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理论
- 格式:ppt
- 大小:160.50 KB
- 文档页数:50
扎根理论(grounded theory)简介扎根理论(grounded theory)是质性研究的⽅法之⼀,由社会学家Barney Glaser及AnselemStrauss 于 1967 年提出,⽤来探索存在于⼈们互动之间的社会⼼理过程或社会结构过程,以发展出扎根于社会实相和情境脉络的理论。
近来在护理上被⼴泛的使⽤,做为发展护理的相关理论的研究⽅法。
扎根理论的渊源来⾃符号互动论(symbolic interactionism)与实⽤主义(pragmatism)。
符号互动论关注⼈们如何从互动得到意义,并突显⼈们语⾔、⾏动符号的「意义」结构,其基本前提有三,⼀为⼈们对事情的感受、举⽌、⾏为表现等,是根据这些事情对他们所具有的意义⽽来⾏动的;第⼆是意义的产⽣是经由社会互动过程⽽来。
第三是当个⼈要根据事情的意义来⾏动时,是经过⼀诠释的过程(徐,1997)。
⾄于扎根理论受实⽤主义的影响则表现在解决问题的⽅法,扎根理论解决问题的⽅法是不断的分解与综合,研究结果所形成的理论是为使⼈了解及解决困境,并⼀直接受挑战与修正(徐,1997)。
王(1995)指出扎根理论是⼀种从事有意识、有⽬标的⾏动过程,其具有积极活动的⾓⾊,且研究并不是由建⽴假说、资料搜集到验证假说的线性过程,⽽是⼀种不断来回相互影响及⽐较的过程。
也就是因为扎根理论是⼀⽅⾯收集资料,⼀⽅⾯检验的连续循环的过程,不仅着重归纳亦⼗分重视演绎,因此被认为是质性研究中最科学的⼀种⽅法(Hammersley,1989)。
与其它质性研究⽅法如现象学(phenomenology)、民族志(ethnography)和内容分析(content analysis)之间最⼤的不同在于,扎根理论以发展⼀个可以解释某个特定现象的概念和理论为⽬的(Strauss & Corbin,1990)。
此外,扎根理论的策略是运⽤系统化的程序,帮助研究者思考、分析及整理资料,对此 Stern(1980)有五点描述:1.扎根理论的概念架构是来⾃研究资料⽽⾮以前相关的⽂献。
扎根理论在心理学的意义扎根理论在心理学的意义扎根理论是指一个人的行为和思考是由自我形成和自我理解的早期经历所影响的。
这种理论可以应用于各种领域,包括心理学、社会学和行为学等。
在心理学中,扎根理论被广泛应用于理解人们的行为和认知,并且对人类发展过程的影响进行深入的研究。
本文将探讨扎根理论在心理学中的意义。
1. 帮助人们了解自己扎根理论可以帮助人们了解自己的行为和思考,情感和情感反应的来源。
这种理论认为,人的内省要从早期的经历中开始。
如果一个人能够了解自己的扎根,那么他或她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对特定情境的反应,包括与人的关系、工作和生活相关的事情。
这有助于消除心理上的障碍,并促进个人预防和管理心理创伤的能力。
2. 说明人的行为和思考的根源扎根理论还有助于心理学家理解人的行为和思考的根源。
这种理论强调了个人的体验和人际关系对个体独特的认知世界的塑造。
人们的早期经历和人际关系对注意力、感知、情感和反应模式的形成有着巨大的影响。
扎根理论通过解释这些早期经历如何塑造个人行为和认知模式,有助于理解人们在特定情境中的行为和情感反应。
3. 说明创伤后应人的行为和思考扎根理论对理解创伤后应人的行为和思考有着重要的意义。
早期的经历对个人心理健康的影响运用到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遭受创伤后,个人可能会在情感反应、注意力和思考方面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化。
这些变化在扎根理论中有着明确的解释。
了解个人的扎根,心理医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们的情感反应,为治疗给出更有效的建议。
4. 帮助人们改变长期的行为和思维模式扎根理论可以帮助个人理解自己的长期行为和思维模式,并给出改变他们的建议。
通过理解扎根的重要性,个人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行为和认知习惯,并找到改变这些习惯的有效方法。
这种理论的应用可以帮助个人缓解负面情绪、缓解压力、改善生活质量等。
扎根理论在心理学中的意义非常重要。
它帮助人们理解自己的行为和认知模式的根源,并为治疗和改善心理健康提供了有力的帮助。
扎根理论简要介绍——《质性研究概论》读书报告一、扎根理论概述● 什么是扎根理论扎根理论研究法是由芝加哥大学的Barney Glaser和哥伦比亚大学的Anselm Strauss两位学者共同发展出来的一种研究方法。
是运用系统化的程序,针对某一现象来发展并归纳式地引导出扎根的理论的一种定性研究方法。
“A general methodology for developing theory that is grounded in data systematically gathered and analyzed.”运用扎根理论研究法建构出的概念及他们之间的联系,不但是由资料中萌生出来,而且也被资料暂时性地验证过了。
扎根的理论,就是用归纳的方法,对现象加以分析整理所得的结果。
换言之,扎根理论是经由系统化的资料收集与分析,而发掘、发展,并已暂时地验证过的理论。
发展扎根理论的人不是先有一个理论然后去证实它;而是,他先有一个待研究的领域,然后自此领域中萌生出概念和理论。
说明:1、扎根理论是一种定性研究方法,它强调要忠实于所研究的现象;2、扎根理论研究者不相信理论可以首先通过演绎而得到,然后加以测试;3、扎根理论方法具有极强的可调节性,认为理论必须要一部分一部分地构建,这样,理论才会是累积的,那些与数据或现象不相符的理论解释才会被抛弃。
● 扎根理论研究方法的特点扎根理论要求产生的理论能产生出丰富的概念和关系,并且应该满足四个条件:1、与该理论应用的分支领域有较强的适应性;2、容易非专业人士所理解;3、能够被有效地运用到多样化的日常环境中;4、允许研究者对理论的结构和日常环境的过程至少能够进行部分的控制。
● 扎根理论研究方法的科学与创意——扎根理论研究方法是一种科学的方法;它的程序是为达到此目标而设计的。
假如学者小心地执行这些程序,这个方法将会满足“好”的科学所要求的一些标准。
——创意是扎根理论研究方法里一个重要的部分。
第一部分概论壹、绪论本文所要介绍的是质化研究中的扎根理论研究。
将介绍扎根理论的意义、渊源、哲学基础等,并着重在其内涵,即其技术、实作部份,这也是扎根理论与其它质化研究最大的不同所在。
贰、扎根理论的概念为了了解扎根理论研究,我们需介绍扎根理论的意义、方法等概念,以促使能够全盘了解扎根理论研究的学术发展过程。
一、意义扎根理论的创始者为Barney Glaser与Anselm Strauss,然这两位学者在不同年代所出版有关扎根理论的描述时,都一直对扎根理论进行补充与修正,兹就按照时间顺序驴列扎根理论的意义。
扎根理论的意义在最初1967年所出版的「扎根理论的发现」一书中,对于扎根理论的定义是在如何从数据中发展理论,而这就称之为扎根理论。
即扎根理论强调在社会研究中经由系统化的施行与分析以获得理论(Glaser & Strauss,1967:1)。
其次Strauss在1987年所出版的书中对于扎根理论的定义是,扎根理论方法论的出现在质化资料上是朝向发展一个理论,无需要委托任何特别形式的资料,研究的管道。
扎根理论并非是一个特别的方法或技能,它是进行质化分析的一种方式,它包含了一些区分的特征,例如理论性抽样(theoretical sampling);某种方法论的引导,例如持续的比较及使用一译码的典范(coding paradigm),确立一概念化发展(Strauss,1987:5)。
最后Strauss与Corbin在1990年所着一书(国内学者徐宗国译),认为扎根理论是用归纳的方式,对现象加以分析整理所得的结果。
换言之,扎根理论是经由系统化的资料搜集与分析,而发掘、发展,并已暂时地验证过的理论。
因此,资料的搜集和分析,与理论的发展是彼此相关、彼此影响的。
发展扎根理论的人,不是先有一个理论然后去证实它;而是他先有一个待研究的领域,然后自此领域中萌生出概念和理论(徐宗国译,1997 )。
[pagesplitxx]国内学者徐宗国(1997)依其译者序中,亦对扎根理论提出一综合的观点。
扎根理论的名词解释扎根理论是一种社会心理学理论,旨在解释个人在特定文化和社会背景中的行为、认知和情感。
该理论由社会心理学家尤尔曼·吉尔伯特和劳伦斯·基路斯基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并得到广泛应用和发展。
一、扎根理论的基本概念扎根理论认为,个体的行为和心理过程不仅受到个人内在因素的影响,还受到所处的文化和社会环境的塑造。
它主张,我们的思维方式、情感体验和行为习惯都是在特定文化和社会中被扎根形成的,而不是与生俱来的。
扎根理论强调了文化的重要性,它认为文化是人类行为和经验的基石。
在特定文化中,人们逐渐习得了这个文化中的价值观、信念、规范和行为模式。
这些文化认知结构,可以理解为在个体心智中编码而成的指导个体在特定文化中思考和行动的“笼子”。
二、扎根理论的核心观点1. 核心观点一:文化决定认知扎根理论认为文化决定了个体的认知方式。
不同文化之间存在着认知的差异。
比如,个人主义文化中的人更加注重个人独立、自主和竞争,而集体主义文化中的人更加注重集体合作、亲和力和归属感。
2. 核心观点二:认知影响行为扎根理论提出了认知与行为之间的关系。
个体内部的认知结构会影响其对外部世界的感知和理解,从而指导个体的行为。
比如,在个体主义文化中,人们更倾向于追求个人目标和竞争,而在集体主义文化中,人们更注重维护群体利益和合作。
3. 核心观点三:社会化过程的重要性扎根理论认为社会化过程对个体的认知和行为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社会化是指个体通过社会交往和经验逐渐习得特定文化的价值观、规范和行为模式的过程。
社会化过程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互动等方面。
通过这些过程,个体逐渐理解并接受了所处文化的认知结构,并按照文化的期望进行行动。
三、扎根理论的应用扎根理论在心理学研究和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它帮助我们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联系,以及文化对个体行为和心理过程的塑造作用。
1. 跨文化研究扎根理论为跨文化研究提供了理论框架和方法论。
扎根理论扎根理论是一种作质的研究的方式,其主要宗旨是从经验资料的基础上建立理论(Strauss,1987:5)。
研究者在研究开始之前一般没有理论假设,直接从实际观察入手,从原始资料中归纳出经验概括,然后上升到理论。
这是一种从下往上建立实质理论的方法,即在系统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寻找反映社会现象的核心概念,然后通过这些概念之间的联系建构相关的社会理论。
扎根理论一定要有经验证据的支持,但是它的主要特点不在其经验性,而在于它从经验事实中抽象出了新的概念和思想。
在哲学思想上,扎根理论方法基于的是后实证主义的范式,强调对目前已经建构的理论进行证伪。
扎根理论的方法起源于格拉斯和斯特劳斯两人(1965,1968)60年代在一所医院里对医务人员处理即将去世的病人的一项实地观察。
这个方面的形成与两方面的理论思想有关,分别来自哲学和社会学:一是美国的实用主义,特别是杜威、G.米德和皮尔士的思想,他们强调行动的重要性,注重对有问题的情境进行处理,在问题解决中产生方法;另外一个影响来自芝加哥社会学派,该学派广泛使用实地观察和深度访谈的方法收集资料,强调从行动者的角度理解社会互动、社会过程和社会变化。
一、扎根理论的基本思路扎根理论的基本思路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从资料中产生理论扎根理论特别强调从资料中提升理论,认为只有通过对资料的深入分析,才能逐步形成理论框架。
这是一个归纳的过程,从下往上将资料不断地进行浓缩。
与一般的宏大理论不同的是,扎根理论不对研究者自己事先设定的假设进行逻辑推演,而是从资料入手进行归纳分析。
理论一定要可以追溯到其产生的原始资料,一定要有经验事实作为依据。
这是因为扎根理论者认为,只有从资料中产生的理论才具有生命力。
如果理论与资料相吻合,理论便具有了实际的用途,可以被用来指导人们具体的生活实践。
扎根理论的首要任务是建立介于宏大理论和微观操作性假设之间的实质理论(即适用于特定时空的理论),但也不排除对具有普适性的形式理论的建构。
扎根理论的思路和方法一、本文概述扎根理论是一种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广泛应用的定性研究方法,它强调从实际观察出发,通过系统地收集和分析数据来生成理论。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扎根理论的思路和方法,帮助研究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方法。
文章将首先介绍扎根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然后详细阐述其核心思路,包括如何从原始数据中提取概念、如何建立概念和概念之间的联系以形成理论等。
接着,文章将介绍扎根理论的具体方法,包括数据收集、数据分析、理论构建等步骤,并提供一些实用的操作指南。
文章将讨论扎根理论的优点、局限性和未来发展方向,以期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理解。
通过本文的学习,读者将能够掌握扎根理论的基本方法和技巧,从而更好地应用于自己的研究中。
二、扎根理论的发展历程扎根理论(Grounded Theory)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旨在通过系统性的数据收集和分析,从具体情境中提炼出具有普遍性的理论。
它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由社会学家巴尼·格拉泽(Barney Glaser)和安塞尔姆·施特劳斯(Anselm Strauss)共同提出。
在扎根理论的初期阶段,格拉泽和施特劳斯强调了对实际数据的深入分析和归纳,认为只有通过对原始数据的细致观察和理解,才能发现隐藏在其中的规律性模式。
他们提倡“自下而上”的研究方法,即从具体个案出发,逐步归纳出更广泛的概念和理论。
随着扎根理论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应用这种方法进行实证研究。
在这个过程中,扎根理论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核心特征和方法论体系。
例如,它强调对研究问题的敏感性,认为研究者应该保持开放的态度,不断发现和探索新的研究问题;它也注重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认为只有真实的数据才能产生有效的理论。
近年来,扎根理论在社会科学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不仅被用于解释各种社会现象,也被用于指导实践和政策制定。
随着大数据和等新技术的不断发展,扎根理论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扎根理论名词解释
扎根理论(Root Theory)是一种新的社会心理学理论,它建立
在假设具有适应性的思维方式的基础上,关注个体如何从影响所处社
会结构的根源中寻找优化解决方案、改善生活质量和满足个人需求。
根据扎根理论,个体不能单独考虑自身情况,而是要受到社会结
构的影响。
扎根理论认为,个体的身份和行为受到来自社会结构的约束。
通过社会交换的过程,个体可以从其社会环境中获得资源和支持,并增强对社会环境的了解,从而实现自我实现和变得健康。
根据扎根理论,个体的社会行动受社会结构的影响,以及个体的
认知水平和行为方式。
因此,通过改变个人行为,个体可以改变适应
性解决方案,以支持更好的生活质量。
此外,通过改变社会结构,可
以为个体提供更多可用资源,增加社会经济竞争优势,改善教育水平,从而改善社会环境。
扎根理论主张,个体可以以“根源”的思维方式,从影响自身状
态的根源中寻找优化解决方案,改善生活质量和满足个人需求。
根据
扎根理论,个体不是孤立的,而是需要考虑社会结构的环境因素,并
通过有效的社会行为来提高自身的适应性,从而改善生活质量和满足
需求。
扎根理论已经成为一个广泛讨论的话题,在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得
到了广泛应用。
它为社会心理学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使个体能
够以更有效的方式解决问题,改善生活质量,满足个人需求。
它也提
出了一些重要的政策建议,如支持社区参与,改善社区条件,增强社
会凝聚力,以及提供更多资源,以促进个体发展。