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工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60.00 KB
- 文档页数:5
4.1工业的区位选择【课标要求与分析】课标要求:1、分析工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
2、结合实例说明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课标分析:1、分析工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
本条“标准”要求学生能举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并对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进行分析。
2、结合实例说明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本条“标准”要求学生能说明工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能对实例进行恰当的分析说明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材分析】本节教材是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的开篇之作。
一方面,它与上一章教材中“农业的区位选择”遥相呼应;同时也是后面有关“工业地域的形成”、“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并以举例形式介绍了五种常见的工业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又以“案例1:鞍钢与宝钢的区位选择”、“活动”、“阅读:钢铁工业区位选择的三次变化”等来进行分析、说明工业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
关于“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污染严重工业的区位选择”为例来进行分析的。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结合实例理解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因素。
2、联系实际理解工业区位的发展变化,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利用图表,分析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培养学生应用基础知识及读图分析能力。
2、了解本地工业发展情况,培养学生的调查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由环境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树立工业发展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思想。
2、通过了解当地工业发展的优势区位,为家乡的生产建设服务,树立热爱家乡的信念。
【教学重点】1、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
2、运用工业区位选择的基本原理对工厂进行合理的区位选择。
【教学难点】判断影响某个工厂区位的主导因素及其合理布局【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对比分析法、读图分析法、探究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引入)在上一章中我们主要学习了“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而我们知道农业和工业都是国民经济的最基础的物质生产部门。
工业的区位选择-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一、教学目标1.掌握工业的产生背景和工业区位选择的条件。
2.理解不同工业在不同区域选址的优势。
3.了解我国五大经济区的位置和产业分布。
4.意识到工业发展和区位选择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工业区位选择的条件。
2.我国各经济区的产业布局及其对区域经济的促进作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1.讲述工业区位选择的条件,并列示在黑板上。
2.请学生思考,为什么工业需要选择合适的区位?2. 学习新知1.通过课本原文,介绍中国五大经济区的概念与位置。
2.解释每个经济区内工业布局的特点,并对比不同区域的工业分布情况,让学生理解不同经区间的差异和优势。
3.给学生分发有关工业区划的地图,让他们查找有关数据并作出归纳总结。
3. 拓展思维(探究发现)1.提问:我国的五大经济区分别是哪些?第二产业在不同经济区的分布情况是什么样的?2.让学生小组讨论,根据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并用自己的语言陈述结果。
4. 归纳总结1.通过讨论和分析,让学生总结出工业区位选择的重要性以及为什么我国要实行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2.让学生讲述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并进行思考:我国在未来的发展中,应该如何选择工业区位?四、教学体会1.学生需要掌握相应的专业知识,但最为重要的,在于学生们应多思考,体会为什么工业需要选择合适的区位,就可以更好地理解此章内容。
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而非死记硬背。
2.利用案例教学可以使学生更深入地认识工业的区位选择条件。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给予学生足够的机会去思考和做出决策,尤其是在讨论和互动中,学生们可以更综合地考虑问题,提高其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教学中,请教师注重学生的反思和表达,让他们在实践的过程中,更加深入地理解工业的区位选择和地理学的相关知识。
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总之,本章内容不仅有理论知识,更有实践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让学生自己想”为主,让学生通过探究和发现,认识到知识的实用价值和本质;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让他们在实现自我发展的同时,为我国经济的发展作出贡献。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工业的区位选择》教案课题:4.1 工业的区位选择授课人: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结合实例理解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因素。
联系实际理解工业区位的发展变化。
理解环境对工业区位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利用图表,分析影响工业区位,培养学生应用基础知识及读图分析能力。
了解本地工业发展情况,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工业区位因素的学习,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
由环境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树立工业发展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思想。
教学重点1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2.运用工业区选择的基本原理对工厂进行合理的区位选择。
教学难点判断影响某个工厂区位的主导因素及其合理布局。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对比分析法、读图分析法、探究法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图表及补充材料课堂类型新授课教学过程与步骤【导课】:同学们,前一章我们学习了与我们生活休戚相关的农业,今天我们来学习与我们生活同样密切相关的工业。
提到工业,生活在莲塘的你们首先想到了哪个企业?(小蓝工业园)。
2000年还是荒芜之地,如今的繁荣吸引了跟多投资商来南昌县投资,今天某公司主管委托我在莲塘一中的学生中寻找一名优秀的企业顾问。
【板书】第一节工业的区位选择【招聘广告】某公司筹备在南昌县投资一个工厂,为了寻求最佳厂址,准备在莲塘一中学生中招聘一名“企业顾问”,条件:1、品学兼优2、熟悉“工业区位因素”理论招聘分为面试和笔试两个阶段,最后确定人选,颁发聘书。
某公司驻南昌县筹建处2017.05.22【面试阶段】1、你知道什么是工业吗?【讲解】指从事自然资源的开采,对采掘产品和农产品进行加工和再加工的物质生产部门。
特点:地域上的灵活性和季节上的连续性分类:轻工业和重工业(以钢铁工业和纺织工业为例)2、如果你是一名企业家,有一千万,要投资一家工厂,在厂址选择的时候,要考虑哪些因素呢?学生会你一言我一语的说出自己的理解“交通便利,市场广阔,地租低,劳动力丰富…”(设置情景教学,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积极性,讨论过程中基本上把影响处理工业区位的因素归纳出来了)【讲解】工厂选址选择在具有明显优势条件的地方,以花费最低生产成本获得最高利润。
工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一、课标分析分析工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
二、教材分析人类的生产活动主要包括农业生产和工业生产,它们都是国民经济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
本节通过对工业区位因素的分析,确立工业布局的基本原则,并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
教材强调了科技进步和市场需求对工业布局的影响越来越大;强调了环境意识和环境质量对工业布局的要求。
三、学情分析这节内容是高一下学期的地理教学内容,面向的是高一的学生。
学生的地理基础基本较差。
学生对工业的区位选择还是一片茫然,没有接触过,因为这些基本上还是一个全新的知识。
此外,学生对地理学科比较忽视,往往学习积极性不是很高。
四、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结合实例,理解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及区位因素的变化,了解工业发展与区位的关系。
2.结合“案例”和“阅读”内容,说明科技水平的提高对工业区位的影响。
3.了解环境因素对工业区位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1.以理论为指导,多联系实际,根据工业的主导因素差异,能够对工业进行分类。
2.通过案例分析、归纳总结影响工业区位的一般规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用发展的观点看待我国工业取得的成就,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2.通过学习,建立人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观念。
五、重点与难点重点:1.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
2.科学技术因素的变化对其他因素的影响。
3.污染严重的工业的区位选择。
难点:判断影响某个工厂区位的主导因素及其合理布局。
六、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七、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假设给同学们一笔资金,要求同学们投资兴建自己的工厂,同学们在选择布局工厂时会考虑哪些条件呢?一、工业区位因素(板书)根据预习的结果,学生结合课本资料,将工业生产的一般过程及主要区位因素分类进行展示。
(板书:1.工业生产的一般过程 2.影响工业生产的主要区位因素)过渡:工业不同于农业,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性小,区位选择比农业更灵活,但更复杂。
第一节工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一、课标要求分析工业的区位因素,举例说明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极其变化。
二、教材分析本节内容属于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四章第一节,主要由工业区位因素、工业区位的变化两部分组成。
区位理念贯穿了高中人文地理中有关人类活动的章节,从农业、工业、交通、、、、、,把各章节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成为人文地理的主要部分。
所以,工业的区位选择是对前面知识的深化,也是对后面知识的铺垫,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同时,本节的工业区位理念在本章后面的各节的学习中要多次、反复应用,是理解其他章节内容的基础,所以工业的区位选择是本章内容的核心。
三、学生情况分析工业的区位选择对学生是既熟悉又陌生的地理事物。
所谓熟悉,不前面学习家业区位因素分析后,有一定的基础,对区位因素有了一定的认识。
所谓陌生是学生对工业的区位选择还是一片茫然。
没有接触过,因为这些基本上还上一个全新的知识,此外,学生对地理学科比较忽视,往往学习积极性不是很高。
教学目标依据本节内容在本册教材是的地位与作用,经及新课标中的要求,本节课主要要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结合实例掌握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2)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使学生学会根据主导区位因素进行工业区位选择,理解主导区位素变化对区位选择的影响2、过程与方法工业区们分析注重多要素综合分析和评价,突出对实际问题的区位分析,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案例分析法、对比法、讨论法等,提高学生分析地理图表的能力,培养学生提取并加工有效地理信息的能力,从而加强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用情景案例的创设激发学生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探究的兴趣,在学习中建立科学的发展观、环境观。
教学重难点重点:1、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2、运用工业区位选择的基本原理对工厂进行合理的区位选择。
难点:判断影响某个工厂区位的主导因素及其合理布局。
四、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案例教学、体验学习等教学方式。
教师通过“任务驱动”让学生“在做中学”。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工业区位选择的基本原理和主要区位因素2运用案例分析主要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及其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利用图表,分析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进一步提高学生读图分析能力。
2.结合实际分析工业的区位选择,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分析环境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树立工业发展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思想。
2.通过结合家乡的实例分析,了解当地工业发展的区位优势,树立热爱家乡、为家乡服务的信念。
【教学重点】1.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
2.运用工业区位选择的基本原理对工厂进行合理的区位选择。
【教学难点】某个工厂(或某类企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及其合理布局。
【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与归纳法有机结合,采取活动讨论课的教学模式【学法指导】引导学生在思考、讨论与活动中获得新知,完善知识的归纳能力及实际运用能力。
【教学用具】地图册P30;多媒体课件工业区位因素1.看图4.1了解工业生产需要投入哪些要素?2.看图4.2“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思考并讨论:1.工厂的区位选择需要从哪些方面考虑?2.影响工业区位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各有哪些?活动:通过实例和典型案例的分析,提高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分析能力、归纳能力,以及学以致用的能力。
1.能结合实例分析某类工业的主导区位因素或某区域的工业区位优势。
2. 能运用工业区位选择的基本原理对工厂进行合理的区位选择。
1. 多媒体演示“几种工业的区位选择”,引导学生对图片资料进行分析,了解工业区位应选择在具有明显优势条件的地方。
2.多媒体演示“主导区位因素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结合实例讨论并完成相关的对比表格。
1.结合案例①引导学生分析钢铁工业不同的区位选择。
2.引导学生阅读地图册P23-24,对钢铁工业的区位类型进行归纳总结。
比较鞍钢和宝钢的主导区位因素及各自的区位优势。
了解影响一种工业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可能是一个或少数几个。
第一节“工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一、课标要求•分析工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二、教材分析•工业区位因素对于“工业区位因素”这部分内容,教材通过两个图示,先给出图4.1工业生产的一般过程示意图,并从生产过程对地理环境带来的影响引出从决策者的角度分析工业区位选择时应考虑的主要因素(图4.2)。
从中可以看出工业区位选择应考虑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
从经济利益看,在诸多的工业区位因素中,某种工业根据其生产成本构成来看主导因素可能只有一个或少数几个,那么这类工业的区位选择应以其主导区位因素为导向进行工业布局。
教材以举例的形式,分别讲述了五类工业导向及其工业区位选择。
•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教材以宝钢和鞍钢为案例,进一步分析了工业区位因素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其中科学技术的发展是变化因素。
这里通过案例分析与阅读材料,讲述了工业区位选择几方面的发展变化趋势,并且着重通过对钢铁工业的分析,说明同一种工业因技术条件的改变,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会发生变化,在工业区位选择时要以发展的观点对待工业区位的选择。
教材还介绍了环境需要对工业区位的影响,并以图示的方式呈现,反映不同工业发展过程中造成的“三废”污染,属于工业区位因素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这里适宜使用计算机模拟工具,通过“应用—即时反馈”,让学生在模拟设厂的过程中应用工业区位选择原理,并切实感受风向、河流对工业污染的影响。
最后教材中政策、企业决策者的理念和心理因素充分说明,工业区位选择是复杂的,应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以取得最大的经济、社会、环境综合效益。
三、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曾经学习过工业生产的一般过程和类型,基本了解工业生产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
四、教学目标和策略•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工业的概念和工业生产的一般过程2.结合实例掌握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3.学会分析工业的主导区位因素及其工业的区位选择4.运用工业区位选择的基本原理对工厂进行合理的区位选择•过程与方法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案例分析法、讨论法等,提高学生分析地理材料的能力,培养学生提取并加工有效地理信息的能力,从而加强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四章第1节《工业的区位选择》word教学设计【课标分析】1.课标要求:工业区位因素,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进展特点。
2.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联系现实生活明白得工业区位选择的阻碍因素和差不多原理。
应用案例分析要紧工业区位的进展变化及其对工业区位选择的阻碍。
(2)过程与方法:利用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分析阻碍工业区位的因素。
让学生通过一些案例,来了解阻碍工业区位选择发生变化的要紧因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分析环境因素对工业区位选择的阻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树立工业进展必须走可连续进展之路的思想。
通过了解当地工业进展的优势区位,为家乡的生产建设服务,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
3.教学重难点(1)重点:运用工业区位选择的差不多原理对工厂进行合理的区位选择。
(2)难点:判定阻碍某个工厂区位的主导因素及其合理布局。
【教学过程】【导入】(课前作业)小组合作,作图分析你所在市区的工业布局情形。
(学生展现,老师进行讲解并引出本节的知识点)【新课讲授】(上课之前,学生把学习目标展现到本组的黑板上面,在本节课终止后,小组的成员按照本节课所学知识去叙述学习目标的内容,成员有可不能的小组长负责和谐,进行课下辅导。
)1.学生预习课文,分析阻碍工业分布的要紧区位因素。
学生完成学案(学案模板,学案是提早发给学生去做的)1.要紧的区位因素(1)自然因素:包括土地、水源、①________、能源等。
(2)社会经济因素:包括②________、政策、运输、劳动力等。
2.选址原则(要紧考虑经济利益)工厂应选择在具有明显优势条件的地点,以花费最低的③____ ____________获得最高利润。
3.主导因素决定工业区位选择类型(1)原料导向型工业──接近④______产地。
(2)市场导向型工业──接近⑤________。
(3)⑥________导向型工业──接近火电厂或水电站。
(4)劳动力导向型工业──接近具有⑦__________________的地点。
“工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与解读
1.课标内容:分析工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
2.课标解读:了解工业的概念以及工业生产的一般过程;联系实际理解影响工业选择的主要区位因素,工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社会、环境因素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教材分析
第四章是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的姊妹篇。
从人类社会的发展来说,工业是在农业发展基础上出现的产业部门。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工业则是国民经济的支柱。
本单元探讨了工业生产活动及工业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为了使本单元的知识通俗化,教材使用了大量的事例,引用大量地图和资料内容,联系实际,结合不同地域的工业生产活动,以事例分析来引证理论内容,然后再通过理论来指导今后的生产、发展,使理论和实践得到统一。
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深厚感情,渗透对国情、国力以及国策的认识,积极参与协调人类与环境的活动。
另外一方面,通过对不同地域的工业类型,从珠江三角洲的变化到我国主要工业基地的发展变化乃至世界主要工业基地的工业建设、发展情况,既要看到我国的强盛也要看到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应该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第一节结合大量活动设计以及典型案例,介绍了工业的概念及工业选择的主要区位因素,重点在于分析其发展变化对工业生产的影响,进一步分析工业地域的形成,针对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特别关注工业地域的发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结合实例,理解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因素。
2.让学生理解工业区位因素变化及其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利用图表,分析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进一步提高学生读图分析能力。
2.结合实际分析工业的区位选择,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分析环境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树立工业发展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思想。
教学重点
1.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
2.运用工业区位选择的基本原理对工厂进行合理的区位选择。
教学难点
判断影响工业区位的主导因素及其合理布局。
教具准备
课件、学案、投影仪、课本插图
教学方法
案例分析法、讲授法、分组讨论、读图分析法
课型
新课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工业的区位选择
一、主要的工业区位因素
1.主要区位因素
2.五类工业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
二、影响工业区位选择变化的主要因素
1、科技的进步
2、环境
3、政策
4、乡土情感、个人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