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哈哈与达能并购风波
- 格式:doc
- 大小:70.50 KB
- 文档页数:9
引进FDI过程中我国民族知识产权流失问题达能收购娃哈哈案例一、公司简介娃哈哈公司:杭州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创建于1987年,为中国最大全球第五的食品饮料生产企业,在资产规模、产量、销售收入、利润、利税等指标上已连续11年位居中国饮料行业首位,成为目前中国最大、效益最好、最具发展潜力的食品饮料企业。
达能集团:总部设于法国巴黎的是一个业务极为多元化的跨国食品公司,集团的业务遍布六大洲、产品行销100多个国家。
1996年集团的总营业额达到839亿法郎。
在法国、意大利及西班牙,达能集团都是最大的食品集团,达能亦是当今欧洲第三大食品集团,并列全球同类行业前六名。
二、事件背景:1996年,娃哈哈集团与法国达能集团、香港百富勤公司共同合资成立了杭州娃哈哈食品有限公司同时还成立了另外4家以“娃哈哈”为字号的合资企业。
娃哈哈集团中还有一些企业没有合资,此后娃哈哈集团又相继建立了一批与达能集团没有合资关系的娃哈哈公司。
在1996年2月9日的娃哈哈合资公司的合资合同中,约定了由娃哈哈集团将其拥有的“娃哈哈”系列注册商标转让给娃哈哈合资公司。
故娃哈哈集团与娃哈哈合资公司又于1996年2月19日签订了一份《娃哈哈商标权转让协议》,约定娃哈哈集团将其注册的“娃哈哈”系列商标以对价一亿元人民币独占性地转让给娃哈哈合资公司,然后再由娃哈哈合资公司授权给它其余“娃哈哈”合资企业使用,一亿元转让费中的5 000万元作为娃哈哈集团对娃哈哈合资公司的部分出资,另5 000万元由娃哈哈合资公司以现金形式支付给娃哈哈集团。
因为“娃哈哈”注册商标的《商标转让协议》逾二年未能获得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的批准,娃哈哈合资公司遂又在1999年5月18日与娃哈哈集团签订了约定同一法律行为的两份《娃哈哈商标许可使用合同》,其中一份几乎是《商标转让协议》翻版,内容较为详细,另一份是商标权许可使用的格式文本,内容比较简单,两者都明确了娃哈哈集团授予娃哈哈合资公司专有的和不可撤销的商标使用许可;当时以内容较为简单的一份报商标局备案。
达能并购娃哈哈一、事件背景:1996年,娃哈哈与达能公司、香港百富勤公司共同出资建立5家公司,生产以“娃哈哈”为商标的包括纯净水、八宝粥等在内的产品。
娃哈哈持股49%,亚洲金融风暴之后,百富勤将股权卖给达能,达能跃升到51%的控股地位。
当时,达能提出将“娃哈哈”商标权转让给与其合资公司未果后,双方改签一份商标使用合同。
正是这一条款,引发了强行收购风波。
二、达能&娃哈哈的婚姻历程:1996年,达能投资4300万美元与娃哈哈建立5家合资公司,达能获得51%的股权。
2007年,法国达能公司最近欲强行以40亿元人民币的低价并购杭州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总资产达56亿元、2006年利润达10.4亿元的其他非合资公司51%的股权。
2007年,4月5日娃哈哈召开了董事会,认为合资合同条款不平等。
5月9日,达能亚洲及其全资子公司已经正式向瑞典斯德哥尔摩商会仲裁院提出8项仲裁申请。
其中,7项仲裁都是合资企业的外方股东针对中方股东提出的仲裁。
2007年12月-2008年4月达娃和谈,在两国政府协调下,双方中止了法律程序进行和谈。
达能要求以约200亿的价格将其投资在合资公司的不到14亿元人民币股权售给娃哈哈,价格按上市公司平均市盈率计算,被娃哈哈拒绝。
2009年9月30日,达能和娃哈哈发声明称达成和解:达能和娃哈哈集团2009年9月30日宣布,双方已达成友好和解,达能同意将其在各家达能-娃哈哈合资公司中的51%的股权出售给中方合资伙伴。
三、并购结果:失败。
失败原因:这起并购案例属于典型的恶意并购,达能公司在私底下收购了超过百分之五十的股份,且在中国大量收购龙头企业的股份,有垄断嫌疑。
达能公司实际上已经对中国的饮料业进行了垄断,严重违背了国家六部委《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中“并购方在中国的营业额超过15亿元人民币,境内资产拥有30亿元以上,境内企业超过50家,必须报经国家商务部、国家工商总局审查规定”。
娃哈哈集团&达能集团的经营战略:1、开发新产品,迅速占领市场:八十年代中后期,国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人们对保健意识逐渐增强。
娃哈哈的反思通过分析娃哈哈与达能的纷争,提出在中外企业合资中,我国企业民族自有品牌保护意识,本土市场等问题的思考,力图探索在中国市场环境下适合双方企业合资合作的新模式。
一、事件回顾2009 年9 月30 日持续3 年的“达娃”之争,最终以达能接受娃哈哈3 亿欧元和解费同意出售在39 家合资公司里的51%的股权落幕。
纵观中外企业纠纷史,这是中方的一次难得胜利,保住了中国仅剩的不多的民族品牌,这是中国消费品业的胜利,这是东西方文化对撞冲突后,东方价值观的胜利。
这一持续3年的“达娃”之争又是怎样一步步发展的呢?1.背景:法国达能集团是总部设在巴黎的欧洲第三大食品集团,产品遍及100 多个国家。
在九十年代初开始进军中国,曾拥有乐百氏92%股权、梅林正广和50%股权、光明20.1%股权、汇源22.18%股权。
杭州娃哈哈集团是创建于1987 年的一家校办企业,二十世纪中期已经发展为中国最大的食品饮料生产企业,并且成为全球第五大饮料生产企业。
2.缘起:1996 年,娃哈哈由于在国内上市失败,急于寻觅资金,最终与达能及百富勤合资成立五家合资公司,娃哈哈集团以现有厂房、设备、土地出资占49%的股份,香港百富勤与达能以现金出资占51%,后因百富勤破产,达能成为合资公司的最大控股方。
合资公司成立之时双方在合作协议中约定,娃哈哈集团同意向合资公司转让价值为1 亿元的商标。
其中5000 万作投资,另外5000 万则向娃哈哈购买商标。
但是,这个商标转让协议不符合中国的有关法律,未能通过政府审核, 后来双方在《商标使用许可合同》中规定“: 中方将来可以使用商标在其他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上,而这些产品项目已提交给娃哈哈与其合营企业的董事会进行考虑。
”接下来的几年中,娃哈哈集团先后建立了十几家与达能集团没有合资关系的非合资企业,主要生产饮料和食品,并以“娃哈哈”为商标。
3. 经过:2006 年,达能以商标使用合同中娃哈哈集团“不应许可除娃哈哈达能合资公司外的任何其他方使用商标”为由,要求收购由娃哈哈职工集资持股成立并且与达能没有合资关系的公司。
达能-娃哈哈控制权争议2007年4月开始,媒体披露引出了达能与娃哈哈的并购纠纷:法国达能公司欲以40亿元人民币的价格并购娃哈哈旗下数十家非合资公司51%股权,涉及资产总额约56亿元、其2006年利润达10.4亿元,遭到娃哈哈中方股东的反对。
此后,法国达能和娃哈哈之间争执不断升级并最终进入法律程序。
而“达能-娃哈哈”事件也引发各界广泛关注,触及敏感的外资反垄断话题并激起业界警惕外资控股、保护民族品牌的大讨论。
中国移动收购巴基斯坦运营商2007年4月28日,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宣布,继2月份耗资约21.3亿人民币(2.84亿美元)成功收购米雷康姆(Millicom)公司持有的巴基斯坦巴科泰尔(Paktel)公司88.86%股权之后,又签署了收购其剩余11.14%股权的相关协议。
这是中国移动实施的首个具有战略意义的海外收购,中国移动跨国经营从此实现零的突破,也是中国电信运营商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重大突破。
中国投资公司入股美国黑石集团2007年5月22日,正在筹备中的中国投资公司(当时暂用名为国家外汇投资公司)通过中央汇金公司全资子公司——中国建银行投资公司正式以约225亿人民币(30亿美元)入股黑石集团:在黑石集团全球首次公开发行中认购不超过10%的股份,并承诺至少在四年时间内持有此笔投资。
这是中国投资公司的第一笔投资,也是中国缓解巨额外汇储备、促进外汇储备多元化的“开篇之作”。
国家开发银行入股英国巴克莱银行2007年7月23日,中国国家开发银行与英国巴克莱银行正式签署协议,国开行共获得巴克莱银行增发的2.014亿股普通股,对价约217亿人民币(14.5亿英镑),持股比例为3.1%,并向巴克莱银行派出一名董事。
此次战略合作是国家开发银行向商业化金融机构转变的重要一步。
中国工商银行收购南非标准银行股权2007年10月25日,刚获取澳门诚兴银行控股权的中国工商银行(上海交易所代码:601398)再度圈地新兴市场:工行以约409.5亿人民币(54.6亿美元)的对价收购南非标准银行20%的股权,并成为该行第一大股东。
十年恩怨谁之过?——对娃哈哈与达能并购风波的伦理思考近来,“娃哈哈”与“达能”这两个词在媒体上频频出现,称为众人关注的焦点:●4月3日有媒体报道称娃哈哈老总宗庆后披露,与达能签署的相关合同存在“圈套”,达能欲强行用40亿元人民币的低价,并购娃哈哈价值56亿元的其他非合资公司。
●4月4日健力宝集团董事长叶红汉向宗庆后发来声援信,对其保护民族品牌、反对外资垄断表示极大的声援和赞成。
●4月5日达能召开新闻发布会称,合同的签订和修订都是公平的,并不存在恶意,否认恶意收购娃哈哈。
●4月8日宗庆后披露达能欲强行并购细节,并对商标使用合同等提出问题。
●4月9日达能发布回应声明。
●4月10日娃哈哈员工代表、经销商发声明抵制达能并购。
●4月11日达能发最后通牒,限宗庆后30天履约。
可以看到,伴随着“娃哈哈”与“达能”的是一系列非常醒目的关键词:商标、股权、垄断、民族品牌、阴阳合同、强行收购、合约精神……而围绕在这些词语周围的,是没完没了的争论。
那么达能究竟为何且凭什么“强行收购”?宗庆后面对达能的“攻势”,除了担忧还打出了哪些牌?这场引发无数口水战的并购风波究竟是怎么回事?下面笔者就把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详细道来。
一、本土名牌,国际巨头在了解整个事件之前,我们不妨先看看故事的两位主角——娃哈哈和达能。
娃哈哈●1987年,娃哈哈前身——杭州市上城区校办企业经销部成立,娃哈哈创始人宗庆后带领两名退休老师,靠着14万元借款,靠代销人家的汽水、棒冰及文具纸张开始了创业历程;第二年为别人加工口服液,第三年成立杭州娃哈哈营养食品厂,开发生产娃哈哈儿童营养口服液,产品一炮打响,走红全国。
1990年,创业只有三年的娃哈哈产值已突破亿元大关,完成了初步原始积累。
●1991年,娃哈哈营养食品厂兼并了杭州罐头食品厂,组建成立了杭州娃哈哈集团公司。
从此娃哈哈逐步开始步入规模经营之路。
●1994年,娃哈哈兼并涪陵三家特困企业,组建了娃哈哈涪陵分公司,产值利税连年快速增长,成为三峡库区最大的对口支援企业之一,跻身重庆市工业企业50强。
●1997年以来,娃哈哈再接再厉,在全国22省市建立了40余家控股子公司,均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外地分公司的产值占到整个集团公司的近一半。
●1996年,公司以部分固定资产作投入与世界500强、位居世界食品饮料业第六位的法国达能集团等外方合资成立五家公司,一次性引进外资4500万美元。
●2002年,娃哈哈引进欧美的设计人才,高起点进入童装业,在全国首批开立了800家童装专卖店,一举成为中国最大的童装品牌之一。
达能总部设于法国巴黎的达能集团是一个业务极为多元化的跨国食品公司,集团的业务遍布六大洲、产品行销100多个国家。
在法国、意大利及西班牙,达能集团都是最大的食品集团,达能亦是当今欧洲第三大食品集团,并列全球同类行业前六名之一,其它重要的排名包括:●世界最大、欧洲最大的鲜乳制品生产商●世界最大、欧洲最大的饼干生产商●世界第二、欧洲第二矿泉水生产商●欧洲最大的酱料及调味品生产商●欧洲第三的方便食品生产商●法国最大的婴儿食品生产商九十年代初,达能集团开始在中国设厂,并迅速取得极佳效益,下面列出了达能“进军”中国的时间表:●1987年成立广州达能酸奶公司。
●1996年开始与娃哈哈建立合资公司。
此后双方先后合资成立了20多个企业,达能累计投资1亿多美元。
●1996年收购武汉东西湖啤酒54.2%的股权;与娃哈哈成立5家合资公司,达能获得41%的股权;收购深圳益力食品公司54.2%股权。
●2000年收购乐百氏92%的股权。
同年获得光明乳业5%股权。
●2001年参股光明,比例为5%。
●2004年收购梅林正广和饮用水有限公司50%股份。
●2005年4月持有光明乳业股权增至9.7%,成为该公司第三大股东。
●2005年10月第三次增持光明乳业1.85%股权,股份总计11.55%。
到2006年4月,增持光明股权达到20.01%。
●2006年7月以持股22.18%的比例成为中国汇源集团的第二大股东。
●2006年12月与蒙牛组建合资公司,达能持股49%。
●2007年2月在汇源果汁IPO时行使优先认购权,将所持汇源果汁的股份由上市前的22.18%增持至24.32%。
从以上简单的资料中我们可以看到,娃哈哈是一个成长迅速、在中国拥有很高知名度与市场份额的公司;而达能则是一家国际性、大规模、拥有雄厚的资本与技术力量的公司。
达能进入中国市场,与娃哈哈合作可以说是强强联合,本应该激发出更大的市场潜力,共同开拓出一片新天地,却是为何闹得今日反目成仇呢?二、十年联姻,一朝反目1、合作初期达能实现绝对控股1996年娃哈哈与达能公司、香港百富勤公司共同出资建立5家公司,生产以“娃哈哈”为商标的包括纯净水、八宝粥等在内的产品,合计引进外资4500万美元。
在正式签订合资公司合同时,百富勤与达能在新加坡组建的金加投资公司投入,形成娃哈哈占49%,金加公司占51%的合资公司。
但亚洲金融风暴后百富勤将股权出售给了达能,金加投资公司变成了达能独家控股公司。
因此,达能跃升到51%的控股地位,娃哈哈与金加的合资公司变成了达能控股公司。
此后十年间,达能与娃哈哈共同合资设立了39家新公司。
其中,有娃哈哈集团、美食城和金加投资三方投资的,也有引入新的投资方的,其中大部分由达能控股。
2、阴阳合同引发日后商标之争“娃哈哈”商标作价1亿元转让给合资公司1996年合资时,“娃哈哈”商标的注册权利人是国有独资的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娃哈哈商标经评估机构评估后作价1亿元人民币。
根据1996年2月9日的《合资经营合同》,娃哈哈集团向合资公司的注资包括5000万元无形资产,即娃哈哈商标价值的一半,娃哈哈商标价值的另外5000万元由合资公司出资购买。
这样,娃哈哈系列商标的全部权利归入合资公司。
上述合同1996年2月9日签订,2月17日获浙江省对外经济贸易委员会批准,2月18日浙江省工商行政管理局核发了营业执照。
虽然合资合同约定由合资中方限期将娃哈哈商标权利人变更为合资公司,但变更事宜由于种种原因没能如愿。
普华大华会计师事务所为合资公司出具的第一份年度审计报告《普华审字(98)第219号》记载:“将注册商标办理到本公司名下的手续正在办理中,商标仍注册在杭州娃哈哈集团公司名下。
”两份《商标使用合同》1996年2月18日,合资公司获颁省工商局的营业执照。
第二天,即2月19日,合资公司与娃哈哈集团签署了《商标转让协议》。
但《商标转让协议》签订后,转让手续一直没有办下来。
为了履行《合资经营合同》,不影响合资公司对娃哈哈商标的专有使用权,三年后的1999年5月18日,合资公司与娃哈哈集团又签订了《商标使用合同》。
但由于国家对娃哈哈商标使用权转让一事没有同意,为了规避国家商标局对合资公司专用娃哈哈商标的禁令,达能与娃哈哈签订了两份商标使用权许可合同,其中申报到国家商标局的简易本并未规定任何排他性条款,但在另外签订的所谓执行合同文本中,则规定娃哈哈商标在未经合资公司同意的情况下,不得用于其它公司的生产和经营。
《商标使用合同》还约定:甲方和乙方理解并同意签署简式使用合同,仅为了在中国商标局和工商行政局注册之用,而所有管制使用商标的条款和条件则包含在本合同中。
甲方和乙方进一步理解并同意如本合同和简式使用许可合同有不一致的地方,将以本合同的条款为准。
这个简式许可合同和《商标许可合同》就是引发一系列争论和质疑的“阴阳合同”。
3、合作不快宗氏率人自立门户宗庆后当然不愿意被外资控制,既然达能拥有了合资公司51%的控制权,那么娃哈哈集团完全可以自己去投资。
为了逐步削减达能的影响,娃哈哈开始采用“童装模式”进行各种项目的投资,十年来,超过60家与达能无关的子公司在国内撒开来。
但此时,宗庆后还没有意识到一颗定时炸弹有可能随时爆炸,随着子公司越开越多,这颗炸弹的当量也就越来越大。
1999年,娃哈哈公司向中国证监会申请上市,其申报材料中如此表述:1993年2月10日,娃哈哈公司与娃哈哈集团公司签订综合服务协议,以无偿方式获得20年娃哈哈集团公司拥有的“娃哈哈”商标使用权。
而另一个被忽略的事实是:1996年2月29日,娃哈哈与达能达成商标转让协议,中方要使用娃哈哈商标,必须经过合资公司董事会通过。
为此,中国证监会还以“虚假陈述”为由对相关保荐机构做出了处罚。
据熟悉内情的人士称,近几年里双方也曾一直协商有关商标的事情,但是达能并没有表现出势在必得的强势,然而到了如今,当宗庆后的“违规”达到相当的程度后,达能才强势提出要整体收购那些违反合同使用“娃哈哈”商标的非合资的子公司。
可以看到,整个风波可以分为三个环节:首先,达能与娃哈哈建立合资公司并实现绝对控股;其次,双方就商标使用达成有关协议;最后,由于不愿受人所控,娃哈哈又另外开设许多非合资公司,结果被认为违约使用“娃哈哈”商标,最终使得合作十年的伙伴反目成仇——达能要求强行收购非合资子公司,并遭遇宗庆后的抵制。
那么,对于这一事件前前后后,娃哈哈与达能又各持什么观点呢?三、各持己见,针锋相对1、牵手娃哈哈是精心设计的圈套?娃哈哈与达能的合作开始于10年前,而对于合作初期达能买下百富勤的股份一事,娃哈哈就提出了质疑。
在娃哈哈写给新浪财经的《娃哈哈与达能纠纷的事实真相》一信中有这样的陈述:“当初娃哈哈重点关注的是经营权与员工的利益,亦不懂资本运作那一套游戏规则。
同时,百富勤出售股权给达能时,由于其是出售金加的股权,因此根本不需征求中方的意见,中方亦没有机会取得控股权。
从目前的情况看来,达能当初实际上就是在有预谋地为中方设计了一个陷阱,实现了其资本控制的目的。
”而后来双方签订的关于商标使用的合同中有这样一则条款——“中方将来可以使用(娃哈哈)商标在其他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上,而这些产品项目已提交给娃哈哈与其合营企业的董事会进行考虑……”也就是娃哈哈要使用自己的商标生产和销售产品,需要经过达能同意或者与其合资。
宗庆后说:“我们陷入了它精心布置的圈套。
”对于宗庆后的这种观点,达能做出了反驳,在达能集团发表的声明中有如下陈述:1996年,达能集团与娃哈哈一起合作创立合资企业,根据各方达成的协议,外方拥有合资企业51%的股份。
外方从合作开始就拥有这个公司的控股权,这里面没有秘密可言。
我们跟娃哈哈当初签订的合同完全是公平的,合法的。
合作一方如果希望改变当初约定的条款,应该通过正常的协商解决。
如果一方想要改变合同,就对外宣称说当初签订合同的时候一方是受到迫使的,或者另一方有恶意的动机,这不公平,也不真实。
2、阴阳合同究竟哪个为准?商标之争无疑是整个事件的核心问题,而就商标问题娃哈哈与达能签订的合同却又出现了两个不同版本,也就是前面所提到的阴阳合同。
两个合同究竟以哪个为准,目前也有两种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