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量子力学考博中用到的物理公式(复习时总结的)

量子力学考博中用到的物理公式(复习时总结的)

量子力学考博中用到的物理公式(复习时总结的)
量子力学考博中用到的物理公式(复习时总结的)

初等量子力学的四块容

一、薛氏方程

C1:波函数与薛氏方程 1、付氏变换:(动量→坐标为正)

/332

1()()(2)i p r r p e d p ψψπ+∞

?-∞

=

?

2、δ函数的两个重要极限及一个积分公式

1()2i x x e d αδαπ∞

-∞

=

?

(相当于物理中的波粒转换)

其推导过程:

000()

0()()()1

()()2i x x f x f x x x dx

f x dx

d f x

e αδαπ

-∞

--∞

-∞

=-=

?

?

?两式比较得出。

2

4()lim i i x

x e

πααδ-=(试题1.5用到)

2

4

i i e d ξπ

ξ∞

-∞

=?

(好像与某个积分是一样的,只是有些变换)

3、证明技巧

等式一边含有V ,而一边没有。2

22V m

?-?+肯定是作为一个整体消去的。

4、波函数平方可积的要求

2

3(3/2)

,()s d r A r r r ψψ-+=?→∞?

(0s >) 可以在证明某些概率守恒的式子时(体积分→面积分

V

S

AdV A ds ??=???)

,可以得到一些式子的积分为0。

5、(,0)

(,)x x t ψψ→

先将(,0)x ψ展为能量本征态的线性组合(自由粒子时即可以通过付氏化为()p ψ),再

/

(,)()iEt E n x t C x e ψψ-=∑。

C2:一维势场中的粒子 1、各种势类型

方势、δ势、谐振子、半壁无限谐振子(谐振子奇数解)、半壁无限方势、不对称方势阱。 2、()

()((),())n n n n n

x C x C x x ψ??ψ=?=∑。*()()n n C x x dx ?ψ=?(注

意积分围)

22

11222

2

222

1122H C E C E H C E C E =+=+

3、无限深势阱的解

)()0

n n x x a πψ=?

。222

2

2n n E ma π=(能量可通过22222P E m m -?==求得)

4、谐振子的解

22

12

()(!)()n x n n x n e

H x αψ

α-=?其中α=。

5、递推关系

12()2()2()0n n n H x xH x nH x ----=

1()2()n n H x nH x -'=

()(1)()n n n x x ψψ-=-(所以对于半壁无限高的谐振子只有奇数才可以满足)

C5:中心力场 1、径向波函数

()()R r r r χ=

2

2(1)()[(())]()02l l l l r E V r r r

χχμ+''?+--=

0r →时,若有20

lim ()0r r V r →=,则()

l l R r r 。

2、无限深球方势阱

1S 态(0l =),其与无限深方势阱一样。 ○20l ≠时,令kr ρ= 则本征方程

2

2

2(1)()()[]()00()0l l l l l l R r R r k R r r a

r r R a boundry condition

+?'''++-=≤≤??

?=-?

转化为球Bessel 方程。()

()l l R r j kr ,从()0l j ka =导出能量本征值。

3、三维各向同性谐振子(合流超几何函数)

3()22

N r E N N n l ω

=+=+

简并度:1

(1)(2)2

n f N N =

++,若计及电子自旋时,则2?。 F-H 定理:对l 求导,可得出21

r

,对ω

求导,可得出2r 。

球坐标?直角坐标

0111000110100100010000

1ψψψ-??--Φ????

?????

?=-Φ?

???????????Φ???????

?

(相当于在三、四象限)

4、氢原子(合流超几何函数)

22

1

12N r e E n n l a n =-

=++,其中2

2

a e

μ=

(Bohr 半径)。

简并度:2n f n =,若计及电子自旋时,则2?。 F-H 定理:对l 求导,可得出

21r

。位力定理可得出类氢原子

1

r

,2p ,在计算过程要注意电荷量Z 。

基氢波函数:1/100

31()r a

e a

ψπ-=。 5、圆轨道(0,1r

n n l ==+)

最概然半径:20,1()0n d

r dr

χ-≡0/0,1()Zr na n n r Cr e χ--?=。20/n r n a Z =。

6、二维不对称谐振子

2222

11(,)22

x y V x y x y ωω=+,在计算简并度,把N 表示成,x y n n 的表达

式。

7、二维Coulomb 势

C9:力学本征值的代数解法

二、算符理论

C3:力学量用算符表示 1、厄米算符

(,)(,)A A ψ?ψ?=(即可以把算符写在任意函数前)

22(,)(,)0A A A A ψψψψ?==≥

2、不确定公式

[][]1/2,1/2,A B A B A B ???≥??=(不确定度与对易平均值有关)

3、球谐函数

(1)

(cos )m

m

im lm l Y e ?θ=- 4、箱归一化 若要i

x

?

-?为厄米算符,?周期条件:()()22L L ψψ-=。

5、B —K (Baker-Hausdorff )公式(通过定义函数来证明)

[]1212(,)A B A B C B A C

e e e e e e e A B C +-===

6、在计算某个算符的平均值时,可以通过对易关系化为算其它算符的平均值。

2

,[,],2p p im

r H r i p r H m m -????==?=???? ,z x y l i l l ??=??。

C4:力学量随时间变化与对称性

1、三个定理

1位力定理(定态时成立,即能量本征态,由,0d

i r p r p H dt

???=?=??导出)

2

12p r V T r V m

=???=?? ○

2Ehrenfest 定理(newton law ) 2

2()d m r F r dt

=由下面两个式子导出 1,1,()()d p

r r H dt i m d p

p H V r F r dt i

??==

???

?==-??=?? ○

3F-H (Feynman-Hellmann )定理 n n n E H ψψλλ

??=??(证明题中右矢与左矢的对应运用) 2、守恒量

[]1(),d A t A H A dt i t

?=+? 3、Heisenberg 图像(给算符加一个时间算符)

//()(,0)(0)(,0)(0)iH t iH t A t U t A U t e A e +-==

导出Heisenberg 方程[]1()(),d A t A t H dt i

=。

(可以解算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 4、全同粒子(交换算符)

Fermi 子不能有两个粒子处于同一个态。把粒子能待的态选好后,由于对称性要求Bose 子和Fermi 子都只有一种波函数,关键在于选好粒子处于哪些态。

三、矩阵力学

C7:量子力学的矩阵形式与表象变换 四、相互作用

C6:电磁场中粒子的运动(电子与磁场作用)

1、H 量

2

1()2qA H P q C φμ=-+

1B A E A C t φ?=???

??

=--????

本征方程:222

21[]22q q i p A P A q t C C

ψφψμμμ?=-?++?,比无作用时多出

二项。(其中利用了0A ??

=)

2、正常Zeeman 效应(氢原子+z l 作用项)

恒磁场沿Z 方向,取相应的矢势1

2A B r =?。

11

,,022

x y z A By A Bx A ?=-==

22222

2

1[()]()24z eB e B H p l x y V r C C

μ?=++++ 比氢原子多出两项,z l 作用项,反磁项。(在原子中反磁项太小可忽略) 能量本征态(与氢原子一样),取2

(,,)z H l

l 的本征态。

能级:r r n lm n l L E E m ω=+。

定义电子轨道磁矩:2z z e

l C

μμ=-,Larmor 频率2L eB C ωμ=

。 3、Laudau 能级(两维对称谐振子+z l 作用项+一维自由粒子)

两维对称谐振子:22

2222

021[()]24x y e B H p p x y C

μ=+++。 z l 作用项:112z eB

H l C

μ=

一维自由粒子:2

2

12z H p μ

=

。 4、电场与磁场垂直:

(,0,0),(0,0,)B B εε==,

则可取,(0,,0)x A Bx φ

ε=-=。

C8:自旋(四维空间)

1、Pauli 算符三性

对易关系、归一性、厄米性σσ+=。?双Pauli 算符的关系(诸如:x y z i σσσ=)

,所以任意级数都可以表示成线性形式(如可令:0123z z i i x x y z e e C I C C C λσλσσσσσ-=+++)

,单独线性算符的迹为0。 2、总角动量的本征态(2

2

(,,,)z H l

j j )

自旋轨道作用项:22

11()2dV

r s l s l C r dr

ξμ?=?。 先假定:1(,,)lm z lm aY s bY φθ?+??

= ?

??

推导过程为:2

l l ?(相同),,1z j m m ?+(相差为1,是因为自旋的原因),2

,j a b ?(推导出两者系数之间的关系)

利用关系式2

2

2

324

j l s l =+

+?,

计算在能量本征态下s l ?

的平均值。 综上:○1

1/

2j l =+

1lm ljm

lm φ+?

=??

???

21/2(0)

j l l =-≠ 1lm ljm

lm φ+??=???

30l =(无轨道角动量) 0011

11000022

220,0Y Y φφ-????

==????????

3、光普双线结构(径向方程不同,导致能级分裂) ○

11/2j l =+ 2

[()]()()2

l

A r R r ER r ξ+

=

21/2(0)j l l =-≠ 2

(1)[()]()()2

l A r R r ER r ξ+-

=

4、反常Zeeman

反常Zeeman=自旋轨道作用+正常Zeeman

即(eg:p 态)1/2(21)1/2j l l j m j l +??

→→+ ?

-??

选择定则:1,0,1,0, 1.j l j m ?=±?=±?=±

5、单态(波函数对称为Fermi 子)与三态(波函数对称为Bose 子) 就是讨论双电子轨道杂化2

12(,)(,)z s s S

S ?的转换。

6、一些总结

在某态下求算符的可能测值,必须先给出算符的所有本征态,再波函数按本征态展开。

在求某态随时间变化时,必须给出H 量的本征态与能级。 在找角动量的守恒集时,H 量含角动量的交叉项(12s s ?),首选2(,)z S S 的共同本征函数。

C10:微扰论 1、束缚态

(1)(0)(0)(2)(1)(0)(3)

(2)

(0)E H E H E H ψψψψψψ?'=??'=??'=??

(3)(1)(1)(1)

E H E ψψ'=-

○1非简并

一级近似:(1)

(1)(0)

n n n

a ψ

ψ=∑

(1)

k

kk

E H '?=,(1)

(0)

(0)(0)'nk n

n

k n H E E ψψ'=-∑。 二级近拟:2(2)

(0)

(0)

'

nk k

n

k

n

H E E E '=-∑。

○2简并(确定零级波函数的分量系数运用久期方程得出分裂能级,从而破缺)

(0)(0)1

n

f k k a μμμψψ==∑?

久期方程(1)det

0H E μμ

μμδ'''-= ○3近简并(按简并处理) 2、散射态

入射波(平面波):ikz i

e ψ=

出射波:()

ikr ikz

e e

f r

ψθ→+

Lippman-Schwinger 方程(Green 函数--δ--积分表示解)

(0)32

2()()(,)()()r r d r G r r V r r μ

ψψψ''''?=+

?

Born 近似:(势函数为球对称的情形有下列公式)

202()()sin()f rV r qr dr q μθ∞

?=-? (2sin 2

q k θ

=)

微分散射截面为上式的平方。总截面:2

2()

sin f d π

σ

πθθθ=?。势函数不同可

以算出许多微分截面。

3、重要积分公式:

22

22

/40cos 2b a x

e bxdx a

α

∞--=

?

(若0b =,则是一个很熟知的积分公式)

2

2

sin x

b

e

bxdx a b α∞

-=+?

4、全同粒子散射

由于波函数的对称要求,不知道粒子从哪个方向射过来。所以微分截面如下:

2

()()()

f f σθθπθ=+-

5、球谐函数算矩阵元

1111cos lm lm l m l m l m l m Z

Y Y a Y a Y r

θ++--==+ 1,11111sin i lm lm l m l m lm l m x iy

Y e Y b Y b Y r

?θ----++++==- 1,111,11sin i lm lm l m l m l m l m x iy

Y e Y b Y b Y

r

?θ------+--==-+

lm a =

lm b =

C11:量子跃迁

C12:近拟方法

高中物理公式知识点总结大全资料

高中物理公式知识点 总结大全

高中物理公式、知识点、规律汇编表 一、力学公式 1、 胡克定律: F = kx (x 为伸长量或压缩量,K 为倔强系数,只与弹簧的原长、粗细和材料有关) 2、 重力: G = mg (g 随高度、纬度、地质结构而变化) 3 、求F 1、F 2两个共点力的合力的公式: F=θCOS F F F F 2122212++ 合力的方向与F 1成α角: tg α=F F F 212sin cos θθ+ 注意:(1) 力的合成和分解都均遵从平行四边行法则。 (2) 两个力的合力范围: ? F 1-F 2 ? ≤ F ≤ F 1 +F 2 (3) 合力大小可以大于分力、也可以小于分力、也可以等于分力。 4、两个平衡条件: (1) 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所受合外力 为零。 ∑F=0 或∑F x =0 ∑F y =0 推论:[1]非平行的三个力作用于物体而平衡,则这三个力一定共点。 [2]几个共点力作用于物体而平衡,其中任意几个力的合力与剩余几个力 (一个力)的合力一定等值反向 ( 2 ) 有固定转动轴物体的平衡条件: 力矩代数和为零. 力矩:M=FL (L 为力臂,是转动轴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直距离) 5、摩擦力的公式: (1 ) 滑动摩擦力: f= μN 说明 : a 、N 为接触面间的弹力,可以大于G ;也可以等于G;也可以小于G b 、 μ为滑动摩擦系数,只与接触面材料和粗糙程度有关,与接触面 积大小、接触面相对运动快慢以及正压力N 无关. (2 ) 静摩擦力: 由物体的平衡条件或牛顿第二定律求解,与正压力无关. 大小范围: O ≤ f 静≤ f m (f m 为最大静摩擦力,与正压力有关) 说明: a 、摩擦力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同,也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反,还可以与运动方向成一 定 夹角。 b 、摩擦力可以作正功,也可以作负功,还可以不作功。 c 、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间相对运动的方向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d 、静止的物体可以受滑动摩擦力的作用,运动的物体可以受静摩擦力的作用。 6、 浮力: F= ρVg (注意单位) 7、 万有引力: F=G m m r 12 2 (1). 适用条件 (2) .G 为万有引力恒量 (3) .在天体上的应用:(M 一天体质量 R 一天体半径 g 一天体表面重力 加速度) a 、万有引力=向心力 1

初三下册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

初三下册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 机械能和内能 1、分子动理论的内容是:(1)物质由分子组成的,分子间有空隙;(2)一切物体的分子都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3)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2、分子是原子组成的,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质子带正电,电子带负电。 3、汤姆逊发现电子(1897年);卢瑟福发现质子(1919年);查德威克发现中子(1932年);盖尔曼提出夸克设想(1961年)。 4、机械能:动能和势能的统称。运动物体的速度越大,质量越大,动能就越大。物体质量越大,被举得越高,重力势能就越大。 5、势能分为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 6、弹性势能: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的能。物体的弹性形变越大,它的弹性势能就越大。 7、自然界中可供人类大量利用的机械能有风能和水能。 8、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内能。(内能也称热能) 9、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物体的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度越快,内能就越大。 10、改变物体的内能两种方法:做功和热传递,这两种方法对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物体对外做功,物体的内能减小,温度降低;外界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增大,温度升高。 13、热量的计算:①Q吸=cm(t-t0)=cm△t升(Q吸是吸收热量,单位是焦耳;c 是物体比热,单位是:焦/(千克/℃);m是质量;t0是初始温度;t是后来的温度。 ②Q放=cm(t0-t)=cm△t降1.热值(q):1千克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叫

热值。单位是:焦耳/千克。 2燃料燃烧放出热量计算:Q放=qm;(Q放是热量,单位是:焦耳;q是热值,单位是:焦/千克;m是质量,单位是:千克。 14、光直线传播的应用 可解释许多光学现象:激光准直,影子的形成,月食、日食的形成、小孔成像等 15、光线 光线:表示光传播方向的直线,即沿光的传播路线画一直线,并在直线上画上箭头表示光的传播方向(光线是假想的,实际并不存在) 机械和功 1.杠杆平衡的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或写作:F1L1=F2L2这个平衡条件也就是阿基米德发现的杠杆原理。 2.三种杠杆:(1)省力杠杆:L1>L2,平衡时F1F2.特点是费力,但省距离。(如钓鱼杠,理发剪刀,镊子,筷子,扫地用具等)(3)等臂杠杆:L1=L2,平衡时F1=F2.特点是既不省力,也不费力。(如:天平) 3.定滑轮特点:不省力,但能改变动力的方向。(实质是个等臂杠杆) 4.动滑轮特点:省一半力,但不能改变动力方向,要费距离。(实质是动力臂为阻力臂二倍的杠杆) 5.滑轮组:使用滑轮组时,滑轮组用几段绳子吊着物体,提起物体所用的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详见公式总结) 6.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7.功的公式:W=Fs;单位:W→焦;F→牛顿;s→米。(1焦=1牛?米)。 8.功的原理: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高中物理公式总结(必修一)

高中物理公式总结 必修一: 一、力学 1、胡克定律:f = k x (x 为伸长量或压缩量,k 为劲度系数,只与弹簧的长度、粗细和材料有关) 2、重力: G = mg (g 随高度、纬度、地质结构而变化,g 极>g 赤,g 低纬>g 高纬) 3、求F 1、F 2的合力的公式: θcos 2212221F F F F F ++= 合 两个分力垂直时: 2221F F F +=合 注意:(1) 力的合成和分解都均遵从平行四边行定则。分解时喜欢正交分解。 (2) 两个力的合力范围:? F 1-F 2 ? ≤ F ≤ F 1 +F 2 (3) 合力大小可以大于分力、也可以小于分力、也可以等于分力。 4、物体平衡条件: F 合=0 或 F x 合=0 F y 合=0 推论:三个共点力作用于物体而平衡,任意一个力与剩余二个力的合力一定等值反向。 解三个共点力平衡的方法: 合成法,分解法,正交分解法,三角形法,相似三角形法 5、摩擦力的公式: (1 ) 滑动摩擦力: f = μN (动的时候用,或是最大的静摩擦力) 说明:①N 为接触面间的弹力(压力),可以大于G ;也可以等于G ;也可以小于G 。 ②μ为动摩擦因数,只与接触面材料和粗糙程度有关,与接触面积大小、接触面相对运动快慢以及正压力N 无关。 (2 ) 静摩擦力: 由物体的平衡条件或牛顿第二定律求解,与正压力无关。 大小范围: 0≤ f 静≤ f m (f m 为最大静摩擦力) 说明:①摩擦力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同,也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反。 ②摩擦力可以作正功,也可以作负功,还可以不作功。 ③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间相对运动的方向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④静止的物体可以受滑动摩擦力的作用,运动的物体可以受静摩擦力的作用。 6、 万有引力: (1)公式:F=G 2 2 1r m m (适用条件:只适用于质点间的相互作用) G 为万有引力恒量:G = 6.67×10-11 N ·m 2 / kg 2 (2)在天文上的应用:(M :天体质量;R :天体半径;g :天体表面重力加速度;r

重点高中物理公式总结(经典总结)

重点高中物理公式总结(经典总结)

————————————————————————————————作者:————————————————————————————————日期:

一、力学 1、胡克定律:f = k x (x 为伸长量或压缩量,k 为劲度系数,只与弹簧的长度、粗细和材料有关) 2、重力: G = mg (g 随高度、纬度、地质结构而变化,g 极>g 赤,g 低纬>g 高纬) 3、求F 1、F 2的合力的公式: θcos 2212221F F F F F ++= 合 两个分力垂直时: 2221F F F +=合 注意:(1) 力的合成和分解都均遵从平行四边行定则。分解时喜欢正交分解。 (2) 两个力的合力范围:? F 1-F 2 ? ≤ F ≤ F 1 +F 2 (3) 合力大小可以大于分力、也可以小于分力、也可以等于分力。 4、物体平衡条件: F 合=0 或 F x 合=0 F y 合=0 推论:三个共点力作用于物体而平衡,任意一个力与剩余二个力的合力一定等值反向。 解三个共点力平衡的方法: 合成法,分解法,正交分解法,三角形法,相似三角形法 5、摩擦力的公式: (1 ) 滑动摩擦力: f = μN (动的时候用,或时最大的静摩擦力) 说明:①N 为接触面间的弹力(压力),可以大于G ;也可以等于G ;也可以小于G 。 ②μ为动摩擦因数,只与接触面材料和粗糙程度有关,与接触面积大小、接触面相对运动快慢以及正压力N 无关。 (2 ) 静摩擦力: 由物体的平衡条件或牛顿第二定律求解,与正压力无关。 大小范围: 0≤ f 静≤ f m (f m 为最大静摩擦力) 说明:①摩擦力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同,也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反。 ②摩擦力可以作正功,也可以作负功,还可以不作功。 ③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间相对运动的方向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④静止的物体可以受滑动摩擦力的作用,运动的物体可以受静摩擦力的作用。 7、 牛顿第二定律: t p ma F ??==合(后面一个是据动量定理推导) 理解:(1)矢量性 (2)瞬时性 (3)独立性 (4)同体性 (5)同系性 (6)同单位制 牛顿第三定律:F= -F ’(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 11、匀速圆周运动公式 线速度:V= t s =2πR T =ωR=2πf R

最新九年级物理下册知识点汇总(苏教版)

九年级物理下册知识点汇总(苏教版) 一、电路的组成:1定义:把电源、用电器、开关、导线连接起来组成的电流的路径。 2各部分元的作用:电源:提供电能的装置;用电器:工作的设备;开关:控制用电器或用来接通或断开电路;导线:连接作用,形成让电荷移动的通路 二、电路的状态:通路、开路、短路 定义:通路:处处接通的电路;开路:断开的电路;短路:将导线直接连接在用电器或电源两端的电路。 2正确理解通路、开路和短路 三、电路的基本连接方式:串联电路、并联电路 四、电路图 五、电流的测量:在电源外部,电流的方向是从电源的正极流向负极。 单位及其换算:主单位安,常用单位毫安、微安 2测量工具及其使用方法: 电流表;量程;读数方法电流表的使 用规则。 六、电流的规律:串联电路:I=I1+I2;并联电路:I=I1+I2 七、【方法提示】 电流表的使用可总结为 一查: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线上; 两确认:①确认所选量程。②确认每个大格和每个小格表示的电流值。两要:一 要让电流表串联在被测电路中;二要让电流从“+”接线柱流入,从“-”接线柱流出;③两不要:一不要让电流超过所选量程,二不要不经过用电器直接接在电源上。 在事先不知道电流的大小时,可以用试触法选择合适的量程。 2根据串并联电路的特点求解有关问题的电路 分析电路结构,识别各电路元间的串联或并联;

判断电流表测量的是哪段电路中的电流; 根据串并联电路中的电流特点,按照题目给定的条,求出待求的电流。 八、电压的测量 电压的单位及其换算。 2测量工具及其使用方法。 九、电压的规律 串联电路:U=U1+U22并联电路:U=U1=U2 十、常见的一些电压值:一节干电池的电压1V;一节蓄电池的电压2V;家庭电路电压220V;对于人体的安全电压不高于36V。 十一、【方法提示】 关于电源、电流、电压三者关系。电源在工作中不断使正极聚集正电荷,负极聚集负电荷,保持电路两端有一定的电压;电压的作用是使自由电荷发生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的原因,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电压两端有电压,不一定有电流,但是电路中有电流通过,电路两端一定有电压。 2如何正确使用电压表 必须把电压表并联在被测电路中; 必须让电流从电压表的“+”接线柱流入,从电压表的“-”接线柱流出; 被测电压不得超过电压表的量程。 3电压表和电流表的异同点 电压表电流表 用途 与电源相接 连接方法 相同点 第十四章:欧姆定律 一、电阻的定义: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大小的物理量。 二、电阻的单位及其换算 三、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导体的电阻大小是由导体的材料、长度和横截面积决定的,还与温度有关。在其它

高中物理公式大全一览表

高中物理公式大全一览表 高中物理有很多公式,经过高中三年的学习相信大家都有很多物理知识点需要总结,为了方便大家学习物理,小编为大家整理了高中物理公式,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一、质点的运动(1)------直线运动 1)匀变速直线运动 1.平均速度V平=s/t(定义式) 2.有用推论Vt2-Vo2=2as 3.中间时刻速度Vt/2=V平=(Vt+Vo)/2 4.末速度Vt=Vo+at 5.中间位置速度Vs/2=[(Vo2+Vt2)/2]1/2 6.位移s=V平t=Vot+at2/2=Vt/2t 7.加速度a=(Vt-Vo)/t {以Vo为正方向,a与Vo同向(加速)a0;反向则a0} 8.实验用推论s=aT2 {s为连续相邻相等时间(T)内位移之差} 9.主要物理量及单位:初速度(Vo):m/s;加速度(a):m/s2;末速度(Vt):m/s;时间(t)秒(s);位移(s):米(m);路程:米;速度单位换算:1m/s=3.6km/h。 注:(1)平均速度是矢量; (2)物体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大; (3)a=(Vt-Vo)/t只是量度式,不是决定式; (4)其它相关内容:质点.位移和路程.参考系.时间与时刻;速度与速率.瞬时速度。 2)自由落体运动

1.初速度Vo=0 2.末速度Vt=gt 3.下落高度h=gt2/2(从Vo位置向下计算) 4.推论Vt2=2gh 注:(1)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遵循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 (2)a=g=9.8m/s210m/s2(重力加速度在赤道附近较小,在高山处比平地小,方向竖直向下)。 (3)竖直上抛运动 1.位移s=Vot-gt2/2 2.末速度Vt=Vo-gt (g=9.8m/s210m/s2) 3.有用推论Vt2-Vo2=-2gs 4.上升最大高度Hm=Vo2/2g(抛出点算起) 5.往返时间t=2Vo/g (从抛出落回原位置的时间) 注:(1)全过程处理:是匀减速直线运动,以向上为正方向,加速度取负值; (2)分段处理:向上为匀减速直线运动,向下为自由落体运动,具有对称性; (3)上升与下落过程具有对称性,如在同点速度等值反向等。 二、质点的运动(2)----曲线运动、万有引力 1)平抛运动 1.水平方向速度:Vx=Vo 2.竖直方向速度:Vy=gt 3.水平方向位移:x=Vot 4.竖直方向位移:y=gt2/2 5.运动时间t=(2y/g)1/2(通常又表示为(2h/g)1/2) 6.合速度Vt=(Vx2+Vy2)1/2=[Vo2+(gt)2]1/2

高中物理公式总结排版版

高中物理公式总结 GAO ZHONG WU LI GONG SHI ZONG JIE

一、力学 1、胡克定律:f = k x (x 为伸长量或压缩量,k 为劲度系数,只与弹簧的长度、粗细和材料有关) 2、重力: G = mg (g 随高度、纬度、地质结构而变化,g 极>g 赤,g 低纬>g 高纬) 3、求F 1、F 2的合力的公式: θcos 2212221F F F F F ++= 合 两个分力垂直时: 2221F F F +=合 注意:(1) 力的合成和分解都均遵从平行四边行定则。分解时喜欢正交分解。 (2) 两个力的合力范围:? F 1-F 2 ? ? F ? F 1 +F 2 (3) 合力大小可以大于分力、也可以小于分力、也可以等于分力。 4、物体平衡条件: F 合=0 或 F x 合=0 F y 合=0 推论:三个共点力作用于物体而平衡,任意一个力与剩余二个力的合力一定等值反向。 解三个共点力平衡的方法: 合成法,分解法,正交分解法,三角形法,相似三角形法 5、摩擦力的公式: (1 ) 滑动摩擦力: f = ?N (动的时候用,或时最大的静摩擦力) 说明:①N 为接触面间的弹力(压力),可以大于G ;也可以等于G ;也可以小于G 。 ②?为动摩擦因数,只与接触面材料和粗糙程度有关,与接触面积大小、接触面相对运动快慢以及正压力N 无关。 (2 ) 静摩擦力: 由物体的平衡条件或牛顿第二定律求解,与正压力无关。 大小范围: 0? f 静? f m (f m 为最大静摩擦力) 说明:①摩擦力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同,也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反。 ②摩擦力可以作正功,也可以作负功,还可以不作功。 ③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间相对运动的方向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④静止的物体可以受滑动摩擦力的作用,运动的物体可以受静摩擦力的作用。 6、万有引力: (1)公式:F=G 2 2 1r m m (适用条件:只适用于质点间的相互作用) G 为万有引力恒量:G = 6.67×10-11 N ·m 2 / kg 2 (2)在天文上的应用:(M :天体质量;R :天体半径;g :天体表面重力加速度; r 表示卫星 或行星的轨道半径,h 表示离地面或天体表面的高度)) a 、万有引力=向心力 F 万=F 向 即 '4222 22mg ma r T m r m r v m r Mm G =====πω 由此可得: ① 天体的质量: ,注意是被围绕天体(处于圆心处)的质量。 ② 行星或卫星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线速度: ,轨道半径越大,线速度越小。 ③ 行星或卫星做匀速圆周运动的角速度: ,轨道半径越大,角速度越小。 2 3 24GT r M π=

高中物理公式大全整理版)

高中物理公式大全 一、力学 1、胡克定律:f = k x (x 为伸长量或压缩量,k 为劲度系数,只与弹簧的长度、粗细和材料有关) 2、重力: G = mg (g 随高度、纬度、地质结构而变化,赤极g g >,高伟低纬g >g ) 3、求F 1、F 2的合力的公式: θcos 2212221F F F F F ++= 合,两个分力垂直时: 2 221F F F +=合 注意:(1) 力的合成和分解都均遵从平行四边行定则。分解时喜欢正交分解。 (2) 两个力的合力范围:? F 1-F 2 ? ≤ F ≤ F 1 +F 2 (3) 合力大小可以大于分力、也可以小于分力、也可以等于分力。 4、物体平衡条件: F 合=0 或 F x 合=0 F y 合=0 推论:三个共点力作用于物体而平衡,任意一个力与剩余二个力的合力一定等值反向。 解三个共点力平衡的方法: 合成法,分解法,正交分解法,三角形法,相似三角形法 5、摩擦力的公式: (1 ) 滑动摩擦力: f = μN (动的时候用,或时最大的静摩擦力) 说明:①N 为接触面间的弹力(压力),可以大于G ;也可以等于G ;也可以小于G 。 ②μ为动摩擦因数,只与接触面材料和粗糙程度有关,与接触面积大小、接触面相对运动快慢以及正压力N 无关。 (2 ) 静摩擦力: 由物体的平衡条件或牛顿第二定律求解,与正压力无关。 大小范围: 0≤ f 静≤ f m (f m 为最大静摩擦力) 说明:①摩擦力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同,也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反。 ②摩擦力可以作正功,也可以作负功,还可以不作功。 ③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间相对运动的方向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④静止的物体可以受滑动摩擦力的作用,运动的物体可以受静摩擦力的作用。 6、万有引力: (1)公式:F=G 2 2 1r m m (适用条件:只适用于质点间的相互作用) G 为万有引力恒量:G = 6.67×10-11 N ·m 2 / kg 2 (2)在天文上的应用:(M :天体质量;R :天体半径;g :天体表面重力加速度;r 表示卫星或行星的轨道半径,h 表示离地面或天体表面的高度)) a 、万有引力=向心力 F 万=F 向 即 '4222 22mg ma r T m r m r v m r Mm G =====πω 由此可得: ①天体的质量: ,注意是被围绕天体(处于圆心处)的质量。 2 3 24GT r M π=r GM v =

初中物理所有知识点总结

初中物理所有知识点总结 初中物理基本概念概要 一、测量 ⒈长度L:主单位:米;测量工具:刻度尺;测量时要估读到最小刻度的下一位;光年的单位是长度单位。 ⒉时间t:主单位:秒;测量工具:钟表;实验室中用停表。1时=3600秒,1秒=1000毫秒。 ⒊质量m:物体中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主单位:千克;测量工具:秤;实验室用托盘天平。 二、机械运动 ⒈机械运动:物体位置发生变化的运动。 参照物:判断一个物体运动必须选取另一个物体作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⒉匀速直线运动: ①比较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a 比较在相等时间里通过的路程。b 比较通过相等路程所需的时间。 ②公式:1米/秒=3.6千米/时。 三、力 ⒈力F: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总是相互的。 力的单位:牛顿(N)。测量力的仪器:测力器;实验室使用弹簧秤。 力的作用效果: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物体运动状态改变是指物体的速度大小或运动方向改变。 ⒉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 力的图示,要作标度;力的示意图,不作标度。 ⒊重力G: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方向:竖直向下。 重力和质量关系:G=mg m=G/g g=9.8牛/千克。读法:9.8牛每千克,表示质量为1千克物体所受重力为9.8牛。 重心:重力的作用点叫做物体的重心。规则物体的重心在物体的几何中心。 ⒋二力平衡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两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直线上。 物体在二力平衡下,可以静止,也可以作匀速直线运动。 物体的平衡状态是指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所受外力的合力为零。 ⒌同一直线二力合成:方向相同:合力F=F1+F2 ;合力方向与F1、F2方向相同; 方向相反:合力F=F1-F2,合力方向与大的力方向相同。 ⒍相同条件下,滚动摩擦力比滑动摩擦力小得多。 滑动摩擦力与正压力,接触面材料性质和粗糙程度有关。【滑动摩擦、滚动摩擦、静摩擦】7.牛顿第一定律也称为惯性定律其内容是:一切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惯性:物体具有保持原来的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叫做惯性。 四、密度 ⒈密度ρ: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公式:m=ρV 国际单位:千克/米3 ,常用单位:克/厘米3, 关系:1克/厘米3=1×103千克/米3;ρ水=1×103千克/米3; 读法:103千克每立方米,表示1立方米水的质量为103千克。 ⒉密度测定:用托盘天平测质量,量筒测固体或液体的体积。 面积单位换算: 1厘米2=1×10-4米2, 1毫米2=1×10-6米2。 五、压强 ⒈压强P: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 压力F: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单位:牛(N)。 压力产生的效果用压强大小表示,跟压力大小、受力面积大小有关。 压强单位:牛/米2;专门名称:帕斯卡(Pa) 公式:F=PS 【S:受力面积,两物体接触的公共部分;单位:米2。】 改变压强大小方法:①减小压力或增大受力面积,可以减小压强;②增大压力或减小受力面积,可以增大压强。 ⒉液体内部压强:【测量液体内部压强:使用液体压强计(U型管压强计)。】 产生原因:由于液体有重力,对容器底产生压强;由于液体流动性,对器壁产生压强。 规律:①同一深度处,各个方向上压强大小相等②深度越大,压强也越大③不同液体同一深度处,液体密度大的,压强也大。[深度h,液面到液体某点的竖直高度。] 公式:P=ρgh h:单位:米;ρ:千克/米3;g=9.8牛/千克。 ⒊大气压强:大气受到重力作用产生压强,证明大气压存在且很大的是马德堡半球实验,测定大气压强数值的是托里拆利(意大利科学家)。托里拆利管倾斜后,水银柱高度不变,长度变长。1个标准大气压=76厘米水银柱高=1.01×105帕=10.336米水柱高 测定大气压的仪器:气压计(水银气压计、盒式气压计)。 大气压强随高度变化规律:海拔越高,气压越小,即随高度增加而减小,沸点也降低。 六、浮力

高中物理公式总结大全75031

高中物理公式 一、力学 1、胡克定律:f = k x (x 为伸长量或压缩量,k 为劲度系数,只与弹簧的长度、粗细和材料有关) 2、重力: G = mg (g 随高度、纬度、地质结构而变化,g 极>g 赤,g 低纬>g 高纬) 3、求F 1、F 2的合力的公式: θcos 2212221F F F F F ++= 合 两个分力垂直时: 2221F F F +=合 注意:(1) 力的合成和分解都均遵从平行四边行定则。分解时喜欢正交分解。 (2) 两个力的合力范围: F 1-F 2 F F 1 +F 2 (3) 合力大小可以大于分力、也可以小于分力、也可以等于分力。 4、物体平衡条件: F 合=0 或 F x 合=0 F y 合=0 推论:三个共点力作用于物体而平衡,任意一个力与剩余二个力的合力一定等值反向。 解三个共点力平衡的方法: 合成法,分解法,正交分解法,三角形法,相似三角形法 5、摩擦力的公式: (1 ) 滑动摩擦力: f = N (动的时候用,或时最大的静摩擦力) 说明:①N 为接触面间的弹力(压力),可以大于G ;也可以等于G ;也可以小于G 。 ② 为动摩擦因数,只与接触面材料和粗糙程度有关,与接触面积大小、接触面相对运动快慢 以及正压力N 无关。 (2 ) 静摩擦力: 由物体的平衡条件或牛顿第二定律求解,与正压力无关。 大小范围: 0 f 静 f m (f m 为最大静摩擦力) 说明:①摩擦力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同,也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反。 ②摩擦力可以作正功,也可以作负功,还可以不作功。 ③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间相对运动的方向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④静止的物体可以受滑动摩擦力的作用,运动的物体可以受静摩擦力的作用。 6、万有引力: (1)公式:F=G 2 2 1r m m (适用条件:只适用于质点间的相互作用) G 为万有引力恒量:G = ×10-11 N ·m 2 / kg 2 (2)在天文上的应用:(M :天体质量;R :天体半径;g :天体表面重力加速度; r 表示卫星 或行星的轨道半径,h 表示离地面或天体表面的高度)) a 、万有引力=向心力 F 万=F 向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物理下册知识点 第七章 7.1力(F) 1、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注意(1)一个力的产生一定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且同时存在。 (2)单独一个物体不能产生力的作用,且不能脱离物体而单独存在。 (3)力的作用可发生在相互接触的物体间,也可以发生在不直接接触的物体间。 (4)因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所以是施力物体的同时,也是受力物体;是受力物体的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2、判断力的存在可通过力的作用效果来判断。 力的作用效果有两个: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运动状态的改变是指物体运动的大小、运动的方向或 运动的大小和方向同时发生改变)。 举例:用力推小车,小车由静止变为运动;守门员接住飞来的足球。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举例:用力压弹簧,弹簧变形;用力拉弓弓变形。 3、力的单位:牛顿(N) 4、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称为力的三要素。它们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5、力的表示方法:画力的示意图。在受力物体上沿着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 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线段的长表示力的大小,这种方法叫力的示意图。 6、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力的同时,另一个物体也同时对它施加力的作用。也就是说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7.2、弹力 (1)弹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不受力自动恢复原来形状的特性; 塑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不受力不能自动恢复原来形状的特性。 弹性限度:当弹性物体的形变超过某一数值时,即使撤去外力,物体也不能恢复原状了,这个值叫弹性限度。 (2)弹力的定义: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如压 力,支持力,拉力) (3)产生条件:①两物体直接接触,②物体发生弹性形变。 (4)弹力的方向:与施力物体形变方向相反。 弹簧测力计: (5)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叫做弹簧测力计。 弹簧测力计(弹簧秤)的工作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 簧的伸长与受到的拉力成正比。即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越长。

高中物理公式总结(全)

高中物理公式总结(全)

一、质点的运动 1.1直线运动 1.1.1匀变速直线运动 1.平均速度V 平=S/t (定义式) 2.有用推论V t 2 –V o 2 =2as 3.中间时刻速度 V t/2=V 平=(V t +V o )/2 4.末速度V t =V o +at 5.中间位置速度V s/2=[(V o 2 +V t 2 )/2]1/2 6.位移S= V 平t=V o t + at 2 /2 7.加速度a=(V t -V o )/t 以V o 为正方向,a 与V o 同向(加速)a>0;反向(减速)则a<0 8.实验用推论ΔS=aT 2 ΔS 为相邻连续相 等时间T 内位移之差 9.主要物理量及单位:初速(V o )m/s 加速度(a)m/s 2 末速度(V t )m/s 时间(t)秒(s) 位移(S)米(m ) 路程米(m ) 速度单位换算:1m/s=3.6Km/h 注:(1)平均速度是矢量。(2)物体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大。(3)a=(V t -V o )/t 只是量度式,不是决定式。(4)其它相关内容:质点/位移和路程/s--t 图/v--t 图/速度与速率/

1.1.2 自由落体 1.初速度V o =0 2.末速度V t =gt 3.下落高度h=gt 2 /2(从V o 位置向下计算) 4.推论V t 2 =2gh t=(2h/g)1/2 注:(1)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遵循匀变速度直线运动规律。 (2)a=g=9.8 m/s 2 ≈10m/s 2 重力加速度在赤道附近较小,在高山处比平地小,方向竖直向下。 1.1.3竖直上抛 运动 1.位移S=V o t- gt 2 /2 2.末速度 V t = V o - gt (g=9.8≈10m/s 2 ) 3.有用推论V t 2 –V o 2= -2gS 4.上升最大高度H m = V o 2 /2g (抛出点算起) 5.往返时间t=2 V o /g (从抛出落回原位置的时间) 注:(1)全过程处理:是匀减速直线运动,以向上为正方向,加速度取负值。(2)分段处理:向上为匀减速运动,向下为自由落体运动,具有对称性。(3)上升与下落过程具有对称性,

高中物理公式大全总结

高中物理公式、规律汇编表 一、力学公式 1、 胡克定律: F = kx (x 为伸长量或压缩量,K 为倔强系数,只与弹簧的原长、粗细和材料有关) 2、 重力: G = mg (g 随高度、纬度、地质结构而变化) 3 、求F 、 的合力的公式: F=θCOS F F F F 2122212++ 合力的方向与F 1成α角: tg α= 注意:(1) 力的合成和分解都均遵从平行四边行法则。 (2) 两个力的合力范围: ? F 1-F 2 ? ≤ F ≤ F 1 +F 2 (3) 合力大小可以大于分力、也可以小于分力、也可以等于分力。 4、两个平衡条件: (1) 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所受合外力 为零。 ∑F=0 或∑F x =0 ∑F y =0 推论:[1]非平行的三个力作用于物体而平衡,则这三个力一定共点。 [2]几个共点力作用于物体而平衡,其中任意几个力的合力与剩余几个力 (一个力)的合力一定等值反向 ( 2 ) 有固定转动轴物体的平衡条件: 力矩代数和为零. 力矩:M=FL (L 为力臂,是转动轴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直距离) 5、摩擦力的公式: (1 ) 滑动摩擦力: f= μN 说明 : a 、N 为接触面间的弹力,可以大于G ;也可以等于G;也可以小于G b 、 μ为滑动摩擦系数,只与接触面材料和粗糙程度有关,与接触面 积大小、接触面相对运动快慢以及正压力N 无关. (2 ) 静摩擦力: 由物体的平衡条件或牛顿第二定律求解,与正压力无关. 大小范围: O ≤ f 静≤ f m (f m 为最大静摩擦力,与正压力有关) 说明: a 、摩擦力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同,也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反,还可以与运动方向成一 定 夹角。 b 、摩擦力可以作正功,也可以作负功,还可以不作功。 c 、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间相对运动的方向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d 、静止的物体可以受滑动摩擦力的作用,运动的物体可以受静摩擦力的作用。 6、 浮力: F= ρVg (注意单位) α F 2 F F 1 θ

初二物理下册所有的公式

初二物理计算公式总结 1.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G = mg 2.密度公式: 3称量法:F 浮 阿基米德法: F 浮=ρ水 gV 排 F 浮= G 排=m 排g V m =ρ物理量 单位 G ——重力 N m ——质量 kg g ——重力与质量的比值 g=9.8N/kg ;粗略计算时取 g=10N/kg 。

G 排——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N m 排——物体排开的液体的质量 kg 平衡法: F 浮=G ④压力差法: F 浮=F 向上-F 向下 (不要求计算) 4.压强公式: p = 5.液体压强公式: p =ρ 注意:S 是受力面积,指有受

6 7杠杆的平衡条件: F 1L 1=F 2L 2 或写成: 2 1F F = 1 2L L 8 滑轮组: F = s =nh 对于定滑轮而言: ∵ n =1 ∴F = G s = h 对于动滑轮而言: ∵ n =2 ∴F = G s =2 h 2 1 n 1

9 机械效率: ×100% 公式总结: 1、速度:V=s/t 2、重力:G=mg 3、密度:ρ=m/V 4、压强:p=F/S 5、液体压强:p=ρgh 6、浮力: (1)F 浮=G -F ( 称重法) (2)F 浮=G (漂浮、悬浮) (3)阿基米德原理:F 浮=G 排=ρ液gV 排 7、杠杆平衡条件:F1 L1=F2 L2 8、功:W =Fs =Gh (把物体举高) 9、功率:P =W/t =FV 10、机械效率:η=W 有/W 总 ?W 总=W 有+W 额外 提示:机械效率η没有单位,用百分率表示,且总小于1 W 有=G h [对于所有简单机械] W 总=F s [对于杠杆和滑轮] W 总=P t [对于起重机和抽水机] 总 有用W W = η

2017人教版高中物理公式详细大全

人教版高考复习——物理公式大全 一、质点的运动------直线运动 (一)匀变速直线运动 1、平均速度(定义式):t s v = ; 2、有用推论:as v v t 22 02 =-; 3、中间时刻速度:2 02 t t v v v v += =; 4、末速度:at v v t +=0; 5、中间位置速度:22 202 t s v v v +=; 6、位移:20021 2at t v t v v t v s t +=?+= ?=; 7、加速度:t v v a t 0 -={以0v 为正方向,a 与0v 同向(加速)0>a ;反向则0

新人教版高中物理公式总结(全)-理科适用

一、力学 1、胡克定律:f = k x (x 为伸长量或压缩量,k 为劲度系数,只与弹簧的长度、粗细和材料有关) 2、重力: G = mg (g 随高度、纬度、地质结构而变化,g 极>g 赤,g 低纬>g 高纬) 3、合力:求F 1、F 2的合力的公式:θcos 2212221F F F F F ++=合 两个分力垂直时: 2221F F F +=合 注意:(1) 力的合成和分解都均遵从平行四边行定则。分解时喜欢正交分解。 (2) 两个力的合力范围:? F 1-F 2 ?≤ F ≤ F 1 +F 2 (3) 合力大小可以大于分力、也可以小于分力、也可以等于分力。 4、物体平衡条件: F 合=0或F x 合=0 F y 合=0 推论:三个共点力作用于物体而平衡,任意一个力与剩余二个力的合力一定等值反向。 解三个共点力平衡的方法: 合成法,分解法,正交分解法,三角形法,相似三角形法 5、摩擦力的公式: (1 ) 滑动摩擦力: f = μN (动的时候用,或时最大的静摩擦力) 说明:①N 为接触面间的弹力(压力),可以大于G ;也可以等于G ;也可以小于G 。 ②μ为动摩擦因数,只与接触面材料和粗糙程度有关,与接触面积大小、接触面相对运动快慢以及正压力N 无关。 (2 ) 静摩擦力:由物体的平衡条件或牛顿第二定律求解,与正压力无关。 大小范围:0≤ f 静≤ f m (f m 为最大静摩擦力) 说明:①摩擦力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同,也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反。 ②摩擦力可以作正功,也可以作负功,还可以不作功。 ③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间相对运动的方向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④静止的物体可以受滑动摩擦力的作用,运动的物体可以受静摩擦力的作用。 6、万有引力: (1)公式:F=G 221r m m (适用条件:只适用于质点间的相互作用) G 为万有引力恒量:G = 6.67×10-11 N ·m 2 / kg 2 (2)在天文上的应用:(M :天体质量;R :天体半径;g :天体表面重力加速度;r 表示卫星或行星的轨道半径,h 表示离地面或天体表面的高度)) a 、万有引力=向心力F 万=F 向 即 '422 222mg ma r T m r m r v m r Mm G =====πω 由此可得: ①天体的质量:,注意是被围绕天体(处于圆心处)的质量。 2 324GT r M π=

高中物理公式汇总一览表(全)

物理公式一览表 一、力学 1、 胡克定律: F = Kx (x 为伸长量或压缩量,K 为倔强系数,只与弹簧的原长、粗细和材料有关) 2、 重力: G = mg (g 随高度、纬度而变化) 3 (2) 两个力的合力范围: ? F 1-F 2 ? ≤ F ≤ F 1 +F 2 4、两个平衡条件: 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所受合外力为零。 5、摩擦力的公式: (1 ) 滑动摩擦力: f= μN 说明 : a 、N 为接触面间的弹力,可以大于G ;也可以等于G;也可以小于G,μ为滑动摩擦系数,只与接触面材料和粗糙程度有关,与接触面积大小、接触面相对运动快慢以及正压力N 无关. (2 ) 静摩擦力: 由物体的平衡条件或牛顿第二定律求解,与正压力无关.大小范围: O ≤ f 静≤ f m (f m 为最大静摩擦力,与正压力有关) 说明: a 、摩擦力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同,也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反, b 、摩擦力可以作正功,也可以作负功,还可以不作功。 c 、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间相对运动的方向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d 、静止的物体可以受滑动摩擦力的作用,运动的物体可以受静摩擦力的作用。 6.万有引力F=km 1 m 2 /r 2 7、 牛顿第二定律: F 合 = ma 理解:(1)矢量性 (2)瞬时性 (3)独立性 (4) 同一性 8、匀变速直线运动: 基本规律: V t = V 0 + a t S = v o t +12 a t 2 几个重要推论: (1) V t 2 - V 02 = 2as (匀加速直线运动:a 为正值,匀减速直线运动:a 为正值) 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在1s 、2s 、3s ……ns 内的位移之比为12:22:32 ……n 2; 在第1s 内、第 2s 内、第3s 内……第ns 内的位移之比为1:3:5……(2n-1); 在第1米内、第2米内、第3米内……第n 米内的时间之比为1: ()21-:32-)……(n n --1) (6)自由落体:h =1/2gt 2 2gh =v t 2

高中物理公式大全

高中物理公式大全; 一、质点的运动(1)——直线运动 1)匀变速直线运动 1.平均速度V平=s/t(定义式) 2.有用推论 Vt2-Vo2=2as 3.中间时刻速度Vt/2=V平=(Vt+Vo)/2 4.末速度Vt =Vo+at 5.中间位置速度Vs/2=[(Vo2+Vt2)/2]1/2 6.位移s=V平t=Vot+at2/2=Vt/2t 7.加速度a=(Vt-Vo)/t {以Vo为正方向,a与Vo同向(加速)a>0;反向则a<0} 8.实验用推论Δs=aT2 {Δs为连续相邻相等时间(T)内位移之差} 9.主要物理量及单位:初速度(Vo):m/s;加速度(a):m/s2;末速度(Vt):m/s;时间(t)秒(s);位移(s):米(m);路程:米;速度单位换算:1m/s=3.6km/h。 注: (1)平均速度是矢量; (2)物体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大; (3)a=(Vt-Vo)/t只是量度式,不是决定式;

(4)其它相关内容:质点、位移和路程、参考系、时间与时刻〔见第一册P19〕/s--t图、v--t图/速度与速率、瞬时速度〔见第一册P24〕。 2)自由落体运动 1.初速度Vo=0 2.末速度Vt=gt 3.下落高度h=gt2/2(从Vo位置向下计算) 4.推论Vt2=2gh 注: (1)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遵循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 (2)a=g=9.8m/s2≈10m/s2(重力加速度在赤道附近较小,在高山处比平地小,方向竖直向下)。 3)竖直上抛运动 1.位移s=Vot-gt2/2 2.末速度Vt= Vo-gt (g=9.8m/s2≈10m/s2) 3.有用推论Vt2-Vo2=-2gs 4.上升最大高度Hm=Vo2/2g(抛出点算起) 5.往返时间t=2Vo/g (从抛出落回原位置的时间) 注: (1)全过程处理:是匀减速直线运动,以向上为正方向,加速度取负值;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