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3
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历史学科在学生的学习中常常被认为枯燥无味,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
然而,历史知识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对于学生的思维能力、文化素养和人文关怀有着深远的影响。
因此,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成为了一项挑战。
本文将探讨几种方法,帮助教师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一、生动有趣的教学材料为了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教师可以利用各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材料。
例如,通过展示历史图片、视频资料等多媒体资源,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历史的真实性和魅力。
还可以讲述一些有趣的历史故事、逸闻轶事,或者安排学生进行历史角色扮演,亲身体验历史事件,使学生在互动中感受历史的精彩之处。
二、联系现实,理解历史历史知识往往被学生认为是过去的事情,与自己的现实生活无关。
然而,历史与现实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可以通过将历史知识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联系,帮助学生理解历史的重要性和意义。
例如,教师可以讲述一些历史事件对当时社会的影响,并引导学生思考这些事件对今天的影响。
可以通过引入一些历史文化的衍生品、民间传说等,让学生在文化的体验中理解历史的内涵。
三、活跃课堂氛围,增强学习动力学习历史的过程应该是积极主动的,而不是被动接受的。
教师可以利用各种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氛围,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参与度。
例如,可以采用小组讨论、辩论、问题解决等方式,让学生互相交流和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游戏化的教学手段,设计以历史知识为基础的游戏,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历史。
四、培养独立思考,展开批判思维学习历史不仅要求学生了解历史事实,更要求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和运用批判性思维。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思考历史事件的原因、影响、背后的价值观等,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来审视历史问题。
可以通过分析历史文献、讲解历史人物的思想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使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评价历史。
五、寓教于乐,采用多元评价方式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教师还可以采用寓教于乐的方法,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乐趣。
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摘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促使他们主动学习、积极思考。
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兴趣的驱动下,不断探索、发现,从而实现自主学习。
本文将结合笔者多年初中历史教学经验,探讨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创新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传统初中历史教学方式单一、枯燥,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知识。
这种教学方式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会让他们产生厌烦情绪。
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创新教学方式,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将历史知识以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给学生,这样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角色扮演、小组合作、课堂辩论等多元化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历史知识,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结合现实生活,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历史是一门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的学科,许多历史事件和人物在现代社会仍然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将现实生活与历史知识相结合,让学生感受到历史知识的实用性,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讲解抗日战争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现代战争与抗日战争之间的异同点,让学生认识到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联系。
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增强他们的历史意识。
三、加强师生互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互动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师生互动,能够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增强师生之间的信任感。
在互动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的想法和意见,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
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组织各种形式的课堂活动,如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等,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从而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初中历史教学有效策略第一篇范文:初中历史教学有效策略在当前教育环境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作为初中历史教师,我们需要探讨并实施一系列有效的教学策略,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
本文将结合初中历史教学的实际情况,探讨一些实用的教学策略。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1.故事化教学:历史故事具有生动、有趣的特点,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运用历史故事,将抽象的历史事件具体化,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历史。
2.创设情境:通过角色扮演、情景再现等方式,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事件,增强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3.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运用多媒体课件、视频等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直观、生动的历史图像和信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注重史实的基础教育1.明确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明确教学目标,确保学生掌握必要的历史知识。
2.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由浅入深,确保学生能够扎实掌握历史知识。
3.注重史实之间的联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注意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构建完善的历史知识体系。
三、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1.引导学生质疑:教师应鼓励学生对历史事件进行质疑,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2.开展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学会分析、归纳、总结,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布置开放性作业:设置一些开放性题目,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四、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1.注重历史价值观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国家观。
2.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通过一系列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使他们在面对问题时能从历史角度进行思考。
3.拓展课外阅读:鼓励学生阅读历史书籍、参观历史博物馆等,丰富他们的历史知识,提高历史素养。
总之,初中历史教学有效策略的探讨与实践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怎样提升初中历史学习的兴趣在初中历史的课堂上,书本上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往往像冰冷的文字一样,难以引发学生的兴趣。
如何让这些枯燥的历史变得生动、有趣,成为了教育者面临的重要挑战。
要让初中生对历史产生浓厚的兴趣,需从多个方面着手,将历史课堂打造成一个充满活力和吸引力的学习环境。
首先,将历史课转变为一种体验式学习的过程是关键。
学生们可以通过模拟历史事件、角色扮演等活动,亲身感受历史的魅力。
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分组模拟古代战争的场景,让他们扮演不同角色,如将领、士兵等,从而深入理解历史事件的复杂性。
这种互动式的学习方式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
其次,利用多媒体技术也能极大地提升历史学习的趣味性。
历史课上,通过视频、动画和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将历史事件以更加生动的形式呈现给学生。
例如,观看一段关于古埃及文明的视频,能够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古埃及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
多媒体的使用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背景,还能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另外,将历史知识与现代生活相结合也是提升兴趣的有效途径。
教师可以通过将历史事件与当下的社会现象、科技进步等相联系,帮助学生认识到历史的实际意义。
例如,可以探讨古代科技对现代技术的影响,让学生明白历史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这种方法能够帮助学生建立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从而更好地理解历史的价值。
此外,培养学生的历史探究能力也是提高兴趣的关键。
鼓励学生进行自主研究,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历史话题进行深入探讨。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使用各种资源,如图书馆的历史书籍、学术期刊等,进行调查和分析。
通过这种自主学习的方式,学生不仅能够发现历史中的有趣问题,还能够培养自己的研究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同时,教师的教学方法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设计有趣的课堂活动、提问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参与。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与历史相关的谜题和游戏,使课堂气氛更加轻松活跃。
在课堂讨论中,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能够增加他们的参与感和兴趣。
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摘要】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设计生动有趣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发现历史的魅力,引入多媒体教学手段,组织实地考察和文化体验活动,以及鼓励学生进行历史研究和写作,可以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情。
通过这些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不仅可以提升他们对历史的认知和理解水平,还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和影响。
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和活动,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好奇心和热爱,使他们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乐趣和收获。
通过这样的努力,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关键词】历史教学、学生学习兴趣、教学内容、历史魅力、多媒体、实地考察、文化体验、历史研究、写作、培养兴趣、认知水平、理解水平1. 引言1.1 历史教学的重要性历史教学的重要性体现在许多方面。
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镜像,通过学习历史可以让学生了解过去的文明成就和错误,从而更好地认识当下社会的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历史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让他们学会辨别历史事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培养他们对事物的分析和评价能力。
历史教学还有助于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让学生珍惜历史的传统和文化遗产,增强文化自信心。
历史教学是学生发展综合素质和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径,只有通过深入学习和理解历史,学生才能更好地认识世界,认识自己,培养对历史的浓厚兴趣和热爱。
1.2 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意义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促进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和认知。
当学生对历史感兴趣时,他们会更愿意去了解历史事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深入挖掘历史人物的生平故事,以及探讨历史事件对当今社会的影响。
通过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帮助他们建立起更加完整和深刻的历史认知,从而提升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文化素养。
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至关重要的,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还可以提升他们对历史的认知和理解水平,让历史教学更加生动有趣、寓教于乐。
历史教学中如何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历史作为一门学科,常常被学生认为是枯燥乏味的。
然而,历史教学的目标之一是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愿意主动参与并深入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
本文将探讨一些提升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方法和策略。
一、创设情境创设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之一。
通过设置真实或虚构的情景,给学生创造参与历史事件的体验,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例如,在讲解二战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们扮演不同国家的领导人在战争中作出重要决策,让学生们亲身体验决策的艰难和后果的重大性。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同时也能培养他们对历史的兴趣和热情。
二、利用多媒体技术在当今数字化时代,利用多媒体技术是提高历史教学趣味性的有效策略。
通过使用图片、音频和视频等多种媒体形式,可以丰富历史教学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
例如,在讲解某个历史事件时,教师可以播放相关的电影片段或者展示图片资料,使学生对当时的历史场景有更直观的了解。
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互动多媒体教学工具设计小游戏或者互动课堂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提升他们对历史的学习兴趣。
三、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方法。
让学生自主发现和探索历史背后的故事和内涵,培养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讨论和小组活动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到历史学习中。
例如,在讲解某个历史事件时,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并进行讨论,鼓励他们自己去寻找答案。
这样,学生们会更加主动地参与历史学习,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四、实地考察实地考察是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有效方式。
带领学生参观历史遗址、博物馆或者展览,让学生亲身感受历史的魅力和真实性。
通过亲身参观,学生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历史事件的发生和影响,加深对历史的理解和兴趣。
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历史考古活动,让学生自己参与到历史的挖掘和发现中去,激发他们对历史的探究热情。
构建有效课堂,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效率历史教学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国家的未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当前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如课堂教学效率低、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等。
需要构建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深刻理解历史知识的内涵和意义。
下面就从多方面探讨如何构建有效课堂,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效率。
一、激发学生兴趣,增强积极性学生对于历史本身就比较陌生,如果教师只是在课堂上枯燥地念课本和讲解历史事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势必会大大降低。
教师应该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
可以通过一些趣味性的教学手法,如故事讲解、历史名人演讲,组织校园历史文化活动等,来引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们通过实地考察、参观、实验等方式,来感受历史,这样会使学生更加生动地感受到历史的魅力和意义。
二、搭建交互式教学模式,促进学生深度思考历史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因此教师在构建课堂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可以采用交互式教学,促进学生深度思考。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历史问题,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来寻找答案,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又能促进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深入思考。
教师还可以通过设置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式,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和历史人物的思想,从而提升学生对历史的整体理解能力。
三、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效率在历史教学中,教师不应该只是局限于课堂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鼓励学生通过各种渠道获取历史资料,并进行整理归纳和分析,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如何利用图书馆、网络等资源,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
四、引导学生文化自信,培养历史担当意识历史是一种文化,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发展国家文化自信,以及历史担当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国家历史文化,爱国爱民,增强文化自信心。
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摘要: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教学过程是师生的互动过程,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启发者、合作者、促进者、引导者。
课堂效果取决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关注程度。
在历史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保持持久、浓厚的学习情绪,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任务,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关键词:历史;教学;兴趣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人亦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兴趣对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能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
教师在历史教学活动中,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本文结合笔者的工作经验,谈一下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巧设悬念根据中学生的思维特点,抽象逻辑思维开始占主要地位,同时喜欢索引猎奇、追根刨底,有很强的好奇心。
教师有意在导语或过度语中制造疑问,创设悬念,培养学生深入探索知识的好习惯,如讲大化改新之前,给同学们讲这样一个故事:645年6月的一天,在日本大和国的皇宫中,天皇正式接见来自朝鲜的使臣。
正当满朝文武肃立两旁,天皇正襟危坐于宝座之上,朝鲜使臣双手捧礼进入皇宫时,尾随其后的皇子,手持利剑,一个箭步,刺向大贵族权臣苏我入鹿的胸膛。
第二天,苏我入鹿的父亲也在家中自杀身亡。
这样的故事可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使师生思想上达到共鸣。
二、关注社会生活实际新课程内容的选择体现时代性,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贴近社会,有利于学生终身学习。
任教以来,我一直要求学生平时养成通过报纸、电视、广播、杂志、网络等多种传播媒介,主动关注社会,关注世界,关注时代的变化,同时尽量挖掘其与教材知识的结合点。
这是根据个人意愿去做的事,是一种内在的推动力量,施行者自然也力求成功。
师生还常常共同讨论,并及时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教育,同时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开放思维和实践意识。
初中历史学习兴趣激发第一篇范文:初中历史学习兴趣激发教育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使其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历史素养,是每位历史教师不断探索和追求的目标。
本文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初中历史学习兴趣的激发策略。
一、挖掘历史故事,点燃学生兴趣历史是一门故事性很强的学科,含有丰富的知识和生动的故事。
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挖掘历史故事,以点燃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讲述中国古代史时,可以讲述秦始皇统一六国、汉武帝开拓疆土等故事;在讲述中国近现代史时,可以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辛亥革命等故事。
通过讲述这些故事,让学生感受到历史人物的英勇与智慧,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二、创设情境,感知历史氛围情境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在情境中感知历史氛围,增强学习兴趣。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实物展示、角色扮演等多种手段,为学生创设生动的历史情境。
例如,在讲述抗日战争时期,可以播放相关战争场景的视频,让学生感受战争的残酷;在讲述古诗词时,可以让学生扮演诗人的角色,体会诗人的情感。
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三、开展历史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参与度实践活动是学生喜爱的一种教学形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
教师可以组织各种形式的历史实践活动,如历史知识竞赛、历史剧表演、历史主题班会等。
这些活动既能巩固所学知识,又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例如,在讲述中国古代史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历史人物扮演,让学生在扮演过程中了解历史人物的一生;在讲述中国近现代史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历史知识竞赛,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通过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感受历史的魅力,提高学习兴趣。
四、注重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启发式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启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在思考中感受历史的奥秘。
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作者:陶斯林作者单位:重庆市忠县官坝初级中学校
【内容摘要】
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历史蕴含着丰富的内容和人类的智慧,历史学科是一门综合学科。
学习历史,对青少年来说,无论是做人还是处世,都具有重要意义。
从小的方面说,青少年学生可以从历史人物身上到、学到做人、处世的方式方法,避免少走弯路、错路;从国家、社会方面讲,青少年可以从中国古代史中祖国灿烂的文化来激发民族自豪感,利用中国近代的屈辱史及世界近代史的学习增强历史使命感;学史以还可以“通古今之变”,了解世界历史,有助于人们认识世界发展潮流,推动社会进步。
所以,无论是从个人方面,还是社会的进步方面看,学好历史都是非常重要且有必要的。
【关键词】:初中生;历史;兴趣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本该生动、有趣的历史课却长期受到学生的冷落。
作为一名历史老师,我不得不认真反思初中历史目前“可怜”的处境。
那如何才能改变初中历史课目前的困境呢?我们首先要去了解初中生学习历史兴趣不高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重新激发初中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
1.初中生对历史学习不感兴趣的原因
1.1从学生方面看
◆认识上存在偏见。
很多学生认为历史科目无关紧要,只要学好语、数、外这种“主课”就行了。
◆课业压力大。
由于对教师考核评价标准有许多不妥的地方,这使得许多教师对学生布置的作业太多,不考虑学生的承受能力,学生当然只能顺从,做那些永远也做不完的作业,谈何兴趣。
以数学科目为例来看一下学生的作业:课堂练习本、课后作业本、辅导资料一本、数学学习报等等,对于一个初中学生来说,压力确实太大,能完成作业已属不易,他还有更多的精力去看有没有留下多少历史作业吗?
◆历史知识的特殊性。
俗话说:“历史是过去的现实”。
既然是过去的现实,当然具有不可再现性,越是久远,学生越是不感兴趣,越觉得没有学习的必要。
再者,历史知识有众多的人物、时间、地点需要记忆,学生总觉得枯燥无味,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1.2从历史教师方面看
◆授课方式单一。
在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我门的很多历史教师仍然是“一书、一粉笔、一言堂”的教学方式来教学,这显然已无法满足学生对历史知识的需求和新时代对历史教师的要求。
◆知识广度不够。
我们某些教师,认为身为历史教师学好历史知识就行了,不是这样的。
众所周知历史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包含了众多的自然知识和人文知识,我们必须广泛联系各学科,通过人格魅力、知识动力来吸引学生。
2.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初中生兴趣的策略
一堂好的历史课,并不是简单的照本宣科,而是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有机结合。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历史学科的特点,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不断启发学生去思考、去探索,进而使学生的思维经常处于活跃的状态,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对此,我觉得主要通过以下途径:
2.1适当补充与课本有关的历史资料
历史知识浩如烟海,其中能收入课本中的只是极少部分。
在讲课中,如能适当补充形象生动的名人轶事、历史传说等,既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又可以扩充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
因此,我在教学中经常有计划的补充一些历史资料。
如我在给学生讲左宗棠收复新疆时,介绍了左宗棠少年时就有大志,他在15岁时写的对联“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书万卷,神交古人”正体现了这一点。
左宗棠出兵收复新疆时,已年近70岁,为了收复被俄国占领的伊犁地区,他带着棺材出关,表示誓与俄国决一死战,为曾纪泽的外交谈判作了有利后盾,在军事与外交的共同努力下,终于收回了伊犁地区。
这样的补充,能象磁石一般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既加深学生对左宗堂的了解,也深化了爱国主义教育。
2.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课堂中,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不能忽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方法很多,如学生课堂表演、讨论、师生互问、学生中互相答疑等。
不同的内容,可以选取不同的激活方式。
例如在讲授第19课《昌盛的秦汉文化》“纸的发明和蔡伦改进造纸术”时,为了让学生能够更进一步地认识到我国发明的造纸术对人类文化的发展所起的巨大作用和对世界文明作出的巨大贡献时,我作了这样的设计,我先提问:“哪个同学能够说出首先发明纸的国家和时间?”当学生作出“中国”和“西汉前期”的正确答案后,我又提出第二个问题:“有谁知道我国在纸发明以前用什么作书写材料?”有同学回答“龟甲、竹木简或帛”后,我简要向学生介绍在纸张发明前我国书写材料的变革:殷商-主要是龟甲和兽骨,也有铜器和玉石器;西周-主要是铜器;春秋-竹木简盛行,并开始用帛书写;东汉-竹木简和帛仍是重要的书写材料。
继而我又提出第三个问题:“与纸相比,竹木简和帛的缺点是什么?”在学生回答:“竹木简太笨重,帛的价格昂贵”后,我指导学生看彩图27“汉代木简”,指出这就是汉代以前的书。
看到这种用绳子串木简做成的书,引发了学生很大的兴趣,这时我又加上一句话:“要是你们的书包里的学习材料还是木简的话,该有多少木简?会有多重?”学生听后,情不自禁地议论纷纷,都感到纸的发明太伟大了。
我紧接着提出第四个问题:“西汉发明了纸,为什么东汉蔡伦又要改进造纸术?”由于课文中没有涉及这个问题,学生的回答很难准确,而这个问题又是必须了解的。
我告诉学生:“在蔡伦之前造的纸质量差,易脆裂,厚薄不一,
急需改进。
”我又指着《蔡伦》图说:“东汉宦官蔡伦在公元105年改进了造纸,造纸原料请同学们在书中找出。
”这样一环扣一环的设疑解难,把学生引向似如柳暗花明又一村中的“又一村”的境地,这样既激发了兴趣,又掌握了知识,也更好地理解了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的伟大意义。
2.3运用形象生动的课堂语言
教学语言是课堂教学最基本的工具,丰富的语言有启发性和情感色彩。
而历史本身是有血有肉、丰富生动的,在教学中教师如能充分利用历史这一特点,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再现历史场面,就能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在浓郁的情感氛围中让学生感知历史,从而增强教学效果。
如我在讲“一•二八” 事变中,提到十九路军英勇抗日时,我给学生讲述了当时的一个小插曲:“日寇五千人向上海北郊中国军队蕴藻浜阵地发起疯狂进攻。
蔡廷锴将军挑选了一百名战士组成敢死队,他们中胸前背后都捆上炸弹,并用火油浇遍全身,然后分几路潜入敌阵,冲到敌人密集的地方,猛地扑倒在地,一声巨响,战士们粉身碎骨,鬼子也被炸得血肉横飞。
差不多在同一时刻,敌军阵地上爆炸声四起,日军以为中国援军开到,纷纷溃退,十九路军战士们乘势追击十多里,杀得敌人血流成河,尸骨成山。
但是,中国政府却拒绝援军,扣压军火,侵吞捐款,暗中资敌,十九路军弹尽援绝,被迫撤退……”通过这一情意真切的讲述,使学生对十九路军官兵产生了由衷敬意,同时在内心深处发出对爱国者的钦佩的真实情感,对卖国者的愤慨,给学生留下难忘的印象。
2.4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
历史是发生在过去的事情,对学生来说,感觉距离比较遥远。
人的认知是从感性开始的,直观形象的材料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储存。
努力创造条件,合理的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再现历史情景,打破时空界限,缩短历史与学生的距离。
因此,在课堂上适当的运用多媒体教学,给学生以直接的感官刺激,有利于引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
如在讲《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我插放了一段《火烧圆明园》的录像。
这样,通过直观教学手段代替教师的讲读,取得更好的效果。
可以说,多媒体使历史走近了学生,使历史课不是枯燥的理论和呆板的讲授。
3.结语
总之,兴趣是引导学生学习历史、认识历史、热爱历史的灯塔。
学生只有有了兴趣才会更好的学习历史,而兴趣的背后是教师对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激发。
作为中学历史教师,应该正确分析学生的心理特征,改进教学方法,努力创设愉悦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点燃他们对历史探索的激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样,历史教学才会真正的达到“学史明志,知史做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聂秀娟:历史教学中学生兴趣的培养[J],黑龙江教育学报,2002年第21卷02期。
[2]邢尚普:论中学历史教学的爱国主义教育[J],文教资料杂志,2008年第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