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音乐教案2
- 格式:doc
- 大小:126.00 KB
- 文档页数:47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音乐教案第一课春意教学目标:一、“春水”,“春雨”“小鸟”都向人们告“致春天”的来临,本课汇编了一组描绘春意的音乐作品。
让我们在音乐的感染下进一步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
二、表演《小鸟小鸟》、《春雨蒙蒙地下》,歌曲借景抒情,运用不同的节拍、节奏表达对锄头的赞美。
三、在学唱歌曲的切分节奏及乐句的重复、变化重复的创作手法。
四、聆听《春水》,感受比喻人的“春水”活泼、顽皮的形象。
聆听《致春天》,感受乐曲对春天的描绘,尤其是第一与第三段,相同的曲调,不同的手法表现不同的情绪。
教学内容:表演《小鸟小鸟》《春鱼蒙蒙地下》欣赏《春水》《致春天》学习音乐知识:切分音课时安排:五课时教学重难点:1、学习并掌握切分音2、了解挪威作曲家的创作背景。
3、用小板速度抒情地抒发对《春雨蒙蒙地下》里对春天的赞美,及唱好全曲。
4、学习儿歌与打击乐的配合教学过程:表演《小鸟小鸟》1、以生态环保导入问:(1)哪些小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我们要加以保护。
(2)你能说出描绘春天的成语吗?答:春光明媚,鸟语花香,春暖花开,莺歌燕舞等2、聆听范唱《小鸟小鸟》设问:(1)歌曲是几拍子?说出该拍号的含义?(复习八六拍,该拍号)(2)画出三个乐句的图形谱,找出相同与相似的部分。
(3)按曲调的欺负,有感情地唱好第一部分曲调(4)学唱合唱部分(第二乐段)曲调。
A、教师范唱两个声部的曲调。
问:(听辨并找出相同与不同的地方?)B、在教师的知道下,两个声部先学唱第二乐段的第一乐句。
注意第一声部六度音程以及第二声部的四度音准。
C、分声部自学各自的声部,教师重视辅导二声部。
D、合唱合成,要求学生能相互听对方的声部,做到和谐。
3、学唱歌曲(1)完整地唱全曲曲调,要表达出欢跃,活泼的情绪。
(2)用“la”唱全曲,注意合唱部分的和谐,注意用稍快的速度喜悦的心情,注意没句的休止符,要唱得“藕断丝连”状,以表达换卡的情绪。
(3)填入歌词要唱得更有情绪。
4、表演歌曲在完成以上环节的基础上,让学生发表表演歌曲的处理意见,如:演唱形式、编配打击乐、伴舞、小品表演等进行二度创作表演。
新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音乐全册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五年级下册音乐课程的教学内容和研究目标。
2. 提供有趣和互动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好奇心。
3. 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表演技能。
4.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内容和活动第一单元:音乐与我1. 活动一:音乐开胸怀- 学生带来自己喜欢的音乐作品,分享并介绍原因。
- 教师介绍音乐的种类和风格,引导学生对音乐进行分析和欣赏。
2. 活动二:我们的歌声- 学生分组合作演唱一首小组歌曲。
- 教师辅导学生熟悉歌曲的旋律和歌词,并指导学生发声和合唱技巧。
第二单元:音乐世界1. 活动一:音乐之旅- 学生用图片或视频介绍不同国家的音乐风格和乐器。
- 教师提供背景知识,并引导学生对音乐文化的理解和欣赏。
2. 活动二:乐器比拼- 学生分组合作制作简易乐器并进行演奏比拼。
- 教师展示和演奏各种乐器,让学生感受不同乐器的音色和特点。
第三单元:音乐欣赏1. 活动一:名曲赏析- 学生欣赏著名音乐作品,了解其背景和故事。
- 教师指导学生用简单的乐器模拟演奏或编创动作表达音乐的情感。
2. 活动二:创意音乐- 学生分组合作创作一段音乐,可以使用乐器或身体发声。
-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音乐创作的基本原理和技巧。
三、教学评估方法1. 学生自评:学生对自己在每个单元的研究成果进行自我评价。
2. 小组评估:学生相互评价小组合作活动中的表现和贡献程度。
3. 教师评估:教师观察学生的参与度、表演技巧和对音乐的理解。
四、教学资源准备1. 学生所需物品:纸、笔、乐器素材等。
2. 教师所需物品:音乐录音、乐器、图片或视频资料等。
五、教学时间安排1. 第一单元:音乐与我 - 3课时2. 第二单元:音乐世界 - 4课时3. 第三单元:音乐欣赏 - 3课时六、教学反思通过在音乐课中设计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可以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创造力。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反馈和实际表现,对教学活动进行适当调整和改进,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导语】⾳乐中使⽤的⾳按⼀定的关系连接起来,这些⾳以⼀个⾳为中⼼(主⾳)构成⼀个体系,就叫调式。
如⼤调式、⼩调式、我国的五声调式等。
调式中的各⾳,从主⾳开始⾃低到⾼排列起来即构成⾳阶。
以下是为⼤家精⼼整理的内容,欢迎⼤家阅读。
⼈教版五年级下册⾳乐教案篇⼀:学戏曲 教学内容: 欣赏《桔树尚且性刚强》。
教学⽬标: 1、让学⽣了解本地区主要戏种的历史发展、主要特点和代表性剧⽬,引发学⽣们的学习兴趣,从⽽引发学⽣对中国戏剧艺术的关注,弘扬民族精神。
教学过程: 第⼀课时 1.导⼊ (1)播放三段唱段,请学⽣猜⼀猜是哪个剧种? 京剧《红灯记》选段、黄梅戏《⼥驸马》选段、越剧《红楼梦》选段。
(2)哪⼀个戏种是流⾏于我们地区的? (3)你都知道哪些有关越剧的知识? 2.新授部分 (1)介绍越剧发展历史及⾏当:⼩⽣、花旦、⽼旦、丑⾓。
(2)欣赏《桔树尚且性刚强》,边欣赏边完成课后问题。
(3)欣赏《红楼梦》选段──天上掉下个林妹妹 (4)总结越剧的⾳乐风格特点:清悠婉丽。
3.演员介绍:尹桂芳 4.拓展性作业模拟演唱,积极体验、⼤胆表现。
第⼆课时 教学内容: 欣赏《报花名》。
教学⽬标: 通过⼩组学习的⽅式,使学⽣了解评剧的历史、表演特点以及主要的剧⽬。
欣赏《报花名》进⼀步感受评剧演唱特点,通过欣赏、模唱感受评剧艺术的深厚⽂化底蕴。
教学过程: 1.教师课前要了解各⼩组的学习情况:戏剧种类、相关知识资料的准备情况。
2.导⼊:播放歌曲《看⼤戏》并交流评剧的有关内容:发展历史、艺术特点、⾳乐特点、代表剧⽬、优秀演员。
3.欣赏《报花名》:简单了解《花为媒》的剧情,感受⾳乐风格,介绍演唱者。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欣赏《花⽊兰》。
教学⽬标: 通过⼩组学习的⽅式,使学⽣了解河北梆⼦的历史、表演特点以及主要剧⽬;欣赏《花⽊兰》,进⼀步感受河北梆⼦的⾳乐特点。
对⽐欣赏豫剧《花⽊兰》,学习了解豫剧的历史、表演特点以及主要剧⽬。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音乐《送别》教案 (2)一. 教材分析《送别》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音乐教材中的一首歌曲。
这首歌曲以离别为主题,通过对离别情景的描绘,表达了人们对离别对象的深厚感情和不舍之情。
歌曲旋律优美、抒情,歌词朴实、真挚,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教育意义。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基础,能够独立演唱简单的歌曲,对音乐的表现手法和情感表达有一定的理解。
但同时,他们对离别的感受可能还不够深刻,需要通过歌曲的学习和演唱,进一步体验和感悟离别的情感。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学会演唱《送别》,理解歌曲的主题和情感。
2.培养学生对离别的感悟能力,增强情感表达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音乐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提高音乐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歌曲的高音部分和节奏难点。
2.理解歌曲的内涵,体验离别情感。
五. 教学方法1.示范法:教师演唱歌曲,为学生提供示范。
2.讲解法:教师对歌曲的背景、情感等进行讲解。
3.练习法:学生跟唱、分组练习,提高演唱能力。
4.情境教学法:创设离别情境,让学生体验离别情感。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歌曲《送别》音频、视频资料,离别情境图片等。
2.教学用具:钢琴、吉他等乐器。
3.课堂练习册:用于学生跟唱和练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送别》歌曲,引导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优美旋律。
2.呈现(5分钟)教师介绍歌曲的背景、作者以及歌曲的主题,让学生对歌曲有更深入的了解。
3.操练(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学习歌曲的高音部分和节奏难点,分组练习,让学生能够流畅地演唱歌曲。
4.巩固(5分钟)教师选取几组学生进行演唱,对演唱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和纠正。
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运用音乐来表达自己的离别情感,可以采用演唱、演奏等方式。
6.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次课程进行总结,强调歌曲的主题和情感,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离别。
7.家庭作业(5分钟)学生回家后,练习演唱《送别》,并尝试创作一首关于离别的歌曲。
人教版小学音乐五年级下册教案-全册第一课:音乐的表现手段教学目标:- 了解音乐表现手段的概念和种类;- 能够通过声音、音高、音长等手段表达不同的情感;- 能够通过音乐表现手段进行简单的创作和表演。
教学内容:1. 通过示范和讲解,引导学生了解音乐表现手段的概念和种类;2. 聆听不同音乐作品,并分析其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段;3. 练使用声音、音高、音长等手段表达不同的情感;4. 进行简单的创作和表演,展示自己对音乐表现手段的理解。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音乐,引起学生对音乐表现手段的兴趣;2. 概念讲解:简要介绍音乐表现手段的概念和种类;3. 聆听分析:选择一首音乐作品,引导学生聆听并讨论其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段;4. 练表达情感:通过声音、音高、音长等手段,让学生表达不同的情感;5. 创作表演:分组让学生进行简单的音乐创作和表演,展示自己对音乐表现手段的理解;6. 总结:复本节课学到的音乐表现手段,鼓励学生继续探索和创作。
第二课:节奏的感受与表现教学目标:- 了解节奏的概念和作用;- 能够通过身体动作感受和表现不同的节奏;- 能够通过乐器演奏和口头演唱表达节奏。
教学内容:1. 通过示范和讲解,引导学生了解节奏的概念和作用;2. 进行身体动作练,感受和表现不同的节奏;3. 研究乐器演奏和口头演唱,表达节奏;4. 进行节奏合奏,体验协作和合作的乐趣。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让学生拍手、跳舞等活动,引起学生对节奏的注意;2. 概念讲解:简要介绍节奏的概念和作用;3. 身体动作练:通过示范和引导,让学生感受和表现不同的节奏;4. 乐器演奏和口头演唱:教授简单的乐器演奏和口头演唱,表达节奏;5. 节奏合奏:分组进行节奏合奏,体验协作和合作的乐趣;6. 总结:复本节课学到的节奏知识和技能,鼓励学生继续练和创作。
(以下教案内容依次类推,按照相同的格式进行描述)。
《瑶族舞曲》
教学目标:1、了解瑶族的风土人情、艺术文化
2、记忆并演唱第一部分主题旋律
3、用声势练习参与音乐表现
教学重点:通过对《瑶族舞曲》的欣赏,理解掌握乐曲风格特点。
教学难点:从音乐表现手段入手,分析理解音乐作品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导语: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今天我们又要到哪个山寨去看一看呢?
二、新授
1、简要介绍瑶族的人文风貌
2、介绍瑶族长鼓及长鼓舞
三、完整欣赏
1、初听全曲,感受乐曲情绪
2、学生聆听后说说自己的感受
四、分段欣赏
1、A部分主题1
(1)、聆听主题1,随音乐哼唱
(2)、学生聆听后说说自己“看”到的画面
(3)、随音乐用WU来模唱
(4)、用声势练习参与主题音乐的表现
2、A部分主题2
(1)、聆听主题2,说一说速度、情绪有什么样的变化,表现了什么场景?
(2)、用LA模唱主题旋律
(3)、用声势练习参与表现音乐
3、B部分
(1)、这部分音乐的情绪是怎样的?表现了什么场景?
(2)、视唱曲谱
4、欣赏第三部分
这部分是哪部分的再现?完全一样吗?表现了什么样的场景?
5、完整欣赏,并用声势和模唱参与音乐表现。
五、拓展
1、出示《瑶山夜歌》歌谱,并聆听
2、视唱《瑶山夜歌》
六、小结。
小学五年级下册全册音乐教案(人教版)XXX音乐教案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北国之声第一课时XXX《美丽的家乡》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有表情地演唱歌曲。
2.演唱二声部时能做到音准到位,声音和谐。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1.播放歌曲录音,导入教学。
可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这首作品的感受。
2.教师介绍歌曲的出处。
简要介绍歌剧《傲蕾一兰》的主要内容,并播放歌剧片段,让学生深刻感受歌曲的意境。
3.播放范唱录音或教师范唱。
4.让学生跟着录音或在钢琴伴奏下轻声哼唱第一段歌谱,要注意唱准附点音符、十六分音符以及重音的位置。
5.唱熟第一段曲谱后,填词演唱。
6.教师教唱第二段曲谱,依次研究两个声部,唱熟后,可用钢琴弹一个声部唱一个声部。
7.教师可将全班分为两个部分,分别演唱两个声部并互换声部练。
练时要注意音准以及声音的和谐。
8.教师伴奏,请学生完整地演唱歌曲。
教学反思:第二课时XXX《驯鹿》《冬猎》《鸿雁》教学目标:通过欣赏这三首作品,了解月琴、XXX的音色、演奏特点、表现手法以及乐曲所描绘的北方少数民族多姿多彩的生活。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1.播放北方少数民族生活的录像片段,导入教学。
2.引见这三首作品的出处、作者。
3.欣赏《驯鹿》1)播放录音,让学生谈谈乐曲描绘了怎样的情景以及用甚么乐器演奏的?2)展示月琴的乐器图片或实物,向学生引见月琴的音色、演奏方式以及表现手法。
3)再次播放录音,并播放鄂温克族人的生活片段,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音乐。
4)请学生拍手或拍腿,用× ×× × × │ × ×× 0× × │的节奏为A段音乐伴奏。
4.欣赏《冬猎》《鸿雁》1)播放录音,让学生谈谈乐曲描绘了怎样的情景以及用甚么乐器演奏的?2)展示柳琴的乐器图片或实物,向学生介绍柳琴的音色、演奏方式以及表现手法。
3)再次播放录音,并播放鄂伦春人的生活片段,让学生设身处地地体味音乐。
《送别》教案教学目标:1、会唱歌曲《送别》2、通过演唱和对歌曲的艺术处理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3、初步认识影视歌曲、学堂乐歌教学重点:学会演唱歌曲,理解歌曲情感意境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唱出歌曲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二)、导入1、欣赏根据四大古典名著改编的电视连续剧主题歌《敢问路在何方》《滚滚长江东逝水》《好汉歌》《枉凝眉》。
师:同学们,今天在上新课之前,我们先来欣赏几首歌,并且请大家来猜猜它的歌名?播放歌曲《敢问路在何方》、《滚滚长江东逝水》、《好汉歌》、《枉凝眉》2、简介歌曲这四首歌曲是依据我国四大古典名著《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改编的电视剧主题歌曲——《敢问路在何方》、《滚滚长江东逝水》、《好汉歌》、《枉凝眉》。
四大古典名著是我国文化的瑰宝,尤其在中央电视台将其拍摄成电视剧后,其主题旋律传遍了大江南北,成为广大群众非常喜爱的电视歌曲。
主题歌曲恰如其分的突出作品的主题,起到了歌颂主题思想,帮助观众明确理解作品思想内涵的作用。
一、那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新课也是一首影视歌曲,它是一部老电影《城南旧事》的插曲--《送别》二、认识作者:李叔同(1880-1942)又名弘一法师。
浙江平湖人,中国著名音乐家、戏剧活动家。
1880年9月生于天津, 1918年在杭州虎跑寺出家,1942年10月逝世于福建泉州开元寺。
李叔同是第一个向中国传播西方音乐的先驱者.除音乐、戏剧外,绘画、书法、诗词均所擅长。
名画家丰子恺、音乐家刘质平等文化名人皆出其门下。
主要音乐代表作品有《送别》、《西湖》、等。
三、歌曲介绍:1945年,在杭州第一师范人教的李叔同,写了这首著名的《送别》。
它属于李叔同早年的创作的“学堂乐歌”,所谓“学堂乐歌”是指清末明初一批有抱负的知识分子,鼓吹音乐对思想启蒙的重大作用,积极倡导在学校中开设音乐课,同时,一些在日本留学的青年学子,借当时流行于日本和欧美的曲调填上新词,编成新的歌曲。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人音版小学音乐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目录人教版五年级音乐下册教学计划1课时计划3第一课春意6第二课欢乐的春寨7第三课幻想8第四课四季10第五课您好!大自然11第六课京韵12第七课友谊13第八课百花园14人教版五年级音乐下册教学计划教学目标一、思想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美育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努力把教书育人提高到一个新阶段,使学生成为:“四有”新人,培养他们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的优秀品质。
并通过各种题材歌曲的学唱,中外名曲、名歌的欣赏,让学生感受美的艺术和高尚的情操,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合作精神、环境意识、心理条件等,努力进取,为中国的明天奋发向上。
二、音乐知识和技能训练1.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姿势和呼吸方法来演唱歌曲;2.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练声方法;3.初步欣赏一些小型的器乐曲,掌握音乐欣赏知识,并能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4.通过“拍拍敲敲”、“听听想想”、“唱一唱”等练习,提高学生的乐感和节奏感;5.通过集体舞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教学内容本学期通过对学生坐姿、唱姿、合理呼吸的培养,为学生的学习打下基础;通过对综合课、唱歌课、欣赏课、器乐课以及歌舞唱游课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融会贯通,提高他们的素质。
本学期,我还加强了欣赏课、器乐课、歌舞唱游课的学习力度,注重音乐知识和技能、技巧训练,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并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改革进取,加快教育现代化,使学生能在他们的薄弱环节上加强学习,通过综合训练,使学生的艺术修养、音乐素质大大提高。
主要措施1.指导学生学习正确的坐姿、唱姿,以及合理的发声练习曲;2.注重学生的音乐综合技能、技巧、知识训练,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歌唱;3.在教学中指导学生了解歌曲的情绪,并能用正确的情绪来演唱不同的歌曲。
4.每节唱歌课给学生三分之一的时间练习,教师正确处理、引导;5.合理安排时间进行音乐欣赏,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爱好,开拓学生的视野,并了解一些音乐知识;6.通过律动以及集体舞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和乐感,加强学生的全面素质;7.在综合课、唱歌课、欣赏课、器乐课、歌舞唱游课中渗透德育,深化教育改革;8.利用多媒体开展教育活动,使学生参与耳、眼感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课堂生活,开拓音乐视野。
最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音乐下册全册教案第一单元:音乐的养分课时1:音乐的分贝- 教学目标:了解声音的高低、大小和强弱的区别,并能够通过手势和声音模仿不同音符的发出。
- 教学内容:声音的高低、大小和强弱,音符的发出。
- 教学步骤:1. 导入:播放不同高低音的声音,让学生感受并讨论声音的高低。
2. 操作:分发不同大小的乐器,学生模仿老师演示的手势和声音,发出不同音符。
3. 演示:老师演示不同音符,并教导学生手势与声音的对应关系。
4. 实践:学生分组进行小合唱,模仿老师示范的音符发声。
5. 反馈:学生自由演唱不同音符,其他同学评价其演唱的音高、音大小和音强。
- 教学资源:不同高低音的声音录音、不同大小的乐器、黑板、粉笔。
课时2:音乐的节奏- 教学目标:认识音乐的节奏,并能够通过身体动作模仿节奏的变化。
- 教学内容:音乐的节奏,身体动作模仿节奏。
- 教学步骤:1. 导入:播放有明显节奏的音乐,让学生感受并讨论节奏的特点。
2. 操作:学生按照老师的指令进行身体动作,模仿音乐的节奏。
3. 演示:老师演示不同节奏的手拍动作,并教导学生进行模仿练。
4. 实践:学生分组进行舞蹈表演,根据音乐的节奏进行身体动作的编排。
5. 反馈:学生观看其他小组的表演,评价其节奏的准确性和动作的协调性。
- 教学资源:有明显节奏的音乐录音、教室空间、黑板、粉笔。
第二单元:音乐的形状课时1:音乐的高低- 教学目标:认识音乐的高低变化,并能够通过声音模仿不同高低音的发出。
- 教学内容:音乐的高低变化,声音模仿。
- 教学步骤:1. 导入:播放具有高低变化的音乐,让学生感受并讨论音乐的高低特点。
2. 操作:学生模仿老师演示的高低音声音,发出相应的声音。
3. 演示:老师演示不同高低音的发声方式,并教导学生进行模仿训练。
4. 实践:学生分组进行合唱,模仿老师示范的高低音发声。
5. 反馈:学生自由发声展示,其他同学评价其发出的高低音准确性。
- 教学资源:具有高低变化的音乐录音、黑板、粉笔。
五年级下册音乐教案第一单元北国之春教学内容:第一课时:欣赏《北京的孩子逛北京》第二课时:唱歌《美丽的家乡》第三课时:欣赏《驯鹿》《冬猎》;为音乐伴奏教学目标:1.通过欣赏《北京的孩子逛北京》《驯鹿》《冬猎》,让学生感受北国的美好风光,了解月琴、柳琴的基本音色和表现手法。
2.用充满欢快、喜悦的声音演唱歌曲《美丽的家乡》,注意旋律的行进特点以及二声部的和谐。
教学准备:(一)教具钢琴、录音机或VCD机、有关乐谱及卡片。
(二)图片、音像资料月琴、柳琴的乐器图片或实物、歌曲录音带或伴奏带、乐曲录音带或VCD 光盘。
重点和难点:本单元重点:1、用欢快喜悦的声音演唱歌曲《美丽的家乡》,注意旋律的进行以及二声部的和谐。
2、熟悉月琴、柳琴的音色、表现手法。
本单元难点:在演唱歌曲《美丽的家乡》二声部合唱时,声部要准确,声音要和谐。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欣赏歌曲《北京的孩子逛北京》。
教学目标:通过欣赏这首歌曲,使学生感受北京的生活气息,培养学生热爱北京的情感。
教学过程:1、导入:学生在《北京的孩子逛北京》的音乐声中走进教室。
2、初听歌曲,启发学生介绍自己对作品的感受,并归纳出歌曲中描绘了哪些北京景观。
3、再次聆听歌曲,引导学生关注歌曲中不同段落旋律的不同特点。
4、播放录音,让学生跟着录音哼唱第一段旋律并朗读第二、三段歌词。
5、组织简短的讨论,让学生谈谈“自己印象最深的部分”“自己认为最好听的部分”或者是“自己认为最有特色的部分”,并说出原因,教师总结。
6、请学生跟着录音进行歌表演,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随笔:学生通过学习本首歌曲感受到了北京的生活气息。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学唱歌曲《美丽的家乡》。
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有表情地演唱歌曲。
2、演唱二声部时能做到音准到位,声音和谐。
教学过程:1、播放歌曲录音,导入教学。
可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这首作品的感受。
2、教师介绍歌曲的出处。
简要介绍歌剧《傲蕾一兰》的主要内容,并播放歌剧片段,让学生深刻感受歌曲的意境。
3、播放范唱录音或教师范唱。
4、让学生跟着录音或在钢琴伴奏下轻声哼唱第一段歌谱,要注意唱准附点音符、十六分音符以及重音的位置。
5、唱熟第一段曲谱后,填词演唱。
6、教师教唱第二段曲谱,依次学习两个声部,唱熟后,可用钢琴弹一个声部唱一个声部。
7、教师可将全班分为两个部分,分别演唱两个声部并互换声部练习。
练习时要注意音准以及声音的和谐。
8、教师伴奏,请学生完整地演唱歌曲。
9、可组织学生表演唱,并作评价。
随笔:学生能够有表情的演唱本歌曲。
第三课时教学内容:欣赏《驯鹿》《冬猎》。
教学目标:通过欣赏这两首作品,了解月琴、柳琴的音色、演奏特点、表现手法以及乐曲所描绘的北方少数民族多姿多彩的生活。
教学过程:1、播放北方少数民族生活的录像片段,导入教学。
2、介绍这两首作品的出处、作者。
3、欣赏《驯鹿》(1)播放录音,让学生谈谈乐曲描绘了怎样的情景以及用什么乐器演奏的?教师总结。
(2)展示月琴的乐器图片或实物,向学生介绍月琴的音色、演奏方式以及表现手法。
(3)再次播放录音,并播放鄂温克族人的生活片段,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音乐。
(4)请学生拍手或拍腿,用×××××│×××0××│的节奏为A段音乐伴奏。
4、欣赏《冬猎》(1)播放录音,让学生谈谈乐曲描绘了怎样的情景以及用什么乐器演奏的?教师总结。
(2)展示柳琴的乐器图片或实物,向学生介绍柳琴的音色、演奏方式以及表现手法。
(3)再次播放录音,并播放鄂伦春人的生活片段,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音乐。
(4)让学生谈谈书上所列两段主题分别是以什么样的速度、情绪演奏的,分别表现了怎样的情景。
5、将这两首作品连起来欣赏,请学生谈谈这两首作品有何异同,并比较月琴与柳琴的演奏方式有何不同。
教师总结。
6、请学生自选一首作品创编舞蹈动作进行表演,并作评价。
随笔:通过欣赏这两首作品,学生了解了月琴、柳琴的音色、演奏特点、表现手法以及乐曲所描绘的北方少数民族多姿多彩的生活。
第二单元五十六朵花教学内容:第一课时:学唱《吹起羌笛跳锅庄》第二课时:欣赏《瑶族舞曲》第三课时:学唱《阿喽喽》教学目标:1、能用欢快活泼的情绪演唱《吹起羌笛跳锅庄》和幽默风趣的情绪演唱《阿喽喽》。
2、通过欣赏管弦乐合奏《瑶族舞曲》,熟记音乐主题,划分段落,并能用课堂乐器演奏乐曲的主要主题。
3、在唱、奏、舞诸项音乐活动中,能人人参与,大胆投入,相互配合。
教学准备:(一)教具钢琴、录音机或VCD机,有关乐谱及卡片、课堂打击乐器。
(二)图片、音像资料羌族、瑶族人民服饰图、跳锅庄的图片或录像,羌笛的图片,歌曲《吹起羌笛跳锅庄》、《阿喽喽》的演唱带、伴奏带,《瑶族舞曲》的录音带。
重点和难点本单元重点:用舞蹈参与歌曲的表现,用演奏参与音乐欣赏。
本单元难点:在读谱教学中学习《阿喽喽》的歌谱,用五线谱教学的班级学习l=bE的首调唱名法。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学唱歌曲《吹起羌笛跳锅庄》,为歌曲伴奏,随歌声舞蹈。
教学目标:1、加深学生对少数民族善良、朴实、豪放、能歌善舞的特点的认识。
2、学会歌曲《吹起羌笛跳锅庄》。
3、在唱歌、伴奏、跳锅庄舞诸项音乐活动中能大胆投入、热情表现。
教学过程:1、导入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歌曲是《吹起羌笛跳锅庄》,老师首先向大家介绍一下羌族。
2、学唱歌曲《吹起羌笛跳锅庄》(1)欣赏歌曲范唱录音(两遍),请同学们说说听后的感受。
(2)集体朗读歌词。
(3)随录音轻声哼唱歌词。
(4)学唱前16小节歌谱,引导学生“发现”后面8小节与前面8小节基本相同。
(5)背唱第一段歌词,并随伴奏带放声歌唱。
3、用课堂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1)由学生讨论选用四种课堂打击乐器作伴奏,声音相似的可只选其中一种,例如三角铁与碰铃、舞板与木鱼。
(2)前16小节的基本节律是“××│×××│”,后8小节的基本节律是“×××│×××│××│×××│”,最后3小节可与旋律的节奏相同。
(3)由部分学生(约15人左右)演奏,其余学生随伴奏带歌唱,再依次换部分学生演奏。
4、学习几个锅庄舞的动作,欢快起舞(1)根据录像或图片,随教师学会一两个锅庄舞的动作。
(最好将教室里的课桌撤掉,学生可以在原位学习舞蹈动作。
)(2)随录音做动作。
(3)边唱边跳。
(4)男女同学各站一排,随歌声起舞,男女同学动作可以不同。
(5)部分学生用打击乐器伴奏,其余学生围成一个大圆圈,随歌声欢快地跳起锅庄舞。
5、小结:我们已经初步感受到了跳锅庄舞带给我们的欢乐,也初步了解了羌族,但这仅仅是开始,请同学们在课外收集羌族和锅庄舞的有关资料并互相交流。
随笔:学会演唱本歌曲,在音乐活动中能大胆投入、热情表现。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欣赏管弦乐合奏《瑶族舞曲》、用课堂乐器演奏《瑶族舞曲》主题,并用打击乐器伴奏。
教学目标:1、能专心欣赏、听出《瑶族舞曲》三个部分速度和音乐情绪的不同,并能顺利完成课本上的填写练习。
2、能背出《瑶族舞曲》的主要主题,并能用课堂乐器演奏。
3、能随《瑶族舞曲》的主题音乐做声势练习。
教学过程:1、导入上节课我们去了羌寨,这节课我们要去瑶寨访问。
让我们来看看瑶族人民的服饰(出示图片)和他们载歌载舞欢度节日的情景(出示图片)。
2、欣赏管弦乐合奏《瑶族舞曲》(1)《瑶族舞曲》描写在节日之夜,瑶族人民载歌载舞尽情狂欢的情景。
乐曲分为三个部分,课本中列出的是第一部分中的两个主题,主题A非常优美动听,主题B矫健活跃。
现在我们先来学唱主题A。
学生随教师琴声轻声歌唱,反复多次,要求边学唱边记忆。
(2)欣赏乐曲的第一部分这一部分先有一个简短的引子,随即主题A多次出现,描写身着盛装的瑶族姑娘们翩翩起舞,气氛逐渐热烈。
主题B进入后,速度加快,刚强矫健,描写小伙子们也加入到歌舞的队伍中。
请学生静静欣赏乐曲的第一部分,提示两个不同主题的进入。
(3)欣赏乐曲的第二部分这一部分乐曲调性发生了转变,拍子也变成四三拍子,旋律安宁,深情委婉,与瑶族特有的柔美舞姿结合起来,很有诗情画意,仿佛是人们在亲切地交谈。
学生欣赏乐曲的第二部分,教师可用微小的指挥动作提示这是三拍子的轻柔舞曲。
(4)欣赏乐曲的第三部分这一部分是第一部分的重现,但气氛越来越热闹,并加了一个结尾,结尾的音乐速度更快,力度更强,表现歌舞达到高潮,全曲在热烈欢畅的情绪中结束。
学生欣赏乐曲的第三部分。
(5)完整地听赏一遍《瑶族舞曲》教师可用指挥提示音乐情绪的转换,也允许学生在欣赏时身体有所反应,甚至轻声哼唱。
3、用主题A作声势练习(1)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课本上的图示:●跺脚、△捻指、×拍手、摇手。
(2)先随音乐练前8小节,只用跺脚(左脚)和拍手两个动作。
(3)再练后8小节。
前4小节,学生在手腕上套上自制的手铃套(需在课前准备好)摇手,使手铃发出清脆的响声。
最后一小节是最难的,摇手、捻指与跺脚三个动作同时出现,其中摇手要持续两拍的时间,但只要稍加练习,也就不难做到了。
(4)将整个练习连起来做几遍,其中也可穿插小组或个人做。
4、用课堂乐器演奏主题A(1)再将主题A背唱几遍,在此基础上,学习演奏,注意调高要改成l=C。
如用口琴演奏可使用手震音的技法。
(2)在多次练习的基础上,由教师指挥,全体学生齐奏,力求节奏整齐、音色优美,使学生陶醉在自己演奏的音乐声中。
(3)加入课堂打击乐器。
(4)部分学生演奏,部分学生用打击乐器伴奏,部分学生做声势,气氛一定很热闹。
5、小结:这节课我们不但欣赏了优美动听的《瑶族舞曲》,还亲自演奏了乐曲的主题,相信这一优美的主题将永远留在同学们的脑海之中。
随笔:能顺利完成本课内容要求。
第三课时教学内容:歌曲《阿喽喽》。
教学目标:1、能富有表情地演唱歌曲《阿喽喽》。
2、初步学会这首歌曲的歌谱。
3、能为歌曲设计多种演唱形式。
教学过程:1、导入这节课,我们要到贵州的彝乡去走一走了!2、学唱歌曲《阿喽喽》(1)听赏范唱录音数遍,使学生对歌曲有初步的印象。
(2)讨论歌词,理解歌词,特别要理解歌词中“它是我指路,它听我的话”中“我”字的含义,这个“我”不是指一个人,而是指整个彝乡的人民。
(3)跟着范唱录音轻声学唱歌词。
(4)跟着伴奏带放声歌唱,要求唱出自豪、热情的感情,但要控制好声音,防止喊唱。
学生演唱时教师可以指挥来提示速度和强弱。
3、学唱歌谱这是课本上的要求,在已经唱会歌词的基础上学习歌谱是不难的,教师既可用琴声带领,也可采用教师大声唱谱学生轻声唱谱的方式,不论用何种方法,都应要求学生边唱谱边挥拍(或击拍),以增加唱谱时理性的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