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行文思路和线索)
- 格式:doc
- 大小:54.00 KB
- 文档页数:12
【苏派语文备考】一文讲透高考散文阅读结构思路一、行文思路(一)纵向式1.时间顺序:这种思路主要适用于写人记事散文和文化历史散文,写人记事散文特点是按照一定的时间顺序写人记事,文化历史散文特点是追叙史实、联系现实来抒发感慨和思考。
这类散文内部结构一般为相承式。
示例:《一个消逝了的山村》作者就是按照时间顺序来思考“一个消逝山村”的“前世今生”。
(也可参考古代散文《登泰山记》)2.空间顺序:这种思路主要适用写景类散文和场景变换类叙事散文,写景类散文以移步换景、景变情迁为特点,其内部结构关系一般为相并关系。
场景变换类以在场景变换中进行叙事为特点,其内部结构一般是相属式。
示例:《荷塘月色》作者的游踪是出家门—去荷塘—观荷塘—回家门(空间顺序)《故都的秋》作者通过“破院赏秋”“秋槐落蕊”“秋蝉残鸣”“秋凉闲人”“秋日红枣”五幅画面来表现故都秋的“清、静、悲凉”。
3.逻辑顺序:这种思路主要适用于抒情说理类散文。
作者以情感抒发或哲理思考统率全文,最能体现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逻辑顺序通常从事物事理的不同方面展开,彼此之间没有前后关系,有主次联系、因果联系、递进联系、总分联系,或没有明显的时空联系,都可以看作是逻辑顺序。
示例:《荷塘月色》情感变化:不静——求静——得静——出静《故都的秋》紧紧围绕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展开描写《记念刘和珍君》无论是“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还是“无话可说”,都饱含着鲁迅先生的“悲愤”。
(也可参考古代散文《赤壁赋》)(二)横向式1.总分式:这种思路多适用于情理类散文。
一般结构是开门见山点明主旨(或是感情基调、或是观点态度),然后从不同的维度、层面展开论述或抒情。
示例:《故都的秋》文章开篇将故都的秋与江南的秋进行对比,点明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然后整篇文章是以“清、静、悲凉”为中心层层递进,逐步刻画了故都的清秋景色。
2.对比式:这种思路多适用于抒情类散文。
一般结构是通过时空对比来突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或感悟。
高2022届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讲练学案之散文阅读专题第三讲分析行文思路与线索【知识精讲】分析行文的思路与线索就是按照文章表现的情感脉络,梳理文章先写了什么内容,后写了什么内容,内容层次是怎么安排的,以及是顺着一条什么线写下来的,以及线索的作用或效果。
[考向1] 梳理行文思路1.散文的思路结构类型写景状物散文主要有:静赏式,即景点概述——景点静赏——景点联想;参游式,即入景——赏景——联想——收束;象征式,即描摹物——由物及人——言志向。
文化哲理散文主要有:追怀式,即眼前景——从前景——怀念情;叙史式,即奠定基调——追述史实——抚今感慨。
写人叙事散文主要是感悟式,即抒情触媒——相关场景——相关人物——生活感悟。
2.散文内部的结构关系散文内部的结构关系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相承关系,体现了文章内容的承接关系和递进关系,表现方式是由叙事到议论或抒情,或是由写景到议论或抒情,或是哲理散文的层层相递。
第二种是相并关系,主要是并列关系和对照关系,一般通过并列式和对比式展现内容。
第三种是相属关系,主要有总分关系和分总关系。
3.方法从整体构思(谋篇布局)方面入手,把握文章的结构安排和材料的组织方式,分层归纳,最后整合。
注意转折、过渡性的词句。
4.步骤第一步:审题,明确方向。
明确命题的着眼点——整体构思(谋篇布局),即分析文本的行文思路,以及作者这么安排行文思路的理由。
第二步:读文,厘清思路。
先概括每一段的段落大意,再判断哪些段落可以根据题干要求归纳出大的行文层次。
第三步:作答,简洁规范。
组织语言作答。
要言之有据,言之有序。
5.常见的设问方式(1)文章是围绕××逐步展开写作思路的?请简析。
(2)本文结构严谨,请概括(梳理)本文的行文思路。
(3)文中主要写了××、××,这些是如何组织到一起的?(4)文章是如何逐层表现××这一主旨的?(5)作者围绕××写了哪些事?6.答题规范(1)用“首先”“然后”“下一步”“最后”等词语来串联每一步的内容。
第二部分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阅读02 分析散文的结构思路(行文、线索、句段)教学目标1.了解散文的结构形式2.掌握散文的线索教学重点难点把握散文的结构安排,掌握散文线索的作用。
教学过程一考情考向把握散文的行文结构是阅读和理解散文的基本功和必要途径,分析结构思路的题目即使不显性设题,其他类型题目的解答也会隐性涉及。
散文结构思路分析题涉及文章整体结构、段落结构、段与篇的逻辑关系、段与段之间的关系等。
命题点一般有三个:行文思路分析、线索分析和句段作用分析。
二题点攻破题点1 行文思路分析题点必备知识行文思路是作者按照一定的条理表达思想的路径、脉络,是作品的整体构思布局。
行文思路分析就是梳理分析作者的这一构思布局。
高考设置行文思路分析题的侧重点在“梳理”上,对全篇而言就是总体思路,对具体段落或层次而言就是局部思路。
文章的常见结构类型和内部的结构关系有多种,具体为:【结构类型】(1)静赏式景点概述——景点静赏——景点联想。
特点:先交代赏景的缘由,暗示主题;多角度的写景;使用联想,用抒情的方式来深化主题。
(2)参游式进入景点——依次欣赏——赏景联想——离开景点。
特点:移步换景,因空间转换而景色不同,情感因之而变化;有时虚实相间,适当联想,篇末暗示主旨。
(3)象征式物的描述——物的性格——由物及人——表达志向。
特点:详细描写物,目的是用物来象征人,形在写物,旨在象征之人;卒章显志;篇末深化(升华)主题。
(4)怀念式睹眼前景——思从前景(人、事)——抒怀念情。
特点:借联想和想象写怀念之物,表达寄托的情思。
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从一景联想到相关的另一景,且另一景中寄托着作者的主要情感。
(5)叙史式一语统篇——追述史实——抚今而感慨、抒情。
特点:起点很高,表达某种情怀;追叙史实,侧重与现实有某种程度上的契合;联系现实,追昔是为了抚今,表达对现实社会的思考、感慨。
这类散文大多被称之为文化散文。
【结构关系】相承包括承接关系和递进关系,通常表现为:由叙事到议论或抒情,由写景到议论或抒情。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的题型及解题思路高考语文“散文阅读"的题型及解题思路•一、思路结构类试题1.要求分析全文的行文思路〔或结构〕答题思路:这类题的答案绝不是各段落大意的简单累加,而是把文章各层次的层意概括进行组合。
答题程序应该是把握段落大意,然后准确切分文章层次并概括层意,最后把层意按照先后顺序组合起来。
格式一般为:第一部分〔先〕写了什么,第二部分〔然后〕写了什么,第三部分〔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2.局部某句话、某处叙述、描写文字在全文中有何作用答题要点:因这类题涉及的内容皆在文中,所以考虑它的作用,要注意两点:一是它身处文章中间.第一就要考虑它与前后文之间的结构关系,甚至是全文的各个部分的关联。
一般为承上启下〔或前后呼应,或自然过渡到下一部分内容〕作用。
答题思路:“作用〔如:承上启下〕+分析〔它是怎样承上启下的〕〞结构形式,绝不能仅只回答“承上启下〞“首尾呼应〞“前后照应〞,一定要有作用分析。
3.开头有什么作用〔“开头为什么要从…写起〞〕答题要点:因这类题型的特点是先言其他,再引起文章主要内容〔主要事件、主要人物〕,它在文章中的位置决定了这类题答题有四个要素:一是与文题是否照应;二是是否能够自然引出下文主体内容,为下文作铺垫;三是与结尾是否照应;四是与主体内容是否形成反衬。
4.文中某处景物描写的作用。
〔或在开头,或在中间〕答题要点:有四个要素,一是景物本身的自然环境特征;二是对人物的烘托作用;三是对社会环境的暗示〔这一点要视情况而定,不要生拉硬扯〕;四是在结构上为下文铺垫。
二、内容要点概括类试题1.全文内容要点概括第一种:概括某些原因答题要点:很多散文,作家都是阐发某种生活感悟,明晰某些道理,而这些感悟、道理〔结尾的“果〞〕从何〔“因〞〕而来?那就是前面的叙事、描写、回忆等等。
说到底,散文全文一般就是一个大因果复句,所以这类题设题要求的跨度一般较大,涉及全文。
答题时思维视界要笼罩全篇,尽量把“因〞的数量找全.答案各点组织要尽量按照原文顺序。
理清文章思路知识精讲一、要点梳理散文选材广泛,行文自由,表达的思想感情丰富多彩。
准确把握文章的结构脉络,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对于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文章显得尤为重要。
(一)行文思路作者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会精心组织、选取材料;在表达上更是精益求精,特别注意词语在表达上的顺序、层次和分寸感。
散文中的顺序,一般包括:选取的材料顺序;段落顺序;句子顺序;词语顺序等。
1.线索散文线索就是文章结构的红线。
抓住线索,也就抓住了作者的思路。
根据文章中心需要,可以以物为线,以事为线;可以以人为线,以情为线;也可以以时间为线,以地点为线。
(1)找线索的方法一要注意文章标题(有的标题直接揭示线索,有的标题包含线索的因素);二要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三要特别注意文中的议论抒情,因为散文中的“情”通常是文章组织材料的重要线索。
线索是作者选择材料的准绳,我们形象称之为线索,是作者选择材料脉络或描写、记叙的脉络。
例如:《回忆我的母亲》以“母亲勤劳”为线索;《藤野先生》以“我与藤野先生交往的过程”和“我的爱国思想感情”为线索等。
(2)线索分类散文通常都有多条线索,可分为明线和安详。
一般来说,暗线往往是情感线索。
一般叙事的线索有以下几种: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的线索来写的。
以时间顺序为线索,就是把事情发展过程中比较明显的时间写出来,并叙述在此时间内发生的内容。
如《一定要争气》,重点记叙了童第周在中学读书和在欧洲留学两个时期的事。
以地点变换的顺序作线索。
以写景,参观访问过程为内容的文章一般用地点变化顺序作线索,叙述时要写清每个地点上的事情。
如《参观人民大会堂》不仅按参观顺序来写,而且以参观者每到一处的踪迹开头。
点明参观的地点,再抓住每一处所见所闻具体描述。
以具体的事物为线索。
如写《一个苹果》把传来传去的苹果作为线索,围绕苹果叙述了感人的事。
以中心事件为线索。
中心事件在文章中起主干作用,围绕它来写一些相关的事.如《养花》围绕中心事件养花写了为什么养花,养什么花,怎样养花,怎样劳动获得丰收,怎样享受劳动成果.养花有何乐趣等。
专题06 散文结构思路分析(行文思路、线索作用)★行文思路★◆解题思路分析材料关系法线索法线索是作者将材料串联起来的"红线"或"寄托物"。
常见的线索有以下几类:1、以核心人物为线索。
2、以核心事物为线索。
3、以时间为线索。
4、以地点为线索。
5、以作者的情感变化为线索。
分清线索后,自然也就理清了文章的行文思路。
层次法根据关键词语或关键句子总结出段意,再看哪些段意集中表达同一个意思,划分出层次。
★历年真题★一、【2018年北京市高考语文试卷】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5分)水缸里的文学①我始终认为,我的文学梦,最初是从一口水缸里萌芽的。
②我幼年时期自来水还没有普及,一条街道上的居民共用一个水龙头,因为家家户户都有一个储水的水缸,我们家的水缸雄踞在厨房一角,像一个冰凉的大肚子巨人,也像一个傲慢的家庭成员。
记得去水站挑水的大多是我的两个姐姐,她们用两只白铁皮水桶接满水,歪着肩膀把水挑回家,哗哗地倒入缸中,我自然是袖手旁观,看见水缸里的水转眼之间涨起来,清水吞没了褐色的缸壁,我便有一种莫名的亢奋。
现在回忆起来,亢奋是因为我有秘密,秘密的核心事关水缸深处的一只河蚌。
③请原谅我向大人们重复一遍这个过于天真的故事,故事说一个贫穷而善良的青年在河边捡到一只被人丢弃的河蚌,他怜惜地把它带回家,养在唯一的水缸里。
按照童话的讲述规则,那河蚌自然不是一只普通的河蚌,蚌里住着人,是一个仙女!也许是报知遇之恩,仙女每天在青年外出劳作的时候从水缸里跳出来,变成一个能干的女子,给青年做好了饭菜放在桌上,然后回到水缸钻进蚌里去。
而那贫穷的吃了上顿没下顿的青年,从此丰衣足食,在莫名其妙中摆脱了贫困。
④我现在还羞于分析,小时候听大人们说了那么多光怪陆离的童话故事,为什么独独对那个蚌壳里的仙女的故事那么钟情?如果不是天性中有好逸恶劳的基因,就可能有等待天上掉馅饼的庸众心理。
我至今还在怀念打开水缸盖的那些瞬间,缸盖揭开的时候,一个虚妄而热烈的梦想也展开了:我盼望看见河蚌在缸底打开,那个仙女从蚌壳里钻出来,一开始像一颗珍珠那么大,在水缸里上升,上升,渐渐变大,爬出来的时候已经是一个正规仙女的模样了。
2020届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散文复习之结构思路一、知识点整理(一)散文结构思路概念和类型思路是指作者按照一定的条理由此及彼地表达思想的路径、脉络。
结构是思路的外在表现,指作品的整体构思(布局谋篇)、行文线索以及段落的安排与段落间的关系。
(三)考向1.从线索(事物、人物、事件、景物、行程、情感、空间、时间)入手,分析其在组织材料、叙述事件、表达主旨等方面起的作用;2。
从某个局部(开头、结尾、过渡段)入手,分析其在整个篇章中的作用。
(四)考法及解题思路1。
行文思路和线索(1)设问示例:文章是怎样构思的?请简要概括。
文章写了……,请就此梳理作者的写作思路.本文的线索是什么?作者是怎样组织材料的?本文……反复出现,有何作用?综合全文,分析……的心理(情感)变化.(2)寻找线索的方法:①了解文章的体裁分类和表现手法;②关注文章标题;③注意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3)线索的一般作用:①组织材料,贯穿全文;②结构清晰,内容集中;③揭示主题;④使行文富于变化。
2.分析语段作用(1)设问示例:文中画线句子(或开头或结尾)有什么作用(好处)?文章开头为什么从……写起?文章写……有什么作用(用意是什么)?如果将某一段删去,好不好?文章着重写了……,为什么还用大量笔墨描绘……?(2)解题思路:①内容:概括内容(出现特点形容词);②结构:指出结构作用并分析;③主题:表达……情感,揭示……主题;④表达效果。
三、典型例题(一)题型一线索和行文思路【典型例题1】【2017年上海卷】相思贾平凹①一个盒子,是原竹做成的,竹节的部分截下来,打磨,雕琢,玲珑剔透得万般可爱了,上边装一块活动的玻璃,这便是你的珍藏了。
下了班,或者吃着饭,或者要睡觉去,这盒子就放在你的手心,你屏住气凝视着,呼出的热气在玻璃上结成一层水珠。
盒子里边是一只蟋蟀样的昆虫,长长的腿,细细的触须,浑身金黄,像是一片跃动的金砾。
于是,你不自觉地就哼起评弹调来,在这漠漠的戈壁滩上,评弹调游丝一般的,铮铮飘远。
高考散文阅读常见题型答题技巧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高考散文阅读常见题型答题技巧一、行文思路类【一】行文思路(或结构)1、常见题型①文章以什么为线索?请你进一步地理解文章思路。
或除了以×××为思路安排的文章结构外,本文主要分几个画面来写,这些画面是如何组织到一起的?②请概括文章写了哪些方面?(或概括特点)2、解题思路:答题程序应该是分析层次结构,把握段落大意,然后准确切分文章层次并概括层意,最后把层意按照先后顺序组合起来。
3、答题格式:先写了什么,然后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二】行文表达作用1、常见题型:①某句话(某处叙述句(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或者这样写对全文结构安排有什么作用②某一引文(诗句或典故等)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③某一处环境描写的作用或文中描述了某某景色,请加以简要概括,并说说这样写有什么作用2、解题思路:主要从内容和结构上解答分析。
3、答题格式:某段或语句:运用……手法,描写了……内容(概括这句话或者段落的大致意思),结构上起到了……作用或表达效果(联系中心)引文的作用: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情感;丰富了文章内容,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结构上起到了……作用景物描写:这一景物描写了……自然环境,渲染了的……气氛;烘托人物的……心境或性格;暗示……社会环境;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附:引文作用常使用的术语(1)开头:①总领全文;②引出下文的……情节或引出话题;③为下文……情节作铺垫或与下文构成对比;④开篇点题,营造……的气氛,奠定……的感情基调;④制造悬念或埋下伏笔,吸引读者。
(2)中间:①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②前后呼应;③为下文……的情节做铺垫、引起下文的…内容;④照应上文的…内容、转换话题。
⑤或衬托作用(在行文中为了彰显叙述主体而谈到其他事物,其他事物具有衬托作用);或渲染烘托某种氛围(描写环境为人物的出场营造氛围)(3)结尾:①升华感情;②点明中心,深化主题;③总结上文;④卒章显志,点明主题;或含蓄的表明主旨(往往借助象征性的景物描写)⑤呼应开头,使文章结构完整;⑥言已尽而意无穷,使文章委婉含蓄。
读懂散文之行文思路以及线索【学习目标】1.散文线索的知识。
2.把握散文线索的方法与技巧。
【学习重点】把握散文线索的方法与技巧。
【阅读单】【散文的线索】1.什么是线索?线索是作者选择材料的准绳,我们形象称之为线索,是作者选择材料的脉络或描写、记叙的脉络。
例如:《回忆我的母亲》以“母亲勤劳”为线索;《藤野先生》以“我与藤野先生交往的过程”和“我的爱国思想感情”为线索等。
2.常见的线索类型①人物线索:人物的见闻感受或者事迹。
②物品线索:某一有特殊意义的物品。
③感情线索:作者或作品中主要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
④事件线索:中心事件。
⑤时间线索:事情的发展顺序、时间变化等。
【研究单】太阳梦(晓浩)朋友老刘说起他做的一个梦,激动得满脸通红。
他梦见自己驾着一叶小舟,划行在太阳里。
那境界好动人啊。
太阳大得无边无沿,透明的浆液,把世界漫溢成一片红色,岸,在哪里?船桨轻轻一拨,溅起一串火红的水珠,落下时,它们忽然凝结成一座座山,千姿百态。
老刘是个画家,那时候,画山画得正苦。
听了老刘的话,我放眼望去,但见群山在我周围有节奏地起伏着,群山之上是蓝天,一轮硕日,漂泊在蓝天上,永恒地照耀着。
记得刚到拉萨的时候,我被惊呆了,一片明晃晃的阳光,铺天盖地而来,拼命地往身体里渗透,我觉得身后的影子都透着亮儿。
是不是在梦里?我走向那些经幡。
五颜六色的经幡,在阳光下舞蹈着,似乎一头连着天,一头接着地,天地之间一派和谐宁静。
一幢幢别致的藏式楼房和现代建筑,从绿树鲜花中冒出来,寺庙的金顶间杂其中,香火缭绕,放生羊和野狗昂着哲人般的头颅,在大街上踱步。
向生活深处走去,我知道这不是梦。
远方的亲朋好友非说这就是梦,神秘,朦胧,可想而不可及。
一位女友,曾在拉萨生活数月,后移居加拿大,她来信说:“想到拉萨我就想大哭一场,那真是一个梦,温暖而又明亮,它在我睡着的时候来了,醒来,它却飞走了。
”对于我来说,拉萨的一切都是那么真实,在我那间常摇曳着烛光的小屋里,我认识了一群又一群的寻梦人。
高考文学类(散文)文本阅读 2 ——结构思路+例题分析【知识梳理】散文的结构思路是作者按照一定的条理表达思想的路径、脉络,是作品的内容的外在体现。
通常包括文章整体结构、段落结构、段与篇的逻辑关系、段与段之间的关系等。
主要题型分四大类:整体——把握文章组织材料的线索,分析散文线索的类型和作用;梳理文章的思路脉络;文章谋篇布局思路。
局部——分析句段在文中的作用(需了解散文结构组织的技巧)。
一、题型1——行文线索分析(一)线索就是文章结构的脉络。
是文章前后内容中都有的某个共同的东西,回答的是“围绕什么展开”的问题。
它是作者组织材料的思路在文章中的反映。
文章中所用的各种材料,犹如一粒粒散珠,只有用线索把它们串起来,才能成为光彩照人的珠链。
(二)散文常见的线索类型及作用:(三)分析线索作用的思路第一步——“定线索”第二步——“两个角度”分析线索作用二、题型2——行文思路的分析(一)分析散文结构思路主要涉及分析综合能力,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决定了我们只有首先梳理清楚作品结构思路,才能理解散文内容。
行文思路分析就是梳理分析作者的这一构思布局。
高考考查行文思路分析题的侧重点在“梳理”上,又有两种考法:一是直接考查(即明考型),梳理行文思路;二是间接考查(即暗考型),梳理人物心理(感情)变化。
(二)行文思路行文思路是作者写作时为了深化和表达其思想感情而遵循的思维活动的线路,回答的是“先写什么、后写什么”的问题。
(三)行文思路分析的思路1.划分层次法——给全文划分层次,归纳层意,根据事件发生、发展的各个阶段,梳理出明确的结构思路。
(先写……再写……接着写……最后写……)。
2.寻找线索法——先找出文章线索,再按照线索归纳梳理。
(文章紧扣……展开叙事,先写……再写……最后写……)3.心理词(感情词)组合法——结合文本的层次或线索,以心理(感情)变化为突破口,用心理词(感情词)串起合理的先后顺序。
有的心理词(感情词)可从原文中检索,有的则需要自己概括加工。
2024届高三语文考前攻略---文学类文本(散文线索作用题)【考情诊断】散文往往“形散”,笔墨似随意挥洒,为了做到“神不散”,在结构上借助一定的线索把材料贯穿成一个有机整体,线索正是把文中各个部分的材料串起来的那根“红线”,它可以是某个中心事件、某个实际的物体,也可以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当然,也可以是人物。
找线索要注意:一是要了解文章的体裁分类,以物喻人的散文一般以作者对“物”的理解或情感为线索;写景散文一般以游踪或某一景物为线索;叙事记人的散文一般以事情发生、发展的过程或与人物交往的过程为线索。
二是要注意文章标题(有的标题直接揭示线索,有的标题包含线索的因素)。
三是要特别注意文中的议论、抒情部分,因为散文中的“情”通常是文章组织材料的重要线索。
线索的作用主要有三点:一是组织材料,贯穿全文;二是使文章结构清晰,情节集中;三是揭示主题和情感。
【类题举隅】题型一分析题目作用示例1:《记忆里的光》从文章谋篇布局的角度,分析题目“记忆里的光”是如何统摄全文的。
【参考答案】①“记忆里的光”,指火车头上“光芒闪烁的图标”,即镰刀锤头,是本文的核心意象;②围绕这一核心按照时间顺序,安排了“我”少年、青年、中年的人生片段,每一片段都同“镰刀和锤头”相关(作为线索,贯穿我的少年、青年、中年);③最后,镰刀锤头象征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作者在党的领导下,锻造了自己,改变了人生,揭示了主旨。
【解析】审题:标题的作用——聚焦到标题结构作用“统摄全文“谋篇布局””①(内容上,题目的含义,以核心意象组织全文)②分析结构上的统摄全文作用:,作为线索;逻辑组织顺序;③主题上:题目作为“神聚”,统摄全篇,揭示主旨。
示例2:《谁持彩练当空舞》请简析诗句“谁持彩练当空舞”在全文中的作用。
(4分)【参考答案】①以之为题,增强文学性与感染力。
(“增添文章的文化意蕴”“增强文章的文化色彩”“增强文章的感染力”)②以之喻指历史与现实的长征,生动形象。
如何读懂散文系列之梳理行文脉络教学园地11-08 1131学习目标:1.通过抓结构标志、勾联、压缩等方法能够自主概括段落大意;2.通过关注标题、整合段落层次等方式,会把握行文脉络,明确文章主旨。
教学方法:学、测、讲、练教学过程:一、出示问卷调查结果:学生散文阅读题几次大考(摸底、六县联考)的均分及学生认为存在的根本问题均分低?----读不懂二、出示江苏高考散文阅读题的均分、得分率。
(最好换成江苏某年的散文得分统计)08江苏高考文学作品阅读(20分)12题(分值4分)实际得分:1.99分 49.75%13题(分值4分)实际得分:2.82分 70.5 %14题(分值6分)实际得分:2.24分 37.33%15题(分值6分)实际得分:2.89分 48.17%合计:9.94分说明读不懂是普遍现象,根本问题三、方法:(从学生的阅读经验中概括几种方法)1.从散文行文的固有规律去把握散文-----最大的特点是“散”,但“散”中有规律可寻。
那就是一切材料,哪怕是插入,引用插叙,描写景物,旁涉其他人事,回忆等等都指向一个方向:中心。
例:《乡土情结》全文共5个自然段:第一段:以不褪色的乡土情结开篇。
第二段:“童年的烙印”在乡土情结形成中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第三段:描写少小离家的两种情况,写出了远离乡土的孤苦无助。
第四段:写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美他们不忘乡土之情。
第五段:以不消失的乡土之恋结尾。
中心一方面强调乡土之恋不会消失;另一方面,又在鼓励祖国强盛的时代应有大展宏图的志向。
2.关注标题标题能提供阅读的线索。
(隐含了信息-----写作对象、重要内容等,甚至可以借此把握文章的主题。
)(1)教材中散文的标题:《我的四季》,《江南的冬景》,《想北平》,《金岳霖先生》。
(2)福建《吟风》,天津的《敦煌》,湖北的《雾》,湖南的《谈静》,安徽的《我与地坛》---直接明确了写作的对象。
如果文章写到了与此无关的内容,那就要考虑它与写作对象的关系,就要捉摸为什么要写其他的内容?(3)辽宁《雨韵》,全国1《阳关古道苍凉美》,北京《碧云寺的秋天》,四川《我爱水》,南通调研《寒冷的味道》,四市摸底《温软的稻草》----文题不仅明确了写作对象,更是表明了的感情倾向及模糊的主旨。
散文答题套路(文档3篇)以下是网友分享的关于散文答题套路的资料3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就爱阅读感谢您的支持。
散文阅读题满分答题套路第一篇散文阅读题满分答题套路一、行文思路类【一】行文思路(或结构)1、常见题型①文章以什么为线索?请你进一步地理解文章思路。
或除了以×××为思路安排的文章结构外,本文还有另一个隐喻性的表达结构,请写出体现这一线索的思路来。
②本文主要分几个画面来写,这些画面是如何组织到一起的?③请概括文章写了哪些方面?或概括特点?④为什么从这里写起;先写这个后写那个,为什么?为什么作者在文章开头写某某内容?2、解题思路:答题程序应该是分析层次结构,把握段落大意,然后准确切分文章层次并概括层意,最后把层意按照先后顺序组合起来。
一般从结构、内容(表现形象,思想情感、主题思想)与艺术手法三个方面回答。
3、答题格式:先写了什么,然后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附:记叙文(散文)的文章结构特点:①时间上组织材料;②从空间(场面)上组织材料等;③以什么(物件、观察点)为中心;④以情感或认识过程来组织材料;⑤由实到虚,层层层深入。
同时要适时的结合中心回答。
【二】行文表达作用1、常见题型:①局部某句话、某处叙述句(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或者这样写对全文结构安排有什么作用?文中某段文字不要行不行?为什么?②某一引文(诗句或典故等)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③某一处环境描写的作用或文中描述了某某景色,请加以简要概括,并说说这样写有什么作用?2、解题思路:主要从内容和结构上解答分析。
3、答题格式:某段或语句:写了……内容(概括这句话或者段落的大致意思),运用……手法,起到了……作用或表达效果(联系中心)引文的作用: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情感;丰富了文章内容,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结构上起到了……作用景物描写:这一景物描写了……自然环境,渲染了的……气氛;烘托人物的……心境或性格;暗示……社会环境;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2020届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散文复习之结构思路一、知识点整理(一)散文结构思路概念和类型思路是指作者按照一定的条理由此及彼地表达思想的路径、脉络。
结构是思路的外在表现,指作品的整体构思(布局谋篇)、行文线索以及段落的安排与段落间的关系。
(三)考向1.从线索(事物、人物、事件、景物、行程、情感、空间、时间)入手,分析其在组织材料、叙述事件、表达主旨等方面起的作用;2.从某个局部(开头、结尾、过渡段)入手,分析其在整个篇章中的作用。
(四)考法及解题思路1.行文思路和线索(1)设问示例:文章是怎样构思的?请简要概括。
文章写了……,请就此梳理作者的写作思路。
本文的线索是什么?作者是怎样组织材料的?本文……反复出现,有何作用?综合全文,分析……的心理(情感)变化。
(2)寻找线索的方法:①了解文章的体裁分类和表现手法;②关注文章标题;③注意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3)线索的一般作用:①组织材料,贯穿全文;②结构清晰,内容集中;③揭示主题;④使行文富于变化。
2.分析语段作用(1)设问示例:文中画线句子(或开头或结尾)有什么作用(好处)?文章开头为什么从……写起?文章写……有什么作用(用意是什么)?如果将某一段删去,好不好?文章着重写了……,为什么还用大量笔墨描绘……?(2)解题思路:①内容:概括内容(出现特点形容词);②结构:指出结构作用并分析;③主题:表达……情感,揭示……主题;④表达效果。
(3)答题模版三、典型例题(一)题型一线索和行文思路【典型例题1】【2017年上海卷】相思贾平凹①一个盒子,是原竹做成的,竹节的部分截下来,打磨,雕琢,玲珑剔透得万般可爱了,上边装一块活动的玻璃,这便是你的珍藏了。
下了班,或者吃着饭,或者要睡觉去,这盒子就放在你的手心,你屏住气凝视着,呼出的热气在玻璃上结成一层水珠。
盒子里边是一只蟋蟀样的昆虫,长长的腿,细细的触须,浑身金黄,像是一片跃动的金砾。
于是,你不自觉地就哼起评弹调来,在这漠漠的戈壁滩上,评弹调游丝一般的,铮铮飘远。
②唉,你是个粗糙的人,那额角,那鼻头,那方方的下巴颏子,使人想象着是用斧子砍出来的,除了两个眼镜片子,你身上还有闪亮的物件吗?头发总是乱的,胡子剪得七长八短,你应该是一个不修边幅的角色,竟偏偏玩这种玩意儿?!③你说,这是黄蛉,是你从老家带来的。
④这使人多么不理解!你的老家在苏州,苏州,是何等样一个美妙的地方啊,你生在那里,大学毕业后就到大西北来了。
大西北是寸草不生的玄武岩山,是有孤烟直长的大沙漠,你是学地质的,你已经在这里奔波了二十年。
二十年的帐篷,在沙山沙海里,犹如一叶小舟,冷月弯弯地照着,苏州城外的寒山寺的钟声,是能"夜半到客船"吗?妻子在望着你,相思的网撒满了脸面,她在打捞着远去的一颗爱的心。
你每年回去一次,每一次在门前植一丛慈竹,但是,你又走了,留给她的是一丛一丛竹叶的"个"字。
孩子已经六岁了,他的记忆里,你只是一个照片上的平面人,他在你植的竹园里喊着"爸爸",你不能回答,你的竹园里却生出了无穷无尽的黄蛉,它们在鸣叫着,窸窸窣窣的,那是你的神经,是你的精灵,是你的乡思乡音。
所以,她捉住一只,装在这精巧的盒子里,在你再一次回去的时候,送给了你吗?⑤你拥抱着你的妻儿,求他们宽恕你,但你还是又一次走了,你说:"祖国需要金子,大西北的沙漠里是有金子的,等十个金矿找到,我就回来了!"⑥一个竹子做成的盒子,一个盒子里装着的黄蛉,便和你从苏州出发,八千里路云和月,你们一起生活在了大西北。
⑦你或许冷了不知道添衣,热了不知道减衣,但你却明明白白提醒自己:黄蛉的生存是要有一定的温度的。
这黄蛉盒子你不装在贴身的衣兜里,担心热坏它,你又不肯装在大衣的外兜,害怕冻坏它,你花费了三个钟头,拙手拙脚地在大衣内侧缝了一个小口袋。
夜里,一盏孤灯伴着你,画图纸,鉴定矿石,常常忘了吃饭,但你忘不了给黄蛉喂食,它只吃苹果,这苹果却同你的仪器、书籍一样重要,你是专意让人从内地带买来的。
⑧现在,北斗星已经斜了,银河里风平浪静,你要睡下了,你便要将黄蛉盒子轻轻放在枕边,放在你的脖子下。
你,听见了黄蛉的“蛐蛐”声,那是世界上最微弱的声音,也是最清脆的音乐,是金石之响,是心律之韵。
你于是就入了梦里。
⑨啊,你是梦见了你的妻子吗?梦见了你的儿子吗?在这深夜里,月光静泻,风儿没有起,狗儿没有咬,你的妻子打着灯笼正站在竹园边上,你的儿子,蹑手蹑脚进了竹园,竹叶上的露珠滑下来,落在他的头上,他穿着一身雪白的衣服,往竹丛里走。
立即,无数的黑点溅满了他的全身,他快活地大叫,你的妻子跑来,用一只玻璃杯子,对着那白衣上的黑点一罩,黑点便弹进去,一只黄蛉就捉在土瓷罐里了。
⑩他们捉了好多好多的黄蛉,母子围着土瓷罐,就听着那“蛐蛐”的生命之歌。
⑪妻子说:“这歌子是唱给你爸爸的,这歌子在召唤着你的爸爸。
”⑫于是,在你的脖子下,在你的耳膜下,窸窸窣窣的声音叫得更响了,更清了,你听见了这爱情的召唤,这家庭的召唤。
⑬第二天早上,你爬起来,背起帆布做成的偌大的地质包,你又去找金子了。
你依稀还记得夜里的梦,说:“是的,我是要回去的,要回去就得加紧我的工作!”(有删改)1.文中“黄蛉”有重要作用,请加以分析。
(4分)参考答案:①“黄蛉”是全文线索,文中人物的活动以黄蛉为中心展开;②“黄蛉”是相思之情的凝聚物,既寄托了主人公对妻儿的思念,也寄托了妻女对远方亲人的思念。
(说明:作为线索的作用2分,作为情感凝聚物的作用2分。
只点出术语只能得一半。
)【典型例题2】【2013年浙江卷】牛铃叮当李清明①水乡多水牛。
②从我记事开始,一直到成年走出水乡,多以水牛为伴。
不但寒暑假期要整天放牧水牛,即使上学了每天也须带上镰刀和竹筐,放学的路上割上满满一筐青草,回去喂食和照顾水牛。
③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在我们水乡,可谓是一方水土养一方牛。
洞庭湖多年淤积的湖洲上围垦成水乡一个个院落,湖汊内港、沟渠水塘星罗棋布,到处都长满了茂盛的芦苇、青草和野篙。
这些也都是水牛们上好的饲料。
水牛生命力强,容易饲养,春、夏、秋三季均以自然生长的草蒿为食;到了万物枯萎的冬日,每天也只需一捆备干草便能果腹。
④漫长的农耕时代,水牛一直被视为农家的命根子,从牛犊学会走路的那天起,它的脖子上便被精心挂上一串铜制的铃铛。
农忙季节,水牛可用于犁田、耙田;农闲时分,牛能帮助拉磨,碾压菜籽、稻谷,以便得到食油、大米。
⑤水牛天生就能游泳,还是长距离泅渡的高手。
水浅处水牛游得很慢——一边游还一边不忘啃食水中的荷叶、篙草和野生水稻;一旦游到水深处,它便变得特别快捷,一边用力划动四肢,一边高高抬起头角,“嗯呀——嗯呀”十分得意地叫个不停。
夏天,水牛成了我和一班好伙伴最好的“游泳老师”。
跟着水牛学游泳,我们先是用柳条鞭子将水牛赶至河里,双手死死地拽住牛尾巴,待水牛飞速抢渡时,再使劲用双脚拍击水面。
不消两日,我们便掌握了“牛刨”、“蛙泳”等全套的游泳本领。
⑥与水牛朝夕相处,我们也摸透了它温和、驯良的习性。
只要你往牛头前一站,哪怕是它正在吞食草料,也会赶紧把头一低,让你攀住牛角,爬到它背上,待你坐好,水牛还不忘摆动着头角,“嗯呀——嗯呀”撒娇般地叫唤几声,牛铃也会“叮当——叮当”地响个不停。
这时的我们,头扎柳条帽,腰间别着把弹弓,右手高高地扬起柳条鞭子,活像一个个舞长剑骑战马,披挂出征的大将军。
⑦别看水牛平日温驯,一旦打起架来却异常勇猛,尤以处于发情期的公牛为甚。
当攻击开始时,公牛们双眼通红,抵足弓背,头缩至前腿中间,亮出尖尖的双角,冲撞挑击。
一时间,牛铃骤响、沙飞石跳、响声震天。
这时,只有将干草燃成的火把投掷牛头角力处,方能将它们分开。
⑧终于,水牛老了。
连田野耕不动的水牛,静静蹲在牛栏中,等待自己大限的到来,因为害怕掉膘,乡亲们往往会提前宰杀水牛。
被牛绳绑囚在树下的水牛,看到屠夫磨刀霍霍,都会掉下一颗颗好大好大的眼泪,似有深深的不舍和无限的悲戚。
想起水牛这一辈子所求甚少,干的却是最脏最累的活,站在一旁的我们不禁泪眼模糊。
⑨现今的水乡,早已不用水牛精耕细作,而是直接向稻田里抛撒谷种,等天收粮、靠天吃饭。
放眼望去,湖洲上唯有水草疯长,久而久之便成了放养水牛的天然牧场。
春天里,不再耕田的水牛被赶至牧场,脖子上换上了刻有记号的新铃铛,直到冬天才各自牵回。
一起牵回的还有傍着公牛母牛的新生牛犊。
牛犊的认领沿用的是乡里的老规矩:将各家的大牛小牛赶至一处,看哪条牛犊跟谁家的大牛走,哪头牛犊就算是谁家的。
⑩如今,利益的驱动让这样的老规矩开始面临挑战。
由牛犊引发的纠纷,每有耳闻。
曾有相邻的两家因争六条小牛而互不相让,直至对簿公堂,一家提出要用船装着大牛小牛去省城做“亲子鉴定”。
自然,鉴定最后平息了纠纷,但花去的鉴定费、差旅费和诉讼费加起来远远超过几条小牛的价值,这一时成了人们茶余饭后谈论最多的黑色幽默。
⑪打那以后,水乡的水牛们大都由放养改成了圈养,岁月流逝,牧童牛笛仿佛一夜之间成了绝响。
没了广阔湖洲茵茵绿草的映衬,少了骀荡和风的吹拂……牛铃依旧叮当,但总觉得少了往昔的悦耳与悠扬。
2.文中多次写到牛铃,有什么艺术效果?(5分)参考答案:①呼应题目,点明文旨;②作为线索,使全文结构更加紧凑;③形成背景旋律,增添了感染力;④构成象征,承载了农耕时代的情感与记忆。
(说明:本题考查物象在文中的作用。
物象在文中的作用一般有线索、照应文题、象征等。
参考中的第三点是从艺术效果角度出发的,答题时同学们需细读文本,多加体会,这一点是比较容易遗漏的。
另外,同学们还应注意审题,题目中已经提及“艺术效果”,平时做题切忌死记硬背答题角度。
)【典型例题3】【2015年北京卷】说起梅花我出生的那一天,家门前的梅花初绽,据说是朱砂梅,很美,家人就给我取名“梅”字。
父亲自小教我古诗,关于梅花的诗很多,到现在还能一口气背出很多,如“冰雪林中著此身,不与桃李混芳尘”“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
我最喜欢曹雪芹的“冻脸有痕皆是血,酸心无恨亦成灰,误吞丹药移真骨,偷下瑶池脱旧胎”。
关于梅,人们谈论太多,种梅,赏梅,写梅,画梅,梅深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
虽知道这名字极美,但每当别人问起我的名字时,又觉得难以启齿,太俗了,取这个名字的人太多,声音听起来也闷声闷气的,对这个名字的尴尬,一直不能释怀,到美国后就马上给自己取了一个雅致的英文名字,以为总可以脱俗了,不料一些好事的西方人非要知道我的中文名字。
记得第一个有个墨西哥人问我名字,我就告诉他我的名字是梅,他又问“梅”是什么意思,我说是一种花,那人打破砂锅问到底,问什么花。
我突然张口结舌起来,记得梅花翻译成英语是plum,就是李子,迟疑了一下,就说plum。
那人噢了一声,就不再问了,显然他对这个答案很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