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八大建筑流派详解
- 格式:doc
- 大小:1.14 MB
- 文档页数:13
中国八大古建筑典型类别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同类型的建筑为满足人们各种不同的需求而产生,并不断地发展完善,现在我们来认识一下古建的八个典型类别:宫殿、坛庙、陵墓,宗教建筑、城市公共建筑、园林、民居、桥梁。
宫殿宫殿是皇帝居住并进行统治的地方,是国家的权力中心,是国家政权和家族皇权的象征。
为了突出皇帝权威的至高无上,历朝历代的宫殿建筑虽风格各异,却都显示出其“非壮丽无以重威”的特质。
目前中国发现或保存下来的宫殿建筑或遗址,年代较早的有商代时的二里头宫殿建筑遗址,晚近的有明清时期的紫禁城。
坛庙坛——即中国古代主要用于祭祀天、地、社稷等活动的台型建筑,如北京城内外的天坛、地坛、日坛、月坛、祈谷坛、社稷坛等。
坛类建筑的共同特征,在于其均形体规整,色调简单庄重,周以壝墙,环以柏树,以造成远隔尘嚣的环境。
坛的形式多以阴阳五行等学说为依据。
例如天坛、地坛的主体建筑分别采用圆形和方形,来源于天圆地方之说。
天坛所用石料的件数和尺寸都采用奇数,是采用古人以天为阳性和以奇数代表阳性的说法。
天坛内的祈年殿,原本琉璃瓦的颜色上檐是青色象征青天,中檐黄色象征土地,下檐绿色象征万物。
至乾隆十六年改为三层均蓝色,以合专以祭天之意。
庙——即中国古代祭祀建筑。
庙的建筑形制要求肃穆整齐,大致可分为三类:(1)祭祀祖先的庙中国古代帝王诸侯等奉祀祖先的建筑称宗庙。
帝王的宗庙称太庙,是等级最高的建筑,庙制历代不同。
贵族、显宦、世家大族奉祀祖先的建筑称家庙或宗祠,仿照太庙方位,设于宅第东侧,规模不一,其中有的宗祠附设义学、义仓、戏楼,功能超出祭祀范围。
北京太庙前殿(前殿面阔11间,进深4间,重檐庑殿顶,周围有三重汉白玉须弥座式台基,四周围石护栏)。
【乡村文化】徽派、闽派、京派、苏派、晋派、川派的古建是什么样?千百年来,由于不同地区人们不同的生活习惯,中华大地上留下了许多各具特色的建筑。
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六大派别:不同流派的建筑,以其独有的历史与文化积淀,书写着各自的故事。
它们或精致,或恬静,或威严,是如今的建筑永远无法超越的。
让我们一起走进它们,去倾听古老文化的声音,感受大国历史的厚重。
[皖派建筑]建筑关键词:青瓦白墙、砖雕门楼皖派建筑的尊贵,在于它优雅了千年的徽派民居,青瓦白墙,砖雕门楼,徽派建筑风格以民居、祠堂和牌坊闻名遐迩,集徽州山川风景之灵气,融风俗文化之精华。
皖派建筑是六大建筑派系里,最为突出的建筑风格之一,是中囯南方民居的代表。
其中徽派是最为人熟悉的皖派的一支,2000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尤以民居、祠堂和牌坊最为典型,被誉为徽州古建三绝,为中外建筑界所重视和叹服。
徽派民居建筑风格又有“三雕”(木雕、石雕、砖雕),风格不同又一脉相承。
能工巧匠施尽其技,每一处花纹,每一笔雕刻,结构严谨,雕镂精湛。
徽派民居以高深的天井为中心形成的内向合院,四周高墙围护,雨天落下的雨水从四面屋顶流入天井,俗称“四水归堂”,也形象地反映了徽商“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心态。
错落有致的马头墙,又是徽派整个建筑的点睛之笔,不仅造型精美,更融合了古人的智慧,在遭遇火灾时,这样的设计可以阻断火势的蔓延,安全可靠。
汤显祖曾说过:“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
可见徽州对大戏曲家的吸引力之深。
[苏派建筑]建筑关键词:山环水绕、曲径通幽苏派建筑的尊贵,在于它存在了数千年的苏州园林中,自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追求,脊角高翘的屋顶,江南风韵的门楼,曲折蜿蜒,藏而不露,饲鸟养鱼、叠石迭景,堪称园林式布局的艺术典范。
苏派建筑是江浙一带的建筑风格,是南北方建筑风格的集大成者,园林式布局是其显著特征之一。
脊角高翘的屋顶,江南风韵的走马楼、砖雕门楼、明瓦窗、过街楼,轻巧简洁、古朴典雅,体现出清、淡、雅、素的艺术特色,充满了江南水乡古朴沉静的意味。
中国古代建筑八大体系
中国古代建筑八大体系是指根据历史发展和地域特点,将中国古代建筑分为八个主要的体系。
这些体系包括:
1. 中国北方木结构:以北京、山西等地的古建筑为代表,采用木材作为主要结构材料,以榫卯连接,在屋顶上通常有斗拱结构。
2. 中国南方木结构:以江南地区的古建筑为代表,也采用木材作为主要结构材料,但与北方相比更加注重细节装饰,屋顶常采用瓦片覆盖。
3. 中国北方砖木结构:以山东、河北地区的古建筑为代表,结合了木结构和砖石结构,木质结构主要用于承重,而砖石则用于墙体建造。
4. 中国南方砖木结构:以福建、广东地区的古建筑为代表,同样结合了木结构和砖石结构,但与北方相比更加注重雕刻和彩绘装饰。
5. 中国北方土楼:以福建土楼为代表,土楼是一种特殊的民居建筑,由土坯墙体和木结构组成,具有防御功能。
6. 中国西南木结构:以云南、四川地区的古建筑为代表,采用木质结构,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多以水系为特色。
7. 中国西北砖木结构:以陕西、甘肃地区的古建筑为代表,同样结合了木结构和砖石结构,但在建筑形式和装饰风格上与其他地区有所不同。
8. 中国西南石结构:以云南、贵州地区的古建筑为代表,采用石材作为主要结构材料,建筑形式独特,通常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
每个体系都有其独特的建筑风格、结构特点和装饰方式,反映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传统和建筑技术。
这些古代建筑体系丰富多样,是中国建筑文化宝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十分钟带你读懂中国八大传统建筑流派,你更喜欢哪一派?中国自古地大物博,建筑艺术源远流长。
不同地域和民族其建筑艺术风格等各有差异,但其传统建筑的组群布局、空间、结构、建筑材料及装饰艺术等方面却有着共同的特点,区别于西方,享誉全球。
中国古代建筑的类型很多,主要有宫殿、坛庙、寺观、佛塔、民居和园林建筑等。
中国的建筑都是因地制宜的,下面就给大家讲讲按照地域特点划分的中国建筑8大派别吧~中国建筑流派之一:粤派建筑镬耳屋是广东岭南传统民居的代表,山墙形似锅耳,常用青砖、石柱、石板做材料,防火又通风。
外墙壁有花鸟图案,十分可爱。
西关大屋平面布局狭长,利于通风,适应岭南湿热的气候,屋顶是架空的双层瓦屋面,可以隔水防潮。
门口有矮脚吊扇门、趟栊、硬木大门三重门扇,是西关大屋的标志。
中国建筑流派之二:闽派建筑“闽”即福建。
福建地区最流行的一种建筑就是“土楼”了。
土楼是一种供聚族而居、能够抵御山林野兽、强盗的民居建筑,也是世界独一无二的大型民居形式。
这是多次民族大迁徙之后的产物,也体现了当时儒家思想下大家族共同生活的理想。
土楼的主要材料是沙质黏土、杉木、石料,建筑风格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中轴线对称,顺应山川走势和风向,沿水流落成。
土楼不只有圆形,也有方形、长方形等。
中国建筑流派之三:川派建筑川派建筑流行于四川、云南、贵州等地,这些地区气候潮湿、地面蛇虫比较多,因此演化出一种特别的建筑风格——吊脚楼。
吊脚楼以木柱为支撑,架上楼板,四壁用木板或竹排搭建,再涂上灰泥。
楼上住人,通风干燥,楼下架空,饲养家禽或放置农具。
吊脚楼形式多样,有单吊式、双吊式、四合水式等,根据不同的民族风俗,吊脚楼又发展出了苗族吊脚楼、傣族竹楼等。
中国建筑流派之四:皖派建筑皖派是南方民居的代表之一,徽派建筑是皖派里头最广为人知的一支。
徽派以青瓦、白墙的印象出名。
民居、祠堂、牌坊被称为徽派“三绝”,木雕、石雕、砖雕为徽派“三雕”。
徽派建筑的特色主要体现在村落民居、祠堂庙宇、牌坊和园林等建筑实体中。
中国建筑几大派系
千百年来,由于不同地区人们不同的生活习惯,留下了许多各具特色的建筑。
中国古建筑可分为以下六大派别:皖派、闽派、京派、苏派、晋派、川派。
皖派建筑:徽派是最为人熟悉的皖派的一支,2000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苏派建筑:是江浙一带的建筑风格,是南北方建筑风格的集大成
者,园林式布局是其显著特征之一。
闽派建筑:闽派建筑的尊贵,在于它历经500多年传承而来的土楼,将生土夯筑技术发挥到极致,单体建筑规模宏大精细,地堡式建筑风格沿用至今坚固无比,既可防火防震,亦可御敌入侵。
将源远流长的生土夯筑技术发挥到极致,单体建筑规模宏大,形态各异,依山傍水,错落有致;建筑风格独特,工程技术高超,文化内涵丰富。
京派建筑:历经700多年演变而来的四合院,每一处雕饰,每一笔彩绘,都是北方文化的无价之宝。
晋派建筑:气势恢宏的乔家大院,斗拱飞檐,彩饰金装,砖瓦磨合,城楼细做,六个大院三百多间房屋错落有致,展现出晋商的稳重大气,严谨深沉。
川派建筑:融合多民族智慧的吊脚楼,作为巴楚文化的活化石,成为千年民族文化的传承。
《中国传统建筑流派及特点》同学们,咱们中国的传统建筑可有意思啦!先说徽派建筑吧。
同学们去过安徽吗?那里的徽派建筑,白色的墙,黑色的瓦,看起来特别素雅。
房子周围还有弯弯的小河,河上有石桥。
想象一下,早上起来,推开窗户,就能看到清清的河水,多舒服呀。
宏村就是徽派建筑的代表,村里的房子一家挨着一家,中间的小巷子窄窄的。
我听说以前有个画家去宏村写生,被那里的景色迷住了,画了好多漂亮的画呢。
还有闽派建筑,最有特点的就是土楼啦。
圆圆的土楼像一个大碉堡,能住好多好多人。
土楼的墙特别厚,能挡风雨,还能防坏人。
永定土楼很出名,从外面看,土楼就像一个巨大的蘑菇。
里面呢,一层一层的,大家住在一起,可热闹啦。
同学们,中国传统建筑是不是很神奇?《中国传统建筑流派及特点》同学们呀,今天咱们来聊聊中国传统建筑。
京派建筑大家听说过吗?北京的四合院就是典型的京派建筑。
一个大大的院子,四面都是房子。
一家人住在里面,其乐融融。
院子里还可以种上花花草草,到了春天,五颜六色的,好看极了。
而且四合院的门和窗户都雕刻得特别精美,能看出工匠们的用心。
再来说说苏派建筑。
苏州园林就是苏派建筑的代表。
园林里有假山、池塘、亭子。
走在里面,就像走进了一个美丽的梦境。
我听说以前有个书生,在园林里读书,累了就看看风景,心情特别好,后来考中了状元。
同学们,咱们中国的传统建筑是不是很棒?《中国传统建筑流派及特点》同学们,今天咱们讲讲中国的传统建筑。
岭南建筑也很有特色哦。
那里的骑楼,一楼的走廊可以让人在下雨天也能走路不淋雨。
而且骑楼的窗户和阳台都装饰得很漂亮。
川西建筑也不错呢。
像那些藏族的碉楼,又高又结实。
碉楼的墙上还画着各种各样的图案,特别好看。
还有晋派建筑,那些大院可气派啦。
房子又多又大,一个院子连着一个院子。
有一次,我看到一个电视剧,讲的就是晋派大院里的故事,可有意思了。
同学们,中国传统建筑真是丰富多彩啊!。
一文读懂中国古建八大派系本文授权转载自:HND DESIGN(ID:HND201604)从古至今华夏大地涌现了众多建筑杰作有的已经毁于战火(阿房宫、大明宫、圆明园)▲圆明园遗迹有的屡次浴火重生▲岳阳楼(岳阳楼始建于公元220年前后,历史上岳阳楼屡次毁于人祸战乱,又屡次重建,最近于1983年由国务院拨专款对岳阳楼大修,把构件按原件复制更新)有的更迭留存至今▲狮子林(始建于元代)在此过程中中国也形成了八大建筑流派京派建筑闽派建筑湖湘建筑川派建筑晋派建筑徽派建筑苏派建筑海派建筑关于中国传统八大建筑流派的分类仅代表作者观点,欢迎留言讨论01京派建筑北京曾为五朝古都拥有三千多年的建城历史从传统民居、官府宅邸到皇家建筑都是中国传统建筑的巅峰代表天子脚下皇城根上人们对官方颁布的规制格外谨守屋宇的高低房间的大小装饰的强度色彩的华丽程度都一一写在会典里▲《钦定大清会典》清乾隆二十九年版一句「逾制者罪之」就区别了社会阶层与尊卑秩序作为旧时城内最常见的建筑北京四合院也因此成为合院式建筑的「模范生」▲北京四合院坐南朝北中轴对称以中为尊故北京四合院的正房、正厅、垂花门都位于中轴线上▲三进四合院由前院、主院、后院构成的三进四合院宽广方正、格局规整更是理想的京派标准四合院▲更多精彩请点击观看02闽派建筑在距离北京1900多公里的福建南部山区同样以中为尊的福建土楼却更推崇圆形布局在中央的尊位建祖堂为了应对土匪频繁袭扰定居在这里的人们选择一族之人居于一楼之内一人有喜,全楼欢庆一家有难,全楼帮扶▲土楼演化过程图与北京四合院相比福建土楼没有前后院之分亦没有房间大小、尊卑之分不讲究坐北朝南而是向心而居▲福建土楼为加强土楼的防御力外墙的厚度均在1-2米左右只设一个大门窗户也设在二层及以上易守难攻好似一座坚不可摧的堡垒▲更多精彩请点击观看03 湖湘建筑古时生活在湖南湘西的人们由于山高地狭生存条件堪称「严酷」生活在这里的苗族、土家族借天不借地天平地不平利用长木柱代替地基调节底部木柱的高低让建筑适应地形的变化人们或依山、或傍水建起了一座座吊脚楼热闹了沱江两岸▲更多精彩请点击观看湖南中部存在一种家族聚居的住宅建筑大屋有别于富贵大气的北方四合院亦不同于小巧精致的江南民居大屋规模庞大、外拙内秀邵阳荫家堂娄底曾国藩故居岳阳张谷英大屋等均是明清时期留存至今的大屋代表▲邵阳荫家堂全景其中邵阳荫家堂处于山环水抱之中占地9191平方米拥有正屋108间杂屋40间天井44个圆木柱156根是一座体量庞大布局井然的湖湘民居▲更多精彩请点击观看04川派建筑在我国西南山区的少数民族聚集地也常见类似吊脚楼的干栏式建筑如傣族竹楼与吊脚楼不同傣族竹楼不仅拥有大长腿还头戴大檐帽傣族主要聚居于西双版纳为了应付澜沧江的「定期泛滥」傣族竹楼底部由36跟木柱支撑二楼离地2米以上洪水来袭时听任江水从楼板下流过傣族同胞安堵如常▲竹楼拆解图竹楼屋顶坡度大、屋檐宽采用重檐设计主要是为了便于排水减少暴雨对建筑的伤害▲更多精彩请点击观看05晋派建筑当傣族同胞在与洪水斗智斗勇时生活在黄土高原上的人们可能正在祭天求雨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劣缺水、也缺木材人们靠土为生因地制宜,创造出靠崖式、下沉式、独立式三种窑洞▲窑洞类型靠崖式窑洞沿山体曲线错落分布层层叠叠给人一种是山不是山的错觉▲靠崖式窑洞下沉式窑洞则形成了进村不见房闻声不见人院落地下藏窑洞土中生的独特建筑景观▲下沉式窑洞独立式窑洞可围合成三合院、四合院院落成群结队聚集成「堡」宛如一座城池▲甘肃省永泰龟城「箍窑盖房,一世最忙」简单凝练的八个字说尽了陕北农民一生的梦想这个梦想的名字叫「家」不论过去、当下不管南方、北方家与房子的概念从来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更多精彩请点击观看06徽派建筑湘西吊脚楼、傣族竹楼、陕北窑洞都是当地祖先们与天斗、与地斗才留存下的住宅形式但是生活在江南水乡的人们却得到了大自然温柔以待这里的人们对于建筑的追求不止有居住他们还通过不同形式的建筑获得更多的精神满足在古徽州人们在天井院里安放家在祠堂里安放历史在牌坊里安放信仰徽派建筑的精华不仅是某一栋宅院某一座祠堂或牌坊还有那一座座记录着先人智慧的传统村落看似是随意在青山绿水间点下的一滴墨晕染开来实则是祖祖辈辈大费周章、精心布局才造就如诗如画般的建筑景观这份美景是难以描述的并非结构复杂而是笔尖蘸不到江南烟雨总少一两分婉约与灵气▲更多精彩请点击观看07苏派建筑徽派建筑在山水间绘制了一幅幅水墨画同样是温柔富贵地的苏州则将山水乾坤都装入了园林文人士大夫们不仅为园林投入大量财力还投入了大量笔墨不仅有满眼看不过来的山水花木亭台楼阁还要与曾经的园主人一起思考「与谁同坐」▲拙政园丨与谁同坐轩苏轼说「与谁同坐?清风明月我」园林是空间也是意境(原来古人也是坐了个寂寞啊!)咫尺之内再现乾坤的苏州园林不仅仅是一种建筑形式它所代表的审美情趣生活方式以及人文价值更是当今我们倡导的东方美学的内核▲更多精彩请点击观看08海派建筑与东方美学相对应的西方建筑美学在鸦片战争之后席卷了苏州的邻居上海使得上海外滩在短短百年之间于江边千余米的堤岸上浓缩着万国建筑的精粹▲上海外滩不论是端庄沉稳的文艺复兴风格新古典主义风格▲和平饭店南楼(原汇中饭店,文艺复兴风格)还是华丽多变的折衷主义风格Art Deco装饰艺术风格▲和平饭店北楼(原沙逊大厦,Art Deco装饰艺术风格)都在黄埔江岸向当时的人们展示着西方发达的建筑技术与时尚摩登的装饰审美这一切不仅让上海本土的商贸建筑脱胎换骨也影响着上海的传统民居拥有江南民居的骨架装饰着西式建筑元素的石库门成为海派民居的代表▲石库门民居点缀着西式山花的石头门框开在屋顶的老虎窗文人骚客蜗居的亭子间……石库门曾上演着旧上海最为真实细腻的人间百态。
中国八大古建筑典型类别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同类型的建筑为满足人们各种不同的需求而产生,并不断地发展完善,现在我们来认识一下古建的八个典型类别:宫殿、坛庙、陵墓,宗教建筑、城市公共建筑、园林、民居、桥梁。
宫殿宫殿是皇帝居住并进行统治的地方,是国家的权力中心,是国家政权和家族皇权的象征。
为了突出皇帝权威的至高无上,历朝历代的宫殿建筑虽风格各异,却都显示出其“非壮丽无以重威”的特质。
目前中国发现或保存下来的宫殿建筑或遗址,年代较早的有商代时的二里头宫殿建筑遗址,晚近的有明清时期的紫禁城。
坛庙坛——即中国古代主要用于祭祀天、地、社稷等活动的台型建筑,如北京城内外的天坛、地坛、日坛、月坛、祈谷坛、社稷坛等。
坛类建筑的共同特征,在于其均形体规整,色调简单庄重,周以壝墙,环以柏树,以造成远隔尘嚣的环境。
坛的形式多以阴阳五行等学说为依据。
例如天坛、地坛的主体建筑分别采用圆形和方形,来源于天圆地方之说。
天坛所用石料的件数和尺寸都采用奇数,是采用古人以天为阳性和以奇数代表阳性的说法。
天坛内的祈年殿,原本琉璃瓦的颜色上檐是青色象征青天,中檐黄色象征土地,下檐绿色象征万物。
至乾隆十六年改为三层均蓝色,以合专以祭天之意。
庙——即中国古代祭祀建筑。
庙的建筑形制要求肃穆整齐,大致可分为三类:(1)祭祀祖先的庙中国古代帝王诸侯等奉祀祖先的建筑称宗庙。
帝王的宗庙称太庙,是等级最高的建筑,庙制历代不同。
贵族、显宦、世家大族奉祀祖先的建筑称家庙或宗祠,仿照太庙方位,设于宅第东侧,规模不一,其中有的宗祠附设义学、义仓、戏楼,功能超出祭祀范围。
北京太庙前殿(前殿面阔11间,进深4间,重檐庑殿顶,周围有三重汉白玉须弥座式台基,四周围石护栏)(2)奉祀圣贤的庙最著名的是奉祀孔丘的孔庙,又称文庙,孔丘被奉为儒家之祖,汉以后历代帝王多崇奉儒学,孔庙中以山东省曲阜市孔庙规模最大。
奉祀三国时代名将关羽的庙称关帝庙,又称武庙,有些地方建三义庙,合祀刘备、关羽、张飞。
中国古建筑:徽派、闽派、京派、苏派、晋派、川派,派派匠心,古韵传承!文章略长,建议转载阅览哦!有一种尊贵,只有中国人才懂,那就是中国古建筑。
千百年来,由于不同地区人们不同的生活习惯,中华大地上留下了许多各具特色的建筑。
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六大派别:不同流派的建筑,以其独有的历史与文化积淀,书写着各自的故事。
它们或精致,或恬静,或威严,是如今的建筑永远无法超越的。
让我们一起走进它们,去倾听古老文化的声音,感受大国历史的厚重。
皖派建筑建筑关键词:青瓦白墙、砖雕门楼皖派建筑的尊贵,在于它优雅了千年的徽派民居,青瓦白墙,砖雕门楼,徽派建筑风格以民居、祠堂和牌坊闻名遐迩,集徽州山川风景之灵气,融风俗文化之精华。
皖派建筑是六大建筑派系里,最为突出的建筑风格之一,是中囯南方民居的代表。
其中徽派是最为人熟悉的皖派的一支,2000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尤以民居、祠堂和牌坊最为典型,被誉为徽州古建三绝,为中外建筑界所重视和叹服。
徽派民居建筑风格又有“三雕”(木雕、石雕、砖雕),风格不同又一脉相承。
能工巧匠施尽其技,每一处花纹,每一笔雕刻,结构严谨,雕镂精湛。
徽派民居以高深的天井为中心形成的内向合院,四周高墙围护,雨天落下的雨水从四面屋顶流入天井,俗称“四水归堂”,也形象地反映了徽商“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心态。
错落有致的马头墙,又是徽派整个建筑的点睛之笔,不仅造型精美,更融合了古人的智慧,在遭遇火灾时,这样的设计可以阻断火势的蔓延,安全可靠。
汤显祖曾说过:“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
可见徽州对大戏曲家的吸引力之深。
苏派建筑建筑关键词:山环水绕、曲径通幽汤显祖曾说过:“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
可见徽州对大戏曲家的吸引力之深。
苏派建筑的尊贵,在于它存在了数千年的苏州园林中,自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追求,脊角高翘的屋顶,江南风韵的门楼,曲折蜿蜒,藏而不露,饲鸟养鱼、叠石迭景,堪称园林式布局的艺术典范。
苏派建筑是江浙一带的建筑风格,是南北方建筑风格的集大成者,园林式布局是其显著特征之一。
中国建筑流派之一(四合院)北京四合院四合院是北京传统民居形式,辽代时已初成规模,经金、元,至明、清,逐渐完善,最终成为北京最有特点的居住形式。
所谓四合,“四”指东、西、南、北四面,“合”即四面房屋围在一起,形成一个“口”字形。
经过数百年的营建,北京四合院从平面布局到内部结构、细部装修都形成了京师特有的京味风格。
北京正规四合院一般依东西向的胡同而坐北朝南,基本形制是分居四面的北房(正房)、南房(倒座房)和东、西厢房,四周再围以高墙形成四合,开一个门。
大门辟于宅院东南角“巽”位。
房间总数一般是北房3正2耳5间,东、西房各3间,南屋不算大门4间,连大门洞、垂花门共17间。
如以每间11-12平方米计算,全部面积约200平方米。
四合院中间是庭院,院落宽敞,庭院中植树栽花,备缸饲养金鱼,是四合院布局的中心,也是人们穿行、采光、通风、纳凉、休息、家务劳动的场所。
四合院虽有一定的规制,但规模大小却有不等,大致可分为大四合、中四合、小四合三种:小四合院一般是北房三间,一明两暗或者两明一暗,东西厢房各两间,南房三间。
卧砖到顶,起脊瓦房。
可居一家三辈,祖辈居正房,晚辈居厢房,南房用作书房或客厅。
院内铺砖墁甬道,连接各处房门,各屋前均有台阶。
大门两扇,黑漆油饰,门上有黄铜门钹一对,两则贴有对联。
中四合院比小四合院宽敞,一般是北房5间,3正2耳,东、西厢房各3间,房前有廊以避风雨。
另以院墙隔为前院(外院)、后院(内院),院墙以月亮门相崐通。
前院进深浅显,以一二间房屋以作门房,后院为居住房,建筑讲究,层内方砖崐墁地,青石作阶。
大四合院习惯上称作”大宅门”,房屋设置可为5南5北、7南7北,甚至还有9间或者11间大正房,一般是复式四合院,即由多个四合院向纵深相连而成。
院落极多,有前院、后院、东院、西院、正院、偏院、跨院、书房院、围房院、马号、一进、二进、三进……等等。
院内均有抄手游廊连接各处,占地面积极大。
如果可供建筑的地面狭小,或者经济能力无法承受的话,四合院又可改盖为三合院,不建南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