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储层改造新技术
- 格式:pptx
- 大小:53.59 MB
- 文档页数:86
国外页岩气水力压裂技术及工具一览页岩储层具有超低孔低渗特性,钻完井后需要压裂改造后才得到经济产量。
国外油田服务公司最新工具达到了很高水平,水平井裸眼封隔器投球滑套分段压裂技术用高强度低密度球级差达到1/16in,封隔器耐压差达到70MPa,TAM公司自膨胀封隔器最高可达302 °C ;泵送桥塞射孔分段压裂技术所用桥塞可分为:堵塞式、单流阀式和投球式复合桥塞,桥塞耐压差达103.4MPa,耐温232 °C ;哈里伯顿CobraMax H连续油管喷射工具系统,目前最多达到44段。
这些为国内页岩气水力压裂完井方式与压裂工具的选用打下基础。
从应用工具角度看,分段压裂工艺方面主要包括:水平井裸眼封隔器投球滑套分段压裂技术,泵送桥塞分段压裂技术,水力喷射分段压裂技术。
从压裂工具方面分析,目前页岩气压裂技术有可膨胀封隔器/裸眼封隔器+滑套多级压裂,泵送桥塞射孔压裂联作多级压裂,水力喷射压裂等。
在美国的页岩气开发技术中,可膨胀封隔器/裸眼封隔器+滑套多级压裂,泵送桥塞射孔压裂联作多级压裂技术比较成熟,使用比较广泛,可适用于较长的水平段;水力喷射压裂可实现准确定位喷射,无需机械封隔,节省作业时间,非常适合用于裸眼井、筛管井以及套管中井。
1、水平井裸眼封隔器投球滑套多级压裂系统封隔器投球滑套多级压裂技术一般采用可膨胀封隔器或者裸眼封隔器分段封隔。
根据页岩气储层开发的需要,使用封隔器将水平井段分隔成若干段,水力压裂施工时水平段最趾端滑套为压力开启式滑套,其它滑套通过投球打开,从水平段趾端第二级开始逐级投球,进行有针对性的压裂施工。
水平裸眼井多级压裂目前已经是北美页岩气压裂开采主要技术手段,并越来越受到作业者的欢迎。
水平井多级压裂技术关键在于封隔器(压裂封隔器和可膨胀封隔器)和滑套可靠性和安全性能,尤其是管外封压裂管柱的可膨胀封隔器和开启滑套的高强度低密度球材料决定技术的成功与否。
目前国外油田服务公司都有自己成熟的工具,高强度低密度球级差达到1/16in,封隔器耐压差达到70MPa,TAM公司耐高温自膨胀封隔器最高可达30 °C 。
海外储能使用场景
储能技术在海外的应用场景非常广泛,涉及能源行业、城市基础设施、交通运输、工业生产和农业等多个领域。
以下是一些海外储能技术的主要使用场景:
1. 可再生能源集成:储能技术被广泛用于太阳能和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集成,可以解决不可预测性和间歇性能源的稳定性问题。
储能可将多余的能量储存,并在需要时释放,确保电网的稳定性。
2. 电网平衡和调度:储能系统能够在电网需求高峰时段存储能量,然后在需求低谷时释放能量,帮助平衡电网负载,提高电网稳定性和效率。
3. 应急备用电源:储能系统作为备用电源用于应对突发停电、自然灾害或紧急情况,保障基础设施和社区的电力供应。
4. 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储能技术可用于电动车充电基础设施,帮助平衡电网负载和提供快速充电服务。
5. 工业和商业用途:在工业生产和商业用电中,储能系统可以优化能源利用、管理峰谷负荷,减少用电成本。
6. 农业和偏远地区电力供应:储能系统可以在偏远地区或农业用地上提供稳定的电力供应,解决电力供应不足问题。
7. 微网和岛网应用:储能系统有助于微网和岛网的建设,提高能源的独立性和可靠性,减少对传统电网的依赖。
这些场景仅仅是储能技术在海外应用的部分示例,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储能系统将在更多领域发挥作用,为能源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1. 细粒沉积岩形成机理研究有效指导油气勘探随着数字露头、矿物元素分析QEMSCAN、水槽模拟实验、成像测井等先进技术的广泛应用,二十一世纪以来,细粒沉积学在细粒沉积过程模拟、泥页岩成岩作用与精细表征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加深了细粒沉积岩形成机理与分布的认识。
细粒沉积水槽模拟实验揭示了纹层状页岩主要是由流体搬运形成,而并非传统认识的缓慢沉降形成,创新了页理的形成机理;现代考察与水槽模拟发现细粒沉积快速埋藏能有效保存大量有机质,指出长期水体分层并非是黑色页岩形成的必要条件,黑色页岩可以在较浅的陆缘海广泛分布;矿物元素分析技术能精细识别泥页岩的矿物含量和沉积组构,成像测井技术可以有效识别泥页岩的孔隙特征;地下状态的成岩过程模拟揭示了泥页岩渗透率的各向异性与原始有效应力的关系,模拟了页岩油气储量的衰减模型。
细粒沉积岩作为烃源岩不但控制了常规油气藏的形成与分布,而且与致密油气、页岩油气等非常规油气资源紧密相关。
国外海相细粒沉积岩形成机理与岩石组构的创新性认识,拓展了油气勘探领域,推动了北美地区非常规油气的勘探进程。
2. CO2压裂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储层改造技术已经成为低渗、超低渗油气藏和致密油气藏等非常规油气藏有效开发的关键技术,水力压裂是目前储层改造技术的主体。
由于其自身特点,水力压裂存在对水敏/水锁性储层伤害大、耗水量大、环保矛盾突出等缺陷。
近年来,CO2压裂技术的发展和进步,有望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CO2压裂技术源于北美,已经从早期的CO2增能伴注压裂和CO2泡沫压裂发展到CO2干法加砂压裂技术。
CO2干法压裂技术的主要特点是用液态CO2代替常规水基压裂液,技术难点是带压密闭条件下输砂、液态CO2黏度改性和施工装备配套等。
美国贝克休斯公司已经开发出成套技术与装备,现场应用3000余井次,在强水敏/水锁非常规油气藏中增产效果显著,同比单井产量提高50%以上。
其中美国Devonian页岩气藏采用CO2加砂压裂改造后,9个月后产量相当于氮气压裂井的2倍,相当于CO2泡沫压裂井的5倍;美国泥盆系页岩15口压裂井进行对比试验,生产37个月后,用CO2加砂处理井的单井产气量为CO2泡沫处理井的4倍,为氮气处理井的2倍。
列举五项非常规储层改造技术
1. 深水多段水平井:这种技术利用水力压裂和水平井钻探技术,可以在水平方向上延伸开发储层,提高油气产能,并减少应力差异带来的油藏损伤。
2. CO2驱油技术:这种技术通过注入二氧化碳气体来促进油
藏中的原油流动,提高采收率。
这种非常规储层改造技术可以将二氧化碳气体注入地下,使原油更容易流出。
3. 页岩气压裂:这种技术通过注入高压液体来破裂固态岩石,从而释放页岩储层中的天然气。
这种非常规储层改造技术可以提高页岩气的产量。
4. 重整烃制造:这种技术通过加氢和重整等化学反应,将低质油或高硫油转化为高质油和低硫油。
这种非常规储层改造技术可以改善油藏中的原油质量,并提高采收率。
5. 微生物采油:这种技术利用微生物来改造油藏,促进原油的流动。
微生物可以分解原油中的高分子化合物,使原油更容易被采出。
这种非常规储层改造技术可以提高采收率。
非常规油气储层改造及增产稳产新技术与管理非常规油气储层改造及增产稳产新技术与管理引言油气储层是人类能源供应的重要源泉之一,而非常规油气储层作为一种传统储层的延伸,具有储量丰富、分布广泛等特点。
为了实现非常规油气储层的开发利用,不断涌现出许多非常规油气储层改造及增产稳产的新技术与管理模式。
本文将介绍一些非常规油气储层改造及增产稳产的新技术和管理模式。
一、油气储层加密技术为了提高非常规油气储层的采收率,加密技术成为一种有效的途径。
加密技术可以通过增加储层裂缝的数量和面积来提高储层的渗透率,进而增加油气的产量。
目前,常用的加密技术包括压裂技术、水力压裂技术和酸化技术等。
1. 压裂技术压裂技术是指通过注入高压液体到储层中,使储层内部的裂缝扩展,并形成一定宽度和一定长度的水平裂缝。
这样能够极大地增加储层的接触面积,提高油气的渗透率。
压裂技术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在提高非常规油气储层产能上具有显著效果。
2. 水力压裂技术水力压裂技术是指使用高压水来破碎岩石,进而形成一系列的裂缝。
通过水力压裂技术,可以将砂石等固体颗粒带入裂缝中,以保持裂缝的稳定。
这一技术适用于储层渗透性较差的情况,并且对储层的石英含量有一定的要求,但效果显著。
水力压裂技术在增产稳产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3. 酸化技术酸化技术是指通过注入酸液来溶解储层中的碳酸盐矿物质,从而扩大裂缝并增加渗透率。
由于非常规储层中碳酸盐矿物的含量较高,酸化技术尤为适用。
通过合理的酸液配比和注入方式,可以有效地改造非常规油气储层,实现增产稳产。
二、智能化采油技术智能化采油技术是非常规油气储层开发的新方向之一。
智能化采油技术通过传感器、数据采集系统和自动控制系统等设备,实现对油气储层的实时监测和控制。
这一技术可以帮助开发者更精准地掌握储层状态、优化生产方案,并及时调整开采参数,以提高非常规油气的产量和稳定性。
智能化采油技术主要包括井底传感器系统、智能油藏管理系统和自动控制系统。
国外地下储气库的技术与发展最早的天然气地下储气库是1916年在美国利用枯竭气田建造的,开创了地下储气的先例。
迄今在世界各地天然气地下储气设备总有效容积约250Gm3,共建立了551座地下储气库,其中425座主要是利用枯竭油气田,83座是利用含水构造层,39座是利用含盐岩层,4座是利用废弃矿井。
到目前为止,美国、加拿大、丹麦、德国、法国、前苏联和英国等,对利用枯竭油气田建造地下储气库,都已有了多年的实践,并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一、建设地下储气库的规划要点天然气地下储气库主要由地下储集层、气井及地面设施等基本部分构成。
地面设施包括压缩机站、集输系统、气体处理和计量站。
地下储气库的建设需具有一定条件,要符合储气要求的技术特性,主要包括:1、地质条件的选择地下储集层应具有较高渗透性(一般在250~1000 mD)的非固结砂层,以中细砂为特征,比较结果表明:非固结砂层构造的储气容量、运行气量和气田峰值都好于固结砂层。
顶部盖层密闭性能要好,以保证竖向和侧向不漏气,选取的顶部盖层一般是由压实的层状粘土和其它细粒矿物质所组成的页岩,为致密的不渗透岩层。
弱的水驱,以避免抽气时随储气压力的降低,边水和底水进入气藏,使气藏孔隙空间的体积缩小,有效容积减少,降低采收率。
要求能承受较大波动的日回采量和注入流量。
2、完整的技术数据首先必须有确定的储气库开发参数,主要包括原枯竭油气田的孔隙度、渗透率、储集层厚度分布等值线、原始地层压力、含水饱和度以及最大储气能力、全部井数和井口压力等,这些参数能说明地质构造特点和对输配系统的要求。
在掌握原始地层参数的基础上,还需要进行技术经济分析和各种方案的比较,包括确定储气库的总容积、有效容积、气帽容积;注入和排出燃气的功率消耗;储气库充气和排气所需的时间;钻井、地面设施及与输配系统的连接等所需的投资规模。
二、数值模拟分析的研究模拟分析是80年代开始兴起的,目前已成为油气母开发、设计和监控的最重要手段。
储层损害和保护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一、引言储层损害是指在油气开采过程中,由于地质、物理、化学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储层性质发生改变,从而影响油气的产出。
储层保护技术则是针对储层损害问题提出的解决方案,旨在保护储层,延长油气田的寿命。
本文将探讨当前储层损害和保护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二、储层损害分类1.地质因素:包括断层、褶皱、岩性变化等;2.物理因素:包括压力变化、温度变化等;3.化学因素:包括水溶液作用、酸蚀等。
三、常见的储层保护技术1.注水:通过向井口注入水来维持油气田内部压力平衡,防止压力过低导致油气无法产出;2.注聚合物:通过向井口注入聚合物来提高油气田内部黏度,防止流动速度过快导致产量下降;3.注气:通过向井口注入气体来维持油气田内部压力平衡,防止压力过低导致油气无法产出;4.注酸:通过向井口注入酸性溶液来溶解储层中的碳酸盐矿物,增加储层孔隙度和渗透率,提高油气产量。
四、当前研究现状1.储层损害预测技术:利用地震勘探、测井等技术对储层进行预测和评估,以便及时采取保护措施;2.储层改造技术:通过改变储层物理、化学性质,提高其渗透率和孔隙度,以增加油气产量;3.智能化技术: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对油气田进行监测和管理,及时发现并解决储层损害问题。
五、未来发展趋势1.深度开采技术:随着常规油气资源的逐渐枯竭,未来将会加大对深海、深部资源的开发和利用;2.新型保护技术:如利用生物技术改善储层环境,提高油气产量;3.绿色开发技术:如利用可再生能源、节能环保技术等,实现对油气田的可持续开发。
六、结论当前,储层损害和保护技术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未来,需要加强对新型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实现对油气田的可持续开发。
国外减阻水压裂液技术发展历程及研究进展国外减阻水压裂液技术发展历程及研究进展发布时间:2019-07-30 11:11 来源:特种油气藏摘要:致密页岩气储层具有低孔、低渗的特点,勘探开发难度较大,大多数页岩气井需要储层改造才能获得比较理想的产量。
目前,国外页岩气开发最主要的增产措施是减阻压裂,即利用减阻...致密页岩气储层具有低孔、低渗的特点,勘探开发难度较大,大多数页岩气井需要储层改造才能获得比较理想的产量。
目前,国外页岩气开发最主要的增产措施是减阻压裂,即利用减阻水压裂液进行体积改造。
减阻水压裂液体系是针对页岩气储层改造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压裂液体系。
在美国、加拿大等国,减阻水压裂液的使用获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并且已经取代了传统的凝胶压裂液而成为最受欢迎的压裂液。
近年来,页岩气能源的开采在中国受到越来越高的重视。
作为页岩气体积改造的关键技术,减阻水压裂液在中国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一、减阻水压裂液发展历程减阻水压裂液是指在清水中加入一定量支撑剂以及极少量的减阻剂、表面活性剂、黏土稳定剂等添加剂的一种压裂液,又叫做滑溜水压裂液。
减阻水最早在1950 年被引进用于油气藏压裂中,但随着交联聚合物凝胶压裂液的出现很快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在最近的一二十年间,由于非常规油气藏的开采得到快速发展,减阻水再次被应用到压裂中并得到发展。
1997 年,Mitchell 能源公司首次将减阻水应用在Barnett 页岩气的压裂作业中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此后,减阻水压裂在美国的压裂增产措施中逐渐得到了广泛应用,到2019 年减阻水压裂液的使用量已占美国压裂液使用总量的30%以上(表1) 。
表1 2019年美国油气田各类压裂液用量所占百分比早期的减阻水中不含支撑剂,产生的裂缝导流能力较差,后来的现场应用及实验表明,添加了支撑剂的减阻水压裂效果明显好于不加支撑剂时的效果,支撑剂能够让裂缝在压裂液返排后仍保持开启状态。
目前在国外页岩气压裂施工中广泛使用的减阻水的成分以水和支撑剂为主,总含量可达99%以上,其他添加剂(主要包括减阻剂、表面活性剂、黏土稳定剂、阻垢剂和杀菌剂) 的总含量在1%以下,尽管含量较低,这些添加剂却发挥着重要作用(表2) 。
国外射孔技术介绍陈锋2013年9月利用机械、化学或者其它能量打开套管、水泥环和地层,沟通油、气流通道的井下作业称为射孔。
射孔的最终目的是为产层与井筒之间建立可靠、有效的通道,从而获得最大的产出、注入效果。
射孔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完井方法,射孔建立起井筒与目的层之间的油气通道,被誉为油气勘探开发过程中的“临门一脚”。
射孔作为一种完井方式,创造油气流动通道——为生产而射孔 射孔为提高油气井的完善程度,实现油气增产——为增产而射孔 射孔越来越多作为油气储层改造前重要环节——为改造而射孔射孔完井是目前国内外使用最广泛的完井方法,射孔工艺技术已经在:油气资源的发现、提高低渗透储量的采收率、难采储量的动用程度、新旧井的增产水平、降低成本增强效益,都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油气井射孔148年历史第一阶段(1865-1947年)——射孔发展的混沌时期1)“炸药爆炸式射孔”,即采用锡爆炸器引爆在井底填充的炸药;2)“单刀套管锯”,即刀片在套管上开孔。
1910年,用一个机械刀片在套管上旋转钻孔,机械切孔器用钻杆下井,然后打开切刀,当切刀绕销钉旋转时,靠钻杆的上提力切入套管壁。
这种穿孔法速度慢、成本高,水泥环超过25mm 厚时效果不佳。
机械切割射孔器1926年,SidMine首先发明了子弹射孔方法,美国兰威尔公司(现在西方阿特拉斯公司)获得专利。
于 1932年首次用于油井套管射孔,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MONTEBELLO 油田一口800m 深的井,用了8天时间,下井11次,共发射80枚子弹。
该射孔方法比机械切孔方法进一步,广泛使用了二十多年,目前国外仍有应用。
子弹射孔器第二阶段(1948-1980年)——以聚能射孔为主要特征的发展阶段1)1948年美国Welex公司开发出最早的聚能射孔器并用于油井射孔中;2)1960年以来,伴随着聚能射孔的发展,国际上在“深穿透高孔密”方针指导下,迅速在器材、工艺、测试方法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3)1970年由美国学者首先提出将负压与射孔相结合,经过十年的努力,直到1980年才使负压射孔在世界各国得到完善推广。
国外储热技术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概述:随着全球对可再生能源的需求不断增加,储能技术成为清洁能源应用的关键。
国外在储热技术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并且不断探索和发展新的技术。
本文将对国外储热技术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同时展望未来的趋势。
一、国外储热技术的发展现状1. 直接储热技术:直接储热技术是一种将热量储存在热导体中的方法。
国外学者和工程师已经开发出多种直接储热技术,如熔盐储热、岩石储热和水储热。
这些技术可以在高温下储存大量热量,并在需要时释放。
2. 相变储热技术:相变储热技术是将热能以相变的方式储存,并通过相变的逆向过程释放热能。
蓄冰和蓄热沸石是相变储热技术的两种主要类型。
国外许多项目已经采用了相变储热技术,使得清洁能源的利用更加高效。
3. 化学储热技术:化学储热技术通过储存化学能来实现储热。
近年来,国外在化学储热技术方面取得了巨大进展,其中典型的例子是氢氧化铝和水蒸气反应。
这种技术将热能转化为化学能,并在需要时通过反向反应释放热能。
二、国外储热技术的未来趋势1. 提高储热效率:未来,国外的重点将放在提高储热技术的效率上。
通过改进材料、增加储热系统的设计灵活性和优化系统运行策略,可以显著提高储热系统的效率和能量密度。
这将使得储热技术更加可行和经济。
2. 结合其他能源系统:储热技术与其他能源系统的结合将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之一。
例如,将储热技术与太阳能和风能相结合可以解决可再生能源的间歇性问题。
此外,储热技术还可以与电动汽车充电站等能源基础设施相结合,提供更加高效的能源管理。
3. 提高储能容量:随着可再生能源的规模不断扩大,国外将致力于提高储热技术的储能容量。
通过增加原料供应、改善储热材料和提高储热系统的设计灵活性,可以显著提高储热系统的储能容量。
这将有助于平衡能源供需,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4. 发展新型储热材料:未来,国外将不断探索和发展新型储热材料。
传统储热材料,如熔盐和储石,具有一些限制,如高成本和有限的储能容量。
国外现代粮仓改造案例1. 瑞典粮仓改造项目:瑞典的一家粮食公司在改造仓库时,采用了现代化的智能控制系统,可以实时监测温度、湿度和氧气浓度等参数,保证粮食质量的同时提高了工作效率。
2. 加拿大粮仓改造项目:加拿大一家农业公司对粮仓进行了改造,引入了先进的通风系统和湿度控制设备,确保粮食在仓库中的保存期限更长,并提高了出货效率。
3. 澳大利亚粮仓改造项目:澳大利亚的一家农业企业将传统的粮仓改造为现代化的自动化仓库,利用机器人系统进行货物管理和分拣,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减少了人力成本。
4. 德国粮仓改造项目:德国的一家粮食公司对仓库进行了改造,增加了智能感应设备和无线通信技术,可以实时监测粮食的存储情况,并及时发出警报,防止粮食腐烂和发生事故。
5. 美国粮仓改造项目:美国一家农业合作社对粮仓进行了改造,引入了先进的温度控制系统和湿度调节设备,保证粮食的质量和储存期限,并提高了出货效率。
6. 英国粮仓改造项目:英国一家农业公司对粮仓进行了改造,使用了智能化的仓储系统,可以自动调节温度和湿度,避免粮食受潮和发霉,提高了粮食的质量。
7. 日本粮仓改造项目:日本一家粮食公司对粮仓进行了改造,引入了先进的气调技术,可以控制粮食周围的气氛,延长粮食的储存期限,并保持其营养价值。
8. 法国粮仓改造项目:法国一家农业企业对粮仓进行了改造,使用了智能化的粮食储存系统,可以实时监测粮食的品质和数量,提高了仓库的管理效率。
9. 荷兰粮仓改造项目:荷兰一家粮食公司对粮仓进行了改造,采用了先进的干燥技术和除虫设备,保证粮食的干燥度和无虫害,提高了粮食的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10. 新西兰粮仓改造项目:新西兰一家农业合作社对粮仓进行了改造,使用了先进的保鲜技术和真空包装设备,延长了粮食的储存期限,并减少了粮食的损耗。
以上是国外现代粮仓改造的十个案例,这些案例展示了国外粮食企业在改造粮仓方面的创新和应用现代技术的经验。
通过引入智能化控制系统、通风设备、湿度控制装置等先进设备,可以提高粮食的质量和保质期,提高仓库的管理效率,降低成本,进一步推动粮食产业的发展。
国外地下储气库新技术建设地下储气库是调节天然气市场季节性供需矛盾的一种比较先进的方法,现已成为天然气供销链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目前,全球天然气地下储气库开发建设的基本情况如下:2000年,全世界总工作气量达到3100×108m3,日调峰能力达到44.6×108m3。
西欧各国,约有地下储气库78座,工作气量约550×108m3,日调峰能力达到10.9×108m3,东欧及中亚各国,约有地下储气库67座,工作气量约1310×108m3,日调峰能力达到10×108m3。
截至2004年,全世界地下储气库总数达610座。
地下储气库技术得到了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其相关技术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我国的地下储气库技术已经起步,截至目前已利用6座废弃的油气藏建造地下储气库,但我国地下储气库技术与国外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目前国外正致力于发展以下几项新技术。
1.寻找适于建库地质体的四维地震勘探技术寻找适于建库的地质体不同于勘探一个油气藏,前者要更复杂一些。
一个有合适盖层的油藏,并不一定能够用来储存天然气,能够储存天然气的地质构造必须保证储存的天然气不会泄露,既要有盖层的连续性,也必须有构造的密闭性。
现代精细地震勘探技术能够显示较小的构造,甚至气-液界面和地层岩相的侧向变异。
正处于研究阶段的四维地震技术是勘探适宜用作地下储气库构造的比较有应用前景的技术。
四维地震技术基于多项技术,如以均匀间距置于地面或永久置于井内的地震传感器;多层覆盖地震技术,如AVO(Amplitude VersusOffset),能更好地研究油藏岩石的物理性质。
深化地震勘探技术能够减小地下储气库建设初期的不确定性,减少观察井的数量,有助于将储气井布在构造的有利部位,减少井的数量。
2.垫底气设计技术在建造一座地下储气库投资成本中,垫底气的费用占了最大的比例,一般要占到总投资的30%~40%。
如果能够用某种气体来替代天然气作垫底气,将会明显降低这部分的投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