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00字)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领导智慧 (1)
- 格式:doc
- 大小:28.00 KB
- 文档页数:9
从中国传统文化看当代领导智慧北京中医科学院教授、易经学会会长杨力我今天讲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当代领导智慧。
我是个医生,也许大家会觉得奇怪,医生怎么讲起领导智慧了呢?其实一点也不奇怪,中国有一句古话叫做:不为良相便为良医,不为良医便为良相,这说明从医自古以来和为官是密切联系的。
我12岁开始研究《易经》,到现在有50多年了,《易经》是儒家的经典。
我们知道,儒家自古以来是在朝的,《易经》里有很多内容是关于在朝的,也就是领导智慧。
《易经》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代表,它的很多内容对当代领导智慧和领导方法是有所启示的。
在我国古代经典中最出名的有两部书,一部是《易经》,一部是《论语》。
《论语》这部书主要是讲怎么做人,《易经》这部书主要是讲怎么做事。
领导者的素质我们知道,素质其实就是个修养问题。
自古以来,很多圣人、哲人、良相、良将都有很好的领导者素质。
那么领导者的素质应该是什么样的呢?我用《易经》的一句话概括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这是很著名的一句话,《易经》把它放在乾卦上,为什么呢?就是说当领导的人,必须要具备有自强不息的精神。
自强包括自立,也包括自省。
君子以厚德载物,对自己要求自强自立,对他人要宽容厚道,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那你就可以做完美的人。
要当好一个领导,必须要有三个力:魄力、魅力、凝聚力。
首先,领导要有魄力。
有魄力就是必须要有王者风范、大将风范,必须是一个站得高、看得远的人。
要成为一个真正好的领导人,一定要有大志。
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有魄力需要有大智,并且要能够吃大苦。
领导在顺境时,要能够创新、开拓;在逆境时,要能够力挽狂澜,带领大家走出低谷,在任何灾难面前,都要能够经受住考验。
这次汶川大地震,很多基层、中层、高层的干部都是走在最前边,这样才不愧是领导者,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有魄力。
那么领导的魄力从何而来呢?这就既要提高智商又要历练情商。
并不是说长得人高马大、体格魁梧,说话声音洪亮就是有魄力,这只是外表,魄力是内在的一种不可攻破的力量。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领导思想及其现实意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领导思想及其现实意义中国是世界文明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曾经创造了光辉夺目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在中华民族的精神文明发展史上凝聚着优秀的传统文化,其中就包括着丰富而精辟的关于领导问题的思想。
一、中国传统领导思想综述(一)道家的领导思想道家认为人性本于自然,即所谓的“道”。
道是老子思想的核心和最高境界。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在道家看来,道是万物的本源,世间万物都由道而生,回归于道。
所以,在社会管理思想中,道家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无为而治”出自《道德经》,是道家的治国理念。
老子认为“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而且强调“无为无不为”。
“无为而治”并不是什么也不做,而是不过多的干预、充分发挥万民的创造力,做到自我实现,走向崇高与辉煌。
《道德经》的思想核心是“道”,“道”是无为的,但“道”有规律,以规律约束宇宙间万事万物运行,万事万物均遵循规律。
引申到治国,“无为而治”即是以制度(可理解为“道”中的规律)治国,以制度约束臣民的行为,臣民均遵守法律制度。
老子所说的“无为而治”是以法治国,而非人治;人过多的干预社会秩序则乱,法治则井然有序。
“无为而治”对于帝王个人准则而言,即是清心洞察、知人善任,将合适的人才摆在合适的岗位上,具体事情分摊给臣下去做,不必事必躬亲。
在老子看来,领导的艺术就在于“无为而治”,老子主张,“执古之道,御今有之”,也就是说,能掌握亘古不变的真理,就能够驾驭现实的环境。
既然世间万物的运转都是自然而然的,那么最成功的管理之道也应该是这样,要努力排除外界因素的干扰和影响,使管理行为自然发生、自然实施、自然完成。
(二)儒家的领导思想儒家的核心领导思想主要有“仁者爱人”、“中庸之道”、“为政以德”三大思想理论。
“仁者爱人”是儒家思想的核心。
孔子说:“仁者人也,仁者爱人”。
明确仁的本质是爱人。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领导思想及其现实意义中国是世界文明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曾经创造了光辉夺目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在中华民族的精神文明发展史上凝聚着优秀的传统文化,其中就包括着丰富而精辟的关于领导问题的思想。
一、中国传统领导思想综述(一)道家的领导思想道家认为人性本于自然,即所谓的“道”。
道是老子思想的核心和最高境界。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在道家看来,道是万物的本源,世间万物都由道而生,回归于道。
所以,在社会管理思想中,道家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无为而治”出自《道德经》,是道家的治国理念。
老子认为“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而且强调“无为无不为”。
“无为而治”并不是什么也不做,而是不过多的干预、充分发挥万民的创造力,做到自我实现,走向崇高与辉煌。
《道德经》的思想核心是“道”,“道”是无为的,但“道”有规律,以规律约束宇宙间万事万物运行,万事万物均遵循规律。
引申到治国,“无为而治”即是以制度(可理解为“道”中的规律)治国,以制度约束臣民的行为,臣民均遵守法律制度。
老子所说的“无为而治”是以法治国,而非人治;人过多的干预社会秩序则乱,法治则井然有序。
“无为而治”对于帝王个人准则而言,即是清心洞察、知人善任,将合适的人才摆在合适的岗位上,具体事情分摊给臣下去做,不必事必躬亲。
在老子看来,领导的艺术就在于“无为而治”,老子主张,“执古之道,御今有之”,也就是说,能掌握亘古不变的真理,就能够驾驭现实的环境。
既然世间万物的运转都是自然而然的,那么最成功的管理之道也应该是这样,要努力排除外界因素的干扰和影响,使管理行为自然发生、自然实施、自然完成。
(二)儒家的领导思想儒家的核心领导思想主要有“仁者爱人”、“中庸之道”、“为政以德”三大思想理论。
“仁者爱人”是儒家思想的核心。
孔子说:“仁者人也,仁者爱人”。
明确仁的本质是爱人。
人不仅要爱父母,爱子女,还要爱普通的老百姓。
从中华传统文化谈领导文化内涵之一当前我国正面对全球经济文化一体化时代,所有的企业也正处在一个大挑战、大转型的战略机遇期,中国自上而下都在商讨经济社会转型时期我们的应对措施,中国舆论和权威媒体甚至是中央更是提出“创新型国家”、“学习型社会”的大政方针,而作为企业经营管理者在这样一个发展和挑战并存当中是否更要加速学习人类文化的精华,及吸取当代文明的精髓?我国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企业不断并成功地学习和吸取了西方的精髓经营管理思想,从而在国家经济的大潮中勃发,成就了如联想(LENOVO)、海尔(HAIL)、华为(HUAWEI)等一大批优秀企业,同时也造就一大批如柳传志、张瑞敏、任正非等等优秀的企业家,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优秀的企业家都是中西融会贯通的,在学习西方经营管理思想中渗透着深厚的中华文化的思想精髓。
孔子有曰:“学,然知不足”!经营管理大师德鲁克说过:“二十一世纪企业经理人最重要的任务是必须不断地进行系统化学习”。
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如此资深的经营管理大师都呼吁学习的重要性。
而我们呢?我们知道一个企业的成败,取决于企业领导人和其制订的文化的力量,更要求领导力的管理效能产生良好的化学反应。
世界华人首富李嘉诚能够占据世界华人首富几十年,与他“德、诚、刚、柔、变、和”的领导文化不无关系。
一个企业、一个组织,其领导活动是人类创造性劳动,而领导力是人类创造力的重要体现。
它有规律可循,但无模式可套。
我们知道,领导和管理一个团队、一个组织它既是种科学,更是种艺术,“管、领”是理性主义,而“理、导”则是人文主义,约翰・科特说到:“领导与管理构成统一过程中既相互区别,又互相补充的两个体系,各有功能和特点。
只有很好地结合才能取得成功”,这是否就告诉我们领导力体现着一个既落实管理职能,更要发挥领导效能的合力。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巴默提出成功领导的十项素养:长于合作、智于决策、精于组织、巧于授权、乐于重人、勇于负责、敢于创新、善于冒险、重于未来、贵在高尚。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领导智慧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领导智慧源于中国古代深厚集体文化的长承传统,借鉴了中国古代政治家、哲学家和思想家的智慧,从而形成了完整、完善而有效的领导智慧体系。
首先,中国古代智慧之源——仁政,以慈爱之心垂怜同胞,用大度之心迁就不同观点,用
参与式的领导理念,培养在社会中代表大众的公正心;以孝顺、诚信、励勉的态度,带领
社会成员共担社会责任,平衡大众的利益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以此来指导下一代领导人,以实现真正的民心所向、天衣无缝的治理体制。
其次,中国古代礼仪规范之源——艺术统治,以完美的方法融合了思想认知的管理,辩证
地为社会带来集体性的统一标准;以“求同存异”的文化思想,建立起深度的精神交流共融,保护每一个个体的权益,以及促进整体的共同发展,使领导者能够游刃有余地利用社会资
源来成就民心所向的政策目标。
最后,中国古代经世致用之源——儒家思想,以“仁者爱人”的仁义思想,以道德来培养领
导能力,让法律和道德同时具有教化和尊重的力量;以“和而不同”的思想,以包容性来看
待不同政见,并以公平正义的目标服务于社会,以此促进社会秩序的改善。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领导智慧从仁政、艺术统治和儒家思想中得到的启发,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古代领导者实施方正公正的政策,传承了中华优秀文化,为今日时代的社会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智慧。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领导思想作者:黄琛来源:《现代企业文化·理论版》2012年第05期中国古代的领导思想源远流长,饱含着我们的先辈们智慧的光芒,现代领导者要善于吸收古代的领导思想精华,把现代领导理论和中国古代领导理论结合起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断创新领导方法,努力提高领导文化层次,这对于完善和发展现代领导学理论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仁”者的领导文化——孔子的领导思想孔子思想在中国历史上,曾经长达两千年居于主流地位,它包含着许多治国安邦的领导智慧,这些政治智慧经过众多的为政者的实践,证明它们反映了领导活动的普遍规律,并不因时代的变迁而过时,相反,它对当今的领导者仍具有不可忽视的传承意义。
“为政以德”是孔子在政治上的重要主张。
“仁”和“德”在孔子的理论中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孔子强调领导者要重视“德”,“德”是孔子领导思想中的根基和领导者的基本素质,孔子要求领导者要以良好的品德来让下属信服并对下属施加影响力。
“德”包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个人美德,一个基层领导者的社会公德是指他在社会生活中最简单、最起码、最普通的行为准则,这是培养领导个人魅力的关键因素。
“中庸之道”也是孔子及后世儒家极为推崇的经世智慧。
“中庸”一语始见于《论语》,“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民鲜久矣。
”(《论语•雍也》)什么是中庸? 孔子曾以一句“过犹不及”来解释。
他说中庸之道要达到的境界,就是在做事情时既不能够过,也不能够不及,因为过和不及是事物的两个极端。
所以中庸之道在孔子那里,实际上是平衡以达到和谐的处世艺术。
它强调永远让事物留有一个余地,这样可以进退自如,从容不迫。
如果把这一概念应用于领导理论,可以将中庸思维界定为高层领导者在战略决策过程中通过整合外在条件与内在需求而采取适当行为和方案的思维方式。
在决策过程中,多方思考是指高层领导者在决策和意见表达的情境中,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的程度,在综合各方的意见和方案后,在领导决策中平衡各种情况,做到恰到好处。
中国古代领导思想精华概要中国五千年悠久的历史和文明,形成了独特的传统文化,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领导思想遗产。
中国传统领导思想形成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基础是君主专制下的极权政治、等级制度、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宗法制的社会结构,以及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政治意识形态。
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领导思想注重以伦理道德关系为核心的“内圣外王”之道,以森严的等级为社会政治生活的基本结构,注重领导权术的研究,提倡“民为邦本”,强调为政者的道德修养,缺乏对领导制度和领导体制的研究。
传统领导思想具有较强的经验性、伦理性、人治性、封闭性和保守性等特点。
纵览中国古代儒家、法家、道家等思想流派的有关领导的思想,具有精华,也有糟粕,我们择其精华简要介绍如下。
一、提倡以民为本儒家强调统治者要以民为本,施行仁政,才能维持长期的统治和社会的安定。
民众是统治的基础,“君,舟也,民,水也,水所以载舟,水所以覆舟”,就是这种思想的比较形象的表达,君主与民众之间是舟与水的关系,君主一旦失去民众的支持,迟早将失去统治地位。
(一)民为邦本,顺乎民意如何看待被领导者的地位和作用,是领导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中国历代统治者和思想家都提倡重视人民的力量和作用,认为民众是国家的根本,要以民为本,顺乎民意,取信于民,赢得民心。
孔子说:“民以君为心,君以民为本”。
《太平御览》载,孔子的学生子夏将君民关系喻为鱼水,提醒执政者不要脱离民众:“鱼失水则死,水失鱼犹为水也。
”民本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其一,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国家能否治理得好,关键在执政者能否赢得民心。
《管子》指出:“政之所行,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所以要治理好国家,“必当下顺民心”。
宋代程颐云:“为政之道,以顺人心为本。
”历史表明,民心向背关乎统治的稳固和长久,关乎国家的兴衰成败。
政局的治与乱,事业的兴与衰,国家的存与亡,以及为政者个人的荣辱得失,莫不系于此。
其二,顺乎民心,取信于民。
汲取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领导智慧作者:张磊 , 胡月星来源:《求知》 2021年第7期张磊胡月星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征程中,制度是根本、人心是关键。
就领导干部群体而言,提升领导智慧水平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现实需要与保证。
领导干部要善于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力量,掌握灵活动态的领导原则,科学把握领导理论与工作实际的结合。
中华传统文化中关于领导智慧的思想观点众多,人、道、法、威、实、正、信、和、变、谋、器、圆是其中较为集中的十二大要素。
人中国传统文化始终把人作为宇宙万物的核心,是出发点,也是归宿。
有别于西方的神本思想,中国文化更加突出人本思想,“天地万物,唯人为贵”。
《论语·乡党篇》中记载,孔子家中马厩失火,孔子退朝后只问“伤人乎”。
在孔子看来,人比马重要。
《孟子·尽心下》在论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时得出“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而为诸侯,得乎诸侯而为大夫。
诸侯危社稷,则变置”的论断,清晰地阐释了“国为民建,君为国立”这一思想,体现了国家政治一切以民为本。
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对当代也具有深远意义。
在领导活动中,领导者和被领导者构成了一种相互依存的互动关系。
领导干部本身就是从群众中来的,领导与群众具有天然的一体性。
对于中国共产党而言,以人为本体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走好群众路线,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善于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才能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急最忧最盼的问题。
道“道”对于整个东方世界都有着极其丰富且深刻的含义。
老子在《道德经》中对“道”的解释是“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突出了“道”内涵之丰富、意义之深刻。
我们可以简单地将“道”理解为事物变化运动的规则和方向。
“道”包括天道、地道、人道。
“天道”指的是要顺其自然;“地道”指的是春种秋收、善始善终;“人道”则指的是讲信修睦。
对于领导思想,西方重形,东方重意;西方人求技,东方人论道;西方文化以科学自居,东方文化以智慧闻名。
我们习惯于讲西方领导科学与东方领导智慧,而被称为东方领导智慧的中国领导科学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渗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血液,这种联系集中表现为批判地吸取和辩证地融合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结合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时代变迁,从而形成了具有中国气派和民族风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科学理论。
......低调内敛型的领导往往能以退为进,韬光养晦,细水长流。
......领导者低调做人是一种蕴含着风度、修养、品格、智慧、谋略、胸襟的姿态。
领导的智慧,即“人治”与“治人”之间幻化的智慧本篇导读:西方重形,东方重意西方人求技,东方人论道西方文化以科学自居,东方文化以智慧闻名历史是过去的政治政治是现在的历史修身正己,做官先做人水深流去远,贵人语话迟水至柔则至坚用君子是人品,用小人是智慧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领导智慧〇内圣外王注重内在修养〇低调内敛的领导哲学〇尚贤却互相牵制平衡的用人策略〇内方外圆的外在呈现智慧领导科学在中国不是一个古老的概念,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背景下,伴随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特色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现代化进程不断推进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现代领导学能够在中国这块土壤上成长为一门独立学科,有其深刻的现实基础和理论渊源。
对于领导思想,西方重形,东方重意;西方人求技,东方人论道;西方文化以科学自居,东方文化以智慧闻名。
我们习惯于讲西方领导科学与东方领导智慧,而被称为东方领导智慧的中国领导科学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渗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血液,这种联系集中表现为批判地吸取和辩证地融合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结合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时代变迁,从而形成了具有中国气派和民族风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科学理论。
英国学者福礼曼说过:“历史是过去的政治,而政治是现在的历史。
”历史包括了人类经过了的所有社会活动,其中领导活动就是它的重要内容。
如果说历史科学是一门包括领导行为在内的综合性的科学,那么领导科学也同样是一门包括了历史内容在内的综合性科学。
历史发展过程中包涵着众多的领导活动轨迹,这些为我们提供了众多正反面的经验和智慧。
时代的发展变迁,对我们的领导方式、领导艺术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适合中国社会发展需要的领导智慧,并且能创新发展这些智慧,将其与时代风貌、社会变迁、政治体制、经济发展相结合,从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科学理论的发展和创新。
一、内圣外王注重内在修养中国文化其实是很崇尚做官的文化。
但在追求做官的时候,也十分注重规律的运用,讲求修身正己,做官先做人。
中国传统文化一直将“修身”作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和前提,认为要成为很好的领导者首先要在做人方面有一定自己的修养,当品德上达到一定的修养才有资格担当好的领导者。
作为儒家经典的《大学》对修身的论述最为透彻:“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这些朴素哲学既符合内因在事物发展中起主要作用,也提醒了领导者应该不断加强自身修养,锻炼人格,完善素质。
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孟子也说:“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
”对于执政者的素养,古人不仅认识到它的重要性,还从思想、品德、作风、气质等诸多方面予以概括,提出很多有益的、对于今天还有一定借鉴意义的具体要求。
比如,古人就提出了“公生明,廉生威”的思想,把公正和廉洁作为领导者树立威信的前提。
除了儒家经典,道家老子是这么说的:“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盖世风日薄,人心由质而文。
儒家主张性善,寓意谋略之用,必须以道德为根基。
立身不可不修道德,应事不可不具权谋。
则君子应事须才、德、学三者具备。
胸襟、气度缺一不可。
故论求人之志,要知鲲化而后鹏飞,道德互为因果。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此士君子之所以不苟出处也。
二、低调内敛的领导哲学中国的官场里,低调内敛型的领导往往能以退为进,韬光养晦,细水长流。
老子曰:“水至柔则至坚。
”低调是一种领导智慧,低调是高明的领导风格,更是为人处世的黄金法则,懂得低调的人,必将得到人们的尊重,受到世人的敬仰。
低调往往不是简单的领导方法或模式,而是一种领导风格。
低调领导力并非是老于世故、老谋深算者的处世哲学,而是对任何普通人尤其是身处要职的领导者都适用的生存智慧。
拿破仑曾经说:“有才能往往比没有才能更危险;人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轻蔑,却更难不变成嫉妒的对象。
”所以越是有才华的人,越是官居高位的领导者,就越要保持低调的智慧。
有句话说:“处事须留余地,责善切戒尽言。
”人生一世,万不可使某一事物沿着某一固定的方向发展到极端,而应在发展过程中充分认识其各种可能性,以便有足够的条件和回旋余地采取机动的应付措施。
处世谨慎,临事不惊,持一种小心翼翼的态度,三思而行,得理也要让三分,这说起来容易,但是要做到却不容易。
《论语》:“子张学干禄。
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
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
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子张是孔子的学生,向老师求教怎样入仕为官。
孔子说,多听少说,有疑问则存疑,其他没有疑问的要谨慎地谈论,就会减少错误。
多看,避开危险,其他的也要小心翼翼地去实行,就能够减少做后悔的事。
说话错误的少,行为后悔的少,俸禄就在这里面了。
中国传统文化中,谨言慎行历来被视为有修养的表现,语云:“水深流去远,贵人语话迟。
”如果能达到“喜怒不形于色”的境界,便是道行高深,真正大领导的“范儿”。
汉代刘向著《说苑》一书,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孔子之周,观于太庙,右阶之前,有金人焉。
三缄其口,而铭其背曰:‘古之慎言人也,戒之哉,戒之哉! 无多言,多言多败。
’”这个故事就是成语“三缄其口”的由来。
“多言多败”的思想传布民间,演化为日常俗语。
如“言多语失”、“病从口入,祸从口出”、“见人只说三分话”、“话到唇边留半句”等皆是。
谨言慎行成为中国人的社会意识和生活理念,同时体现了官场适者生存的领导智慧。
同时,老子也说过:“强梁者不得其死。
”这句话直接道出了好胜者必败的道理。
做人做事要讲技巧,做领导更要讲策略。
俗话说“做事难,做人更难”,难题愈多,愈能显示你的能力和才干。
做人需要低调一些,做事则不妨张扬一些,二者巧妙结合,就能成为一个仕途通畅的领导者。
低调做人是一种智慧,高调做事是一种魄力。
在人生竞赛中,只有懂得低调做人,你才能走得更远,只有学会高调做事,你才能走得更好。
人首先要学会低调做人,在行为上要低调,财大不可气粗,居高不可自傲;在心态上要低调,不要锋芒毕露,不要恃才傲物;在姿态上要低调,大智若愚,韬光养晦;在言辞上要低调,莫逞一时口舌之快,要谨记祸从口出。
同时,人也须拥有高调做事的魄力,有了高标准才能高屋建瓴,有了高目标才能高瞻远瞩,有了高要求才能高歌猛进,有了高姿态才能高义薄云,有了高志向才能高视阔步。
中国古话说:“地低成海,人低成王。
”领导者低调做人是一种蕴含着风度、修养、品格、智慧、谋略、胸襟的姿态。
曲高者,和必寡;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人浮于众,众必毁之。
所以,低调做人是一个领导成就大事的最起码的前提!三、尚贤却互相牵制平衡的用人策略中国古代在用人方面应该说主要有两方面的经验:第一,秉持德才兼备的人才标准。
既要论其德,又要论其才,两者缺一不可。
宋代的司马光这样表述这两者的关系:“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而当两者无法兼备的时候,多数人主张以德为主,宁用庸才,不用佞才。
第二,受人性和环境的影响,“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一般主张任人唯贤,决不任人唯亲。
领导的智慧,即“人治”与“治人”之间幻化的智慧。
重视人才,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古代治国之道的核心性内容。
我们讲讲大家都很熟悉的《三国演义》,这里表面是刘备、曹操、孙权三方的竞争,其实背后也是人才的竞争。
刘备三顾茅庐,就为请诸葛亮,有了诸葛亮,《隆中对》,就有了三分天下的预测,最后才有三国鼎立;孙权对周瑜言听计从,谨遵孙策去世前的教诲,内事问张昭,外事问周瑜;曹操更是聚揽人才的高手,郭嘉、张辽等文臣武将,只要是人才,都能够倾心相交,量才使用。
要成为成功的领导者,最重要的素质之一就是作为领导者是否会用人,怎么管理人才的问题,这其中不乏人尽其才、才尽其用、重教化、育人才、惟才是举的成功案例,比如:齐桓公之用管仲,慈禧太后之用曾国藩。
人才使用的问题,是一个看似简单却又复杂的过程。
用君子是人品,用小人是智慧。
不管是雄心勃勃的帝王、统御千军的名将,还是善于经营的智者,无不因人才的得失而兴亡。
有些人虽都属于冠绝一时的人物,但因不能挖掘和使用人才落得叹然的结局。
对于我们来讲会用人即是尚贤,而能将人才用在合适的位置上且又互相牵制达到最优化的组合呈现就是个比较难的问题。
对于这个问题,我想先说说乾隆皇帝,很多人曾经质疑他为什么知道和珅贪而不将其杀之呢?这中间正是忽略了其中的领导学智慧。
用和珅和刘墉两者是一个互相牵制的过程。
而将此智慧发挥到极致的却是开创大汉王朝的汉高祖。
刘邦在洛阳的南宫开庆功宴,宴席上,他总结了自己取胜的原因:“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论抚慰百姓供应粮草,我又不如萧何;论领兵百万,决战沙场,百战百胜,我不如韩信。
可是,我能做到知人善用,发挥他们的才干,这才是我们取胜的真正原因。
至于项羽,他只有范增一个人可用,但又对他猜疑,这是他最后失败的原因。
”刘邦的总结确实说对了,战争的胜败,人的因素总是最重要的。
这也在告诉我们,一个领导者的成功必须是会用人的智慧。
四、内方外圆的外在呈现智慧我国古代的钱币,是内方外圆的铜钱。
物质形态的呈现往往是精神世界的反映。
而外形的圆润,既寓意中国人追求生活圆圆满满的美好愿望,又代表着中国崇尚温和中庸的做人做事的方式。
圆润里的方形,棱角清晰,代表着我们主张做人是有原则和底线的。
心里是有自己的主张和想法。
中国领导者所处的环境恰恰是中国的社会人脉环境。
所以,领导者往往还面临自身在人际关系圈的平衡和处理。
到底怎样平衡这样的关系往往需要一种更高的智慧。
众所周知的智者——周恩来,一位成功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
其实大家对其的评价也褒贬不一。
有人说他很成功,一生荣耀,功成身退,明哲保身。
也有人说他性格不清,太过圆滑自保。
如果仔细探究,他正是一位成功践行中国传统领导智慧的智者。
翻看他的成长经历我们可以看到:“周恩来从小熟读诸子百家,阅读了大量的古代典籍,这使得儒家的入世、忧患、道德自律与完善,道家的超脱、虚怀、达观,墨家的勤劳和为群体献身的精神,纵横家的机智、才敏,法家的严谨、务实都渗透进了周恩来的精神气质中,影响了他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