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美术鉴赏
- 格式:pdf
- 大小:224.58 KB
- 文档页数:4
美术作品赏析国外美术作品:一.雕塑1.《着衣母婴卧像》亨利.摩尔(1898年—1986年)英国现代雕塑家,他在矿区里度过童年时代,中学时受一位教师的影响,走上艺术之路。
母与子是亨利.摩尔经常创作的题材,这件作品介于写实与抽象之间,人物的一切细节都被忽略了,强化了母亲敦实起伏的身体,孩子在母亲的怀中显得那么安全和舒适。
亨利.摩尔常常借用母亲的身体表现山峦、丘陵和大地。
亨利.摩尔以独特的雕塑语言和创新精神,给雕塑艺术注入了现代气息,掀掀开了雕塑艺术史上新的一页。
2.《米洛斯的维纳斯》古希腊《掷铁饼的人》米隆(古希腊)《摩西》1516年米开朗基罗(意大利)《圣堂》1908年罗丹(法国)《自由女神像》1886年弗雷德里克·奥古斯特·巴托尔迪(美国)二.绘画马蒂斯法国画家,野兽派的创始人、主要代表人物,也是一位雕塑家、版画家。
马蒂斯生于法国,是毕加索时代最重要的古典现代主义艺术家之一,且是野兽派的领导角色。
野兽派主张印象主义的理论,并促成了二十世纪第一次的艺术运动。
使用大胆及平面的色彩、不拘的线条就是马蒂斯的风格。
风趣的结构、鲜明的色彩及轻松的主题就是令他成名的特点。
1950年6月11日,法国当代著名艺术大师亨利-马蒂斯在威尼斯艺术节中荣获大奖。
马蒂斯和野兽派1995年在秋季沙龙展览会中,马蒂斯等人作品色彩鲜艳,对比强烈,富有装饰性,与传统写实色彩截然不同,评论家们戏称他们像“野兽”一样,“野兽派”因此得名。
2.油画《戴帽子的妇人》采用涂鸦的方式,在整个油画的表面都有涂鸦的痕迹,而这些涂鸦大部分都是黄色和绿色,使整个油画的表面看起来有点模糊,这幅油画主要描绘的是一个年轻的妇人,她的身子本来是向前的,但是她的头却向后扭了过来,所以这幅油画应该是一个年轻的妇人回头的一刹那的情境描绘。
3.《红色中的和谐》是马蒂斯成熟期的代表作。
画中描绘了一个室内的场景,其中有精心布置的桌子、衣着整洁的女佣、鲜艳的桌布和墙纸、两把椅子和一扇窗户;通过窗户,画家还描绘了一片室外的自然景色——绿色的草地、黄色的花朵、几棵树和一所房子。
外国名画及介绍
名画是艺术界的明星,被艺术爱好者和人们广泛传颂。
下面是几
幅国外著名的名画及其简介。
1.《蒙娜丽莎》
《蒙娜丽莎》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画家达芬奇的代表作,是一
幅肖像画。
画中女子面带浅笑,凝视着观众,给人神秘而深入的印象。
这幅画强调人物头部和上身,背景单一,刻画精细,构图和谐,充满
了神秘的氛围。
2. 《星夜》
《星夜》是荷兰后印象派画家梵高的代表作之一。
画中描绘了一
个安静的村庄,一棵巨大的树矗立在画面中央。
天空中布满了繁星和
月亮,令人感到宁静和神秘。
这幅画色彩丰富,线条流畅,表现出主
观感受与自然之间的紧密联系。
3. 《最后的晚餐》
《最后的晚餐》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大师达芬奇的又一代表作。
这
幅壁画描绘了基督和门徒共进晚餐的场景,画面充满着激烈的情感和
精神力量。
达芬奇巧妙地运用透视和色彩构成画面,呈现出传统宗教
题材的革新性。
4. 《亚特兰蒂斯的沉没》
《亚特兰蒂斯的沉没》是美国艺术家沃特·英斯科的作品,这幅
画想象了亚特兰蒂斯大陆沉没时的场景。
画面中充满了动态与灾难感,画家运用充满张力的线条与色彩,展现出巨大而神秘的场景。
5. 《吼叫》
《吼叫》是挪威表现主义画家艾德华·蒙克的代表作之一,描绘
了一个孤独和痛苦的人物尖叫的场景。
画家运用冷色彩和形变手法,
表现出情感的高度和欲望的疯狂。
这幅画反映了20世纪初的人类苦难
和个人情感的表达艺术。
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风格谈到文艺复兴,人们总会先联想到中世纪,因为它们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伟大时代,也许没有了中世纪的压抑就不可能有文艺复兴时的灿烂辉煌。
中世纪是欧洲的封建社会时期,欧洲中世纪时代的艺术是为宗教服务的,基督教被作为罗马后期维持统治的精神支柱,在进入中世纪以后被作为了一种森严的礼教。
教会神学经过理论化、系统化达到了巅峰,产生了庞杂而严密的经院哲学。
所以,中世纪的一切都被打上了宗教的烙印。
文艺复兴的思想基础是以人为本,要求文学艺术表现人的思想和感情,要把思想、感情、智慧都从神权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提倡个性自由,反对人身依附。
人类的文学艺术发展到今天,经历了不同的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自己的价值,其总的发展趋势是向着文明和进步迈进的,但进程是曲折的。
从中世纪到文艺复兴,经过了一个复杂的酝酿阶段,它们之间有着承前启后的内在联系。
中世纪后期,理论化的宗教信仰和向往世俗享受的趣味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奇异地结合起来。
这时的艺术具有既矛盾又统一的风趣,在这背后隐藏着信仰的危机和对现世的回归。
黑格尔认为导致文艺复兴的因素是某些内在的矛盾,这些内在的矛盾促使中世纪的结束和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自中世纪后期出现的哥特式美术便是这种内在矛盾的体现,成为文艺复兴时期美术风格的内在的、直接的源头。
一、中世纪早期的美术早期基督教堂是在拱形结构的古代巴西利卡建筑基础上发展出的一种长方形有祭坛的教堂样式,称为“巴西利卡式”教堂。
教堂正面不失沉重感,屋顶是用木头做的,重要部分是由三个或五个长廊组成的空间,每个长廊之间用柱子隔开,中间的长廊比周围的宽而高,并有窗户照明,周围处于昏暗状态。
长廊的一头是入口,另一头是横廊,连接横廊的是一个有列柱的前庭。
走入教堂的人很容易把注意力集中到明亮的中间长廊和教堂深处的圣坛。
在早期的罗马,有许多“巴西利卡式”教堂,在这些“巴西利卡式”的基督教堂里,最突出的是以基督教为内容的镶嵌壁画。
基督教极大地发挥了镶嵌艺术。
哀悼基督画家简介乔托·迪·邦多内(约1267~1337),14世纪意大利最著名的画家,罗伦萨画派的创始人,意大利文艺复兴的伟大先驱之一,他是第一个以自然的笔调和戏剧性的人物造型,来描绘装饰性宗教画的画家,他的艺术是中世纪与文艺复兴的分水岭,他开始探索写实的技巧:画面的三维空间,立体感的圆形人体。
他提出的问题如:戏剧性情节的构图、人物的表情神态、人与环境背景的关系,画面的空间层次,物体的体积感、质感、明暗关系等对文艺复兴艺术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代表作有《哀悼基督》、《犹大之吻》、《逃往埃及》佛罗伦萨画派佛罗伦萨画派是13~16 世纪在意大利佛罗伦萨活动的艺术家所形成的绘画流派,是文艺复兴的主力军,也是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画派。
其特点以人文主义思想为旗帜,突破了中世纪绘画平面化的特点,开始大胆运用透视法则、明暗对比等多种手法进行创作。
前期以乔托、马萨乔等为代表,盛期出现了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等大师。
名称:《哀悼基督》作者:乔托·迪·邦多内创作时间:1303~1305 年尺寸:183 ×198cm类别:湿壁画收藏:意大利,帕多瓦,斯克罗维克礼拜堂《哀悼基督》是画家为意大利帕多瓦的斯克罗维克礼拜堂所作的大型装饰壁画之一。
斯克罗维克礼拜堂,位于意大利北部,是一位商人为其放高利贷的父亲赎罪而建的。
描绘了圣母玛利亚及众人围绕着从十字架下解下的基督遗体,哀悼基督死亡的场景。
画面以左下角的基督与圣母为中心展开,采用自然而又强烈的效果让圣母的脸靠近基督,并借由灰色岩石上的斜线以及众人同方向的视线、肢体表情,引导观者视线落在死亡基督及日夜哀伤母亲的头部。
基督四肢僵硬、苍白,圣母悲痛地把他搂在怀里,母亲痛苦欲绝的表情和基督冰冷僵硬的尸体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让人禁不住潸然泪下。
位于构图中心的圣约翰,在绝望和愤怒中向后伸展着双臂,动作夸张而极富张力。
史前美术又称“原始美术”,西方人最早的美术作品产生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即距今3万到1万多年之间。
最杰出的原始绘画作品,发现于法国南部和西班牙北部地区的几十处洞窟中,其中最著名的是法国的拉斯科洞窟壁画和西班牙的阿尔塔米拉洞窟壁画。
所绘形象皆为动物,手法写实,形象生动。
迄今为止发现的原始雕刻大多为小型动物雕刻,少数人像雕刻中,裸体女性雕像占主要地位,这些女性雕像夸张女性的生理特点,突出表现女性的乳房、臀部、腹部、大腿等,体现出原始人对于母性和生殖的崇拜意识。
在奥地利维也纳附近的维伦多夫出土的女性雕像被称为“维伦多夫的维纳斯”,是其中最著名的代表作;英国南部巨石栏“斯通亨治”。
是新石器时代巨石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1、关于艺术的起源:模仿说: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最早提出,他认为艺术是对自然的模仿。
这种观点没有揭示事物的本质。
游戏说:德国席勒和英国斯宾塞提出,认为艺术或审美起源于游戏活动。
巫术说:艺术起源最为盛行的一种理论,英国爱德华泰勒最早提出。
巫术分模仿和交感两种,迄今发现的旧石器时代的洞穴壁画其主要功能是当时原始人用于狩猎前的巫术仪式,就其存在的形式和施行的方式来看应属于模仿性巫术范畴。
古代美术1、古代两河流域美术:苏美尔——阿卡德美术:较著名的雕塑《祭祀者群像》《萨尔贡一世投降》《纳拉姆辛石碑》古巴比伦美术:《汉谟拉比法典》上的浮雕亚述美术:艺术遗迹丰富,以宫殿和雕塑最为著名。
表现战争和狩猎的紧张场面、手法极为写实、充满激烈动势的浮雕新巴比伦美术:艺术成就体现在建筑上。
波斯美术:建筑雕塑最具代表2、古代埃及美术:古王国时期美术:庞大金字塔建筑,按照正面律程序雕刻的人像雕刻和神秘威严的狮身人面像。
中王国时期美术:神庙建筑、方尖碑、壁画新王国时期美术:陵墓绘画最显著。
另有有神庙《拉美西斯二世神庙》雕塑《埃赫纳吞法老像、那菲尔提提像》,外国美术作品鉴赏重点难点分析一发表时间:2003-7-26 14:43:33 点击3342 次第一章史前美术及古代美术(一)着重掌握1.希腊艺术古典盛期美学特征:“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是古典盛期希腊艺术的本质特征。
外国美术作品赏析贺青梅21班0902******* 一.什么是古典主义?说出代表画家有哪些及其代表作品?答:古典主义是从17世纪至19世纪流行于欧洲各国的一种文化思潮和美术倾向。
它发端于17世纪的法国,先后有三种不同的艺术倾向。
一是主要是对古希腊、罗马古典作品艺术风格的怀旧与模仿之风,以桑普代表的崇尚永恒和自然理性的古典倾向,以达维特为代表的宣扬革命和斗争精神的古典主义。
三是以安格尔为代表的追求完美主义。
从狭义上讲,有把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法国大革命时期兴起的这种怀旧风格的回哈作为第二形式的和典范风格的学院古典主义。
代表画家及作品有:卡拉瓦乔《召唤圣马太》贝尼尼雕塑《圣特雷莎的狂喜》《阿波罗与达芙妮》鲁本斯《劫夺吕希普斯的女儿》《玛丽·美第奇抵达马赛》委拉斯开兹《布列达的投降》《宫娥》哈尔斯《吉普赛女郎》伦勃朗《杜普医生的解剖学课》《夜巡》《巴茨谢芭在沐浴》雷斯达尔《杜尔斯泰德的风车》德·霍赫《代尔夫特庭院》维米尔《倒牛奶的女仆》《绘画艺术》霍贝玛《林荫小道–米德尔哈尼斯小径》巴洛克拉·图尔《灯下的马德琳》普桑《阿卡迪亚的牧人》《台阶上的圣家族》华托《发舟西苔岛》《丑角吉莱》布歇《沐浴后休息的戴安娜》弗拉戈纳尔《秋千》启蒙时代夏尔丹《魔鱼》雅克路易大为《荷拉斯兄弟之誓》《马拉之死》安格尔《大宫女》《土耳其浴室》《泉》格罗《拿破仑在埃罗战场》《阿布克尔战役》热拉尔《亨利四世进入巴黎》《丘比特和波赛克》普吕东《风卷波塞奇》雕刻家卡诺瓦《装扮成维纳斯的宝林》《波格塞像》。
二.什么是写实艺术?答:现实主义反对以安格尔为领袖的法国国家美术院,艺术家们试图重新接近日常生活,就是从现实生活中寻找灵感和美。
受照相术和新科学探索手段的影响,他们努力将忠于现实的幻觉捕捉到手。
他们被对手贬称为现实主义者。
外国美术作品赏析赏析赏析赏析赏析(总4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朦胧之美——莫奈的《日出·印象》我第一次看到这幅画是在高中的美术课上,那时候老师就告诉我们这是一幅印象派的画作,给我们浏览了图片。
现在在大学的美术课,我再一次看到这幅油画,跟以前一样我挺喜欢这种朦胧之美,所有的形象都是朦朦胧胧,没有写实的细节。
《日出·印象》是克劳德·莫奈所画的印象派的画作。
在十九世纪下半叶,光学原理改变了画家对固有色的观念,由此他们开始在艺术上对光与色进行新的探索。
其实在当时,人们还不接受“印象派”这一艺术流派,克劳德·莫奈的油画《日出·印象》曾遭到一位记者地嘲讽说:“这幅作品很粗糙,过于随便,它完全就是凭印象胡乱画出来的,还有其他人附和着说,这些画家统统都是“印象主义”。
没想到,这些挖苦的话,反而成全了这批画家,“印象派”随之诞生。
在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印象派达到了它的鼎盛时期,其影响遍及欧洲,并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但它在法国取得了最为辉煌的艺术成就。
十九世纪后半叶到二十世纪初,法国涌现出一大批印象派艺术大师,他们创作出大量至今仍令人耳熟能详的经典巨作。
《日出·印象》是莫奈于1873年在阿弗尔港口画的一幅写生画。
它描绘的是透过薄雾观望阿佛尔港口日出的景象。
据了解,克劳德·莫奈在同一地点还画了一幅《日落》,绘画描绘出晨雾中不清晰的背景,多种色彩赋予了水面无限的光辉,画出了水的流动感。
整幅画作主要运用了水蓝色、淡蓝、红色、橙色和黑色。
海水、天空、景物几乎采用了同一色系——蓝色,在轻松、无拘束的笔触中,交错渗透,浑然一体。
日出时, 海上雾气迷朦, 水中反射着天空和太阳的颜色。
岸上景色隐隐约约, 模模糊糊看不清, 给人这种瞬间的感受。
在蓝色为主打的背景色下,淡淡的海上,那些黑色的小船依稀可见,其实仔细去看,中间的那个小船有船夫拿着船桨在撑船预示着船夫已经开始工作,新的一天来临。
外国美术作品鉴赏史前美术及古代美术史前美术又称“原始美术”,西方人最早的美术作品产生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即距今3万到1万多年之间。
最杰出的原始绘画作品,发现于法国南部和西班牙北部地区的几十处洞窟中,其中最著名的是法国的拉斯科洞窟壁画和西班牙的阿尔塔米拉洞窟壁画。
所绘形象皆为动物,手法写实,形象生动。
迄今为止发现的原始雕刻大多为小型动物雕刻,少数人像雕刻中,裸体女性雕像占主要地位,这些女性雕像夸张女性的生理特点,突出表现女性的乳房、臀部、腹部、大腿等,体现出原始人对于母性和生殖的崇拜意识。
在奥地利维也纳附近的维伦多夫出土的女性雕像被称为“维伦多夫的维纳斯”,是其中最著名的代表作;英国南部巨石栏“斯通亨治”。
是新石器时代巨石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1、关于艺术的起源:模仿说: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最早提出,他认为艺术是对自然的模仿。
这种观点没有揭示事物的本质。
游戏说:德国席勒和英国斯宾塞提出,认为艺术或审美起源于游戏活动。
巫术说:艺术起源最为盛行的一种理论,英国爱德华泰勒最早提出。
巫术分模仿和交感两种,迄今发现的旧石器时代的洞穴壁画其主要功能是当时原始人用于狩猎前的巫术仪式,就其存在的形式和施行的方式来看应属于模仿性巫术范畴。
古代美术1、古代两河流域美术:苏美尔——阿卡德美术:较著名的雕塑《祭祀者群像》《萨尔贡一世投降》《纳拉姆辛石碑》古巴比伦美术:《汉谟拉比法典》上的浮雕亚述美术:艺术遗迹丰富,以宫殿和雕塑最为著名。
表现战争和狩猎的紧张场面、手法极为写实、充满激烈动势的浮雕新巴比伦美术:艺术成就体现在建筑上。
波斯美术:建筑雕塑最具代表2、古代埃及美术:古王国时期美术:庞大金字塔建筑,按照正面律程序雕刻的人像雕刻和神秘威严的狮身人面像。
中王国时期美术:神庙建筑、方尖碑、壁画新王国时期美术:陵墓绘画最显著。
另有有神庙《拉美西斯二世神庙》雕塑《埃赫纳吞法老像、那菲尔提提像》,外国美术作品鉴赏重点难点分析一发表时间:2003-7-26 14:43:33 点击3342 次第一章史前美术及古代美术(一)着重掌握1.希腊艺术古典盛期美学特征:“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是古典盛期希腊艺术的本质特征。
高三美术教案-外国美术鉴赏目录第一课大河之源——史前美术和古埃及美术 (1)第二课西方古典艺术的发源地——希腊、罗马美术 (4)第三课心灵的慰藉和寄托——宗教建筑 (8)第四课“巨人”辈出——文艺复兴美术 (11)第五课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表达——走进意象艺术 (16)第六课传统与革新——从巴洛克风格到浪漫主义 (23)第七课美术作品可以什么都不像吗——走进抽象艺术 (34)第八课漂亮是美术鉴赏的标准吗——艺术美和形式美 (41)第九课从传统走向现代——印象派与后印象派 (46)第十课是什么使美术作品如此的千姿百态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 (51)第十一课所有的美术作品都一样重要吗——美术作品的意义与价值判断 (58)第一课大河之源——史前美术和古埃及美术教学目标:1、通过欣赏,感受、认识和评述外国古代艺术,使学生了解史外及古埃及,西亚,墨西哥美术的悠久历史,艺术成就和艺术特点。
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客观评价。
懂得美术鉴赏的基本方法,能运用美术术语描述,评价艺术作品。
2、过程和方法利用教材,图片,网络等收集相关资料信息,并加以整合。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能激发学生参与欣赏活动的兴趣,并能联系文化情境认识美术作品。
教学重点与难点:1、以艺术的起源问题分析史前美术的创作意图。
2、古埃及有多方面的艺术成就与其文化情境。
教法选择:讲述、展示、比较学法选择:收集筛选、分析整理、合作探究教学准备:课件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人类常常把远古的原始社会,比做人类的童年,非常巧的是存留到现代的最早的两处原始时代的岩画,也首先是给几个孩子在无意中发现的。
十九世纪末,一位西班牙工程师象往常一样在一个山洞中勘察,跟随他身旁的小女儿突然惊叫:“牛!牛!”,原来,洞顶和墙上画满了红色、黑色、黄色和暗红色的野牛、野猪等动物。
这就是闻名于世的《阿尔塔米拉洞穴岩画》。
1940年的一天,法国南都的几个孩子,钻进一个曲折而又狭窄的山洞寻找一条走失的小狗。
《拾穗者》的欣赏
———— 让·弗朗索瓦·米勒我喜欢美术,尽管我不是学美术的。
在业余生活中,多半时间我会看一些艺术品,总觉得这样可以陶冶自己的情操,净化自己的心灵。
学习完《外国美术作品赏析》这门选修课后,让我对外国的艺术品又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
欣赏艺术品时,有些艺术品初看并不美,但是愈欣赏愈觉得动人;有些艺术品初见很美,但愈看愈乏味,那就是因为前者比后者多了一份内在美。
美愈深沉,愈耐人寻味,愈有永久的魅力。
在欣赏外国美术的时候,我深有体会,我找到了美术的灵魂,那是一种深沉的美,是一种活着的灵魂。
我个人比较喜欢让·弗朗索瓦·米勒的作品。
米勒是一位擅长表现农民生活的画家。
米勒的艺术,就像法国农民一样,具有质朴无华的特色。
在他那单纯朴素的画面中,蕴含着真正的美和诗意。
尽管他笔下的农民大多衣饰简朴,粗手笨脚,但却永远具有一种独特的魅力。
代表作品:《播种者》(1850)、《牧羊女》(1852)、《拾穗》(1857)、《晚钟》(1859)、《扶锄的男子》(1863)、《喂食》(1872)、《春》(1873)等等.
摘要:让·弗朗索瓦·米勒 Jean-Francois Millet 〔1814-1875年〕,是法国近代绘画史上最受人民爱戴的画家。
他那纯朴亲切的艺术语言,尤其被广大法国农民所喜爱。
他出身于农民世家,幼年时便显露出绘画的天才,受到老师的鼓励而立志学习绘画。
米勒在巴黎的时候贫困潦倒,亡妻的打击和穷困压得他透不过气来。
为了生存,他用素描去换鞋子穿,用油画去换床睡觉,还曾为接生婆画招牌去换点钱,为了迎合资产者的感官刺激,他还画过庸俗低级的裸女。
有一次他听到人们议论他说:“这就是那个除了画下流裸体、别的什么也不会画的米勒。
”这使他伤透了心。
从此他下决心不再迎合任何人了,坚决走自己的艺术道路。
米勒说“艺术的使命是一种爱的使命”,也许这便是米勒艺术的精髓。
关键字:田园美景农民政治意图
1849年,35岁的米勒举家迁往巴黎郊区的巴比松,在那里度过他的余生。
他将风景画的新突破带入到人物画里,致力于观察田野、大地,以及在上面辛勤劳作、繁衍生息的人,尽量捕捉他在乡间的所见所闻,哪怕是别人眼中极微小琐碎的事物,米勒也富于感情地把它表现出来,铭记在心并强烈地传达给别人。
据说站在米勒作品面前,多情的人会闻到野草和土地的气息,夹杂着牛粪的味道,会对着画面上一个土疙瘩掉眼
泪,而勾起对乡村生活无限美好的畅想。
《拾穗者》便是最能够代表米勒风格的一件作品。
这也是我在课堂上老师让我来评价的一件作品之一。
当时我只是觉得这只是衣服农民收割麦穗的场景,因为整个画面都是以黄色为主。
也代表着秋收的季节。
对此的理解就再没有更深一层的感受了。
等老师解读过后我才知道这幅画的真正寓意。
这幅画没有表现任何戏剧性的场面,只是秋季收获后,人们从地里拣拾剩余麦穗的情景。
画面的主体不过是三个弯腰拾麦穗的农妇而已,背景中是忙碌的人群和高高堆起的麦垛。
这三人与远处的人群形成对比,她们穿着粗布衣衫和笨重的木鞋,体态健硕,谈不上美丽,更不好说优雅,只是谦卑地躬下身子,在大地里寻找零散、剩余的粮食。
然而,这幅内容朴实的画作却给观众带来一种不同寻常的庄严感。
米勒一般采用横的构图,让纪念碑一般的人物出现在前景的原野上。
三个主体人物分别戴着红、蓝、黄色的帽子,衣服也以此为主色调,牢牢吸引住观众的视线。
她们的动作富于连贯性,沉着有序,布置在画面左侧的光源照射在人物身上,使她们显得愈发结实而有忍耐力。
或许长时间的弯腰劳作已经使她们感到很累了,可她们仍在坚持。
尽管脸部被隐去了,而她们的动作和躯体更加富于表情——忍耐、谦卑、忠诚。
除了17世纪的荷兰画家维米尔,还没有人能够像米勒这样,以凝重质朴,造型简约的概括力,来极富表现力地塑造平凡人物。
他表现的是人和大地的亲密关系,是史诗所不能达到的质朴平凡。
我们从这三个穿着粗布衣衫和沉重木鞋的农妇身上感到一种深沉的宗教情感,在生存面前,人类虔诚地低下他们的头。
虽然远处飞翔的鸟儿依旧烘托出田园诗般的意境,但我们知道田园生活不可能是理想化的,人类凝重的身躯似乎预示着生存的重压。
正是这种宗教般的感情使《拾穗者》超越了一般的田园美景的歌颂,而成为一幅人与土地、与生存息息相关的真正伟大的作品。
这些解读在今天看来是没有什么疑问的,然而,在这幅《拾穗者》刚刚创作出来的时候,仅是它的题材本身,就足以引发一场革命。
当作品在沙龙展出后,立即引起了舆论界的广泛关注。
一些评论家认为米勒带有明显的政治意图,画面上农民的劳作传达了他们生活的艰辛,而将这样的作品拿到巴黎的沙龙里展出,无疑是底层民众对上流阶层的挑战和呼声。
因此有人讥讽米勒的作品中暗含着农民的暴力革命。
面对种种过激的评价,米勒在一封书信中为自己的艺术作了辩护:“有人说我否定乡村的美丽景色,可我在乡村发现了比它更多的东西——永无止境的壮丽;我看到了基督谈到过的那些小花,‘我对你说,所罗门在他极荣
华的时候,他所穿戴的还不如那山林间的一朵百合花呢!’” 米勒相信,“艺术是一种爱的使命,而不是恨的使命。
当他表现穷人的痛苦时,并不是向富人阶级煽起仇恨。
”他所要做的,只是尽力弄懂如何用平凡细微的东西去表现崇高的思想,因为那里才蕴藏着真正的力量。
而要将这一切和谐、自然地表现出来,不仅需要画家的眼睛和手,更需要他的整个身心。
米勒出身于农民家庭,在他眼里,大自然有着“无穷无尽的壮观”。
他曾因他的“乡下佬模样”和质朴的画风被巴黎沙龙中的某些同行冠
以“森林中的野人”的绰号。
米勒在这幅画中试图把我们引入土地的深处,在开阔而又静穆的景观中去感受她的沉重与充实,倾听她深沉宁静的呼吸,体会她朴实顽强的生命,体会土地与土地上的农民自然般运行的命运。
米勒的这幅《拾穗者》,本来是一幅描写农村夏收劳动的一个极其平凡的场面,可是它在当时所产生的艺术效果,却远不是画家所能意料的。
这幅画原来的题目是《八月》。
表现的是一个收获场面使富饶美丽的农村自然景色与农民的辛酸劳动形成了对比。
接近米勒的几位社会活动家看到了这幅画中可贵的真实,建议画家修改构图直至最后前景上只剩下三个拾穗粒的农妇形象。
这一修改,竟使作品产生了惊人的社会效果。
这幅表现农民境况的《拾穗者》在沙龙展出后,引起了资产阶级舆论界的广泛注意。
一些评论家写文章说:画家在这里是蕴有政治意图的,画上的农民有抗议声。
有人在报纸上发表评论说:“这三个拾穗者如此自命不凡,简直就象三个司命运的女神。
”《费加罗报》上的一篇文章甚至耸人听闻地说:“这三个突出在阴霾的天空前的拾穗者后面,有民众暴动的刀枪和1793年的断头台。
”
发人深思的是,《拾穗者》何以能产生如此大的震动?米勒的一位艺术辩护人朱理·卡斯塔奈里曾这样来描述这幅画:“现代艺术家相信一个在光天化日下的乞丐的确比坐在宝座上的国王还要美;……当远处主人满载麦子的大车在重压下呻吟时,我看到三个弯腰的农妇正在收获过的田里捡拾落穗,这比见到一个圣者殉难还要痛苦地抓住我的心灵。
这幅油画,使人产生可怕的忧虑。
它不象库尔贝的某些画那样,成为激昂的政治演说或者社会论文,它是一件艺术品,非常之美而单纯,独立于议论之外。
它的主题非常动人,精确;但画得那样坦率,使它高出于一般党派争论之上,从而无需撒谎,也无需使用夸张手法,就表现出了那真实而伟大的自然篇章,犹如荷马和维吉尔的诗篇。
”
在我看来,米勒的作品更多的是对现实生活的体验,他的作品大多是引人注目的妇女形象,而且多是被设置在一个劳动的场景中。
米勒的作品感人质朴,他的艺术世界里有我们失落的某种东西。
他总是呕心沥血的赞美歌颂法兰西的农民形象。
我们应该学习他对艺术的执着,对艺术的高尚的精神。
参考文献:《世界名画家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