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经济地区国家食品中允许使用的甜味剂类别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4
常用甜味剂比较1)安赛蜜(AK糖)具有良好口感和稳定性,与甜蜜素 1: 5配合,有明显增效作用。
调味料不得使用。
2)甜蜜素(环己基氨基磺酸钠)对光热稳定,耐酸碱,不潮解,甜味纯正,加入量超过 0.4%时有苦味,常与糖精9: 1混合使用,使味感提高。
3)木糖(D-木糖)在人体内不能消化,与木糖醇比较,无清凉口感,参与美拉德反应,适用于调味料。
4)甜菊糖(甜叶菊苷)耐高温,不发酵,受热不焦化,碱性条件下分解,有吸湿性,有清凉甜味。
浓度高时带有轻微的类似薄荷醇苦涩味,但与蔗糖配合使用( 7:3)可减少或消失。
与柠檬酸钠并用,可改进味感。
5)甘草甜素(甘草酸三钾盐)甜味释放得较慢,后味微苦,稳定性高,不发酵,具有增香效果,但不习惯者会感不快。
多用于调味料、凉果及保健食品,也可用于啤酒、面制品增泡。
在调味料生产,常按甘草甜素:糖精=3~4:1比例,再加适量蔗糖可使甜味效果好,并缓解盐的咸味、增香;用于糖果,多与蔗糖、糖精和柠檬酸合用,风味独特、甜味更佳;在咸腌制品中,可避免出现发酵、变色及硬化现象。
6)葡萄糖是机体能量的重要来源,其热量与蔗糖相近,在低甜度食品中可与蔗糖配合使用。
也属于填充性甜味剂。
7)糖精(糖精钠)甜味强,耐热及耐碱性弱,酸性条件下加热甜味渐渐消失,溶液大于 0. 026%则味苦,婴幼儿食品、调味料不得使用。
8)阿斯巴甜人体摄入后在体内转化成天门冬氨酸和苯丙氨酸,口感接近蔗糖,无不愉快后味,不耐热。
苯丙酮尿症患者忌用。
9)乳糖•在保存挥发性香味和口味方面能力较强,对产品色素有良好的保护作用。
•加热可产生焦化,用于烘培食品可使外观呈金棕色。
•具有吸湿性,可保持面制品和甜食中的水份并使其柔软。
•可帮助发泡稳定。
10)三氯蔗糖用蔗糖作原料生产,口感最接近蔗糖,耐热,在酸性至中性环境下十分稳定。
11)果葡糖浆甜味纯正,越冷越甜,甜味较其他消失快。
用于饮料有清凉感,不掩盖果汁原色原香;用于果脯果酱生产,有利于抑菌,吸湿保水;对面包、糕点可使其松软;用于冰激凌生产可防止冰晶。
常用食品甜味剂及使用安全比较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xxx级材料化学xxx 201xxxxxxxx指导教师: xxx 教授摘要:简要介绍了市场上食品中常用的人工合成甜味剂与天然甜味剂的种类,各自的化学结构、性状、用途、在食品中的使用范围及使用安全性。
同时在食品应用中权衡了人工合成甜味剂和天然甜味剂的优缺点,并结合市场情况对未来食品添加剂中甜味剂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甜味剂;化学结构;性状;功能;应用;安全甜味是一种人们普遍喜爱的味道,也是影响食品口味的一个重要因素。
因此,甜味剂已经成为食品加工中常用的添加剂,在食品制造中,保持甜度的情况下它可取代蔗糖降低食品提供的热值,适合某些人群的需要。
现今,由于低热量、口感好的食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使得各种各样的高强度低热值、减热值甜味剂在食物、饮料、糕点和制药工业等领域中的应用也越来越普遍。
但是,各种甜味剂在食品中的添加量也是有一定规定的,如果添加不合理,在提供好口感的同时也会给人们的健康带来威胁。
一般甜味剂分为糖精、安赛蜜、甜蜜素、阿力甜、阿斯巴甜、三氯蔗糖、纽甜等人工合成甜味剂;甜菊糖苷、木糖醇、麦芽糖醇、甘露糖醇等天然甜味剂。
1人工合成甜味剂人工合成甜味剂是指非生物天然合成的而是人工经化学处理得到的产物。
人工合成甜味剂[1]是一种只提供甜味,食用后不参与人体新陈代谢的甜味剂,这一类甜味剂的特点是甜度高,为蔗糖的数十倍、数百倍甚至更高,用量很少即可达到预期的甜度,重要的是热值非常低[2]。
1.1糖精即邻磺苯甲酰亚胺,为无色或白色结晶粉末,在水中有较好的溶解性和稳定性,其甜度为蔗糖的300~500倍,不含热值。
市售的糖精实际上是糖精钠,化学结构如下:它的优点是价格低廉;缺点是溶于水后有明显的苦后味与浓重的金属味,对热不稳定,遇酸分解并丧失甜味。
糖精能与甜蜜素(1:10)混合使用,可使甜味增强且没有不良口感[3]。
1.2安赛蜜安赛蜜即乙酰磺胺酸钾或A-K糖,化学结构式如下:是乙酰基乙烯酮为原料合成的一种白色结晶状粉末,易溶于水,熔点225℃。
食品中的甜味剂解析食品中的甜味剂是现代食品工业中常见的添加剂之一。
它们可以为食品赋予甜味,提升口感,增加消费者的满意度。
然而,甜味剂也引起了一些争议和担忧。
本文将对食品中常见的甜味剂进行解析,包括它们的类型、用途、安全性以及对健康的影响。
一、糖类甜味剂糖类甜味剂是最常见的甜味剂之一,通常由简单糖分子构成,例如葡萄糖、果糖和蔗糖。
这些甜味剂可以为食品提供天然的甜味,同时也提供能量。
由于其天然来源,糖类甜味剂被广泛接受,并被认为是较为安全的甜味剂。
然而,由于其高热量和对血糖的影响,过度摄入仍然会带来健康问题,如肥胖和糖尿病。
二、人工甜味剂人工甜味剂是一类不提供能量或提供极低能量的甜味剂,被广泛用于低糖或无糖的食品中。
它们通常比糖类甜味剂更甜,需要较少的量来达到相同的甜味。
常见的人工甜味剂包括阿斯巴甜、安赛蜜、甜菊糖、己糖醇等。
人工甜味剂的使用可以减少食品中的热量摄入,对减肥和控制血糖有一定的益处。
然而,人工甜味剂的长期食用仍存在一些争议,一些研究表明它们可能与代谢综合征、心血管疾病和癌症发生风险升高有关。
三、天然甜味剂天然甜味剂是从植物或其他天然来源中提取的甜味物质,例如甘草酸、甜菊糖苷和淀粉酶。
与人工甜味剂相比,天然甜味剂被认为是较为安全,因为它们经过较少的加工。
然而,天然甜味剂的使用量往往较大,可能会导致对部分人群(如对某些酵素缺乏的人)产生不良反应。
此外,天然甜味剂的甜味特性与糖不同,食品制造商在使用时需要考虑甜味的平衡和整体口感。
四、多功能甜味剂多功能甜味剂是一类结合了甜味和其他功能的甜味剂,例如低聚果糖醇和异麦芽酮糖醇等。
这些甜味剂除了提供甜味外,还具有润滑、保湿、防腐等功能。
多功能甜味剂在食品工业中广泛应用,能够改善产品的质感和口感。
在适量的使用下,多功能甜味剂被认为是相对安全的。
总的来说,甜味剂在食品中广泛使用,为人们提供了多样的食品选择。
然而,对于消费者来说,了解各种甜味剂的类型、用途和安全性至关重要。
欧盟对食品中甜味剂限量标准的规定,具体如下:赤藓糖醇(E968)甜点及类似食品-低热量、不加糖的水基料点心(适量)甜点及类似食品-低热量、不加糖的奶和奶衍生品基料点心(适量)甜点及类似食品-低热量、不加糖的果蔬基料点心(适量)甜点及类似食品-低热量、不加糖的蛋基料点心(适量)甜点及类似食品-低热量、不加糖的谷物基料点心(适量)甜点及类似食品-低热量、不加糖的早餐谷物或谷物基料食品(适量)甜点及类似食品-低热量、不加糖的脂肪基料点心(适量)甜点及类似食品-低热量或不加糖的食用冰(适量)甜点及类似食品-低热量或不加糖的果酱、果子冻、果子酱、蜜饯果(适量)甜点及类似食品-低热量或不加糖的水果制品,但用于果汁饮料的产品除外(适量)——不加糖的糕点(适量)——低热量、不加糖的干果基料点心(适量)——低热量或不加糖的淀粉基料糕点(适量)——低热量、不加糖的可可基料的食品(适量)——低热量、不加糖的可可、奶、干果或脂肪基料三明治(适量)——不加糖的口香糖(适量)——调味汁(适量)——芥末(适量)——低热量、不加糖的精制烘焙食品(适量)——特殊营养用途的食品(适量)——添加在固态型中,2002/46/EC指令中定义的食品补充剂(适量)甘露醇(E421)甜点及类似食品-低热量、不加糖的水基料点心(适量)甜点及类似食品-低热量、不加糖的奶和奶衍生品基料点心(适量)甜点及类似食品-低热量、不加糖的果蔬基料点心(适量)甜点及类似食品-低热量、不加糖的蛋基料点心(适量)甜点及类似食品-低热量、不加糖的谷物基料点心(适量)甜点及类似食品-低热量、不加糖的早餐谷物或谷物基料食品(适量)甜点及类似食品-低热量、不加糖的脂肪基料点心(适量)甜点及类似食品-低热量或不加糖的食用冰(适量)甜点及类似食品-低热量或不加糖的果酱、果子冻、果子酱、蜜饯果(适量)甜点及类似食品-低热量或不加糖的水果制品,但用于果汁饮料的产品除外(适量)——不加糖的糕点(适量)——低热量、不加糖的干果基料点心(适量)——低热量或不加糖的淀粉基料糕点(适量)——低热量、不加糖的可可基料的食品(适量)——低热量、不加糖的可可、奶、干果或脂肪基料三明治(适量)——不加糖的口香糖(适量)——调味汁(适量)——芥末(适量)——低热量、不加糖的精制烘焙食品(适量)——特殊营养用途的食品(适量)——添加在固态型中,2002/46/EC指令中定义的食品补充剂(适量)麦芽糖醇(E965)(i)麦芽糖醇(ii)麦芽糖浆甜点及类似食品-低热量、不加糖的奶和奶衍生品基料点心(适量)甜点及类似食品-低热量、不加糖的果蔬基料点心(适量)甜点及类似食品-低热量、不加糖的蛋基料点心(适量)甜点及类似食品-低热量、不加糖的谷物基料点心(适量)甜点及类似食品-低热量、不加糖的早餐谷物或谷物基料食品(适量)甜点及类似食品-低热量、不加糖的脂肪基料点心(适量)甜点及类似食品-低热量或不加糖的食用冰(适量)甜点及类似食品-低热量或不加糖的果酱、果子冻、果子酱、蜜饯果(适量)甜点及类似食品-低热量或不加糖的水果制品,但用于果汁饮料的产品除外(适量)——不加糖的糕点(适量)——低热量、不加糖的干果基料点心(适量)——低热量或不加糖的淀粉基料糕点(适量)——低热量、不加糖的可可基料的食品(适量)——低热量、不加糖的可可、奶、干果或脂肪基料三明治(适量)——不加糖的口香糖(适量)——调味汁(适量)——芥末(适量)——低热量、不加糖的精制烘焙食品(适量)——特殊营养用途的食品(适量)——添加在固态型中,2002/46/EC指令中定义的食品补充剂(适量)甜点及类似食品-低热量、不加糖的水基料点心(适量)木糖醇(E967)甜点及类似食品-低热量、不加糖的水基料点心(适量)甜点及类似食品-低热量、不加糖的奶和奶衍生品基料点心(适量)甜点及类似食品-低热量、不加糖的果蔬基料点心(适量)甜点及类似食品-低热量、不加糖的蛋基料点心(适量)甜点及类似食品-低热量、不加糖的谷物基料点心(适量)甜点及类似食品-低热量、不加糖的早餐谷物或谷物基料食品(适量)甜点及类似食品-低热量、不加糖的脂肪基料点心(适量)甜点及类似食品-低热量或不加糖的食用冰(适量)甜点及类似食品-低热量或不加糖的果酱、果子冻、果子酱、蜜饯果(适量)甜点及类似食品-低热量或不加糖的水果制品,但用于果汁饮料的产品除外(适量)——不加糖的糕点(适量)——低热量、不加糖的干果基料点心(适量)——低热量或不加糖的淀粉基料糕点(适量)——低热量、不加糖的可可基料的食品(适量)——低热量、不加糖的可可、奶、干果或脂肪基料三明治(适量)——不加糖的口香糖(适量)——调味汁(适量)——芥末(适量)——低热量、不加糖的精制烘焙食品(适量)——特殊营养用途的食品(适量)——添加在固态型中,2002/46/EC指令中定义的食品补充剂(适量)甜点及类似食品-低热量、不加糖的水基料点心(适量)甜点及类似食品-低热量、不加糖的奶和奶衍生品基料点心(适量)甜点及类似食品-低热量、不加糖的果蔬基料点心(适量)甜点及类似食品-低热量、不加糖的蛋基料点心(适量)甜点及类似食品-低热量、不加糖的谷物基料点心(适量)甜点及类似食品-低热量、不加糖的早餐谷物或谷物基料食品(适量)甜点及类似食品-低热量、不加糖的脂肪基料点心(适量)甜点及类似食品-低热量或不加糖的食用冰(适量)甜点及类似食品-低热量或不加糖的果酱、果子冻、果子酱、蜜饯果(适量)甜点及类似食品-低热量或不加糖的水果制品,但用于果汁饮料的产品除外(适量)——不加糖的糕点(适量)——低热量、不加糖的干果基料点心(适量)——低热量或不加糖的淀粉基料糕点(适量)——低热量、不加糖的可可基料的食品(适量)——低热量、不加糖的可可、奶、干果或脂肪基料三明治(适量)——不加糖的口香糖(适量)——调味汁(适量)——芥末(适量)——低热量、不加糖的精制烘焙食品(适量)——特殊营养用途的食品(适量)——添加在固态型中,2002/46/EC指令中定义的食品补充剂(适量)山梨糖醇(E420),E420 (i)山梨糖醇,E420 (ii)山梨醇糖浆甜点及类似食品-低热量、不加糖的果蔬基料点心(适量)甜点及类似食品-低热量、不加糖的蛋基料点心(适量)甜点及类似食品-低热量、不加糖的谷物基料点心(适量)甜点及类似食品-低热量、不加糖的早餐谷物或谷物基料食品(适量)甜点及类似食品-低热量、不加糖的脂肪基料点心(适量)甜点及类似食品-低热量或不加糖的食用冰(适量)甜点及类似食品-低热量或不加糖的果酱、果子冻、果子酱、蜜饯果(适量)甜点及类似食品-低热量或不加糖的水果制品,但用于果汁饮料的产品除外(适量)——不加糖的糕点(适量)——低热量、不加糖的干果基料点心(适量)——低热量或不加糖的淀粉基料糕点(适量)——低热量、不加糖的可可基料的食品(适量)——低热量、不加糖的可可、奶、干果或脂肪基料三明治(适量)——不加糖的口香糖(适量)——调味汁(适量)——芥末(适量)——低热量、不加糖的精制烘焙食品(适量)——特殊营养用途的食品(适量)——添加在固态型中,2002/46/EC指令中定义的食品补充剂(适量)甜点及类似食品-低热量、不加糖的水基料点心(适量)甜点及类似食品-低热量、不加糖的奶和奶衍生品基料点心(适量)异麦芽糖醇(E953)甜点及类似食品-低热量、不加糖的水基料点心(适量)甜点及类似食品-低热量、不加糖的奶和奶衍生品基料点心(适量)甜点及类似食品-低热量、不加糖的果蔬基料点心(适量)甜点及类似食品-低热量、不加糖的蛋基料点心(适量)甜点及类似食品-低热量、不加糖的谷物基料点心(适量)甜点及类似食品-低热量、不加糖的早餐谷物或谷物基料食品(适量)甜点及类似食品-低热量、不加糖的脂肪基料点心(适量)甜点及类似食品-低热量或不加糖的食用冰(适量)甜点及类似食品-低热量或不加糖的果酱、果子冻、果子酱、蜜饯果(适量)甜点及类似食品-低热量或不加糖的水果制品,但用于果汁饮料的产品除外(适量)——不加糖的糕点(适量)——低热量、不加糖的干果基料点心(适量)——低热量或不加糖的淀粉基料糕点(适量)——低热量、不加糖的可可基料的食品(适量)——低热量、不加糖的可可、奶、干果或脂肪基料三明治(适量)——不加糖的口香糖(适量)——调味汁(适量)——芥末(适量)——低热量、不加糖的精制烘焙食品(适量)——特殊营养用途的食品(适量)——添加在固态型中,2002/46/EC指令中定义的食品补充剂(适量)乙酰磺胺酸钾(E950)不含酒精的饮料-低热量、不加糖的水基料饮料(350mg/l)不含酒精饮料-低热量、不加糖的奶和奶衍生品、或果蔬基料的饮料(350mg/l)甜点及类似食品-低热量、不加糖的水基料点心(350mg/l)甜点及类似食品-低热量、不加糖的奶和奶衍生品基料点心(350mg/l)甜点及类似食品-低热量、不加糖的果蔬基料点心(350mg/l)甜点及类似食品-低热量、不加糖的蛋基料点心(350mg/l)甜点及类似食品-低热量、不加糖的谷物基料点心(350mg/l)甜点及类似食品-低热量、不加糖的脂肪基料点心(350mg/l)甜点及类似食品-“快餐食品”:一些即食调味料,预包装、干的、香酥淀粉食品和裹核仁(350mg/l)——不加糖的糕点(500mg/kg)——低热量、不加糖的可可或干果基料点心(500mg/kg)——低热量或不加糖的淀粉基料糕点(1000mg/kg)——低热量、不加糖的可可、奶、干果或脂肪基料三明治(1000mg/kg)——不加糖的口香糖(2000mg/kg)——苹果酒和梨酒(350mg/l)——不含酒精的啤酒或酒精含量不超过1.2%(体积含量)(350mg/l)——餐桌啤酒(原麦汁含量低于6%),除…Oberg?rigesEinfachbier‟之外(350mg/l)——啤酒(最小酸度30毫当量,以NaOH表示)(350mg/l)——…oudbruin‟型黑啤(350mg/l)——低热量、不加糖的食用冰(800mg/kg)——低热量、不加糖的罐装或瓶装水果(350mg/kg)——低热量的酱、果冻和果酱(1000mg/kg)——低热量果蔬制品(350mg/kg)——酸甜保藏的果蔬(200mg/kg)——酸甜保藏和半保藏的鱼,及卤汁鱼、甲壳类动物和软体动物(200mg/kg)——调味汁(350mg/kg)——芥末(350mg/kg)——特殊营养用途的精制烘焙食品(1000mg/kg)——1996/8/EC定义的用于减肥低热量食品(450mg/kg)——1999/21/EC定义的特殊医用膳食食品(450mg/kg)——添加在液态型中,2002/46/EC指令中定义的食品补充剂(350mg/l)——添加在固态型中,2002/46/EC指令中定义的食品补充剂(500mg/kg)——基于维生素和矿物元素,并添加在糖浆型或咀嚼型中,2002/46/EC指令中定义的食品补充剂(2000mg/kg)——低热量、不加糖的早餐谷类食品,纤维含量15%以上,麦麸20%以上(1200mg/kg)——低热量汤品(110mg/l)——不加糖的微甜口气清新剂(2500mg/kg)——低热量啤酒(25mg/l)——不含酒精饮料与啤酒、苹果酒、梨酒或葡萄酒的混合饮料(350mg/l)——酒精含量低于15%(体积含量)的饮料(350mg/kg)——不加糖的(盛冰激凌的)圆锥形蛋卷和薄脆饼(2000mg/kg)——低热量糕片(500mg/kg)——Feinkostsalat(350mg/kg)——Essoblaten(2000mg/kg)阿斯巴甜(E951)不含酒精的饮料-低热量、不加糖的水基料饮料(600mg/l)不含酒精饮料-低热量、不加糖的奶和奶衍生品、或果蔬基料的饮料(600mg/l)甜点及类似食品-低热量、不加糖的水基料点心(1000mg/kg)甜点及类似食品-低热量、不加糖的奶和奶衍生品基料点心(1000mg/kg)甜点及类似食品-低热量、不加糖的果蔬基料点心(1000mg/kg)甜点及类似食品-低热量、不加糖的蛋基料点心(1000mg/kg)甜点及类似食品-低热量、不加糖的谷物基料点心(1000mg/kg)甜点及类似食品-低热量、不加糖的脂肪基料点心(1000mg/kg)甜点及类似食品-“快餐食品”:一些即食调味料,预包装、干的、香酥淀粉食品和裹核仁(500mg/kg)——不加糖的糕点(1000mg/kg)——低热量、不加糖的可可或干果基料点心(2000mg/kg)——低热量或不加糖的淀粉基料糕点(2000mg/kg)——不加糖的口香糖(5500mg/kg)——苹果酒和梨酒(600mg/l)——不含酒精的啤酒或酒精含量不超过1.2%(体积含量)(600mg/l)——餐桌啤酒(原麦汁含量低于6%),除…Oberg?rigesEinfachbier‟之外(600mg/l)——啤酒(最小酸度30毫当量,以NaOH表示)(600mg/l)——…oudbruin‟型黑啤(600mg/l)——低热量、不加糖的食用冰(800mg/kg)——低热量、不加糖的罐装或瓶装水果(1000mg/kg)——低热量的酱、果冻和果酱(1000mg/kg)——低热量果蔬制品(1000mg/kg)——酸甜保藏的果蔬(300mg/kg)——酸甜保藏和半保藏的鱼,及卤汁鱼、甲壳类动物和软体动物(300mg/kg)——调味汁(350mg/kg)——芥末(350mg/kg)——特殊营养用途的精制烘焙食品(1700mg/kg)——1996/8/EC定义的用于减肥低热量食品(800mg/kg)——1999/21/EC定义的特殊医用膳食食品(1000mg/kg)——添加在液态型中,2002/46/EC指令中定义的食品补充剂(600mg/kg)——添加在固态型中,2002/46/EC指令中定义的食品补充剂(2000mg/kg)——Essoblaten(1000mg/kg)——基于维生素和矿物元素,并添加在糖浆型或咀嚼型中,2002/46/EC指令中定义的食品补充剂(5500mg/kg)——低热量、不加糖的早餐谷类食品,纤维含量15%以上,麦麸20%以上(1000mg/kg)——低热量汤品(110mg/l)——不加糖的微甜口气清新剂(6000mg/kg)——不加糖的强味爽喉锭剂(2000mg/kg)——低热量啤酒(25mg/l)——不含酒精饮料与啤酒、苹果酒、梨酒或葡萄酒的混合饮料(600mg/l)——酒精含量低于15%(体积含量)的饮料(600mg/kg)——Feinkostsalat(350mg/kg)环己烷氨基磺酸及其钠盐和钙盐(E952)不含酒精的饮料-低热量、不加糖的水基料饮料(250mg/l)不含酒精饮料-低热量、不加糖的奶和奶衍生品、或果蔬基料的饮料(250mg/l)甜点及类似食品-低热量、不加糖的水基料点心(250mg/kg)甜点及类似食品-低热量、不加糖的奶和奶衍生品基料点心(250mg/kg)甜点及类似食品-低热量、不加糖的果蔬基料点心(250mg/kg)甜点及类似食品-低热量、不加糖的蛋基料点心(250mg/kg)甜点及类似食品-低热量、不加糖的谷物基料点心(250mg/kg)甜点及类似食品-低热量、不加糖的脂肪基料点心(250mg/kg)——不加糖的糕点(500mg/kg)——低热量、不加糖的可可或干果基料点心(500mg/kg)——低热量或不加糖的淀粉基料糕点(500mg/kg)——不加糖的口香糖(1500mg/kg)——低热量、不加糖的食用冰(250mg/kg)——低热量、不加糖的罐装或瓶装水果(1000mg/kg)——低热量的酱、果冻和果酱(1000mg/kg)——低热量果蔬制品(250mg/kg)——特殊营养用途的精制烘焙食品(1600mg/kg)——1996/8/EC定义的用于减肥低热量食品(400mg/kg)——1999/21/EC定义的特殊医用膳食食品(400mg/kg)——添加在液态型中,2002/46/EC指令中定义的食品补充剂(400mg/kg)——添加在固态型中,2002/46/EC指令中定义的食品补充剂(500mg/kg)——不含酒精饮料与啤酒、苹果酒、梨酒或葡萄酒的混合饮料(250mg/l)——不加糖的微甜口气清新剂(2500mg/kg)——基于维生素和矿物元素,并添加在糖浆型或咀嚼型中,2002/46/EC指令中定义的食品补充剂(1250mg/kg)对于E952、环己烷氨基磺酸及其钠盐和钙盐,其最大使用量以游离酸表示。
安赛蜜、蔗糖素、纽甜,“人工甜味剂”的秘密档案你知道人工甜味剂吃到肚子里会发生什么事情吗?你知道人工甜味剂翻来覆去的曲折经历吗?常见人工甜味剂包括:糖精、阿斯巴甜、甜蜜素、安赛蜜、三氯蔗糖、纽甜,我们就一个一个说。
接上期....【安赛蜜】它的学名叫做“乙酰磺氨酸钾”,也被称为AK糖。
它性质稳定,不怕热,常温下放10年也没问题。
安赛蜜于1967年发明,之后的15年里经过了动物生理生化、毒理、生殖以及人体代谢等多方面的反复检验,证明它对人体无害。
虽然个别研究提示安赛蜜可能存在一定细胞毒性或干扰胰岛素分泌的作用,但目前至少有90多项研究支持其安全性评价结论。
和糖精类似,人体无法代谢降解安赛蜜,主要经小肠吸收并迅速通过尿液原封不动的排出体外,因此也不会蓄积。
即使有少量安赛蜜到达大肠,肠道菌群也无法代谢降解它,只能原样排出。
1983年世界卫生组织的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批准它作为食品添加剂,随后欧美各国开始使用,我国于1992年批准使用,至今已有接近40年的历史。
目前批准使用的国家和地区:美国、中国、欧盟、日本、韩国等。
【三氯蔗糖】它又叫蔗糖素,是以蔗糖为骨架,用3个氯原子替换羟基得到的,它的味道和蔗糖非常接近,但甜度是蔗糖的600倍。
蔗糖分子在体内可以水解成果糖和葡萄糖,但人体代谢系统无法识别改装后的三氯蔗糖,不仅如此,连肠道菌群也不认识它。
大约85%的三氯蔗糖原封不动的从粪便排出,剩下的在小肠吸收并通过尿液排出,不会体内蓄积。
自1976年被发明后,在长达十多年的时间里,通过生理生化、药理、毒理学研究证实其安全性,目前至少110多项研究结果支撑其安全性评价结论。
虽有研究表明其分解出的6-氯果糖有毒性,但分解条件是68度的稀盐酸里泡3天,这不扯淡嘛。
1990年世界卫生组织的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批准其用于食品,至今有20多年的应用历史。
我国于1997年批准其用于食品,次年美国才批准,这可是不多见的哟。
常见甜味剂学生姓名:学号:公选课学号:班级:摘要:简述了甜味剂的发展概况,介绍了目前国内外常用的甜味剂种类,化学组成,特性,发展状况并展望了甜味剂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甜味剂;食品添加剂;进展综述甜味剂的使用可以追溯到史前蜂蜜的发现。
科学研究已经表明, 人类对甜味剂的需求是先天的,而不是后天对环境要求的一种客观反应。
五、六十年代以前的近一个世纪,食品工业中所用的甜味剂多半是蔗糖和来自石油化工产品的糖精。
五、六十年代以后,在美国、欧洲及日本等国相继出现了甜蜜素、二肽甜味剂甜蛋白、乙酰磺胺酸钾以及阿力甜等甜味剂。
由于人们对低热量减肥食品的需求日益高涨,使得高甜度甜味剂继续深入研究(例如毒性、生产方法及应用研究等) ,人们已经开始对能产生甜味的分子结构进行研究,以期发现新的超高甜度甜味剂。
从某种程度上讲,一个国家的人均年消耗糖量可表现其国力或发展状况。
据统计,发达国家人均年消耗糖量约为50~57Kg,发展中国家的人均年消耗糖量为9~19Kg,而我国人均年消耗糖量仅有6Kg。
可以推断,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糖的需求量将有大幅度增加。
在国际范围内,甜味剂的增长实际上是低卡甜味剂的增长。
从美国近年来甜味剂人均年消耗量变化和1981~1990年糖的市场销售量的比例变化可以看出,甜味剂总销售量的增加实际上是低卡甜味剂销售的增加,而热卡甜味剂的销量基本持平。
1981~1990的10年间,低卡甜味剂销量从7%上升到12%。
低卡甜味剂销量的增加,表明人们对甜味剂需求的变化。
甜味剂的种类很多,本文就一些常用和新型的甜味剂的特点和应用情况以及甜味剂的发展趋势作一概述。
甜味剂按其来源可以分为天然甜味剂和人工合成甜味剂。
其中天然甜味剂还可以进一步分为糖质甜味剂与非糖质甜味剂。
糖质甜味剂可以根据其化学性质的不同分为糖类和糖醇类,糖醇是糖经加氢(还原)后制得的。
非糖质甜味剂也可分为配糖体和蛋白质两类。
甜味剂的分类情况如下所示:糖类(如葡萄糖、果糖、木糖、蔗糖、麦芽糖、乳糖、低聚麦芽糖、大豆低聚糖、低聚果糖、高果糖浆等) 糖质甜味剂糖醇(如木糖醇、山梨糖醇、麦芽糖醇、乳糖醇等) 天然甜味剂配糖体(如甘草苷、甜叶菊苷、罗汉果提取物等) 非糖质甜味剂甜味剂蛋白质(如索马廷、植物甜蛋白等) 人工合成甜味剂(如糖精、甜蜜素、A - K、三氯蔗糖、阿斯巴甜、新橙皮苷二氢查耳酮、Sacralose、L actitl等) 有些甜味剂因具有某些特殊生理功能称为功能性甜味剂。
天然食品甜味剂有哪些?真正健康的天然甜味剂:1.甜菊糖:一种零热量天然甜味剂,可降低血压与血糖水平。
甜菊糖是一种很受欢迎的低热量甜味剂,它是从一种名为甜叶菊的植物的叶片中提取的。
由于甜叶菊的甜味与药用价值,南美地区种植这种植物已有数百年历史。
在甜叶菊的叶片中发现了多种甜味化合物,主要是甜菊甙和瑞鲍迪苷A,同等重量下,两者的甜度是蔗糖的数百倍。
因此,甜菊糖非常甜,但其实没有热量。
此外,一些人体研究结果表明,甜菊糖对健康有益,包括:甜菊糖可以让高血压患者的血压降低6%到14%。
然而,它对血压正常或略微偏高的人群没有什么作用。
此外,甜菊糖还会降低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
之前在小鼠身上开展的一些研究表明,甜菊糖能够提高胰岛素敏感度,降低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这种胆固醇不利于人体健康),并减少动脉中斑块的堆积。
2.赤藓糖醇:一种很甜的低热量糖醇,对健康有助益,不过摄入量过高的话会导致消化问题。
赤藓糖醇是另一种低热量甜味剂。
这是天然存在于某些水果中的糖醇,然而,可以买到的赤藓糖醇粉很可能经过了工业加工。
每克赤藓糖醇含有0.24卡路里热量,相当于同等重量蔗糖中卡路里含量的6%,而甜度可以达到蔗糖的70%。
赤藓糖醇不会增加人体内血糖或胰岛素水平,也不会影响胆固醇或甘油三酯等血脂水平。
它通过肠道被人体吸收,不过最终通过肾脏原样排出体外。
研究表明,赤藓糖醇非常安全,甚至可能对健康有一定的助益。
比如,早些时候针对人和动物的一些研究表明,赤藓糖醇可以改善血管功能并防止氧化应激给身体造成伤害。
不过,尽管它的耐受性往往高于其他糖醇,可是如果单次摄入量过多,特别是在与果糖等其他糖类混合的情况下,可能会带来消化问题。
3.木糖醇:一种非常受欢迎的甜味剂,对牙齿和消化道健康有一定的好处。
木糖醇是一种甜度与蔗糖类似的糖醇,每克含2.4卡路里热量,约为蔗糖卡路里数的2/3。
木糖醇似乎对牙齿健康有一定的帮助,降低了龋齿风险。
根据在动物身上进行的一些研究,它还可以提高骨密度,帮助预防骨质疏松。
甜味剂(Sweeteners)甜味剂是指赋予食品以甜味的食品添加剂。
目前世界上使用的甜味剂很多,有几种不同的分类方法;按其来源可分为天然甜味剂和人工合成甜味剂,以其营养价值来分可分为营养性和非营养性甜味剂,若按其化学结构和性质分类又可分为糖类和非糖类甜味剂等。
糖类甜味剂如蔗糖、葡萄糖、果糖、果葡糖浆等在我国通常称为糖,并视为食品,仅糖醇类和非糖甜味剂才作为食品添加剂管理。
新近人们研究开发出一类低聚糖如低聚果糖、低聚麦芽糖等,它们除具有一定甜度外,还具有一定生理活性,但尚未作食品添加剂管理。
糖醇类甜味剂多由人工合成,其甜度与蔗糖差不多,或因其热值较低,或因其与葡萄糖有不同的代谢过程,尚可有某些特殊的用途。
非糖类甜味剂的甜度很高,用量极少,热值很小,多不参与代谢过程,常称为非营养性或低热值甜味剂,亦称高甜度甜味剂,是甜味剂的重要品种。
理想的甜味剂应具有以下五个特点:①安全性高;②味觉良好;③稳定性高;④水溶性好;⑤价格低廉。
不同的甜味剂各有其特点,但尚不十分理想,因而各国对新甜味剂的研究一直非常活跃,相信将来还当有新的甜味剂得到应用。
(一)糖精钠Sodium Saccharin (Soluble Saccharin)别名水溶性糖精分子式C7H4O3NSNa•2H2O性状无色结晶或稍带白色的结晶性粉末,无臭或稍有香气,味浓甜带苦,在空气中缓慢风化,失去约一半结晶水而成为白色粉末。
甜度为蔗糖的200~500倍,一般为300倍,甜味阈值约为0.00048%。
易溶于水,其溶解度为:99.8%(20℃)、186.8%(50℃)、253.5%(75℃)、328.3%(95℃)。
;略溶于乙醇,在25℃、92.5%乙醇中的溶解度为2.6%。
水溶液呈微碱性。
其在水溶液中的热稳定性优于糖精,于100℃加热2h无变化。
将水溶液长时间放置,甜味慢慢降低。
用途甜味剂使用方法1. 婴幼儿食品中不得使用。
2. FEMA规定:最高参考用量(软饮料,72mg/kg;冷饮,150mg/kg;糖果,2100~2600mg/kg;焙烤食品,12mg/kg)。
主要经济地区国家食品中允许使用的甜味剂类别目前,国际及各国允许在食品领域中使用的甜味剂有如下:1、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阿力甜、阿斯巴甜、环己基氨基磺酸盐(环己基氨基磺酸、环己基氨基磺酸钙、环己基氨基磺酸钠)、纽甜、三氯蔗糖、糖精(糖精(954i)、糖精钙(954ii)、糖精钾(954iii)、糖精钠(954iv))、乙酰磺胺酸钾、赤藓糖醇(968)、麦芽糖醇(965i)、麦芽糖醇液(965ii)、甘露醇(421)、木糖醇(967)、乳糖醇(966)、山梨糖醇(420i)、山梨糖醇液(420ii)、索马甜(957)、异麦芽糖醇(953)。
2、美国木糖醇、乙酰磺胺酸钾(安赛蜜)、天门冬酰苯氨酸甲酯(阿斯巴甜)、纽甜、三氯蔗糖、甘草及衍生物、甘露醇、糖精、糖精铵、糖精钙、糖精钠、麦芽糖浆、山梨糖醇、蔗糖、玉米糖(D-葡萄糖)、转化糖、玉米糖浆、果葡糖浆。
3、欧盟赤藓糖醇(E968)、甘露醇(E421)、木糖醇(E967)、山梨糖醇(E420),E420(i)山梨糖醇,E420(ii)山梨醇糖浆、异麦芽糖醇(E953)、乙酰磺胺酸钾(E950)、阿斯巴甜(E951)、环己烷氨基磺酸及其钠盐和钙盐(E952)、糖精及其钠盐、钾盐和钙盐(E954)、三氯蔗糖(E955)、索马甜(E957)、新橘皮苷(E959)、阿斯巴甜乙酰磺胺酸盐(E962)。
乙酰磺胺酸钾、阿斯巴甜(天门冬酰苯丙氨酸甲酯)、甘草酸二钠、糖精、糖精钠、D-山梨醇、三氯蔗糖、木糖醇、D-木糖、甘露糖醇、纽甜、索马甜、欧亚甘草、甜叶菊粉、甜叶菊提取物、氨基酸糖反应物、糖蜜(Molasses)、蜂蜜(Honey)(日本由于某些物质功能描述不清,可能对一些天然物质有遗漏)。
5、加拿大安赛蜜、阿斯巴甜、阿斯巴甜(以胶囊封存防止在烘焙过程降解)、赤藻糖醇、氢化淀粉水解、麦芽酮糖醇(益寿糖)、乳糖醇、麦芽糖醇、麦芽糖醇浆、甘露醇、木糖醇、纽甜、山梨糖醇、山梨醇浆、蔗糖素、索马甜。
食品甜味剂有哪些,甜味剂有哪些种类
一、目前国家允许使用的食品甜味剂有两大类九种,一类是化学合成品,比如甜蜜素、糖精、阿力甜、安赛蜜、蛋白糖等。
另一类则是天然产物,如蔗糖、甘草、甜叶菊苷、麦芽糖醇等。
二、甜味剂根据具体划分类型不同,种类也会不一样。
比如上面划分是按照来源,可按照营养划分,又可以分为营养性、非营养性甜味剂;按照甜度划分,又可以分为一般、强力的甜味剂。
三、目前食品制作过程中添加的甜味剂,大多属于人工合成的甜味剂,它可以提高食品的口感,增强或调节食品的风味,并且拥有安全性高、味觉良好、稳定性高、水溶性好以及价格低廉的特点。
正是因为这样,所以现在甜味食品中一般都添加了甜味剂,只要不是违规添加甜味剂,食品中添加的甜味剂对人体无害,人们可以放心食用。
我国允许添加的甜味剂汇总我国允许添加的甜味剂汇总甜味剂是指能赋予食品、药品等甜味的食品添加剂。
目前世界上允许使用的甜味剂约有二十多种。
甜味剂种类较多,按其来源可分为天然甜味剂和人工合成甜味剂;按其营养价值分为营养性甜味剂和非营养性甜味剂;按其化学结构和性质分为糖类和非糖类甜味剂。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2760-2014录入所有甜味剂,尽管规定食品添加剂的允许使用品种、使用范围以及最大使用量或残留量。
但编排比较零散,并没有专门区分甜味剂,因此查找比较困难。
对食品标准收录的所有甜味剂甜度与蔗糖对比如下表:编号名称甜度(对比蔗糖倍数)1 葡萄糖0.72 果糖 1.173 果葡糖浆0.94 蔗糖/5 麦芽糖0.36 乳糖0.257 异麦芽酮糖0.428 甜菊糖苷150-4509 罗汉果甜30010 甜茶苷30011 甘草甜素50-30012 新甲基橙皮苷二氢查耳酮1500-180013 索马甜1600-300014 赤藓糖醇0.6515 木糖醇 1.216 麦芽糖醇0.85-0.9517 乳糖醇0.418 山梨糖醇0.519 甘露糖醇0.57-0.7220 三氯蔗糖60021 糖精钠300-50022 甜蜜素30-4023 阿斯巴甜100-20024 安赛蜜13025 天门冬酰苯丙氨酸甲酯乙酰磺胺酸34026 纽甜7000-1300027 阿力甜2000以上28 爱德万甜20000各种甜味剂的详细介绍如下:一、天然甜味剂天然甜味剂是指从自然界中直接提取或经适当修饰得到的一类具有甜味的化学成分,多数为植物或者微生物的次生代谢产物。
(一)糖类1、葡萄糖:又名玉米葡糖、玉蜀黍糖。
纯净的葡萄糖为无色晶体,有甜味但甜味不如蔗糖,一般人无法尝到甜味。
甜度为蔗糖的0.7倍。
食品中无最大使用量,仅适量添加。
2、果糖:纯净的果糖为无色晶体,它不易结晶,通常为黏稠性液体。
甜度为蔗糖的1.17倍。
食品中无最大使用量,仅适量添加。
国内的几种常见甜味剂及使用国家地区一、糖精它的学名叫“邻苯甲酰磺酰亚胺”,大家常说的糖精就是它的钠盐,是最早投入商业应用的人工甜味剂,至今已有百年历史。
人体内没有可以降解糖精的酶,因此约95%的糖精在小肠吸收后原封不动的通过尿液排出,剩下的少部分可以到达大肠并通过粪便排出。
关于它的安全性,有一段极为曲折的历史。
据不完全统计,美国科学院在1955年、1968年、1970年、1974年分别组成专门委员会进行大规模评估。
世界卫生组织的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也在1968年、1974年、1977年、1987年、1988年、1991年、1993年专门讨论糖精的议题。
其中最典型的一次发生在上世纪70年代。
有研究怀疑糖精在大剂量下会导致大鼠膀胱癌,于是FDA提议禁用,但美国国会不同意,只要求在使用了糖精的食品上加上警示语。
后来陆陆续续有30多项研究证明发生大鼠身上的致癌机理在人的泌尿系统不会发生。
在这期间,世界各国对糖精的态度也是一会儿让用,一会儿不让用,消费者感到无所适从。
1991年美国FDA撤消了禁用糖精的提议;2000年,美国国家毒理学计划作出决定,将糖精从“潜在致癌物”名单中剔除,含有糖精的食物再也不用挂着警示标志。
目前批准使用的国家和地区:美国、加拿大、中国、欧盟、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香港、台湾等。
二、甜蜜素甜蜜素的学名是“环己基氨基磺酸”,平时大家说的甜蜜素就是它的钠、钾、钙盐,它是目前国际上争议相对较大的一种甜味剂。
甜蜜素很难被人体吸收,即使吸收也无法进一步代谢,基本上原封不动的从尿液排出体外,但是没有被吸收的甜蜜素可以被肠道菌群分解产生环己胺。
不过1985年美国国家科学研究会和国家科学院认为甜蜜素虽然不是致癌物,但有可能促进致癌, 因此至今美国仍然禁止使用。
我国于1996年批准甜蜜素作为食品添加剂,当糖精被监管部门重点管控后,甜蜜素成为我国食品添加剂滥用最为突出的品种之一。
目前批准使用的国家和地区:中国、欧盟、香港等。
甜味是五种基本味觉之一,在日常的膳食消费也占有很大的比重,但由于食糖热量大、后味发酸,可致龋齿、肥胖、血糖高、少儿近视,因而食糖摄入量过多被当代人认为是一个重要的不健康因子。
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在其提出的“国民健康指南”中,无一例外地劝告国民限制对蔗糖的摄人。
1996年世界爱牙日的主题被定为“少食含糖的食品,有益健康”。
而那些对食品中食糖含量甚为敏感但又向往甜味刺激的人们,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了低能量、抗龋齿、适用范围广的甜味剂。
甜味剂是—类本身具有甜味,只需少量即可赋予食品甜味,但几乎不产生热能并且营养价值又很低的一类物质。
甜类剂按其性质与特点可分为功能性甜味剂、人工合成高甜度甜味剂与天然甜味剂。
目前,全世界食品添加剂年贸易额约200亿美元,其中甜味剂占15亿美元,甜味剂工业已成为食品添加剂工业中产量比重最大的工业根据性质甜味剂可分为三类:第一类为化学合成甜味剂,顾名思义该类甜味剂完全由化学方法合成。
糖精是最早使用的化学合成甜味剂。
第二类为天然甜味剂,如甜菊糖、甘草、罗汉果甜甙等。
第三类为功能性甜味剂,如木糖醇。
本文就几种重要的甜味剂的历史背景、性质、合成工艺、应用及发展趋势作一综述,以期指导甜味剂的研发生产,使之有更广阔的利用天地。
1.化学合成甜味剂1.1 糖精Saccharin糖精于1878年由美国人C.Fahlberg和I.Remsen发明并申请美国发明专利USP319082,它的化学名为邻磺酰苯甲酰亚胺,分子式C7H5O3NS,熔程228~230℃,呈无色结晶或白色粉末,其甜度为蔗糖的500倍,又称不溶性糖精或糖精酸。
通常人们普遍称谓的糖精实际上是糖精钠,它是糖精的钠盐。
其工业合成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邻二苯甲酸法,邻苯二甲酸酐为起始原料,经酰氨化、酯PC、重氮、置换、氨化、酸析、中和等工序,最后在水溶液中结晶而成。
另一种是甲本法( 1) 氯磺化反应( 2) 氨化反应( 3) 氧化, 酸化反应目前甲苯法应用最为广泛。
主要经济地区国家食品中允许使用的甜味剂类别
目前,国际及各国允许在食品领域中使用的甜味剂有如下:
1、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
阿力甜、阿斯巴甜、环己基氨基磺酸盐(环己基氨基磺酸、环己基氨基磺酸钙、环己基氨基磺酸钠)、纽甜、三氯蔗糖、糖精(糖精(954i)、糖精钙(954ii)、糖精钾(954iii)、糖精钠(954iv))、乙酰磺胺酸钾、赤藓糖醇(968)、麦芽糖醇(965i)、麦芽糖醇液(965ii)、甘露醇(421)、木糖醇(967)、乳糖醇(966)、山梨糖醇(420i)、山梨糖醇液(420ii)、索马甜(957)、异麦芽糖醇(953)。
2、美国
木糖醇、乙酰磺胺酸钾(安赛蜜)、天门冬酰苯氨酸甲酯(阿斯巴甜)、纽甜、三氯蔗糖、甘草及衍生物、甘露醇、糖精、糖精铵、糖精钙、糖精钠、麦芽糖浆、山梨糖醇、蔗糖、玉米糖(D-葡萄糖)、转化糖、玉米糖浆、果葡糖浆。
3、欧盟
赤藓糖醇(E968)、甘露醇(E421)、木糖醇(E967)、山梨糖醇(E420),E420(i)山梨糖醇,E420(ii)山梨醇糖浆、异麦芽糖醇(E953)、乙酰磺胺酸钾(E950)、阿斯巴甜(E951)、环己烷氨基磺酸及其钠盐和钙盐(E952)、糖精及其钠盐、钾盐和钙盐(E954)、三氯蔗糖
(E955)、索马甜(E957)、新橘皮苷(E959)、阿斯巴甜乙酰磺胺酸盐(E962)。
4、日本
乙酰磺胺酸钾、阿斯巴甜(天门冬酰苯丙氨酸甲酯)、甘草酸二钠、糖精、糖精钠、D-山梨醇、三氯蔗糖、木糖醇、D-木糖、甘露糖醇、纽甜、索马甜、欧亚甘草、甜叶菊粉、甜叶菊提取物、氨基酸糖反应物、糖蜜(Molasses)、蜂蜜(Honey)(日本由于某些物质功能描述不清,可能对一些天然物质有遗漏)。
5、加拿大
安赛蜜、阿斯巴甜、阿斯巴甜(以胶囊封存防止在烘焙过程降解)、赤藻糖醇、氢化淀粉水解、麦芽酮糖醇(益寿糖)、乳糖醇、麦芽糖醇、麦芽糖醇浆、甘露醇、木糖醇、纽甜、山梨糖醇、山梨醇浆、蔗糖素、索马甜。
6、俄罗斯
天门冬酰苯丙氨酸甲酸(Е951)、乙酰磺胺酸钾(Е950)、麦芽糖醇和麦芽糖醇糖浆(Е965),异构麦芽糖(异构麦芽糖醇)(Е953),甘露醇(Е421),山梨糖醇和山梨糖浆(Е420),(Е967),乳糖醇(Е966),赤藓糖醇、新桔皮苷二氢查尔胴(Е959)、糖精和它的钠、钾和钙(Е954),单独或联合使用,转换成糖精、斯替维苷也称蛇菊苷(Е960)、三氯蔗糖(Е955)、索马甜
(Е957)、环己基氨基磺酸(和钠、钾、钙盐)(Е952)。
7、中国
赤藓糖醇(968)、甘草、甘草酸铵、甘草酸一钾及三钾(958)、环己基氨基磺酸钠、环己基氨基磺酸钙(又名甜蜜素)、三氯蔗糖(蔗糖素)(955)、甜菊糖苷(960)、乙酰磺胺酸钾(安赛蜜)(950)、异麦芽酮糖、D-甘露糖醇(421)、山梨糖醇(液)、麦芽糖醇(965)、糖精钠(954)、纽甜(961)、罗汉果甜苷、木糖醇(967)、乳糖醇(966)、阿斯巴甜(951)。
8、香港
醋磺内酯钾、缩二氮酸基酰胺、天冬酰胺、天冬酰胺-醋磺内酯盐、环己基氨基磺酸(及钠、钾、钙盐)、糖精(和钠、钾、钙盐)、三氯半乳蔗糖、索马甜。
9、中国澳门
异麦芽糖醇、异麦芽酮糖、D-山梨醇、阿力甜、甘草、甘草酸铵、甘草酸三钾、甘草酸一钾、环己基氨基磺酸钠、索马甜、糖精钠、甜菊糖甙、木糖醇、D-甘露糖醇、麦芽糖醇、阿斯巴甜、乙酰磺胺酸钾、乳糖醇、赤藓糖醇、麦芽糖醇糖浆。
10、中国台湾
D-山梨醇、D-山梨醇液(70%D-Sorbitol)、L-天门冬酸钠、D-木糖醇、甘草素、甘草酸钠、D-甘露醇、糖精、糖精钠盐、环己基(代)磺酰胺酸钠、环己基(代)磺酰胺酸钙、阿斯巴甜、甜菊醣苷、甘草萃、醋磺内酯钾、甘草酸铵、甘草酸一铵、麦芽糖醇、麦芽糖醇糖浆(氢化葡萄糖浆)、异麦芽酮糖醇(巴糖醇)、乳糖醇、单尿甘酸甘草酸、索马甜、赤藻糖醇、纽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