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二课时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1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同《少年闰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抓住闰土的语言、动作,整体感知闰土的形象。
3、品味文句,体会文中“我”和闰土之间纯真的友谊,理解作者对闰土的特殊感情。
4、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法阅读,学习从不同侧面揣摩人物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学会用多种阅读方法,感知闰土的形象,揣摩人物的特点。
教学准备:含有图片,重点句段课件。
帮助学生直观、形象的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一、教师谈话,引入新课。
2、师过渡: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一位和你们年龄相仿的少年,他是谁?(闰土)谁来说说对闰土的印象?二、研读课文第6——16小节,体味人物个性特点。
(一)整体感悟1、师过渡:闰土与鲁迅先生仅仅相处了一个月的时间,却给鲁迅先生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这幅画面也深深的印在作者的脑海中。
那么,闰土到底有什么特别这之处吸引着我呢?你们能迅速的从课文中找一句话来说说吗?生汇报,师出示片段: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2、男女生分别读。
体会一下什么词该重读。
学生汇报应该重读的词有“无穷无尽”、“稀奇”。
师:这里突出了“稀奇”这个词,你认为什么样的事才是稀奇的事?板书:稀奇引导学生体会“稀奇”一词古今用法上的差异。
3、文章中闰土向我讲了哪些稀奇的事?生汇报师用小标题的形式呈现并板书: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看瓜刺猹、看跳鱼儿教师提示看瓜刺猹的“看(kān)”和看跳鱼儿的“看(kàn)”在读音和用法上的差异。
4、你们认为哪件事是最有趣、最稀奇的?。
生汇报师过渡:同学们想了解这么多的知识,真是些爱学习的孩子。
现在,我们就先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
老师交给同学们一个任务。
出示投影:自由朗读6——16自然段,请你选择一二件事自己觉得最稀奇的事读一读,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在最有感触的文字中谈谈自己对闰土的认识和看法。
学生自读自悟(二)重点研读,体味人物的个性特点。
六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第二课丁香结课堂笔记以下是六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第二课《丁香结》的课堂笔记:
- 主要内容:《丁香结》是作家宗璞写的一篇散文。
作者用清新淡雅的语言描写了不同地方的丁香,从颜色、形状、气味等方面细致地描绘了丁香花的高洁和美丽,表达了作者对丁香花的喜爱之情。
- 脉络结构:
- 第一部分(第1-3 自然段):分别从生长环境、开放态势、花的气味、花的形状、花的颜色等方面描写了丁香花。
- 第二部分(第4-6 自然段):分别从古人眼中的丁香花、作者提出的疑问、作者的联想等方面描写了丁香结。
- 主题:文章通过对丁香花的描绘和对丁香结的感悟,表达了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 写法借鉴:
- 托物言志:作者通过对丁香花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和理解。
- 虚实结合:作者在描写丁香花时,既写了眼前的丁香花,又写了由丁香花引发的联想,虚实结合,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
- 修辞手法:作者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描写更加生动形象。
- 词语积累:朦胧、幽雅、参差、单薄、愁怨、妩媚、衣襟、花蕾、恍然、愁怨。
以下是六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第二课《丁香结》的笔记,供您参考:一、生字组词纠(jiū)缠担(dān)心抽(chōu)空参(cān)差(cī)薄(bó)雾盲(máng)人瞎(xiā)说薄(báo)命二、多音字担:dān(担心)dàn(担子)薄:bó(薄雾)báo(薄命)参:cān(参加)cēn(参差)shēn(人参)三、近义词幽雅——优雅繁多——繁多娇媚——妩媚四、反义词繁多——稀少娇媚——丑陋薄雪——厚雪五、词语搭配1.AABB式词语:纠纠缠缠抽抽空空参参差差结结巴巴2.量词搭配:一簇丁香一嘟噜丁香花三两朵丁香花一两棵丁香花3.形容词搭配:幽雅的丁香花雪白的丁香花娇媚的丁香花单薄的丁香花4.其他词语搭配:独自在院子里细雨蒙蒙的日子难得的好天气淡淡的幽雅的甜香四方的小院落阴冷的天气微雪飘落的日子繁花如锦的时节六、句子解析1.每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来。
所以丁香结年年都有。
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吗?解析:作者以丁香的结比喻人生中的问题,暗示人生中的问题永远存在,这是人类永远需要努力和追求的。
同时,作者也指出,人生中的问题虽然很多,但我们应该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去面对和解决它们,这样生命才会充满意义和价值。
2.花墙边两株紫色的,如同印象派的画,线条模糊了,直向窗前的莹白渗过来。
让人感到一丝凄清,一丝惆怅。
解析:作者运用比喻手法,将花墙边的两株紫色的丁香花比作印象派的画,形象地描绘了它们的美丽和模糊的线条。
同时,作者还通过描写莹白的月光,表达了一种凄清和惆怅的感觉,营造出一种悲伤的氛围。
《只有一个地球》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只有一个地球》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四组的一篇文艺性说明文。
“只有一个地球”,这是由1972 年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人类环境会议提出的响亮口号,本文以此为题,采用科学小品文的形式,通过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等多种说明方法,从地球“美丽又渺小”、“资源有限”、“不能移居”这三方面介绍了地球的有关知识,阐明了人类的生存“只有一个地球”的事实,教育我们要精心保护这个唯一可以赖以生存的美丽星球,并以此呼吁人类应该珍惜资源,保护地球。
条理清楚,语言朴实、流畅,用词严谨,表达生动,饱含深情,是这篇文章的主要特点。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借助多媒体,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要一个地球”的道理,增强保护环境的自觉性。
3.产生保护地球的意识,从我做起,从身边力所能及的事做起,争做小小宣传员。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领悟“只要一个地球”的道理,明白“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内容: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直接揭题,简单导入1972 年,联合国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人类环境会议,代表们热烈地讨论了一份涉及人类命运的重要报告,并提出了一个响亮口号——生读课题:只有一个地球二、欣赏地球,领略“可爱”1.出示图片,领略地球的美2.观看视频“旋转的地球”,用自己的话或课文的句子赞美地球。
3.总结:宇航员眼中的地球“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三、细读课文,感知“破碎”1•轻声读课文,重新认识地球,一边读一边用心去感受,读完课文后,然后再问一问自己,你的心情如何?生自由答沉痛、有点可惜;非常可惜;压抑;担心;痛惜;气愤;难过;讨厌破坏资源的人;伤心;可怕——心情很沉重,很复杂。
2. 请同学们浏览课文,文中哪些文字,哪些句子,哪些声音给了你这样的心情和感受,请在这些文字下面画上你颤抖的线。
第二课时
(一)、回顾课文内容
1.简单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2.放声读一遍课文,解决上节课学生提出的有关内容上的疑问。
(二)、品读课文,体会表达
1.边读边画,解决第一课时留下的有关表达上的疑问。
2.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指导朗读。
[预设内容]:
(1)“我真想也跟它们寒喧一下,可惜我不懂它们的语言”
你能读懂作者的心思吗?(抓住“真想”“可惜”)
把这种心思读出来。
(2)“甲虫音乐家们全神贯注地振着翅膀,优美的音韵,像灵泉一般流了出来”。
评价一下甲虫们的音乐演奏得怎么样?
作者是通过哪些语句把这“优于人间一切的音乐”表达出来的?
听录音──虫鸣,读句子。
(3)“我悠悠忽忽地漫游了一个下午,直至夕阳亲吻着西山的时候,红鸠鸟的歌声才把我的心灵唤出来。
”
谈谈你对这个句子的认识,哪些词用的好?好在哪里?(联系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把体会到地放在这个句子里尽情地读出来。
(4)自由读三、四、五自然段。
从这些文字中,你感受到了哪些情趣?(小虫驻足痴望、“村民”熙熙攘攘往来、意味深长地对视、像南国的少女、交流、攀谈的投机……)
作者是怎样让我们感受到这种情趣的?
把这些情趣通过你的朗读传递给大家,共同分享。
3.体会表达方法、表达效果:
出示课文开头:
“今天,我又躺在田野里,在无限的静谧中,忘了世界,也忘了自己。
”
(1)结合课文内容谈谈对这句话的认识和自己的体会。
(2)你认为课文中还有哪些句子写得好,好在哪里?(可以小组交流,讨论、总结)(三)、积累语言
1.把文中自己认为写得好的词句抄写在摘抄卡上。
2.交流摘抄卡,读给同学听。
3.背诵摘抄的内容。
4.提倡尽可能地在习作中用一用。
(四)、回归整体,拓展延伸
1.配乐朗读全文(接读),尽情抒发“草虫的村落”给我们带来的情趣。
2.课文作者想象丰富,感受独特,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丰富多彩、富有情趣的虫子们的世界。
你有没有类似的经历,讲出来和大家共同分享。
3.写一写自己观察过的小虫,注意展开想象,融入自己的感受。
(随堂落实“小练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