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统计年鉴2020全国社会经济发展指标:6-35 农村贫困状况
- 格式:xlsx
- 大小:16.62 KB
- 文档页数:4
历年国家贫困标准一、历年国家贫困标准的概述贫困标准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居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指标,对于政府制定扶贫政策和实施民生工程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历年贫困标准的制定与调整,旨在解决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二、历年国家贫困标准的具体数值1.1978年至1994年:温饱线改革开放初期,我国贫困标准以解决温饱为目标。
在这一阶段,我国农村贫困人口数量从1978年的8500万人减少到1994年的4000万人。
2.1994年至2009年:农村扶贫标准1994年起,我国开始实施农村扶贫开发战略,贫困标准提高到年人均纯收入625元。
在此期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进一步减少,到2009年降至9899万人。
3.2009年至今: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标准2009年起,我国将农村贫困标准提高到年人均纯收入1500元。
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这一标准逐年上调,目前已达到2019年的年人均纯收入3218元。
三、贫困标准的变迁对我国农村扶贫工作的影响1.扶贫政策的不断完善与实施随着贫困标准的调整,我国政府加大了扶贫力度,不断完善扶贫政策体系,包括教育、医疗、住房等多方面的扶持措施。
2.农村贫困人口数量的减少历年贫困标准的提高,使得大量农村贫困人口摆脱了贫困,提高了生活质量。
据统计,1978年至2019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数量减少了92.6%。
3.扶贫成果的显著体现我国历年贫困标准的调整,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民生福祉,积极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当前我国贫困现状与挑战1.贫困人口的分布特点当前,我国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和部分中部地区,呈现出区域性、民族性和农村集中的特点。
2.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和教育水平现状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和教育水平相对滞后,严重制约了当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
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60%左右。
注:1.2000年以前农产品生产价格总指数为农副产品收购价格指数。
2.按照新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加值)包括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产值(增加值)。
3.从2003年起,水果产量含果用瓜。
4.从2016年开始,农业机械总动力不包括三轮汽车和低速载货汽车动力。
5.从2013年起,国家统计局开展了住户收支与生活状况抽样调查,本表中的农村居民收入与支出数据来源于此调查,与
2012年及以前的农村住户抽样调查的调查范围、调查方法、指标口径有所不同,数据来源于实施城乡一体化调查后的住户收支与生活状况抽样调查。
6.2012年-2016年水产品数据由农业农村部根据全国第三次农业普查结果进行了修订。
10275.8 123967.9 73567.1 66384.3
588.9
3493.0 12169.1
2.9
202.1
5410.1
3201.2
3309.0
6480.4 27400.8
114.5
104.6
103.2 16020.7 13327.7
733.3
2557.5
137.1
144.5。
中国的贫困线划分标准
中国的贫困线划分标准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农村贫困线,另一种是城市贫困线。
农村贫困线是指农村地区贫困人口的最低收入标准。
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和中国扶贫办的规定,农村贫困线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居民生活水平等因素而不断调整。
目前,中国农村贫困线的标准为人均年纯收入低于2300元人民币(2020年统计数据)。
城市贫困线是指城市地区贫困人口的最低收入标准。
根据中国统计局的规定,城市贫困线主要参考当地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即人均月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人群为贫困人口。
不同城市的城市贫困线标准会有所不同。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的贫困线标准仅是一种参考标准,实际的贫困标准还包括其他指标,如教育、卫生、住房等方面的条件。
此外,中国还根据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生活水平等因素,制定了一系列扶贫和项目来帮助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中国贫困标准是指用于确定贫困人口和贫困家庭的标准和规范。
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国贫困标准在历年间有着不断的调整和完善。
本文将从标准的制定、执行和效果三个方面对中国贫困标准历年的相关情况进行详细描述。
一、标准的制定1.初期标准的制定(1950 - 1980年代)中国建国初期,贫困标准主要依据农村居民的“口粮三餐”、“穿衣住房”等基本生活需求来衡量,主要以经济指标为主。
贫困标准在这一时期并未有明确的统一标准,各地区和部门制定的标准存在较大差异。
2.统一标准的制定(1990年代)为了解决贫困标准的不一致问题,中国政府于1994年开始制定统一的贫困标准。
根据当时的经济情况和调查数据,决定以农村地区人均纯收入作为衡量贫困的主要指标。
具体标准为人均年收入低于当地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贫困人口,即农村贫困人口。
3.完善标准的制定(2000年代以后)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单一的经济指标已不能全面准确地反映贫困程度。
为了更好地评估贫困状况,从2001年开始,中国政府逐渐将贫困标准从单纯的收入指标转变为综合指标,包括收入、教育、健康、住房等方面的指标。
此外,还引入了贫困线和相对贫困线的概念,将贫困标准与经济发展水平和物价变动挂钩,以促进长期可持续的减贫。
二、标准的执行1.贫困地区的划定为了确保减贫政策的精准度和针对性,中国政府采取了逐步精确划定贫困地区的措施。
通过全国贫困县和贫困村的认定,明确了贫困地区的边界,有针对性地制定了减贫政策。
同时,通过对贫困程度较深的地区实行“单独计算”政策,进一步加大了对贫困地区的支持力度。
2.贫困人口的识别与认定贫困人口的识别与认定是贫困标准执行的核心环节。
中国政府采用了多种方式进行贫困人口的调查和认定,包括家庭收入调查、就业情况调查、住房状况调查等。
这些调查数据结合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等领域的信息,通过建立贫困户档案和贫困人口数据库,实现了贫困人口的精准识别。
3.实施扶贫政策中国政府通过实施各项扶贫政策,包括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就业扶贫、社会保障扶贫等,努力改善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生活状况。
中国的贫困标准
中国的贫困标准是由国家统计局和国务院扶贫办等相关部门共同制定和调整的。
根据最新的贫困标准,在中国,贫困人口是指生活不能满足基本生活需求,无法得到正常教育和医疗服务,无安全住所等方面处于基本缺乏状态的人口。
具体的贫困标准如下:
1. 绝对贫困标准:根据国家统计局划定的贫困线,目前是每人每年纯收入不足2,300元(不同地区标准可能有所不同)。
这
个标准主要用于确定国家的扶贫政策和统计贫困人口的数量。
2. 相对贫困标准:根据收入分布情况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贫困标准可根据不同地区和国家特点进行调整。
通常采用收入或消费水平低于全国或地区平均水平的一定比例作为相对贫困的标准。
除了收入,中国的贫困标准还考虑了其他指标,如教育、健康、住房等。
根据这些指标,将贫困人口划分为不同的层级,并制定针对性的扶贫措施。
需要注意的是,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和扶贫工作的推进,贫困标准也会随之调整。
根据国家的发展情况和实际需求,相关部门会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调整贫困标准,以确保扶贫政策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