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近代的改良与革命
- 格式:docx
- 大小:25.48 KB
- 文档页数:6
如何看待近代中国的革命与改良在经历了19世纪的苦难与动乱之后,20世纪的中国进入到一个革命的时代,一个波澜迭起的革命时代。
清朝政府、北洋政府、国民党政府先后被革命浪潮所掀翻,退出历史舞台。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才出现稳定局面,由此走上了稳步开展的道路。
革命总是要付出代价的。
回首百年,有人感慨,如果走代价较小的改进之路该有多好,遂有“辞别革命”之说,亦有提倡“回到康有为”“回到孔孟道统”等等说法。
然而,历史选择并非由一个理想化的愿望所决定,任何事后的讨论都应该回归历史现场,观察其发生的原因、进程及其影响,而不应脱离具体时空作臆测与推理。
革命不是人为的任意选择一般而言,在社会轉型过程中,改进总是比革命付出的代价要小得多。
因此,选择改进、防止暴力对抗为一般常情。
然而,古今中外的历史说明,革命与改进的发生皆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并不取决于个人或群体的良好愿望。
当社会矛盾锋利到改进缺乏以应对时,革命便不可防止地发生了。
当社会矛盾相对缓和之时,革命又绝非任何好事者所能煽动。
20世纪中国革命思潮的兴起与开展,并成为一波波不可阻遏的洪流,并不是中国人有激进的偏好,也不是少数人煽动所致,而是由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所面临的危机所触发的。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逐渐陆沉,国际地位一落千丈。
外不能抵抗强敌,内不能维持民生,国家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
历史是给了改进时机的。
从“中体西用”的洋务运动,到昙花一现的百日维新,再到辛丑之耻后的清末新政,清朝统治者先后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自救运动,试图通过局部的改进来挽救将倾之大厦。
客观地说,清末十年的改进不能说毫无成就。
然而,清政府的改进和社会期待落差巨大。
清政府期望通过细枝末叶的改进,将无所不包的君权法制化,为专制君权披上现代的外衣。
1908年8月公布的《钦定宪法大纲》赋予了皇帝极大权力。
1911年5月“皇族内阁”的出台,那么向社会公开了清廷皇族的集权之心,使人们对预备立宪的前途丧失信心。
我观中国近代之改良与革命中国的近代史,一方面是一部不断被西方列强欺侮沦陷的屈辱史,另一方面,却又是一部自我解救,自我探索,抵御西方列强的抗争史。
而改良与革命则是近代中国自我解救,自我探索的两种不同的方式。
改良,是统治阶层在内部对限制阻碍自我发展的制度进行变革,以期能够达到符合时代发展需要,进而维护,巩固其统治的一种稳定的,温和的,不流血的,不触碰其根本利益的方式。
而革命,则是用暴力的手段推翻现有制度或统治的一种极端的,流血的,惨烈的方式,这即是狭义上的革命。
换言之,在本质上,改良的目的在于保护统治阶级的根本核心利益,而革命的目的在于对社会利益的重新分配。
因此,正是背后所代表的利益的不同,才导致了中国近代改良与革命的争锋相对。
也正是这一点,决定了改良与革命的密不可分。
革命促使改良,而改良又为革命的发展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改良即是革命的前奏。
中国的改良,历史悠久。
从春秋战国的商鞅变法,赵武王胡服骑射到北魏孝文帝改革,从北宋王安石新政,再到明朝张居正变法……这些改良,让地处偏隅的秦国成为霸主,为秦始皇雄灭六国定下基础;让原本不堪一击的赵国成为战国七雄;让文化落后的鲜卑更好的统治中原;让积弱的北宋渐渐强盛;让落日中的大明帝国重新焕发光彩……因此,在中国的历史上,改良是有基础的,改良是可取的,改良是有积极意义的。
然而,近代中国的改良却又是中国改良史上的一朵奇葩。
因为中国近代的改良是在内有革命火焰熊熊燃烧,满清统治摇摇欲坠,外有西方列强虎视眈眈,西方先进资本主义文明不断侵入的大背景下实施的,这本身就已经超越了历史。
而这又决定了中国近代改良的特殊性与复杂性。
中国近代的改良始于洋务运动,衰竭于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其后的戊戌变法,立宪新政则更多的是一种表面形式,小打小闹,难以形成气候。
我以为,中国近代的改良,纵然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但最终的结果必然是失败的。
即便从唯物辩证的角度看,益处是有的,但于大局实乃杯水车薪,难逃最终的灭亡。
浅谈近代中国的改良与革命提要回顾1840年以来的中国近代史,从西学为体、中学为用的洋务运动,到百日维新的政治变革,到辛亥革命的彻底推翻帝制,再到共产党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一直在经历着改革和革命,并面临着一系列的矛盾和问题,革命和改良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息过,并且持续实践着。
本文从近代历史改良与革命演变的事实出发,浅谈改良与革命对近代中国的影响,以及改良与革命的关系。
关键字中国近代史改良革命影响关系在近代中国历史上,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与革命运动都是资本一帝国主义侵略所造成的民族危机的产物又随着这种民族危机的加深而发展、成长。
甲午战争的失败,激发了中国人民普遍的民族主义情绪和救亡热情。
一部分人开始组织维新救亡运动,另一部分人开始考虑革命救亡。
康有为和孙中山分别成为他们的领导人。
关键词:中国近代史改良派革命派中国的近现代史,是一部屈辱的历史.因为在这两百年来,外国侵略及民族问题的日益深化,中国社会已经走向了边缘.但这一段历史又是中国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的历史.在这期间,中国人民经历了水深火热的两百年,中国也在改良与革命的道路上艰难前行.当二十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广泛传播,革命形势日益成熟的时候,中国究竟该走改革这条路还是革命这条路,改良派与革命派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康有为领导的戊戌维新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起过进步作用、最具典型意义的改良运动。
资产阶级改良派发动维新运动有两个目的:一是挽救民族危亡,一是发展资本主义。
但这两个目的都没有达到。
戊戌维新运动失败之后,便是革命运动的蓬勃兴起。
中国近代史上的革命运动,矛头都是针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都带有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
其中,由于领导力量不同、革命前途不同而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历时14年,旨在反对清朝统治,但是从理论上和实践上看,单靠农民不可能建立一个区别于封建王朝的新政权,因此太平天国虽然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最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毕竟还是一次单纯的农民起义。
浅谈对革命与改良的认识革命与改良是近代中国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中国在外受着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在内还忍受这地主阶级的压迫。
而且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和文化也在冲击着中国。
这样中国就面临了两条道路:第一条,通过革命彻底改变政权;第二条,通过改良缓解现状。
但是由于中国特殊的国情,显然走改良这条路是行不通的。
但是改良这部棋还是要走的。
首先,改良具有谈判的性质,并没有谁要推翻谁的意思。
这样在大家共同协商达成一致的过程中不会出现血淋淋的事件。
因此,一般人都会首先想到改良这条途径:谁都想通过不流血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可是,当时的中国通过改良是不可能成功的。
无论是洋务运动还是维新变法,都有其局限性。
先拿洋务运动来说,它的封建性和自身管理的腐朽性首先制约了其发展,而更致命的是洋务运动对外国具有依赖性。
洋务运动进行时,清政府已经和外国签订了很多不平等条约,西方列强正是依据种种特权,从政治、经济等方面加紧对中国的侵略和控制。
而洋务运动却一再主张对外“和戒”,西方列强是不可能让中国富起来的。
对于资产阶级性质政治改良运动的维新运动同样是不可能成功的。
维新派本身除了不敢否定封建主义和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外,还惧怕人民群众。
维新派的活动基本上局限于官僚士大夫和知识分子的小圈子,严重脱离了人民群众。
维新运动的失败,不但暴露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同时也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企图通过统治者走自上而下的改良道路是根本行不通的。
既然改良行不通,那么就要寻找其他道路——革命。
戊戌维新运动失败后,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在中国掀起了一场资产阶级革命运动。
这场革命的发生,是当时民族危机、社会矛盾激化的结果。
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日益增大,以及中国内部反动派的严重压迫逼着中国进行革命。
而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在踏上革命道路之时就高举起民主革命的旗帜。
这是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与改良派的根本不同之处。
因此,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非常巨大。
浅谈近代中国的改良与革命提要回顾1840年以来的中国近代史,从西学为体、中学为用的洋务运动,到百日维新的政治变革,到辛亥革命的彻底推翻帝制,再到共产党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一直在经历着改革和革命,并面临着一系列的矛盾和问题,革命和改良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息过,并且持续实践着。
本文从近代历史改良与革命演变的事实出发,浅谈改良与革命对近代中国的影响,以及改良与革命的关系。
关键字中国近代史改良革命影响关系在近代中国历史上,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与革命运动都是资本一帝国主义侵略所造成的民族危机的产物,又随着这种民族危机的加深而发展、成长。
甲午战争的失败,激发了中国人民普遍的民族主义情绪和救亡热情。
一部分人开始组织维新救亡运动,另一部分人开始考虑革命救亡。
康有为和孙中山分别成为他们的领导人。
关键词:中国近代史改良派革命派中国的近现代史,是一部屈辱的历史.因为在这两百年来,外国侵略及民族问题的日益深化,中国社会已经走向了边缘.但这一段历史又是中国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的历史.在这期间,中国人民经历了水深火热的两百年,中国也在改良与革命的道路上艰难前行.当二十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广泛传播,革命形势日益成熟的时候,中国究竟该走改革这条路还是革命这条路,改良派与革命派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康有为领导的戊戌维新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起过进步作用、最具典型意义的改良运动。
资产阶级改良派发动维新运动有两个目的:一是挽救民族危亡,一是发展资本主义。
但这两个目的都没有达到。
戊戌维新运动失败之后,便是革命运动的蓬勃兴起。
中国近代史上的革命运动,矛头都是针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都带有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
其中,由于领导力量不同、革命前途不同而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历时14年,旨在反对清朝统治,但是从理论上和实践上看,单靠农民不可能建立一个区别于封建王朝的新政权,因此太平天国虽然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最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毕竟还是一次单纯的农民起义。
如何看待近代的革命与改良在近代中国,革命和改良是两种重要的社会思潮和政治运动,它们各自有着不同的历史背景、理论基础和实践效果。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革命和改良都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力量,具有不可忽视的历史意义。
首先,革命和改良都是为了回应近代中国所面临的历史性挑战。
在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压迫下,中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政治危机和社会危机。
革命和改良都是为了寻找解决这些危机的途径而提出的。
革命主张通过暴力手段推翻清王朝,建立一个新的政治制度,以实现国家的独立、民主和富强。
而改良则主张在不改变现有政治制度的前提下,通过渐进的改革措施,逐渐完善现有制度,提高国家的整体实力和国民素质。
虽然革命和改良的手段和方法不同,但它们的出发点都是为了救亡图存,实现中国的现代化。
其次,革命和改良都在不同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革命虽然采取了暴力手段,但它在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建立新的政治体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革命,中国建立了共和制度,促进了民主意识的觉醒,推动了社会的现代化转型。
而改良则在保持现有政治制度的前提下,通过渐进的改革措施,逐步推进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改良在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经济、文化教育和科学技术等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然而,革命和改良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和局限性。
革命虽然能够迅速推翻旧有的政治制度,但它在建立新的政治体制方面存在着不确定性和风险。
革命容易引发暴力冲突和社会动荡,也容易导致民族分裂和社会分裂。
同时,革命的成果往往容易被掌握实权的人所篡夺,难以实现真正的民主和公正。
而改良虽然能够稳步推进现代化进程,但它在改革过程中往往受到既得利益集团和传统观念的阻力,进展缓慢且难以取得实质性的成果。
此外,改良也往往忽视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难以实现真正的社会公平和正义。
综上所述,近代中国的革命和改良都是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社会思潮和政治运动。
虽然它们在手段、目标和结果上存在着不同之处,但它们都在不同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简述近代中国的革命与改良摘要:近代中国经历了百年的风雨,外有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野蛮侵略,内有封建势力的残酷统治和镇压,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和改良派就是在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登上了历史舞台。
如何正确的评价革命与改良,是中国近代史研究中一个值得注意和重视的问题。
对于革命与改良的得失,必须实事求是的具体分析。
无论是革命派还是改良派,他们都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都希望在中国实现其政治理想。
中国的近代化道路经历了从改良到革命的转变,但是这条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而是在逐步探索中的选择。
革命以改良的失败而兴起。
革命又以“五四运动”前后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革命,资产阶级一直是历史舞台的主角,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革命,无产阶级成了历史舞台主角,中国共产党成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无论是旧民主主义革命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都经历了艰辛的过程,都有一致的目标: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
关键词:革命改革旧民族主义新民族主义中国共产党近代的中国经历了百年的风风雨雨,几近亡国。
近代史是用血与泪书写的一段苦难史,也是一部饱尝帝国主义侵略和欺凌的屈辱史。
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到1949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的百年时间里,在中国的土地上,经历了侵略和反侵略、奴役和反奴役、压迫和反压迫的历史的事件,它们如实的记载了外国列强和本国封建统治者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
为了维护民族独立自主和主权的完整,促进经济的发展,实现政治进步,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
他们分别是一林则徐、魏源等为主要代表的地主阶级抵抗派,以奕 、李鸿章等为代表的洋务派,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以孙中山等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和以共产党为主要代表的广大无产阶级革命派。
正是一位位仁人志士的不断探索为我们后人遗留了宝贵的思想财富,捍卫了民族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
中国至今依然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
在各位仁人志士的民族解放和振兴道路的选择中,又以改良和革命两条道路最突出,也是最值得令人讨论的。
中国近代史上改良与革命能发生的原因及其启示一.改良与革命能发生的原因(概括):①外来原因即资本主义发展和殖民扩张,西方实现工业革命以后,资产阶级要求更广阔的国外市场和原料供应地,推动西方列强向世界急剧扩张。
中国成为其扩张的目标之一。
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的社会性质和革命性质开始发生质的变化,中国社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使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普遍觉醒,开始救亡图存的探索。
②内部矛盾即中国社会原有的农民与地主阶级,资产和地主阶级,无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随着外来资本的入侵逐渐激化。
中国志士仁人怀着强烈的危机感和民族意识历尽千辛万苦,不怕流血牺牲,去探索挽救中华民族危亡的道路。
洋务运动,维新运动,辛亥革命,大革命,便是中国人开展的救亡图存探索。
二.两次改良和两次革命:1.洋务运动:开展原因:购买和制造洋枪洋炮以镇压农民起义,借此加强海防,边防,并乘机发展洋务派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
内容:兴办近代企业,建立新式海陆军,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甲午战争一役,洋务派经营多年的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标志着以“自强”,“求富”为目标的洋务运动的失败。
洋务运动虽然办起了一批企业,建立了海军,却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
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主要是其具有封建性。
........P49。
但无论如何,其历史价值是值得肯定的:洋务运动使传统的“重本抑末”,“重义倾利”,商为“四民”之末等观念都受到冲击,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开始变化,工商业者的地位上升。
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发展,社会风气得到改变。
2.维新运动:开展人:民族资产阶级维新派开展的原因: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迫切要求挣脱外国资本主义和国内封建势力的压迫和束缚,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开辟道路。
维新运动发布了一系列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方面的新政令和新措施,但这些政令和措施并未触及封建制度的根本,所要推行的是一种十分温和的,不彻底的改革方案。
维新派试图通过光绪皇帝推行的这种改革方案,遭到了封建势力的强烈反对,光绪皇帝所颁布的新政命令,由于中央和地方守旧官僚们的抵制,大多未能付诸实施。
近代中国改良与革命之争在近代中国历史上,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与革命运动都是资本一帝国主义侵略所造成的民族危机的产物,又随着这种民族危机的加深而发展、成长。
甲午战争的失败,激发了中国人民普遍的民族主义情绪和救亡热情。
一部分人开始组织维新救亡运动,另一部分人开始考虑革命救亡。
从改良到革命并不是并不是一帆风顺,也是在逐步探索中的选择。
康有为领导的戊戌维新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起过进步作用、最具典型意义的改良运动。
资产阶级改良派发动维新运动有两个目的:一是挽救民族危亡,一是发展资本主义。
但这两个目的都没有达到。
这与时代条件有关,也与他们自身的认识有关。
他们没有把挽救民族危亡与反对帝国主义联系起来,以为自强了就可以抵御帝国主义侵略,这是幼稚的幻想。
不反帝,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怎么能够自强起来?他们希望用维新运动、发布新政谕令发展资本主义,不能认识封建制度是发展资本主义的最大桎梏;又不认识发动广大人民起来推翻封建制度的必要性,害怕革命。
最终谭嗣同等6人被杀害,历时仅一百零三天的变法终于失败。
戊戌维新运动失败之后,便是革命运动的蓬勃兴起。
中国近代史上的革命运动,矛头都是针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都带有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
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提出了“三民主义”作为反清革命的指导思想,较为全面、系统地阐释了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关于中国革命的目标、纲领和斗争方式。
革命派与改良派围绕是否要用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是否要建立民主共和国、是否要实行平均地权的社会革命等方面进行思想论战。
革命派能够取胜,并不一定因为他们的理论多么完美无缺;相反,梁启超们在对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理论的认识和理解上,比他们更高明一些。
关键在于,革命派是在为一种新生的力量、一种历史的趋势作辩护,而梁启超等改良派是在为一种没落的势力、一种行将被推翻的旧的社会制度喝彩。
谁正确地适应了历史的潮流,历史潮流就会选择谁。
抗战胜利后,通过重庆谈判和政治协商会议,中国共产党希望以和平的方式联合各党派建立一个统一、自由、民主的新中国。
简述近代中国的⾰命与改良简述近代中国的⾰命与改良摘要:⾰命与改良就好像历史的两⼤车轮,推动着近代中国的不断前进。
回顾历史,我们看到,改良与⾰命只是近代中国⼈改造中国的不同道路的选择,尽管它在近代中国的历史命运不尽相同,但它对于推动近代中国历史进程的进步作⽤都是不容抹煞的。
⾰命是“⽤暴⼒打碎陈旧的政治上层建筑,即打碎那由于和新的⽣产关系发⽣⽭盾⽽到⼀定的时机就要⽡解的上层建筑。
”改良则是以渐进的、较为缓和的⽃争⽅式推动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化。
它们既相互依存,⼜相互对⽴,⼆者交叉的出现。
关键词:关键词:戊戌维新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中国现代化、孙中⼭⾰命1895年4⽉,甲午战争战败,⽇本逼迫中国在⽇本马关签定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在这样民族危机空前深重的情况下,康有为发动在北京应试的1300多名举⼈联名上书光绪皇帝,叙述严峻的形势,同时提出变法的主张,史称“公车上书”。
但还是对清政府触动并不⼤,上书失败后,康有为、梁启超等⼈在北京、上海、天津各地创办报纸、组织学会、开设学堂,宣传变法主张,变法维新运动在全国逐渐⾼涨起来。
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后,时局更加危急。
1898年6⽉,光绪帝下诏宣布变法,颁发了⼀系列在政治、经济及社会⽣活⽅⾯推⾏新政的谕旨。
维新派企图通过⾃上⽽下的变法维新,逐步在中国推⾏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联合统治的君主⽴宪制度,发展民族资本主义,以挽救民族危亡。
宣传转到政治实践。
戊戌维新不仅是中国近代史上变⾰社会制度的运动,⽽且是近百年来⼀系列改造和变⾰社会的伟⼤开端。
戊戌维新同以往⾃发的农民运动不同,它是奠基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之上,适应民族资本主义⽣产关系的需要,代表中国民族资本家的政治、经济要求的改⾰运动。
在近代中国历史上,由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救亡图存的紧迫感、责任感,催促着⼀切爱国的中国⼈、社会集团、社会阶级和阶层,在千钧⼀发的时刻做出⾃⼰的抉择,投⼊改造中国的运动。
尽管在19世纪末中国民族新⼯业尚很薄弱,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尚处于形成的过程中,刻不容缓的时代紧迫感却敦促着这个阶级的代表⼈物尽早地袍笏登场,演出维新、变⾰、图存的壮烈场⾯。
近代社会客观地本能地同时存在两种需要、两种发展趋向,即“激进”与“改良”,它们是交织在一起,是可以统一的。
近代的中国是一个转型中的社会,古代的东西与近代的东西杂混蜕变,本来就不好清理。
思想文化范畴的理念与政治范畴的理念并用于救国斗争,越发显得头绪多多。
用“激进”与“改良”来评价中国近代史上的政治、思想派别或人物,情况就大为复杂了。
梁启超在改良与革命之间反复,已经隐约感悟到上述的两种需要;但他更偏重于改良,对两种历史需要的理解有失偏颇。
民初他主张在共和制下实行开明专制,无意间,已经找到了中国近代史两种需要的统一方式:先革命,在先进国体的外壳下,进行改良,实行符合社会历史条件的制度。
在改良与革命的两难之间,梁启超已隐约参悟了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规律。
雷颐指出,“辛亥革命”这些年来几乎成为“激进”的代名词,其实,被尊为“辛亥之父”的孙中山并非一开始就想“干革命”的,起初也是想方设法、最后通过王韬上书李鸿章,想走“改良”路线的。
只是在“改良”被拒之后,他才立志走上“革命”一途的。
有人对清政府的“新政”“立宪”被辛亥革命“打断”而深感遗撼。
不经革命的大动荡大破坏而收革命之实效,当然是值得追求的理想状态,作为一种良好的愿望,更是无可指责。
几乎每个时代、每个社会都会有各种各样的“激进”思想,但在承平年代开明社会,形形色色的激进思想于民众之影响者几希,更掀不起能动荡社会的大风大浪,只能是屈居一隅的少数人信念,不足为意。
然而,一旦社会腐朽不堪,而统治者又拒绝改革以疏不满以缓危机,民众忍无可忍最后抱定与汝偕亡之心,则蛰伏已久的激进思想便如狂飙突起,成为席卷一切的巨浪大潮。
此时此刻,惟最激进者最有吸引力,暴力肯定不断升级,愈演愈烈,最终火焱昆岗,玉石俱焚。
我们搞历史的总是养成一个习惯,从事实中看它是怎么样造成的,或者说我们对一个巨大的社会运动,也可能很不喜欢它,也可能是从价值上否定它,但是这么巨大的社会运动来了,那么多人走进去,那么多人支持它,恐怕更重要的是要分析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情况,为什么那么多人支持它,造成这个社会的原因是什么?我觉得这个得仅从主观上说这个过激,那过激,我们对巨大的社会运动和历史思潮,我们就是要分析它是怎么产生的。
如何看待近代的革命与改良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发动了一次又一次的侵华战争,一个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中国人民的生活陷入水深火热之中。
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军事、经济、政治、外交、文化进行了全方位的侵略与破坏,中国从此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资本-帝国主义发动侵略战争,屠杀中国人民;侵占中国领土,划分势力范围;勒索赔款,抢劫财富。
这些自称“西方文明传播者”的侵略者在中国的所作所为,充分地暴露了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势力践踏文明的野蛮本性。
帝国主义的侵略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反抗,刺激了中国人民的觉醒,促使中国人民投入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
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是近代革命与改良的直接原因。
随着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日益加深,社会各阶级都面临着“怎么办”的问题。
农民阶级、地主阶级洋务派、资产阶级维新派、资产阶级革命派,他们从各自的阶级立场出发,对国家的出路进行探索,先后提出了不同的主张和方案。
进而引出了资产阶级维新派与守旧派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论战,以求探索真正救亡图存的道路。
农民阶级以太平天国运动与义和团运动为代表,虽然失败了,但是却给以帝国主义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
农民阶级采取暴力革命的办法虽然在短时间内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由于农民阶级的落后性,最终无法领导中国革命的成功。
地主阶级洋务派开展了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为指导的洋务运动,虽然失败,但其引进外资、兴办近代企业、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创办新式学堂、建立新式海陆军的做法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近代企业的发展,促进了近代思想的解放。
地主阶级洋务派采用了较为温和的改良的办法,然而洋务派以维护和巩固中国封建统治为最终目的,这就决定了它必然失败的命运。
19世纪90年代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逐渐壮大,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要求的知识分子迫切的提出了维新变法的思想,百日维新虽然只仅仅经历了不到一百天的时间就失败了,但是其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不可忽视的深远影响,人民思想得到解放,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其在政治经济领域的主张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制度戊戌维新运动失败后,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在中国掀起了一场资产阶级革命运动-辛亥革命。
浅谈近代的改良与革命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浅谈近代中国的改良与革命提要回顾1840年以来的中国近代史,从西学为体、中学为用的洋务运动,到百日维新的政治变革,到辛亥革命的彻底推翻帝制,再到共产党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一直在经历着改革和革命,并面临着一系列的矛盾和问题,革命和改良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息过,并且持续实践着。
本文从近代历史改良与革命演变的事实出发,浅谈改良与革命对近代中国的影响,以及改良与革命的关系。
关键字中国近代史改良革命影响关系在近代中国历史上,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与革命运动都是资本一帝国主义侵略所造成的民族危机的产物,又随着这种民族危机的加深而发展、成长。
甲午战争的失败,激发了中国人民普遍的民族主义情绪和救亡热情。
一部分人开始组织维新救亡运动,另一部分人开始考虑革命救亡。
康有为和孙中山分别成为他们的领导人。
关键词:中国近代史改良派革命派中国的近现代史,是一部屈辱的历史.因为在这两百年来,外国侵略及民族问题的日益深化,中国社会已经走向了边缘.但这一段历史又是中国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的历史.在这期间,中国人民经历了水深火热的两百年,中国也在改良与革命的道路上艰难前行.当二十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广泛传播,革命形势日益成熟的时候,中国究竟该走改革这条路还是革命这条路,改良派与革命派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康有为领导的戊戌维新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起过进步作用、最具典型意义的改良运动。
资产阶级改良派发动维新运动有两个目的:一是挽救民族危亡,一是发展资本主义。
但这两个目的都没有达到。
戊戌维新运动失败之后,便是革命运动的蓬勃兴起。
中国近代史上的革命运动,矛头都是针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都带有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
其中,由于领导力量不同、革命前途不同而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
近代中国革命历史与改良问题分析短短一个多世纪,在中国大陆上就发生了数次影响国民命运的历史事件,从1840年到1949年,究竟是革命还是改良,我们只能从各个方面分析讨论。
1840年,英国侵略者向古老封建的中国发动了一次侵略战争。
即为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由独立的封建国家逐步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中华民族开始了一百多年屈辱、苦难、探索、斗争的历程。
从乾隆后期开始,清朝的统治日趋衰落。
清政府仍以“天朝上国”自居,虚骄自大,闭目塞听。
而同一时期的欧美帝国主义列强已有长足发展,并把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的中国,作为他们扩大海外市场的目标。
这就是改革与闭塞的原因所导致的不同的结果。
19世纪初叶,中国封建社会已从“康乾盛世”的顶峰上往下跌落,封建传统思想的两大支柱“宋学”与“汉学”也逐渐走向穷途末路。
而产生于明末清初由黄宗羲、顾炎武所倡导的经世致用的学风却受到社会的注重。
这种经世致用思想的兴起,正是当时封建统治阶级内部思想变革的主要表现。
在西方坚船利炮的威胁下,不但对中国的经商贸易有所动摇,而且西方的思想文化也蜂拥而至。
鸦片战争前后,内忧外患纷至沓来,封建社会危机四伏。
忧患意识和历史责任感,促使一批政治眼光比较敏锐的封建知识分子,进一步去探索和寻找中国社会摆脱困境与危机的良策。
他们以传统经学为依托,以匡时救世为己任,对内主张整饬吏治,改革弊政;对外提倡学习西技,抵抗侵略,从而逐渐在地主阶级中形成一股经世致用的社会思潮。
鸦片战争前后地主阶级的经世致用思想,是在中国社会交替时期思想界出现的一大进步。
一方面,它针对当时社会的严重弊端和民族危机,顺应了社会发展的趋势,符合国家与民族的利益,对国计民生具有积极作用,它打破了“万马齐喑”的沉闷风气,初创了“开眼看世界”的全新观念,迈出了向西方国家探寻真理的步伐,充当了中国近代社会思想启蒙的先驱,并对后世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另一方面,由于它主要是服务于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因此依然有着明显的阶级和时代的局限。
论中国近代改良与革命对于中国近代历史,认为从1840年到1949年这100年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阶段,这不仅是中国反帝反封,争取民族独立与国家富强的百年,是世界上最大的封建制度下的国家从古代到现代的过渡,更是中国社会各阶级对各种制度的探索与创新。
而在这些试探的前行中我们不得不面对的就是中国近代的改良与革命的问题。
关于中国改良与革命,我认为无论是革命还是改良都是当时社会客观实在的要求,都是当时历史的产物,因为当时的国家面临着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压迫,不得不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应对,否则后果就是像印度一样的沦为殖民地被残忍的压迫和剥削。
而除了忍受之外的措施就只有改良和革命两条路,不管是地主阶级还是资产阶级,改革者和革命者在争取民独立和国家富强的目的上都是相同的,不同的只是采取的手段不同而已,这当然和当时的社会环境和当事者的对国情的认识程度受教育程度有关系,也正因为这样这两种不同的尝试才会呈现不同的结果。
第二,我要强调的是我是一个正宗的历史唯物主义者,我坚信历史是有规律可循的,如同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矛盾对立一样,资产阶级代替封建制度也是历史之必然。
它是不能用如果来假设的,历史不同于理工学科的可贵之处正在于它的不可逆性和不可假设性,历史不是由无数个如果组成的。
我们不能假设改良或者革命过程中,某一阶段是这样或者那样,因为假设本身就是对史实的一种不忠。
面对当时的国情,改变确实是当时的历史要求但是采取什么方式并不是历史的必然,先辈们所做的只是尽自己做大的努力去尝试和探索,我相信这两种方式都是有可能成功的,而这两种方式唯一的判定就是结果如何,无疑革命者是被历史大潮选中的一方。
第三,改良和革命只是两种不同的方式,不同之处在于前者是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同时而发起的从上而下的改变,而后者则是被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自由而发起的自下而上的改变;前者的优点在于方式和缓尽量不流血,而后者则更注重改变的彻底性。
观察中国近代历史我们就会发现改良和革命在百年历史中是交替出现的,这并不是一种无意义的循环而是阶梯式的进步。
论近代中国的改良与革命摘要:在近代中国历史上,为挽救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无论是封建地主阶级的有识之士的启蒙运动,还是新兴的资产阶改良运动与革命运动都是资本一帝国主义侵略所造成的民族危机的产物,他们都是有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现实决定的。
从改良到革命并不是并不是一帆风顺,也是在逐步探索中的选择。
我个人认为改良和革命在思想上是承前启后的,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是两者有着深层次的矛盾——总的来说是辩证统一的。
关键词:改良革命半殖民地半封建辩证统一一、随着近代中国从封建社会逐步演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的阶级关系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不仅旧的阶级发生了变化,还有新阶级产生出来。
1.旧的封建统治阶级即地主阶级继续占有大量的土地,掌握着国家政权,对人们实行专制统治。
不过,地主阶级本身也发生了某些变化。
|||在鸦片战争期间,面对清王朝的腐朽和西方列强的侵略给中国社会造成的深重灾难,站在反侵略斗争前线的广大人民群众和军队中的爱国官兵,为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独立,同侵略者进行了英勇的斗争。
与此同时,许多爱国志士苦心积虑,追求救国救民的真理。
他们议论时政,发出了外抗强敌,内求变革的呼声。
地主阶级革新派的代表人物林则徐、魏源等,吸取鸦片战争失败的经验教训,提出了一系列的军事思想主张,发出了变革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信号,并标示着中国近代军事思想发展的方向。
|||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清王朝与西方列强之间的矛盾暂趋缓和。
统治阶级中一部分被称为洋务派的官僚如奕诉、文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出于镇压农民起义和抵御外敌入侵的双重目的,开展了一场以学习西方"长技"为主要内容的"自强"运动。
洋务运动兴起于19世纪60年代。
当时清朝已遭受了两次鸦片战争的惨重失败,国势更为颓败,特别是受到太平天国革命运动的沉重打击,封建统治更是摇摇欲坠。
面对这种严重的局面,洋务派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宗旨,以"自强"为号召,试图采用西方资本主义的国家的武器装备与先进技术,以强化军队,巩固清朝的封建统治,抵御外敌的侵略。
浅谈近代中国的改良与革命提要回顾1840年以来的中国近代史,从西学为体、中学为用的洋务运动,到百日维新的政治变革,到辛亥革命的彻底推翻帝制,再到共产党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一直在经历着改革和革命,并面临着一系列的矛盾和问题,革命和改良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息过,并且持续实践着。
本文从近代历史改良与革命演变的事实出发,浅谈改良与革命对近代中国的影响,以及改良与革命的关系。
关键字中国近代史改良革命影响关系在近代中国历史上,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与革命运动都是资本一帝国主义侵略所造成的民族危机的产物,又随着这种民族危机的加深而发展、成长。
甲午战争的失败,激发了中国人民普遍的民族主义情绪和救亡热情。
一部分人开始组织维新救亡运动,另一部分人开始考虑革命救亡。
康有为和孙中山分别成为他们的领导人。
关键词:中国近代史改良派革命派中国的近现代史,是一部屈辱的历史.因为在这两百年来,外国侵略及民族问题的日益深化,中国社会已经走向了边缘.但这一段历史又是中国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的历史.在这期间,中国人民经历了水深火热的两百年,中国也在改良与革命的道路上艰难前行.当二十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广泛传播,革命形势日益成熟的时候,中国究竟该走改革这条路还是革命这条路,改良派与革命派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康有为领导的戊戌维新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起过进步作用、最具典型意义的改良运动。
资产阶级改良派发动维新运动有两个目的:一是挽救民族危亡,一是发展资本主义。
但这两个目的都没有达到。
戊戌维新运动失败之后,便是革命运动的蓬勃兴起。
中国近代史上的革命运动,矛头都是针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都带有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
其中,由于领导力量不同、革命前途不同而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历时14年,旨在反对清朝统治,但是从理论上和实践上看,单靠农民不可能建立一个区别于封建王朝的新政权,因此太平天国虽然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最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毕竟还是一次单纯的农民起义。
太平天国为此后的民主革命准备了条件,它本身不能算是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革命,是一个典型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共合作反对北洋军阀的国民革命,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反对国民党统治的革命,都是典型的革命。
"(一)在近代中国,先进的中国人也曾试图走改良的道路,但由于腐败的清政府为了维护其封建统治特权,不愿意进行真正的改良,因此,这条路走不通。
(二)辛亥革命不是靠革命党的煽动才发生的,而是封建统治阶级逼出来的,是清政府腐败统治的必然结果。
导致辛亥革命后军阀混战的原因不是因为推翻了清朝皇帝,而是因为革命不彻底。
(三)20世纪上半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风起云涌的革命运动为新中国大规模的现代化建设创造了条件,没有民族民主革命的胜利,没有无数革命者的流血牺牲,特别是没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革命,也就根本谈不上中国今天大规模的现代化建设。
(四)笼统地特别是不顾客观历史事实主观地宣称“改良比革命好”、“要改良不要革命”,不仅是简单化,而且是历史唯心主义。
首先,我认为,不管是革命与改良,都是近代中国社会的时代要求。
也就是说,革命与改良,不是某一部分人主观地造成的,而是社会发展的客观现实造成的。
近代开启以来,中国遭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本身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经济文化遭到西方先进的资本主义文明的冲击。
在这种冲击下,国内的腐朽势力愈益抬头,并与侵略势力结成联盟,阻碍中国的发展壮大。
中国只有改变现状,奋发自强,才能自立于世界。
那么革命与改良就成了改变现状的两条不同的道路。
来自西方的资本主义冲击是一把双刃剑。
它一方面给中国人民带来了苦难,造成了中国的落后,并压制中国的发展;但另一方面,它又促成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正是在四面受敌、即将遭肢解的情况下,中国人民才意识到必须改变现状才能求得生存和发展;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才能虚心地吸取西方的先进文明。
(2)改良应该是首选之法。
因为改良可以在不流血的情况下,通过逐步的、有序的制度改革,使一个国家和平地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成为强国。
改良可以使传统与现代不完全脱节,也可以使变革更持久有效。
相反,革命要流血,要带来民众的苦难,还可能造成国家民族的分裂。
革命后,可以实施较大规模的变革,但是变革的效果却往往因为传统的阻碍势力、因为革命的不彻底而变得微不足道。
当然,改良也有它的不利之处,但从长期来看,改良是比较可取的。
(其实,革命的即时效果就是推翻了一个政权,但只有在新政权有力推行改革的时候,这种革命才是有效的。
也就是说,革命和改良两者可以归结到一点:那就是都需要有效的改革。
)但是,近代中国的具体历史条件却使它偏向了革命的道路。
首先,是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太紧太深,它们不希望中国走向富强的道路。
所以它们也不会真正希望中国通过改良而改变现状;其次,统治阶级中的顽固势力太强大,不甘心在改革过程中丧失其原有的利益。
于是,他们便千方百计地阻挠或延缓改革的步伐;再次,改良者本身的弱点及改革过程中的失误,从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改良的流产。
因此,革命形势不是天然的,也不是革命者人为造成的,而是由中国近代各种主客观条件造成的。
(3)改良与革命有着紧密的关系。
革命者的革命活动,促使当权者必须以改良来压制革命。
比如慈禧太后就明确表示过立宪的目的就是要杜绝革命。
反过来,改良的很多措施也客观上为革命的兴起提供了有利条件。
从某种意义上说,改良就是革命的先声。
比如,戊戌变法运动促成了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使西方民主进步思想大量涌入,客观上为民主革命提供了思想基础;清末新政中,清政府实行废科举、兴学堂、派遣留学生、编练新军等措施,本意是为了维护其统治,但实际上却为自己培养了一批掘墓人。
改良如果能顺利及时地进行,能够得到有效的控制,则其改良的措施无疑是必要的;但当改良受到延迟阻碍,则其已经实行的措施必然造就推动继续改良的势力,如果不能对这些势力进行有效疏导的话(其实最有效的方法还是继续进行改革,实现其最初的承诺),那么这股势力必然要寻求体制外的道路。
此道路便是革命。
辛亥革命便是在这种情况下爆发的。
在清末,康有为的改良没有成功、梁启超的改良也没成功。
其实最根本的原因是他们没有看到和了解到,当时的根本病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不能相适应。
改良已经无法满足生产力的与生产关系的适应。
他只能做到在一定范围内调解,但是当时社会,在调和的作用下也不可能改变现状的。
所以,只有革命!!才能达到这一目的。
但是,改良也有它积极的意义。
在那个时期,他是很多新的思维渗透到当时的社会当中。
为后期的革命奠定了很好的思想基础。
而革命则是彻底的打碎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体制,和部分封建文化,但不是全部的,很多封建残留的腐朽文化至今还有。
但是革命也是有弊的。
就是在跟命中我国丧失了很多优良的文化传统和净化文化,使之没有很好的传承。
以至于中国像在国美的思想根基的混乱。
以至受外来文化腐蚀的程度如此之大,都是与此息息相关的。
其实看待两者的地位作用,都不能太片面的否定全部,或肯定全部。
实事要辩证的看待。
上面握手的观点恐怕不像教科书答的那样,但是这是一个好的思维方式。
你要在书本的基础之上看到一种客观的规律,你就会对历史或政治真的有建树。
其他的作用,什么推翻了封建王朝之类的在书上可以找的我就不一一说了。
历史证明,在旧的中国社会里,改良道路是走不通的.因为,那时的国家从根本上是腐朽的,尤其是在其统治阶级中的腐败最为严重!!康有为的改良没有成功、梁启超的改良同样不会成功,因为他们都试图保护腐朽的清王朝统治,这对当时倍受压迫、但已经接触到西方先进文化的中国人民来讲,是不可能被接受的,同时,清王朝为其自身考虑,也不会接受其他阶级浸透于他的统治之中;在和平的方式下,洋人们同样不会接受一个“不听话”的统治阶级!所以,那是中国人需要的不是改良,而是革命!!拿起我们的枪,拿起我们的炮,来反抗、推翻一切压在中国人民身上的几座大山,历史告诉我们,妥协是没有用的,相信腐朽的清王朝和一心想要把整个中国做为他们众多殖民地之一的列强们是可笑的!所以,真正为我们带来现在美好生活的,正是溶入中国人血脉里的革命精神--------------------------------------------------------------------------------改良可以最大限度的避免破坏,而缺点也同样明显,就是不像革命那样来得彻底。
革命正好相反在打破旧社会后,不可避免的给社会带来巨大的灾难。
对于中国两种道路都曾作过尝试,从我个人而言,更倾向于社会改良,有人会说中国的改良运动不是失败了吗?是的,中国近代最大规模的改良运动——百日维新是遭到了惨痛的失败,教科书在分析失败原因时,一般都说是康、梁政治上过分幼稚,开始寄希望于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后来又冒险相信投机分子袁世凯。
我认为这种分析并不正确,自上而下的改革不依靠统治者还能依靠谁呢!皇帝无权,不通过暴力怎么夺取呢?应该说康、梁在这两个举措中错误并不大,最大的错误在于他们选择改良的对象并不是正统的中国统治者,满清在明的废墟上建立的并不是一个承继明王朝的中国政权,而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殖民政权,这个政权维护的只是殖民阶层(满清贵族)的利益,而他们最大利益的所在就是长期将中国的主体民族(汉族)作为奴仆,这一点是根本利益,不容商讨,慈禧太后不是有一句话吗!“宁予外贼,不予家奴”,很形象的反映了这一点,西方压迫再大,也不过是要分一些战利品,而改良以后则要失去所有,满清会如何选择,不言自明。
而袁世凯的叛变,只不过是看清了形势,即使当时兵变侥幸成功,由于改良触动了整个统治阶层的利益,还是会以失败而告终的。
改良走不通,就只好革命,而革命的负面影响在中国表现的淋漓尽致,辛亥革命,使中国陷入了长达30多年的内战,丧失了大量的领土,失去了追赶世界的机会。
随后的共产主义革命,虽然基本统一了中国,并长期保持繁荣肯定,但革命的风潮摧毁了中国的传统,甚至连文字的承继都被割裂,更严重的是,左倾的革命思想,将中国自绝于国际社会,再次错失了重新撅起的机会。
时过境迁,今天的领导人终于在惨痛教训中醒悟,开始大力发展生产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资产阶级维新派所推行的维新变法运动以及之后的清末新政在近代社会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有利于近代民主思想和先进生产方式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的民主革命准备了必要的条件。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促进了民主科学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为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