪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梅兰芳先生的生平事迹,引导学生关注他的京剧艺术和抗日时期的经历。
2.呈现(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梅兰芳先生的语气和情感。
教师点评,指导学生改进朗读技巧。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课文内容,如:“为什么梅兰芳先生要蓄须?”“他蓄须的意义是什么?”学生分组讨论,分享答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3《梅兰芳蓄须》教案一、教材分析1. 教材内容本节课《梅兰芳蓄须》是四年级上册的第23课,是一篇关于梅兰芳的故事。
故事以梅兰芳蓄须这一特殊现象为主线,展示了梅兰芳坚韧不拔、勇敢坚持的品质。
2.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梅兰芳蓄须的故事内容;了解梅兰芳的性格特点。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勇气和坚韧不拔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1.理解故事内容,掌握关键信息。
2.分析梅兰芳的性格特点。
3.意识到勇敢坚持的重要性。
三、教学难点1.理解梅兰芳蓄须这一独特现象的内涵。
2.分析故事中人物的心理变化。
四、教学过程1. 初步阅读•让学生阅读故事《梅兰芳蓄须》,了解故事主要内容。
•学生可以以小组讨论的形式,交流自己对故事的理解。
2. 深入分析•分析故事中梅兰芳的性格特点,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他能坚持蓄须的选择。
•引导学生探讨故事背后所包含的勇气和坚持的品质。
3.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就故事中的一些问题展开讨论,例如“你觉得梅兰芳坚持蓄须是对的吗?”,“你有没有过类似的经历?”等等。
4. 小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勇气和坚持的重要性。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勇于坚持自己的选择。
五、课后作业1.完成教师布置的相关问题作业。
2.自己撰写一篇关于“勇气和坚持”的文章,分享自己的所思所感。
六、教学反思故事是教育学生的有效工具,可以通过故事里的人物品质和经历引导学生学会勇敢和坚持。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勇气和坚韧不拔的品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故事反思自己,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式。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继续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故事来学习正能量,培养他们健康向上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