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八年级科学上册《风》教案4 浙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38.50 KB
- 文档页数:5
风和降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①了解风是怎样形成的。
②知道风向、风速的表示方法和量度单位。
③学会用风向标、风速仪测定风向和风速,掌握目测风向、风速的方法。
④了解风对人类活动和动物行为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①根据已有的知识推测未知的知识。
②通过体验和感受体会风的特点。
③通过对已有测量工具的研究和探索,大胆改进创新。
④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展现学习智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让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待周围的事物并能设计实验方案证实自己的猜测。
②培养学生大胆设计,细心实践的科学态度,形成严谨的科学精神。
2学情分析风是一个重要的天气要素。
近地面的风向和风速与水平气压梯度力、地球自转偏向力和摩擦力有密切关系。
风也可以反映出天气形势的分布与变化。
本节内容着重于让学生理解风向、风速的表示方法,学会观测风向、风速,特别是要掌握利用目测的方法估计风向、风速。
学生对风的理解比较抽象,需通过具体的活动感知。
3重点难点重点:风向、风速的表示方法和观测方法。
难点:与指南针等已学工具相结合,目测、估计风向和风速。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4.1.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①了解风是怎样形成的。
②知道风向、风速的表示方法和量度单位。
③学会用风向标、风速仪测定风向和风速,掌握目测风向、风速的方法。
④了解风对人类活动和动物行为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①根据已有的知识推测未知的知识。
②通过体验和感受体会风的特点。
③通过对已有测量工具的研究和探索,大胆改进创新。
④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展现学习智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让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待周围的事物并能设计实验方案证实自己的猜测。
②培养学生大胆设计,细心实践的科学态度,形成严谨的科学精神。
4.1.2学时重点~重点:风向、风速的表示方法和观测方法。
4.1.3学时难点~ 难点:与指南针等已学工具相结合,目测、估计风向和风速。
4.1.4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游戏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播放影片《阿干正传》中的羽毛飞翔的片断,同时吹出一连串的肥皂泡,在教室中自由飘荡,突然又开启一旁的电风扇,让学生感觉微风拂面的感觉,同时观察风的足迹。
风学习目标1.了解风是如何形成的。
2.明白风、风速的表示方式和气宇单位。
3.学会用风向标、风速仪测定风向和风速,把握目测风向、风速的方式。
4.了解风对人类活动和动物行为的阻碍。
课堂学习设计[科学探讨]将一气球充满气,并松开气球的充气口,用手靠近充气口——感觉:空气涌出,这确实是风。
1.风是一个重要的天气要素。
2.风的形成。
风是空气的水平运动。
在同一水平高度上,风是从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的。
3.风的大体要素。
(1)风向:指风吹来的方向;天气观测和预报中常利用8种风向,即: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图2—10)。
符号代表东风。
2.风速:指单位时刻内空气流动的距离。
经常使用单位: 米/秒、千米/时。
风速经常使用风级表示,一样可分 0~12 级。
阅读:各风级的名称、风速和目测结果。
(3)风向和风速的测量。
①风速仪。
讨论:②日常生活中还有什么方式能够用来测风向的,你能举例说明吗?4.风对人类生活、动物行为的阻碍。
如:大风暴来临前,沙漠之舟骆驼表现出惊恐,不肯行走;刮大风时,一些会飞的动物不轻易起飞等。
试探与讨论:1.风能够为咱们做些什么有利的事?2.大风常常给咱们人类造成哪些危害?[课内补充例题][例题] 形成风的直接缘故是 ( D )A.地面的冷热不均B.太阳辐射的强弱不同C. 地球的自转D.地面周围的气压不同[解析] 风是空气的水平运动,是由于同一水平高度上,两地的气压不同,空气从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
地面的冷热不均、太阳辐射的强弱不同、地球的自转等都是形成风的缘故,但直接缘故是地面周围的气压不同,故四个选项中应选D。
[答] D[课内练习]空气的水平运动叫做风,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
风速是指单位时刻内空气流动的距离。
依照风速的大小,风可分成 12 个品级。
[课时小结]本课时学习了风的形成缘故,风向、风速的表示方式及表示的意义、气宇单位,了解了风向标、风速仪的利用。
课外同步训练[基础过关]1.风的两个大体要素是风向和风速,风速的气宇单位有米/秒和千米/时等,风速经常使用风级表示。
关于《风》的教案设计(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自然科学》教材第四章“气象与气候”第三节“风的成因与特点”。
教学内容详细阐述了风的定义、成因、分类以及风对环境的影响,同时结合实践案例,解析风能的利用和风灾的防范。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风的成因、分类及其对环境的影响,掌握风能的利用和风灾的防范方法。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热爱,增强环保意识和灾害防范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风的成因、风能的利用与风灾的防范。
教学重点:风的分类、特点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风速仪、风向仪、实验器材、多媒体设备。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器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风力发电、帆船等图片,引发学生对风的兴趣,进而导入新课。
2. 讲解:详细讲解风的成因、分类、特点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3. 实践情景引入:组织学生进行风速和风向的观测实验,让学生亲身感受风的力量。
4. 例题讲解:分析实际案例,讲解风能利用和风灾防范的方法。
5.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问题,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风的成因和分类。
(2)分析风能利用和风灾防范的方法。
2. 答案:(1)风的成因:地球自转、地球表面受热不均、大气压力差异等。
风的分类:按方向分为东风、南风、西风、北风;按强度分为和风、强风、狂风、暴风等。
(2)风能利用:风力发电、帆船等。
风灾防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植树造林、避免在风口建房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讲解和实践,使学生掌握了风的成因、分类、特点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课后,教师应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吸收情况,及时进行课后辅导。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关注风力发电等新能源领域的发展,了解风能利用的最新动态。
同时,组织学生参观气象站,了解气象观测和预报的原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教案示例第5节风第一篇: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教案示例第5节风学重点和难点:重点:风的观测难点:(1)风的形成(2)目测风向、风速课前准备:学生课前准备:分组查阅“风车王国”或沙尘暴的有关资料并进行适当的整理(最好配图,电子文稿最好)老师课前准备:自制教学课件、台式电风扇、便携式风速仪、为每组学生(4人一组)准备好两个气球、一张彩色美术纸、一个饮料吸管、一把剪刀、一张连歌谣卡片教学设计图示:教学过程设计:活动:观看风现象的短片问:刚才影片中反映的主要是那种天气现象?引入:你知道风是怎样形成的?我们又是如何观测风的?风对我们人类和其他生物又有怎样的影响?风一、风的形成 1.风是怎样形成的问:你知道用哪些方法能造出风来吗?活动:请每组同学两人一小组,一位同学先将老师发的气球吹起来,另一位同学将手放到气球口前,这时吹起气球的同学将手松开。
讨论:通过这个活动我们感受到了风,你能通过这个产生风的过程利用前面所学的原理对风的形成做出合理的解释吗?小结:原来风就是空气的水平运动,在同一水平高度上,只要一个地方和另一个地方的气压高低不同,空气就会从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这样就产生了风。
观看某天的天气预报问:天气预报中哪句预报的是风的情况?“北转南风二三级见四五级”介绍了风的几个要素?小结:2.风的基本要素:风向、风速二、风的观测1.风向及其观测读图:八种风向介绍:(1)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常用的有8种风向活动:自制风向标并测风向(注意安全,小组成员之间要注意合理分工合作)①.用彩色美术纸剪一个箭头和一个稍大一些的箭尾翼。
②.在一根饮料吸管的两端各开一条1厘米长的缝隙。
③.把箭头和箭尾翼插入饮料吸管的缝隙中,并用胶布固定(如下图所示)。
④.用一个手指托吸管,找到它的平衡点。
⑤.仔细地把大头针穿过平衡点刺入铅笔顶端的橡皮中,来回转动这个“风向标”,确保它能自由转动。
⑥.将自制的“风向标”放在开启的电风扇附近,观察是“风向标”的箭头指向电风扇还是“风向标”的尾翼指向电风扇。
《风》的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风》这一课选自初中地理教材《自然地理》第二章“气候与气象”第三节。
本节课详细内容主要包括风的定义、形成原因、分类及风向的判定,同时结合实例分析风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 了解风的定义、形成原因、分类及风向的判定;2. 掌握判断风向、风力大小的方法,并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3. 了解风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风的定义、形成原因、分类及风向的判定。
难点:风向的判定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地球仪、风向图、风力计、挂图、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展示风灾、风筝、帆船等图片,引导学生思考风对生活的影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15分钟)(1)风的定义与形成原因;(2)风的分类及风向判定;(3)风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3. 例题讲解(10分钟)分析一道有关风向判定的例题,引导学生掌握判断风向的方法。
4. 随堂练习(10分钟)出示几道有关风的相关练习题,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5. 互动讨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风对生活的影响,分享自己的看法。
六、板书设计1. 板书《风》2. 主要内容:风的定义与形成原因风的分类风向判定风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风的定义和形成原因;(2)如何判断风向和风力大小;(3)举例说明风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2. 答案:(1)风是大气运动产生的一种自然现象,主要由地球自转、地球表面的不均匀加热等因素导致;(2)判断风向的方法有观察风向标、观察云彩、感受气温差异等;风力大小可以通过风力计测量;(3)风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如沙漠的形成、水循环等;风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如风能发电、航海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对风向判定方法的掌握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了解风能利用的相关知识,提高环保意识。
《风》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风是大气运动的一种形式,并能描述风的形成和特点。
2.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风的产生原因和影响。
3. 学生能够分析风的作用,探索与风相关的技术和应用。
二、教学内容1. 风的定义和基本概念2. 风的形成原因和特点3. 风的作用及与风相关的技术和应用三、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引入风的概念,与学生对话,询问学生对风的了解程度。
引发学生对风的疑问和兴趣。
步骤二:概念讲解1. 讲解风的定义和基本概念,如风是大气运动的一种形式,具有气体流动的特性。
2. 通过图片和文字说明风的形成原因,如温度差异、气压差异、地球自转等。
3. 介绍风的特点,如风有方向性、风具有不同的强度、风对气温和降水产生影响等。
步骤三:实验探究1. 设计实验,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验来了解风的形成原因和特点。
例如,使用温度计和风向标测量不同位置的温度和风向,并进行记录和分析。
2. 引导学生观察天气报告中的风向和风速数据,并与实际天气情况进行比较和分析。
步骤四:探究风的作用1. 让学生分组讨论风的作用,并向全班汇报。
2. 引导学生思考风的作用,如风对环境的影响、风对植物传粉和种子传播的作用、风能利用等。
步骤五:技术和应用1. 介绍与风相关的技术和应用,如风力发电、风洞实验、风险评估等。
2. 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自由探索其他与风相关的技术和应用,并向全班汇报。
步骤六:总结和拓展总结本节课的内容,让学生回答与风相关的问题。
拓展课外阅读和研究,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和探索风的更多应用领域。
四、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实验中的表现和讨论中的参与程度。
2. 综合评价学生对风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五、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参观相关的风能利用设施,如风力发电站或风洞实验室。
2. 设计小组项目,让学生自主探索风的应用领域,并分享他们的发现和成果。
《风》的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风》的教学内容位于教材第四章《自然现象》的第二节。
详细内容包括风的定义、形成原理、分类、风级划分、风向识别以及风对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风的科学概念,掌握风的形成原理和分类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风向、风速知识进行实践活动的能力。
3. 增强学生对风的环境影响的认识,提高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风的形成原理、风级划分、风向识别。
教学重点:风的概念、分类、对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影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风向仪、风速仪、多媒体课件。
2. 学具:笔记本、铅笔、橡皮。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风灾图片,让学生谈谈对风的认识,引出本课主题。
2. 知识讲解:a. 风的定义及形成原理。
b. 风的分类、风级划分、风向识别。
c. 风对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影响。
3. 实践活动:分组讨论,分析不同风级下的生活实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4. 例题讲解:讲解如何根据风向、风速判断天气变化。
5. 随堂练习:完成教材第35页的练习题。
六、板书设计1. 风的定义、形成原理。
2. 风的分类、风级划分、风向识别。
3. 风对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影响。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解释风的定义和形成原理。
b. 列举三种常见的风向,并说明其特点。
c. 论述风对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影响。
2. 答案:a. 风是大气运动产生的,由高压区向低压区流动的空气。
b. 三种常见的风向:东风、南风、西风。
特点:东风温暖湿润,南风炎热多雨,西风干燥凉爽。
c. 风对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影响:风能传播种子,风能发电,但强风易引发风灾,影响出行安全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风的概念、分类和影响掌握较好,但风级划分、风向识别部分还需加强练习。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查阅资料,了解风力发电的原理和优点,提高环保意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风的形成原理、风级划分、风向识别。
第4节风和降水一、教学目标1.了解风是怎样形成的。
2.知道风向、风速的表示方法和度量单位。
3.学会用风向标、风速仪测定风向和风速,了解目测风向、风速的方法。
4.了解风对人类活动和动物行为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风的形成,风向的表示方法。
难点:风的方向的认知。
三、教学过程(一)风是怎样形成的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风,先来感受一下风。
【实验】一个充气气球产生风的现象问:为什么有风?(充气气球内的气压、外界的气压)通过实验能否得出风的形成与什么有关?分析:气压与高度的关系。
同一高度、不同区域的气压一定相同吗?高压区?低压区?提问:高压区和低压区之间的空气会如何运动? (气压高处指向气压低处的一股力量,推动空气形成风)类比:水流动的方向?直接原因是什么?空气流动的方向?直接原因是什么? (气压差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气压差异越大,风就越大,如果两地的气压相等,风就平息了)小结:风是怎样形成的?——空气的水平运动。
(二)风向和风速播放一段天气预报的录音,找出与风有关的信息。
风向和风极(风速)是测量风的两个基本要素。
1.风向①定义:风吹来的方向。
②方位:8种风向。
③符号:短线段表示如东风表示为:o--。
练习:根据符号确定风向【实验】图2—40。
机头方向即风向。
测量仪器:风向标——箭头的方向即风向。
风向箭头指在哪个方向,就表示当时刮什么方向的风。
讨论:生活中还有哪些方法判定风向(旗的飘向,烟的飘向,树叶的摇摆方向)2.风速:用风级表示①定义:单位时间内空气流动的距离。
②单位:米/秒、千米/时。
③测量仪器:风速仪。
介绍:书上的风速仪是靠测量上面风杯的转速来测定的。
我国气象台统一规定用2分钟的平均风速。
有时也根据需要计算1分钟或10分钟的平均风速。
读表第69页,了解目测风级的方法,以及不同风级对人类和自然的影响。
应用:用目测的方法测当地当时的风速。
3.延伸:风是一种自然能源,我们应该如何利用风为人类造福?(1)风也是一种资源。
授课内容风教学目标认知目标1.了解风是怎样形成的。
2.知道风向、风速的表示方法和度量单位。
3.学会用风向标、风速仪测定风向和风速。
4.了解风对人类活动和动物的影响。
技能目标:学会通过实验来解决理论问题,进一步去解释现实问题。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课堂参与能力和实践活动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风是一种重要的天气要素。
可反映出天气形势的分布与变化。
学习本节内容对下面教材天气及气候的学习起着基础的作用。
本节课紧密联系生活,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掌握好本节内容,对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有重要的意义。
学情分析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科学内容,对科学的学习有较强的兴趣,而学生对风也有较多的认识,但还不能形成概念。
本节课主要与学生互动为主,让学生联系实际,充分根据已有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风的形成,风向的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风的方向的认知。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实验探索+问题解决的方式。
教学用具气球一个、纸飞机一个、铅笔一根、ppt课件、视频教学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及时间教师行为学生行为教学意图导入风的形成(12’)1、猜谜语:生来本无影,来去却有声。
夏天无它热,冬天有它冷。
2、展示“气球”并提问:当松开气球的充气口时,会有什么现象?后演示实验。
3、进一步提问:把充满气体的气球充气口松开,会感到气球内的空气一涌而出,这是为什么?并给予适当提示。
4、追加提问:为什么气体会从压强高的向压强低的流动呢?1、一步步引导学生提出风的形成过程,并通过图示展示,让学生自行提出风的概念。
5、ppt动画展示风的形成过程。
学生饶有兴趣,猜谜:风变小,有气出来,放气时有声音。
气球内外压强不同,内高外低风是空气从高压到低压的水平运动。
看,巩固让学生集中精神,把心思转移至课堂。
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一连串的提问,激趣,引起学生思考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自我归纳能力,增强自主推理能力。
以生动的形式加深学生记忆。
教学目标
1、了解风是怎样形成的
2、知道风向、风速的表示方法和度量单位
3、学会用风向标、风速仪测定风向和风速的方法
4、了解风对人类活动和动物行为的影响
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风的观测
难点:风的形成;目测风向、风速
课程资源的准备与开发
风速仪和风向标,并实地测试风向和风速
教学预设调控对策
【演示并思考】把充满气体的气球充气口松开,会感到气球内的空气一涌而出,这是为什么?
一、风
1、风是空气的水平运动。
风是从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的。
2、风的两个基本要素:风向和风速
1)风向是纸风吹来的方向。
天气观测和预报中常使用8种风向。
表示方法:用一短线段表示。
用纸飞机测风向
【为什么做】
风向和风速是测量风的两个基本要素。
观测风向的仪器叫风向标,由箭头、水平杆和尾翼三部分组成。
那么风向标是怎样指示风向的呢?风向是由风向标箭头的方向来指示,还是由箭尾的方向来指示呢?风向又是怎么规定的呢?就让我们用纸飞机测风向这个简单的模拟实验来解决吧!
【怎样做】
折一纸飞机,中间用铅笔穿过(要让纸飞机能在铅笔上轻松转动)。
用手握住铅笔,将纸飞机放在开启的电风扇前,观察纸飞机的机头和尾翼的指向。
注意:此时人要站在纸飞机的后方。
并借助指南针判断风向。
【学到了什么】
通过实验,使我们对风和风向有了一个直观的认识:纸飞机的箭头指向风来自的方向。
同理,在气象观测中,风向是由风向标的箭头指向的。
同时也使我们明白:实验可以使我们更简洁明了地了解事物,也培养了我们的观察能力。
【进一步的研究】
(1)用纸飞机测风向的实验使你明白了风向标指示风向的事实。
你是否在想:这是运用了什么原理呢?为什么风向标会有一定的指向呢?下面的文字,会帮助你有一个了解。
风向标是一种应用最广泛的测量风向仪器的主要部件。
在风的作用下,尾翼产生旋转力矩使风向标转动,并不断调整指向杆指示风向。
风向标感应的风向必须传递到地面的指示仪表上,以触点式最为简单,风向标带动触点,接通代表风向的灯泡或记录笔电磁铁,作出风向的指示或记录,但它的分辨只能做到一个方位(22.5°)。
地面风指离地平面10─12 米高的风。
风的来向为风向,一般用十六方位或360°
表示。
以360°表示时,由北起按顺时针方向度量。
(2)你知道了风向的测量方法,一定很想知道风速大小的测量方法。
其实你也可以用简单的模拟实验来测量风速。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文字,你就会用生活中常见的小风车(参见三维风车式风速仪)或风压板来简单比较风速的大小了,动手试一试。
2)风速:指单位时间里空气在水平方向上移动的距离,其单位是:米/秒、千米/时或海里/小时表示。
测试风速的仪器叫风速计,它利用风杯在风作用下的旋转速度来测量风速。
风速仪有以下几种:①风杯风速表②桨叶式风速表③热力式风速表。
风速常用风级表示。
【阅读】各风级的名称、风速和目测结果
3)风对人类的生活有很大的影响,有些动物的行为也和风有关。
【小结】
【补充】
风车
荷兰利用风能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就是世界闻名的“风车之乡”,这与其优越的自然条件、不屈的民族精神和优秀的民族智慧是分不开的。
荷兰位于北纬50°50′~北纬53°30′之间,在全球大气环流所形成的风系中,正好处于西风带,常年盛行西风,由于荷兰国土的60%海拔低于1米,近40%的国土低于海平面,最高处海拔也仅300米左右,是世界上有名的“低地之国”,来自大西洋的西风能够长驱直入内陆,全国风力资源极为丰富。
风车是荷兰人智慧的结晶。
据说,世界上第一台风车是荷兰人在同大自然的博斗中,于1408年发明的。
到19世纪时,全国已拥有风车18000多台,最大的有9层楼高,风翼长达20米,无怪乎人们叫它“风车王国”了。
荷兰的风车种类很多,从最古老的建于1450年的塔式风车到后来的轴式风车,都是精工制作的,显示了荷兰人无比的智慧和高超的工艺。
荷兰素以修筑海堤围海造田而著称于世。
拦海造田,成为荷兰人奋斗精神的象征,而风车则成为荷兰人向大海夺取土地的强有力的武器,大小风车日夜转动,起到了排出海水、灌溉田地的巨大作用,在荷兰人向大海夺取土地的斗争中立下了丰功伟绩。
同时风车还被广泛用于榨油、脱谷等生产劳动中,为荷兰历史上的繁荣与发展起到了巨大作用。
20世纪以来,随着电力和内燃机的使用,传统的风车已难现昔日的辉煌,逐渐销声匿迹了,但仍有上千台被保留下来,成为供参观考察的景物。
例如:在肯德代克,建于1740年的风车每年吸引着20万到30万的参观考察者。
近年来,随着能源危机和大量矿物能源的使用对地球环境的破坏,风能利用重新得到人们的青睐,古老的风
车脱胎换骨,为荷兰的乡村和城市带来源源不断的电能。
轶事记录
学生能针对几个具体的实物--风速仪和风向标,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很值得肯定。
课后反思
这种课目的是增强学生的生活常识,所以要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课外知识拓展这两个方面上下功夫。
22815 591F 够34340 8624 蘤i
Z-20667 50BB 傻 3L39782 9B66 魦 f30044 755C 畜37996 946C 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