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上课用)详解
- 格式:ppt
- 大小:11.91 MB
- 文档页数:35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课文赏析《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中的一个经典章节,讲述了林冲由逆境到绝境,最终奋起反抗的故事。
本文将从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语言运用和主题思想等方面进行赏析。
一、人物塑造本篇课文中的人物形象鲜明,性格特点突出。
林冲是一个正直善良、武艺高强的豪杰,但因身处社会底层,屡遭权势陷害,人生之路充满了曲折。
通过对林冲性格的多维度展现,成功地塑造了一个立体的人物形象,使读者对他产生了深厚的同情和共鸣。
二、情节安排本篇课文的情节安排紧凑,悬念迭起。
作者巧妙地设置了“风雪山神庙”这一关键情节,使林冲的命运发生重大转折。
通过前期的铺垫和后期的呼应,整个故事情节起伏跌宕,环环相扣,将读者的注意力牢牢吸引住。
这种情节安排技巧使作品充满了戏剧性。
三、环境描写《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环境描写极为出色,为故事情节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背景支撑。
风雪中的山神庙、荒芜的小镇、寂静的古道等场景的描绘,既展现了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也烘托了人物内心的情感变化。
这种环境描写技巧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增色不少。
四、语言运用本篇课文的语言运用具有鲜明的特点。
一方面,运用了丰富的口语和俚语,使作品充满了生活气息;另一方面,通过生动的比喻、形象的描绘和细腻的心理描写,使得作品语言既通俗易懂又不失高雅。
这种语言运用技巧使作品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同时又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五、主题思想《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主题思想是反抗压迫、追求正义。
作品通过林冲的悲壮人生,批判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腐败,呼吁人们勇敢地站起来反抗不公。
这种主题思想使作品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历史价值,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对人性尊严和价值的尊重和维护。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课文解读话说①当日林冲正闲走间,忽然背后人叫。
(①话说:说书人说长篇故事,在每段的开头都用“话说”这个习惯语表示提起,写章回小说的人,一般也把它用到每回的开头。
)回头看时,却认得是酒生儿①李小二。
(①酒生儿:酒店里的伙计。
)当初在东京①时,多得林冲看顾;后来不合②偷了店主人家钱财,被捉住了,要送官司③问罪,又得林冲主张陪话④,救了他免送官司,又与他赔了些钱财,方得脱免;京中安不得身,又亏林冲赍发⑤他盘缠⑥,于路⑦投奔人。
(①东京:今河南省开封市,北宋时称为东京。
②不合:不应该。
③官司:官府。
④主张陪话:出头做主,为他说好话求情。
陪话:赔罪道歉。
陪,同“赔”。
⑤赍发:资助,赠送。
赍,jī。
⑥盘缠:旅费。
⑦于路:沿路。
)不想今日却在这里撞见。
[小说开笔写林冲被诬陷下狱,刺配沧州,在危难中忽然间遇见故人李小二。
作者顺笔交待了林冲在东京时曾救助过李小二,使其免遭官司,还为他赔了钱财,又接济他路费。
这一简短的插叙,既表现了林冲扶危济困、侠义心肠的性格特征,又为下文写李小二夫妻感恩戴德的行为张本。
]林冲道:“小二哥,你如何也在这里?”李小二便拜道:“自从得恩人救济,赍发小人①,一地里②投奔人不着,迤逦③不想来到沧州,投托一个酒店主人,姓王,留小人在店中做过卖④。
(①小人:这里是对自己的一种卑称。
封建时代平民对官吏、仆役对主人都得自称小人。
②一地里:一路上,到处。
③迤逦:yǐlǐ,曲折连绵。
这里有颠沛流离的意思。
④过卖:堂馆,酒食店里招待顾客的伙计。
)因见小人勤谨,安排的好菜蔬,调和的好汁水①,来吃的人都喝采,以此买卖顺当,主人家有个女儿,就招了小人做女婿。
(①汁水:指羹汤一类东西。
)如今丈人丈母都死了,只剩得小人夫妻两个,权①在营前②开了个茶酒店。
(①权:暂且。
②营前:沧州牢城营前面。
牢城,收管发配囚犯的地方。
)因讨钱过来,遇见恩人。
恩人不知为何事在这里?” [这段对话叙述交代了李小二现状,表现小二对林冲非常热情,是一个知恩必报之人;“营前开了个茶酒店”,为下文写林冲与小二亲密来往、陆谦在店里密谋埋下伏笔。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讲义《水浒传》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其中“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这一章节更是脍炙人口。
今天,咱们就来好好讲讲这一段精彩的故事。
林冲,原本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武艺高强,为人正直。
然而,命运却跟他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
高俅的养子高衙内看上了林冲的妻子,为了达到霸占林娘子的目的,高俅设计陷害林冲,使其误入白虎堂,最终林冲被刺配沧州。
在沧州,林冲被分配去看守天王堂。
后来,又被调去看守草料场。
那是一个寒冬的夜晚,北风呼啸,大雪纷飞。
林冲来到草料场,看到那破败的屋子,心中满是凄凉。
他先是小心地处理了屋内的火盆,以防失火。
然后又去买酒吃,想要借此抵御寒冷。
当他返回草料场时,却发现那屋子被大雪压塌了。
无奈之下,他只好来到不远处的山神庙中栖身。
就在他在山神庙里休息时,却意外地听到了外面的谈话。
原来,高俅派陆谦、富安等人来到沧州,想要放火烧了草料场,将林冲置于死地。
林冲听到这些阴谋,心中的怒火瞬间被点燃。
他再也无法忍受这接连的迫害,冲出山神庙,手刃仇人。
这一刻,林冲彻底与过去的生活决裂,走上了反抗的道路。
这一章节之所以精彩,原因众多。
首先,环境描写极为出色。
那漫天的大雪,呼呼作响的北风,不仅烘托出了一种悲凉、冷峻的氛围,也为后面的情节发展埋下了伏笔。
比如,大雪压塌了草料场的屋子,迫使林冲只能去山神庙,从而让他听到了那些阴谋。
其次,人物的刻画细腻入微。
林冲的性格在这一章节中有了巨大的转变。
他从一开始的隐忍、退让,到最后的奋起反抗,这种变化既符合人物的遭遇,又让读者感受到了他内心的挣扎和痛苦。
而陆谦等人的阴险狡诈,也通过他们的言行表现得淋漓尽致。
再者,情节的设置跌宕起伏。
从林冲被调去看守草料场,到屋子被压塌,再到听到阴谋,最后手刃仇人,每一个环节都扣人心弦,让读者的心情随着情节的发展而起伏。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这一章节,充分展现了《水浒传》这部作品的魅力。
它不仅讲述了一个精彩的故事,更反映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败,以及被压迫者的反抗精神。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课文精讲一、章节划分《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段落划分如下:第一部分(第1段):沧州遇旧。
包括插叙和林冲、李小二的对话。
这段交代了主要人物、事情起因,并点明了林冲与高俅的尖锐矛盾,同时也说明了林冲和李小二的亲密关系,为后文李小二感恩图报埋下伏笔。
第二部分(第2-5段):矛盾的展开。
林冲刺配沧州后,高俅派陆谦追踪而来,密谋策划,新的冲突酝酿。
这部分并没有直接描述来酒店的人是谁,而是通过李小二夫妻的观察,写出来人的鬼鬼祟祟,说话偷偷摸摸,手段卑鄙阴险。
林冲根据李小二提供有关来人的身材、相貌、年龄等分析断定是陆谦,使故事情节引人入胜。
这一部分体现了林冲的性格特点是:逆来顺受,委曲求全,对仇人认识不清,复仇心理并不强烈。
第三部分(第6-9段):林教头接管草料场。
这是由陆谦的谋害到林冲杀人报仇的过渡段。
表面上看,紧张形势缓和下来,但实际上,事态正按照陆谦的预谋发展。
表面上的平静掩盖着一场生死搏斗,预示着矛盾即将进入高潮,为后文埋下伏笔。
这一部分体现了林冲的性格特点是:随遇而安,委曲求全,心存幻想。
第四部分(第10-12段):风雪夜山神庙复仇。
这是林冲性格变化的转折点。
陆谦等人通过对话把阴谋的主使者、原因、内容、执行经过全盘交代,促使林冲性格发生根本转变。
这一部分体现了林冲的心情特点是:忍无可忍,彻底绝望。
以上段落划分仅供参考,不同的读者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和划分方式。
二、文章赏析《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是《水浒传》中的经典篇章,其情节紧凑、人物形象鲜明,尤其是主人公林冲的性格变化和内心挣扎,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以下是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文章通过描绘风雪山神庙的荒凉、寂寞、冷落的气氛,为故事情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林冲被发配到沧州,看守草料场,身处荒凉之地,再加上大雪封山,无法外出,处境十分艰难。
这种环境不仅烘托了林冲的悲愤心情,也为后文他的反抗和复仇提供了背景。
文章通过细节描写展现了林冲的精细谨慎和忠于职守的性格特点。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课文解读林冲逼上梁山的故事是《水浒传》著名的段落之一,见于《水浒传》第七至第十一回。
林冲原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他的妻子在相国寺东岳庙烧香遭到上司高太尉的养子高衙内的调戏,高衙内妄图霸占他的妻子,与帮凶陆谦、富安一起谋划陷害林冲。
他们设计了一个骗局,假借高俅要看林冲买来的宝刀,骗林冲误入商议军机大事的白虎堂,诬陷林冲“手执利刃,故入节堂,欲杀本官”,被判刺配沧州。
发配途中,陆谦买通押送林冲的公差董超、薛霸,企图在野猪林杀害林冲,被鲁智深所救。
林冲尽管饱受欺压,但是仍然忍气吞声,幻想刑满获释,再回东京,夫妻团圆。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节选自第十回,从林冲刺配沧州后写起。
这回书主要写,高俅对林冲的迫害步步紧逼,派陆谦火烧林冲刚刚接管的草料场,阴谋害死林冲,使得这位八十万禁军教头“有家难奔,有国难投”,失掉了最后的安身立命之所,终于破灭了所有的幻想,从原来的逆来顺受、委曲求全,变为一个坚决反抗的英雄,在手刃陆谦之后,毅然投奔农民起义队伍,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作者通过林冲这一形象反映了封建社会里“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的社会现实。
本文是我国古典小说中的名篇,故事情节摇曳多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学习时要多角度多侧面细细体会:(1)抓住主要线索。
本篇故事情节以林冲同高俅的爪牙陆谦等人的冲突为主要矛盾,以林冲思想性格的发展和转变为主要线索。
赏读本文,要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体会林冲是怎样从一个逆来顺受,忍辱负重,苟安求全的封建统治下的顺民而最终被逼迫着走上反抗封建统治的道路,注意其思想性格的变化。
(2)把握结构技巧。
主要在三个方面:一是情节波澜起伏,摇曳多姿。
二是故事发展多用巧合之法,即古人所言“无巧不成书”,初看事出意外,细想又在情理之中。
三是前呼后应,榫接卯合,使小说细针密线,天衣无缝。
赏读时,要紧紧把握上述特点,慢品细尝。
(3)注意语言特征。
本文属古代白话文,课文中有一些古代白话词语,是当时特有的汉语词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