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分数的基本性质》课件PPT(1)
- 格式:ppt
- 大小:402.00 KB
- 文档页数:17
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知识点一、分数的意义1、分数的意义: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2、分数单位: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的数叫做分数单位。
3、分数与除法的关系:除法中的被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子,除数相等于分母。
被除数÷除数 = 用字母表示:a÷b= (b≠0)。
4、分数未带单位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倍数关系;分数带有单位表示一个具体的数量。
二、真分数和假分数1、真分数和假分数:① 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做真分数,真分数小于1。
② 分子比分母大或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叫做假分数,假分数大于1或等于1。
③ 由整数部分和分数部分组成的分数叫做带分数。
2、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① 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用分子除以分母,所得商作整数部分,余数作分子,分母不变。
② 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用整数部分乘以分母加上分子作分子,分母不变。
三、分数的基本性质1、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这叫做分数的基本性质。
四、约分1、最大公因数:几个数共有的因数叫做它们的公因数,其中最大的一个叫做最大公因数。
2、两个数的公因数和它们最大公因数之间的关系:所有的公因数都是最大公因数的因数,最大公因数是它们的倍数。
3、互质数:公因数只有1的两个数叫做互质数。
4、两个数互质的特殊判断方法:① 1和任何大于1的自然数互质。
② 2和任何奇数都是互质数。
③ 相邻的两个自然数是互质数。
④ 相邻的两个奇数互质。
⑤ 不相同的两个质数互质。
⑥当一个数是合数,另一个数是质数时(除了合数是质数的倍数情况下),一般情况下这两个数也都是互质数。
5、求最大公因数的方法:① 倍数关系:最大公因数就是较小数。
② 互质关系:最大公因数就是 1 ③ 一般关系:从大到小看较小数的因数是否是较大数的因数。
6、最简分数:分子和分母只有公因数1的分数叫做最简分数。
分数的基本性质教材分析:《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第三个小节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基础上学习的,是约分和通分的基础,而约分、通分又是分数四则运算的重要基础。
它既与整数除法的商不变性质有着内在的联系,也是后面进一步学习分数的计算、比的基本性质的基础。
这个内容不仅在本单元中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对学生的后继学习也有重要影响。
因此,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显得尤为重要。
教材为了引导学生探究得出分数的基本性质,首先要求学生拿出3张同样大小的正方形纸,用对折的方法分别把它们平均分成2份、4份、8份,并分别把其中的1份、2份、4份涂上颜色,把涂色的部分用分数表示出来。
然后引导学生观察三个涂色部分的大小,观察、比较后引导学生得出:1/2 = 2 /4 = 4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分数的分子、分母各是按照什么规律变化的?接着让学生举出几个相似的例子,由个别到一般,引导学生得出规律,并能运用规律把一个分数化成指定分母(或分子)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学生分析:学习本内容之前,学生已清楚地理解了分数的意义,明确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掌握了商不变性质等知识,这些都为本课的学习做了知识上的铺垫。
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一种规律性知识,分数的分子分母变了,分数的大小会变吗?分数的分子分母如何变化,分数的大小才不变呢?引导学生进行比较、观察、分析,充分运用知识迁移的规律,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进行归纳整理,使学生在这种“变”与“不变”中发现规律。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能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化成指定分母(或分子)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比较、归纳、概括,使学生经历探索分数基本性质的过程。
教学重点: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归纳分数的基本性质,并运用性质转化分数。
《分数的基本性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材简析:《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四章、第三小节的教学内容,也是小学数学的重点内容之一。
它在小学数学知识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它与整数除法中商不变的规律,以及分数的产生、分数的意义和分数与除法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也是后面学习通分、约分的依据,而通分、约分又是四则运算的基础。
分数的基本性质也是一种规律性的知识,它能通过具体的事例,让学生观察、猜想、验证、分析,培养学生归纳、总结、和抽象概括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理解分数的基本的基本性质;并会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
把一个分数化成分母不同而大小不变的分数,让学生在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这个概念时,去猜想、验证、讨论并自我发现、自我总结。
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性学习的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并会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不同分母的分数化成分母相同而大小不变的分数,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抽象的概括能力。
2.经历分数的基本性质的探究过程,通过引导帮助学生学会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不同分母的分数换成分母相同,而大小不变的分数的方法。
3.体验合作、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
“渗透事物间相互联系”的验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归纳分数的基本性质,并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转化分数。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准备三张大小的正方形纸。
教学过程:一、旧知铺垫,引入新知1.说出下列各分数的意义,分数单位和它包含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1)5/6 4/12 7/10(2)商不变规律。
计算:120÷30 12÷3说一说,你有什么发现?被除数和除数都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那么被除数和除数都扩大相同的倍数呢?结果怎么样?3.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被除数÷除数= 被除数4.把一个苹果分给三个人,一个人得整个的1/3,一个人得整个的2/6一个得整个的3/9。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8课时《分数的基本性质(1)》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分数的基本性质(1)是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的一课时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即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者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这一性质是分数运算的重要基础,对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加减法运算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分数的概念和简单的分数运算,对于分数的认知有一定的基础。
但是,学生对于分数的基本性质的理解和运用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培养。
此外,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各有差异,需要在教学过程中给予不同的关注和指导。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并能够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进行分数的加减法运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交流和思考,学生能够培养数学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增强对数学学习的信心。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并能够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进行分数的加减法运算。
2.教学难点:学生对于分数的基本性质的理解和运用,特别是对于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者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的理解和运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观察操作法、交流分享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操作卡片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复习分数的概念和分数的简单运算,引导学生进入对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学习。
2.探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和操作,发现分数的基本性质。
3.交流:学生分享自己的发现和理解,教师引导和总结分数的基本性质。
4.运用:学生进行分数的加减法运算,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