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建筑史第四章明清时期建筑
- 格式:ppt
- 大小:8.27 MB
- 文档页数:68
中国古代的建筑风格与明清古建筑中国古代建筑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湛的工艺而闻名于世。
不同的朝代和历史时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建筑风格。
明清时期,作为中国古代建筑发展的巅峰,明清古建筑更是独树一帜,成为了世界建筑史上的瑰宝。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的建筑风格与明清古建筑的特点。
一、中国古代的建筑风格中国古代建筑风格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文明。
古代中国的建筑风格主要包括殷商时期的祭祀建筑、周朝时期的宫殿和城墙、秦汉时期的陵墓和道观、唐代的寺庙和官府建筑等。
1.祭祀建筑殷商时期的祭祀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风格的起源。
典型代表是中国最早的宫殿建筑——崇文殿。
这种建筑风格以木结构为主,屋顶有特殊的倾斜形状,使用榫卯连接,具有浓厚的神秘色彩。
2.宫殿和城墙周朝时期的宫殿和城墙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代表作。
宫殿建筑以周公庙为代表,建筑宏伟,布局严谨,注重对称和平衡。
城墙建筑以长城为代表,它是世界上最长的建筑之一,被誉为世界文化遗产。
3.陵墓和道观秦汉时期的陵墓和道观建筑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死者的崇敬和对自然的崇拜。
陵墓建筑以秦始皇兵马俑为代表,形象生动,工艺精湛。
道观建筑以白云观为代表,严谨而庄重,具有独特的古代中国风格。
4.寺庙和官府建筑唐代的寺庙和官府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的又一个高峰。
寺庙建筑以少林寺和法门寺为代表,寺庙宏伟壮观,雕刻精细,具有浓厚的佛教氛围。
官府建筑以洛阳龙门石窟为代表,充满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艺术特色。
二、明清古建筑的特点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黄金时代,也是中国古代建筑发展的巅峰。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古建筑达到了极致,以其刚柔并济、庄重典雅的风格而著称。
1.布局和结构明清古建筑的布局和结构注重对称和平衡,尊重自然环境和地势。
大多数建筑都采用均衡的布局,中轴线的对称性是其显著特点之一。
建筑结构采用高大的木制檩式构架和斗拱结构,具有优雅和坚固的特点。
2.精湛的木工艺明清古建筑以其精湛的木工艺而闻名。
中国古代建筑的木构件经过精心雕刻和装饰,形成了独特的美学风格。
中国古代建筑史1、明清皇宫(故宫)旧称紫禁城,位于北京中轴线的中心。
北京故宫以三大殿为中心,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有大小宫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余间。
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历史文化遗产.2、长城(北京)长城位于中国北方地区,为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程,是自人类文明以来最巨大的单一建筑物。
因长城东西绵延上万华里,因此又称作万里长城。
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历史文化遗产.3、颐和园(北京)是中国清朝时期皇家园林,位于北京西郊,5A级国家景区。
颐和园以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设计手法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山水园林,也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是国家重点旅游景点1998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历史文化遗产.4、天坛(北京)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
在北京市南部,东城区永定门内大街东侧。
占地约273万平方米。
天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清乾隆、光绪时曾重修改建。
为明、清两代帝王祭祀皇天、祈五谷丰登之场所。
1998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历史文化遗产.5、苏州古典园林(江苏苏州)苏州园林在世界造园史上具有独特的历史地位和重大的艺术价值,主要有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等,享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之誉。
199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历史文化遗产.6、平遥古城(山西平遥)山西平遥被称为“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之一,也是中国仅有的以整座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获得成功的两座古城市之一。
199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历史文化遗产.7、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陕西西安)秦始皇兵马俑是我国西安临潼出土的,是我国首批5A旅游景点之一,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历史文化遗产.8、丽江古城(云南丽江)丽江古城位于云南省丽江市古城区,又名大研镇,是中国以整座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获得成功的两座古城之一。
中国建筑艺术史期末论文——明清时期的中国建筑*名:**学号:********专业:景观建筑设计班级:2011级2 班指导老师:**中国建筑艺术史期末论文——明清时期的中国建筑摘要:明清时期的中国建筑几乎涵盖了所有建筑类型,至今遗留下来的筑,仍在向我们诉说着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和几百年间人们卓越的建筑成就。
关键词:明清;古建筑;宫殿;宗教建筑;园林;民居在明清时期官式建筑已完全定型化、标准化,在清朝政府颁布了《工部工程作法则例》,另有《营造法式》、《园冶》。
[1]由于制砖技术的提高,此时期用砖建的房屋猛然增多,且城墙基本都以砖包砌,大式建筑也出现了砖建的“无梁殿”。
的由于各地区建筑的发展,使区域特色开始明显。
在园林艺术方面,清代的园林有较高的成就。
明清时期的建筑出现了许多之前未曾有过的新特点:一方面是皇家建筑的定型,另一方面是民间建筑的多样化,本文对明清时期的宫殿、宗教建筑、园林建筑和民居进行了分析概述。
1宫殿中国皇家的建筑始终贯彻萧丞相“非壮丽无以重威”的思想,因为皇家的权威需要壮丽的建筑方能体现君权的威严。
所以这时期的皇家建筑也都沿袭了色彩华丽、体积庞大、装饰繁缛、用料高贵的基本特点。
主体建筑仍严格按照中轴线进行布局,主体建筑在中轴线上,左右严格对称,主次分明,布局严密。
譬如宏伟壮丽的紫禁城,其布局就是严格按照中轴线进行的。
图1皇家宫殿(图片来源于网络)紫禁城现名故宫,位于北京市中心,被誉为“东方最大的宫殿”。
北京故宫为世界五大宫殿之首,其它四殿分别是:法国凡尔赛宫、英国白金汉宫、俄罗斯克里姆林宫和美国白宫。
[2]于明代永乐十八年建成,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无与伦比的古代建筑杰作,世界现存最大、最完整的木质结构的古建筑群。
2宗教建筑现存的宗教建筑,多数都是明、清两代重建或者新建,尚存数千座,遍及全国各地。
汉化寺院显示出两种风格:一、位于都市内的,特别是敕建的大寺院,多为典型的官式建筑,布局规范单一,总体规整对称。
明清建筑即将消失在地平线上的夕阳明清是中国古建筑体系的最后一个高峰时期,总体呈现出形体简练、细节繁琐的形象。
官式建筑由于斗拱比例缩小,出檐深度减少,柱比例细长,生起、侧脚、卷杀不再采用,梁坊比例沉重,屋顶柔和的线条消失,因而呈现出拘束但稳重严谨的风格,建筑形式精炼化,符号性增强。
其特点一言概之: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
明清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两个封建王朝,今天所见到的中国古代建筑,主要是这两个朝代的,那时的官式建筑已完全定型化、标准化,由于制砖技术的提高,清朝砖建房屋猛然增多,且出现了砖建的“无梁殿”。
在园林艺术方面,清代的园林有较高的成就。
明清两代的建筑较之于唐宋时代的建筑缺少创造力,趋向程式化和装饰化。
但中国古代建筑的优秀经验,仍体现在城市规划、宫室建筑和园林建筑之中。
建筑的地方特色和多种民族风格在这个时期得到充分的发展。
明代官式建筑用料精良,结构严密,造型庄重,标准化水平甚高。
这一时期的建筑样式,大都继承于宋代而无显著变化,突出的是其建筑设计规划以规模宏大、气象雄伟。
举例来说,明十三陵中长陵祾恩殿采用高贵木料香楠,硕大挺拔,纹理美现,香气氤氲,世罕其匹。
地方建筑如现存明代祠堂、住宅,均能表现明代建筑特点,典雅稳重,做工讲究,装修精美,雕刻和彩画细腻而雅净。
就清代建筑群实例中,群体布置与装修设计水平已达成熟,尤其是园林建筑,在结合地形或空间进行处理、变化造型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水平。
这一时期,建筑技艺有所创新,主要表现在玻璃的引进使用及砖石建筑的进步等方面。
建筑总体特点是丰富多彩、灵活多样。
藏传佛教在这一时期兴盛,这些佛寺造型多样,打破了原有传统单一的程式化处理,以北京雍和宫和承德寺庙为代表。
最近,听到对中国古代建筑形式的一些解释:大屋脊寓意着老祖宗在上,梁柱寓意着子孙后代托着老祖宗(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无后,则无梁柱,老祖宗就要爬到地上了),天圆地方,建筑基础当然是方的,寓意着脚踏实地。
并且,建筑都是拾级而上的,寓意着人往高处走。
一、中国古代建筑史1.先秦时期的建筑1)1993年在南京汤山雷公山葫芦洞发现人类头骨化石距今达35万年2)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2.秦汉至魏晋南北朝的建筑1)汉长安建造大型皇家园林,位于城西郊的上林苑最有名。
苑之北有太液池,池中有三各小岛,分别为蓬莱方丈瀛洲。
象征“海外仙山”后有“一池三山”之法。
2)佛教建筑分三类寺院塔石窟。
河南登封的嵩岳寺塔,建于北魏正光四年(公元523年)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砖塔。
3)山西大同云冈石窟,位于山西大同之西的武周山麓。
东西约1公里。
现存53窟约有5.1万余尊佛像。
开凿于北魏文成帝和平元年(公元460年),至孝文帝十八年(公元494年)3.隋唐五代的建筑1)赵州桥又称安济桥,建于隋代大业初年,至今约1400年。
此桥净跨37.2米,南北桥距离51米。
桥面宽10米。
是一座敞肩式单孔圆弧弓形石桥。
2)栖霞山舍利塔,位于南京栖霞山麓,创建于隋代仁寿二年。
塔共五层,八角高约15米。
是我国古代楼阁式密檐石塔中形态较好的一座。
现存的是南唐(公元937-975)重建的。
4.两宋的建筑1)汴梁城西的金明池,池面广大,池之正中有高台,上建宝津楼,楼南为宴殿,殿之东为射殿及临水殿。
宝津楼下架仙桥,连接池中央的水心殿,桥南北数百步,桥面三虹,下排雁柱,中央隆起,谓之“骆驼虹”。
池北岸正中为奥屋,即停泊龙舟之船坞。
2)北宋河南巩县的永昭陵和永昌陵,永昌陵为开国之君赵匡胤的陵墓。
3)河南登封的中岳庙为河南最大的庙宇。
位于黄盖峰下,院为太室祠。
始建于秦。
西汉扩建,北魏改名为此名。
此庙在北宋达到最鼎盛时期。
4)龙华塔,位于上海西南,相传创建于三国东吴赤乌年间(公元238-251)现存的塔为北宋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重建。
此塔为砖木塔,宋塔形式。
塔为7层8角,高40米。
为最典型的砖木楼阁式塔。
5)料敌塔,为河北定县城内开元寺,名为开元寺塔。
始建于北宋咸平四年(1001年)北宋至和二年(1055年)建成。
明清古建筑风格的传承与演变中国历史上,明清时期是古建筑发展的重要时期。
明代建筑以庄重典雅和规模宏大的宫殿、陵墓和园林著称。
清代则在明代建筑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与改良,形成了更加精细、华丽、对称的建筑风格。
明清古建筑的传承与演变是中国建筑史上的重要篇章,不仅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更展示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艺术造诣。
明代的古建筑风格独具特色,明朝皇帝将古代的建筑艺术传统与自己的理念相结合,创造出了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建筑风格。
明代的宫殿建筑注重平衡、对称和布局的严谨性。
例如,北京的故宫就是明代宫殿建筑的典型代表,其建筑结构严密,分为内外两部分,内有乾清门、太和门、午门,外有外三殿等建筑。
而陵墓建筑则将山水与宫殿建筑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壮丽的陵园景观。
明代的园林建筑注重自然景观的再现,并巧妙地运用建筑元素和园林造景手法,形成了很多以山水为主题的园林,如苏州的留园和扬州的个园。
清代是中国古建筑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其建筑风格延续了明代的特色,并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
清代的宫殿建筑以北京的颐和园为代表,舍弃了明代庄严宏大的风格,采用了更加精致、华丽和对称的设计,如长廊、拱门和廊房等。
颐和园以其精美的廊柱、雕刻和瓷砖装饰而闻名于世。
清代的陵墓建筑也保持了对称均衡的风格,并加入了更多的装饰元素,如壁画和彩绘。
这些装饰元素使陵墓更加华丽而耀眼。
清代的园林建筑同样注重自然景观的再现,但在造园手法上更加讲究细致,营造出宛如画卷般的美景。
明清时期的古建筑风格传承了中国古代建筑的优秀传统,但也经历了演变与发展。
这种演变除了受到时代背景和统治者审美观念的影响外,还受到文化交流和技术进步的影响。
在明清时期,中国面临着与外部世界的交流,不少外来文化和艺术形式的元素也渗入到了古建筑中,如伊斯兰教的拱门和西洋的壁画。
同时,明清时期技术的发展也为古建筑提供了更多的创新空间,如瓷砖的制作和彩绘技术的进步,使建筑装饰更加丰富多样。
明清时期的建筑及其特色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最为灿烂辉煌的时期之一,同时也是建筑艺术的繁荣时期。
这一时期,中国的建筑不仅在外观上呈现出了华美雅致的风格,更在建筑技术、工艺、材料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本文将介绍明清时期建筑的特点和代表性建筑。
一、建筑特点明清时期的建筑在外观上显得格外华美、繁复、细致,给人以华贵、大气、稳重之感。
而在内部,以多用木材结构为主,富丽典雅的木雕、石雕、铜雕、壁画等装饰令人惊叹。
同时,明清时期建筑注重功能性,在不断追求建筑艺术美的同时,更实现各自的功能需求。
1. 建筑结构:明清时期建筑多采用多悬式、多柱式、多翼式的结构形式,使得建筑整体坚固,同时内部空间大而开阔。
建筑的屋脊、斗拱、雕栏、门框、窗户等处都使用了精美的雕刻工艺,增加了建筑的视觉美感。
2. 建筑装饰:明清时期建筑装饰繁多,以众多的木雕工艺和石雕工艺为主。
在墙门、厅堂、天花板等位置处都可以看到各种造型和主题的雕刻,堪称精雕细刻之作。
3. 建筑材料:江南民居以木材为主要建材,北方建筑则更多地使用了砖、石等材料来加固建筑结构。
在瓦片颜色上,明清时期使用更为丰富多彩的琉璃瓦,并制作出各种各样的图形和花纹,使整个建筑色彩鲜艳。
4. 建筑布局:明清时期建筑布局大多以中轴线为主,由一个中心大堂排列出门厅、中厅和侧厅,主体建筑坐朝园林,布局分明。
而宫殿、庙宇、陵墓等则多以环抱式、对称式、廊式为主要布局。
二、代表性建筑1. 故宫:故宫,又称“紫禁城”,是明清两代北京皇家宫殿的总称,始建于明永乐年间,延续至清朝嘉庆年间,共计建筑9700余间。
故宫宫殿建筑精美绝伦,布局合理、秩序井然,其装饰的密度和繁复程度、色彩的浓艳和华丽程度、雕刻、彩绘等技艺的高超程度均为中国建筑艺术的巅峰之一。
2. 颐和园:颐和园是清代皇家园林,建于清朝乾隆年间,园内以湖泊、山岳、楼阁、廊亭、花木、彩塑等景观为主体,构成了一个博采众长、精妙绝伦的大型园林景观。
明清时期中国传统建筑艺术与文化内涵中国传统建筑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其中最为重要的代表就是明清时期建筑艺术。
从建筑的形式、结构,到装饰的细节,再到其中蕴涵的深刻文化内涵,都是值得我们深入了解的。
明清时期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特点明清时期是中国传统建筑的巅峰时期。
明朝时期,随着都城北京的兴建,建筑风格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明代建筑注重“气势恢宏、雕刻精美、琉璃装饰多样化”的特点,而清代建筑则更强调“工程技术的完备、装饰的细腻、笔墨的丰富”之美。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明清时期的皇家建筑和寺庙建筑。
从形式上来看,皇家建筑常常具有宏伟的规模和高楼大厦,寺庙建筑则注重平衡与和谐。
从结构上来看,皇家建筑常常采用“四合院”结构,而寺庙建筑则更多地运用“三开间”或“六开间”结构。
从装饰细节上来看,皇家建筑善于运用琉璃、瓷器等装饰品,寺庙建筑则善于运用雕刻、绘画等技法。
此外,明清时期的传统建筑还注重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具有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
明清时期中国传统建筑艺术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中国传统建筑艺术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明清时期的传统建筑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首先,其中最为显著的是中国古代建筑里“天人合一”的思想内涵。
建筑取材自然,使建筑与自然环境融合为一体,同时塑造建筑的形体和精神内涵,让建筑成为人类生活和文化的象征。
明清时期的建筑就尤其突出了这种思想内涵,展示了“人”与“自然”的完美结合。
其次,建筑装饰也蕴含着多方面的文化内涵。
在明清时期,建筑装饰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极为繁复、博大精深的水平。
例如,建筑物上的屏风、扇门、镜框等构件,装饰上运用了大量的花鸟、山水、人物、器物等图案,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象征意义,例如,花鸟图案代表着吉祥,山水图案则寓意着安宁和沉静。
此外,明清时期的传统建筑还反映了中国文化的道家、儒家、佛家思想和宗教信仰。
例如,大型建筑物通常会设有“前门”和“后门”,寓意着“先尊天后普度众生”的观念;而在寺庙建筑中,通常都会设置“佛殿”、“天王殿”、“罗汉堂”等房间,体现了佛家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