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员密集场所一般单位
- 格式:doc
- 大小:28.00 KB
- 文档页数:3
公安部人员密集场所消防安全重点单位公安部人员密集场所消防安全重点单位消防安全是社会的重中之重,在人员密集的场所,消防安全尤为重要。
公安部人员密集场所消防安全重点单位因其特殊的性质,必须高度重视和加强管理。
本文将介绍公安部人员密集场所消防安全的重点单位的一些相关要求和措施。
一、什么是公安部人员密集场所公安部人员密集场所是指公安部和地方公安机关(含分局、派出所、基层警务站等),由内务人员、民警、辅警等警务人员、犯罪嫌疑人、罪犯、群众报警、举报人等在其中进行工作、生活、羁押等活动的场所。
二、公安部人员密集场所消防安全的重点单位1.安全出口设置要求:公安部人员密集场所必须按照规定设置安全出口,对于需要出入的门窗进行标识和设施标准化,扶手必须与楼梯平行,高度不低于0.9米,门框、门扇和安全门都要符合国家标准,并保持畅通。
2.应急照明系统设置要求:公安部人员密集场所应设置应急照明系统,要保证其在断电或其它情况下能够自动启动,且在遇到紧急状况时保证足够的照明亮度,以便人们能够迅速寻找和使用安全通道或安全出口,以保证人员安全疏散。
3.消防设施要求:公安部人员密集场所需具备完备的消防设施和设备,如灭火器、自动火灾报警系统、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烟雾探测器和消防水源等,同时对其设施和设备进行定期检测、保养和维护,确保其正常、有效运行,以保证人员安全和物质财产安全。
4.消防演练要求:公安部人员密集场所必须定期进行消防演练,要加强人员的消防安全意识,提高应急处置水平,避免和降低火灾事故对人员的伤害和损失,防止重大事故的发生。
5.管理制度和安全责任制:公安部人员密集场所需要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责任制,严格执行各项管理制度与规定,对各类消防安全责任人的责任进行明确分工,认真制定整改措施,严格执法、重视巡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及时解决安全问题,确保安全形势的稳定。
三、总结公安部人员密集场所消防安全重点单位存在安全风险,且后果严重,必须给予高度关注和重视。
人员密集场所定义 The manuscript was revised on the evening of 20211.人员密集场所,指会议室、观众厅、教室、公共浴室、餐厅、医院、商场、托儿所和候车室等。
2.《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第七十三条(四),人员密集场所,是指公众聚集场所,医院的门诊楼、病房楼,学校的教学楼、图书馆、食堂和集体宿舍,养老院,福利院,托儿所,幼儿园,公共图书馆的阅览室,公共展览馆、博物馆的展示厅,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生产加工车间和员工集体宿舍,旅游、宗教活动场所。
3.《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第二十六条释义,人员密集场所包括但不限于下列场所:1)公众聚集场所;(公众聚集场所,是指宾馆、饭店、商场、集贸市场、客运车站候车室、客运码头侯船厅、民用机场航站楼、体育场馆、会堂及公共娱乐场所等。
)2)医院的门诊楼、病房楼,学校的教学楼、图书馆、食堂和集体宿舍,养老院,福利院,托儿所,幼儿园;3)客运车站,客运码头,民用机场的候车、候船、候机厅(楼);4)公共图书馆的阅览室,公共展览馆的展览厅;5)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生产加工间和员工集体宿舍;6)旅游、宗教活动场所等。
4.公安部行业标准GA654-2006《人员密集场所消防安全管理》对人员密集场所的举例为:人员聚集的室内场所。
如:宾馆、饭店等旅馆,餐饮场所,商场、市场、超市等商店,体育场馆,公共展览馆、博物馆的展览厅,金融证券交易场所,公共娱乐场所,医院的门诊楼、病房楼,老年人建筑、托儿所、幼儿园,学校的教学楼、图书馆和集体宿舍,公共图书馆的阅览室,客运车站、码头、民用机场的候车、候船、候机厅(楼),人员密集的生产加工车间、员工集体宿舍等。
5.《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关于人员密集场所加强消防安全管理的通告》中,本通告所称人员密集场所是指宾馆、饭店等餐饮场所,商场、市场、超市、金融和证券交易厅等商业场所,歌舞厅、影剧院、夜总会、游艺厅、网吧、洗浴等公共娱乐休闲场所,医院,学校、托儿所、幼儿园,养老院、福利院等公共服务场所,体育场馆、展览馆、博物馆、图书馆、会堂等人员集中场所,汽车、火车站候车室,港口码头候船室,机场候机厅,人员密集的生产加工车间及员工集体宿舍。
人员密集场所的定义标准
根据《消防法》和《人防法》,人员密集场所的定义标准如下:
1. 人数标准:在单位建筑面积内,每平方米不得超过2个人,或者每千瓦不得超过0.2人。
具体人数标准可以根据场所的特点、功能和消防安全要求进行细化规定。
2. 包含场所范围:人员密集场所指的是大型公共娱乐场所、商业综合体、购物中心、展览馆、体育场馆、影剧院、宴会厅、酒店、宾馆、学校、幼儿园、医院、车站、码头、机场、仓库、加油站、地铁、公交车站等人员密集的室内、半室内或者半户外场所。
3. 安全管理要求:人员密集场所必须建立健全消防安全制度、组织消防安全培训、制定和实施消防预案、配备消防设施和设备、安装消防警报装置、定期进行演练和检查等。
4. 消防设施要求:人员密集场所必须配备合格的消防设施,包括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消防水源、消防疏散通道、火灾报警系统、自动灭火设施等。
以上是一般的定义标准,具体的人员密集场所标准还需根据当地消防法规和相关行业标准来确定。
新规解读---人员密集场所消防安全管理(1)GB/T40248-2021新规发布实施,本文件提出了人员密集场所的消防安全管理要求和措施,包括总则、消防安全责任、消防组织、消防安全制度和管理、消防安全措施、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编制和演练、火灾事故处置与善后。
本文件适用于具有一定规模的人员密集场所及其所在建筑的消防安全管理。
本文解读消防安全责任和消防组织。
1 通用要求1.1 人员密集场所应加强消防安全主体责任的落实,全面实行消防安全责任制。
1.2 人员密集场所的消防安全责任人,应由该场所法人单位的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或者实际控制人担任。
消防安全重点单位应确定消防安全管理人,其他单位消防安全责任人可以根据需要确定本场所的消防安全管理人,消防安全管理人宜具备注册消防工程师执业资格。
承包、租赁场所的承租人是其承包、租赁范围的消防安全责任人。
人员密集场所单位内部各部门的负责人是该部门的消防安全负责人。
1.3 消防安全责任人、消防安全管理人应经过消防安全培训。
进行电焊、气焊等具有火灾危险作业的人员和自动消防设施的值班操作人员,应经过消防职业培训,掌握消防基本知识、防火、灭火基本技能、自动消防设施的基本维护与操作知识,遵守操作规程,持证上岗。
1.4 保安人员、专职消防队队员、志愿消防队(微型消防站)队员应掌握消防安全知识和灭火的基本技能,定期开展消防训练,火灾时应履行扑救初起火灾和引导人员疏散的义务。
2 产权方、使用方、统一管理单位的职责2.1 制定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和保障消防安全的操作规程。
2.2 开展消防法律法规和防火安全知识的宣传教育,对从业人员进行消防安全教育和培训。
2.3 定期开展防火巡查、检查,及时消除火灾隐患。
2.4 保障疏散走道、通道、安全出口、疏散门和消防车通道的畅通,不被占用、堵塞、封闭。
2.5 确定各类消防设施的操作维护人员,保证消防设施、器材以及消防安全标志完好有效,并处于正常运行状态。
2.6 组织扑救初起火灾,疏散人员,维持火场秩序,保护火灾现场,协助火灾调查。
知识点1、:大型人员密集场所和其他特殊建设工程大型人员密集场所范围: 一、对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员密集场所,建设单位应当向台州市公安机关消防机构申请消防设计审核:(一)建筑总面积大于20000平方米的体育场馆、会堂,公共展览馆、博物馆的展示厅;(二)建筑总面积大于15000平方米的民用机场航站楼、客运车站候车室、客运码头候船厅;(三)建筑总面积大于10000平方米的宾馆、饭店、商场、市场;(四)建筑总面积大于2500平方米的影剧院,公共图书馆的阅览室,营业性室内健身、休闲场馆,医院的门诊楼,大学的教学楼、图书馆、食堂,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生产加工车间,寺庙、教堂;(五)建筑总面积大于1000平方米的托儿所、幼儿园的儿童用房,儿童游乐厅等室内儿童活动场所,养老院、福利院,医院、疗养院的病房楼,中小学校的教学楼、图书馆、食堂,学校的集体宿舍,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员工集体宿舍;(六)建筑总面积大于500平方米的歌舞厅、录像厅、放映厅、卡拉OK厅、夜总会、游艺厅、桑拿浴室、网吧、酒吧,具有娱乐功能的餐馆、茶馆、咖啡厅。
其他特殊建设工程范围:对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特殊建设工程,建设单位应当向公安机关消防机构申请消防设计审核:(一)设有第一条所列的人员密集场所的建设工程;(二)国家机关办公楼、电力调度楼、电信楼、邮政楼、防灾指挥调度楼、广播电视楼、档案楼;(三)本条第一项、第二项规定以外的单体建筑面积大于40000平方米或者建筑高度超过50米的其他公共建筑;(四)城市轨道交通、隧道工程,大型发电、变配电工程;(五)生产、储存、装卸易燃易爆危险物品的工厂、仓库和专用车站、码头,易燃易爆气体和液体的充装站、供应站、调压站。
知识点2 消防安全重点单位消防安全重点单位包括:(1)建筑面积在1000㎡((含1000㎡,下同)以上且经营可燃商品的商场(商店、夜场)。
(2)客房数在50间以上的(旅馆、饭店)。
(3)公共的体育场(馆)、会堂。
最新重点场所公布名单通知
亲爱的市民朋友们:
为了加强对城市重点场所的管理和监督,确保广大市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经过相关部门的认真筛选与评估,现将最新的重点场所公布名单通知如下:
1. 医疗机构:各大医院、诊所、药店等医疗机构列入重点管理范围,严格落实医疗废物处理、卫生消毒等相关要求,确保医疗服务的质量和安全。
2. 学校教育机构:各级学校、培训机构、幼儿园等教育机构被列为重点场所,要求严格落实防火、防盗、防溺水等安全措施,保障学生和教职员工的安全。
3. 公共交通场所:包括火车站、汽车站、地铁站、机场等公共交通场所,要求加强安全检查、防范恐怖袭击等安全风险,确保市民在出行过程中的安全。
4. 商场超市:各大商场、超市、集贸市场等购物场所被列为重点场所,要求加强消防设施的建设与维护,做好人员疏散预案,确保消费者的人身安全。
5. 公园景区:各大公园、景区、游乐场等公共休闲场所被列为重点场所,要求加强设施维护与安全监测,确保游客在游玩过程中的安全与舒适。
以上所列重点场所的公布名单是为了加强管理、提升服务质量,维护市民的合法权益而制定的。
相关部门将根据实际情况,定期对这些场所进行检查与评估,对于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和处理。
此外,我们也呼吁广大市民朋友们在使用这些重点场所时,要自觉遵守相关规定,保持良好的公民素质和安全意识。
在面临突发情况时,要冷静应对,及时向场所工作人员或相关部门报告,以便能够得到及时的救援和支持。
最后,我们相信在广大市民的共同努力下,这些重点场所将会更好地为大家提供安全、舒适、便捷的服务,为我们的城市增添更多的活力和魅力。
谢谢大家的支持与配合!
市政府办公厅
日期:20XX年XX月XX日。
一、关于人员密集场所的定义1.《锅炉房设计规范》GB50041-2008,第2.0.32条,人员密集场所,指会议室、观众厅、教室、公共浴室、餐厅、医院、商场、托儿所和候车室等。
2.《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第七十三条(四),人员密集场所,是指公众聚集场所,医院的门诊楼、病房楼,学校的教学楼、图书馆、食堂和集体宿舍,养老院,福利院,托儿所,幼儿园,公共图书馆的阅览室,公共展览馆、博物馆的展示厅,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生产加工车间和员工集体宿舍,旅游、宗教活动场所。
3.《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第二十六条的释义,从范围而言,人员密集场所包括但不限于下列场所:1)公众聚集场所;(公众聚集场所,是指宾馆、饭店、商场、集贸市场、客运车站候车室、客运码头侯船厅、民用机场航站楼、体育场馆、会堂及公共娱乐场所等。
)2)医院的门诊楼、病房楼,学校的教学楼、图书馆、食堂和集体宿舍,养老院,福利院,托儿所,幼儿园;3)客运车站,客运码头,民用机场的候车、候船、候机厅(楼);4)公共图书馆的阅览室,公共展览馆的展览厅;5)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生产加工间和员工集体宿舍;6)旅游、宗教活动场所等。
4.公安部行业标准GA654-2006《人员密集场所消防安全管理》对人员密集场所的举例为:人员聚集的室内场所。
如:宾馆、饭店等旅馆,餐饮场所,商场、市场、超市等商店,体育场馆,公共展览馆、博物馆的展览厅,金融证券交易场所,公共娱乐场所,医院的门诊楼、病房楼,老年人建筑、托儿所、幼儿园,学校的教学楼、图书馆和集体宿舍,公共图书馆的阅览室,客运车站、码头、民用机场的候车、候船、候机厅(楼),人员密集的生产加工车间、员工集体宿舍等。
5.《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条文解释5.3.15条,人员密集的公共建筑解释为:人员密集的公共建筑主要指:设置有同一时间内聚集人数超过50人的公共活动场所的建筑。
如宾馆、饭店,商场、市场,体育场馆、会堂、公共展览馆的展览厅,证券交易厅,公共娱乐场所,医院的门诊楼、病房楼,养老院、托儿所、幼儿园,学校的教学楼、图书馆和集体宿舍,公共图书馆的阅览室,客运车站、码头、民用机场的候车、候船、候机厅(楼)等。
人员密集场所界定标准
人员密集场所是指人流量大、容纳人员较多或人员活动范围有限,致使形成较
高的场所人员密度的场所,也就是一定范围内人口密度较高的场所。
根据《“六项基本制度”实施细则》的界定,人员密集场所包括以下场所及其
他能够容纳人员集中的场所,可分为娱乐休闲场所(如娱乐健身场所、停车场等)、交通相连场所(如长途汽车站、火车站等)、商业服务场所(如超市、商店等)以及一般公共场所(如图书馆、公共室内游乐场等)等。
对于人员密集场所,要求充分遵守《灾害防治法》等法律法规,考虑到场所安
全系数和疏散容量,拟订紧凑型人员密集场所及其分类定义如下:
一是运动性人员密集场所,即有复杂的人员流动,天然具有良好的活动性、良
好的安全性,容纳人员活动地带范围有限的场所,特别是会议场所、演出场馆等传统室内场所。
二是固定性人员密集场所,即面积很大、可以容纳同时存在的人数较多的场所,但天然活动性较差的场所,如体育馆、购物中心等。
三是云集性人员密集场所,即人员集中状态出现异常,如游行集会、庆典活动等。
从上述可看出,人员密集场所不仅要遵循和限制场所人力密度、制定及健全场
所保安管理制度、加强室内气流等有效控制措施,而且还要做好安全疏散组织工作及准备,以使突发状况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确保人员平安及迅速撤离,保证人民群众的身体安全及精神健康。
人员密集型单位的区分标准一、单位类型人员密集型单位是指在工作时间内人员数量相对较多,且存在一定安全风险的单位。
根据单位性质的不同,人员密集型单位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 商业类:如商场、超市、餐厅、咖啡厅等;2. 公共服务类:如医院、学校、幼儿园、图书馆、博物馆等;3. 工业类:如工厂、车间、仓库等;4. 交通运输类:如机场、火车站、客运站、地铁站等。
二、人员数量人员数量是衡量一个单位是否为人员密集型单位的重要标准之一。
一般来说,当一个单位在工作时间内人员数量超过一定数量时,即可视为人员密集型单位。
具体标准可以根据不同地区和行业的要求而定,一般来说,公共场所的人员数量在高峰期时,商场、超市等商业场所人员数量可达到500人以上,而医院、学校等公共服务场所人员数量可达到500-1000人以上。
三、安全设施人员密集型单位应该具备完善的安全设施,以确保人员安全。
这些设施包括但不限于:消防设施、应急照明、安全出口、疏散通道、灭火器等。
此外,人员密集型单位还应定期进行安全检查,确保设施的正常运行。
四、应急管理人员密集型单位应制定完善的应急预案,包括火灾、地震、食物中毒等突发事件的应对措施,并定期进行演练和培训,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应对能力。
同时,单位还应建立应急救援队伍,配备必要的救援设备和物资。
五、建筑结构建筑结构也是衡量一个单位是否为人员密集型单位的重要标准之一。
一般来说,人员密集型单位的建筑结构应该具备足够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能够承受一定的人员密度和突发事件的冲击。
此外,建筑物的防灾性能也是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如防震、防火等性能。
总之,人员密集型单位的区分标准包括单位类型、人员数量、安全设施、应急管理和建筑结构等方面。
这些标准的具体数值和要求可能会根据不同地区和行业的要求而有所差异。
因此,对于人员密集型单位的经营者和管理者来说,需要了解并遵守相关规定和标准,确保人员安全和健康。
同时,政府部门和行业协会也应加强监督和管理,确保人员密集型单位的正常运行和发展。
第1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人员密集场所消防安全管理,预防火灾事故的发生,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消防监督检查规定》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本行政区域内的人员密集场所,包括但不限于商场、超市、电影院、剧院、歌舞娱乐场所、体育场馆、学校、医院、养老院、托儿所、幼儿园等。
第三条人员密集场所的消防安全管理应当遵循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安全第一的原则。
第四条人员密集场所的消防安全管理责任主体为场所的产权人、使用人或者管理人(以下简称“场所管理单位”)。
场所管理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消防安全管理制度,落实消防安全责任。
第二章消防安全责任制第五条场所管理单位是消防安全责任主体,应当对场所的消防安全全面负责。
第六条场所管理单位的主要负责人是消防安全第一责任人,对场所的消防安全工作负总责。
第七条场所管理单位应当明确消防安全管理人员,负责日常消防安全管理工作。
第八条场所管理单位应当将消防安全纳入单位安全生产责任制,明确各部门、各岗位的消防安全职责。
第三章消防安全管理制度第九条场所管理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一)消防安全组织机构及职责;(二)消防安全宣传教育制度;(三)消防安全检查制度;(四)消防设施设备管理制度;(五)火灾事故应急预案;(六)消防安全操作规程;(七)消防安全档案管理制度。
第十条场所管理单位应当定期对消防安全管理制度进行修订和完善,确保制度的有效性和适用性。
第四章消防安全宣传教育第十一条场所管理单位应当加强对员工的消防安全宣传教育,提高员工的消防安全意识和自防自救能力。
第十二条场所管理单位应当定期组织消防安全培训,使员工掌握必要的消防安全知识和技能。
第十三条场所管理单位应当通过张贴消防安全宣传海报、播放消防安全宣传片等方式,普及消防安全知识。
第五章消防安全检查第十四条场所管理单位应当定期对场所的消防安全进行检查,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一)消防设施设备的完好性;(二)疏散通道、安全出口的畅通情况;(三)用火、用电、用气等安全措施;(四)易燃易爆危险物品的管理;(五)消防通道、消防水源的畅通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