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威教育理论的人性思想基础_王愫
- 格式:pdf
- 大小:91.99 KB
- 文档页数:3
论杜威人性化道德教育作者:隋昕来源:《亚太教育》2015年第06期摘要:教育学家杜威十分关注人的问题,他的人性思想是其道德教育理论的基础。
作为美国首屈一指的哲学家,杜威见证了美国社会结构急剧变化,世界局势动荡不安的一个特殊的时代,这一特殊的社会时代背景促使杜威对人性进行一系列的思索。
美国传统道德教育的先天不足,对美国社会带来了一系列的道德问题,使得人们必须重新审视传统道德教育,从而杜威形成自己独特的人性化道德教育思想。
杜威人性化道德教育思想是建立在对达尔文进化论、实用主义哲学、机能心理学的批判继承的基础之上的。
关键词:杜威;人性化;道德教育中图分类号:G40.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15)02-0188-01一、杜威人性化道德教育思想形成的社会背景和理论基础(一)杜威人性化道德教育思想形成的社会背景美国的19世纪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由原来的农业国发展成为了工业国家。
整个社会从经济、生活以及人们的思想都发生了变化。
到了20世纪初,垄断的资本主义代替了自由竞争。
这种社会环境的剧烈变化的背景下,杜威开始从人性角度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伴随着资本的高度集中、实验科学和工艺技术的快速发展、海外市场的不断开辟,大批新移民的涌入,对社会造成了剧烈冲击,对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冲击最大的就是对个人的思想观念。
“其实,一方面是人们害怕机器和科技的迅猛发展会取代人的地位,让人们无所事事;但在另一方面我们社会却在一直强调“人类是为了人性的道德目的才来计划并使用武器”的。
杜威正是看到了文明发展所带来的个人和人性的淹没,并对此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实用主义哲学思想,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人性化道德教育思想。
尽管杜威的“人性化道德教育”思想主要是服务于美国当时的工业社会发展的需要,但是他的观点,对于促进和改善我们当前的道德教育仍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①。
二、杜威人性化道德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杜威所处的社会发生了很多的大事件,他又是一个思想很广泛的人,他的学术思想理论来源更可谓是兼容并包。
杜威认识到在论及民主主义理想和教育过程的基本概念时,有必要对人性进行一些描述。
什么是真正的人性?人性的构成是否表明了一定的社会安排可能会成功,而其他则注定要失败?人性可改变至什么程度?遗传与环境是怎样互相联系的?“个人和团体之间的人性的变动范围究竟有多大?又有多少确定性?”以上就是杜威试图解答的问题。
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杜威对于人性的理解与传统的看法是截然不同的。
实验主义者认为,杜威摒弃了所有关于人性的传统理论。
这些理论之所以遭到摒弃,是因为它们的片面性。
它们或是把人性称为一种原动的、自然的秉赋;或是把人性描述成与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相对立的心理力量;或是认为人性本来空洞无物,完垒是由外部影响塑造成的;或是认为只有通过像语言、宗教、法律、艺术以及政府这样的制度化产物方能了解人性。
杜威既不同意纯遗传特征的观点,也不同意无限可塑性的观点。
杜威之所以不同意这些观点,是因为它们主要建立在任意的习惯的基础上,而不是建立在对人类社会的科学认识的基础上。
根据杜威的观点,要了解人类,就必须研究人的天资以及所处的社会制度。
这两种力量共同塑造个人。
杜威特别强调习惯、冲动以及理智在人类行为中的位置。
他说道:……了解习惯以及习惯的不同种类,对社会心理学来说,是个关键。
冲动和理智的作用为理解个人的脑力活动提供了秘诀。
但是,这些冲动和理智对习惯只起了次要作用,因此,人们只有通过一系列的信仰、愿望以及目的才能具体地了解人们的思想。
这些信仰、愿望以及目的,是在社会环境与生物习性相互作用的情况下形成的。
虽然习惯并不是人类行为发展的第一个产物,但是它对于了解人性却是最重要的。
因此,习惯来自作为人的天赋秉性之一部分的非习得性活动。
杜威在《人性与行为》中首先研究并界定了习惯。
他认为习惯是:……受先前活动影响的那种人类活动,从这一点来说,是后天的;习惯本身含有一定的秩序或是含有行为中较次要的元素系统;它的特点是突出的、动态的,善于公开地表达自己,甚至在并没有明显地支配活动的情况下,它仍然以某种减弱了的、从属性的方式发挥作用。
名家思想杜威的教育思想你背熟了吗(一)引言概述:名家思想杜威的教育思想一直被广泛研究和借鉴,它对现代教育理念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深入解析杜威的教育思想,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并掌握这一重要的教育理论。
一、尊重个体差异1. 杜威认为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应该被尊重和理解。
2. 教师应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的教育计划。
3. 创设适应不同学习风格的学习环境,促进个体发展。
二、注重实践和体验1. 杜威主张学生通过实践和体验来增进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2. 学生应该从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3. 在课堂中引入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自参与,并从中获得深入的学习体验。
三、强调社会性学习1. 杜威认为社会性学习是培养学生综合发展的重要手段。
2. 学生应该在集体中学会合作、分享和批判性思考。
3. 创设具有社会性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与他人的互动交流。
四、培养批判性思维1. 杜威强调学生应该具备批判性思维能力,不只是被 passively 接受知识。
2.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引导和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 鼓励学生对问题提出质疑,并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倡导全人教育1. 杜威认为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智力、情感、道德等多个方面。
2. 学校应该提供各种活动和培训,培养学生的多元素质。
3. 学校和家庭应共同关注学生的全人发展,形成育人合力。
总结:名家思想杜威的教育思想以尊重个体差异、注重实践和体验、强调社会性学习、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倡导全人教育五个大点为核心,这些理念在现代教育中仍然具有极大的指导意义。
通过深入理解和应用杜威的教育思想,可以更好地指导教师的教学实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杜威教育思想介绍杜威教育思想介绍杜威(John Dewey 1859—1952) 美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和教育家。
1814年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
先后任明尼苏达大学、芝加哥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教授。
1896年创设芝加哥大学实验学校(简称“杜威学校”),是实用主义教育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
杜威的幼儿教育思想可以归于三句话:“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
①杜威认为儿童的心理内容基本上是以本能活动为核心的先天生理机能的不断发展、生长,如习惯、冲动、智慧等。
教育的本质和作用是促进这种本能的生长。
他说:“生长是生活的特征,所以教育就是生长;在它自身以外,没有别的目的。
”在杜威看来,教育决不是强迫儿童去吸收外面的东西,而是要使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得以生长。
出于强调教育在儿童本能生长发展的本质作用的认识,杜威提出了“儿童中心主义”的教育原则,反对把教育变成一种外在的压力和忽视儿童内部机能的倾向。
主张儿童是中心,教育的措施要围绕儿童组织起来。
②从教育与社会生活的关系的角度,从教育即生长出发,杜威提出了“教育即生活”。
他认为生活是生长的社会表现,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产生的,人不可脱离环境,学校也不能脱离眼前的生活,所以教育就该是生活本身,必须把教育与儿童眼前的生活融为一体。
在杜威看来,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
教育就是给儿童提供保证生长或充分生活的条件,而不问他们的年龄大小;教育就是儿童现在的生活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应把学校改造成简化、净化的雏形社会,学校中的课程不应该着眼于文字科目,而应着眼于儿童现在的生活经验,教学应该从学习者现有的直接经验开始,注重培养儿童对现实社会的适应能力。
③从获得知识的角度来看,杜威认为“经验的不断改造”是教育的又一特性,他把经验看做是世界的基础,教育也就是通过儿童的主动活动去经验一切和获得各种直接经验的过程,即把求知的过程和知识看成一个东西,让儿童在主观和客观交互作用中获得经验。
杜威的教育思想美国教育家杜威(1859-1952)是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
(一)论教育本质从实用主义经验论和机能心理学出发,杜威批判了传统的学校教育,并就教育本质提出了他的基本观点,"教育即生活"和"学校即社会"。
1、"教育即生活"杜威认为,教育就是儿童现在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
他说:"生活就是发展,而不断发展,不断生长,就是生活。
"因此,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
教育就是要给儿童提供保证生长或充分生活的条件。
由于生活就是生长,儿童的发展就是原始的本能生长的过程,因此,杜威又强调说:"生长是生活的特征,所以教育就是生长。
"在他看来,教育不是把外面的东西强迫儿童去吸收,而是要使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得以生长。
由此,杜威认为,教育过程在它的自身以外无目的,教育的目的就在教育的过程之中。
其实,他反对的是把从外面强加的目的作为儿童生长的证式目标。
2、"学校即社会"杜威认为,既然教育是一种社会生活过程,那么学校就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
他强调说,学校应该"成为一个小型的社会,一个雏形的社会。
"在学校里,应该把现实的社会生活简化到一个雏形的状态,应该呈现儿重现在的社会生活。
就"学校即社会"的具体要求来说,杜威提出,一是学校本身必须是一种社会生活,具有社会生活的全部含义;二是校内学习应该与校外学习连接起来,两者之间应有自由的相互影响。
但是,"学校即社会"并不意味着社会生活在学校里的简单重现。
杜威又认为,学校作为一种特殊的环境,应该具有3个比较重要的功能,那就是:"简单和整理所要发展的倾向的各种因素;把现存的社会风俗纯化和理想化;创造一个比青少年任其自然时可能接触的更广阔、更美好的平衡的环境。
杜威是弟国著名的教育家理论家,是现代西方教育史上最有影响的代表人物。
他是继皮尔士之后,把实用主义哲学加以深化,结合自己对学校教育工作的长期实践和运用,井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体系的教育家。
杜威的教育活动与他的政治主张相联系,适应了美国社会发展的需要,被美国统治阶级所尊崇。
杜威一生著述宏富,其著述大都直接或间接地论及道德或道德教育。
杜威最主要的伦理学和道德教育著作有:《我的教育信条》(l897)、《教育中的伦理原则》(1897)、《教育上的道德原理》(1909)、《我们怎样思维》(1933)、《教育中的兴趣和努力》(1913)、《明日之学校》(与伊夫林·杜威合著,19巧)、《民主主义与教有》(一916)等。
《我的教育信条》是杜威早期的一个纲领性教育著作。
该著作从美国“工业制度”所引起的社会生活的根变化,以及教育应当怎样适应这种变化的角度出发,论述了教育上的各种问题,尖锐抨击了传统教育的弊端,提出应把教育的重心从教师转到儿童生括上来,阐述了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基本观点。
学校作为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教肴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学校科目相互联系的真正中心,是儿童自身的社会活动;教育是经验的继续改造,也是社会改造的唯一的真正的方法等等‘在书中,杜威把教师称为“真正上帝的代言人,真正天国的引路人”。
《学校与社会》是杜威所有著作中最有影响的一本。
杜威首先从美国“工业制度”发展过程中引起的社会生活的根本变化,以及教育应当怎样适应社会的这种变化,来论述教育的一切问题。
提出学校在教材和教法上进行根本变革,主张把各种类型的作业、自然研究、科学常识、艺术、历史等引进学校,使学校成为他所设想的“雏形的社会”,儿童在其中受到种种熏陶和感染。
杜威把新学校把教育的重心转移到学生上来的行为称为“哥白尼式的革命”。
《民主主义与教育》是杜威哲学的“最完全而最详细的”阐明,既对以前进步教育实验进扮了总结和发展,也是对当时进步教育运动所作的最明确而详尽的阐述。
杜威教育理论的理论基础探析作者:谢娜罗俊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09年第06期[摘要]杜威的教育思想体系宏大精深,其最核心的内容在于“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笔者从这三方面入手,试图探析这三大主要命题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杜威;教育理论;基础杜威教育理论形成的标志是1897年出版的《我的教育信条》,这是杜威早期的一个纲领性的著作,篇幅虽短,却透彻地阐明了杜威教育思想的精髓,杜威以后的教育著作都是对它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三个命题皆于此著作中被提出,此后一直是杜威教育理论中的主旋律,成为杜威教育理论的核心命题,从而也构成了杜威整个教育理论的基本框架。
杜威自1885年发表第一篇教育论文《教育与妇女健康》到1952年发表最后一篇教育沦为《[教育资源的使用]一书引言》止,这70年里教育论著十分丰富,但其内容并不驳杂烦乱,而是主题明确,论证精微,至始至终有这一条“一以贯之”的主线。
一、教育即生活杜威主张的教育即生活有两个方面的基本含义,一是要求学校与社会生活相结合,一是要求学校与儿童的生活相结合。
强调教育要立足现实,立足当前,而不是为未来做准备。
“教育即生活”的教育理论主要是从其实用主义哲学理论基础出发的。
因为实用主义哲学思想的核心是强调立足于实际的生活,然后以积极行动来获得最佳的成效。
对于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形成来说,实用主义哲学的发展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因为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正是实用主义哲学在教育上的应用。
19世纪70年代,实用主义哲学产生于美国,杜威是公认的实用主义的集大成者。
他深受黑格尔哲学、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系统地阐述了实用主义的论题,并将实用主义的影响推向全社会,从最广泛的视野论述实用主义的主张。
杜威把实用主义哲学同人类社会的事务特别是教育联系起来,创立了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很显然,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是实用主义哲学在教育上的具体应用。
杜威的教育思想生平及著作杜威(1859—1952)是20世纪影响最大的教育家。
出生于美国东北部佛蒙特州柏林顿城一个小商之家。
20岁从本州大学毕业后,到乡间中学执教二年。
后又入霍普金斯大学研究教育和哲学。
1884年获博士学位。
1894年任芝加哥大学哲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系主任。
1896年创办包括幼儿部在内的芝加哥大学实验学校(或称“杜威学校”),实验并补充、完善了其教育理论。
1904—1930年(退休)一直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任教。
其间曾于l 919年来华讲学,长达二年之久,对我国教育界产生很大影响。
平生著述众多,有论文815篇,专著44本(其中11本论教育)。
教育代表作是:《我的教育信条》(1897年)、《学校与社会》(1899年)、《明日之学校》(1915年)、《民主主义与教育》(1916年),《经验与教育》(1938年)等。
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实用主义哲学实用主义是美国土生土长的哲学,其核心概念是“效用”。
它首先为皮尔斯(1839一1914)提出,后由詹姆斯(l842—1910)予以发展。
杜威集其大成后运用于教育,提出:“哲学是教育的一般理论”’,“教育是哲学具体化并受到检验的实验室。
”杜威的实用主义表现在真理论上为“工具主义”,认为哲学是人用以辨别方向,适应环境和整理世界秩序的工具;表现在认识论上为主观经验论。
他反对提物质与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认为这种争论毫无意义。
在杜威的所谓经验中,便具有无所不包的性质,作为经验主体的人和作为经验客体的自然都包括在内。
在阐述自己的认识论时,杜威极端强调操作、行动在认识过程中的重要性,认为观念、知识、经验都是在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亦即行动中得来,声称“行动处于观念的核心”。
还曾写道:“在我的教育著作的背后,存在着一个思想,这就是颇为抽象的知和行的关系的学说。
”这一学说构成了杜威实用主义教育理论的核心内容。
机能主义心理学与本能论心理学杜威的心理学理论具有二种有内在联系的表现形式。
基于上述种种情况,许多美国政治家、哲学家、教育家、心理学家纷纷倡说教育改革,进行教育实验,寻求新的教育理论。
在这个过程中,从欧洲传来的各种资产阶级的思想和方法,如卢梭、裴斯塔洛齐、福禄培尔、赫尔巴特、斯宾塞的教育思想和欧洲劳作教育、新学校运动等等,给他们提供了启示和借鉴。
从19世纪80年代起,美国萌发了进步教育运动,杜威的教育思想既是对他以前的进步教育实验的总结和开展,也是对当时进步教育运动所作的最明确而详尽的阐述。
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目的在于改造旧学校,使新的一代具有资产阶级所需要的品质,能顺利地投入现代化的生产过程中去,并适应急剧变化的现实生活,借以稳固资本主义制度。
三、杜威教育思想的理论根底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是和他的社会政治理论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他比当时任何一个美国教育家更要求用一种新的教育来适应由垄断经济所引起的美国社会生活的改变。
不难看出,贯穿在杜威教育理论中的一个主要思想是他的社会改进主义。
他期望“以合作的智慧的方法,去逐步代替暴力冲突的方法〞,“坚持学校是社会进步和改革的最根本的和最有效的工具〞〔赵祥麟、王承绪编译:?杜威教育论著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2页〕。
在杜威看来,个人与社会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体,而个人又总是存在于团体之中,但各种团体有着不同的目的、不同的成员、不同的生活、不同的规模和性质,因此,民主作为一种理想的社会生活方式,要求团体内部和团体之间全部形成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其中多数人有着共同的兴趣、目的,热心于共同的福利事业,相互间有同情心,能平等相待和协作共事。
杜威说,民主主义社会最需要教育,且为教育提供良好的条件和要求,要求教育使人获得有效地参与共同生活的经验,“使每个人都有对于社会关系和社会控制的个人兴趣,都有能促进社会的变化而不致引起社会混乱的心理习惯〞〔赵祥麟、王承绪编译:?杜威教育论著选?,第163页〕。
论杜威教育思想的人性假设
余清臣
【期刊名称】《教育研究与实验》
【年(卷),期】2003()1
【摘要】本文分析了杜威教育思想中所蕴含的“经验人”假设的人性理论及其哲学基础,并且考察了杜威的教育目的论、教育过程观和教学论等教育思想与这一人性假设的紧密联系。
【总页数】5页(P26-30)
【关键词】杜威;教育思想;人性假设;“经验人”;教育目的论
【作者】余清臣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0-09
【相关文献】
1.论韩非子教育思想中的人性假设--兼论对基础教育改革中建立新学生观的启示[J], 郭芳
2.杜威人性假设教育思想对高等教育的启示 [J], 韩旭
3.杜威教育理论的人性假设 [J], 柳珍
4.论杜威人性化道德教育及其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德育工作的启示 [J], 刘斯;
5.杜威教育理论的人性思想基础 [J], 王愫;何齐宗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