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中茶文化的兴起历史
- 格式:docx
- 大小:21.46 KB
- 文档页数:10
中国茶文化形成发展历程
1.传说时代(公元前2737年):相传,中国的茶文化起源于公元前2737年的秦朝时期。
据史书记载,当时的中国皇帝神农氏喜爱饮茶,并
将茶树视为一种药物。
2.唐宋时代(公元618年-1279年):唐宋时期,茶叶开始成为一种
重要的商品,并在社会上广泛传播。
唐代的陆羽著有《茶经》,成为中国
茶文化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3.明朝时期(公元1368年-1644年):明朝时期,茶文化得到了进
一步的发展和推广。
茶叶的种植技术不断提升,茶文化开始与中国传统文
化相融合。
4.清朝时期(公元1644年-1912年):清朝时期,茶文化达到了巅峰。
清代的茶叶制造技术和茶叶饮用方式成为后来中国茶文化的基石。
5.近代以后:近代以后,茶文化遭遇了一些挑战和改变。
在19世纪
末20世纪初的中国茶叶国内外市场滞销,产量大幅下降。
但在近几十年
的开放中,茶叶行业逐渐恢复并发展壮大,茶文化在中国的地位重新凸显。
总的来说,中国茶文化的形成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从神农氏时期开始,经过了秦汉、唐宋、明清等朝代的酝酿和发展,最终形成了现代茶文化。
茶文化在中国社会的各个层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仅是饮品,更成为
了一种生活方式和文化标志。
茶道、茶艺、茶叶制作等相关文化形式也得
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发展。
无论是中国国内还是国际上,中国茶文化都以其
独特的魅力吸引人们的关注。
且将新火试新茶:聊一聊宋代咏茶词的兴起及原因宋代是中国古典文化最为鼎盛的一个时期,而茶文化也是属于其中一种。
宋朝重文轻武是其对外战争屡屡失败的主要原因,但同时,这也深深影响了宋朝的社会风气与文化风气。
在武力不振的背景下,其文化却高度繁荣。
宋朝国都汴梁白天车流不断,行人络绎不绝,夜晚开始夜市再到早晨的早市,经年不息。
经济强盛奠定了宋朝有别于隋唐的物质基础。
也正是因为有着这些基础,宋朝的文人百姓,达官贵人才能有着足够的时间去品茶,从而才出现茶文化的高度丰富。
一.宋代茶文化的发展:自达官显贵到市井平民,无不以饮茶为乐从唐朝开始,茶就成为了不可或缺的一种饮品,特别是对于各路文人雅士,他们以茶相交,而到宋代,茶文化则迎来了再次发展。
宋朝的咏茶词主要以士大夫作为作词的主力军,许多高层人士也随之加入进来,如苏轼,黄庭坚,欧阳修,辛弃疾等都曾用大量的笔墨来描写茶,茶在当时不仅仅只是解渴的饮品,更是代表着一种文化,茶到宋代时候已经成为生活必需品,可以说,上到达官贵人下到农民小贩,茶文化都已经浸润了每个人的生活。
南宋时期,儒家信仰彻底复兴,文人在复兴文化的时候,同样将茶叶代入诗词之中,出现了大量的咏茶,品茶的诗词,饮茶代表的是一种悠闲自得,用茶使自己头脑清楚,煮茶让自己感悟人生,以茶悟道逐渐成为一种风气。
而宋代与唐代最大的不同是出现了奢华的宫廷茶,太祖赵匡胤设置茶事机关,每位大臣等级不同,所饮的茶也有所不同。
百姓之中也出现适合平民饮用的茶叶,百姓搬家时候邻居要献茶,客人来的时候饮元宝茶,订婚下茶,结婚定茶。
诸如此类,茶叶的分类愈发多了起来。
据统计在宋朝咏茶词保存完好的可达867首,这个数字要远远高于前代咏茶词的总和,可见当时的咏茶词是多么的流行。
几乎每一位宋朝大家都有着几首脍炙人口的咏茶词,苏轼的咏茶词数量更多,据统计有着咏茶一百余首诗词,而宋代的茶经更是多达二十余部。
宋人对于茶叶也有着较为严格的判断方法,分为七级,七级最次,一级最好,有诗这样写'七品无水晕,六品无沉祷,五品散云脚,四品浮栗花,三品若琼乳,二品罕见所加,绝品不可以,甘香嫣等差。
中国茶文化的起源与发展中国是茶的故乡,拥有悠久的茶文化历史。
茶文化在中国从古至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仅是饮品的象征,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
本文将从茶的起源开始,探讨中国茶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一、茶的起源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737年,相传中国古代神农氏发现了茶树。
神农氏是远古时期的传说人物,被认为是农业和草药的始祖。
神农氏发现了一株茶树,并尝试吃下茶叶,感到一种清新和提神的效果。
这就是茶的最早记载。
茶叶的发现和利用逐渐在中国各地传播,成为了民间的饮品。
二、茶的早期发展在春秋战国时期,茶开始在中国广泛种植与利用。
周代的《诗经》中就有茶的记载,茶被赞美为“羹藿无刍”,有勉励人心的作用。
茶的传播不仅在民间,也在宫廷中得到了大力的推动。
随着茶的流传,中国茶文化逐渐形成,包括茶具、茶艺等方面。
三、茶与中国文化的融合茶与中国传统文化紧密相连,融合在各个领域。
首先,在宗教方面,茶与佛教有着密切的联系。
自唐代以来,茶成为了佛教修行中的重要一环。
僧人们用茶来保持冥想时的专注,并通过品茶来体验禅宗的境界。
茶的存在为佛教提供了一种平静和宁静的氛围。
其次,在文学艺术方面,茶的意象广泛出现在中国古代文人的作品中。
茶的味道、茶具的美感都成为文人雅士的标志之一。
茶道成了文人雅士交流情感、分享心得的桥梁。
茶的存在使得文人雅士们能够在品茶、煮茶的过程中感悟人生哲理。
再者,在社交方面,中国人喜欢用茶来招待客人。
无论是家庭聚会、朋友聚会还是商务场合,茶总是不可或缺的。
通过品茶,人们可以拉近彼此的距离,增进友谊与亲近感。
四、茶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茶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中国茶文化发展的两个重要方面。
茶文化的传承是指对传统茶艺的保护与发扬,传承先贤智慧和经验。
比如,茶道的传统礼仪、泡茶的技巧等都需要世代相传,不断保持和弘扬。
茶文化的创新是指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相结合,推陈出新,创造出新的茶文化形式和茶产品。
比如,精美的茶具设计、茶艺表演等都是茶文化创新的表现。
唐诗中的茶文化唐诗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其中蕴含着丰富的茶文化。
茶文化在唐朝达到了鼎盛时期,茶道、茶礼、茶诗等与茶相关的文化活动在文人雅士中广为流行。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唐诗中的茶文化。
一、茶诗的兴起唐朝时期,茶诗的兴起与繁荣是茶文化发展的重要表现。
许多著名的唐代诗人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都有茶诗传世。
这些茶诗涉及茶的种植、采摘、制作、品茗等多个方面,用精美的语言描绘了茶的形态、色泽、香气和口感。
例如,李白的《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并序》中,描述了玉泉山的仙人掌茶:“曝成白片厚如积雪,吸之满腹生灵气,忽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这首诗将茶的形态、色泽和口感描绘得淋漓尽致,展现了诗人对茶的热爱和品茗的功力。
二、茶道与茶礼唐朝的茶道和茶礼也是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茶道强调的是一种宁静致远、和谐自然的品茗境界,体现了文人士大夫的审美情趣和精神追求。
而茶礼则是在茶道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礼仪规范,包括敬茶、饮茶、泡茶等方面的规矩和仪式。
许多唐代诗人都曾在他们的作品中涉及到茶道和茶礼。
例如,卢仝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一诗中,描述了他收到新茶后的喜悦和兴奋,并详细描述了泡茶和品茗的过程:“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这首诗不仅表现了诗人对茶的热爱和品茗的功力,还体现了唐朝时期茶道和茶礼的盛行。
三、禅与茶唐朝佛教盛行,禅宗尤为盛行。
禅宗强调的是内心的平静和修行,而品茗可以帮助人们达到这种境界。
因此,禅与茶在唐朝时期紧密相连。
许多禅寺周围都种植有茶叶,僧侣们也常常采摘茶叶制作茶叶供信徒们品味。
许多唐代诗人也在他们的作品中涉及到禅与茶的关系。
例如,刘禹锡的《西山兰若试茶歌》中写道:“山僧后檐茶数丛,春来映竹抽新茸。
宛然为客振衣起,自傍芳从摘鹰嘴。
”这首诗描绘了山寺的僧人种植茶叶并采摘制作成新茶供客人品茗的场景,表现了禅与茶的紧密联系。
古典诗词中的茶文化图文/闲愁最近几年中国传统文化比较热门,而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
茶文化指的是日常饮茶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特征,内容非常广泛,包括茶道、茶德、茶精神、茶联、茶书、茶具、茶谱、茶诗、茶画、茶学、茶故事、茶艺等等。
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起源地。
中国人饮茶,据说始于神农时代,少说也有4700多年的历史。
茶本身是一种植物,可以食用,有解毒功效,据说长期品用可以延年益寿,茶品顺的话甚至可作药用,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茶乃天地之精华,顺乃人生之根本。
茶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历史非常悠久,它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渐渐融入了儒家、道家和佛家的哲学思想,逐渐演变为各民族的礼俗,成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和独具特色的一种文化模式。
中国历代的士大夫和文人墨客在饮茶过程中,还创作了很多茶诗,单单收录在《全唐诗》中的就有百余位诗人的四百余首,从而奠定汉族茶文化的基础。
很明显,饮茶仅仅是茶文化形成的前提条件,文化文化,顾名思义必须有文人的参与才能赋予其文化内涵。
有人说有关茶的记载最早出现在先秦的《诗经》里,但《诗经》并没有“茶”这个字,有研究称,《诗经》中“荼”字即为“茶”字之祖,故说有“荼”字的诗自然而然就是茶诗,当然也有持反对意见的,至于“荼”指的究竟是不是“茶”,这个应该属于学术问题,这里就不去细究了。
《诗经》中含有“荼”字的诗篇共七首,我觉得可以理解为“茶”的起码有两首:一首是《邶风·谷风》:“谁谓荼苦,其甘如荠”,还有一首《豳风·七月》:七月食瓜,八月断壶(葫芦),九月叔苴(叔:拾。
苴jū,秋麻之籽,可以吃)……采荼薪樗,食我农夫。
当然如果你去查字典,这个“荼”一般会被解释为“苦菜”。
还有一个比较普遍的说法,认为最早赞美茶的文学作品应该是晋代《茶赋》(也有标为《荈chuǎn赋》),作者是杜育,诗中有云:承丰壤之滋润,受甘霖之霄降。
月惟初秋,农功少休,结偶同旅,是采是求。
古典诗词中茶文化的兴起历史中国是诗的国度,也是茶的国度。
在几千年的中国文学史中,与茶有着难以割舍的不解之缘。
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古典诗词中茶文化的兴起历史,一起来看看。
古典诗词中茶文化的兴起历史一、最早的茶诗在我国早期的诗赋中,最早赞美茶的应该是晋代诗人杜育的《茶赋》,诗人以饱满的热情歌颂了这一奇产----茶叶。
诗中云:茶树受丰壤甘露的滋润,满山遍谷,生长茂盛,人们成群结队的前去采摘。
另外,西晋左思的《娇女诗》:吾家有娇女,皎皎颇百晰。
小字为纨素,口吃自清历。
有姐字慧芳,眉目粲如画。
驰鹜翔园林,果下皆生摘。
贪华风雨中,筱忽数百适。
心为茶荈剧,吹嘘成对鼎。
”写左思的两位娇女,因急着要品香茗,就用嘴对着烧水的“鼎”吹气,非常深动地描写了两个娇女烹煮茶的姿态。
2、关于茶圣羽和茶经说到茶事,不可不提一个人,那就是被后人称之为“茶圣”的陆羽。
陆羽仿佛天生就与茶有缘,他是一孤儿,三岁的时候被一位禅师收养,陆羽的少女时代便在寺院中度过。
因为最早种植茶树的是僧人,所以最早的饮茶习惯也是由僧侣间发起的。
小陆羽就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因此对寺院中僧人种茶煮茶,他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之后陆羽走出寺院结交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同时考察了各地饮茶习俗并总结了历代制茶经验后,撰写了中国乃至世界上第一部茶书《茶经》。
书中全面阐述了煎茶的制作过程,也奠定了中国茶道的基础,因此陆羽也被称尊为中国茶圣。
二、唐诗中的茶文化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继西汉之后的第二个鼎盛时代,在军事、文化和经济上的发达,如同闪耀在这整个世界文明史上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在当时没有一个国家能与唐王朝的强盛与繁荣等量齐观。
而对当时世界乃至后来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其深邃的文化内涵和精神风貌,这一点在茶文化上表现的十分突出。
与火热的酒文化相比,流行于唐代的茶文化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另一面:高雅与,清静。
饮茶的过程就是精神调节和自我修养的过程。
唐人对茶的喜爱,更多的是精神上的至爱哈尔理想的倾注。
茶文化发展历史茶文化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中国。
公元前3000年左右,中国南方的古代居民开始发现并采用了茶叶作为药用植物。
他们将茶叶煮熟,并将其汁液用于治疗疾病。
茶的药用价值逐渐为人所知,成为古代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公元前8世纪,中国的古代文化经过长时间的演变,出现了茶叶的饮用文化。
《诗经》中就有关于饮茶的记载,茶叶开始被视为一种美食,成为宴会和社交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到了唐朝(618年-907年),茶的种植和制作技术已经进一步发展,茶叶开始成为一种广泛饮用的饮品。
唐代的文人们也将茶作为一种文化艺术进行研究和欣赏,茶具和茶艺开始有了很大的进步。
宋朝(960年-1279年)时期是中国茶文化发展的高峰时期。
茶的种类和品质不断提升,茶的品饮过程也变得更加精致繁复。
茶具的制作技术也得到了极大的改进,茶托、茶碗、茶盅等各种新的茶具出现,茶艺也开始成为一种流行的艺术形式。
明朝(1368年-1644年)时期,茶的种植和制作技术进一步精细化,茶叶的品质和口感大为提升。
明朝时期还出现了以瓷器和茶具装饰为主题的茶壶和茶盘,成为茶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清朝(1636年-1912年)时期,茶的种植和制作技术继续发展。
康熙和乾隆两位清朝皇帝对茶文化有着非常深入的研究,他们亲自参与茶叶的品尝和研究,通过编写茶叶的专著和出版茶叶的艺术画册来推广茶文化。
20世纪以来,茶文化在中国和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传播。
茶文化节、茶艺表演和茶叶的国际交流活动等成为了茶文化发展的一部分。
同时,茶文化也融入了现代生活方式,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重要文化元素。
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历史中国是茶文化的发源地,茶文化在中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时期,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茶文化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下面将对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历史进行简要介绍。
一、唐朝时期唐朝时期,茶文化开始得到发展,并在当时被广泛传播。
李白在《将进酒》中有“且将新火试新茶”一句,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茶文化的热爱。
唐代著名的茶人陆羽所著的《茶经》成为茶文化的重要典籍,影响了后来几百年的茶文化发展。
宋朝时期,随着政治稳定,经济繁荣,茶文化进一步发展。
宋代的茶文化表现在茶艺的精益求精,茶具的多样化,以及茶文化在文学、艺术、医学等领域的广泛应用。
宋代的茶经学派主张研究茶的理论和技术,探索茶的品质和效用,对茶文化的发展和提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元朝时期,茶文化逐渐民间化,开始成为人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这一时期的茶文化特点是茶人精神的崛起和“饮客”文化的兴盛。
茶人精神是指茶文化爱茶的集体意识和理念,饮客文化则是指人们在饮茶过程中建立的社交关系和交流方式。
四、明清时期明清时期是中国茶文化的鼎盛时期,茶文化在这一时期达到了一个高峰。
明代的茶道学派主张以茶道传承道德,崇尚自然和谐,强调人与人、人与自然的交流和无间感。
清代的茶文化则更加注重茶的品质和艺术性,强调茶具的制作、茶艺表演和品茗习惯。
五、现代时期现代时期,茶文化在传承中不断发展和创新。
中国茶叶的品牌化、规模化、机械化生产的发展,推动了茶文化的商业化。
同时,茶文化也在文学、电影、音乐等领域融入现代元素,走向现代化。
茶文化在外交礼仪、科学养生、环保等领域的应用日益扩大,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中国茶文化的发展经历了千余年的历程,形成了独特的茶文化体系。
这一体系受到世界范围内的追捧和认可,为中华文化的传播和推广做出了重要贡献。
茶道文化诗句中国是诗的国度,也是茶的国度。
在几千年的中国文学史中,与茶有着难以割舍的不解之缘。
文人与茶之间,就如和酒一样,总有着说不尽的种种情缘。
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茶道文化诗句,一起来看看。
茶道文化诗句1、竹雨松风琴韵,茶烟梧月书声。
此联为清代名士溥山所题。
作者是画家,也是诗人。
此联恰是一幅素描风景名画,潇潇竹雨,阵阵松风,在这样的环境中调琴煮茗,读书赏月,的确是无边风光的雅事。
将此联与任何一幅山川煮茗图相配都是不俗的。
2、秋夜凉风夏时雨,石上清泉竹里茶。
秋夜凉风,夏时阵雨,其清爽,其舒逸,有何能比?松涛环绕,竹林婆娑,唯此境隔竹支灶,听风声水声,始可与夏雨秋风相配。
竹荫遮几琴易韵,茶烟透窗魂生香。
园中置几案,扶瑶琴,隔窗有侍童烹茶,茶烟透窗,为墨增香。
竹生水畔,荷香暗动,月上中天,影落荷池,其情其景让人顿生隔世之意。
3、融通三教儒释道,汇聚一壶色味香。
4、汲来江水烹新茗,买尽青山当画屏。
扫来竹叶烹茶叶,劈碎松根煮菜根。
墨兰数枝宣德纸,苦茗一杯成化窑。
雷文古泉八九个,日铸新茶三两瓯。
山光扑面因潮雨,江水回头为晚潮。
从来名士能评水,自古高僧爱斗茶。
楚尾吴头,一片青山入座;淮南江北,半潭秋水烹茶。
5、松涛烹雪醒诗梦;竹院浮烟荡俗尘。
尘滤一时净;清风两腋生。
采向雨前,烹宜竹里;经翻陆羽,歌记卢仝。
泉香好解相如渴;火候闲平东坡诗。
龙井泉多奇味;武夷茶发异香。
喜报捷音一壶春暖;畅谈国事两腋生风。
九曲夷山采雀舌;一溪活水煮龙团。
雀舌未经三月雨;龙芽新占一枝春。
瑞草抽芽分雀舌;名花采蕊结龙团。
陆羽谱经卢仝解渴;武夷选品顾渚分香。
素雅为佳松竹绿;幽淡最奇芝兰香。
幽借山巅云雾质;香凭崖畔芝兰魂。
翠叶烟腾冰碗碧;绿芽光照玉瓯青。
泉从石出情宜冽;茶自峰生味更圆6、诗写梅花月;茶煎谷雨春。
一杯春露暂留客;两腋清风几欲仙。
小天地,大场事,让我一席;论英雄,谈古今,喝它几杯。
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
四大皆空,坐片刻无分尔我;两头是路,吃一盏各自东西。
我国茶文化追溯到什么年代我国茶文化历史悠久,那么我国茶文化的起源是什么呢?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我国茶文化的起源,一起来看看。
我国茶文化的起源(1)神农时期:唐·陆羽《茶经》:“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
”在中国的文化发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与农业、与植物相关的事物起源最终都归结于神农氏。
归到这里以后就再也不能向上推了。
也正因为如此,神农才成为农之神。
(2)西周时期:晋·常璩的《华阳国志·巴志》:“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茶蜜皆纳贡之。
”这一记载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纣时,巴国就已经以茶与其他珍贵产品纳贡与周武王了。
《华阳国志》中还记载,那时已经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园。
(3)秦汉时期:西汉。
王褒《僮约》:“烹荼尽具”,“武阳买荼”,经考该荼即今茶。
长沙马王堆西汉墓中,发现陪葬清册中有"?一笥"和“?一笥"竹简文和木刻文,经查证"?"即"槚"的异体字,说明当时湖南饮茶颇广。
我们仍饮用着与很古老的祖先如姜太公相同的饮料,确实是很使人心潮澎湃的事情。
能够给我们很多的遐想。
(4)宋元时期:茶区继续扩大,种茶、制茶、点茶技艺精进。
宋代茶文化发达,出现一批茶学著作,如蔡襄《茶录》、宋子安《东溪试茶录》、黄儒《品茶要录》,特别是宋徽宗赵佶亲著《大观茶论》等。
宋元之际,刘松年《卢仝烹茶图》、赵孟頫的《斗茶图》等更是汉族茶文化的艺术珍品。
我国茶文化的发展历史关于茶,在中国最具权威性的论著莫过于陆羽的《茶经》,《茶经》是一部总结性的著作,从茶树的生长到茶叶的采制,从煮到饮,这本书中还特别谈到了水。
水对饮茶是关健性的,水不好,茶再好也不会显出其好来。
可以说,陆羽的《茶经》是茶文化发展到唐朝的一个总结,茶在中国的历史可以一直追溯到更加久远的年代,但在茶文化发展的进程中,有三个时期十分重要,一是魏晋南北朝,这是中国历史上十分重要的时期,政治军事文学艺术在这个时期都有十分重大的转折。
中国古代茶文化的发展历史中国饮茶的历史悠久,早从唐代之前就已经存在,到了唐朝更是形成了一种饮茶、品茶、赏茶、闻茶的普遍茶文化。
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中国古代茶文化的发展历史,希望对您有用。
中国古代茶文化的发展历史茶以文化面貌出现,是在两晋北朝。
若论其起缘就要追溯到汉代,有正式文献记载(汉人王褒所写《僮约》)。
最早喜好饮茶的多是文人雅仕。
在我国文学史上,提起寒赋,首推司马相如与杨雄,且都是早期著名茶人。
司马相如曾作《凡将篇》、杨雄作《方言》,一个从药用,一个从文学角度都谈到茶。
晋代张载曾写《登成都楼诗》:"借问杨子舍,想见长卿庐","芳茶冠六情,溢味播九区"。
茶文化产生之初是由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开始的。
两晋北朝时,一些有眼光的政治家便提出"以茶养廉",以对抗当时的奢侈之风。
魏晋以来,天下骚乱,文人无以匡世,渐兴清淡之风。
这些人终日高谈阔论,必有助兴之物,于是多兴饮宴,所以最初的清淡家多酒徒。
如:竹林七贤。
后来清淡之风发展到一般文人,但能豪饮终日不醉的毕竟是少数,而茶则可长饮且始终保持清醒,于是清淡家们就转向好茶。
所以后期出现了许多茶人。
汉代文人倡饮茶之举为茶进入文化领域开了个头。
而到南北朝时,几乎每一个文化、思想领域都与茶套上了关系。
在政治家那里,茶是提倡廉洁、对抗奢侈之风的工具;在词赋家那里,茶是引发思维以助清兴的手段;在佛家看来,茶是禅定入静的必备之物。
这样,茶的文化、社会功用已超出了它的自然使用功能,使中国茶文化初现端倪。
唐朝茶文化的形成与当时的经济、文化、发展相关。
唐朝疆域广阔,注重对外交往,长安是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中国茶文化正是在这种大气候下形成的。
茶文化的形成还与当时佛教的发展,科举制度,诗风大盛,贡茶的兴起,禁酒有关。
唐朝陆羽自成一套的茶学、茶艺、茶道思想,及其所著《茶经》,是一个划时代的标志。
《茶经》非仅述茶,而是把诸家精华及诗人的气质和艺术思想渗透其中,奠定了中国茶文化的理论基础。
茶文化简史中华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汉魏六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当代五个时期。
1、汉魏六朝——中华茶文化的酝酿茶是因作为饮料而驰名的,茶文化实质上是饮茶文化,是围绕饮茶活动所形成的文化现象。
茶文化的产生是在茶被用作饮用之后,两晋南北朝是中华茶文化的酝酿时期。
(1)茶与宗教结缘汉魏六朝朝时期,是中国固有的宗教——道教的形成和发展时期,同时也是起源于印度的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时期,茶以其清淡、虚静的本性和却睡疗病的功能广受宗教徒的青睐。
(2)茶文学初兴晋宋时期的《搜神记》、《神异记》、《搜神后记》、《异苑》等志怪小说集中便有一些关于茶的故事。
孙楚的《出歌》、张载的《登成都白菟楼》、左思的《娇女诗》、王微的《杂诗》是早期的涉茶诗。
西晋杜育的《荈赋》是文学史上第一篇以茶为题材的散文,才辞丰美,对后世的茶文学创作颇有影响。
南北朝时鲍令晖撰有《香茗赋》,惜散佚不存。
(3)茶艺萌芽茶艺即饮茶艺术,是艺术性的饮茶,是饮茶生活艺术化,它包括选茶、备器、择水、取火、候汤、习茶的程式和技艺。
杜育的《荈赋》中有对于茶艺的描写,有择水:“水则岷方之注,挹彼清流”,择取岷江中的清水;选器:“器择陶简,出自东隅”,茶具选用产自东隅(今浙江上虞一带)的瓷器;煎茶:“沫沉华浮,焕如积雪,晔若春? 。
”煎好的茶汤,汤华浮泛,象白雪般明亮,如春花般灿烂;酌茶:“酌之以匏,取式公刘。
”用匏瓢酌分茶汤。
两晋南北朝,佛教、道教徒与茶结缘,以茶养生,以茶助修行。
茶文学初步兴起,产生了《荈赋》等名篇。
中华茶艺亦于西晋时萌芽。
这一切说明,两晋南北朝是中华茶文化的酝酿时期。
2、唐代——中华茶文化的第一个高峰(1)煎茶道形成与流行中国茶道的最初的表现形式就是形成于中唐的煎茶道,陆羽《茶经》奠定了煎茶道的基础。
“茶道”首见于陆羽的至交、诗人、茶人释皎然《饮茶歌诮崔石使君》诗,“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封演《封氏闻见记》卷六“饮茶”记:“楚人陆鸿渐为《茶论》,……有常伯熊者,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
中国古代关于茶文化的诗词文学作品简析中国饮茶文化起源于上古时期;有“神农氏尝百草;遇毒;以荼解之”的说法..经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了自己的文化..多少年来;中华茶文化植根于源远流长的华夏文明;吸取了民族优秀传统中丰涵无比的给养;融宗教、哲学、医学、格律、乐理、绘画、美学、建筑学等各家之长;发展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弥可珍贵的遗产;在历史的长廊中熠熠生辉..随着我国的茶叶生产的逐步发展;饮茶风尚也在社会上逐渐普及开来..茶在许多诗人、文学家中也成了不可缺少的物品;于是产生了大量有关茶叶的诗词文学作品..据统计;中国第一部诗集诗经;就有七首诗写到了茶;孔夫子曾说过学诗可以多识草木之名;茶在诗经里;就是作为众多植物中的一种出现的..真正就茶咏茶;而不是顺带言及茶者的茶诗;始见于魏晋南北朝;全盛于唐;此后宋朝达到第二个辉煌巅峰;元明清民国以至于今;都代有佳作;茶诗总量不可胜数..以梅尧臣为例;据不完全的统计;单在宛陵先生集中;就写有茶叶诗词25首..爱国诗人陆游;曾写下了300多首茶叶诗词;他并以陆羽自比..苏东坡的茶叶诗词也不少;有70余篇;人们把他比作卢仝;东坡亦以卢仝自许..黄庭坚写了许多宣扬双井茶的诗篇;他的另一些茶诗还引用了佛教的语言..范仲淹的斗茶歌可以与卢仝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相比美..欧阳修写了许多赞美龙凤团茶的诗;也写了双井茶赞诗..其他如蔡襄、曾巩、周必大、丁谓、苏辙、文同、朱熹、秦观、米芾、赵佶徽宗皇帝、陈襄、方岳、杜来、熊蕃等都写过茶诗..据史载;西晋诗人张载“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区;人生苟安乐;兹士聊可娱”的诗;被称为第一首咏茶妙诗.. 此后更是不乏精妙绝伦的妙诗绝句——“春风解恼诗人鼻;非叶非花自是香..宋·杨万里”、“野泉烟火白云间;坐饮香茶爱此山..岩下维舟不忍去;青溪流水暮潺潺..唐·白居易”、“更作茶瓯清绝梦;小窗横幅画江南..宋·陆游”……这些融茶道与人情于一体的诗句都是我国茶诗、茶词中的代表作..在所谓“茶诗”的范畴里;各种诗词体裁一应俱全;有五古、七古;有五律、七律、排律;有五绝、六绝、七绝;还有不少在诗海中所见甚少的体裁;在茶诗中同样可以找到;例如宝塔诗、回文诗、联句诗、寓言诗及唱和诗等..下面就由我对以下列举出的几首各具特色的诗词做出简要介绍和分析..一、宝塔诗一字至七字诗·茶唐元稹茶;香叶;嫩芽;慕诗客; 爱僧家;碾雕白玉;罗织红纱;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洗尽古今人不倦;将至醉后岂堪夸..注:唐代诗人元稹;官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与白居易交好;常常以诗唱和;所以人称“元白”..元稹有一首宝塔诗;题名一字至七字诗·茶;此种体裁;不但在茶诗中颇为少见;就是在其它诗中也是不可多得的..宝塔诗是一种杂体诗;原称一字至七字诗;从一字句到七字句;或选两句为一韵..后又增至十字句或十五字句;每句或每两句字数依次递增一个字..元稹在他的宝塔茶诗自注中说:一至七字诗;“以题为韵;同王起诸公送分司东郡作..”全诗一开头;就点出了主题是茶..接着写了茶的本性;即味香和形美..第三句;显然是倒装句;说茶深受“诗客”和“僧家”的爱慕;茶与诗;总是相得益彰的..第四句写的是烹茶;因为古代饮的是饼茶;所以先要用白玉雕成的碾把茶叶碾碎;再用红纱制成的茶罗把茶筛分..第五句写烹茶先要在铫中煎成“黄蕊色”;尔后盛在碗中浮饽沫..第六句谈到饮茶;不但夜晚要喝; 而且早上也要饮 ..结尾时;指出茶的妙用;不论古人或今人;饮茶都会感到精神饱满;特别是酒后喝茶有助醒酒..所以;元稹的这首宝塔茶诗;先后表达了三层意思:一是从茶的本性说到了人们对茶的喜爱;二是从茶的煎煮说到了人们的饮茶习俗;三是就茶的功用说到了茶能提神醒酒..二、回文诗记梦回文二首并叙宋苏轼十二月十五日;大雪始晴;梦人以雪水烹小团茶;使美人歌以饮余;梦中为作回文诗;觉而记其一句云:乱点余花睡碧衫;意用飞燕唾花故事也..乃续之;为二绝句云..酡颜玉碗捧纤纤;乱点余花睡碧衫..歌咽水云凝静院;梦惊松雪落空岩..空花落尽酒倾缸;日上山融雪涨江..红焙浅瓯新火活;龙团小碾斗晴窗..注:回文诗中的字句回环往复;读之都成篇章;而且意义相同..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一生写过茶诗几十首;而用回文写茶诗;也算是苏氏的一绝..从“叙”中可知苏东坡真是一位茶迷;意连做梦也在饮茶;怪不得他自称“爱茶人”;此事一直成为后人的趣谈..诗中字句;顺读倒读;都成篇章;而且意义相同..苏轼用回文诗咏茶;这在数以千计的茶诗中;实属罕见..三、联句诗五言月夜啜茶联句唐颜真卿、陆士修、张荐、李萼、崔万、昼、泛花邀坐客;代饮引情言士修..醒酒宜华席;留僧想独园荐;不须攀月桂;何假树庭萱萼..御史秋风劲;尚书北斗尊崔万..流华净肌骨;疏瀹涤心原真卿..不似春醪醉;何辞绿菽繁昼..素瓷传静夜;芳气满闲轩士修..注:联句是旧时作诗的一种方式;几个人共作一首诗;但需意思联贯;相连成章..以上这首题为五言月夜啜茶联句;是由六位作者共同作成的..他们是:颜真卿;着名书画家;京兆万年陕西西安人;官居吏部尚书;封为鲁国公;人称“颜鲁公”;陆士修;嘉兴今属浙江省县尉;张荐;深州陆泽今河北深县人;工文辞;任吏官修撰;李萼;赵人;官居庐州刺史;崔万;生平不详;昼;即僧皎然..这首啜茶联句;由六人共作;其中陆士修作首尾两句;这样总共七句..作者为了别出心裁;用了许多与啜茶有关的代名词..如陆士修用“代饮”比喻以饮茶代饮酒;张荐用的“华宴”借指茶宴;颜真卿用“流华”借指饮茶..因为诗中说的是月夜啜茶;所以还用了“月桂”这个词..用联句来咏茶;这在茶诗中也是少见的..四、寓言诗采用寓言形式写诗;读来引人联想;发人深思..这首茶寓言诗;记载在一本清代的笔记小说上;写的是茶、酒、水的“对阵”;诗一开头;由茶对酒发话:“战退睡魔功不少;助战吟兴更堪夸..亡国败家皆因酒;待客如何只饮茶”酒针锋相对答曰:“摇台紫府荐琼浆;息讼和亲意味长..祭礼筵席先用我;可曾说着谈黄汤..”这里说的黄汤;实则是贬指茶水..水听了茶与酒的对话;就插嘴道:“汲井烹茶归石鼎;引泉酿酒注银瓶..两家且莫争闲气;无我调和总不成”极为有趣;让人在忍俊不禁的同时引起深思..五、唱和诗茶中杂谈煮茶唐皮日休香泉一合乳;煎作连珠沸..时看蟹目溅;乍见鱼鳞起..声疑松带雨;饽恐生烟翠..尚把沥中山;必无千日醉..奉和袭美茶具十咏煮茶唐陆龟蒙闲来松间坐;看煮松上雪..时于浪花里;并下蓝英末..倾余精爽健;忽似氛埃灭..不合别观书;但宜窥玉札..注:在数以千计的茶诗中;皮日休和陆龟蒙的唱和诗;可谓别具一格;在咏茶诗中也属少见..皮日休;唐代文学家;襄阳今湖北襄樊市人;曾任翰林学士..陆龟蒙;唐代文学家;长洲今江苏吴县人;曾任苏湖两都从事..两人十分知己;都有爱茶雅好;经常作文和诗;因此;人称“皮陆”..他们写有茶中杂咏唱和诗各十首;内容包括茶坞、茶人、茶笋、茶籯、茶舍、茶灶、茶焙、茶鼎、茶瓯和煮茶等;对茶的史料;茶乡风情;茶农疾苦;直至茶具和煮茶都有具体的描述;可谓一份珍贵的茶叶文献..总而言之;正如唐代诗人白居易诗句所说的那样:“或饮茶一盏;或吟诗一章”;“或饮一瓯茗;或吟两句诗”;茶和诗一样;成为诗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或一大乐趣;于是相袭相传;使茶诗、茶词在茶叶和诗词文化中形成、发展为一种别具一格的文化现象..。
唐朝诗赋与茶文化
唐朝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期,而茶文化也在唐朝开始进入全民生活。
唐诗中有很多关于茶的诗歌,从中可以看出唐人对于茶文化的推崇和热爱。
《茶诗》是唐代最早关于茶的诗歌集合,收录了唐朝诗人们对茶文化的赞美和描写。
其中最有名的莫过于陆羽的《茶经》,乃是中国茶叶文化的典籍,对中国茶文化、品茶方法、泡茶技巧造就了重大的贡献。
在唐代,品茗已经成为一种文化雅事,越来越多的文人雅士开始将品茶与创作诗歌相融合,从而衍生出了一种独特的文化。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写道:“江州司马青衫湿,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尽。
轻舟已过万重山,此去烟波江上月。
唯见长江天际流,君心似我,山水情。
”这首诗中,白居易用茶水化解了思乡之情,在茶水的滋润下,感受到了江南山水的美妙与亲切。
唐代的茶文化,不仅仅是一种饮食习惯,更是一种思想和文化的表达。
唐人在品茗时,不仅体验茶香的美妙,更是了解到茶文化所蕴含的深刻意义。
唐诗赋与茶文化交织,让茶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成为中国文化的珍贵遗产之一。
茶文化茶与诗词的历史中国历代咏茶诗词具有数量丰富题材广泛和体裁多样的特征,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一支奇葩。
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茶文化茶与诗词的历史,一起来看看。
茶文化茶与诗词的历史西晋左思的《娇女》诗也许是中国最早的茶诗了“心为茶荈剧。
吹嘘对鼎”。
写的左思的两位娇女,因急着要品香茗,就用嘴对着烧水的“鼎”吹气。
与左思此诗差不多年代的还有两首咏茶诗:一首是张载的《登成都楼》,用“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区”的诗句,赞成都的茶;一首是孙楚的《孙楚歌》,用“姜、桂、茶出巴蜀,椒、橘、木兰出高山”的诗句,点明了茶的原产地。
到唐宋以后,茶的诗词骤然增多,这些茶诗茶词既反映了诗人们对茶的宝爱,也反映出茶叶在人们文化生活中的地位。
唐代,随着茶叶生产与贸易的发展,涌现了大批以茶为题材的诗篇。
如李白的《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茗生此中石,玉泉流不歇”;杜甫的《重过何氏五首之三》:“落日平台上,春风啜茗时”;白居易的《夜闻贾常州、崔湖州茶山境会亭欢宴》:“遥闻境会茶山夜,珠翠歌钟俱绕身”;卢仝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等等,有的赞美茶的功效,有的以茶寄托诗人的感遇,而广为后人传诵。
诗人袁高的《茶山诗》:“黎甿辍农桑,采摘实苦辛。
一夫旦当役,尽室皆同臻。
扪葛上欹壁,蓬头入荒榛。
终朝不盈掬,手足皆鳞皴……选纳无昼夜,捣声昏继晨”,则表现了作者对顾渚山人民蒙受贡茶之苦的同情。
李郢的《茶山贡焙歌》,描写官府催迫贡茶的情景,也表现了诗人同情黎民疾苦和内心的苦闷。
此外,还有杜牧的《题茶山》、《题禅院》等,齐己的《谢湖茶》、《咏茶十二韵》等,以及元稹的《一字至七字诗·茶》、颜真卿等六人合作的《五言月夜啜茶联句》等等,都显示了唐代茶诗的兴盛与繁荣。
北宋由于在“靖康之变”前的近百年中,中原有过一个经济繁荣时期,加之当时斗茶和茶宴的盛行,所以茶诗、茶词大多表现以茶会友,相互唱和,以及触景生情、抒怀寄兴的内容。
茶文化的起源和发展是什么(1)神农时期:唐·陆羽《茶经》:“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
”在中国的文化发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与农业、与植物相关的事物起源最终都归结于神农氏。
归到这里以后就再也不能向上推了。
也正因为如此,神农才成为农之神。
(2)西周时期: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茶蜜皆纳贡之。
”这一记载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纣时,巴国就已经以茶与其他珍贵产品纳贡与周武王了。
《华阳国志》中还记载,那时已经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园。
(3)秦汉时期:西汉。
王褒《僮约》:“烹荼尽具”,“武阳买荼”,经考该荼即今茶。
长沙马王堆西汉墓中,发现陪葬清册中有“一笥”和“一笥”竹简文和木刻文,经查证“一笥”即“槚”的异体字,说明当时湖南饮茶颇广。
人们现在还饮用着与很古老的祖先如姜太公相同的饮料,确实是很使人心潮澎湃的事情。
能够给人们很多的遐想。
在古代史料中,茶的名称很多,但“茶”则是正名,“茶”字在中唐之前一般都写作“荼”字。
“荼”字有一字多义的性质,表示茶叶,是其中一项。
由于茶叶生产的发展,饮茶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茶的文字的使用频率也越来越高,因此,民间的书写者,为了将茶的意义表达的更加清楚、直观,于是,就把“荼”字减去一划,成了现在看到的“茶”字。
①三国以前的茶文化启蒙很多书籍把茶的发现时间定为公元前2737-2697年,其历史可推到三皇五帝。
东汉华佗《食经》中:“苦茶久食,益意思”记录了茶的医学价值。
西汉以将茶的产地县命名为“荼陵”,即湖南的茶陵。
到三国魏代《广雅》中已最早记载了饼茶的制法和饮用: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
茶以物质形式出现而渗透至其他人文科学而形成茶文化。
②晋代、南北朝茶文化的萌芽随着文人饮茶之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世,茶已经脱离作为一般形态的饮食走入文化圈,起着一定的唐代茶文化的形成。
“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新茶。
”中唐时,陆羽《茶经》的问世使茶文化发展到一个空前的高度,标志着唐代茶文化的形成。
茶文化与中国古代诗词中国是茶文化的发源地,茶在中国古代被视为一种艺术、一种文化,甚至一种哲学。
与茶文化紧密相连的是中国古代诗词,这两者相辅相成,相互渗透。
本文将探讨茶文化与中国古代诗词之间的关系,并通过诗词点亮茶文化的魅力。
一、茶文化与中国古代诗词的渊源茶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而古代诗词则是对中国文化的重要表达形式。
茶文化和中国古代诗词之间的渊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解释。
首先,茶文化和中国古代诗词的发展时间线相吻合。
中国古代的茶文化始于唐朝,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演变成独特的审美和生活方式。
而恰逢唐朝是中国古代诗词的鼎盛时期,许多杰出的诗人将茶作为他们创作的灵感来源,将茶文化融入到了他们的诗词创作中。
其次,茶文化和中国古代诗词都体现了中国人的审美追求。
茶文化注重的是茶的品质、泡茶的技艺和品茶的仪式感,而中国古代诗词则强调意境的营造、意象的表达和语言的美感。
无论是品尝一杯美味的香茗还是品味一首美妙的古诗词,中国人都深深地享受其中的美感。
第三,茶文化和中国古代诗词都彰显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中国古代诗词被誉为“诗画之乡”和“诗词之国”,而茶则被视为中国文化的象征之一。
在中国古代诗词中,茶的形象常常出现,诗人通过诗词来歌颂茶的芬芳、茶的妙趣和茶的哲理。
这样的交融使得茶文化和中国古代诗词成为中国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茶文化点亮中国古代诗词茶文化的魅力不仅体现在茶叶本身,而且通过中国古代诗词的点亮,茶文化变得更加璀璨夺目。
以下是几个茶文化在中国古代诗词中的经典体现。
首先,茶与自然景色的结合。
中国古代诗词中,常常出现茶与山水的联接。
例如在唐代诗人陶渊明的《茶经》中有云:“前峰一峰本无看,南山灵远今若斑。
勿破出没贪情者,更言置茶犹有香。
”这其中茶山山麓的美丽景色与茶的香气融为一体,形成了一种美的享受。
其次,茶与友情的表达。
在中国古代诗词中,茶常被用作朋友间的交流载体。
例如唐代杜牧的《夜泊牛渚怀茶》中有云:“万里峡江流,两岸花如雨。
古典诗词中茶文化的兴起历史一、最早的茶诗在我国早期的诗赋中,最早赞美茶的应该是晋代诗人杜育的《茶赋》,诗人以饱满的热情歌颂了这一奇产----茶叶。
诗中云:茶树受丰壤甘露的滋润,满山遍谷,生长茂盛,人们成群结队的前去采摘。
另外,西晋左思的《娇女诗》:吾家有娇女,皎皎颇百晰。
小字为纨素,口吃自清历。
有姐字慧芳,眉目粲如画。
驰鹜翔园林,果下皆生摘。
贪华风雨中,筱忽数百适。
心为茶荈剧,吹嘘成对鼎。
”写左思的两位娇女,因急着要品香茗,就用嘴对着烧水的“鼎”吹气,非常深动地描写了两个娇女烹煮茶的姿态。
2、关于茶圣羽和茶经说到茶事,不可不提一个人,那就是被后人称之为“茶圣”的陆羽。
陆羽仿佛天生就与茶有缘,他是一孤儿,三岁的时候被一位禅师收养,陆羽的少女时代便在寺院中度过。
因为最早种植茶树的是僧人,所以最早的饮茶习惯也是由僧侣间发起的。
小陆羽就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因此对寺院中僧人种茶煮茶,他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之后陆羽走出寺院结交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同时考察了各地饮茶习俗并总结了历代制茶经验后,撰写了中国乃至世界上第一部茶书《茶经》。
书中全面阐述了煎茶的制作过程,也奠定了中国茶道的基础,因此陆羽也被称尊为中国茶圣。
二、唐诗中的茶文化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继西汉之后的第二个鼎盛时代,在军事、文化和经济上的发达,如同闪耀在这整个世界文明史上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在当时没有一个国家能与唐王朝的强盛与繁荣等量齐观。
而对当时世界乃至后来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其深邃的文化内涵和精神风貌,这一点在茶文化上表现的十分突出。
与火热的酒文化相比,流行于唐代的茶文化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另一面:高雅与,清静。
饮茶的过程就是精神调节和自我修养的过程。
唐人对茶的喜爱,更多的是精神上的至爱哈尔理想的倾注。
这种倾注激发了文学创作的激情,文人士大夫将饮茶视为雅逸的文化体验和精神上的享受。
在各种茶诗作品中,五言诗、唱和诗、联句诗、宝塔诗中的茶文化最为突出。
1、五言诗唐代杰出诗人杜甫,写有“落日平台上,春风啜茗时”的诗句。
当时杜甫年过四十,而蹉跎不遇,微禄难沾,有归山买田之念。
此诗虽写得潇洒闲适,仍表达了他心中隐伏的不平。
诗仙李白豪放不羁,一生不得志,只能在诗中借浪漫而丰富的想象表达自己的理想,而现实中的他又异常苦闷,成天沉湎在醉乡。
正如他在诗中所云:“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
当他听说荆州玉泉真公因常采饮“仙人掌茶”,虽年愈八十,仍然颜面如桃花时,也不禁对茶唱出了赞歌:“常闻玉泉山,山洞多乳窟。
仙鼠如白鸦,倒悬深溪月。
茗生此中石,玉泉流不歇。
根柯俪芳津,采眼润肌骨。
丛老卷绿叶,枝枝相连接。
曝成仙人掌,似拍洪崖肩。
举世未见之,其名定谁传……”表达了茶的赞誉和向往。
中唐时期最有影响的诗人白居易,对茶怀有浓厚的兴味,一生国下了不少咏茶的诗篇。
他的《食后》云:“食罢一觉睡,起来两碗茶:举头看日影,已复西南斜。
乐人惜日促,忧人厌年赊;无忧无乐者,长短任生涯。
”诗中写出了他食后睡起,手持茶碗,无忧无虑,自得其乐的情趣。
2、唱和诗在数以千计的茶诗中,皮日休和陆龟蒙的唱和诗,可谓别具一格,在咏茶诗中也属少见。
皮日休,唐代文学家,襄阳(今湖北襄樊市)人,曾任翰林学士。
陆龟蒙,唐代文学家,长洲(今江苏吴县)人,曾任苏湖两都从事。
两人十分知己,都有爱茶雅好,经常作文和诗,因此,人称“皮陆”。
他们写有《茶中杂咏》唱和诗各十首,内容包括《茶坞》、《茶人》、《茶笋》、《茶籯》、《茶舍》、《茶灶》、《茶焙》、《茶鼎》、《茶瓯》和《煮茶》等,对茶的史料,茶乡风情,茶农疾苦,直至茶具和煮茶都有具体的描述,可谓一份珍贵的茶叶文献。
3、联句诗联句是旧时作诗的一种方式,几个人共作一首诗,但需意思联贯,相连成章。
在唐代茶诗中,有一首题为《五言月夜啜茶联句》,是由六位作者共同作成的。
他们是:颜真卿,著名书画家,京兆万年(陕西西安)人,官居吏部尚书,封为鲁国公,人称“颜鲁公”;陆士修,嘉兴(今属浙江省)县尉;张荐,深州陆泽(今河北深县)人,工文辞,任吏官修撰;李萼,赵人,官居庐州刺史;崔万,生平不详;昼,即僧皎然。
诗曰:泛花邀坐客,代饮引情言(士修)。
醒酒宜华席,留僧想独园(荐),不须攀月桂,何假树庭萱(萼)。
御史秋风劲,尚书北斗尊(崔万)。
流华净肌骨,疏瀹涤心原(真卿)。
不似春醪醉,何辞绿菽繁(昼)。
素瓷传静夜,芳气满闲轩(士修)。
这首啜茶联句,由六人共作,其中陆士修作首尾两句,这样总共七句。
作者为了别出心裁,用了许多与啜茶有关的代名词。
如陆士修用“代饮”比喻以饮茶代饮酒;张荐用的“华宴”借指茶宴;颜真卿用“流华”借指饮茶。
因为诗中说的是月夜啜茶,所以还用了“月桂”这个词。
用联句来咏茶,这在茶诗中也是少见的。
4、宝塔诗唐代诗人元稹,官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与白居易交好,常常以诗唱和,所以人称“元白”。
元稹有一首宝塔诗,题名《一字至七字诗·茶》,此种体裁,不但在茶诗中颇为少见,就是在其它诗中也是不可多得的。
诗曰:茶,香叶,嫩芽,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至醉后岂堪夸。
宝塔诗是一种杂体诗,原称一字至七字诗,从一字句到七字句,或选两句为一韵。
后又增至十字句或十五字句,每句或每两句字数依次递增一个字。
元稹在他的宝塔茶诗自注中说:一至七字诗,“以题为韵,同王起诸公送分司东郡作。
”全诗一开头,就点出了主题是茶。
接着写了茶的本性,即味香和形美。
第三句,显然是倒装句,说茶深受“诗客”和“僧家”的爱慕,茶与诗,总是相得益彰的。
第四句写的是烹茶,因为古代饮的是饼茶,所以先要用白玉雕成的碾把茶叶碾碎,再用红纱制成的茶罗把茶筛分。
第五句写烹茶先要在铫中煎成“黄蕊色”,尔后盛在碗中浮饽沫。
第六句谈到饮茶,不但夜晚要喝,而且早上也要饮。
结尾时,指出茶的妙用,不论古人或今人,饮茶都会感到精神饱满,特别是酒后喝茶有助醒酒。
所以,元稹的这首宝塔茶诗,先后表达了三层意思:一是从茶的本性说到了人们对茶的喜爱;二是从茶的煎煮说到了人们的饮茶习俗;三是就茶的功用说到了茶能提神醒酒。
唐代为我国诗歌的鼎盛时期,作诗成为谋取利禄的道路,因此唐代的文人几乎无一不是诗人,不饮茶成不了名诗人,诗人无不饮茶写诗,与酒一样,茶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饮品。
唐朝茶文化的繁荣,由此可见一斑。
三、宋代诗词中的茶文化宋代是我国封建社会文化发展的繁荣阶段,以宋词为代表的文化成就达到了历史的高峰。
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在唐代的基础上涌现出更多、更绚丽的篇章。
以茶文化为特色的封建文化达到了空前的高度。
1、诗词中所提到的名茶宋代诗词众多,有一些提到当时的名茶,这些名茶有的从唐代开始就是名茶,如蒙顶茶、顾渚紫笋茶,有的是在宋代新涌现出来的,如北苑茶等。
龙凤茶,宋代最为著名的茶,产于福建的建溪流域,诗见王禹偁《龙凤茶》。
样标龙凤号题新﹐赐得还因作近臣。
烹处岂期商岭水﹐碾时空想建溪春。
香于九畹芳兰气﹐圆如三秋皓月轮。
爱惜不尝惟恐尽﹐除将供养白头亲。
鸠坑茶,唐代贡茶之一,宋代名贡,产于今浙江省淳安县,诗见范仲淹《鸠坑茶》。
双井茶,当时的贡茶之一,产于江西省修水县,诗见欧阳修《双井茶》:西江水清江石老,石上生茶如凤爪。
穷腊不寒春气早,双井芽生先百草。
白毛囊以红碧纱,十斤茶养一两芽。
长安富贵五侯家,一啜犹须三日夸。
宝云日铸非不精,争新弃旧世人情。
岂知君子有常德,至宝不随明变易。
君不见建溪龙凤,不改旧时香味色。
吾年向老世味薄,所好未衰惟饮茶。
2、赐茶及谢茶表之类现象唐代的皇帝偶尔会赐一些贡茶给大臣,在宋代则赐茶之风甚盛,受到皇帝恩赐茶叶的大臣们常要作诗或作文章对皇帝的恩赐表示感谢,称为“谢茶表”,如刘禹锡、柳宗元等人写过此类“谢茶表”,可参见刘禹锡《代武中丞谢新茶表》,有关的诗可见以下几例。
王禹《龙凤茶》:“样标龙凤号题新,赐得还得作近臣”。
蔡襄《北苑茶》:“特旨留丹禁,殊恩赐近臣”。
梅尧臣《七宝茶》:“啜之始觉君恩重,休作寻常一等夸”。
3、借茶抒怀,忧国忧民北宋由于在“靖康之变”前的近百年中,中原有过一个经济繁荣时期,加之当时斗茶和茶宴的盛行,所以茶诗、茶词大多表现以茶会友,相互唱和,以及触景生情、抒怀寄兴的内容。
最有代表性的是欧阳修的《双井茶》诗:西江水清江石老,石上生茶如凤爪。
穷腊不寒春气早,双井茅生先百草。
白毛囊以红碧纱,十斛茶养一两芽。
长安富贵五侯家,一啜尤须三日夸。
南宋由于苟安江南,所以茶诗、茶词中出现了不少忧国忧民、伤事感怀的内容,最有代表性的是陆游和杨万里的咏茶诗。
陆游在他的《晚秋杂兴十二首》诗中谈到:置酒何由办咄嗟,清言深愧谈生涯。
聊将横浦红丝碨,自作蒙山紫笋茶。
诗中反映了作者晚年生活清贫,无钱置酒,只得以茶代酒,自己亲自碾茶的情景。
而在杨万里的《以六一泉煮双井茶》中,则吟到:日铸建溪当近舍,落霞秋水梦还乡。
何时归上滕王阁,自看风炉自煮尝。
抒发了诗人思念家乡,希望有一天能在滕王阁亲自煎饮双井茶的心情。
四:元、明、清茶文化1、元代茶文化元代,也有许多咏茶的诗文。
著名的有耶津楚材的《西域从王君玉乞茶,因其韵七首》:积年不啜建溪茶,心窍黄尘塞五车。
碧玉瓯中思雪浪,黄金碾畔忆雷芽。
卢仝七碗诗难得,谂老三瓯梦亦赊。
敢乞君侯分数饼,暂教清兴绕烟霞。
诗中感叹说自己多年没喝到建溪茶了,心窍被黄尘塞满。
时时忆念“黄金碾畔”的“雷芽”,“碧玉瓯中”的“雪浪”。
既不能象卢仝诗中连饮七碗,也不能梦想象赵州和尚那样连吃三瓯,只期望王玉能分几块茶饼。
此外还有洪希文的《煮土茶歌》、谢宗可的《茶筅》谢应芳的《阳羡茶》等等。
元代的茶诗以反映饮茶的意境和感受的居多。
2、明代茶文化明代的咏茶诗比元代为多,著名的有黄宗羲的《余姚瀑布茶》、陆容的《送茶僧》等。
此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明代还有不少反映人民疾苦、讥讽时政的咏茶诗。
如高启的《采茶词》:雷过溪山碧云暖,幽丛半吐枪旗短。
银钗女儿相应歌,筐中采得谁最多?归来清香犹在手,高品先将呈太守。
竹炉新焙未得尝,笼盛贩与湖南商。
山家不解种禾黍,衣食年年在春雨。
诗中描写了茶农把茶叶供官后,其余全部卖给商人,自己却舍不得尝新的痛苦,表现了诗人对人民生活极大的同情与关怀。
又如明代正德年间身居浙江按察佥事的韩邦奇,根据民谣加工润色而写成的《富阳民谣》,揭露了当时浙江富阳贡茶和贡鱼扰民害民的苛政。
这两位同情民间疾苦的诗人,后来都因赋诗而惨遭迫害,高启腰斩于市,韩邦奇罢官下狱,几乎送掉性命。
但这些诗篇,却长留在人民心中。
3、清代乾隆皇帝品茶清代也有许多诗人如郑燮、金田、陈章、曹廷栋、张日熙等的咏茶诗,亦为著名诗篇。
特别值得提出的是清代爱新觉罗·弘历,即乾隆皇帝,他六下江南,曾五次为杭州西湖龙井茶作诗,其中最为后人传诵的是《观采茶作歌》诗:火前嫩,火后老,惟有骑火品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