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月亮情感(研究性学习成果汇报)分解
- 格式:ppt
- 大小:3.28 MB
- 文档页数:34
浅谈古典诗词中月的意象第一篇:浅谈古典诗词中月的意象浅谈古典诗词中月的意象月亮,古今诗人最钟情的诗歌意象之一,频繁出现在古典诗词作品之中。
为什么众多诗人对“月”这一意象情有独钟呢?月的意象与诗歌意境的呈现又有什么关系呢?苏轼《水调歌头》歌咏:“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月”这一意象寄托着诗人悲欢离合的主观情思。
一、悲——永恒、无常“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刘禹锡驻足“石头城”的秦淮河畔,仰望苍穹,一弯“旧时月”引起了诗人对历史的浩叹和追思,感慨系之。
月作为历史的见证,阴晴圆缺,循环往复,亘古不变,月在诗人眼中是“永恒”;石头城昔日繁华,今日萧条,可谓“无常”。
在永恒与无常的鲜明对照中,在历史与现实的梦幻交错中,诗人不禁悲从中来。
李煜说:“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虞美人》),世事无常,如烟似梦,往昔歌舞升平、雕梁画栋的故国金陵如今只能在追忆中重现——所谓无常;而春花秋月亘古不变——所谓永恒。
春花秋月的良辰美景只能越发衬托出国破家亡、君王沦为阶下囚的悲哀。
张若虚从“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的发问中引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的感伤。
虽年年岁岁“月”相似,却岁岁年年“人”不同。
人生就如同历史长河中稍纵即逝的浪花一般,显得短暂而渺小,而明月、宇宙才是伟大而永恒的存在。
诗人以月作为人生的参照物,通过对月之永恒与人生无常的哲学思辨,抒发了绵绵无绝期的悲痛之情。
李白的“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悠悠万世,一轮皎洁的明月长挂碧天苍穹,毫不吝惜地倾泻着邈邈银辉,它晚升日隐,与人总是若即若离。
今人看不到古时的明月,古时的人也看不到今天的月亮,明月长在,而人生短暂。
面对亘古如斯的明月,诗人不觉感慨系之,引发了对人生哲理的探求,把宇宙的浩瀚无际、时空的苍茫无限与人生的短暂渺小巧妙融合,抒发了永恒与无常之悲。
《古诗词中的月》情感寄托教案一、引言1.1 古诗词的背景1.1.1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1.1.2 古诗词中常常出现月亮这一意象,寄托了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1.1.3 通过学习古诗词中的月亮,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代文人的情感世界。
2.1 月亮在古诗词中的意象2.1.1 月亮常常被用来象征团圆、思念和离愁。
2.1.2 月亮也常常被用来描绘美丽的景色和表达诗人对自然的赞美。
2.1.3 月亮在古诗词中还常常与爱情、友情等情感联系在一起。
3.1 学习古诗词中月亮的意义3.1.1 通过学习古诗词中的月亮,可以了解古代文人的情感表达方式。
3.1.2 学习古诗词中的月亮,可以培养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3.1.3 学习古诗词中的月亮,可以提升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知识点讲解1.1 月亮在古诗词中的象征意义1.1.1 月亮象征团圆:如《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1.1.2 月亮象征思念: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1.3 月亮象征离愁:如《月夜忆舍弟》中的“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2.1 古诗词中月亮的描绘2.1.1 描绘月亮的美丽景色:如《宿建德江》中的“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2.1.2 描绘月亮的浪漫氛围:如《静夜思》中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1.3 描绘月亮的哲理思考:如《江畔独步寻花》中的“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3.1 古诗词中月亮与情感的关联3.1.1 月亮与友情的关联:如《月夜忆舍弟》中的“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3.1.2 月亮与爱情的关联:如《月下独酌》中的“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3.1.3 月亮与思念的关联:如《静夜思》中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三、教学内容1.1 学习古诗词中的月亮意象1.1.1 通过阅读和分析古诗词中的月亮意象,了解其象征意义。
研究性学习优秀课题集研究课题:中国古代有关月的情结研究班级:高一(30)班课题组长:李彩花课题组员:刘艳婷、程欣欣、李彩花、黄歆、朱恩、蔡利琼、黎红珍、赖婉静、邓利燕、吴洁梅指导教师:赵君研究性学习课题开题报告2008年3月23 日课题活动情况记录研究性学习课题结题报告月之情月,古之学者必为吟颂之物也;月,今之众人必想解剖之物也。
古之月,为何令古今之众向往呢?是啊,为何古代之月亮会有这么大的魅力呢?经过我们深入探究,发现,古时候的月亮确实有不少人人皆知的神话故事。
有不少关于月亮方面的秘密。
据资料显示,月亮在不同的时候有着不同的名字,例如在月初时,镰刀似的月亮叫新月;不久,半圆饼的月亮就叫朔月;在月中时,又圆又亮的月亮叫满月,多么有趣的名字演变过程啊!然而不同的名字又有着不同深层的涵义,就像满月,古代不少漂泊的人都将心中的思念在满月之时一一消除。
因此,满月之时就代表团圆之时,而最具代表性的当数我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
这天是农历八月十五日,在这天,无论什么事,一家人都会坐在一起欣赏这圆又亮的月亮。
古之诗人,除了将思念乡人的情怀寄托于月亮,还有什么令他们大发诗性?这当数月亮的神秘故事。
据研究发现,月亮除了与嫦娥美女有关外,还有许多人与它扯上若有若无的关系,例如吴刚砍月桂,月桂女神,玉兔为何愿意追随嫦娥,广寒宫为何在叫广寒宫,嫦娥为什么不离开广寒宫……这些神话都为月亮蒙上神秘的面纱!而今天,月亮更成为众多情侣的爱情见证者,许多情侣在月亮的见证下,立下海盟山誓,许下真挚的诺言。
曾有一首经典的歌曲《月亮代表我的心》就唱着:“月亮代表我的心”。
可见,现在月亮代表了情侣间深深的、纯洁的爱!从古到今,月亮就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但唯一不变是的月亮的纯洁与永恒。
因此,我们相信月亮的故事会一直延续……研究性学习优秀课题集研究课题:如何学会实践打篮球研究班级:高一(5)班课题组长:钟伟婷课题组员:袁文燕、朱颖珊、黄爱群、宋杰文、潘换珍、林俊辉、吴文龙、黄舒、唐文、张家明指导教师:宋顺芝研究性学习课题开题报告课题活动情况记录课题活动情况记录课题活动情况记录课题活动情况记录课题活动情况记录课题活动情况记录课题活动情况记录课题活动情况记录课题活动情况记录课题活动情况记录课题活动情况记录课题活动情况记录研究性学习课题结题报告如何学会实践打篮球研究性学习课程是一门新的课程。
浅谈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月光意象中国古典诗歌中月亮意象丰富而深邃。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中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之美;“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中有清新飘逸之美;“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中有沉郁顿挫之美;“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中有情致缠绵之美。
天涯同一月,笔下万千情。
因此,作为象征,月亮有时就反映着古代墨客骚人各种各样的感情。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中“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表明了作者躬耕田园怡然自得之乐;张九龄的《望月怀远》之中“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寄托相思的情怀;王维的《山居秋暝》中借“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抒发了忘情山水之情;还有借月反映孤独与寂寞的心态,反映了失意者寻求慰藉与解脱的心理。
比如,李商隐《无题》诗中有“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的诗句并不是月光有冷暖之分,而是用月光反映孤独与失意者的凄苦心象。
因为月宫里还保存着女性遭到驱逐的凄凉忧伤的回忆,因此,失意者站在月光下总是把月写成寒月、孤月、冷月。
李白有诗云:“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置身于月光下,遥想广寒宫中失意的嫦娥,自然与诗人宦海沉浮、仕途坎坷、人生失意的感慨相契合。
《古诗十九首》有:“明月何皎皎,照我床罗帷。
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
”正是因为月亮反映的孤独失意的意象,才牵系着诗人蹉时伤悲的情怀。
同样,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月亮是借以表现中国古典哲学“天人合一”思想的典型意象。
历代诗人喜欢选择月亮这个意象来融寄感情。
王维《竹里馆》中把明月当成知音。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诗人独坐在幽深的竹林里弹琴长啸,没有人知道他的存在,只有明月为伴,沉浸在清幽澄静的快乐中。
《鸟鸣涧》以月出惊山鸟衬托静态,仍然是一片空寂。
春夜的山涧里,人闲、夜静、山静,只有开败的桂花悄悄落下,是那么的静、幽、淡、雅,散发出一种清气,似乎诗人的灵魂已离开了肉体,离开了尘世,与静谧的自然融为一体,升上了浩渺的天空,又好像自然摄取了诗人心灵的澹泊之气,变得那么和谐、宁静,叫人分不清哪是物,哪是人,哪是自然,哪是诗人。
明月千古 诗情无限 ——浅谈古诗文中的月亮情结翻 阅我国古代的诗集,我们可以清楚的发现历代诗人对月亮都有一种独特的情感。
他们把自己的喜怒哀乐、得失成败、相思情愁溶进月光里,注入明月中,从而使月亮 这一无生命的事物变得多姿多彩起来,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月亮情结。
月亮成了情感的载体,释怀的媒介。
凄婉迷离之时,踏香赏月与清幽淡雅之间,可以宽解几分忧 虑,兴致勃发之时,掬一杯清酒对着朗朗月色,可以尽情以抒怀。
于是咏月的诗文也因历代文人墨客的情有独钟而在璀璨的文学星空中割据了一片蔚为壮观的领地, 并盛开出一朵朵绚丽的奇葩。
在这方面中学语文教材所选的唐诗宋词中已可窥豹一斑。
因此我们应当引导学生有所积累,以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这里就 一些名家的诗词为例,浅要品谈一下古代文人咏月诗中所蕴含的某些情结。
一、以月喻人,歌咏恋情在 古代,日为阳,月为阴。
因此人们常用月亮来形容女子的容貌、体态与情操之美。
如“花容月貌”、 “闭月羞花”等,两千五百年前的《诗经》中就有“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的描写与歌咏。
诗中以皎洁的月亮来衬托女子的美丽清纯,说洁白 明亮的月亮出来了,在月光下,美人更美了,心儿也不安宁了。
此后的诗歌中以月喻人的佳句已不鲜见。
如李白的“眉目艳皎月,一笑倾城欢”(《古风》二十六) 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写女子的美丽无比。
“衔环映歌扇,似月云中见”(李白《相逢行》),既以月比人,又将人比月,写歌女用歌扇遮面的娇羞貌,恰似时而云翳 雾罩,时而半露娇面的云中美月。
二、以月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自在的情怀在 恬淡闲适、乐观旷达的人的眼里,月亮成了清幽雅致、悠闲自在的代名词,借月写景,抒写恬淡闲适的生活情调、超脱旷达的情怀,亦多见佳句。
选入中学语文教材 的“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月初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苏轼《前赤壁赋》)等,其景清幽秀美,用句珠 圆玉润,把诗人恬然自在闲适的生活情调写得鲜活形象。
古典诗词的月亮情结在千变万化的自然界中,皎洁澄澈的月亮就像一位秀美的少女,总是能牵动人们的缕缕情思,多思多感的骚人墨客尤为宠之,千百年来留下的咏月诗词不计其数.爱月赏月之风久矣。
在唐代比较流行拜月,并且拜月已经溶入生活,成为一种风俗习惯,不仅宫庭贵族存在,民间也存在,“开帘见新月,即便下阶拜”,人们把长期郁结的心中之事,肺腑之情,诉渚明月,含情低诉,心绪悠远,临风拜月,其虔诚之心,真纯之情,令人神往,就连幼稚天真的小女孩也郑重其事地在堂前“学人拜新月,”唐人爱月之情可谓深矣。
李白把酒问月,发千古之幽思,邀月同舞,挥洒片刻之娱,他的孤独,他的寂寞,只好寄托在遥远的星空银河上与他喜爱的月亮相会,“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需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传说李白死于江中捞月,他于醉中跃入江里,与明月作永久的拥抱。
一代诗仙就这样被赋予了神话的色彩,他的诗,他的人格,感动着千百年的人们。
一轮东坡月,悬在中国历史的天空,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在风雨飘摇的宋王朝,同时也照彻了中国人的情感世界,东坡将中国人最细密最俊逸而又深沉的情思,用一句轻柔而又震撼千古的诗句倾吐出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既然“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不妨顺其自然,大智大悲的东坡那一轮圆润朗照的月,不知抚慰了多少颗善感易伤的心灵。
月亮走进诗词,使诗词生色,诗词吟咏月亮,使月亮多情,古代诗词中的月亮,是诗,是情,是永恒和孤独的象征。
而古代的文人更是把月亮当作知已,倾诉自己的满腔思绪。
月亮就是诗,先来看月的形象吧。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境,飞在青云端。
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
白兔捣药成,问言谁与餐。
”皎洁圆润明朗澄澈和仙境般的月亮现于诗人笔下,神奇瑰丽,充满诗意,“夜悬明镜青天上”,青空之上,明月和瑶台仙境,朗朗照彻人间,月中仙人,玉兔之景历历在目,多么神奇美妙的景观呀!一轮明月岂不就是一首诗吗?月亮是大自然清纯之子,又是一位超然飘逸的隐者,日落月开,月以其空明澄净之辉营造诗意,“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空灵洁净,曾涤荡抚慰多少颗浮躁的心灵!“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琴声中月与人在松竹中幽然相会,灵犀相通,“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的幽静,“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的空幽,“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的清旷,素月清辉,曾给人们以几多享受,毕竟人是诗意地居住在这大地上的。
古代诗歌意象的解读——月亮《古代诗歌月亮意象的解读》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月亮是一个被广泛运用且具有丰富象征意义的意象。
它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刻的内涵,承载着诗人们的情感、思想和哲学思考。
一、月是美的象征月亮皎洁、明净、柔和、可亲,犹如一位温柔美丽且冰清玉洁的女性。
早在先秦时期,人们就已诗意地发现了月亮之美,《诗经·陈风·月出》中唱道:“月出皎兮,佼人僚兮”,以月光之美映衬人物之美。
周祗则赋予月以高远、润洁、柔和、清幽的审美内涵,形容其“气融洁而照远,质明润而贞虚,弱不废照,清不激污”。
谢庄将秋月的纯净之美与山水结合,“气霁地表,云敛天末,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菊散芳于山椒,雁流哀于江濑。
升秋质之悠悠,降澄辉之蔼蔼”,汇成更加清美的景致。
月亮朦胧柔和的清辉还能赋予山水景物独特的神韵,具有化景的作用。
如张先在《木兰花》中所写“中庭月色下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通过清明月色中飘过的无数淡若无痕的杨花,给人以朦胧的美感。
王维的《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不仅营造了清幽绝俗的氛围,让人感到月夜幽林之景空明澄净,弹琴长啸之人安闲自得,外景与内情融为一体。
诗中的“明月来相照”,既与“人不知”形成对照,又起到了点破暗夜的作用,体现出闲、静、淡、远的风格和优美的意境。
总之,在诗人笔下,月亮不管是烟月迷蒙的轻忧淡愁,还是皓月当空的雄浑高古,亦或是月光笼佳人的恬淡婉约的宁静,都是美的象征。
二、月是情的载体(一)寄托恋人相思之情男女相思离别、少妇闺阁之怨是古诗文中常见的主题,月夜往往是相思主题的背景。
《古诗十九首·明月何皎皎》中“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
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描绘了主人公独守空帏,在明月流光下的寂寞凄凉,引出她内心的无穷愁思。
曹植的“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
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徐陵的“关山三五月,客子忆秦川。
思妇高楼上,当窗应未眠”,沈俭期的“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
唐诗中的“月”的意象分析摘要:月以朦胧,感伤,皎洁等独特的内涵,在诗歌的传情达意时频受诗人们的喜爱,月作为诗歌中的一个意象自古有之,尤其是唐朝,月的内涵更加丰富。
唐诗中的月亮意象是与时代精神连结在一起的。
在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不同的历史阶段,诗人对月亮的感受和反应不同,在月亮中所寄托的情思不同,月亮意象折射出了不同的时代精神。
关键词:月亮;意象;唐诗;时代精神The "month" tang image analysisChenLiLi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the Chinese professionalAbstract:Month by dim, sentimental, clear, and other unique connotation in poetry, the time-frequency (SMS) by the poetry of people love, on one of the image as poetry have since ancient times, especially the connotation of tang dynasty, months more rich. The moon tang imagery is linked to the spirit of times. In early, prosperous, tang dynasty, four different historical stages to the moon, the poet feelings and respond differently, in the moon and their different, the moon imagery reflects different times spirit.Keywords:the moon; Image; Tang poetry; Times spirit意象,是构成诗歌的重要因素,也是重要的审美范畴,是通过主观与客观结合交融,即外物形象和诗人的情意相结合而形成,同时它又是诗人根据抒情言志的需要,对种种现实生活现象进行艺术概括,从而创造出来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具体的审美图像。
试论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月亮意象作者:孙颖来源:《语文天地·高中版》2013年第04期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月亮可以表达多种情感,她已不是一个单纯的星体,而是积淀了华夏儿女特有情怀的意象,展现着中国古典文学特有的精神面貌。
一、恋人之间的相思情纵观中国古典诗歌,可以看到,借月抒情的诗词是非常多的。
其取材也丰富多样,有的是送别,有的是闺情,还有的是乡思,这些都是月亮诗的主要选题。
不过在这些主题当中,爱情诗占据着很大的比重,成就颇高。
《古诗十九首·明月何皎皎》:“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纬。
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
”这首闺情诗,表达的是思妇对远游在外的丈夫的深深思念之情。
开头主要描写的是景物,将主人公置于特定的环境内。
每当夜深人静,皓月当空,月光穿越罗帐铺满床的时候,她独自一人,守着诺大的空帏,倍感凄凉孤独。
所以,皎洁的月光在此就变为一种诱发物,诱发其压抑于心的无限愁思。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形象地表现了思妇的相思行为。
月亮引发了思妇心中埋藏的思念,所以异常烦躁,不想看见月亮,以免再次诱发相思与苦恼。
但是卷起帘子,月影依然如旧,于是只能不断地拂去月亮投射在捣衣砧上的朦胧影子,可是不管如何努力它依旧在那里。
无尽的相思之情,却得不到排遣。
二、乡愁和离情古代诗词中,很多诗人都会将望月思乡作为写作主题。
月亮是诗人心中浓浓乡愁最有力以及最好的见证,诗人将想念亲人以及故乡的浓浓情感,寄托在明月之上,正所谓“明月千里寄相思”。
如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远走他乡漂泊在外的人,深深地思念着自己的故乡,总希望再见家园,于是只好远眺,希望能够看见故乡。
所以这个时候的月亮已经扮演着游子和亲人之间的中介,他们的视线可以在月亮上实现相交,减少了人们心理感觉上的地理差距。
虽然身在天涯海角,但是亲人朋友相互之间都有美好的愿望,都渴求“千里共婵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