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针灸常用穴位
- 格式:ppt
- 大小:5.48 MB
- 文档页数:149
平衡针灸38个图解穴位平衡针灸38个图解穴位1.升提穴定位:此穴位于头顶正中,前发际正中10cm(5寸),后发际直上16cm(8寸)出,双耳尖2cm(1寸)处。
局部解剖:血管分布有帽状腱膜和左右颞浅动脉静脉,及左右枕动脉静脉吻合网,神经分布有枕大神经分支。
取穴原则:定位取穴。
针刺原则:定位取穴。
针刺特点:以针刺枕大神经分支或额神经分支出现的针感为宜。
针刺方法:针尖沿皮下骨膜外向前平刺4cm(2寸)左右,一只手向前进针,另一只手可摸着针尖不要露出体外。
针刺手法:采用滞针手法,待针体达到一定深度时,采用顺时针捻转6圈,然后再按逆时针捻转6—10圈后即可将针退出。
针感:以局部强化性针感出现麻胀紧沉为主。
(30分钟左右自动解除)功能:升阳固托,益气固本,助阳止泻,穴健脾,调节内脏,抗衰老,增加机体免疫机能。
主治:脱肛,子宫脱垂,胃下垂等中气下陷性疾病为主。
临床还用于治疗穴,穴,穴,遗尿,前列腺炎,前列腺肥大,肠炎,慢性肠炎,低血压,宫颈炎,穴炎,过敏性哮喘,慢性支气管炎,体质过敏,偏瘫等。
按语:升提穴是以主要部位功能命名的一个特定穴位。
临床主要用于治疗内脏下垂,中气下陷性疾病为主。
均有补气穴,穴穴之称。
同时对生殖泌尿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运动系统都具有一定调节作用。
是中医用于益气穴的首选穴位。
亦可作为中老年人的保健穴位。
还可作为一切慢性病的辅助穴位。
对滞针后留下的针感一般30分钟自行解除。
歌诀中提到的肠风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肠炎。
歌诀:升提穴位头顶中,枕神分支额神经,向前平刺4厘米,穴早泻遗尿精,脱肛脱垂胃下垂,前列腺炎与肠风。
(三寸毫针向前平刺2寸,百会穴上一寸)2.腰痛穴定位:此穴位于前额正中。
局部解剖:分布内侧动静脉分支和三叉神经的滑车上神经,前额两侧均有眶上神经分布。
取穴原则:定位取穴,交叉取穴原则。
针刺特点:其刺以滑车上神经或左右刺以眶上神经出现的正为宜。
手法:针刺手法采用上下提插法,达到要求针感时,即可出针。
王文远平衡针灸穴位图带图-(1)一、头颈部常用平衡穴位1.升提穴(BP-HNl)定位:此穴位于头顶正中,前发际正中10cm(5寸),后发际直上16cm(8寸)出,双耳尖2cm(1寸)处。
局部解剖:血管分布有帽状腱膜和左右颞浅动脉静脉,及左右枕动脉静脉吻合网,神经分布有枕大神经分支。
取穴原则:定位取穴。
针刺原则:定位取穴。
针刺特点:以针刺枕大神经分支或额神经分支出现的针感为宜。
针刺方法:针尖沿皮下骨膜外向前平刺4cm(2寸)左右,一只手向前进针,另一只手可摸着针尖不要露出体外。
针刺手法:采用滞针手法,待针体达到一定深度时,采用顺时针捻转6圈,然后再按逆时针捻转6—10圈后即可将针退出。
针感:以局部强化性针感出现麻胀紧沉为主。
(30分钟左右自动解除)功能:升阳固托,益气固本,助阳止泻,补肾健脾,调节内脏,抗衰老,增加机体免疫机能。
主治:脱肛,子宫脱垂,胃下垂等中气下陷性疾病为主。
临床还用于治疗阳痿,早泄,遗精,遗尿,前列腺炎,前列腺肥大,肠炎,慢性肠炎,低血压,宫颈炎,阴道炎,过敏性哮喘,慢性支气管炎,体质过敏,偏瘫等。
按语:升提穴是以主要部位功能命名的一个特定穴位。
临床主要用于治疗内脏下垂,中气下陷性疾病为主。
均有补气穴,壮阳穴之称。
同时对生殖泌尿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运动系统都具有一定调节作用。
是中医用于益气壮阳的首选穴位。
亦可作为中老年人的保健穴位。
还可作为一切慢性病的辅助穴位。
对滞针后留下的针感一般30分钟自行解除。
歌诀中提到的肠风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肠炎。
歌诀:升提穴位头顶中,枕神分支额神经,向前平刺4厘米,阳痿早泻遗尿精,脱肛脱垂胃下垂,前列腺炎与肠风。
(三寸毫针向前平刺2寸,百会穴上一寸)2.腰痛穴(BP-HN2)定位:此穴位于前额正中。
局部解剖:分布内侧动静脉分支和三叉神经的滑车上神经,前额两侧均有眶上神经分布。
取穴原则:定位取穴,交叉取穴原则。
针刺特点:以滑车上神经、或左右刺以眶上神经出现的针感为宜。
平衡针灸定位主治平衡针灸特点: 左右交叉定位(病痛在左,右侧取穴)针刺时间短(可在三秒内完成),治疗疾病广泛(主要强调临床症状,不强调临床诊断).四大特点安全简便有效价廉四肢穴位针刺在3秒内(甚至晕针来不及出现).年龄小、体质好、发病时间短则疗效好.例如面神经麻痹<24小时只取一个穴每周治疗不超过三次即可治愈当面神经麻痹>2周时则需要治疗一个月.糖尿病发病在3月以内,可以治愈,第一个疗程要3个月有效,再治疗3个月巩固疗效.第一章头面部常用平衡穴位1.升提穴2.腰痛穴3.偏瘫穴4.鼻炎穴5.胃痛6.牙痛7.明目穴8.急救穴9.醒脑穴1.升提穴:定位:头顶两耳尖连线中点前2寸,帽状腱膜枕大神经分支与滑车上神经和眶上神经.取穴原则:定位取穴一步到位交叉取穴手法及手感:沿皮下骨膜外向前平刺2寸,另一手摸针尖,不使外露直到针感发生.滞针手法后出针,以局部的酸紧沉痛为主.功能:益气固表升阳固脱.①胃下垂,中气下陷,子宫脱垂,前列腺肥大,前列腺炎,盆腔炎,阳痿早泄,腹泻.②对多处关节疼痛有效2.腰痛穴:定位: 位于前额正中,人为地划一个“十”字,十字交点即为此穴功能:急性腰扭伤,腰椎管狭窄,腰间盘突出,脊背疼痛,腰痛.配穴:为腰痛主穴,也做面神经炎和面肌痉挛的配穴手法:平刺2寸3.偏瘫穴:定位:耳尖上2寸处,耳颞神经分支,枕大神经分支.耳尖向太阳穴方向平刺2-3寸,以局部的酸麻胀痛为主手法:滞针:顺时针捻转--对体质好病情重的患者.一步到位针刺法--.对敏感病人,轻症患者.交叉取穴,左右交叉适应:①中风偏瘫②偏头痛③下肢无力配穴:治疗中风的首选穴,常用于保健.也可治疗面神经炎面瘫,面肌痉挛及耳垂椎间盘突出的配穴治疗.(可以留针).4.鼻炎穴:定位:颧骨下缘,面神经颊支,耳颞神经分支.交叉取穴(左右交叉).针尖向鼻翼方向平刺1-2寸,以局部两神经出现酸麻胀痛为主.手法:点刺,针尖点刺.治疗鼻炎,鼻窦炎和感冒配穴:面神经炎,面瘫和面肌痉挛的配穴.也可作为上呼吸道疾病的配穴.5.胃痛穴:定位:口角下1寸及下颌正中旁开2寸处.面神经下颌支.取穴原则:胃痛,鼻炎:男左女右.配穴则交替取穴(左右).手法:平刺1.5-2寸(向对侧口角方向)以下颌支出现酸麻胀痛为主.效果不理想,可滞针. 适应:胃炎,胃溃疡腹痛痛经胃肠功能紊乱肠梗阻配穴:常用于面瘫治疗的常用穴,中风后遗症,语塞流涎的配穴,治疗痛经也有效(可一采用胸痛穴腹痛穴).6.牙痛穴:定位:耳垂前凹陷处,分布有面神经分支,耳颞神经分支.交叉取穴(左右交叉)直刺1-1.5寸,以面神经,耳颞神经的酸麻胀痛为主功能:龋齿牙龈炎上火性牙痛腮腺炎耳鸣下颌关节紊乱配穴:面神经炎面肌痉挛面瘫常用病史24小时可做3-5天疗程针刺1-2有效病史<20天一般<7次每周一次注意:不在患侧下针7.明目穴:定位:耳垂后耳根部及下颌角与乳突连线中点的凹陷处,耳颞神经枕大神经分支交叉取穴手法:向对侧内眼角方向直刺1寸左右针感是耳颞神经的酸麻胀痛适应:青少年假性近视玻璃体浑浊早期角膜炎结膜炎迎风流累配穴:常用做面瘫面肌痉挛(尤其面神经闭目不能).8.急救穴:定位:鼻中隔连线中点面神经分支(颧支) 点刺(瞬间点刺) 1-1.5寸深刺-抢救中暑休克等重病人适应:休克中暑急危重症患者(心绞痛)配穴:老年保健穴(不敏感)—点刺(快速)9.醒脑穴:定位: 位于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段之间的凹陷处及颈后枕骨下两侧(医风及风府之间1/2处)(或风池穴)枕大神经手法:采用指针手法(不需要针)以指代针.以拇指食指指腹进行瞬间点压:轻中重左手扶病人前额右手指点按适应:醒脑开窍头晕头痛中暑配穴:不能用针第二章上肢部平衡针穴1.颈痛穴:定位:4.5掌骨间指掌关节前凹陷处半握拳上下提插手法/或一步到位法(避开血管).平刺进针1.5-2寸指背神经指掌侧固有神经(尺神经背支)局限性酸麻胀为主/或向上放射.适应:颈部软组织损伤颈椎部颈肩综合征/舒筋活血通络止痛配穴:可配肩痛穴2.胸痛穴:定位:前臂背侧尺挠骨间腕关节与肘关节连线下1/3处(上1/3是痔疮穴).前臂背侧皮神经骨间背侧神经针感.上下提插手法,斜刺进针1.5-2寸.功能:消炎止痛调节血脂血压作用适应:胸部软组织损伤肋间神经痛胸膜炎对冠心病心律失常效果好3.膝痛穴:定位:手心向下上臂深直肩腕关节连线的中点前臂背侧皮神经挠神经干针感直刺1.5-2寸退热抗过敏作用可提高机体免疫力消炎止痛适应:膝关节软组织损伤骨性膝关节风湿性髂骨软化症配穴:当膝关节无红肿常配同侧肘痛穴/当出现红肿时取头痛穴或太冲4.臂痛穴定位:肩峰与腋后纹头尽头中点有挠神经与上臂外侧皮神经直刺 1.5-2寸配穴:腰腿痛的配穴常配腰痛穴舒筋活络活血止痛适应:急性腰腿痛腰扭伤5.肺病穴定位:前臂掌侧腕肘关节连线上1/3处掌长肌腱腕长肌腱之间/正中神经(相对与杯侧痔疮穴)上下提插/一步到位手法手法:向上斜刺1.5到2寸功能:理气调肺止咳退热消炎止血抗过敏适应:咳血吐血支气管炎肺炎配穴:过敏穴的配穴6.痔疮穴定位:前臂内侧面腕肘关节连线上1/3处直刺1.5-2寸前臂骨间背侧皮神经或前臂背侧神经功能:泻火解毒退热通便作用同时可消炎止痛适应:痔疮(内外混合)便秘配穴:中风失语之配穴嗜睡暴聋注意:热病实证为宜/虚症要配外提穴(一切虚症之适用穴)7.降糖穴定位:前臂掌侧腕肘关节连线下1/3处(胸痛穴之对应面) 正中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前臂掌侧神经针感,以3寸毫针,尖向上45度.1.5-2寸.功能:益气养神健脾和胃疏肝理气降糖降脂降压降酶消炎镇痛镇静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压.还可以作为冠心病心绞痛的配穴.配穴:胸痛穴8.咽痛穴定位:合谷处2掌骨挠侧缘中点竖掌取穴左右交叉直刺向掌心方向1.5-2寸功能:消炎退热镇静止痛提高个体免疫机能指掌侧固有神经适应:急慢性咽炎扁桃体炎三叉神经(下颌支尤有效)面瘫穴之配穴配穴:面瘫偏瘫9.指麻穴定位:第五掌骨中点半握拳赤白肉迹之间尺神经干背支进针痛一步到位功能:醒脑开窍止痛止麻消炎调节神经直刺向掌心1.5-2寸末梢神经适应:末梢神经所致手指麻木中风偏瘫中暑昏迷神经衰落神经分裂症急性腰扭伤糖尿病配穴:腰痛穴降糖穴之配穴中风后遗症爪形手咽痛穴指麻穴10.感冒穴定位:3 4掌骨掌指关节结合部正中点尺背神经针感平刺1.5-2寸与颈痛穴为姐妹穴功能:消炎退热抑菌抗过敏解表散寒消炎止痛双向调节—风寒风热均可适应:感冒鼻炎腰肌劳损坐骨神经痛腰椎间盘突出配穴:鼻炎穴之配穴腰肌劳损11.踝痛穴定位:又名失眠穴前臂掌侧腕横纹正中央挠侧端进针(挠侧腕屈肌腱与掌长肌腱之间)正中神经针感上下提插手法平刺1-1.5寸功能:镇静安神消炎止痛调节内脏调节心律适应:踝关节扭伤(急性扭伤)足跟痛顽固性失眠心律不齐心动过速配穴:治失眠用此不佳时选升提穴(虚症)肠痛穴头痛穴第三章下肢部平衡穴1.肩痛穴定位:腓骨小头与外踝最高点连线上1/3处.(阳陵泉足三里附近) 腓浅神经腓深神经针感触电样上下提插.直刺1.5-2寸(不可多刺—防水肿)功能:消炎止痛降压醒脑调节内脏神经内分泌适应:肩关节周围炎颈椎病偏头痛高血压肋间神经痛上肢瘫痪配穴:中风偏瘫的配穴2.头痛穴定位: 位于足背第1、2趾骨结合之前凹陷中(或太冲)上下提插/一步到位斜向太冲功能:消炎止痛降血压缓解胆绞痛疏肝理气活血化淤健脾和胃、醒脑开窍配穴:降血压之配穴,鼻窦炎之头痛适应: 偏头痛、神经性头痛、血管性头痛、颈性头痛(颈椎病)、鼻窦炎等3.肘痛穴定位: 位于髋骨与髋韧带两侧的外侧凹陷中(或外膝眼)股神经前皮支肌支一步到位直刺1-1.5寸功能: 消炎止痛、活血化淤、舒筋活络、理气止痛适应: 肘关节软组织损伤、肱骨内外髁科等不明原因的肘关节疼痛配穴:偏瘫之配穴急性踝关节扭伤4. 腕痛穴(又名光明穴)定位: 位于足背踝关节横纹中央外侧旁开一寸处。
平衡針灸治療穴位一、升提穴定位:此穴位于頭頂正中,前發際正中10cm(5寸),後發際直上16cm(8寸)出,雙耳尖cm(1寸)處。
針刺方法:針尖沿皮下骨膜外向前平刺4cm(2寸)左右,一隻手向前進針,另一隻手可摸著針尖不要露出體外。
針刺手法:採用滯針手法,待針體達到一定深度時,採用順時針撚轉6圈,然後再按逆時針撚轉6―10圈後即可將針退出。
針感:以局部強化性針感出現麻脹緊沉為主。
(30分鐘左右自動解除)功能:升陽固托,益氣固本,助陽止瀉,補腎健脾,調節內臟,抗衰老,增加機體免疫機能。
主治:脫肛、子宮脫垂、胃下垂等中氣下陷性疾病為主。
臨床還用於治療陽痿、早洩、遺精、遺尿、前列腺炎、前列腺肥大、腸炎、慢性腸炎、低血壓、宮頸炎、陰道炎、過敏性哮喘、慢性支氣管炎、體質過敏和偏癱等。
歌訣:升提穴位頭頂中,枕神分支額神經,向前平刺4釐米,陽痿早瀉遺尿精,脫肛脫垂胃下垂,前列腺炎與腸風。
(三寸毫針向前平刺2寸,百會穴上一寸)二、腰痛穴定位:此穴位於前額內側動靜脈分支和三叉神經的滑車上神經,前額兩側均有眶上神經分佈。
取穴原則:定位取穴,交叉取穴原則針刺特點:其刺以滑車上神經或左右刺以眶上神經出現的正為宜。
手法:針刺手法採用上下提插法,達到要求針感時,即可出針。
單側腰痛為平刺手法,不提插,對重症腰痛病人疼痛未完全控制,但在不發生暈針的情況下,可以留針。
針感:以局限性,強化性針感出現的酸麻脹為主。
功能:活血化瘀,調節神經,止痛消炎。
主治:腰部軟組織損傷,腰間盤脫出,強直性脊柱炎,急性腰扭傷,腰積勞損,坐骨神經痛,不明原因的各種腰痛。
按語:腰痛穴是以部位功能定名的一個特定穴位,臨床主要用於治療腰部急性炎症及慢性炎症引起的病變為主。
特別對腰部軟組織損傷,腰間盤突出。
因炎症引起的坐骨神經痛還需配針刺相關穴位,臀痛穴,膝痛穴,踝痛穴。
一般在炎症期,水腫期需要臥床3―4周。
待臨床治癒後,兩個月內還要減少環境誘發因素,以鞏固臨床療效。
平衡针灸配方1 感冒:感冒穴咽疼穴肺病穴鼻炎穴头痛穴2 咳嗽:肺病穴咽疼穴过敏穴肩疼穴3 哮喘:感冒穴肺病穴过敏穴腹疼穴升提穴疲劳穴咽疼穴4 支气管扩张:肺病穴咽疼穴胸疼穴5 肺气肿:肺病穴咽疼穴胸疼穴肾病穴腹疼穴6 高血压:降压穴胸疼穴腹疼穴醒脑穴头疼穴7 低血压:胃疼穴胸疼穴腹疼穴升提穴神衰穴8 高血脂-—- 降糖胸9 冠心病——- 胸降糖腹醒脑10 中风偏瘫——-偏瘫肩膝臀踝头胸11 呃逆--—胃胸腹12 急性肠胃炎-—-胃、腹、升提13 慢性肝炎--—胃、胸、腹、肩14 脂肪肝——-胸、腹、降糖15 便秘———痔疮、腹、痛经气虚者加肾病16 痔疮—-—痔疮、精裂、升提17肾炎——-肾病、胸、过敏、肩18前列腺炎(肥大、增生)-—肾病、过敏、腹、升提19性功能减退———升提、胸、肾、腹、过敏:20头痛-——头、肩21偏头痛--—头、胸、肾病22失眠———胸、踝、肾病、头、神衰23眩晕———胸、头、肾病、耳隆8 D平衡针灸穴位针灸穴位图针灸减肥穴位针灸穴位针灸减肥的穴位人体针灸穴位模型,24帕金森病—--胸、咽、膝、肩、头、升提、醒脑25面神经炎—--面瘫、偏瘫、牙疼、咽、明目26面肌痉挛—--面瘫、偏瘫、鼻炎、头、明目27三叉神经疼-——偏瘫、咽、头、28糖尿病——-降糖、胃、腹、肾病、过敏、神衰、指麻、醒脑)29疼风---踝、膝、肾病、肩、升提30更年期综合症—-—胸、腹、肾、醒脑、神衰31肥胖症———胃、胸、肾、降糖、过敏、腹、肩、神衰32水肿—-—肾、肺、腹、过敏、膝433风湿性关节炎-—-膝、踝、肩、指麻、腕、醒脑34过敏症———过敏、膝、肾、腹35颈椎病——-颈、肩(此组合再配合《董氏奇穴》灵骨大白中白下白疗效明显36落枕-—-颈、肩、膝37肩周炎--—颈、肩、膝、肩背%38急性腰扭伤-—-腰、臀、痛经、肩、胸39腰突症-——腰、臀、膝、肩40网球肘---肘、臀41足跟痛-—-踝、肾、膝、肩42月经不调--—肾病、过敏、痛经、胃。
王文远平衡针灸穴位图作者:王文远?头颈部常用平衡穴位?1.升提穴(BP-HNl)定位:此穴位于头顶正中,前发际正中10cm(5寸),后发际直上16cm(8寸)出,双耳尖2cm(1寸)处。
局部解剖:血管分布有帽状腱膜和左右颞浅动脉静脉,及左右枕动脉静脉吻合网,神经分布有枕大神经分支。
取穴原则:定位取穴。
针刺原则:定位取穴。
针刺特点:以针刺枕大神经分支或额神经分支出现的针感为宜。
针刺方法:针尖沿皮下骨膜外向前平刺4cm(2寸)左右,一只手向前进针,另一只手可摸着针尖不要露出体外。
针刺手法:采用滞针手法,待针体达到一定深度时,采用顺时针捻转6圈,然后再按逆时针捻转6—10圈后即可将针退出。
针感:以局部强化性针感出现麻胀紧沉为主。
(30分钟左右自动解除)功能:升阳固托,益气固本,助阳止泻,补肾健脾,调节内脏,抗衰老,增加机体免疫机能。
主治:脱肛,子宫脱垂,胃下垂等中气下陷性疾病为主。
临床还用于治疗阳痿,早泄,遗精,遗尿,前列腺炎,前列腺肥大,肠炎,慢性肠炎,低血压,宫颈炎,阴道炎,过敏性哮喘,慢性支气管炎,体质过敏,偏瘫等。
按语:升提穴是以主要部位功能命名的一个特定穴位。
临床主要用于治疗内脏下垂,中气下陷性疾病为主。
均有补气穴,壮阳穴之称。
同时对生殖泌尿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运动系统都具有一定调节作用。
是中医用于益气壮阳的首选穴位。
亦可作为中老年人的保健穴位。
还可作为一切慢性病的辅助穴位。
对滞针后留下的针感一般30分钟自行解除。
歌诀中提到的肠风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肠炎。
歌诀:升提穴位头顶中,枕神分支额神经,向前平刺4厘米,阳痿早泻遗尿精,脱肛脱垂胃下垂,前列腺炎与肠风。
(三寸毫针向前平刺2寸,百会穴上一寸)?2.腰痛穴(BP-HN2)定位:此穴位于前额正中。
局部解剖:分布内侧动静脉分支和三叉神经的滑车上神经,前额两侧均有眶上神经分布。
取穴原则:定位取穴,交叉取穴原则。
针刺特点:以滑车上神经、或左右刺以眶上神经出现的针感为宜。
【精品文献】王文远平衡针灸穴位图王文远平衡针灸穴位图 1.升提穴定位此穴位于头顶正中前发际正中10cm5寸后发际直上16cm8寸出双耳尖2cm1寸处。
局部解剖血管分布有帽状腱膜和左右颞浅动脉静脉及左右枕动脉静脉吻合网神经分布有枕大神经分支。
取穴原则定位取穴。
针刺原则定位取穴。
针刺特点以针刺枕大神经分支或额神经分支出现的针感为宜。
针刺方法针尖沿皮下骨膜外向前平刺4cm2寸左右一只手向前进针另一只手可摸着针尖不要露出体外。
针刺手法采用滞针手法待针体达到一定深度时采用顺时针捻转6圈然后再按逆时针捻转6—10圈后即可将针退出。
针感以局部强化性针感出现麻胀紧沉为主。
30分钟左右自动解除功能升阳固托益气固本助阳止泻补肾健脾调节内脏抗衰老增加机体免疫机能。
主治脱肛子宫脱垂胃下垂等中气下陷性疾病为主。
临床还用于治疗阳痿早泄遗精遗尿前列腺炎前列腺肥大肠炎慢性肠炎低血压宫颈炎阴道炎过敏性哮喘慢性支气管炎体质过敏偏瘫等。
按语升提穴是以主要部位功能命名囊桓鎏囟ㄑㄎ弧,俅仓饕糜谥瘟颇谠嘞麓怪衅孪菪约膊? 鳌, 胁蛊ㄗ逞粞ㄖ啤, 倍陨趁谀蛳低澈粑低成窬低衬诜置谙低吃硕低扯季哂幸欢ǖ鹘逞舻氖籽?ㄎ弧,嗫勺魑欣夏耆说谋,?ㄎ弧;箍勺魑谧饔谩,侵幸接糜谝嫫磺新圆〉母ㄖㄎ弧,灾驼牒罅粝碌恼敫幸话?0分钟自行解除。
歌诀中提到的肠风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肠炎。
歌诀升提穴位头顶中枕神分支额神经向前平刺4厘米阳痿早泻遗尿精脱肛脱垂胃下垂前列腺炎与肠风。
三寸毫针向前平刺2寸百会穴上一寸 2.腰痛穴定位此穴位于前额正中。
局部解剖分布内侧动静脉分支和三叉神经的滑车上神经前额两侧均有眶上神经分布。
取穴原则定位取穴交叉取穴原则。
针刺特点其刺以滑车上神经或左右刺以眶上神经出现的正为宜。
手法针刺手法采用上下提插法达到要求针感时即可出针。
单侧腰痛为平刺手法不提插对重症腰痛病人疼痛未完全控制但在不发生晕针的情况下可以留针。
针感以局限性强化性针感出现的酸麻胀为主。
临床常用的平衡穴位共38个。
其中头颈部平衡穴位9个,上肢部平衡穴位11个,胸腹部平衡穴位3个,脊背部平衡穴位4个,下肢部平衡穴位11个。
现分为三组介绍一、颈肩腰背痛穴组二、疼痛穴组三、杂病穴组一、颈肩腰背痛穴组(一)颈痛穴(液门)定位:此穴位于手背部,握拳,第四掌骨与第五掌骨之间,指掌关节前凹陷中。
局解:在第四掌骨间背侧集中,布有第四掌背动脉,皮下有手臂静脉网,和尺神经手背支(指背神经),和指掌侧固有神经。
取穴原则:交叉取穴针刺特点:以针刺指背神经或掌侧固有神经出现的针感为宜。
针刺手法:上下提插法针感:局部出现酸麻胀感。
功能:疏筋活血,清咽利喉,消炎止痛退热,调节神经。
主治:颈部软组织损伤、落枕、颈肩综合症、颈肩肌腱炎、颈性头痛、颈性眩晕,临床还可以治疗肋间神经痛、眶上神经痛、三叉神经痛、坐骨神经痛、肩周炎、足底痛。
按语:是以穴位功能命名的一个特定穴位,以治疗颈椎病为主,其以中老年为多发病,病因主要为生理性衰老。
因此为巩固疗效,减少环境诱发因素,避免局部受凉,颈部不要锻炼,不要人为加大运动,以促进局部炎症的吸收。
歌诀:颈痛液门透中渚,指背神经交叉取,颈部病变与落枕,肋间坐骨痛可取。
(二)肩背穴定位:位于尾骨旁开2寸。
解剖:布有臀大肌,梨状肌下缘,股二头肌,和臀下动静脉及臀下皮神经,臀下神经,坐骨神经。
取穴原则:交叉取穴特点:以针刺坐骨神经干后出现的针感为宜。
针感:放射性麻胀感为宜。
手法:上下提插手法,待出现相应针感后即可出针。
功能:消炎止痛,调节神经,祛风湿,疏通经络,醒脑开窍,镇静安神。
主治:颈肩综合症、颈间肌筋膜炎、肩关节周围炎,以及精神分裂症、癫痫、癔症性昏厥、偏瘫、梨状肌损伤、坐骨神经痛、腓肠肌痉挛。
按语:因取穴不方便,临床上以肩痛穴代替。
歌诀:肩背尾骨外二寸,坐骨神干交叉值。
颈肩筋膜综合症,偏瘫癫痫癔症分。
(三)肘痛穴(膝眼)定位:位于髌骨与髌韧带两侧凹陷中。
解剖:在膝关节韧带两侧,有膝关节动静脉网,布有神经前皮脂及肌支。
平衡针灸穴位1、升提穴定位:此穴位于头顶正中,前发际正中10cm(5寸),后发际直上16cm(8寸)出,双耳尖2cm(1寸)处。
局部解剖:血管分布有帽状腱膜和左右颞浅动脉静脉,及左右枕动脉静脉吻合网,神经分布有枕大神经分支。
取穴原则:定位取穴。
针刺原则:定位取穴。
针刺特点:以针刺枕大神经分支或额神经分支出现的针感为宜。
针刺方法:针尖沿皮下骨膜外向前平刺4cm(2寸)左右,一只手向前进针,另一只手可摸着针尖不要露出体外。
针刺手法:采用滞针手法,待针体达到一定深度时,采用顺时针捻转6圈,然后再按逆时针捻转6~10圈后即可将针退出。
针感:以局部强化性针感出现麻胀紧沉为主。
(30分钟左右自动解除)功能:升阳固托,益气固本,助阳止泻,补肾健脾,调节内脏,抗衰老,增加机体免疫机能。
主治:脱肛,子宫脱垂,胃下垂等中气下陷性疾病为主。
临床还用于治疗阳痿,早泄,遗精,遗尿,前列腺炎,前列腺肥大,肠炎,慢性肠炎,低血压,宫颈炎,阴道炎,过敏性哮喘,慢性支气管炎,体质过敏,偏瘫等。
按语:升提穴是以主要部位功能命名的一个特定穴位。
临床主要用于治疗内脏下垂,中气下陷性疾病为主。
均有补气穴,壮阳穴之称。
同时对生殖泌尿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运动系统都具有一定调节作用。
是中医用于益气壮阳的首选穴位。
亦可作为中老年人的保健穴位。
还可作为一切慢性病的辅助穴位。
对滞针后留下的针感一般30分钟自行解除。
歌诀中提到的肠风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肠炎。
歌诀:升提穴位头顶中,枕神分支额神经,向前平刺4厘米,阳痿早泻遗尿精,脱肛脱垂胃下垂,前列腺炎与肠风。
(三寸毫针向前平刺2寸,百会穴上一寸)2、腰痛穴定位:此穴位于前额正中。
局部解剖:分布内侧动静脉分支和三叉神经的滑车上神经,前额两侧均有眶上神经分布。
取穴原则:定位取穴,交叉取穴原则。
针刺特点:其刺以滑车上神经或左右刺以眶上神经出现的正为宜。
手法:针刺手法采用上下提插法,达到要求针感时,即可出针。
平衡针灸图解(特效针灸不收藏是您的损失)!
临床常用的平衡穴位共38个。
其中头颈部平衡穴位9个,上肢部平衡穴位11个,胸腹部平衡穴位3个,脊背部平衡穴位4个,下肢部平衡穴位11个。
现分为三组介绍
一、颈肩腰背痛穴组
二、疼痛穴组
三、杂病穴组
11月29日【北京】第二十五期石学敏院士醒脑开窍针刺法学习班介绍...
12月2日【国际针灸医师】考试详细介绍,报名中... 奇特的治疗方法——脊柱骨盆矫正压揉法
中医技能培训【内部教材】→值得收藏
最全的【国际针灸医师】细则与介绍
杜嵩独针针法汇编(全集)
三步学会唐氏靶向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