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刍动物饲料间的组合效应及调控技术Microsoft Word 文档 (4)
- 格式:doc
- 大小:41.00 KB
- 文档页数:8
反刍动物饲料间组合效应的研究进展刘宁(宁夏大学农学院宁夏银川)摘要:饲料间的组合效应是指来自不同饲料的营养物质、非营养物质以及抗营养物质间相互作用的整体效应。
本文通过对反刍动物饲料间组合效应的概念与类型、发生机制与影响因素、衡量指标等方面进行阐述,由此为饲料组合效应的研究及调控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反刍动物组合效应发生机制影响因素衡量指标大量的试验表明,单个饲料的表观消化率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与其配合的饲料,饲料间的互作使得某一种饲料或日粮的采食量或利用率获得提高或降低,从而表现出相应的组合效应[1]。
对于反刍动物而言,由于其消化机能和饲粮组成的复杂性,其饲料间的组合效应更加突出而成为研究热点。
但目前饲料间组合效应的发生机理及评估机制尚无系统的研究体系,由此,加强饲料间组合效应的理论及技术研究,对现代家畜饲养尤其是反刍动物的饲养具有重大实践意义。
现行的动物饲养体系是以“可加性”原则为基础。
假定饲料营养成份之间不发出相互影响,同时加工与混合也不会引起营养成分利用率的改变。
而实践中当前的饲养体系引起饲料的组合效应会大大降低饲料的消化能和有效代谢能[2]。
因此要准确的评估饲料的营养价值就要考虑组合效应带来的影响。
本文就组合效应的类型、发生机制、衡量指标、影响因素及评估方法做一概述。
1饲料组合效应的概念及类型早在19世纪末德国学者就已经发现日粮各种饲料成分之间存在互作效应。
Forbes等[3]( 1931) 首次提出混合饲料的非加性或组合效应这一术语。
Forbes等(1933)进一步指出单个饲料的净能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与其配合的其他饲料。
混合饲料或日粮的可利用能值或消化率,不等于组合成该日粮各饲料的可利用能值或消化率的加权值,这就意味着产生了组合效应。
日粮配合中的组合效应实质上应指来自不同饲料源的营养物质之间互作的整体效应,包括营养因素与非营养因素或措施之间的互作效应。
卢德勋(2000 )[4]指出:日粮的组合效应实质上是指来自不同饲料源的营养性物质、非营养性物质以及抗营养性物质之间互作的整体效应。
第1篇一、实验名称牛羊反刍技术实验二、实验日期和地点2023年X月X日,XX农业大学畜牧实验中心三、实验目的1. 了解牛羊反刍机制的基本原理。
2. 掌握牛羊反刍的观察方法。
3. 分析影响牛羊反刍效率的因素。
4. 评估不同饲料对牛羊反刍性能的影响。
四、实验原理反刍是牛羊等反刍动物特有的消化过程,通过将食物逆流至口腔进行再次咀嚼和混合唾液,提高食物的消化率。
本实验旨在通过观察牛羊的反刍行为,分析反刍效率,并探讨饲料类型对反刍性能的影响。
五、实验内容1. 观察牛羊反刍行为。
2. 记录反刍次数和持续时间。
3. 分析不同饲料对反刍性能的影响。
4. 评估反刍效率。
六、实验步骤1. 准备阶段- 选择健康牛羊各3头,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1头。
- A组:基础饲料(玉米秸秆、麦麸、豆粕等)。
- B组:高蛋白饲料(玉米秸秆、麦麸、豆粕、豆饼等)。
- C组:低纤维饲料(玉米秸秆、麦麸、豆粕、玉米等)。
2. 观察阶段- 在牛羊进食后1小时内,观察并记录反刍次数和持续时间。
- 观察时注意牛羊的反刍行为,如口腔活动、舌部运动等。
3. 数据分析- 对A、B、C三组牛羊的反刍次数和持续时间进行统计分析。
- 比较不同饲料对反刍性能的影响。
七、实验结果1. A组牛羊反刍次数为(X)次,持续时间为(Y)分钟。
2. B组牛羊反刍次数为(X+Z)次,持续时间为(Y+Z)分钟。
3. C组牛羊反刍次数为(X+W)次,持续时间为(Y+W)分钟。
八、实验分析1. 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高蛋白饲料组(B组)的反刍次数和持续时间均高于基础饲料组(A组)和低纤维饲料组(C组)。
2. 分析原因:高蛋白饲料含有较高的蛋白质和能量,有利于刺激牛羊的反刍行为,提高反刍效率。
3. 反刍效率与饲料类型、牛羊品种、环境等因素有关。
九、实验结论1. 高蛋白饲料有利于提高牛羊的反刍性能。
2. 在实际养殖过程中,应根据牛羊的生长阶段和营养需求,合理搭配饲料,以提高饲料转化率和经济效益。
浅析反刍家畜日粮中饲料组合效应产生的机理
张吉鹍
【期刊名称】《中国饲料添加剂》
【年(卷),期】2005(000)005
【摘要】由于反刍家畜消化机理和饲粮结构的复杂性,目前对组合效应的发生机
制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从现有资料来看,组合效应发生在消化道和组织代谢两个层次,可能的机制包括瘤胃内环境的改变、瘤胃微生物种群与发酵模式的改变、饲料养分间的平衡与互补、消化终产物中养分的平衡性、养分吸收和利用效率的改变以及动物本身自我营养调控功能的改变等,而且受到动物、饲料、饲养管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导致饲料组合效应的这些机制通常并不是孤立地起作用,而是几种机制并存,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本文就反刍家畜日粮配合中的这种组合效应产生的可能机制进行了综述。
【总页数】6页(P6-11)
【作者】张吉鹍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浙江杭州31002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816
【相关文献】
1.体外产气法评价青海高原反刍家畜常用粗饲料组合效应 [J], 崔占鸿;刘书杰;郝力壮;张晓卫;赵月平
2.尿素在反刍家畜日粮中的应用 [J], 何明福
3.粗饲料在反刍家畜日粮中应用的研究 [J], 李焕江
4.肉雏鸡日粮中不同钙,磷,VD3,锰,锌水平的组合效应的研究 [J], 张日俊;朱玉琴
5.油脂在反刍家畜日粮中的应用 [J], 李义海;陈劲松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19年1月下摘 要:粗饲料是粗纤维物质的主要来源,同时也是反刍动物的重要粮食,在其成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主要在具体食用过程中,为其注入了能量。
由于粗饲料中包含多种成分,只有不断对营养元素进行改善,才能更好的促进反刍动物成长。
为此,本文主要分析和探究了反刍动物对粗纤维消化率的营养调控方法,以便提升粗纤维利用率。
关键词:反刍动物;粗纤维;消化率;营养调控方法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质量的提升,对反刍动物的营养情况也更加关注和重视。
为了保证反刍动物健康成长,就必须要对其饲料组合进行合理的分配。
为了更好的平衡粗饲料的营养成分,需要对粗纤维消耗率进行探究,采取合理方法提高粗纤维利用率,进而可促进反刍动物健康水平不断提升,增加产量。
1 反刍动物饲料的组合效应相对而言,反刍动物所食用的饲料的成分具有多样性特点,而且在一定条件下,这些成分还发挥互作效应。
饲料成分组合效应的产生,给相关反刍动物饲料人员带了启示。
一旦在该作用下可以提升饲料的营养成分利用率,那么相应的加权值也会有所提升,反之就被称为零组合效应。
2 反刍动物对粗粮纤维消化率的营养调控方法2.1 科学安排碳水化合物结构一般来说,粗饲料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高质粗饲料,价格相对而言比较贵;另一种是低质粗饲料,成本偏低,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对反刍动物的消耗能力具有一定影响。
因此,在使用低质粗饲料时,必须要做好相应的组合或者调控工作,这样才能提升粗饲料的利用率,而且对反刍动物消耗能力的提升也有一定促进作用。
为了有效的对其营养进行调控,必须要科学的调整碳水化合物的组成,确保其所占比例符合相关标准与要求,这样才能促进动物高效的消化,对营养进行合理吸收。
现阶段,已经有相关研究人员对其碳水化合物结构进行了探究,发现反刍动物绵羊中结构性碳水化合物为2.40到2.64时能够促使日粮纤维物质在后端肠道快速的消化,而且还发现它对小麦秸秆的消耗速率最快,因此可以根据这一研究结构,对碳水化合物结构进行合理的安排,为其提供足够的营养支持,有利于促进其茁壮成长,同时能够充分发挥粗纤维的消化作用,大大提升了营养调控效果。
反刍动物碳水化合物的营养调控反刍动物日粮中的碳水化合物可分为纤维性和非纤维性碳水化合物。
纤维性碳水化合物(FC)的主要营养生理功能包括,保证瘤胃的健康和为机体提供能量;非纤维性碳水化合物(NFC)的营养生理功能包括为瘤胃微生物提供能量,为机体提供能量和葡萄糖。
理想供应碳水化合物的方式为,供应瘤胃充盈度低、瘤胃发酵率高的日粮,在保证动物健康的前提下,提供适量的能量和葡萄糖。
本文着重于介绍反刍动物碳水化合物的营养调控标准和营养检测方法。
1 瘤胃健康程度的营养调控临床和亚临床症状的瘤胃酸中毒是高产反刍动物常见的代谢性疾病,其他代谢疾病,如蹄叶炎、跛行、真胃移位等与瘤胃酸中毒也有一定的关系。
瘤胃酸中毒直接影响动物健康、饲料利用效率和奶牛的利用年限,严重时甚至导致动物死亡。
瘤胃pH是衡量瘤胃酸度最直接的指标。
1.1 影响瘤胃pH的主要因素瘤胃pH是饲料在瘤胃内发酵产生的酸和动物唾液中的缓冲物质中和的结果。
在1天内,瘤胃pH一般在5.0~7.0之间变化,采食饲料使瘤胃pH急剧下降。
饲料的酸产生量、缓冲物质产生量、一些饲料添加剂和动物饲养管理措施是影响瘤胃pH的主要因素。
影响NFC瘤胃降解量的因素均可影响饲料的酸产生量,主要包括:日粮NFC含量、谷物的种类和加工处理方法。
影响动物咀嚼活动的因素是影响缓冲物质产生量的主要因素,包括:日粮NDF含量、饲料长度、韧性。
环境温度(尤其是热应激)、动物对饲料的适应时间、某些饲料添加剂(如碳酸氢钠、酵母培养物、饲喂微生物、瘤胃素、阴阳离子调节剂),以及饲养管理措施(如饲喂次数、全混日粮或精粗分开的饲喂方式)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瘤胃pH。
总体而言,决定瘤胃pH的主要因素为日粮瘤胃降解NFC含量、物理有效纤维(peNDF)含量和采食量。
1.2 非纤维性碳水化合物和纤维性碳水化合物的推荐标准日粮NFC含量过低,氮利用率和能量供应量不足;NFC含量过高,代谢疾病频发,影响动物健康和饲长纤维可刺激咀嚼,维持瘤胃内环境的稳定。
反刍动物_反刍动物饲料配制方法说起反刍动物,大家先想到的应该是家畜类动物了。
反刍动物实际上大部分都是哺乳类动物或者食草类动物,具有四个胃,分别是瘤胃、瓣胃、网胃和皱胃。
反刍是指动物进食完之后经过一段时间再次将胃里还没消化的返回嘴里进行二次咀嚼。
反刍动物饲料制作方法自然和其余的饲料有所不同了,接下来让我们具体看一下。
反刍动物-微生态制剂作用1、对幼龄反刍动物的作用新生反刍动物使用微生态制剂可以促进其瘤胃发育、提早断奶和调节瘤胃的pH值。
常用的微生态制剂是乳酸菌制剂。
乳酸菌较致病菌更耐受酸性条件,可在较低pH值下存活。
酸菌除产生有机酸外,还可产生次生性代谢产物和抗微生物蛋白,这些物质可以抑制肠道病原菌和调节肠道的PH值。
2、对成年反刍动物的作用成年反刍动物瘤胃内的微生物主要是厌氧菌,它们通过饲料或动物间接触进入瘤胃。
在瘤胃发育过程中,易被降解的精饲料被微生物发酵终形成酸和氨。
粗饲料能增加动物唾液分泌量,提高瘤胃pH值,降低氨含量。
因成年反刍动物瘤胃中的大多数微生物喜中性环境,故唾液及粗饲料能增加纤维分解菌的数量,促进成年反刍动物微生物区系的建立。
反刍动物饲料-配制方法超高蛋白含量并没有获得好的效果:当蛋白质与能量两大营养素中的一类远低于正常标准、而另一类却远远高于正常标准的情况要禁止。
在2015年我做过的试验中发现:精料配方中淀粉类谷物比例只用10,蛋白质含量高达30,在精料配方中无论是豆粕用至40还是DDGS用至60,都没有获得理想的增重效果,其平均月增重仅为正常营养指标的65左右,当调整精料配方将淀粉类谷物比例提升至50左右、精料蛋白质含量水平降至18--20的时候,增重量迅速提高,平均月增重达到85斤左右;在反刍动物饲养过程中:体重3酒糟与体重1+的精料禁止同时使用,如果不是酒糟价格便宜到极低的程度,就根本不用考虑使用,酒糟酸度太大,如果大量使用将阻碍精料采食量并导致消化障碍,即使糟渣类价格比较便宜,就算是免费的也不能过度使用;合理的草料浓度比例搭配方案。
反刍动物添加剂预混合饲料对山羊育肥性能的影响引言:肉类作为一种重要的蛋白质来源,在人类日常饮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山羊肉是一种营养丰富而受欢迎的肉类,其生产需要考虑到育肥过程中的效率和肉质品质。
近年来,预混合饲料添加剂在畜牧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其与添加剂供应公司的合作为山羊育肥带来了新的机遇。
本文将探讨反刍动物添加剂预混合饲料对山羊育肥性能的影响,以期提高山羊育肥效率和肉质品质。
一、预混合饲料及其作用预混合饲料是一种将多种营养成分根据一定比例混合均匀的饲料,可提供丰富的营养素供应。
预混合饲料的主要作用是满足动物的营养需求,提高饲料的消化利用率,促进生长发育。
添加剂是预混合饲料中的一种成分,它可以抑制或促进动物的特定生理过程,从而提高育肥效果。
二、反刍动物添加剂的作用机制反刍动物添加剂是一种针对反刍动物(如山羊、牛等)特殊需要开发的饲料添加剂。
它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刺激瘤胃发育:反刍动物添加剂中的特定成分可促进瘤胃组织生长与发育,增强瘤胃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能力。
2. 增强纤维素降解:瘤胃是反刍动物特有的器官,可以降解纤维素,将植物纤维转化为能量和营养物质。
添加剂可刺激瘤胃菌群的活性,加速纤维素的降解。
3. 提高饲料转化率:反刍动物添加剂可促进动物对饲料中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提高饲料转化率,减少养殖成本。
4. 增强肌肉生长:添加剂中的某些成分,如氨基酸和多肽,具有促进肌肉细胞增殖和蛋白质合成的作用,可以提高山羊的肌肉生长速度。
三、反刍动物添加剂预混合饲料对山羊育肥性能的影响1. 促进生长发育:添加反刍动物预混合饲料后,山羊的生长速度明显加快,体重增加率显著提高。
这是由于添加剂中的生长激素和营养物质的协同作用,刺激山羊的生长激素分泌和肌肉细胞增殖。
2. 提高育肥效率:反刍动物添加剂预混合饲料可提高山羊对饲料的消化和吸收率,减少能量和营养物质的浪费,进而改善育肥效率。
3. 改善肉质品质:添加剂中的特殊成分可以改善山羊肉的口感和嫩度,增加肉质的鲜嫩度。
反刍动物对粗纤维消化率的营养调控措施首先,反刍动物对于粗纤维消化率的调控是通过选择高纤维饮食实现的。
反刍动物在选择食物时会偏好选择高纤维的植物材料,因为这些材料对它们的消化系统更有益。
高纤维饮食可以提供更多的纤维素和其他纤维物质,这些物质有助于增加胃部的体积和提供更多的细菌菌群生长的表面积。
此外,高纤维的饮食也可以通过增加颗粒物质的发酵和运动来提高粗纤维的消化率。
其次,反刍动物通过微生物发酵来调节粗纤维的消化率。
微生物在动物的瘤胃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可以分解纤维素,将其转化为可消化的糖类。
这些微生物包括细菌、原生动物和真菌。
它们通过产生纤维素酶和其他消化酶来降解纤维素,从而提高粗纤维的消化率。
此外,微生物的发酵作用还可以产生短链脂肪酸,这些酸可以提供能量和营养物质给反刍动物。
再次,反刍动物的消化系统可以通过食物消化适应来调节粗纤维的消化率。
食物消化适应是指反刍动物的消化系统对于不同食物成分的适应能力。
例如,当反刍动物的饮食中含有较高水分和短链纤维素时,它们的肠道对这些成分可以有更好的消化和吸收能力。
此外,反刍动物的消化系统还可以通过调整胃部的酸度和胃肠道的蠕动来适应不同的食物成分。
最后,营养调控措施还包括适当的饲养管理和饲料预处理。
适当的饲养管理可以提供良好的饲料品质和饲料供应,从而提高反刍动物对粗纤维的消化率。
饲料预处理可以通过物理或化学方式改变食物的结构和成分,从而增强微生物的降解能力和反刍动物的消化适应能力。
总结起来,反刍动物对于粗纤维消化率的营养调控措施包括选择高纤维饮食、微生物发酵、食物消化适应、饲养管理和饲料预处理等。
这些措施可以提高纤维素的降解和消化,确保反刍动物获得足够的营养和能量。
养殖技术-羊饲料的组合效应一、羊饲料组合效应的概念饲料的组合效应是指混合饲料的表观消化率不低于其各组分加权消化率的总和。
但低质牧草和秸秆添加蛋白质饲料后提高了整个日粮的消化率则不属于组合效应,这是因为低质牧草和秸秆营养不全面的缘故。
大多数饲料组合效应表现为负效应,具有非累加性特征,即混合饲料的可消化量低于各组分消化能总和。
对于反刍动物来说,要达到饲料组合正效应,则必须改善瘤胃发酵内环境。
如,用普通大麦秸秆与部分氨化大麦秸秆混合喂羊,氨化的大麦秸秆在瘤胃中降解较快,而普通未处理的大麦秸秆添加尿素后,即使瘤胃氨浓度与上述日粮相同,这种麦秸的降解仍然较慢。
最明显的饲料组合负效应的例子是用干草粉和麸皮(1:2)组成的日粮喂绵羊,日粮干物质消化率下降9%。
实验测得,以干草粉单独饲喂绵羊,每千克干草粉中可消化干物质为510克,当与大麦组成日粮后,每千克干草粉的可消化干物质只有312克,消化率下降38.8%,相当于40%左右的干草粉由粪中排出,造成了严重的饲料浪费。
测定还发现,燕麦秸与玉米粉、玉米青贮与粉碎玉米等组成的日粮饲喂羊,也会发生饲料组合的负效应,都使日粮消化率和利用率下降。
目前,绝大多数动物饲养体系都是以营养物质的可累加性作为前提设计的,即日粮各种营养的水平应该等于日粮各组分中该项营养含量的总和,各种营养成分的含量和利用率不应由于组成日粮的不同而发生改变。
但反刍动物的饲料组合效应,显然与以上的前提不一致,即计算日粮配合并不能准确达到实际的饲养标准要求,以此种日粮饲喂羊,就会影响到其生产性能和生产潜力的发挥,饲料组合效应应引起广泛的关注和重视。
二、影响饲料组合的因素羊饲料组合负效应主要表现为日粮粗纤维或淀粉的消化受到抑制,直接使日粮能量水平下降。
瘤胃内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是间接的影响因素。
1、日粮纤维素分解减少以下六种因素可使瘤胃内环境条件骤变而致日粮纤维素分解减少。
①日粮中的碳水化合物:给羊日粮中以淀粉形式补加能量,会使日粮纤维素分解降低。
高纤维饲料和浓缩饲料的混合比例对反刍动物能量利用的影响引言:反刍动物,如牛、羊和马等,以及其他一些草食性动物,依靠反刍消化系统来有效地利用植物纤维。
高纤维饲料和浓缩饲料是反刍动物饲养中常用的两种主要饲料类型。
我们将探讨高纤维饲料和浓缩饲料的混合比例如何影响反刍动物的能量利用。
1. 反刍动物能量利用的基本原理反刍动物能够有效地消化和利用植物纤维的关键在于它们的特殊消化系统。
在反刍动物的瘤胃中,微生物通过发酵反刍动物所摄入的食物,将植物纤维分解为可被动物吸收的有机物质。
这种共生关系使得纤维素等复杂碳水化合物被有效地降解,从而提供了能量和养分。
2. 高纤维饲料的作用高纤维饲料是指富含纤维素的饲料,如草和粗饲料。
高纤维饲料的优势在于提供大量纤维素和有机酸,有助于维持反刍动物的瘤胃微生物群的平衡和健康,从而促进植物纤维的降解和能量的释放。
通过慢慢消化高纤维饲料,反刍动物能够获得稳定的能量供应,并保持较为稳定的血糖水平。
3. 浓缩饲料的作用浓缩饲料是指富含能量和蛋白质的饲料,如谷物和油料。
浓缩饲料的主要作用是提供易于消化的能量和蛋白质,以满足反刍动物的高能量需求。
浓缩饲料中的大量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能够迅速被反刍动物消化吸收,提供充足的能量,并支持正常的生长和生理功能。
4. 混合比例对能量利用的影响混合高纤维饲料和浓缩饲料的比例对反刍动物的能量利用有着显著的影响。
在高纤维饲料较多的情况下,纤维素的分解和微生物的发酵会更加充分,提供更丰富的能量。
这种情况下,反刍动物可以更好地利用植物纤维,使得能量利用更为高效。
然而,如果浓缩饲料的比例过高,可能会导致瘤胃酸度升高,微生物群落失衡,进而影响反刍动物的能量利用和整体健康。
5. 适宜的混合比例适宜的混合比例应根据反刍动物的需求和条件来确定。
一般来说,对于成年反刍动物,建议高纤维饲料的比例在60%至70%左右,而浓缩饲料的比例在30%至40%左右。
这样的混合比例能够满足反刍动物的能量需求,保持良好的瘤胃微生物群落和消化功能。
饲料纤维对反刍动物的营养调控作用饲料纤维对反刍动物的养分调控作用冯强;荆丽珍;王利华;隋昶生;徐玮;王光青岛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平衡日粮的一个经济手段是追求瘤胃的最优发酵,降低发酵损失。
瘤胃微生物需要的能量大部分是从碳水化合物发酵中猎取,瘤胃微生物一般可依据发酵碳水化合物的类型进行分类。
美国康乃尔大学评价牛日粮的净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体系中,瘤胃微生物被区分为两大类:发酵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和发酵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的微生物,这种区分反映了氮利用、生长速率的差异,特殊是能量来源利用方面的肯定区分。
只要有合适的氮源,两类微生物的生长速率和分解终产物直接与碳水化合物的消化成比例。
因而调整反刍动物日粮中纤维的组成和含量,可以调控瘤胃中碳水化合物的分解速度和程度、pH值和挥发性脂肪酸产生的量和比例,调整氮源的利用,最终影响微生物的合成和动物的生产性能。
饲料纤维对采食量、咀嚼和反刍的影响中性洗涤纤维的消化程度和降解速率会影响瘤胃食糜的体积,从而影响反刍动物的干物质采食量。
当饲料颗粒经咀嚼和微生物的降解至2毫米以下时,才能离开瘤胃,因此瘤胃消化饲草的时间是影响自由采食量的关键因子。
纤维与饲料的饱腹特性有关,其在瘤网胃发酵和通过的速度比非纤维饲料成分慢。
很明显,削减草料中性洗涤纤维可提高反刍动物干物质采食量。
据研究报道,给绵羊饲喂126种禾本科牧草和62种豆科牧草时的干物质采食量与饲草中性洗涤纤维的关系如下:干物质采食量(克/BW0.75·天)=128.8-1.09中性洗涤纤维(克/100克DM)(r2=0.58)。
研究者用56种禾本科草和豆科牧草饲喂羊时,有机物的采食量与牧草中性洗涤纤维的关系为有机物的采食量(克/BW0.75/天)=95-0.75中性洗涤纤维(克/100克DM)(r2=0.77)。
反刍动物的各种代谢紊乱与粗饲料摄入量低有关,主要原因是日粮中刺激咀嚼的有效纤维量不够。
因此,有必要考虑日粮纤维的定性(纤维的物理外形)和定量(日粮中的纤维浓度)方面来确保咀嚼活动能够维持正常的瘤胃功能。
反刍动物饲料间的组合效应及调控技术反刍动物的能量需要以及不同饲料满足这种需要的程度是动物营养学家们必须首先了解的,它有助于我们准确地进行日粮配合以及生产体系的优缺点,而在现行的饲养体系中,饲料中的能值是被看作具有可加性来使用的,它假设饲料营养成分之间无相互影响,加工与混合也不引起营养成分利用率的改变,各个饲料的能值是稳定的。
而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日粮采食水平、蛋白含量和饲养水平会改变单个饲料的消化率,当然也就改变了饲料的能量利用效率。
其实早在19世纪末,德国学者Forbes 1931就首次提出混合饲料的非加性效应或组合效应这一术语,他们发现一种饲料的净能在喂牛时随日粮的组成而变化,并于1933年进一步提出单个饲料的净能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与其配合的其它饲料。
当某日粮的表观消化率不等于组成该日粮的各饲料消化率的加权和时就意味着产生了组合效应,但是必须指出,尽管某些饲料配合后其营养价值提高了,如在粗料中补加一些蛋白饲料时,粗饲料的消化率和采食量提高的现象是缓解了营养素的缺乏而不是组合效应,Gill等1993认为衡量组合效应的指标应包括采食量的变化,这突破了组合效应仅仅限于非加性的传统界限,并提出日粮配合中的组合效应实质上应指来自不同饲料的营养物质间的整体效应,并应包括营养因素与非营养因素或措施之间的互作效应。
反刍动物饲料间存在组合效应是对已往饲养体系的挑战卢德勋,1993,康奈尔净碳水化合物和净蛋白体CNCPS充分考虑了饲料间的互作,是一种科学的动态和系统。
1.组合效应产生的原因:当在某一日粮中加入少量易降解的碳水化合物如淀粉或葡萄糖时,纤维消化率提高,但当易降解碳水化合物加入量增大时,日粮中粗料的消化率就会降低,这是最常见的组合效应Mould 1988,淀粉消化的下降也被看作为引起组合效应的一个重要因素,尤其是玉米用作精料时更明显。
为证实是否存在组合效应,科研人员研究了许多种饲料饲喂反刍动物。
这些日粮所提供的营养水平对组合效应的产生似乎有很大的影响,当日粮的营养水平高于维持能量需要时,才产生组合效应。
如果饲料在营养上彼此是互相促进的则产生正的组合效应,反之则是负的组合效应,当纤维素或淀粉的消化减少或受阻而引起日粮能值的降低,就出现了负的组合效应,最后Silwa和Srskov 1983 试验发现了正的组合效应,在很大程序上提高了纤维素的分解率。
本文主要针对负组合效应产生的原因加以阐述。
1.1 纤维素的分解降低:1.1.1 碳水化合物:Belch和Johnson 1950等报道,添加淀粉来补充能量,降低了纤维素的分解。
Head 1953也发现,如果能量与氨之间保持平衡那么纤维分解的受抑制程度可以降低。
Campling和Muedoch 1966试验表明,补充能源可降低纤维素分解和干物质的采食量,采食量可随着粗料质量的提高而增加,甚至在粗料的质量很高时不需要其它任何补充料。
Vadiveloo和Holmes 1979指出,纤维素分解的降低可能是由于高质量粗料已含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所以再补充很可能就降低了瘤胃pH值,结果也降低了纤维素的分解,补充的碳水化合物的发酵率也是很重要的。
Drskov和Fraser 1975观察到,提高压扁大麦的补充水平,可降低纤维素的分解,但是,若用同一水平的整粒大麦,则纤维的消化不会降低到相同的程度。
因此,他们认为由于整粒籽实中淀粉的缓慢释放和唾液分泌量的增加,使得瘤胃的PH值升高,较高的瘤胃pH值消除了阻止纤维素分解的一些因素。
1.1.2 瘤胃pH值对纤维素的分解:进行体外研究表时,纤维素的分解主要是受pH的影响。
Halliwell 1957观察到,在pH值低于5.9时,纤维的分解完全被抑制。
这主要是由于随着日粮精料水平的提高,使瘤胃内生成VFA的速度加快,产量增多,瘤胃pH急剧下降,抑制微生物发酵,使采食量和消化率下降,Terry等1969发现,在pH为6.8时,成熟鸡脚草的发酵作用最大。
大量研究表明,日粮中特别是日粮中精料水平较高时添加缓冲盐能明显提高采食量和纤维物质消化率,主要是它提高和稳定了瘤胃pH,增加瘤胃液流通速率,增强纤维分解活性菌Osbourn等1970在含40%玉米的日粮中加入碳酸氢纳以保持瘤胃pH值在6.5左右时避免了纤维素分解的降低。
Emmanuel等1970也报道,较低的瘤胃pH引起的纤维素分解的降低,可由在日粮中添加磷酸盐、碳酸盐或碳酸氢盐来补偿。
1.1.3 瘤胃微生物区系Mann和Srekov1975报道,用整粒大麦饲喂绵羊,其瘤胃pH6.6值高于用制粒大麦饲喂的绵羊瘤胃pH值5.6,并产生一个新的瘤胃微生物区系。
该区系的纤维素分解菌是原来的100到1000倍之多。
Stewart 1997认为pH下降到5.3以下时微生物生长严重受阻。
Depeters 1984认为瘤胃pH维持在6.6-6.8可以保证适宜的纤维消化环境,可见,瘤胃pH值的稳定是日粮中添加缓冲盐的主要目的。
1.1.4 微生物间的互作El-Shaely等1961认为,在反刍动物日粮中补加淀粉时,纤维素分解菌和淀粉分解菌之间对营养素的竞争是纤维素分解菌受抑制的一个主要原因。
他们后来还发现,这种抑制作用可通过补加尿素而得以部分缓解。
Mitchell等1940指出纤维素分解的下降是由于葡萄糖替代了瘤胃微生物作用的难溶或不溶性底物。
Van Gylswyck和Labuschagne1971证实了这一论点,他们发现,分解纤维素的弧菌系首先作用是单糖而不是可降解的纤维素。
1.1.5 瘤胃流通速率减少粗饲料在瘤网胃中停留时间,可降低纤维素的降解度,提高采食量。
Batch1950报道,如果磨得很细的饲料与大颗粒饲料组成日粮时,其流出瘤胃的速率要比与小颗粒饲料组成日粮时高得多。
Campling等1961 观察到,粗料的自由采食量与其从瘤网胃消失的速度有关,秸秆通过的速率较慢是由于消化的速度慢,未消化的残余物滞留时间较长。
相反,有机物消化率越高,滞留的时间越短,自由采食越高。
1.1.6 脂类:反刍动物日粮中含有脂类时,也可以观察到组合效应,这类物质含有较高的能量,是淀粉能量的二倍以上,而且还可能改变终产品的脂肪成分。
但是大多数学者包括Bull 1971和Kowalcxyk 1997认为由于补充脂类物质,纤维的消化下降,同时也伴随着采食量的降低。
尽管纤维消化降低的准确机理还没有完全认识,但是已提出了多种可能性,包括瘤胃微生物数量的改变、纤维素分解酶的抑制或饲料颗粒表面的物理性涂层,阻碍了纤维素分解菌与之接近。
此外,纤维素分解降低的程度似乎取决脂类补充物的数量和性质及基础日粮的类型。
1.2 淀粉消化减少:淀粉消化率的下降,也同样产生组合效应,与纤维分解菌相比,淀粉分解菌对PH变化的敏感性较低,淀粉在瘤胃中的消化速度取决干淀粉的类型及其加工的方法和程度。
1.2.1 淀粉源:不同来源的淀粉对纤维的消化率有影响,Waldo 1973在总结反刍动物对淀粉的利用时报道,尽管大麦淀粉在进入皱胃之前有94%被降解,但是玉米和高梁淀粉分别只有78%和76%被降解。
Onskov等1969观察到,玉米的消化可通过加热而提高,在瘤胃中玉米的降解比例由未处理的80%-85%提高到蒸汽压片处理的95%。
1.2.2 瘤胃流通速率谷物饲料降解的程度取决于其消化速度、饲养水平,加工程度和日粮其它原料颗粒的大小。
如果通过瘤胃的速度较慢,则瘤胃中淀粉降解的程度降低。
玉米中淀粉的这种现象比大麦淀粉更明显,这是由于玉米降解的速度较低之故。
Nordin和Campling 1976报道,高梁的消化率较低是由于粪中高梁颗粒的损失。
Joannivg和Juhnaon 1979及Teeter 1980都得出,所观察到的组合效应是由于淀粉消化率的降低而不是纤维素分解的减少。
2.组合效应的调控技术组合效应广泛存在于各养分之间,主要表现在养分的消化、吸收及代谢的各阶段,饲料种类、加工方法和程度、给量及投喂方法不同,均可引起组合效应,将负组合效应降至最低限,具有十分重要的经济意义。
2.1 控制瘤胃发酵速度纤维降解的下降,部分是由于留胃中有易发酵的物质,或者瘤胃的pH较低的缘故。
因此首先考虑的应是在不降低饲料消化率的条件下,降低补充料对瘤胃微生物的有效性,而不是考虑降低补充料的数量 从而降低饲粮的潜力。
Drekov 和Ftasler 1975及Mould 1983都报道,由较多的整粒大麦和较少压扁大麦与切短的干草组成日粮,其纤维的分解并不下降。
有人认为,在有整粒大麦补充料的日粮中,由于淀粉释放得较慢,整粒大麦日粮中纤维素的分解仍不会受很大影响。
掌握好加工的程序很重要,谷物籽实的过度加工会引起纤维素解的下降,而加工不够又降低了淀粉的消化率,因为整料籽实易通过消化道而不被降解。
研究表时,经过加工的精料,少量多次饲喂,其纤维素的分解不会下降,这可能是较高以较稳定的瘤pH作用的结果 该pH值与这种添加方法有关。
最后研究了用易消化的纤维素性饲料(如干草、甜菜渣、氨处理的稿秆 作为能量补充料的可能性,使用这些物质可避免补充物引起瘤胃pH值降低,同时也维持了适合纤维素分解的瘤胃环境。
2.2 控制瘤胃pH在大多数情况下,瘤胃pH值取决于快速水解的碳水化合物的数量,而且还取决于之配合的粗饲料中细胞壁组分的数量和组成。
据报道,瘤胃pH低于6.0-6.1时,纤维素的分解全部被抑制。
低于该pH值,纤维素分解活性的突然下降主要是由于狭窄的pH范围与瘤胃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数量减少的综合结果,超过该pH值范围,纤维素分解酶的活力就会加强。
因此,如果要维持纤维家的分解作用,瘤胃pH必须保证在6.0-6.1以上。
不仅提供的精料水平很重要,加工的程度同样也很重要。
Mould等1983报道,绵羊日粮中75%的压扁大麦就可使瘤胃pH值低于6.1,从而抑制了纤维素的分解,但是换成整粒大麦时又不产生这种现象,如果整个日粮全由该整粒大麦组成时又产生这种现象。
精料补充料对维护的降解有影响,而粗料的类型对精料的这一作用似乎也有影响。
补喂精料时,大麦秸秆的消化率不会降到劣质干草的程度,这可能是由于秸秆基础日粮的瘤胃pH不有下降到干草基础日粮水平前者为6.2后者为5.9-6.0。
大麦秸秆日粮有较高的瘤胃PH,可能是由于反刍的次数增多和唾液分泌较多的结果。
2.3 调整结构性碳水化合物SC和非结构碳水化物NSC的比例谭支良 1999试验结果表明,当绵羊日粮中SC:NSC比例为2.40~2.64时,不仅有利于日粮纤维质在瘤胃和后肠道的消化,而且还能使纤维物质在羊整个消化道的消化率得以提高。
Strokes 1991试验表明,当乳牛日粮中NSC分别为24%、31%和38%时,NDF在瘤胃的消化率以31%NSC日粮组最高,此认为在反刍动物日粮中存在一个适宜的SC和NSC比例问题,在配合日粮时,应把SC和NSC包括在线性规模型的约束条件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