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学 第六章 天气及灾害性天气
- 格式:ppt
- 大小:6.92 MB
- 文档页数:64
气象学中的天气预报和气象灾害气象学是研究大气环境以及气象现象的学科。
在气象学中,天气预报和气象灾害是两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天气预报可以帮助人们做出合理的生产和生活决策,而气象灾害预警则可以避免或减轻自然灾害对人们生命财产的危害。
天气预报是指根据天气变化规律和气象要素的变化趋势,通过使用气象仪器设备和处理气象数据的方法,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天气变化的可能情况。
天气预报常用于农业、交通、旅游和大型活动等领域中,而如今更多的人们则使用天气预报来规划自己的日常生活。
天气预报是基于气象要素的变化来预测天气情况的。
气象要素是用来描述大气环境状态的物理量,包括温度、气压、湿度、风向风速、降水量等。
这些要素与天气的变化有密切关系,因此可以通过观测气象要素的变化来预测未来的天气情况。
预报气象要素的变化,需要使用各种气象观测设备和气象数据分析方法。
常见的气象观测设备包括气象站、气象雷达、卫星遥感等。
气象数据分析则需要使用计算机模拟等技术来处理气象数据。
通过这些设备和方法,气象学家可以收集和处理大量的气象数据,并分析出未来的天气情况。
虽然天气预报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规划生产和生活,但天气变化仍然可能给人们带来意外的风险和危害。
气象灾害是指由于天气变化造成的自然灾害,如洪水、风暴、台风、沙尘暴、雷电等。
这些灾害会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带来重大威胁,因此预警是非常重要的。
气象灾害预警是指根据气象现象的变化趋势和影响范围,提前向公众发出预警信息,以便采取相应应对措施,减轻灾害对人们的影响。
气象灾害预警主要是通过气象部门向社会发布天气预警信息,提醒公众注意准备,避免或减轻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
气象灾害预警需要依靠气象观测设备和气象数据的分析来实现。
对于不同类型的灾害,气象观测设备和数据处理方法也有所不同。
例如,对于台风和风暴预警,需要使用气象雷达和卫星遥感等设备,通过分析风速和风向等数据来提前预警。
而对于洪水和暴雨预警,则需要使用雨量计、排水设施等设备,通过分析水位和降雨量等数据来预警。
1.暴雨形成原因:源源不断的水汽、强盛而持久的气流上升运动、不稳定的大气层结构。
大气中的水汽随上升的气流向上输送,云内的水滴受其影响不断增大,直到上升气流托不住时,就急剧地降落到地面,形成了暴雨。
根据气象局规定,24小时降水量为50毫米以上的强降雨称为“暴雨”。
2.暴雨划分:在业务实践中,又可按照发生和影响范围的大小将暴雨划分为:局地暴雨、区域性暴雨、大范围暴雨、特大范围暴雨。
局地暴雨历时仅几个小时或几十个小时左右,一般会影响几十至几千平方千米,造成的危害较轻。
但当降雨强度极大时,也可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区域性暴雨一般可持续3——7天,影响范围可达10——20万平方千米或更大,灾情为一般,但有时因降雨强度极强,可能造成区域性的严重暴雨洪涝灾害。
特大范围暴雨历时最长,一般都是多个地区内连续多次暴雨组合,降雨可断断续续地持续1——3个月左右,雨带长时期维持。
3.特大暴雨灾害:特大暴雨是一种灾害性天气,往往造成洪涝灾害和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工程失事、堤防溃决和农作物被淹等重大的经济损失。
特别是对于一些地势低洼、地形闭塞的地区,雨水不能迅速宣泄造成农田积水和土壤水分过度饱和,会造成更多的灾害。
4.沙尘天气:沙尘天气是指大风将地面尘土、沙粒卷入空中,使空气混浊、能见度低的一种天气现象。
5.沙尘天气成因:首先,沙尘源为沙尘暴提供物质基础。
同时,北方多沙尘与其气候有很大的关系。
春季北方气候干燥,植被覆盖量较少,抗风蚀能力很弱,降水也比较少,地面干燥松散,土壤表层干燥疏松,如果有大风刮过,就会将松散的土壤中的大量沙尘卷入空中,形成沙尘天气。
其次,人为原因也是沙尘天气日益增多的主要原因。
随着人口增多,人口压力增大,人们对大自然的过度索取导致沙化土地面积不断扩大,沙尘天气多发。
6.沙尘天气区分:在气象学上,对沙尘天气有明确的等级与标准划分。
按等级可以划分为:浮尘——尘土、细沙均匀地浮游在空中,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公里的天气现象;扬沙——风将地面尘沙吹起,使空气相当混浊,水平能见度在1公里至10公里以内的天气现象;沙尘暴——强风将地面大量尘沙吹起,使空气很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1公里的天气现象;强沙尘暴——大风将地面尘沙吹起,使空气模糊不清、浑浊不堪,水平能见度小于500米的天气现象;特强沙尘暴——狂风将地面尘沙吹起,使空气特别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50米的天气现象。
气象学中的极端天气和自然灾害Introduction:气象学是一门研究天气变化规律的学科,通过观测天气的温度、湿度、气压等指标,以及各种气象仪器的记录、分析,对天气变化和气候演变发起分析和研究。
气象学和自然灾害是关联性极高的,因为气象学中的极端天气常常会引起各种自然灾害。
一、极端天气:所谓极端天气,如暴雨、暴风、寒潮、冰雹等等,是相对于一般的天气状况而言的。
其特点在于极其强烈和不寻常,常常会带来严重的灾害后果。
当现代社会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人类对气象预测、气候研究的要求日益迫切。
极端天气状况越来越多,如果不及时进行预警,就容易导致生命和财物损失。
二、自然灾害:从地球形成,物种生成的第一天起,自然灾害就始终是伴随人类的生存及生活进程。
很多时候,自然灾害还会成为创造美丽与伟大的自然景观的源动力。
但是,如果当自然灾害过于猛烈时,就会带来灾难性的危害影响人类的安全和生活质量。
常见的自然灾害有台风、洪涝、干旱、地震等。
其中,干旱、台风、洪涝等都是天气极端事件的变体,是对天气变化影响后果的总结。
三、极端天气与自然灾害的关系:1、极端天气是自然灾害的源头如同我们生病的时候,身体出现异常反应,伴随这些异常反应的就是病症,自然灾害也是这样。
极端天气带来的豪雨、风暴等都是引起洪涝、风灾的主要原因。
2、自然灾害加剧了气候变化自然灾害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会间接影响气候形态,从而加剧日益严重的气候变化。
例如,中国的旱灾,就严重影响了自然界的水分平衡和气候环境。
3、气候变化会造成新的自然灾害随着气候变化日益加剧,新型自然灾害相继出现。
比如,热带气旋的频发、干旱的加剧、冰雹的倾向增强等等,都是由气候变化引起的新型自然灾害。
四、预防与减轻自然灾害的方法:1、定期开展检查和修缮工作其实有些自然灾害是可以避免的,只需要平时防范意识强一些,就可以避免大面积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例如,一些重要的建筑物需要每年做好必要的检查和修缮,以确保其安全性。
气象学复习思考题第一章大气概述1.名词解释:气温垂直递减率(γ):在垂直方向每变化100m气温的变化值。
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平均而言,每上升100m,气温下降0.65℃,这称为气温垂直递减率,也称气温垂直梯度。
饱和水汽压(E):在一定温度下,单位体积空气中的水汽含量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水汽达到此限度,空气就是饱和状态,这是的空气成为饱和空气。
饱和空气产生的水汽压力成为饱和水汽压,它是温度的函数。
相对湿度(U):空气中的实际水汽压与同温度下的饱和水汽压的比值(用百分数表示),即U=e/E·100%露点温度(t d):在空气中水汽含量不变,且气压一定时,使空气冷却达到饱和时的温度称为露点温度, 简称露点。
饱和差(d):在一定温度下,饱和水汽压与实际空气中水汽压之差称为饱和差。
d=E-e2.气候与天气有哪些不同?①气候:一个地方较长时间内发生的天气状态,既包括平均状态又包括极端状态,一般比较稳定。
一个地方的气候特征受它所在的纬度、高度、海陆相对位置等影响较大。
②天气:一个地方较短时间内大气状态和大气现象的综合成为天气,一般具有多变性。
3.平流层和对流层的主要特点有哪些?①平流层:a.气温随高度的上升而升高b.空气以水平运动为主c.水汽含量较少,大多数时间天气晴朗,有时对流层中发展旺盛的积雨云也可伸展到平流层下部②对流层:a.气温随高度上升而降低b.空气具有强烈的对流作用c.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4.臭氧,二氧化碳,水汽和气溶胶的气候效应。
①臭氧:a.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使臭氧层增暖,影响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
(b.臭氧层的存在使地球上的生物免受过多太阳紫外线的伤害,对地球上生物有机体的生存起了保护作用。
)②二氧化碳:a.CO2对太阳短波辐射吸收很少,但能强烈吸收和放射长波辐射,使得地表辐射的热量大部分被截留在大气层内,因而对地表有保温效对空气和地面有增温效应。
b.在所有温室气体中,CO2对大气温室效应的贡献占到53%。
农业气象学经典课件——天气和灾害性天气一、引言农业气象学是研究气象与农业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旨在利用气象知识和技术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天气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而灾害性天气则对农业生产造成严重影响。
本课件将介绍天气和灾害性天气对农业的影响以及相关预警措施。
二、天气对农业的影响1. 温度温度是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关键因素之一。
不同作物对温度的要求不同,过高或过低的温度都会对作物产量和品质造成影响。
合理利用气象数据,可以根据作物的温度需求进行适时的种植和管理措施。
2. 降水降水是农业生产的重要水源,对农作物的生长和发育起着关键作用。
适宜的降水量和分布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而干旱或过多的降水则会导致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
通过气象预测和监测,可以及时调整灌溉和排水措施,保证农作物的水分供应。
3. 光照光照是植物光合作用的重要能源,对农作物的生长和发育起着重要作用。
不同作物对光照的要求不同,合理利用气象数据可以根据作物的光照需求进行适时的种植和管理措施。
4. 风速风速对农作物的生长和传粉起着重要作用。
过大的风速会导致作物倒伏、花粉传播不畅等问题,严重影响农作物的产量。
通过气象预测和监测,可以及时采取防风措施,保证农作物的正常生长。
5. 相对湿度相对湿度是农作物病虫害发生的重要环境因素之一。
高湿度环境容易导致农作物病虫害的大量繁殖,而低湿度环境则会导致农作物蒸腾过快,影响水分供应。
通过气象预测和监测,可以及时采取适当的防治措施,保证农作物的健康生长。
三、灾害性天气对农业的影响1. 干旱干旱是农业生产中常见的灾害性天气,对农作物生长和发育造成严重影响。
干旱导致土壤水分不足,作物根系无法吸收到足够的水分,从而导致作物减产甚至绝收。
通过气象预警系统,可以提前预测干旱的发生,并采取相应的抗旱措施,减少经济损失。
2. 暴雨暴雨是农业生产中常见的灾害性天气,对农作物和土壤造成严重破坏。
暴雨导致土壤侵蚀、水浸等问题,对作物的生长和发育造成不利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