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通论(郭锡良版)
- 格式:pdf
- 大小:2.04 MB
- 文档页数:75
通论古汉语的词序一、词序是汉语重要的语法手段词序:也叫语序,是指语言中词语结合的先后次序。
汉语不靠词形变化表达语法意义,词序在表达语句含义的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我打你。
你打我。
打你、我。
你、我打。
古汉语的正常语序:主语+状语+谓语+宾语+补语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
赵氏求救于齐。
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太后不肯,大臣强谏。
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战国策·赵策》)二、谓语前置所谓“谓语前置”,是指为突出或强调谓语,而将主语和谓语的语序倒装。
这既是一种修辞手段,也是一种语法现象。
(一)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而把谓语提前1、谓语具有询问的意义谁欤?哭者。
(《礼记·檀弓下》)少顷,东郭牙至,管子曰:“子邪?言伐莒者。
”(《吕览·重言》)2、谓语具有赞叹或惋惜的意义美哉!室。
(《左传·昭公二十六年》)仁夫公子重耳!(《礼记!·檀公下》)惜乎!子不遇时。
(《史记·李将军列传》)展矣君子。
(《诗·邶风·雄风》)3、谓语具有斥责和不满的意义甚矣,汝之不惠。
(《列子·汤问》)久矣,夷狄之为患也。
(《史记·匈奴列传》)嘻!亦太甚矣,先生之言也。
(《战国策·赵策》)4、谓语具有祈求和命令的意义助哉!夫子。
(《史记·周本纪》)来,尸虫!(柳宗元《骂尸虫文》)(二)为了押韵而把主语挪后桃之夭夭,灼灼其花。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诗·周南·桃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周南·关雎》)三、宾语前置在古代汉语中,谓语后面的宾语,由于种种原因,往往可以提到谓语的前面,这种现象叫做“宾语前置”。
汉语的基本词序:主语——谓语——宾语宾语前置的语序:主语——宾语——谓语宾语前置一般受到一定的语法条件的限制。
《古代汉语》(郭锡良版)第一讲绪论本讲主要介绍了什么是"古代汉语",古代汉语这门中文专业基础课的性质、内容、学习要点,教材的特点,学生应当采用的学习方法,以及期末的考核形式。
旨在使初学者对本课程有一个概略的了解,以指导学生有针对性、有实效地进行学习。
参考书目:王力《古代汉语》;郭锡良《古代汉语》;周秉钧《古汉语纲要》一、什么是古代汉语(一)汉语发展的分期古代汉语是与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的。
关于汉语的分期,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上古汉语——先秦两汉时期中古汉语——魏晋至隋唐五代时期近古汉语——宋元以后至“五四”运动前现代汉语——“五四”运动以来至今由于古代的口语无从寻觅,所以对于古代汉语的了解,我们现在接触到的只能是古代的书面语。
本门课程学习的古代汉语,自然也只能是古代的书面语。
(二)汉语的古代书面语系统汉语的古代书面语有两个系统: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以及后代用这种书面语写成的作品。
这些书面语统称为文言。
如唐宋八大家和元明清文人的仿古文言作品等。
现在仅保存在先秦到汉代的作品里。
如儒家经典《诗经》、《尚书》、《周易》、《春秋》、《周礼》、《仪礼》、《礼记》等,诸子作品如《老子》、《庄子》、《墨子》、《孟子》、《荀子》之类,以及一些史籍里。
六朝以后在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古白话。
如古代的白话小说。
本门课程学习的内容只限于文言。
二、古代汉语课程的性质(一)明确古代汉语课作为语言课的性质说起古代汉语课的学习,人们往往笼统地称之为“学古文”。
确实,这门课的学习要和大量的文言文打交道。
但是,古代汉语课的“学古文”,同其他课程如古代文学作品课的“学古文”,是不一样的。
(完整word版)古代汉语笔记(郭锡良版)词类的活用(一)定义:在古代汉语里,某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基本功能。
(二)分类1、使动用法(1)定义: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实质是以动宾结构的形式表达了递系(兼语句)结构的内容。
格式:主语+使+宾语+名、动、形例:齐使田忌将而往。
《史记·孙膑》(注:“使田忌将”是递系结构。
)齐威王欲将孙膑。
《史记·孙膑》(注:“将孙膑”是使动用法。
)(2)分类①名词的使动用法。
A名词用作动词,它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例: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史记·项羽本纪》吾见申叔,夫子所谓生死(注:使死生)而肉.骨也。
《左传·襄公二十二年》B作使动的名词后面也可省略宾语。
例:天子不得而臣.也,诸侯不得而友.也。
刘向《新序·节士》②动词的使动用法。
A一般只限于不及物动词。
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所以用使动。
例:焉用亡.郑以陪邻?《左传·僖公十三年》(注:使郑亡)项伯杀人,臣活.之。
《史记·鸿门宴》(注:使之活)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史记·陈涉起义》(注:使尉忿恚)告之以直而不改,必痛.之而后畏。
柳宗元《封建论》(注:使之痛)△①使之活、使之痛、使尉忿恚,是递系结构。
②“活“可以扩展为动补结构“救活”。
③古代汉语里,递系结构和动补结构比较少见。
B不及物动词用作使动时,后面的宾语有时可以省略。
例: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
……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
《荀子·天论》(注:不能病→不能使之病)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注:烧而走→烧而走之)C古代汉语里及物动词用作使动的情况比较少见。
及物动词本来就带宾语,在形式上和使动用法没有区别,区别只在意义上。
《古代漢語》(郭錫良本)參考答案練習四一、解釋下列名詞:疏:古人給古書作注解時,除了解釋古書原文(經)之外,還給前人的注作注解,這種經注兼釋的注釋就叫做“疏”,也叫“註疏”、“義疏”。
讀爲:古人注解古書常用的以本字說明假借字的訓詁術語。
其特點是,既注音又釋義。
讀若:古人注釋字、詞的術語,主要作用是注音,有時也用來說明假借字。
衍文:校勘學術語,也叫“衍字”,簡稱“衍”,是指古籍因傳抄、刻印等誤加的文字。
句讀:古人讀書,常在句末一個字的旁邊加個點或圓圈,叫做“句”;在句中停頓處字的下面加一個點,叫做“讀”。
兩者合稱句讀。
正義:又叫做“疏”,也叫“註疏”、“義疏”,是一種經注兼釋的注釋。
義疏産生于魏晉南北朝時期,唐代出於思想統一和科舉考試的需要,由官方以指定的注本爲基礎把經書的解說統一起來,這種新的註疏唐人稱之爲“正義”。
十三經註疏:宋代學者爲了便於查閱,把儒家十三部經書的注和疏加上唐代陸德明《經典釋文》的注音合刊成一部書,即《十三經註疏》。
這十三部經書的註疏包括:《周易正義》(魏·王弼、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正義)、《尚書正義》(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正義)、《毛詩正義》(漢·毛亨傳,鄭玄箋,唐·孔穎達正義)、《周禮註疏》(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儀禮註疏》(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禮記正義》(漢·鄭玄注,唐·孔穎達正義)、《春秋左傳正義》(晉·杜預注,唐·孔穎達正義)、《春秋公羊傳註疏》(漢·何休解詁,唐·徐彥疏)、《春秋谷梁傳註疏》(晉·范甯集解,唐·楊士勳疏)、《論語註疏》(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孝經註疏》(唐玄宗注,宋·邢昺疏)、《爾雅註疏》(晉·郭璞注,宋·邢昺疏)、《孟子註疏》(漢·趙岐注,宋·孫奭疏)。
《古代汉语》通论详稿[郭锡良主编]第一章古今词义异同一、古今词义(词汇)的传承与存废1、古用今废词指在汉语历史上被淘汰、已经失去了交际作用、随旧事物的消亡而消失的词。
如:区分牲畜种类的词:羜,五月生羔;羳,黄肚羊;犙,三岁牛;牭,四岁牛。
古代官职等级:君、臣、仆、吏、奴、婢、大夫、尚书、丞相。
古祭祀名:祠,春祭;礿,夏祭;禅,祭天;社,祭地。
2、古今义同词多为基本词汇,古今意义和用法基本相同,个别词义所指仍有细微差别。
如:坐,古今坐的方法不同,词义所指的礼仪有了变化。
雷,古今对同一现象的认识发生了变化。
3、古今异义词(1)完全不同在阅读文献时一定要注意。
绸:古义指缠绕,《尔雅·释天》:“素锦绸杠。
”郭璞注:“以白地锦韬(缠绕、套住)旗之杆。
”《九歌·湘君》:“薜荔柏兮蕙绸。
”王逸注:“绸,缚束也。
”今义为丝织品的名称。
该:古代常用义为完备。
《楚辞·招魂》:“招具该备,永啸呼些。
”王逸注:“该。
亦备也。
言撰设甘美招魂之具,靡不毕备,故长啸大呼以招君也。
”《方言》卷十二:“备、该,咸也。
”现常用意义为“应当”。
成语“言简意赅”一词中,“赅”与“该”义同而形异。
抢:《战国策·秦策》:“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庄子·逍遥游》:“我决起而飞,抢榆枋。
”两处的“抢”皆“碰、撞”之义。
行李:古指外交使节,指人不指物。
《左传·僖公三十年》:“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今指出行时携带的东西,指物不指人。
(2)同中有异古今意义之间存在细微差别。
给:古常用义为供给。
《战国策·齐策》:“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
”今常用义为给。
勤:古常用义为辛劳、辛苦,与“逸”相对。
《论语·微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今常用义为勤劳、勤快。
劝:古常用义为鼓励、劝勉,《国语·越语》:“果行,国人皆劝。
父勉其子,兄勉其弟,妇勉其夫。
郭锡良主编《古代汉语》文选部分注释商补郭锡良等主编的《古代汉语》(商务印书馆1999年修订本)是目前高校文科专业普遍使用的教材,具有广泛的影响。
然而金无足赤,该书依旧存在一些不妥之处。
其文选部分注释中的“属引”“乃自强步”“盛气而揖之”“絺”“劝”尚存疑问,本文对其中解释存有未尽之处予以辨析。
标签:郭锡良古代汉语注释郭锡良等主编的《古代汉语》(以下简称“郭注”),是目前高校文科专业普遍使用的教材,具有广泛的影响。
然而金无足赤,郭注中依然存在着一些不妥之处。
笔者就其中一些问题提出个人意见,以就教于方家。
文中括号所标页码均出自郭注。
一、属引《水经注·巫山巫峡》:“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郭注:“常常有山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呼叫,叫声像一种悠长的歌曲非常凄凉特别。
属引:‘属音引调’的意思。
古时指人的歌唱,在此形容猿啸,是一种拟人写法。
”(20页)此处注释欠妥。
郭注增添了“音、调”二字,用“属音引调”偷换“属引”概念,并借拟人一说来迁就,而后得申其说为“叫声像一种悠长的歌曲”。
这样迂曲的解释,正是犯了古人所说的“增字为训”的错误。
王引之《经义述闻》卷三一《通说下》“增字解经”条:“失其本训而强为之说,则阢陧不安。
乃于文字之间增字以足之,多方迁就而后得申其说,此强经以就我,而究非经之本义。
”从语源来看,《仪礼·既夕礼》中已出现了“属引”一词。
卷三十八“属引”下郑玄注:“属,犹着也;引,所以引柩车。
”指“用绳索拴在车前横木拉着前行”,即“牵引”,进而又引申为“接连不断”义。
上揭《巫山巫峡》中的“属引”一词,郭在贻《训诂学》认为北京大学编《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注释“谓猿声接连不断”,这个注解平实允当。
在词义上,“属”有“连属”义,“引”有“延长”义,翻译成“接连不断,无懈可击”。
从结构上看,“属引”是形容词性谓语动词,与“凄异”能组成联合结构。
语法上,“属引凄异”前省略了主语“长啸声”,将“属引”翻译成接连不断,可与之后的“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相呼应。
《古代汉语》通论[郭锡良主编第六章古书的注解《古代汉语》通论 [郭锡良主编第六章古书的注解第六章古书的注解我国古代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化,需要我们认真地去继承和发展。
但是,由于语⾔⽂字⽅⾯的隔阂,今⼈阅读前⼈的著作往往会遇到许多困难。
从汉代起,⼈们即开始了对古书的注解⼯作。
古注是阅读古代⽂献、掌握古代⽂化知识的桥梁。
古注本⾝牵涉到体例、术语等诸多⽅⾯的问题,要利⽤古注,⾸先必须了解古注。
这⼀章,我们围绕古注主要讲古注的重要性、古代的重要注释家及注本、古注的分类、古注的体例、古注的内容、古注的风格和古注的术语等七个⽅⾯的问题。
⼀、古注的重要性古代注释家距所注古代⽂献的时代较近,对古代⽂献产⽣的时代背景、⽂化特点、典章制度、风俗习惯等情况都⽐较了解,所以其注释的准确性相对较⾼。
有些词句,如果没有古⼈的注释,我们不是⽆从知道其含义,就是会出现理解上的错误。
例如:《左傅·隐公元年》:祭仲⽈:“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杜预注:“⽅丈⽈堵,三堵⽈雉,⼀雉之墙长三丈,⾼⼀丈。
侯伯之城,⽅五⾥,径三百雉,故其⼤都不得过百雉。
”根据《杜注》,我们不但知道了⼀雉墙的体积,⽽且知道了三百雉并⾮指诸侯国⾸都城墙的周长,⽽是指⾸都城墙⼀⾯的长度。
⼜如:《诗经·周南·关雎》:“窈窕淑⼥,君⼦好逑。
”⽑传:“窈窕,幽闲也。
淑,善。
逑,匹也。
⾔后妃有关雎之德,是幽闲专贞之善⼥,宜为君⼦之好匹。
”朱熹注:“窈窕,幽闲之意。
淑,善也。
⼥者,未嫁之称。
盖指⽂王之妃⼤姒为处⼦时⽽⾔也。
君⼦,则指⽂王也。
好,亦善也。
逑,匹也。
”根据《⽑传》和朱熹注,我们得知“窈窕”本来的含义是幽闲、娴静的意思,后来才引伸出美好、漂亮这⼀义项。
古注并⾮都是正确的,其中也存在着不少错误,因此我们在阅读古注时既要重视古注,⼜不能盲⽬地相信古注,认为凡是古注都是正确的,不敢越雷池⼀步。
例如:《左传·隐公元年》:“庄公寤⽣,惊姜⽒。
一、文选部分复习要点:1.重点篇目:第一册:《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女娟补天》、《螟蜥传》、《巫山、巫峡》《王子坊》、《庐山草堂记》、《传是楼记》、《郑伯克段于鄢》、《齐桓公伐楚》、《簟之战》、《触龙说赵太后》、《孙膑》第二册:《谏逐客书》、《报任安书》、《答李翊书》、《逍遥游》、《秋水》、《许行》、《天论》第三册:《登大雷岸与妹书》、《哀郢》、《风赋》、《氓》、《七2.复习办法:A.熟悉课文,每一句话都要会翻译,每一个字都要会解释;B.注意特殊句型,如宾语前置、被动句等;C.注意字词的特殊用法,如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等;D.注意关键词语的古义、本义、特殊意义,尤其是不同于现代汉语的意义。
二、常用词部分复习要点:1.复习范围:第一册:(一)古今词义不同辨析例(二)词的本义探求例第二册(三)引申义分析例(上)(四)引申义分析例(下)第三册(五)同义词辨析例2.复习办法:A.注意每个词的本义、古义;B.注意古今意义的不同;C.注意同义、近义词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三、通论部分复习要点:复习通论部分的基本原则是,掌握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在记住知识的要,的同吐:弟要量黯军工幸出的悯子「回看而颠而好.限:底矗春谷悯子。
±->(一)怎样查字典辞书:1.字典排列方法:A.按音序排列;B.按部首和笔画排列;C.按号码排列。
2.《康熙字典》作者,成书年代,214个部首,先注音,后释义。
3.《康熙字典》的注音方法:反切法、直音法、叶(xie)音法;掌握每种注音方法的概念。
认识到“叶音法”是一种不科学的注音方法,应当批判和否定。
4.《助字辨略》的作者是(),收字()个,按()分卷,依()排歹U。
5.《经传释词》的作者是(),收字()个,全书分()卷,按()排歹1J。
6.《词诠》作者是(),其他虚词著作有裴学海的《》,对唐以后汉语词汇进行研究的著作有张相的《》。
(二)汉字的结构和发展1.什么是“六书”?实际上汉字的结构只有()四种,假借是用字方法,至于转注,很难作出定论。
《古代汉语》教学大纲说明一、课程性质《古代汉语》是高等学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属于语言学科的范畴,并具有工具课的性质。
二、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古代汉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培养他们阅读理解和研究古代文献的能力、从事汉语言文字学研究的能力和从事文言文教学的能力。
修完此课,学生应能够顺利地阅读今人注释的文言文,能够借助工具书阅读具有一定难度的无注释的文言文,能够借助工具书和古注阅读难度较大的古代文献资料,会利用古代的文献资料和所学的古汉语知识理论分析研究汉语问题,能够高质量地完成中学文言文教学任务。
三、课程内容范围本课程的内容包括文选、古代汉语常识和词义分析举例三大部分。
其中文选和古代汉语常识是讲授内容,词义分析举例是自学内容。
教材中的文选,以先秦两汉散文为主,也选收了一些汉代以后的散文。
为使学生全面了解古代文献语言,还选收了少量的辞赋、骈文、诗词等。
教材中的古代汉语常识,即古代汉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可分为两大类型:一是语言知识与理论,包括文字、词汇、语法、工具书、古注、古文标点、古文翻译、古汉语修辞、音韵、诗词格律等。
二是与阅读古籍相关的古代文化常识,包括姓氏名号、职官知识、地理常识、历法知识、文体划分、骈体文知识、辞赋知识等。
其中古汉语的语言知识和理论是讲授的内容,古代文化常识是自学内容。
讲授时,文选和通论的学时比例分配为:文选约占40%,古代汉语常识约占60%。
四、练习和作业练习是学好古代汉语的重要环节,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要按照计划和讲授进度布置作业,定期检查批改,学生必须按时完成。
作业成绩占学期末总评成绩的10%。
五、教学时数本课程一般在第二学年开设,用两个学期的时间完成,每学期54学时,共计108学时。
如作为全校的公共选修课开设,开设时间为一个学期,一般为54学时。
六、选用教材本课程选用郭锡良、唐作藩、何九盈、蒋绍愚、田瑞娟编著的《古代汉语》(商务印书馆出版)教材。
一、文选部分复习要点:1.重点篇目:第一册: 《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女娲补天》、《蝜蝂传》、《巫山、巫峡》《王子坊》、《庐山草堂记》、《传是楼记》、《郑伯克段于鄢》、《齐桓公伐楚》、《鞌之战》、《触龙说赵太后》、《孙膑》第二册: 《谏逐客书》、《报任安书》、《答李翊书》、《逍遥游》、《秋水》、《许行》、《天论》第三册: 《登大雷岸与妹书》、《哀郢》、《风赋》、《氓》、《七月》2.复习办法:A.熟悉课文, 每一句话都要会翻译, 每一个字都要会解释;B.注意特殊句型, 如宾语前置、被动句等;C.注意字词的特殊用法, 如名词作动词, 名词作状语, 使动用法, 意动用法等等;D.注意关键词语的古义、本义、特殊意义, 特别是不同于现代汉语的意义。
二、常见词部分复习要点: 1.复习范围:第一册:( 一) 古今词义不同辨析例( 二) 词的本义探求例第二册( 三) 引申义分析例( 上)( 四) 引申义分析例( 下)第三册( 五) 同义词辨析例2.复习办法:A.注意每个词的本义、古义;B.注意古今意义的不同;C.注意同义、近义词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三、通论部分复习要点:复习通论部分的基本原则是............, .掌握基...本知识、....基本理论...., .在记住知识的要点的.........同时.., .一定要掌握书上举出的例子............, .回答..问题的时候....., .尽量结合例子。
.......上册( 一) 怎样查字典辞书:1.字典排列方法: A.按音序排列; B.按部首和笔画排列; C.按号码排列。
2.《康熙字典》作者, 成书年代, 214个部首, 先注音, 后释义。
3.《康熙字典》的注音方法: 反切法、直音法、叶( xié) 音法; 掌握每种注音方法的概念。
认识到”叶音法”是一种不科学的注音方法, 应当批判和否定。
4.《助字辨略》的作者是( ) , 收字( ) 个, 按( ) 分卷, 依( ) 排列。
郭錫良本《古代漢語》目錄緒論第一單元文選精衛填海夸父追日女媧補天蝜蝂傳桃花源記巫山、巫峽王子坊藍田縣丞廳壁記鈷鉧潭西小丘記廬山草堂記岳陽樓記大龍湫記遊天都傳是樓記古代漢語常識(一)怎樣查字典辭書(二)漢字的結構和發展(三)古今詞義的異同(四)詞的本義和引申義詞義分析舉例(一)古今詞義不同辨析例愛謗幣斃兵池除黨貳訪憤糞羹購館國恨給憐臉賂勤窮去勸乳色售樹睡塘涕誣寫臭淫獄逐走練習一第二單元文選鄭伯克段于鄢齊桓公伐楚鞌之戰呂相絕秦子產論尹何為邑晏嬰論季世;句踐滅吳范雎說秦王觸龍說趙太后燕昭王求士鴻門宴陳涉起義孫臏韓信破趙之戰汲黯西門豹治鄴張蹇傳華佗傳肥水之戰《張中丞傳》後敘古代漢語常識(五)詞類的活用(六)古代漢語的詞序(七)古代漢語的判斷句(八)古代漢語的被動標記法(九)副詞(十)代詞(十一)介詞、連詞(十二)語氣詞和詞頭、詞尾詞義分析舉例(二)詞的本義探求例表策端綱更構管獲及集監來臨零佞趣然受叔歲探題天田行脩引造旨質誅主字練習二第三單元文選諫逐客書論貴粟疏報任安書出師表答李翊書同學一首別子固戊午上高宗封事藝文志•諸子略(節錄)知實(節錄)典論•論文神滅論(節錄)送孟東野序封建論留侯論《讀史方與紀要》總敘原臣古代漢語常識(十三)古代的姓氏和名號(十四)古代的職官(十五)古代的地理(十六)古代的曆法(十七)古漢語常用工具書詞義分析舉例(三)引申義分析例(上)報北被布裁長采承誠錯達當道豆都發封奉復概干顧官果好和機即極間將腳節介金居舉絕狂理立利流廉慢明練習三第四單元文選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侍坐季氏將伐顓臾子路從而後天下皆知美之為美小國寡民謀攻兼愛(上)逍遙遊(節錄)秋水(節錄)齊桓晉文之事許行勸學(節錄)天論(節錄)曆山之農者侵畔五蠹(節錄)去私古代漢語常識(十八)古書的注解(十九)古書的標點問題(二十)古漢語今譯問題(二十一)古代的文體詞義分析舉例引申義分析例(下)錢禽身勝時書術斯寺所聽亡圍為僞文息習鄉相效信須緒陽要益因隱字御遇約張振直治子作練習四第五單元文選登大雷岸與妹書情采與朱元思書《文選》序滕王閣序離騷(節錄)湘夫人哀郢風賦七發(節錄)刺世疾邪賦歸去來兮辭別賦敵戒陋室銘赤壁賦古代漢語常識(二十二)駢體文的構成(二十三)辭賦的構成(二十四)古代漢語的修辭方式詞義分析舉例(五)同義詞辨析例練習五第六單元文選詩經關雎(周南)靜女(邶風)氓(衛風)伐檀(魏風)蒹葭(秦風)七月(豳風)采薇(小雅)十月之交(小雅)生民(大雅)噫嘻(周頌)漢魏六朝詩東門行焦仲卿妻(并序)行行重行行觀滄海贈白馬王彪(并序)詠史(鬱鬱澗底松)飲酒(結廬在人境)讀山海經(精衛銜微木)擬行路難(對案不能食)重別周尚書(陽關萬里道)唐宋古體詩蜀道難夢遊天姥吟留別燕歌行北征歲晏行白雪送武判官歸京調張籍杜陵叟琵琶行(并序)雁門太守行荔支歎長歌行五言律詩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望洞庭湖贈張丞相山居秋螟渡荊門送別旅夜書懷商山早行晚晴孤桐七言律詩和裴迪登蜀州東亭送客逢早梅相憶見寄閣夜登高登柳州城樓寄漳汀封連四州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安定城樓新城道中夜泊水村餘年四十六入峽忽複二十三年感懷賦長句五言絕句鹿柴夜宿山寺鷓鴣詞塞下曲(之一)江雪柳橋晚眺七言絕句從軍行(其四)峨眉山月歌邯鄲冬至夜思家聞樂天授江州司馬赤壁山行詞漁歌子(西塞前白鷺飛)菩薩蠻(小山重疊金明滅)浣溪沙(五裡竿頭風欲平)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浣溪沙(一曲新詞酒一杯)望海潮(東南形勝)江城子(老夫聊發少年狂)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念奴嬌(大江東去)水龍吟(似花還似非花)蘭陵王(柳陰直)漁家傲(天接雲濤連曉霧)武陵春(風住塵香花已盡)六州歌頭(長淮望斷)訴衷情(當年萬里覓封侯)摸魚兒(更能消幾番風雨)祝英台近(寶釵分)破陣子(醉裡挑燈看劍)西江月(醉裡且貪歡笑)水調歌頭(不見南師久)古代漢語常識(二十五)古今語音的異同(二十六)上古音簡說[附]古韻三十部常見諧聲表(二十七)古書的讀音問題(二十八)詩律(二十九)詞律詞義分析舉例(六)同源詞探求例練習六。
《古代汉语》通论[郭锡良主编第五章古汉语的词序《古代汉语》通论[郭锡良主编第五章古汉语的词序《古代汉语》通论[郭锡良主编第五章古汉语的词序第五章古汉语的词序古代汉语的语序和现代汉语有很多相同的地方,句子六种成分的位置基本是相同的,可以表示为:〔状语〕,(定语)主语‖〔状语〕谓语〈补语〉(定语)宾语。
但是在古代汉语中也有和现代汉语不同的地方,主要表现在:宾语前置、谓语后置等。
下面分别予以介绍。
一、宾语前置古代汉语中宾语在一定的条件下应放在谓语之前,主要情况有以下几种:(一)疑问代词作宾语古代汉语中常用的疑问代词有“谁、孰、何、曷、胡、恶、奚、安、焉”等,可用于问人、问事、问地点。
先秦汉语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必须放在谓语动词之前。
例:寡人将谁朝而可?(《战国策·燕策》)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盗者孰谓?谓阳虎也。
(《公羊传·定公元年》)大王来何操?(《史记·项羽本纪》)孟尝君曰:“客何好?”曰:“客无好也。
”曰:“客何能?”曰:“客无能也。
”《战国策·齐策》曰:“奚冠?”曰:“冠素。
”(《孟子·滕文公上》)天下父母归之,其子焉往?(《孟子·离娄上》)彼且奚适也?(《庄子·逍遥游》)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纪》)如果动词前有能愿动词,疑问代词也应放在能愿动词之前。
例:臣实不才,又谁敢怨?(《左传·成公三年》)疑问代词作介词宾语的时候,也应放在介词之前。
例: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贾谊·论积贮疏》)曷为久居此围城之中而不去也?(《战国策·赵策》)许子奚为不自织?(《孟子·滕文公上》)何以战?(《左传·庄公十年》)先生何以幸教寡人?(《战国策·秦策》)学恶乎始,恶乎终?(《荀子·劝学》)这种疑问代词宾语前置的格式,一直为后来写古文的人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