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学知识点
- 格式:doc
- 大小:32.50 KB
- 文档页数:2
测量的知识点总结一、测量基本概念1.测量的定义测量是对待测对象某一属性的大小、形状、位置等进行判读和评价的过程。
它是通过对对象所具有的一定属性进行观测、记录和分析来获取有关信息的科学方法。
2.测量的目的测量的最终目的是获取对待测对象的准确描述,使得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利用这些对象所具有的属性。
测量的目的主要有:科学研究、工程设计、生产制造、质量检测、资源调查等。
3.测量的要素测量包含了测量对象、测量方法和测量仪器。
测量对象是指需要进行测量的实体,测量方法是对测量对象进行观测和记录的步骤和程序,测量仪器是用来实现测量对象属性的获取的工具。
4.测量的分类根据测量的目的和方法,测量可以分为精密测量和工程测量两类。
精密测量以强调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精度为目的,工程测量则更注重测量操作的方便和实用性。
5.测量的准确性和精度准确性是指测量结果与真实值之间的接近程度,精度是指测量结果的重现性和稳定性。
测量的准确性和精度是评价测量结果优劣的重要指标。
二、测量仪器1.测量仪器的分类根据测量目的的不同,测量仪器可以分为长度测量仪器、角度测量仪器、高程测量仪器、坐标测量仪器、电磁测量仪器等多种类型。
2.长度测量仪器长度测量仪器主要包括测径仪、测微器、游标卡尺、千分尺、光栅尺、激光测距仪等。
它们用于测量对象的线性大小。
3.角度测量仪器角度测量仪器主要有经纬仪、经纬仪、全站仪、测向仪等。
它们用于测量对象的方向、角度大小。
4.高程测量仪器高程测量仪器主要有水准仪、水准仪、高程仪等。
它们用于测量对象的垂直高程。
5.坐标测量仪器坐标测量仪器主要有全站仪、测量剖面仪、三维扫描仪等。
它们用于测量对象的空间位置。
6.电磁测量仪器电磁测量仪器主要有电磁波测距仪、雷达测距仪、GPS卫星定位仪等。
它们用于测量对象的位置和移动。
7.测量仪器的选用原则在选择测量仪器时,需要考虑测量目的、测量精度、测量环境、使用条件等因素,以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测量学知识点总结1.什么是测量学?答:测量学是研究测定地面点的几何位置、地球形状、地球重力场以及地球表面自然形态和人工设施的几何形态的科学。
测量学研究的内容氛围测定和侧设立两部分。
测定是将地面上客观存在的物体,通过测量手段将其测成数据或图形;测设是将人们的工程设计通过测量的手段,标定在地面上,以备施工。
2.什么是水准面?它的特点是什么?答:假想静止不动的水面延伸穿过陆地,包围整个地球,形成的封闭曲面称水准面。
(1)有无穷多个,但是彼此之间并不相互平行;(2)是重力等位面,水准面上处处与重力方向线垂直;(3)是不规则的封闭曲面。
3.什么是大地水准面?它的特点和作用是什么?答:(1)与静止的平均海水面相吻合的水准面称大地水准面。
(2)特点是水准面上任意一点铅垂线都垂直于该点的曲面,是一个重力曲面。
它是唯一的。
大地水准面包括的形体称大地体,代表地球的自然形态和大小。
(3)其作用是测量工作的基准面。
4.什么是参考椭球面?它有哪些性质?参考椭球元素有什么?答:通常选择一个与大地水准面非常接近、能用数学方程表示的椭球面作为投影基准面,它由椭圆NESW绕其短轴NS旋转而成的旋转椭球,称参考椭球,其表面称参考椭球面。
要求:(1)总质量=地球质量,(2)中心与质心重合,(3)短轴与旋转轴重合,(4)旋转角速度与地球自转速度相等,(5)表面与大地水准面拟合最好。
决定参考椭球大小的元素为椭圆的长半轴a和扁率f,简称参考椭球元素。
5.测量中常用的地理坐标系统有哪些?它们分别是如何定义的?答:(1)天文坐标系。
以垂线和大地水准面作为基准线和基准面。
通常用经度(λ)和纬度(φ)表示。
(2)大地坐标系。
以法线和椭球面体为基准线和基准面。
用大地经度(L),大地纬度(B),大地高度(H)表示。
(3)空间直角坐标系:坐标原点O位于地球椭球体中心(与质心重合),Z轴方向指向地球北极,X轴方向指向格林尼治子午面与地球赤道面之交点,Y轴方向垂直于XOZ平面,构成右手坐标系。
测量学重点知识点总结第一章绪论一,测量学的定义:测量学是研究地球表面各个部分以及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并进行测绘的一门应用科学。
二,测量学的分类:1、按研究对象可以分为:普通测量学:小区域;地球:大地测量学 2、按测量的技术手段来分:航空摄影测量:应用航空摄影像片来测绘地形图。
卫星遥感测量:应用卫星技术到测量中 3、按测量的应用有:工程测量学:为工程建设服务的测量科学。
各种测量学都是以普通测量学为基础的。
三,测量学的任务:1、使用测量仪器和工具进行实地测量,将小区域地面的形状和大小按比例测绘成图,以供生产和建设使用(提供技术资料)。
2、将图上规划和设计好的工程或建筑物的位置,准确地测设到地面上,作为施工的依据。
1/ 183、测定整个地球形状和大小,作为测量计算和研究地壳升降、大陆变迁、海岸线移动等问题的依据。
总的概括:把地形图测绘出来,竣工图测绘出来。
四,在园林中的主要内容:主要介绍小区域内地面形状和大小的测定方法;进行这种测量工作时所用仪器的构造和使用;测量成果的整理和图的绘制方法(底图和竣工图)等。
五,测量的基本工作:包括距离测量、角度测量、高程测量及制图。
为了提高测量工作的精度,必须遵守三个原则:a 在测量布局上,由整体到局部; b在精度上,由高级到低级 c 在程序上,先测控制点,后测碎部点。
第二章距离测量与直线定向一,直接量距(直线定线):当丈量的 A、 B 两点间距离较长或地面地势起伏时,为了使尺段沿直线方向进行丈量,就需要在 A、 B 两点间的直线上再标定一些点位,这一工作就称为直线定线。
直线定线的方法一般采用目测定线。
有三种情形:(一) A、 B 为地面上互相通视的两点(二)过山岗直线定线(三)过山各直线定线二,间接量距:光学测距(视距测量)和光电测距补充:距离丈量分为直接量距与间接量距:直接用各种尺来量距是直接量距。
间接量距包括视距测量与光电测距三,距离丈量的一般方法:(一)平坦地面的距离丈量整尺法:D=nl+q 其中:n:为整尺法段数,即手中的测钎数; l:为尺段长度; q:为余长(二)倾斜地面的距离丈量丈量距离的地面是倾斜的,倾斜面的坡度比较均匀时,用斜量法。
测量基础知识点总结一、测量概念1.1 测量的概念测量是通过比较某一物理量与已知标准的大小,确定该物理量大小的过程。
测量是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的重要基础,是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应用中不可或缺的手段。
1.2 测量的分类按测量对象的性质可以将测量分为:长度测量、角度测量、面积测量、体积测量、质量测量、时间测量等;按测量的目的和方法可以分为:直接测量、间接测量、绝对测量、相对测量。
1.3 测量的误差测量不可避免地会受到误差的影响,误差是指测量结果与真实值之间的偏差。
误差分为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两种。
二、测量仪器2.1 测量仪器的分类按测量原理和方法可以将测量仪器分为:光学仪器、电子仪器、机械仪器等;按用途可以分为:长度测量仪器、角度测量仪器、质量测量仪器、时间测量仪器等。
2.2 仪器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测量仪器一般由测量传感器、信号处理器和显示装置等部分组成,通过使用传感器受到待测物理量的作用,产生信号,信号经过处理后显示出测量结果。
2.3 仪器使用与维护仪器的使用和维护对测量结果的准确性有重要影响,必须按照仪器的操作规程和维护标准进行使用和维护。
常用的维护操作包括校准、清洁、保养等。
三、测量数据处理3.1 数据采集与传输数据采集是通过传感器、测量仪器等设备将待测物理量的信息转换为数字信号或模拟信号,传输到计算机、显示装置等设备中。
3.2 数据处理与分析测量数据处理包括数据的整理、计算、分析和图表绘制等,可以用于评价测量结果的准确性以及推断待测物理量的性质和规律。
3.3 数据的表示与展示测量数据一般会以表格、图表等形式呈现,通过合适的数据表示和展示形式,可以使测量结果更加直观和易于理解。
四、常见测量方法和技术4.1 直接测量直接测量是指利用直接的测量方法和仪器对待测物理量进行测量,如用尺子测量长度、用天平测量质量等。
4.2 间接测量间接测量是指通过测量已知物理量的变化或相互关系来推导出待测物理量的大小,如利用速度和时间计算位移、利用面积和厚度计算体积等。
测量学基础知识点总结测量学基础知识点总结测量学是一门研究测量理论、测量方法与测量结果的科学,广泛应用于工程、地质、物理等领域。
测量学基础知识点包括测量基本概念、错误与误差、测量精度、测量标准等方面。
本文将对测量学的基础知识点进行总结。
1. 测量基本概念测量是通过对事物进行观测和比较,以确定其数量、性质和关系的过程。
测量的基本要素包括测量对象、测量目的、测量方法和测量结果等。
测量对象是需要被测量的事物,测量目的是为了获取相应的测量结果,测量方法是通过使用工具和仪器来进行测量,测量结果是测量的具体数值。
2. 错误与误差在测量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测量结果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称为误差。
误差可分为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
系统误差是由于仪器、测量方法、个人技术等因素引起的,其结果偏离真实值的方向是固定的,并且可能存在累积效应。
随机误差是由于不可控制的、随机的因素引起的,其结果偏离真实值的方向是随机的,并且可能存在均值为零的正态分布。
3. 测量精度测量精度是指测量结果与真实值之间的接近程度,反映了测量过程中产生的误差大小。
测量精度可以通过准确度和重复性来评价。
准确度是指测量结果接近真实值的程度,重复性是指在相同的条件下进行重复测量所得结果的一致性。
提高测量精度的方法包括选择合适的测量方法、使用精密的测量仪器和仔细控制测量条件等。
4. 测量标准测量标准是用于确立和比较测量结果的基准。
测量标准可以分为实物标准和基本单位标准两种类型。
实物标准是通过某种物理量的实质属性作为标准来建立的,例如国际千克原器是质量的实物标准。
基本单位标准是通过一系列的精密仪器以及相应的测量方法来建立的,例如米/秒是长度的基本单位标准。
除了上述基础知识点,测量学还涉及误差的传递、测量不确定度、数据处理与分析等内容。
误差的传递是指在多个测量量的组合中,各个测量量所引起的误差在组合结果中的传递规律。
测量不确定度是指对测量结果的概率性描述,通常用标准不确定度或扩展不确定度来表示。
1、测量学:是研究地球的形状、大小和地表(包括地面上各种物体)的几何形状及其空间位置的科学。
2、测定:是指使用测量仪器和工具,通过测量和计算得到一系列的数据,再把地球表面的地物和地貌缩绘成地形图,供规划设计、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科学研究使用。
3、测设:是指将图上规划设计好的建筑物、构筑物位置在地面上标定出来,作为施工的依据。
4、工程测量学:研究各种工程在规划设计、施工放样、竣工验收和营运中测量的理论和方法。
5、水准面:处处与重力方向垂直的连续曲面称为水准面。
任何自由静止的水面都是水准面。
6、水平面:与水准面相切的平面称为水平面。
7、大地水准面:水准面因其高度不同而有无数个,其中与平均海水面相吻合的水准面称为大地水准面。
8、高程:地面点到大地水准面的铅垂线长称为该点的绝对高程,简称高程,用H表示。
地9、相对高程:面点到假定水准面的铅垂线长称为该点的相对高程。
10、高差:地面两点之间的高程差称为高差,用h表示。
11、高程测量:测量地面点高程的工作,称为高程测量。
12、水准测量:是测定地面两点间的高差,然后通过已知点高程,求出未知、点的高程。
13、视准轴:十字丝交叉点与物镜光心的连线,称为望远镜的视准轴。
14、视差:当眼睛在目镜端上下微微移动时,若发现十字丝的横丝在水准尺上的位置随之变动,这种现象称为视差。
15、水准点:用水准测量的方法测定的高程控制点称为水准点,简记为BM。
16、附合水准路线:从一已知水准点出发,沿各个待定高程的点进行水准测量,最后附合到另一已知水准点,这种水准路线称为附合水准路线。
17、闭合水准路线:由一已知水准点出发,沿环线进行水准测量,最后回到原水准点上,称为闭合水准路线。
18、支水准路线:由一已知水准点出发,既不附合到其他水准点上,也不自行闭合,称为支水准路线。
19、高差闭合差:由于测量成果中不可避免有些误差,使测量高差代数和不等于零,其不符值即为高差闭合差,记为fh。
20、水平角:系指相交的两条直线在同一水平面上的投影所夹的角度,或指分别过两条直线所作的竖直面间所夹的二面角。
1.测量学的定义、分类。
2.水准面、大地水准面的概念。
3.天文坐标与大地坐标的区别。
4.绝对高程、相对高程和高差的定义及计算。
5.测量的基本工作与原则。
1.水准测量的原理。
2.视准轴与水准管轴的定义。
3.视差的定义及消除方法。
4.水准仪应满足的几何条件。
5.水准测量中为什么要求前后视距相等?6.水准路线的分类及高差的计算。
1.水平角、方位角、竖角的定义及计算。
2.测量上的标准方向。
3.经纬仪的主要轴线应满足的条件。
4.测回法水平角观测的步骤及计算。
5.如何利用光学对中器进行经纬仪的对中整平。
1.距离测量的方法及特点。
2.视距测量原理与公式。
1.观测误差的来源及分类。
2.偶然误差的特性。
3.和差函数和倍数函数的中误差计算。
4.算术平均值及其中误差的计算。
5.何谓等精度观测?1.控制测量的分类及作用。
2.单一导线的布设有哪几种形式?3.导线测量的外业工作及内业计算。
4.如何选择导线点?5.常用的交会法有哪些?6.三角高程测量的原理。
1.地形图与平面图的区别。
2.比例尺的分类。
3.比例尺精度。
4.等高线的定义及特性。
5.测量碎部点的主要方法。
1.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有哪些?2.高斯投影的特性。
3.高斯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建立。
4.如何根据经度计算高斯投影的带号?5.通用坐标的计算。
6.地形图上的量测作业。
7.野外使用地形图的基本内容与方法。
1.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的定义。
2.中心投影与正射投影的区别。
3.航空像片与地形图的区别。
4.遥感的特点。
1.测设与测绘的区别。
2.测设的基本工作。
3.点的平面位置测设的主要方法。
4.已知高程的测设方法。
测量学基础知识总结测量学是一门研究测量方法、测量仪器和测量数据处理等内容的学科。
测量学在很多领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如地理测量、工程测量、物理实验等。
下面是对测量学基础知识的总结。
一、测量的概念1.测量是指通过比较一个待测量与已知参考量之间的数量关系,来确定待测量的过程。
2.测量的目的是获得准确、可靠、有效的待测量的数值。
3.测量误差是指测量结果与真值之间的差异,是无法避免的。
二、测量的分类1.根据待测量的性质,测量可分为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两种。
2.根据测量过程是否需要使用标准物品,测量可分为绝对测量和相对测量两种。
3.根据测量过程是否需要经过数学处理,测量可分为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两种。
三、误差的分类1.绝对误差是指测量结果与真值之间的差值。
2.相对误差是指绝对误差除以为测量结果的平均值。
3.系统误差是指测量结果在一定条件下出现的系统性偏差。
4.随机误差是指测量结果在重复测量中的不确定性。
1.人为因素:操作技巧、视觉判断、操作时间等。
2.仪器因素:精度、灵敏度、漂移等。
3.环境因素:温度、湿度、气压等。
4.待测物因素:特性、条件等。
五、测量器具的分类1.直接量器具:能够直接读取待测物理量的数值,如尺子、千分尺等。
2.感应量器具:根据待测物理量对传感元件产生的响应信号进行测量,如温度计、压力计等。
3.比例量器具:通过比较待测量与已知量之间的数值关系来测量,如天平、电压表等。
六、测量数据处理1.绘制误差图:将每次测量的结果绘制成图表,以观察其分布和趋势。
2.求平均值:将多次测量的结果求平均值,可以减小随机误差。
3.确定标准偏差:用于衡量测量结果的离散程度。
4.确定置信区间:用于评估测量结果的可靠程度。
七、测量不确定度1.测量不确定度是指测量结果的范围,通常用标准差或置信度表示。
3.不确定度可以通过重复测量和数学模型进行评估和计算。
八、测量的精度要求1.精度要求是指测量结果与真值之间的差异要求。
2.精度要求与测量目的和使用要求密切相关。
测量学基础知识点总结
测量学是一门研究测量方法和技术的学科,它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以
下是测量学的一些基础知识点总结:
1. 测量的定义:测量是通过比较未知量与已知量之间的关系,确定未知量的过程。
2. 测量的目的:测量的目的是获取准确、可靠、可重复的数据,以便进行分析、判断和决策。
3. 测量的基本要素:测量包括被测量对象、测量仪器和测量方法三个基本要素。
4. 测量的误差:测量中存在着各种误差,包括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
系统误差
是由于测量仪器或方法的固有缺陷引起的,而随机误差是由于环境因素和人为
因素引起的。
5. 测量的精度和准确度:精度是指测量结果与真实值之间的接近程度,准确度
是指测量结果的可靠性和可信度。
6. 测量的单位:测量结果需要使用适当的单位来表示,例如长度可以用米、厘
米或英寸等单位。
7. 常见的测量方法:常见的测量方法包括直接测量、间接测量和比较测量等。
8. 测量数据的处理:在测量中,需要对测量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包括数据的
整理、筛选、统计和图表展示等。
9. 测量的不确定度:由于测量中存在误差,所以测量结果通常伴随着不确定度。
不确定度是对测量结果的范围或可信度的度量。
10. 校准和验证:测量仪器需要定期进行校准和验证,以确保其准确度和可靠性。
这些是测量学的基础知识点总结,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如果你有更具体的问题,
可以继续提问。
测量学知识点总结一、测量学的定义和任务1、测量学的定义测量学是研究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以及确定地面(包括空中、地下和海底)点位的科学。
它是一门对自然地理要素或者人工设施的形状、大小、空间位置及其属性等进行测定、采集、表述以及对获取的数据、信息、成果进行处理和应用的科学。
2、测量学的任务测定将地物和地貌的位置按照一定的比例尺和精度测绘成地形图,供工程建设和规划设计使用。
测设将图纸上设计好的建筑物、构筑物的位置在实地标定出来,作为施工的依据。
二、地球的形状和大小1、大地水准面设想处于完全静止的平均海水面向陆地延伸,所形成的封闭曲面称为大地水准面。
大地水准面是一个不规则的曲面。
2、地球的数学模型地球椭球体为了便于测量计算,通常用一个非常接近于大地水准面,并可用数学公式表示的几何形体来代替地球的形状,这个数学形体就是地球椭球体。
参考椭球体与某个国家或地区的大地水准面最为密合的地球椭球体称为参考椭球体。
三、地面点位的确定1、地理坐标天文地理坐标用天文经度和天文纬度表示地面点在大地水准面上的位置。
大地地理坐标用大地经度和大地纬度表示地面点在参考椭球面上的位置。
2、平面直角坐标高斯平面直角坐标利用高斯投影的方法,将地球表面上的点投影到平面上,建立的平面直角坐标系。
为了避免横坐标出现负值,在横坐标上加 500km。
独立平面直角坐标在小区域范围内,不考虑地球曲率的影响,建立的平面直角坐标系。
四、测量工作的基本内容和原则1、测量工作的基本内容角度测量距离测量高差测量2、测量工作的基本原则在布局上“从整体到局部”在精度上“由高级到低级”在程序上“先控制后碎部”五、水准测量1、水准测量原理利用水准仪提供的水平视线,读取竖立于两点上的水准尺读数,来测定两点间的高差,从而由已知点高程推算出未知点高程。
2、水准仪和水准尺水准仪的构造望远镜水准器基座水准尺的种类直尺塔尺3、水准测量的方法闭合水准路线测量附合水准路线测量支水准路线测量4、水准测量的成果计算高差闭合差的计算与调整待定点高程的计算六、角度测量1、角度测量原理水平角测量原理地面上一点到两目标的方向线在水平面上投影所形成的夹角称为水平角。
大二测量学期末知识点总结测量学是大二地理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涉及到地理测量的基本理论和技术方法。
本文将对大二测量学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内容包括测量学的定义、分类、测量误差、仪器校准、地理坐标系统等。
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梳理,可以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测量学的基础知识。
一、测量学的定义测量学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研究测量与测量手段的原理和方法的科学。
它主要研究地理要素的测量和测绘、测量数据的处理与分析、测绘工程的计量与监控等方面的问题。
测量学是地理学和地理信息科学的基础。
二、测量学的分类测量学可以根据测量对象的不同进行分类,主要分为地理测量学和工程测量学两大类。
地理测量学是以地球表面上各种地理要素的测量为主要内容,包括地球形状的测量、地理坐标的确定、地理量的测定等。
工程测量学是以建设工程为主要应用对象的测量学,包括土地测量、房屋测量、道路测量等。
三、测量误差测量误差是测量中无法避免的,由于种种原因引起的测量结果与被测量值之间的差异。
测量误差分为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
系统误差是由仪器、人员、环境等因素引起的固定的偏差,如零点误差、定标误差等;随机误差是在一定误差范围内随机出现的误差,无法预测和排除。
四、仪器校准为了减小测量误差,采用校准方法对仪器进行精密度检验和误差修正。
仪器校准的步骤包括准备标准、对比测量、误差计算和仪器调整等。
常用的仪器校准方法有水平仪校准法、全站仪校准法等。
五、地理坐标系统地理坐标系统是用来描述地球上一个点的位置的方法。
常见的地理坐标系统包括经纬度坐标系统和投影坐标系统。
经纬度坐标系统是以地球自转轴为基准的,利用经度和纬度来确定地球上一个点的位置;投影坐标系统则是将地球的曲面投影到平面上,常见的投影方法有圆柱投影、圆锥投影和平面投影等。
六、测量数据处理与分析测量数据的处理与分析是测量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测量中,会获得大量的测量数据,需要进行合理的数据处理和分析,以获取准确可靠的测量结果。
一、名词解释:1、测量学:测量学是研究地球的形状与大小,确定地球表面各种物体的形状、大小和空间位置的科学。
2、测定:使用测量仪器和工具,通过测量与计算将地物和地貌的位置按一定比例尺、规定的符号缩小绘制成地形图,供科学研究和工程规划建设使用。
3、测设:将在地形图上设计出的建筑物和构筑物的位置在实地标定出来,作为施工的依据。
4、水准面:假定静止不动的水面延伸穿过陆地,包围整个地球,形成一个封闭曲面,这个封闭曲面称为水准面。
5、大地水准面:与平均海水面相吻合的水准面称为大地水准面,它是唯一的。
6、1980西安坐标系:我国以陕西省泾阳县永安镇石际寺村大地原点为起点,由此建立的大地坐标系。
7、1954北京坐标系:通过与前苏联1942年普尔科沃坐标系联测,经我国东北传算过来的坐标系称为1954北京坐标系,其大地原点位于前苏联列宁格勒天文台中央。
8、绝对高程(海拔):地面点到大地水准面的铅垂距离称为该点的绝对高程或海拔,简称高程,通常用H加点名做下标表示。
9、相对高程:假定一个水准面作为高程起算面,地面点到假定水准面的垂直距离,称为假定高程或相对高程。
10、高差:地面两点间的绝对高程或相对高程之差称为高差。
11、碎部点:地物、地貌的特征点又称碎部点。
12、碎部测量:测量碎部点坐标的方法与过程称为碎部测量。
13、控制测量:测量与计算控制点坐标的方法与过程称为控制测量。
14、高程测量:测定地面点高程的工作,称为高程测量,它是测量的基本工作之一。
15、转点:如果A、B两点相距较远或高差较大且安置一次仪器无法测得其高差时,就需要在两点间增设若干个作为传递高程的临时立尺点称为转点。
16、视差:如果目标像与十字丝分划板平面不重合,观测者的眼睛在目镜端上、下微微移动时,目标像于十字丝之间就会有相对移动,这种现象称为视差。
17、水准点:为统一全国的高程系统和满足各种测量的需要,国家各级测绘部门在全国各地埋设并测定了很多高程点,这些点称为水准点(benchmark,通常简称为BM)。
测量学知识点大一测量学是一门研究测量及度量的学科,是工程技术领域的重要基础学科之一。
以下是大一学习测量学时需掌握的主要知识点。
1.测量的基本概念测量的定义、测量的目的和意义、测量的基本要素、测量的误差及影响因素等。
2.测量中的各种量长度、时间、质量、温度、角度等量的概念、单位和换算。
3.尺度与尺度误差测量尺度的分类、两点间距离的测量、最小可读数的确定、毛刺误差、零偏误差等。
4.测量仪器的使用显微镜、卡尺、游标卡尺、千分尺、测量望远镜、测量缝隙计、测量千分表、量块、角度尺、电子称等仪器的使用方法。
5.直线测量直尺的使用、间接测量、比例尺的使用、简易测量仪器的使用等。
6.角度测量横轴仪、测量角度的方法、分度盘的使用、经纬仪、转角仪等角度测量工具的使用。
7.测量误差的处理随机误差与系统误差、绝对误差与相对误差、误差的来源与分类、误差的传递、合成与分析等。
8.测量数据的处理数据的收集与整理、重复测量与测量次数、数据的平均值与个别值、精度与误差限、有效数字的确定、误差的分析等。
9.误差理论可靠性与精密度、测量不确定度的概念、不确定度的评定与表示、随机不确定度与系统不确定度、合成不确定度等。
10.测量精度与精度分析精度的概念和判断、控制测量误差、测量精度分析的方法和步骤等。
11.测量布线与工具测量布线的基本原则、放样、划线、镶嵌标志、测量钉、测量丝、基线与起终点、平差点等。
12.高程测量水准仪、水准测量的基本原理、测量方法、闭合水准路线的精度检查等。
以上是大一学习测量学时需掌握的主要知识点。
通过深入学习这些知识,掌握测量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对于日后的工程实践和科研工作都将具有重要的意义。
希望同学们在学习测量学的过程中,能够认真对待、理解并掌握这些知识,为成为优秀的工程技术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测量学知识点
第一章绪论
1、理解测量学的概念及内容。
2、掌握水准面、大地水准面的概念和特点。
3、熟练掌握测量外业工作的基准面和基准线。
4、了解测量中常用的坐标系,理解高斯投影与高斯平面直角坐标系。
5、熟练掌握测量坐标系的定义,测量坐标系与数学坐标系的异同点。
6、掌握绝对高程、相对高程、高差的概念。
7、熟练掌握测量的基本观测量。
8、了解地球曲率对观测量观测结果的影响。
9、掌握测量工作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0、理解测量中常用的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角度单位。
第二章水准测量
1、理解高程测量的方法。
2、熟练掌握水准测量的基本原理,高差符号的规定。
3、理解采用连续水准测量的原因及实施方法,掌握转点的概念及作用。
4、了解采用中间法进行水准测量的原因。
5、了解水准仪的基本构造,理解视准轴的概念,了解视差的产生与消除方法,了解水准器的工作原理。
6、理解水准尺的构造,掌握双面尺的零点差和读数方法。
7、熟练掌握水准仪的使用步骤:粗平——瞄准——精平——读数。
8、理解水准点的概念,掌握水准路线的布设形式。
9、熟练掌握水准测量的方法及外业观测记录的计算。
10、熟练掌握水准路线成果的计算。
11、理解水准仪的轴线及其关系。
第三章距离测量与直线定向
1、理解距离测量的方法。
2、了解钢尺量距的工具和测量方法,理解距离测量的一般方法和精密方法。
3、熟练掌握距离丈量结果精度的评定:相对误差。
4、理解直线定向的概念,掌握定向的标准方向。
5、掌握方位角的概念与取值范围,熟练掌握坐标方位角的概念与取值范围,掌握象限角的概念。
6、熟练掌握坐标方位角的计算方法与推算方法。
第四章角度测量
1、掌握水平角、垂直角的概念及取值范围。
2、了解经纬仪的基本构造,理解度盘的构成与读数方法,理解经纬仪的轴线及其关系。
3、熟练掌握经纬仪的安置:对中——整平。
4、掌握水平角观测的方法,熟练掌握测回法观测的步骤及外业观测记录的计算,理解方向观测法的观测步骤。
5、掌握多测回观测水平角,各测回间上半测回照准起始点时要变换水平度盘的读数,要求递增值为180°/n。
6、掌握垂直角的计算方法、指标差的概念及计算方法,理解垂直角公式的推算方法。
7、熟练掌握垂直角的观测方法及外业观测记录的计算。
第五章测量误差基本知识
1、理解误差的概念,理解误差产生的原因。
2、掌握粗差、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的概念和处理方法。
3、掌握衡量观测值精度的标准,熟练掌握中误差的概念及计算。
4、熟练掌握观测值精度的评定计算。
第六章控制测量
1、理解控制测量的分类和目的。
2、了解国家基本控制网的布设和测量。
3、理解导线的组成,掌握导线的布设形式和导线的外业测量。
4、熟练掌握闭合导线、支导线的内业计算方法,了解附合导线的内业计算方法。
5、掌握高程控制测量的方法,熟练掌握四等水准测量的观测与外业记录计算。
第七章视距与三角高程测量
1、掌握视距测量的原理,熟练掌握视距测量的计算公式及外业观测记录的计算。
2、了解电磁波测距的原理与设备。
3、了解三角高程测量的原理和方法。
第八章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
1、了解地形图的概念及分类。
2、理解地形图的比例尺概念及种类,熟练掌握比例尺的精度。
3、掌握地形图的图式符号种类:地物符号、地貌符号、注记符号;地物符号分为:比例符号、半比例符号、非比例符号。
4、理解表示地貌所用的符号,掌握等高线的概念,熟练掌握等高距、等高平距、坡度的概念,等高线的分类和特点。
5、理解地形图的分幅方式,掌握矩形分幅及其编号,熟练掌握地形图的图廓及其信息。
6、理解地形图地物地貌的测绘方法。
第九章地形图的应用
1、了解地形图基本信息的量测方法,理解坡度的量测及等坡线的设计。
2、理解面积测量的方法,掌握坐标解析法测量面积的方法。
3、了解地形图的其他应用,断面图的绘制、汇水面积的测定、土石方量的计算等。
第十章施工测量
1、掌握施工放样的基本观测量。
2、理解距离放样、水平角放样的方法。
3、理解高程放样的方法,掌握两点高差较大高程放样的方法。
4、掌握地面点放样的方法,熟练掌握地面点放样时放样要素的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