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u的发展简史
- 格式:doc
- 大小:309.50 KB
- 文档页数:15
CPU发展史1971年世界上第一款微处理器是Intel公司推出的4004,这是第一款可以用于微机的4位处理器,它包括2300个晶体管。
随后Intel又推出8008由于市场反应不理想,1974年8008发展成8080成为第二代处理器,8080作为代替电子逻辑电路的器件被用于各种应用电路和设备中。
同时期Zilog公司生产了8080的增强型Z80,摩托罗拉公司生产了6800,Intel公司于1976年又生产了增强型8085,但这些芯片都没有改变8080的基本特点,都属于第二代处理器。
它们都采用NMOS工艺,集成约9000只晶体管,平均指令执行时间为1μs~2μs,采用汇编语言,BASIC,Fortran编程,使用单用户操作系统。
1978年Intel公司生产的8086是第一个16位的处理器,很快Zilog公司和摩托罗拉公司也计划生产Z8000和68000。
这就是第三代微处理器的起点。
1982年,Intel公司在8086的基础上,研制出了80286微处理器,该处理器最大主频为20MHZ。
内,外部数据传输均为16位,使用24位内存的寻址,8086~80286这个时代是个人电脑起步的时代,当时在国内使用甚至见PC机的人很少,它在人们心中是一个神秘的东西。
到九十年代初,国内才开始普及计算机。
1985年春天的时候,INTEL公司已经成为了第一流的芯片公司,它决心全力开发新一代的32位核心的CPU-80386。
INTEL给80386设计了三个技术要点:使用“类286”结构,开发80387微处理器增强浮点计算能力,开发高速缓存解决内存速度瓶颈。
1985年10月17日,INTEL划时代的产品———80386DX正式发布了,其内部包含27.5万个晶体管,时钟频率为12.5MHZ,后逐步提高到20MHZ 25MHZ 33MHZ,最后还有少量的40MHZ产品。
1989年INTEL公司又推出准32位微处理器芯片80386SX。
cpu发展历史过程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是计算机中的核心部件,负责执行计算机程序的指令,控制和协调计算机的各种操作。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CPU也经历了多个阶段的演进和发展。
本文将从早期的计算机CPU开始,逐步介绍CPU的发展历史过程。
一、早期计算机的CPU早期的计算机CPU采用的是电子管技术,这种技术具有高功耗、体积庞大、易损坏等缺点。
该阶段的计算机CPU运算速度较慢,主要用于科学计算和军事应用。
代表性的早期计算机有ENIAC、EDVAC 等。
二、晶体管时代的CPU20世纪50年代末,晶体管技术的发展使得计算机CPU得以进一步改进。
晶体管比电子管体积小、寿命长、功耗低,使得计算机性能得到显著提升。
该时期的计算机CPU采用了冯·诺依曼结构,即将指令和数据存储在同一内存中。
代表性的计算机有IBM System/360等。
三、集成电路时代的CPU20世纪60年代,集成电路技术的出现使得计算机CPU集成度大幅提高,体积缩小,功耗进一步降低。
这一时期的计算机CPU开始出现微处理器,即将多个功能模块集成在一颗芯片上,实现更高的性能和更小的体积。
代表性的计算机有Intel 4004、Intel 8008等。
四、个人计算机时代的CPU20世纪70年代末,个人计算机的出现使得计算机CPU得到大规模普及。
此时的计算机CPU采用了更加先进的微处理器架构,性能大幅提升。
代表性的计算机有IBM PC、Apple Macintosh等。
五、多核处理器时代的CPU21世纪初,多核处理器技术的出现使得计算机CPU能够同时处理多个任务。
这种技术通过在一颗芯片上集成多个处理核心,实现更高的并行计算能力。
代表性的计算机有Intel Core系列、AMD Ryzen系列等。
六、现代计算机时代的CPU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计算机CPU在性能、功耗和集成度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现代计算机CPU采用了更加先进的制程工艺和架构设计,如14纳米、10纳米工艺、超标量架构、超线程技术等。
简述cpu发展史
CPU(中央处理器)是计算机的核心部件,负责执行计算机指令并处理数据。
下面是CPU发展史的简要描述:
1. 电子管时代(1940年代-1950年代):计算机初期使用电子管作为处理器,电子管可执行基本逻辑运算和控制操作。
ENIAC是世界上第一台使用电子管的计算机。
2. 晶体管时代(1950年代-1960年代):晶体管的发明使得计算机变得更小、更可靠。
晶体管处理器的出现进一步推动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IBM System/360是在这一时期推出的一款主要计算机系统。
3. 集成电路时代(1960年代-1970年代):集成电路的发明将数千个晶体管集成到一个芯片上,使得处理器变得更快、更小、更便宜。
Intel 4004是第一款商用集成电路处理器。
4. 微处理器时代(1970年代至今):微处理器是一种在单个芯片上集成了中央处理器、内存和输入/输出功能的处理器。
AMD和Intel在这个时代竞争激烈,不断推出新的微处理器产品。
此外,还有其他公司也开始生产微处理器,如ARM 等。
5. 多核处理器时代(2000年代至今):为了提高处理器的性能,多核处理器开
始兴起。
多核处理器将多个处理器核心集成到一个芯片上,使得计算机可以同时执行多个任务。
这使得计算机能够更高效地处理复杂的多任务和多线程应用。
总结来说,CPU发展史经历了电子管时代、晶体管时代、集成电路时代、微处理器时代和多核处理器时代。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创新,CPU性能不断提高,体积变小,价格变得更加亲民,为计算机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CPU的发展历程CPU是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微处理器)的缩写,由运算器和控制器两部分组成,按照其处理信息的字长,CPU可以分为:4位微处理器、8位微处理器、16位微处理器、32位微处理器以及正在走红的64位微处理器。
一、CPU发展的孕育期(1971~1978)代表CPU:intel 4004、8008(4004)世界上第一款可用于微型计算机的4位处理器,是英特尔公司于1971年推出的包含了2300个晶体管的4004。
由于性能很差,市场反应十分冷淡。
于是Intel公司随后又研制出了8080处理器、8085处理器,加上当时Motorola公司的MC6800微处理器和Zilog公司的Z80微处理器,一起组成了8位微处理器的家族。
二、CPU发展的摇篮期(1978~1979)代表CPU:intel 8086、8088(8086)这期间的代表是英特尔公司1978年推出的这款8086处理器,它是第一块16位微处理器,最高主频为8MHz,内存寻址能力为1MB。
同时英特尔还生产出与之相配合的数学协处理器8087,这两种芯片使用相互兼容的指令集,但i8087指令集中增加了一些专门用于对数、指数和三角函数等数学计算的指令,人们将这些指令集统一称之为 x86指令集。
虽然以后英特尔又陆续生产出第二代、第三代等更先进和更快的新型CPU,但都仍然兼容原来的x86指令。
从这点上来说,虽然用今天的眼光看来,8086的性能是那么的不堪,但是它的诞生却奠定了以后CPU发展的基础。
(8088)1979年,英特尔公司再接再厉,又开发出了8088。
8088集成了约29000个晶体管,采用40针的DIP封装,最高频率为8MHz。
也正是从8088开始,PC(个人电脑)的概念开始在全世界范围内发展起来,因为1981年IBM公司将8088芯片首先用于其研制的PC 机中,标志着PC真正走进了人们的工作生活之中。
三、CPU发展的婴幼期(1979~1985)代表CPU:Intel 80286(286)1982年,英特尔公司在8086的基础上,研制出了80286微处理器,它是一颗真正为PC而存在的CPU,IBM公司将80286微处理器首先用在AT机中,引起了业界了极大的轰动。
cpu的发展史的简单总结
前言
CPU(中央处理器)作为计算机的核心组成部分,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中经历了许多重要的里程碑。
本文将简要总结CPU的发展史,并突出一些重要的里程碑事件和技术革新。
正文
1. 早期计算机系统
•1940年代末至1950年代初,早期计算机系统使用的是真空管。
这些计算机体积庞大、耗能高、故障率高,并且运行速度较慢。
2. 集成电路的出现
•1958年,Jack Kilby和Robert Noyce几乎同时发明了集成电路(IC),这是一项革命性的发明。
集成电路将许多电子组件集成到一个芯片上,使得计算机部件更小巧、更高效。
这一发明开启了新时代的计算机发展。
3. 多核处理器的兴起
•随着集成电路技术的进步,处理器开始出现多核设计。
多核处理器能够同时执行多个任务,并提高计算机的运行速度和效率。
4. 先进制程技术的引入
•2003年,AMD公司首次引入了先进制程技术,并发布了第一款64位的x86处理器,这大大提升了计算机的性能和容量。
5. 人工智能时代的挑战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兴起,对计算机性能的需求不断增加。
为了满足这一需求,CPU在设计和制造方面进行了许多创新,如架构优化、多线程技术和更高的主频等。
结尾
随着人类对计算机性能的不断追求,CPU的发展也不断演进。
从早期计算机系统的真空管到集成电路的出现,再到多核处理器和先进制程技术的引入,CPU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未来,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CPU将继续迎来新的挑战与机遇,为我们带来更强大的计算能力。
cpu发展历程CPU是指中央处理器,是一种计算机的核心组件,负责处理数据、执行指令和控制计算机的运行。
CPU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40年代末的第一台电子计算机。
第一代计算机的CPU由电子管构成,体积庞大,功耗高,运算速度较慢。
这些计算机无法同时执行多条指令,只能按照顺序执行一条指令,然后再执行下一条指令。
20世纪50年代,晶体管的发明使得CPU变得更加小型化和高效。
第二代计算机采用了晶体管技术,运算速度进一步提升。
此时,计算机开始使用存储程序的概念,即将程序存储在计算机的内存中,使得计算机能够按照程序的指令序列执行。
20世纪60年代,集成电路的诞生开启了第三代计算机的时代。
集成电路将数千个晶体管集成在一块硅片上,大大提高了计算机的性能和可靠性。
此时,计算机开始支持多用户、多任务的操作系统。
20世纪70年代,微处理器的出现使得CPU进一步集成,成为一颗单独的芯片。
微处理器包含运算单元、控制单元和寄存器等核心组件,使得计算机变得更加简化和灵活。
此时,计算机开始普及到个人和商业领域。
20世纪80年代,个人计算机的兴起推动了CPU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逐步增加的硬盘容量和内存大小要求更高的计算能力,CPU逐渐成为计算机的重要性能指标。
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互联网和移动计算的发展,对CPU 的需求不断增加。
CPU开始采用多核技术,将多个处理器核心集成在一个芯片上,提供更高的计算能力。
进入21世纪,CPU的性能和能效已经得到了巨大的提升。
现代CPU采用了先进的制程工艺和复杂的微架构设计,支持超线程和动态加速等技术,使得计算机能够更快地处理数据和执行复杂的任务。
总之,CPU的发展经历了从电子管到晶体管,再到集成电路和微处理器的演化过程。
随着计算机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展,CPU的性能、能效和功能不断提升,为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现在我们就来看看INTEL公司CPU的发展历程:1971年,英特尔公司推出了世界上第一款微处理器4004,这是第一个可用于微型计算机的四位微处理器,它包含2250个晶体管;而8008则有2500个晶体管。
1974年, 8080成为第二代微处理器,第二代微处理器均采用 NMOS工艺,集成度约5000只晶体管。
1978年,英特尔公司生产的8086是第一个16位的微处理器。
这就是第三代微处理器的起点。
随后,INTEL又开发出了8088。
和8086一样,8088也是一款1 6位的CPU,其内部集成了大约29000个晶体管。
1981年,美国IBM公司将8088芯片用于其研制的PC机中,从而开创了全新的微机时代。
也正是从8088开始,个人电脑(PC)的概念开始在全世界范围内发展起来。
从8088应用到IBM PC机上开始,个人电脑真正走进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之中,它也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始。
1982年,英特尔公司在8086的基础上,研制出了80286微处理器,80286集成了大约130000个晶体管。
8086~80286这个时代是个人电脑起步的时代,当时在国内使用甚至见到过PC机的人很少,它在人们心中是一个神秘的东西。
到九十年代初,国内才开始普及计算机。
估计大家最早听说的PC就用的是这款CPU。
1985年,Intel正式发布80386DX,其内部包含27.5万个晶体管,80386使32位CPU成为了PC工业的标准。
1989年Intel准32位的处理器芯片80386SX。
1989年,我们大家耳熟能详的80486芯片由英特尔推出。
这款经过四年开发和3亿美元资金投入的芯片的伟大之处在于它首次实破了100万个晶体管的界限,集成了约110万个晶体管,使用1微米的制造工艺。
这也是Intel最后一代以数字编号的cpu。
1993年,全面超越486的新一代586 CPU问世,为了摆脱486时代微处理器名称混乱的困扰,英特尔公司把自己的新一代产品命名为Pentium(奔腾)以区别A MD和Cyrix的产品。
CPU发展史(精选可编辑)CPU,全称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是计算机系统的核心部件,负责处理和执行计算机程序中的指令。
自1971年第一块商用CPU芯片问世以来,CPU在尺寸、性能和结构上都经历了飞速的发展。
以下是CPU的发展史概述。
1.早期阶段(1970-1980)(1)4004处理器1971年,英特尔发布了世界上第一块商用CPU——4004,它含有2300个晶体管,主频为108KHz,速度为每秒60,000次运算。
(2)8080处理器1974年,英特尔推出了8080处理器,它有6000个晶体管,主频为2MHz,每秒能进行50万次运算。
此时,微型计算机的时代开始了。
2.发展阶段(1980-1990)(1)80286处理器1982年,英特尔发布了80286处理器,这款处理器有13万个晶体管,主频为6MHz。
它引入了32位地址线和24位数据线,使得计算机可以使用更多内存。
(2)80386处理器1985年,英特尔发布了80386处理器,也称386处理器。
它有120万个晶体管,主频可达20MHz。
这款处理器引入了实地址模式和保护模式。
3.繁荣阶段(1990-2010)(1)奔腾系列处理器1993年,英特尔发布了第一代奔腾处理器,这是一款以586为基础的CPU。
随后又推出了奔腾II、奔腾III和奔腾IV等系列。
(2)酷睿系列处理器2006年,英特尔发布了基于酷睿架构的CPU,这一系列处理器具有高性能、低能耗的特点。
之后又不断推出酷睿i3、i5、i7等系列。
(3)ARM架构处理器在这个阶段,移动设备开始兴起,而ARM架构的处理器因为低功耗、高效能而在移动设备上得到了广泛应用。
苹果的iPhone和iPad就使用了ARM架构的处理器。
4.当前阶段(2010年至今)(1)多核多线程技术为了提高处理器的性能,现代CPU开始采用多核多线程技术。
这意味着一个处理器可以同时执行多个任务,提高了处理器的并行处理能力。
中央处理器(CPU)的发展过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
以下是中央处理器发展的主要里程碑:1. 早期计算机:在早期计算机中,中央处理器是由离散的电子器件(如电子管、继电器等)组成的。
这些计算机的处理速度非常慢,且体积庞大。
2. 集成电路:20世纪60年代,集成电路的发明使得将多个电子器件集成到一个芯片上成为可能。
这种技术的出现使得中央处理器的体积大大减小,性能也有所提升。
3. 微处理器:20世纪70年代,微处理器的概念被提出。
微处理器是一种将中央处理器的所有功能集成到一个芯片上的处理器。
第一个商用微处理器是英特尔公司于1971年推出的Intel 4004,它具有4位计算能力。
4. 8位和16位处理器: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8位和16位处理器成为主流。
这些处理器具有更高的计算能力和更复杂的指令集,使得计算机能够执行更复杂的任务。
5. 32位处理器: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32位处理器开始出现。
这些处理器具有更高的计算能力和更大的内存地址空间,使得计算机能够处理更大规模的数据和更复杂的任务。
6. 多核处理器:21世纪初,随着技术的进步,多核处理器开始出现。
多核处理器将多个处理核心集成到一个芯片上,可以同时执行多个任务,提高计算机的并行处理能力。
7. 64位处理器:21世纪初,64位处理器开始普及。
这些处理器具有更高的计算能力和更大的内存地址空间,可以处理更大规模的数据和更复杂的任务。
8. 高性能处理器: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高性能处理器的发展也在不断推进。
这些处理器具有更高的时钟频率、更大的缓存和更复杂的指令集,可以提供更快的计算速度和更强大的处理能力。
总体而言,中央处理器的发展经历了从离散器件到集成电路,再到微处理器的演变过程。
随着技术的进步,中央处理器的计算能力、存储能力和并行处理能力不断提高,推动了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的广泛普及。
计算机CPU发展历史近几十年以来,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速度可谓日新月异,尤其是CPU技术的发展。
其实英特尔(Intel)创始人之一戈登·摩尔(Gordon Moore)早在1965年就提出了摩尔定律,其内容为: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晶体管数目,约每隔18个月便会增加一倍,性能也将提升一倍,而价格则保持不变。
因此可以说,每一美元所能买到的计算机性能,将每隔18个月翻两倍以上。
这一定律揭示了信息技术进步的神速,实际上到目前为止摩尔定律仍然有效。
下面大家一起来欣赏一下历代计算机的CP U,了解一下CPU 的发展历史。
1、1971年,第一枚个人电脑CPU:i4004i40041971年INTEL公司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微处理器4004。
这不但是第一个用于计算器的4位微处理器,也是第一款个人有能力买得起的电脑处理器。
4004含有2300个晶体管,功能相当有限,而且速度还很慢,但是它毕竟是划时代的产品。
2、1978年,i8086i80861978年,Intel公司再次领导潮流,首次生产出16位的微处理器,并命名为i8086,同时还生产出与之相配合的数学协处理器i8087,这两种芯片使用相互兼容的指令集,但在i8087指令集中增加了一些专门用于对数、指数和三角函数等数学计算指令,这就是著名的X86指令集,一直沿用至今。
3、1979年,i8088i80881979年,INTEL公司推出了8088芯片,它仍旧是属于16位微处理器,内含29000个晶体管,时钟频率为4.77MHz,地址总线为20位,可使用1MB内存。
8088内部数据总线都是16位,外部数据总线是8位,而它的兄弟8086是16位。
1981年8088芯片首次用于IB M PC机中,开创了全新的微机时代。
也正是从8088开始,PC机(个人电脑)的概念开始在全世界范围内发展起来。
4、1979年,i80286i802861982年,INTEL推出了划时代的最新产品i80286芯片,该芯片比8006和8088都有了飞跃的发展,虽然它仍旧是16位结构,但是在CPU的内部含有13.4万个晶体管,时钟频率由最初的6MHz逐步提高到20MHz。
处理器开展史CPU是Central Processing Unit,就是中央处理器的缩写,它是计算机中最重要的一个局部,由运算器和控制器组成。
如果把计算机比作一个人,那么CPU就是他的心脏,其重要作用由此可见一斑。
按照其处理信息的字长,CPU可以分为:四位微处理器、八位微处理器、十六位微处理器、三十二位微处理器以及六十四位微处理器等等。
INTEL处理器开展史英特尔公司是全球最大的半导体芯片制造商,它成立于1968年,具有40多年产品创新和市场领导的历史。
1971年,英特尔推出了全球第一个微处理器。
微处理器所带来的计算机和互联网革命,改变了整个世界。
一、Intel桌面处理器开展史1971年11月15日:世界上第一块个人微型处理器4004诞生1971年11月15日,Intel公司的工程师霍夫创造了世界上第一个商用微处理器—4004,从此这一天被当作具有全球IT界里程碑意义的日子而被永远的载入了史册。
这款4位微处理器虽然只有45条指令,每秒也只能执行5万条指令,运行速度只有108KHz,甚至比不上1946年世界第一台计算机ENIA C。
但它的集成度却要高很多,集成晶体管2300只,一块4004的重量还不到一盅司。
这一突破性的创造最先应用于Busicom 计算器,为无生命体和个人计算机的智能嵌入铺平了道路。
Busicom最初方案是需要12个定制芯片。
而英特尔工程师霍夫提出了通用逻辑设备的概念,它可能是一个更出色、更高效的解决方案。
正是由于他的提议才使得微处理器得以开发。
起初,Busicom向英特尔支付了60000美元,获得了微处理器所有权。
在认识到“大脑〞芯片的无限潜力之后,英特尔提出用60000美元换回微处理器设计的所有权。
Busicom同意了英特尔的请求。
1971年11月15日,英特尔面向全球市场推出了4004微处理器,每个售价为200美元。
编号为4004,第一个“4〞代表此芯片是客户订购的产品编号,后一个“4〞代表此芯片是英特尔公司制作的第四个订制芯片。
40年历史!125张大图诠释CPU发展简史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是现代计算机的核心部件,又称为“微处理器(Microprocessor)”。
对于PC而言,CPU的规格与频率常常被用来作为衡量一台电脑性能强弱重要指标。
intel x86架构已经经历了28个年头,而x86架构的CPU对我们大多数人的工作、生活影响颇为深远。
在开始intel x86神奇时光之旅前面,我们需要弄清楚历史上几件很重要的事件,计算机的始祖到底是谁?是ENIAC吗?这张图相信很多人都看过。
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教科书里面的答案是ENIAC。
这个答案不算正确,但也没完全错。
ENIAC是美国宾州大学研制的第一台电子计算机,也是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
准确一点说:ENIAC是世界上第一台通用型计算机。
ENIAC是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omputer的缩写,它于1946年2月15日诞生;当时的资助者是美国军方,目的是计算弹道的各种非常复杂的非线性方程组。
众所周知,这些方程组是没有办法求出准确解的,因此只能用数值方法近似地进行计算,因此研究一种快捷准确计算的办法很有必要。
那个时候的“程序设计”,需要插拔N多的插头美国军方花费了48万美元经费在ENIAC项目上,这在当时可是一笔巨款,要不是为了二次世界大战,谁能舍得出这么大的钱?事实上ENIAC也是美国陆军军械部和宾州大学莫尔学院联合发布的,而非书本上所提的只有宾州大学。
从技术上而言,ENIAC是没有太明晰的CPU概念的。
因为它采用电子管作为基本电子元件。
用了足足18800个电子管,而每个电子管大约有一个普通家用25瓦灯泡那么大。
这样整部电脑就有了8英尺高、3英尺宽、100英尺长的身躯,体积有研立方米,重达30吨,耗电高达140千瓦。
每秒能进行5000次加法运算(而人最快的运算速度每秒仅5次加法运算),还能进行平方和立方运算,计算正弦和余弦等三角函数的值及其它一些更复杂的运算。
简述Intel系列CPU的发展史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文全称中央处理器。
从1971年Intel 发布了全世界第一款微处理器芯片4004以来,它的发展速度之快实在令人咋舌。
那么CPU从研发至今,到底经过了哪些变化呢,我们主要查询了Intel公司的芯片生产历程资料。
根据微处理器的字长和功能,可将其发展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1阶段第1阶段(1971——1973年)是4位和8位低档微处理器时代,通常称为第1代,其典型产品是Intel4004和Intel8008微处理器和分别由它们组成的MCS-4和MCS-8微机。
众所周知,世界上第一款商用计算机微处理器是Intel公司于Intel 4004微处理器(如图1)。
就像当时的广告说的一样,它是"一件划时代的作品";其首席执行官戈登.摩尔将4004称之为"人类历史上最具革新性的产品之一"。
其诞生的原因是最初Intel专门为日本一家名为Busicom的公司设计制造一款用于该公司的计算器产品。
但由于技术原因,Intel的延期交货让Busicom公司颇为恼怒。
与此同时,计算器领域的竞争日益激烈,当Intel彻底完成4004芯片的设计和样品的生产时,Busicom公司要求Intel打折扣,Intel同意了,但是它附加了一个条件:允许Intel在除计算器芯片市场之外的其它市场上自由出售4004芯片。
至此,Intel公司完成了从单一的存储器制造商向微处理器制造商的转型。
为什么第一款芯片编号要叫做4004呢,因为第一个“4”是代表客户订购的产品编号,后一个“4”则是代表此芯片是Intel公司制作的第四个定制芯片,在此之前还有Intel还曾开发出4001(动态随机存储器DRAM)、4002(只读存储器ROM)、4003(寄存器(Register)),三者再加上4004,就可架构出一台微型计算机系统。
虽然第一款商用计算机微处理器是作为“一件划时代的作品”,但站在今天的角度,它还是比较简单的芯片,其主要参数如表格1 Intel4004 8008主要参数。
简述cpu发展历史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是计算机的核心部件,负责执行各种计算任务和指令。
自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诞生以来,CPU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不断提升着计算机的处理能力和性能。
本文将简述CPU发展的历史。
第一阶段:电子管时代(1940s-1950s)在计算机的早期阶段,CPU使用的是电子管。
电子管是一种使用热电子流控制电流的设备。
由于电子管体积庞大、功耗高、寿命短等问题,这个阶段的CPU处理能力非常有限。
第二阶段:晶体管时代(1950s-1960s)1950年代,晶体管被发明出来,它取代了电子管成为了CPU的关键组件。
相比电子管,晶体管具有更小的体积、更低的功耗和更长的寿命。
这使得CPU的处理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在这个阶段,CPU开始采用二进制编码和存储程序的概念,使得计算机能够按照指令顺序执行程序。
第三阶段:集成电路时代(1960s-)20世纪60年代,集成电路(Integrated Circuit,IC)的概念提出,并开始应用于CPU。
集成电路是将多个晶体管、电阻、电容等元件集成在一块半导体芯片上的技术。
通过集成电路的应用,CPU的体积进一步缩小,功耗进一步降低,并且可以集成更多的晶体管,提升计算能力。
在集成电路时代,CPU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重要的阶段:1. 单核处理器时代(1970s-2000s)在早期的集成电路时代,CPU仍然是单核心的,即只有一个处理单元。
这个阶段的CPU主要关注提高时钟频率和优化指令集,以提升单核性能。
然而,随着时钟频率的提升遇到了物理限制,CPU的功耗和散热问题日益凸显。
2. 多核处理器时代(2000s-)为了解决单核性能瓶颈和功耗问题,CPU开始进入多核处理器时代。
多核处理器将多个核心集成在一个芯片上,每个核心可以独立执行任务。
这使得CPU能够同时处理多个任务,提高计算效率。
多核处理器的出现对于计算密集型和多线程应用有着显著的性能提升。
CPU发展的六个阶段第一阶段:第1阶段(1971-1973年)是4位和8位低档微处理器时代,通常称为第1代,其典型产品是Intel4004和Intel8008微处理器和分别由它们组成的MCS-4和MCS-8微机。
英特尔在1971年11月15日向全球市场推出4004微处理器,4004 是英特尔第一款微处理器,为日后开发系统智能功能以及个人电脑奠定发展基础。
第二阶段:第2阶段(1974—1977年)是8位中高档微处理器时代,通常称为第2代,其典型产品是Intel8080/8085、Motorola公司、Zilog 公司的Z80等。
它们的特点是采用NMOS工艺,集成度提高约4倍,运算速度提高约10~15倍(基本指令执行时间1~2μs)。
1974年,Intel推出8080处理器,并作为Altair个人电脑的运算核心,成为史上第一款下订单后制造的机种。
Intel 8080晶体管数目约为6千颗。
第三阶段:第3阶段(1978—1984年)是16位微处理器时代,通常称为第3代,其典型产品是Intel公司的8086/8088,Motorola公司的M68000,Zilog公司的Z8000等微处理器。
这一时期著名微机产品有IBM公司的个人计算机。
1981年IBM 公司推出的个人计算机采用8088CPU。
紧接着1982年又推出了扩展型的个人计算机IBM PC/XT,对内存进行了扩充,并增加了一个硬磁盘驱动器。
80286(也被称为286)是英特尔首款能执行所有旧款处理器专属软件的处理器,这种软件相容性之后成为英特尔全系列微处理器的注册商标,在6年的销售期中,估计全球各地共安装了1500万部286个人电脑。
1984年,IBM公司推出了以80286处理器为核心组成的16位增强型个人计算机IBM PC/AT。
由于IBM公司在发展个人计算机时采用了技术开放的策略,使个人计算机风靡世界。
第四阶段:第4阶段(1985—1992年)是32位微处理器时代,又称为第4代。
CPU的发展史、分类、结构和主要性能指标;常见CPU的型号(Intel系列CPU、AMD系列CPU);CPU散热器、CPU的安装、CPU的检测。
要求了解CPU的发展历史和常见CPU的型号;重点掌握CPU的分类、结构和主要性能指标;熟练掌握CPU的安装。
2.1 CPU的发展历史1、4位处理器——Intel 40041971年,Intel公司研制出微处理器芯片4004,如图所示。
1972年,Intel公司研制出8008处理器,如图所示。
随后推出8080(PC8801)、8085;其它公司推出Z80(工控)、6502(APPLE) 、M6800、(1) Intel 8086/8088处理器1978年Intel公司推出了首枚16位微处理器8086,如图2-3所示。
1979年Intel公司开发出8088,1981年IBM公司将8088处理器用于其研制的IBM PC中,从而开创了全新的微机时代,兼容机也大量推出。
1982年,Intel推出了80286芯片,下图所示是i80286的外观。
IBM公司将80286处理器用在IBM PC/AT机中,兼容机也大量采用。
外围电路采用了大规模集成电路门阵列。
4、32位处理器(1) Intel 80386处理器,1985年Intel发布80386DX,如图2-6所示。
(2) Intel 80486处理器1989年,Intel推出了80486芯片。
将协处理器集成到CPU中,CPU采用插座与主板连接。
1993年,Intel公司发布了Pentium(奔腾)处理器也称586,以后都称为奔腾。
第一代的Pentium代号有P54C,P55C,内建MMX(多媒体指令集)的Pentium处理器。
外围电路采用芯片组方式。
与Pentium MMX属于同一级别的CPU有AMD K6、Cyrix 6x86 MX等,如图2-8所示。
1997年,Intel公司发布了Pentium II处理器,采用了SLOT1架构。
电脑CPU的发展历程CPU是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微处理器)的缩写,它是计算机中最重要的一个部分,由运算器和控制器组成。
编辑今天所写的产品主要是针对市场份额超大的两家,像国产的威盛还有龙芯编辑没有做进一步的探究。
目的只是让大家先普及一下主流产品的过去和未来。
以后会为大家做更深层的探究。
著名的处理8088处理器演变英特尔发展史处理器的发展演变史编辑认为和产品内部的电路有的一拼,几十年的时间可处理器的轨迹却是飞一般的发展,无论是性能、工艺、体积、价格都发生了举世瞩目的变革。
废话少说我们先看下市场大哥的发展史,编辑的寥寥数语不可能把它的发展轨迹描述的详细入里,只能以点带面了。
英特尔CPU发展史:4004:1969年(4bit)8008:1972年(8bit)8080:1974年(8bit)8085:1976年(8bit)8086:1978年(16bit)8088:1979年(CPU内部16bit而外部8bit),编辑这里要提一句就是从8088开始,个人电脑(pc)的概念开始在全世界范围内发展起来。
从8088应用到ibm pc机上开始,个人电脑真正走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之中,它也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始。
80186:1980年(16bit)80188:1981年(16bit)80286:1982年(16bit)80386:1985年(32bit)80486:1989年(32bit)。
1989年,我们大家耳熟能详的80486芯片由英特尔推出。
这款经过四年开发和3亿美资金投入的芯片的伟大之处在于它首次实破了100万个晶体管的界限,集成了120万个晶体管,使用1微米的制造工艺。
80486的时钟频率从25mhz逐步提到33mhz、40mhz、50mhz。
80486的性能比带有80387数协微处理器的80386 dx性能提了4倍1993年出现了Pentium(586),全面超越486的新一代586的cpu问世也为大家带来性能强劲处理器的开端,为了摆脱486时代微处理器名称混乱的困扰,英特尔公把自己的新一代产品命名为pentium(奔腾),接下来我们就可以看到一系列的发展进化,其中有成功也有失败。
不过处理器的发展始终在前行,而且会伴随人们的生活发展下去。
P1,有3个大代:P1,P1 mmx,P1 pro。
最多见的是P1 mmx,有了mmx 指令集,让P1有了解压VCD的能力。
P2,主频从266起跳,最高到466;P2时期出了Celeron,抢占低端市场。
赛扬芯片的推出估计大家都不会陌生,它的出现使得大家有了一个入门用户的选择,不错的性能低廉的价格使得Intel抢尽了市场的风头。
至今还有处理器销售。
P3,出了3代:第一代是slot7接口的,和内存一样是金手指插上的,最高到P3 600;第2代是copper mine核心的P3,采用的是针脚接口,性能高,是P3时期每mhz处理能力最高的处理器,最高到1.1G;最后是tuladin(图拉丁)核心的P3,采用socket370接口,最高到1.4G,超频能力非常好。
P3最杰出的一点是能够支持sse指令集,让处理器有了截压DVD的能力,浮点运算能力上了很大的台阶。
P4,出了4代:第一代频率从1.5-2.0G,采用的是rambus内存,前端总线达到了史无前例的400mhz,由于内存性能不佳,并且昂贵,所以出货后不久就被淘汰了;第2代是采用478接口的P4b,williamet核心,支持了DDR内存,最高支持ddr333,前端总线达到了533;第3代是northwood核心的,前端有533的,也有800的,称为P4c,频率达到了最高的3.02G;第4带是最后一代P4,采用了31级流水线级别的prescott核心,支持800-1066前端总线,也就是最后说的P4e和P4ee,频率最后达到了3.8G。
P4时期最大的技术提升是处理器支持了sse2,sse3和EMT64技术,采用了最小65nm技术,并且有了超线程技术,支持模拟的双核心,进一步提升了多任务能力。
PD,为了应对AMD的双核处理器,采用了和P4e一样的高流水线级别,两个内核之间缺乏联系,和同等级的AMD处理器比较有明显的下风。
Pd时期最大的进步是,intel进入了双核心时代,取消了超线程技术。
PE,PD的高端产品,实际上就是加入了超线程技术的PD,能看到4个核心,实际上是2个真实核心和两个虚拟核心,性能非常好,除了功率大以外,都没有缺点。
core duo,酷睿1,这个处理器只在笔记本和苹果的机子上能看到,普通的台式pc上没有,优点是功率低,缺点是,和PD比,性能上没有优势。
core2duo,酷睿2,intel决杀产品,core2duo的推出表明了经历了10年的奔腾系列的终结,core2duo各方面性能优越,功率低;core2duo在技术上来说,采用了共享L2 cache的的方式,提高了双核心的交流,多任务强劲,并且在core2duo上实现了每周期执行4个命令的优点,支持了ssse3指令集处理器演变AMD发展史说到Intel不可能不提他的竞争对手AMD。
AMD是一家业务遍及全球的集成电路供应商,专为个人/网络电脑及通信产品市场提供各种芯片,其中包括微处理器、快闪存储器、以及通信和网络元件等。
1969年5月1日AMD公司以10万美元的启动资金正式成立。
1969年11月fab 1产出第一个优良芯片--AMD9300,这是一款4位msi移位寄存器。
1970推出一个自行开发的产品--AMD2501。
1972年11月开始在新落成的902 thompson place 厂房中生产晶圆。
1974位于森尼韦尔的915 deguigne建成。
1975AMD通过AMD9102进入ram市场。
1975AMD的产品线加入8080a标准处理器和am2900系列。
1986AMD推出29300系列32位芯片。
1986AMD推出业界第一款1m比特的eprom。
1991 年AMD 开始生产386 系列CPU ,打破了英特尔的垄断,当年产销量超过百万片。
1993 年AMD 和富士通公司合作生产内存;AMD 486 系列芯片问世。
1994 年AMD 在微处理器技术论坛年会上展示了K5 处理器。
1997 年推出K6 处理器。
2000 年AMD 先于英特尔,率先推出了当时运算速度最快的850 兆赫芯片。
2003 年2003 Opteron(皓龙)发布2003 Athlon 64 发布2004 90nm - 刀片服务器2005 双内核推出2006至今估计大家都有所了解,编辑认为发展过快,中间曲折万言也说不明白,还好大家都有印象。
要说AMD就会和Intel有扯不断的关系,这些都和他们之间的竞争有关,无论是打不完的官司,还是说不明的道理。
在他们之间的竞争中促使了处理器的发展,带来了人们的高效生活。
编辑不再列举太多的实例,不过还是要说几个典型的产品。
如果有印象的网友可能知道,1999年发布的有着良好超频性和极佳性价比的赛扬处理器基本上将低端市场蚕食殆尽,AMD开发出来的准备用来对抗Pentium 3的K6-3也因性能平平而陷入困境,不过AMD并没有停止脚步,随着一个更为强大的武器发布。
Athlon处理器的发布使得AMD彻底摆脱了跟在Intel 后面走的阴影,至此AMD开始了完全独立自主设计研发处理器的道路,并且第一次在主频上超越了Intel。
另外要提的还有2003年AMD发布的64位处理器,他们的到来也使得AMD 赢来了自己的事业春天。
AMD产品什么是duron(毒龙)Duron是美国AMD公司的一种为x86计算机平台而设的微处理器,属于AMD的第七代(K7)处理器,其中文官方名称为“钻龙”,根据其英文发音被俗称为“毒龙”。
Duron 发展史为了与竞争对手Intel争夺低端市场份额,2000年6月,AMD在Athlon处理器基础上简化而来推出了Duron处理器。
AMD前后共发布了基于Spitfire(烈火)、Morgan、Applebred 3种核心的Duron处理器。
AMD已于2004年停产Duron处理器,Duron正式走入历史。
其市场地位由AMD公司推出的Sempron处理器接任。
Duron 型号Spitfire 核心(Model 3, 180 nm)* L1 快取: 64 + 64 KB (数据+ 指令)* L2 快取: 64 KB, 全速* MMX, Extended MMX, 3DNow!, Extended 3DNow!* Socket A (EV6)* FSB: 200 MT/s* VCore: 1.50 V - 1.60 V* 推出日期: 2000年6月19日* 时脉: 600 MHz - 950 MHzMorgan 核心(Model 7, 180 nm)* L1 快取: 64 + 64 KB (数据+ 指令)* L2 快取: 64 KB, 全速* MMX, Extended MMX, 3DNow!, Extended 3DNow!, SSE* Socket A (EV6)* FSB: 200 MT/s* VCore: 1.75 V* 推出日期: 2001年8月20日* 时脉: 900 MHz - 1300 MHzApplebred 核心(Model 8, 130 nm)* L1 快取: 64 + 64 KB (数据+ 指令)* L2 快取: 64 KB, 全速* MMX, Extended MMX, 3DNow!, Extended 3DNow!, SSE* Socket A (EV6)* FSB: 266 MT/s* VCore: 1.50 V* 推出日期: 2003年8月21日* 时脉: 1400, 1600, 1800 MHz如何防止毒龙处理器烧毁或损坏烧毁的主要原因就是过热,CPU的工作温度最好控制在60摄氏度以下。
下面一些情况会导致CPU过热甚至烧毁,大家千万要小心1、散热片和风扇的散热能力不足。
这多出现在使用质量不好的非毒龙专用风扇的情况下。
2、散热片底部与CPU核心接触不良。
它的四个角上都有比CPU 核心略高的硬胶垫,如果风扇扣具的压力不够,或未下常使用散热硅脂,散热片接触不到CPU核心,就会导致CPU过热烧坏。
如果保修标签巾在CPU的背面也可能导致散热不良。
3、安装涡轮风扇时可能压坏CPU核心,所以尽量不要使用涡轮风扇。
4、休眠导致CPU烧毁。
如果在BIOS中处于休卢状态下CPU 风扇停转,而CPU虽然处于休卢状态,热量的累积也会导致CP烧毁。
6、L1电阻短路。
用铅笔连接横向电阻时,如果不小心把纵向的电阻边上,会导致短路而烧毁。
同样,如果带有导电能力的散热硅脂(如为了加强散热能力而添如不石墨的硅脂)被涂在L1电阻上也会造成短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