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之行也学习起点
- 格式:docx
- 大小:17.25 KB
- 文档页数:1
二四大道之行也【学习目标】1.掌握相关文言词,翻译并背诵课文。
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3.了解古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理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学习重点】1、掌握相关文言词,翻译并背诵课文。
2、了解古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理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学习难点】1.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2.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
【知识链接】1、题目解读《大道之行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
2、相关资料《礼记》,儒家经典之一,亦称《小戴礼》或《小戴礼记》,相传为西汉戴圣编纂。
为别于戴德的《大戴礼》,故称《小戴礼》。
全书包括《曲礼》《檀弓》《王制》《月令》《礼运》《学记》《乐记》《中庸》《大学》等四十九篇,除有关我国古代社会情况和各种礼节制度的记述外,还包括了孔子及其门人言行的一些小故事,有一定的思想意义,如流传很广的“苛政猛于虎”,就出自《礼记·檀弓》篇。
《礼记》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儒家学说和当时文物制度的参考书。
《礼记》的语言也简洁生动,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
【自主学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选贤与能()矜寡孤独()男有分()2.通假字。
选贤与能:“与”通“举”,推举。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矜”通“鳏”,老而无妻的人。
3、词类活用不独亲其亲:①亲:以……为亲,意动用法;②亲:亲人。
不独子其子:①子:以……为子,意动用法;②子:孩子,儿女;4、理解重点句子: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5、出自本文的成语【合作探究】6、“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请找出相关语句,并作讲解。
7、那么文章中从那几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呢?8、任何想像都是植根于现实土壤的,文中有无当时现实社会的影子?9、如何理解孔子关于“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人教版八年级初二上册语文《大道之行也》教案详解》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大道之行也》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2.学习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2.教学难点: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体会作者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引导学生了解《大道之行也》的作者、时代背景。
2.学生自由发言,谈谈对课文的理解。
二、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2.学生勾画出生词、难句,查找资料解决疑惑。
三、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的疑惑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四、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2.每组选代表发言,汇报讨论成果。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情况。
2.学生简要回顾课文内容。
二、课堂讲解1.教师深入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2.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
三、课堂活动1.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课文中的场景,体验文中人物的情感。
四、作业布置1.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情况。
2.学生简要回顾课文内容。
二、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社会现象。
2.每组选代表发言,汇报讨论成果。
三、课堂讲解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践行“大道之行也”。
2.学生进行拓展阅读,了解更多关于传统文化、道德观念的知识。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学生在课堂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中,积极参与,提高了阅读理解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仍有个别学生表现出注意力不集中、发言不积极的现象,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关注和引导。
1.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第24课《大道之行也》教案(人教新课标初二上)1doc初中语文课文研讨一、整体把握本文是«礼记·礼运»开头部分里的一段话,主旨是阐明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差不多特点。
原文此前还有一段文字记述孔子讲这番话的来由,照录如下:昔者仲尼与于蜡宾〔参加国君在年终举行的祭典,蜡,读zhà〕,事毕,出游于观〔读guān,宫门外两旁的楼台〕之上,喟然而叹。
仲尼之叹,盖叹鲁也〔意思是鲁国差不多丧失了古礼〕。
言偃〔即子游,孔子的学生〕在侧,曰:〝君子何叹?〞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夏、商、周三代的英贤〕,丘未之逮也〔因出生晚,未能赶上〕,而有志焉。
〞从这段文字能够看出,孔子是因为生活在变乱纷乘的春秋末期,迫切期望显现一个太平盛世,因此有这番言论。
再看课文。
全文可分三层:〝大道之行也……讲信修睦。
〞这一层是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讲明。
〝大道〞,能够明白得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那么。
这一句是总提,以下三句是分述。
〝天下为公〞,这是讲政权〔也能够把社会财宝包括进来〕属于社会的全体成员,而不属于任何个人。
〝选贤与能〞,这是讲社会的治理者应由社会成员选举产生。
选举的标准是〝贤〞和〝能〞,〝贤〞指品德高尚,〝能〞指才能出众──用现代话来讲,叫做〝德才兼备〞。
〝讲信修睦〞,讲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起良好的关系,要讲求诚信以排除欺诈,要崇尚和睦以止息争斗,使社会保持和平安定。
〝故交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
〞这一层阐述〝大同〞社会的差不多特点。
能够归纳为三个方面:〔1〕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讲的是每个人都能推己及人,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使全社会亲如一家。
〝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意思是对各种年龄段的人群都要做出合适的安排。
又专门提到,对〝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要实行生活保证,更充分地表达了全社会的关爱。
〔2〕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大道之行也》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大道之行也》教案【学习目的】1、熟读成诵,把握字词。
2、合作探究,大同思想。
3、联系生活,理解提升。
【学习时间】一课时。
【学习准备】熟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教学设计】一、理想社会,交流引读同学们,我们看了桃花源记中的安乐生活,你最强烈的感受是什么呢?《桃花源记》给我们描绘出了一幅理想社会的生活图景,早在战国末年《礼记》中也有相类似的理想社会的画卷。
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的一篇《大道之行也》。
(板书课题及作者)二、熟读成诵,积累理解1、读一读:⑴教师范读古文,学生按要求在书中画出难读的字词来。
⑵学生仿读并注意文中停顿:①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内涵②天下三句用分列语气读,要读出层次感。
有些字有统领作用,如故人不独中,人统领以下两句,使老有所终中,使统领以下四句,其后均当作一顿。
最后一组谈货力观念,此两字后亦当作一顿。
③不必为己后停顿稍长,收一层文意④故外户而不闭后停顿稍长⑤末句是全文结论,要一字一顿,字字分明、语气肯定。
⑶学生朗读并试着背诵。
2、译一译:学生圈点勾画,试译短文。
⑴大道之行也:施行⑵选贤与能:通举⑶讲信修睦:培养⑷故人不独亲其亲:独,单独。
亲,以为亲⑸矜:guān 老而无妻的人⑹皆有所养:供养⑺男有分:f n职分,指职业⑻货恶其弃于地也:憎恶⑼不必藏于己:私藏⑽谋闭而不兴:发生⑾盗窃乱贼而不作:乱,指造反。
贼,指害人。
作,兴起。
3、理一理:全文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总领全文。
第二层:阐述大同社会基本特征。
第三层:总结全文。
4、议一议:我们该如何理解大道、大同、大道之行也?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大同,指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
大道之行也,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
天下为公:天下是公有的(天下是天下所有人的天下)(这几个概念是理解课文内容的关键)三、合作探究,大同思想1、本文阐述的大同社会有什么特点?⑴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初中初二上册语文《大道之行也》教案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大道之行也》一文的主旨和思想,理解老子思想所表达的宇宙观。
2.发掘文本中的修养和道德意义,引导学生热爱生命、珍惜自己的机会。
3.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4.通过此篇文章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大道之行的哲学思想,提高自己的人生修养,培养优秀的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理解老子思想所表达的宇宙观。
2.发掘文本中的修养和道德意义。
3.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理解能力。
难点1.理解老子思想所表达的宇宙观。
2.对文本中的修养和道德意义的深度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谈论道家文化的特征,并引导学生思考“道”的概念。
2.通过问题导入,如学生对宇宙、人生、和谐等问题的思考,引导学生进入本篇文章的主题。
2. 阅读和理解1.学生自主阅读《大道之行也》。
2.阅读后,让学生讨论文中出现的关键字“大道”、“仁”和“信”。
通过学生的思考和讨论,逐渐引出老子大道哲学的核心思想。
3.学生分组,讨论“大道”的界定和内涵,并展开自愿发言和交流。
引发深入思考和感悟。
3. 深入挖掘1.引导学生思考“仁”和“信”在老子思想中的作用和地位,并结合《大道之行也》中的案例进行讲解和解析。
2.通过各种形式的讲解和讨论,深入挖掘老子的思想,引导学生了解老子的哲学思想和宇宙观。
3.引导学生思考并就本篇文章的主题进行发表看法,发表对老子大道哲学的评价和思考。
4. 总结1.总结本课的主要思想和要点,对学生的理解程度进行全面检测。
2.引导学生进行个人反思,对自己思考与认识的深度进行反思总结。
3.常规讲解,不做赘述。
四、课后作业1.以老子思想为主题,写一篇文章,展示你的理解和思考。
2.将老子思想与当前时代联系起来,以不少于300字的篇幅进行阐述。
3.思考自己的人生信条,以写一篇300字的文章的形式表述出来。
五、教学评价1.对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进行评价。
《大道之行也》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大道之行也》。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等。
(3)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方法和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运用文言文进行简单的交流和表达。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课文所传达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理念。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3)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追求真理和美好。
二、教学重点1. 课文《大道之行也》的朗读和背诵。
2. 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的理解。
3. 文言文的阅读方法和技巧的掌握。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文言文词汇和句式的理解。
2. 运用文言文进行交流和表达的能力的培养。
3. 对课文所传达的理念的深入理解和内化。
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大道之行也》的背景和作者。
(2)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大道之行也”的含义。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自主学习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式。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合作,深入讨论课文内容,理解“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理念。
(2)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进行交流和互动。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和理解,进行课堂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2)教师讲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5. 实践与应用:(1)学生进行文言文的阅读练习,运用所学的阅读方法和技巧。
(2)学生尝试运用文言文进行简单的交流和表达。
四、作业布置1. 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2. 选择一篇文言文进行阅读,提高阅读能力。
3. 思考“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理念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写一篇短文进行表达。
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和调整,以提高教学质量。
大道之行也教案中学语文孔子大道之行也教案第一章:导入1.1 课程背景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大道之行也》这篇课文,这是儒家经典《礼记》中的一篇,由孔子的弟子子思所写。
课文主要阐述了儒家关于大道的理念,以及大道在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通过学习本文,让学生了解儒家思想的基本内涵,提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
1.2 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 分析课文中的关键句子,理解儒家关于大道的理念。
3. 通过对课文的讨论,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第二章:课文解析2.1 课文内容概述《大道之行也》开篇即提出:“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这句话揭示了儒家追求的理想社会状态,即天下所有人都能公平地享有大道带来的利益。
课文从政治、教育、礼仪等方面阐述了如何实现这一理想。
2.2 关键词句解析2.2.1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这句话是课文的中心思想,体现了儒家追求的公平正义。
学生需要理解“大道”在这里指的是社会制度,“天下为公”意味着所有人都能公平地享有社会制度带来的利益。
2.2.2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这句话讲的是在政治治理中,要选拔有才能的人,讲究诚信,修复人际关系。
这是实现大道的重要手段。
2.2.3 “乡田有什器,里有什器,途有什器。
”这句话描述了在理想社会中,乡村、里巷、道路都需要有相应的设施,以方便人民生活。
这反映了儒家关注民生福祉的思想。
第三章:讨论与思考3.1 课文中的儒家思想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方面,如政治、教育、礼仪等,分析课文中的儒家思想。
讨论后,各组汇报自己的成果。
3.2 对比现代社会让学生思考,儒家理想中的大道在现代社会是否仍然适用?有哪些方面可以借鉴?有哪些方面需要改进?第四章:课后作业4.1 熟读课文,掌握关键句子。
4.2 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短文,谈谈自己对儒家思想的认识。
第五章:总结与反思5.1 课程回顾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大道之行也》这篇课文,了解了儒家关于大道的理念,以及大道在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大道之行也教学目标1.积累一些重要的词语。
2.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3.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4.联系实际,探求未知,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教学过程一、导入语。
假如同学们到南京旅游,一定会去中山陵。
那里是我国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长眠之地。
在中山陵的大门上,镌刻着孙中山先生生前题写的四个大字——“天下为公”。
这四个字是孙中山先生最喜欢的一句话,也是他题写的最多的一句话。
它包含着孙先生为之奋斗一生的最高理想和最完美的社会构想。
其实,这一句话最早出自于我国一部儒家经典著作——《礼记》。
那么这四个字究竟有什么含义?这什么被孙中山先生奉为一生理想?我们不妨走进这部两千多年前就出现的典籍,共同寻找答案。
(板书课题)二、整体把握课文。
1、本课文是从《礼记》中节选的一段文字,编者以第一句话作为标题,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外搜集全文阅读。
今天我们只要研究这一段文字。
先请同学们共同朗读课文,请注意生字和特殊读音。
(学生朗读)(教师点评朗读,如有必要可板书重点读音和朗读错误的读音。
)2、通过提问把握课文大意。
本文是用哪两个字来表示理想社会?(“大同”)“大道”与“大同”有什么关系?(“大道行”才能达到“大同”社会)“大道”既行,就能“大同”。
那么“大同”究竟是怎样的一个社会面貌?请划出有关文字回答。
(“天下为公……外户而不闭” )(在回答的时候,有些句子可能有些学生不理解,可以请发言的同学来解释。
)3、老师小结:这段文字从很多方面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理想的社会形态,也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安居乐业、人人平等、互敬互爱、亲如一家的社会画卷。
这是多么吸引人的理想啊!难怪千百年来,从孔子孟子到陶渊明,从洪秀全康有为到孙中山,无数仁人志士视之为最高理想。
接下来我们来研究下这个理想的实质是什么?三、深入研究课文,领会课文实质。
1、请大家默读课文,用课文中有关语句来回答问题:选举什么样的人治理国家:提倡什么的人际关系:怎样对待弱势群体:具有什么样的物质财富观念:具有什么样的劳动观念:2、学生回答问题。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大道之行也》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掌握相关文言文字词,翻译并背诵课文。
2、熟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的层次和脉络。
3、理解孔子“大同”社会的特征及意义二、过程与方法:反复熟读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大同社会的真正可取之处教学重点:理清文章脉络层次,熟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大同”的社会特征及意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分钟,教师口述《桃花源记》给我们描绘出一幅理想社会的生活图景,(同学们背诵描写桃花源环境和生活的句子)早在战国末年《礼记》中也有相类似的理想社会的画卷。
那么究竟《礼记》中的理想社会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其中的一篇《大道之行也》。
二、作品介绍2分钟,教师简介《礼记》,儒家经典之一,亦称《小戴礼》或《小戴礼记》,相传为西汉戴圣编纂。
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
共49篇。
礼运,《礼记》篇名,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
(补充四书五经的知识)三、朗读全文初步感知5分钟1、请同学们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注意读准字音,将不懂的字词划出来)2、听课文录音,听准字音四、正音解释重点字词,翻译全文10分钟1、结合投影读字音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矜寡孤独()男有分()货恶其弃于地也()2、解释重点字词(投影)3、请一位同学翻译,其他同学认真听,听完后小组讨论,并对其解释作出分析评价。
4、参考译文政治上最高理想的施行,就是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
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
男子要有职业,女子有及时婚配。
对于财货(人们)憎恶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而要去收贮它),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也)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
24*大道之行也班级组名姓名预习评分【学习目标】1.朗读并背诵课文。
2.掌握相关文言词语。
3.了解孔子“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学习重难点】1.重点:反复朗读,读出韵味,读出文意,当堂成诵。
2.难点: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学习过程】同学们,《桃花源记》给我们描绘出一幅理想社会的生活图景。
早在战国末年的《礼记》中也有相类似的理想社会的画卷。
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的一篇《大道之行也》。
一、朗读课文1.请确定以下加点字的的读音: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幼有所长.()矜寡..孤独()()男有分.()货恶.其弃于地也()谋闭而不兴.()2.请注意以下几个句子的朗读停顿,并试读课文:①故人不独亲其亲②货恶其弃于地也③是故谋闭而不兴3.朗读指导:①“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内涵,“天下”三句用分列语气读,要读出层次感。
②有些字有统领作用,如“故人不独……”中的“人”统领以下两句,“使老有所终……”中的“使”统领以下四句,此两字后均当作一顿。
后一组谈“货”“力”观念,此两字后亦当作一顿。
③“不必为己”后停顿稍长,收一层文意。
④“故外户而不闭”后停顿稍长。
⑤末句一字一顿,字字分明,语气肯定。
4.请根据以上指导反复朗读课文,至少10遍。
二、理解课文1.请借助课下注解和工具书等,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有困难的词句可以请教同学或老师。
2.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大同,可以理解为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
大道之行也,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
请再读课文,思考:本文阐述的大同社会有哪些基本特征?3.请试着用板书的形式理清本文的写作思路,以帮助背诵。
三、诵读课文请反复朗读课文,直至背诵。
四、巩固积累1.请在书上圈画并注解好你认为应该重点掌握的文言词语。
2.请找出文中的两个通假字并解释:3.词类活用: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4.请写出出自本文的成语:5.默写课文:大道之行也四、资料补充:“大同”社会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两千多年来一直成为许多思想家和改革家所追求的理想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